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创新教案《“字”由设计,文由心生》之想像作文构思训练
作文创新教案《“字”由设计,文由心生》之想像作文构思训练
【设计思路】
记“实”是写作的一种能力;写“虚”也是写作的一种能力,而且是更为重要的能力,而合理想像又是其主要途径。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依据课堂提示展开合理想像,拓展情节,并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构思一篇记叙文。训练重点是想像思维能力。教学方式是演示、口述、写作、评改相结合。训练内容是以一张试卷的故事入手,自拟题目构思一篇记叙文。
【导写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试卷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是什么?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卡通电视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大头的试卷。(展示试卷)多少分?(91分)(再将试卷倒过来)多少分?(16分)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以大头的这张试卷为切入点展开合理的想像,构思一篇记叙文,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力求文章语言生动,情节完整合理,记叙要素齐全。
二、构思指导,要点梳理
1.立足现实,发挥想像。
学生自由讨论:这张倒置的试卷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谁的面前?前后可能有什么事发生?
教师引导: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大头没考好试,回家后想用这种方法对付家长、蒙混过关。下面同学们就回家前后的情节展开想像。
2.学生讨论:回家路上,大头看到了什么景色?心情如何?教师播放电视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可爱的小屋”的背景画面,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描述出大头的外貌特征以及他家小屋门外的景色。(学生写作,教师点拨。)
3.投影显示:人物描写要点一。
要点一:
怎样写好人物的外貌:①人物的外貌指长相、表情、衣着等。②写外貌要抓住特点,抓住与别人不同的地方、特殊之处。③不是为了勾画人物的外貌而写外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也就是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大头外貌特征:头大、眼大。小屋门外的景色特点:小路弯弯,树木葱葱,草地茵茵,阳光灿灿,小鸟叽叽。那么大头走在回家路上的感觉和往常是否一样?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不一样,今天这一切在大头心中都失去了光彩。(学生口述回家路上这一情节,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5.教师引导。
路再长总会有个尽头,事再难也总得去面对。大头终于到家了,想像一下大头到家后的情景,要特别注意表现人物在特定场合、特定氛围下符合其性格的动作、语言。(学生自由发挥,口述情节,互相评改,推敲合理性。)
6.投影显示:人物描写要点二、三。
要点二:
怎样写好人物的语言:①“言为心声”,语言能揭示思想,表达性格。②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要让人物说实在的、有用的话,不说无意义的、多余的话。③要具体、简洁,可配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要写出人物说什么和怎样说。
要点三:
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①要符合人物身份。同一动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做起来应有区别。②要选择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动作来写。③要准确运用动词,写出做什么、怎样做。
为帮助学生很好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可将学生想像出的情节当堂表演。动作表演设想:
一生扮演大头,一生扮演围裙妈妈或小头爸爸。大头敲门,早已准备好了饭菜的妈妈(爸爸)开门,大头闪出一份91分的试卷……之后,父母或暴跳如雷,或更加关心,或……
学生自由发挥,推敲情节,叙述故事的发展,交待事情的经过。(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评改,教师点拨评价。)
7.教师点拨,引导。
事后,大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了些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大头内心不安,自责自悔或心安理得,破罐破摔……
8.投影显示:人物描写要点四。
要点四:
怎样写好人物的心理:①心理描写能表达人物语言、行动都难以表达的复杂内心,是绘“神”的好方法。②要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设身处地地体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③心理描写要真实、细腻,符合当时的情景。④心理描写要写出波折,写出冲突,写出变化。
三、拓展创作,完成文章,修改定稿
1.提倡运用好词。
写作中尽量要求学生多用好词,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运用:
忧心忡忡 得意洋洋 垂头丧气 局促不安 高谈阔论
出乎意料 六神无主 忐忑不安
费尽心机 九霄云外 闷闷不乐
愁眉不展
2.写作要求。
文章立意要新,中心要明确、深刻、健康。要反映对待分数的不同态度及产生的影响。结构要完整,过渡要自然,前后要照应。
第二篇:作文讲究文由心生
作文讲究文由心生,学生只要心中有情,口中就一定有话可说,笔下就一定有话可写。只要有了表达的欲望,作文自然会水到渠成。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惧怕作文,甚至给自己加上了标签“我不会写作文”。如何引导学生爱写作文,并恰当指导学生作文成为了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最头疼的问题。
一、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习作应是学生心灵释放的过程。教师重视日记的记录与交流。不管是日常生活琐碎的记录还是心灵的感悟,教师都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让日记成为学生宣泄、调节情感的途径。学生意识到老师对自己所记所写很感兴趣时,他就得到了心灵的愉悦与满足,乐意记录自己的所闻所感,这样就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学生徜徉在自由作文的天地时,自然有了“海阔凭鱼跃”的自在。每次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我都非常认真的批阅,并且写上自己内心的话,每每发下去的日记本都能得到学生们的回话。这让我非常开心,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写日记,从而达到愿意写作文。
二、倡导动态生成的作文课堂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预设较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兴趣爱好的课堂较少。学生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就会乐于倾吐,乐于表达。在一次写自己喜欢的蔬菜或水果时,我先从生活入手,学生分别聊起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水果,进而谈到了它们的作用。我说:蔬菜水果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营养,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蔬菜与水果呢?同学们回去后仔细观察,然后将自己喜欢的带到学校来,我们一起交流。第二天,学生就带来不同的蔬菜水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都会从颜色、形状、味道、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有的学生还在边品尝中,边介绍了水果的味道。我顺势让他们自拟题目,自选题材,自由写作。于是新颖的题目出现了《猜猜我是谁》、《会说话的草莓》.......学生置身在活动中,才能产生表达的欲望。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训练要求融入有意义的活动中,生成习作。
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体会细节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睛、鼻子、耳朵以及心理,去仔细观察,去抓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只要观察的细,就可以挖出许多有用到的细节。在一次交流日记时,一位学生写道自己为母亲洗脚,特意写了母亲当时的表情“眼中充满了幸福”。而有些学生可能没有细心观察,这样的细节就出现了空白。教师可以肯定前者的细致,对于后者则教他们借助合理的想象,适度补充一些细节,必须合理真实,不能让文章出现前后错位,要浑然一体。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从小处着眼。
第三篇:由时评到作文专题训练教案
由时评分析到作文写作专题训练教案
时评的写法例析
(一):架构好文章结构----以肖川《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为例: 第一部分:时评文章评析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前两年,在国内一大都市召开的全球市长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长的发言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中国的市长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我们干部的选拔机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市长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析:对比中外市长“口才”一敏一拙之事实,显出时评“时”之特征,而且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指向自己写作的方向:市长读书—读书—全民读书。)
我对国人的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我们很多人对书籍没有兴趣,对精神生活没有兴趣,我发现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当我们走进许多家庭,就不难发现,什么高档电器都有,唯独没有几本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图书销量却很小,而且主要是教辅读物。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一年读了几本书?(析:市长不读书是个由头,自然要引申“国人”,也算是从点到面。作者并不是只有“市长不读书”一个材料上打转转,又加上自己的“私藏”:国人读书与别国人读书之对比,量小单一。由此推广而广之:这个问题严重了。)
中国人中有阅读的需要和兴趣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无疑是很低的。很多非常好的书发行量也只有一两千册,这固然与中国经济不发达、百分之七十多的人尚在为生计而奔波有关,但那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呢?尽管他们摆脱了生存危机,他们仍旧不爱看书,这就很值得深思了。(析:前两句似乎是在为国人不读书而开脱。这样使得文章更切实际。然后把矛头转向“有余力者”,得出结论“摆脱生存危机者,仍不爱看书。的确值得深思。这样,文章已经更有针对了。)
政府官员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他们热衷于去大学或研究机关兼职,热衷于捞学位,热衷于拿项目、搞课题,可就是不读书——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读书;商人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公关行贿,忙着猜拳、喝酒、洗桑拿。今天的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他们没有心情读书。工人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没有钱买书,又读不进去,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析:议论面已经扩大了。从官到商,再到工农,再到教师。教师不读书,这就真的严重了。以上总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与时相关”的现象提炼概括:由一个由头,扩大到一种现象。这都可看成是时评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议论再高妙,也恐怕“论高易折”。)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刻骨铭心的物质贫困,今天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于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普遍的浮躁,人们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二是长期的思想专制使得人们头脑禁锢,才情枯竭。人们既不易创作出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作品,即使有很好的作品,阅读时也难以产生豁然开朗、悠然心会的美妙感觉,人们难以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成功地从小培养起人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四是中国文化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官本位的文化,是一个讲究伦常日用的文化,而对纯粹理性和精神超越缺乏强烈而深刻的追求。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使得中国缺乏贵族传统,从而也就缺乏 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传统。中国传统中其实非常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功利的取向是赤裸裸的。
(析:从现象概括到原因分析,与后面的求解之法构成本文的主体框架,虽然后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求解”显得相当乏力,本来中国人不读书就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在一篇文章里想求得“全解”,确非易事。四个原因,从物质贫乏到精神禁锢,再到应试教育,再到功利至上的文化。此等分析可算确论。)
没有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阅读就难以成为大众深刻的精神需要。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锦州铁路中学的苏凌老师说:“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我喜欢读书的感觉。”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多看点书,少看点电视”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教师的系统阅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举措。(析:下一段是“解决问题”之“怎么办”,那么,这里属于什么内容呢?这里应是读书之重要。如果说开篇的现状概括是分析之根基的话,那么,“读书重要”可算是全文的精神支撑。是下文“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的基础。)
如何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呢?首先,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据研究发现,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尽早养成阅读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明代于谦所说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当学生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
在学校图书馆不一定要建在固定的地方,而可以建在楼层的各个角落,学生读书不一定要到图书馆去,图书对学生来说越近,阅读便随时可以发生。为了方便学生读书,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建起流动图书馆,以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的书。而且,学校固定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交替开放,而且实行超市式全天侯开放,使借书看书特别方便。
再次,要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品质的大众读物。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学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哲学界的周国平,文学界的余秋雨,史学界的易中天,经济学界的梁小民,伦理学界的何怀宏,他们的学术随笔都写得很好,对于唤起人们阅读的冲动和提升民众的阅读品位,功不可没。(析:这里分析的层次为“学校、家长、社会”,就少了前文的力道,变得有些老生常谈了。时评怎样结尾,不见得一定要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般“全须全尾”。其实,有个现成的结尾,那就是还拿“市长不读书”说事,不就可以了吗?)
第二部分:改成考场800字文章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 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时评的写法例析
(二):带着情感写时评----以《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为例
第一部分:时评评析
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王石川)
近期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已于今晨去世。微博写道:“据了解,凌晨三点钟,小悦悦的父母去最后一次去到ICU病房见小悦悦最后一面。小悦悦妈妈悲恸欲绝,只有爸爸王持昌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处理小悦悦的遗体。我们祝福小悦悦在去往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
(析:带着情感写,从题目上能看出,从第一段引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其实,时评时评,因“时” 而评,你能无动于衷吗?再进一步说,即使不是时评,既然你下笔写出来,笔墨背后的你,不是在怦怦心动着吗?)
小悦悦走了,这个可爱的小天使还是走了,在晨光熹微、黎明还未降临的凌晨三点。但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没有残忍与冷漠,没有人情浇薄(社会风气浮薄,不淳朴敦厚)、闲言碎语。小悦悦走了,这个生年只有两岁的女童,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析: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继续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中心词语已然显现:残忍与冷漠。)
如果小悦悦被碾,18名路人默然经过而不施救,我们该向小悦悦说声对不起。那么,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析:“点一支良知的蜡烛”,这个形象的表达,令人深思而又非常贴切。这样一支“蜡烛”,照彻人性的小,照出尘世的黑。)
连日来,关于小悦悦世间的讨论可谓多矣,如今,小悦悦的辞世又让无数人泪流,不能自已。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但愿我们别过早地遗忘小悦悦。遗忘是一种罪!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更要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俗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继续在市侩与轻佻中嘲笑自己、嘲笑他人,那么,今天,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加倍上演,一定一再残忍重现。这不是因果报应,更非道德咀咒,而是因为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很显然,小悦悦的遭遇,又一次次戳破了我们社会的道德脓疱,推倒了那些虚华与矫饰的沙塔,也是对GDP神话的某种嘲弄。人们都在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多不古、有多日下,小悦悦的遭遇告诉了我们。而可预料的是,如果我们再不自我救赎,比小悦悦悲剧更残忍的事情还会出现。(析:这一段是本篇时评最犀利之处,它刺破生活的表面,让它流出它的罪与罚。从“不能遗忘”的警醒到“戳破道德脓胞”,再到“自我救赎”,可谓针针见血!理智让位于情感,文章的力量也就在于此!)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小悦悦事件中,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陈贤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才不至于颜面丢尽。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一个阿婆能捡起失落的国家之心吗?能拯救破损的道德之旗吗?我是悲观的。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做虚无的道德鼓吹者,如果自己不洗澡,反倒要求别人讲卫生,显得多么苍白;如果我们一边做着不道德的事,又一边要求别人讲道德,又显得多么可笑。(析:“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欣慰之余,作者也正告人们:我们自己应该做什么?)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在小悦悦事件之后,重新打量这句话,尤其感慨。因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小悦悦受伤现场,我们是十八分之一,还是第十九人?如果我们只是感叹,只是抱怨,只是嘲笑冷漠,只是做口头道德家,我们站立的地方怎能光明?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糟糕;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析:“你的中国”,承接上一段,继续论述“道德良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所以,不做口头道德家。)
据报道,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日下午在广东省委常委会上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析:官员的呼吁,或者说官员的自我解剖,对一个社会的道德重建可能是最主要的。这一段引用汪洋的话,自然会有说服力。)
诚然,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还是每个普通公民,如果都能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我们的社会就还有救,我们的国家就值得信赖。如果说普通公民必须学会自我解剖,那么官员尤其要刮骨疗伤,如果官员寡廉鲜耻,公民必然心灰意冷;如果权力无德、无信、无贞操,公民一定以报复性的心态对待这个社会,以邻为壑,人人自危。(析:分析官员在道德重建的作用和意义,是作者的用心之处,也是本文深刻之处。毕竟,道德毕竟不是那18个冷漠的路人的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第19个冷漠的路人。而冷漠的路人生于冷漠的社会。)
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牺牲品、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还有人说,“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但愿这是危言耸听,但愿这是良言苦药。记住小悦悦,记住我们的罪愆,从官到民、从民到官,从道德呼喊到制度重建、从修复制度之伤到道德行动,这或许是自我救赎的惟一方式。(析:记住小悦悦,“自我救赎”,在这种情感的支撑下,文章的针刺涉及每个人,文章的结束,有了余响:记住我们的罪愆!)
(选自“新浪网”)
第二部分:改为800字考场作文(写在作文本上)
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王石川)
小悦悦走了,因这个社会的残忍与冷漠。小悦悦走了,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小悦悦的辞世又让无数人泪流,不能自已。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
但愿我们别过早地遗忘小悦悦。遗忘是一种罪!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劣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那么,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残忍重现。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可预料的是,如果我们再不自我救赎,比小悦悦悲剧更残忍的事情还会出现。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做虚无的道德鼓吹者,如果自己不洗澡,反倒要求别人讲卫生,显得多么苍白。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因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小悦悦受伤现场,我们是十八分之一,还是第十九人?如果我们只是感叹,只是抱怨,只是嘲笑冷漠,只是做口头道德家,我们站立的地方怎能光明?你有良知,中国便不会沉沦;你有尊严,中国便不会糟糕;你找准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便不会后退„„
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诚然,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如果都能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我们的社会就还有救,我们的国家就值得信赖。
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记住小悦悦,记住我们的罪愆,从官到民、从民到官,从道德呼喊到制度重建、从修复制度之伤到道德行动,这或许是自我救赎的惟一方式。
时评的写法例析
(三):深刻立论,细致分析----以《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为例
第一部分:时评文章评析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杨葵)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析:“舌尖”红,是个人人都认同的结论。此处再加上导演的“现身说法”,似乎更证明舌尖的内在风格。说“实在”之论“深刻”,似乎有“溢美”之嫌。但对于“舌尖”来说,正是恰当,而且对于当下的一些人的作为和一些作品的制作,“实在”两字也正是他们最为缺乏的。)
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析:这里似乎还不满足于“实在”的说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而且又分为“虚实两面”,看来,细致分析的一个法门就是“分而析之”。)
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 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析:虚的方面,概括为“考证与总结”,这种方式合了时代节拍。虽然结论有些丧气,不过,也能服人的。)
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析:于此处,似乎文章的主心骨才显露出来。毕竟题目已经露出“端倪”:心不厌细!)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析:说细,仍然从当下人的表现说起,有钱有闲,时代特色。)
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析:文人之“细”,文房之宝,可称“手尖”上的书房。)
“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析:“舌尖”之细的背后是什么?这里似乎才论到正题。这样一句话说得好: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我犯一犯考场作文的毛病,就会说,这篇文章里的这句“心不厌细”出现得太晚了,出现得太少了。)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吞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析:似乎越写越集中,越写越细致了。对比生存之“吞”与审美之“品”,这恐怕是“舌尖”的精髓。)
“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析:吃之一项,从物质到精神,到心灵世界的修行。立论不能不说深刻。此深刻也正合了“舌尖”的深刻。)
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析:真是有点“返回来”的意思。其实可以把这项内容与上一段融合为一,那就不算是“啰嗦”了。)
第三部分:改为考场800字的文章。(写在作文本上)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杨葵)
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舌尖上的中国》,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评价它的成功,不妨改孔子的“食不厌精”的一句话,叫“心不厌细”。
曾经的中国人做足了“心不厌细”的功夫。看看古人的精致生活,那真可以叹为观止的。单说文房用具,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舌尖”正是用其“心不厌细”的功夫,引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吞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在匆忙而浮躁的当下,“舌尖”之细致,给我们展现了别样的内心。这份“心不厌细”的精神,不唯美食如此,也不唯品茗如此,做事做人,均当如此。
时评写作例谈
(四)让语言有张力----以《也谈扶持国产“动漫”》为例
写在前面:语言文字要有张力,即语言的活性与表现力,它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强化和美化,是对某种意思的多样化表述。张力加强,魅力才大。
原题《不成人样》(高三一学生)
(析:原题有杂文味道,也不错,不过,写考场作文,这种题目还是要注意的。)改题:也谈扶持国产“动漫” 原文:几年前广电局曾一纸令下禁止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扶持国产动画发展。可几年过去了,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不是喜羊羊就是猪猪侠,连个成人样的角色都没有,谈何发展?(析:照例是引材料,但是,和很多同学一样,这位同学也喜欢用长句子,长句子有长句子的好处,但是,用于时评(或议论文),长句子的力道就不太够力。)
改文:几年前,广电局曾一纸令下,对国外动画叫停:“禁止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我还心生喜悦,这下国产动画的春天总算要来了。可过了几个春天,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总还只是“喜羊羊”或者“猪猪侠”,真让人哀叹:国产动画怎么就不能成个人样呢?
原文:照理说国家近几年一直在加大力度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许多动画公司也下足了成本制作,怎么还落得这种状况?(析:与第一段相同。这两段均出现一个词语“扶持”,可是,作者不有咬住这个词语去写文章。)
改文:照理说,国家近几年花在国产动画的力气,不可谓不大,宣传调子不可谓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可谓不足„„许多动画公司也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可是,怎么还落得这种状况?
原文:这封闭的扶持政策就是一大原因。广电局似乎以为没有人看国产动画是因为电视台放太多外国动画,只要禁了那舶来品,本土货自然可以畅销。那些官员就没有想过若中国动画的画质比外来的精良,人设比外来的吸引,剧情比外来的精彩,还会有人去看外国动画吗?自己的实力不够就索性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不敢与世界竞争,这与闭关锁国有何区别?所以以开放姿态来应对外国动画的挑战,积极在竞争中提升国产动画的水平远比强迫人们看只有动物在平移的作品要有效得多。
(析:原因分析。中国动漫作品落后恰恰就在于“封闭的扶持政策”,而且与“闭关锁国”联系起来,相当深刻!)
改文:“扶持”是个很有意思的词。一年过个词,就不由让人想到那位扶不起的阿斗。扶持者可非平庸之辈,那是诸葛孔明呐,可是,最终怎样?所以,扶持有无效果,并不取决于扶持者,而要看被扶持者是哪样人物。再说,只要禁了那舶来品,本土货自然可以畅销,这种想法本身就未免太天真。自己的实力不够,就索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敢与世界竞争,叫停的不仅是国外动画,也把创作者的脑筋也叫停了。所以,以开放姿态来应对外国动画的挑战,在竞争中积极提升国产动画的水平,这远比强迫人们看只有动物在平移的作品要有效得多。
原文:但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动漫人才:许多外国的优秀动画都是由中国公司加工制作完成的,比如《狮子王》;国内也有许多画技与叙事能力一流的画手,比如夏达。可为什么中国动漫还是发展 缓慢呢?政策的扼杀就是又一大原因。明明是扶持怎么又成了扼杀呢?扶持是扶持,可扶持的只有那所谓的“适合小朋友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大多优秀作品却因其有不太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而被扣上“色情暴力血腥”的帽子,不得发行。不知怎地,人们心中就有“动画是只有小朋友看的”这种错误观念。于是我们的电视上就只有会说话的羊狼猪猫来来回回的平移,上演一次又一次的与社会脱节的童话故事。那些适宜青年、中年乃至老人看的优秀作品只能因“儿童不宜”而被拒之门外。
(析:从“人才”到“政策性扼杀”。更看出“扶持”背后的恶果。这应该是问题的根本。)改文:再说,中国动漫人才实际上并不缺乏。许多被叫停的外国优秀动画,幕后的加工者都有中国人,比如《狮子王》;国内也有许多画技与叙事能力一流的画手,比如夏达。可为什么中国动漫还是发展缓慢呢?“政策的扼杀”就是又一大原因。明明是“扶持”,怎么又成了“扼杀”呢?“扶持”是扶持,可“扶持”的只有那所谓的“适合小朋友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大多优秀作品却因不符合某些人的品味而被各种理由终结。不知怎地,人们心中就有“动画是只有小朋友看的”这种错误观念。于是我们的电视上就只有会说话的羊狼猪猫来来回回的平移,上演一次又一次的与社会脱节的童话故事。那些适宜青年、中年乃至老人看的优秀作品只能因“儿童不宜”而被拒之门外。
原文:除此之外,国家扶持动漫产业的目的也是十分不妥的——为了创造经济效益,也就是赚钱。想赚钱没有错,可只想着赚钱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实在不利于发展。众所周知,日本人靠动漫赚了不少钱,可大部分日本漫画家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还是漫画本身。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甚至还提出过动漫外交,也许他也有要赚钱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萝莉控怪叔叔想向世人推广他最爱的《蔷薇少女》罢了,这是一种单纯的热爱。漫画本身是包含着爱与梦想这个内涵的,国家若能基于这个出发点来推广国产动漫,会比只为了盈利而制造出无数粗制滥造的不成人样的作品要好。
(析:再深入到“扶持”背后的经济利益支撑,自然而论到对动漫艺术的忽视。层层深入)改文:除此之外,国家扶持动漫产业的目的也过于功利。急功近利者,都是有近视的毛病。毕竟还是与文化和艺术沾边的事,只知赚钱,而赚钱的方式就少了艺术和美感,某结果只能是像纸币一样直接。众所周知,日本人靠动漫赚了不少钱,可大部分日本漫画家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还是漫画本身。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甚至还提出过动漫外交,也许他也有要赚钱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萝莉控怪叔叔想向世人推广他最爱的《蔷薇少女》罢了,这是一种单纯的热爱。漫画本身是包含着爱与梦想这个内涵的,国家若能基于这个出发点来推广国产动漫,会比只为了盈利而制造出无数粗制滥造的不成人样的作品要好。
原文:其实除了动漫,国内许多文化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有关部门真应好好反思,改变观念、调整政策,让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析:想扩大论题,推而广之。只可惜分析认证有些乏力。)
改文:其实,患这种急功近利毛病的不唯动漫产业,国内许多文化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产业,是产业,更是文化,用发展文化的观念来管理,还可能让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
原文:只愿有生之年能在中国动画里看到成人样的角色、动人心的故事。
(析:表达一种期待。不过,给人感觉结尾没有写好。好像已经没有太大气力了。可以再从“扶持”切入而收尾。这样文章就有首尾一贯的意思了。)
改文:“扶持”的背后,少一些功利。如同种一棵树,不要太急于让它硕果满枝,先要培土植根,浇水施肥,才能枝繁叶茂。有此用心,才算是不枉“扶持”一词的含义。有此用心,中国动画才能看到成人样的角色,有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