第一篇: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doc
2.5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用心
爱心
专心 也乘机出兵朝鲜,兵力远远超过了清军,战争已一触即发。面对日本的战争挑衅,清政府及广大官兵是如何反应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及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广大官兵强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驻军,挫败日本的战争阴谋。但李鸿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极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国“调停”。然而他哪里知晓,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1)清政府基本方针
师: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和平了结,这更坚定了李鸿章的决心。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第一阶段战事: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阅读教材)
师: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还有一万多人驻守于此。但是,为什么面对日军的进攻,清军却一路败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用心
爱心
专心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
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并作答)
师: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放录像:黄海激战)
生:(观看录像)
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
师: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
(3)第二阶段战事: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师: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但清军统帅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
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请同学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师:(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败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指导学生阅读条约内容)
生:(阅读条约内容)
师:(引导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生:(阅读理解教材的相关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
生:(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师:(教师归纳)4.三国干涉还辽
师: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一起进行干涉,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同时,三国的军舰也纷纷出现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惊恐万状。8个月的对华战争已使它筋疲力竭,无力再与三强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本质。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生:(回顾教材)
师:(引导学生回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国难当头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打投影)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看投影资料)
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阅读并作答)
师: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台湾保卫战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师:一场在所难免的战争结束了,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了?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归纳)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起中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众抗击入侵;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审稿人:邓兴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甲午中日战争
天朝的腐败——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根源
班级:国关八班
姓名:何梦仙
学号:20201202080019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中国,则一蹶不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半殖民地化更是大大加深。
史学家唐德刚说:“在千百次的战役中,最令人迷惑的是甲午战争:该败者胜,该胜者败,真是怪哉的怪哉。”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可以说是该胜者。从地缘上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人口众多。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国正在开展以增强军事实力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并取得了显著地进步;日本虽在明治维新,但经济总量要在短期内超过中国是不容易的。从军事上看,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27000多吨。当时西方的《海军年鉴》甚至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而日本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败并不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那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其根源是清朝的腐败。一. 制度的腐败
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就是制度的陈旧落后。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实际上只停留在“师夷之长计”这个低层次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丝毫不敢触动国家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破除封建体制,学习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于是甲午中日战争,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落败。二. 统治者的腐败
自上而下,全面腐败。这就是当时的国情。
1894年,中国内忧外患,而清朝统治集团的高官们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抵制日本的侵略,他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六十一甲子,身为清政府实际掌权人的慈禧太后十分重视自己的寿辰,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反观日本明治天皇:宁可一天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次。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最终,为了万寿大典和修建颐和园而挪用的巨额经费可建10支北洋舰队。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没带好头,下边的官员更是放大胆子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主则以但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危急时刻,炮弹量少质差,甚至出现炮弹塞不进去,临阵用锉刀磨的场景。中国的一颗炮弹打到了“吉野号”的弹药舱,但是因为官员的偷工减料,这颗炮弹并没有炸; 日军总指挥官伊东佑亨曾感叹:“要不是打进弹药库的是一枚臭弹,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完全颠倒。” 三. 军队腐败,素质低下不堪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清朝军队素质低下,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不堪一击,望风披靡„„在甲午战争几十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像邓世昌,林永生,左宝贵等英勇就义的毕竟是少数,而逃跑的将领却有一大堆。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慌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旅顺是清朝经营多年的一大军港。从地理位置,防御体系来说,易守难攻。但守将龚照 “贪鄙庸劣”“贪生怕死”,未见敌军就乘小船逃往烟台,守军土崩瓦解,日军只用了6天就攻占旅顺。直接导致了惨绝人坏的旅顺大屠杀。
如此军队对抗纪律严明,不怕死的日本军队,结果可想而知。
甲午战败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清朝的腐败是其根本原因。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真正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新探索,在曲折中走向光明。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有感
摘要 : 多媒体辅助《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引导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我运用Authorware 软件工具开发制作了CAI课件。上课开始采用fiash制作的片头,屏幕上显现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图片,伴随背景音乐,产生电影效果,制造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仅用只秒钟,把学生带入甲午中日战争的情景。课中,对原因分析、战争经过、结果认识,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图片资料展示,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极强的交互功能,根据学习需要,随时跳转到相关的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尾,再播放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影片,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 “滔滔不绝”地讲,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利用自制的CAI课件,采取多种导学形式,如知识结构导学式、文字资料导学式、网络资源导学式、问题探究式、学习积件辅助式。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展示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一个一个地展示,也可一起展示),让学生置身其中。
1、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日本为什么要制定“大陆政策”?其侵略步骤是什么?列强对日的态度怎样?
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5、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为什么中国会战败?
6、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7、三国为什么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
8、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什么精神?为什么会失败?
9、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有何异同。
学生带着一个一个问题,采取“粗读、细读、精读”的方式阅读课文内容,并利用CAI课件中的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阅读相关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开展自主探究,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探究问题的同时进行质疑,标记所发现的问题及获取的认识。
三、导疑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其原因比较复杂,“大陆政策”概念比较抽象,列强对日态度等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利用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一“大陆政策”,展示动态大陆政策示意图和列强对日示意图,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大陆政策的原因、步骤和列强对日态度,同时。并归纳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②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有利条件);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有利时机);④清政府的态度(被动挨打)。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时,展示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指出丰岛、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的地理位置,分别演示战役进军路线,配以声音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每次战役的战况,欣赏甲午战争中爱国官兵的英雄形象,痛斥日军屠杀旅顺居民的罪行。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后效果很好,大多能搞清楚战争的经过,并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腐败无能,李鸿章避战求和,军备松弛,部分官兵临阵脱逃而失败。
四、导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有效地把学法渗透到教学中。
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分三步走,给学生个体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互相合作的小组探究时间。体现个体学习差异性和多样性。先是学生个体探究,以疑促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时,提供操作使用方法。如阅读网络资料:第一步, 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图标,第二步, 点击相关网页查看相关资料,第三步,关闭网页,返回本课件。然后是小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提示进行探究。如探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时,思维提示:①应从日本分析;②应从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分析;③应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分析;④应从清政府的态度分析。再全体学生探究交流,以疑促解;对学生提出在自主探究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抓大放小”,对问题作必要的筛选和加工,使其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利用多媒体释疑。如引导学生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内容及影响时,多媒体与教师表达相配合,担当起诱导与点拨的作用,通过图片、表格、地图等,组织讨论,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明晰概念、弄清本质,得出:《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五、导评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难以产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正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自制的CAI课件中,设计了10个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当场作答,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自我反馈,能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中的缺陷,并检查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低,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改进学法、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2期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
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已有经验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劫难中的抗争”两课时,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再次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已经有了初步的
认识。
初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初二学生的感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结合实际,利用电影、图片及教科书的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
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处于一次次被动挨打的局面,进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程资源的重组和教材的选择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黄海海战”一目的教学过程中,插入《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将反映当时情况的电影展示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性认识。
关于“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楷体字部分),因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或历史背景,正是由于掀起这一狂潮,才有光绪的变法举动、义和团的壮举,也才上演八
国联军的悲剧。所以,尽管这一目的知识只作为了解的内容,但它能让学生对此时的中国有更清楚的认识,更便于对以后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构思
课前准备: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有关影视作品(如《甲午风云》)中收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
生的活动为分析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
多媒体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展示《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简表”“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邓世昌的生平简介”《时局图》等。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
国再次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本节课是上两节课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以后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奠定基础,也为以后进
一步学习中国人民一次次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作了铺垫。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第
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而本课的内容正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2.本课共设有三目:一是黄海海战;二是《马关条约》;三是瓜分中国的狂潮。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战争结果使清王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导致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激烈场面。
教师:同学们对这部电影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这场海战最能体现哪位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学生谈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略加总结)――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壮观激烈的场面,体现了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主的广大爱国官兵奋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他们视
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祖国做贡献的决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黄海海战。
讲授新课
一、黄海海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分析归纳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通过阅读教材,我们了解到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19
世纪70年代就开始侵略我国台湾地区,遭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日本政府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
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在大屏幕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配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做简要介绍,结合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自己讲述黄海战役。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并结合爱国将领的英雄业绩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电脑播放多媒体投影片“邓世昌的生平简介”,让学生讲述有关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屏幕出示的材料)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结合材料简要介绍:在这段材料中,李鸿章说的是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谁能说出李鸿章是从几个方面总结失败的原因的?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是日本近十年来边学习边练兵,大量购置船械、武器粮食,因而战胜了中国;二是由于中国财力等方面限制未能放手治兵;三是北洋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仅可以守口岸,难以出海作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之后)你认为李鸿章的分析正确与否,为什么?请你说出理由,并全面分析一下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略),教师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情况)再结合出示的投影片“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表,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李鸿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从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
来看,战争胜负的筹码并非倾斜于日方。(屏幕出示)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全国可以动员的陆军,包括后备兵员在内,不过22万人;在战争中实际出征兵力最高时达到17万人;日本陆军配备的野战炮不过300门。而清
政府可调动的军队35万人大部分配备德国的克虏伯炮。日本海军当时有军舰28艘,约5?保吠蚨郑?主力舰最大不过4000多吨。清政府则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个水师,共有军舰82艘、水雷艇25只,约8?保
低蚨帧F渲斜毖笏?师有军舰22艘、4??1万吨,镇远、定远两主力舰均为7350吨,号称东方第一舰。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日本并不占优势。
在战略上,日本陆军孤军远征,后援难继。平壤战役,日军攻城兵力不及清军守城兵力,且补给困难,只有能维持两天的粮食,若清军坚守两天以上,日军势必全线溃退。战争进入中国辽东以后,日本倾国出兵,本土空
虚,实犯兵家之忌。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中国有获胜的可能,只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才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失败。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二、《马关条约》
教师:提问此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将其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模拟《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其相关内容及影响(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香港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马关条约》割让辽
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这使清政府财政更加吃紧,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
费白银两亿两,并且要求清王朝三年内还清,而清王朝的年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为了筹款,清王朝只有加紧搜刮百姓或向列强贷款。这样,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使中国经济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日本的侵略进入到中国的富庶地区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第一次提出,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无条约依据,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
厂“合法化”,其他国家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通过这种方式,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
展。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加以掌握。
背景――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突出特点;二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
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概况――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完成:由学生自己填写各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并对照《时局图》找出各种动物都代表哪些国家。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清朝政区图拿出来,填出英、法、德、日、俄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学生自己看书归纳也可以讨论)。
影响――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宰割吞食的肥肉,正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本课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华民族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
课堂测评
(1)你能将帝国主义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拖入相应的位置吗?(教师出示助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前完成练习)
(2)快速撰写历史小论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列出提纲)。
〖教案点评〗
成功之处:该教案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有关图表的解释说明、历史材料的分析等环节,都能让学生充分亮出自己的观点,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处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兼顾到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情感教育。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很得当,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用时过多,剖析得过深,应点到为止。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说的内容还是多了一些,须改进。
不过,综观整个教学设计,这仍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爱国官兵应用抗日。难点:《马关条约》是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生阅读17页有关日本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2、黄海海战: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和阅读广场中日军司令对我军官兵英勇无畏战斗精神的敬畏(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结果日本轻易控制了制海权。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揭露日军罪行的纪录。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从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及会场图片,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严重危害?(多媒体播放)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阅读书上21页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时局图》请学生回答:熊,虎,鹰,三色旗,蛤蟆,日分别代表什么国家?答分别代表俄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课堂练习:书上22页参与园地 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