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人民版必修1)

时间:2019-05-15 07:3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人民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人民版必修1)》。

第一篇: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人民版必修1)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自主学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一专题p17至p21 二.思考题目: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有哪些突出体现? 2.清朝前期中央加强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哪些重要制度措施和成功经验? 三.自主解答:

1.结合所学和本课知识扼要说明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2.清朝军机处有哪些特点,你如何看待其设立?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明清时期我国已处于专制时代晚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大杀开国功臣;废丞相和建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后来东厂西厂又怎么样作恶多端,造成一种社会恐怖心理?《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制度下的读书人群相形象入目的描绘,清朝文字狱的荒谬残酷等等,同学们从不同的途径方式都有一程度的了解.由于很多戏说明清皇帝影视剧的误导,许多同学往往只看到了他们开明和歌舞升平的一面.环顾中国乃至同一时期的世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和政治的演进才更为科学客观呢?相信本课可以给同学们知识和认识上提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可以从中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二.探索生趣

主题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原因目的;做法;评价)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阁员官位较低,内阁无实权 3.特务统治和宦官参政

思考探究1.废除丞相到创立内阁制度再到宦官参政,它们之间有何因果联系?

主题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政治制度

(1)沿用明朝内阁六部制度

(2)皇权不强(亲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2.清朝的军机处:

(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

(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 意办事。

(3)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

(4)作用: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3.密折制的推行.4.大兴文字狱.思考探究2.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主题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前期我国版图特点:稳定巩固,奠定近代版图基础.2.成功经验: 3.重要制度措施:

(1)设立理藩院(地位,职能,作用)(2)在西南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时间,做法,意义)思考探究3.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明史》卷310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哪一阶段的什么制度?体现了明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明初的土司制度。是对少数民族施行安抚政策的体现)三.总结固趣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特点:极端强化并走向衰落。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废丞相,皇权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设立内阁,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成为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既减少了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环节,又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和保密性,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清朝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

2.作用和影响(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对组织社会生产有一定作用;特别是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文化的繁荣。但是,专制主义的高压政策和措施,诸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长期形成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文化专制高压政策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总之,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社会的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消极方面占据了主导。而同一时期欧美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近代的民主制度,政治上开始步入近代社会。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制度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有精华有糟粕,只有清楚地认识,才能更好批判地传承。【素质提升】

1.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2.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 B.封建统治日趋衰落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 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适应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权力相互制衡的需要 C.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4.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5.明朝宦官魏忠贤所作所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熹宗不问政治

B.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C.魏忠贤独揽朝中大权

D.特务机构成为镇压人民的工具

6.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有效控制和管辖辽阔的地域

B 根除各地割据势力 C 加速元朝封建化进程的推进

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7.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斯

8.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9.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0.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1.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了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直接涉及到的制度分别是

A.郡县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 B.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 C.郡县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D.皇帝制度、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 12.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下列哪些史实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①秦兵马俑制作②隋大运河的开凿③元曲的出现④明长城的兴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自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建设最具成就的时期是

()

①秦汉 ②隋唐 ③宋元 ④明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5.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造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16.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 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 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 是导致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 . ① ② B . ① ② ④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能力过关】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诸侯是小宗,在奉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2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刽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读史感悟:

(1)据材料1,结合西周的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2)据材料2,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B 6A 7B 8C 9A 10D 11 B 12C 13A 14A 15A 16D 17.(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源:皇权专制。(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走向衰落 18.(1)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的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

第二篇:人民版《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人民版《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进程的认识及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重点】: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处;清朝的边疆政策。【教学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阻碍。【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提问:“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从何时?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括着几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中,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学生结合学过史实加以归纳)。由此导入新课,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这表明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也预示着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二、讲授新课: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明)

1、朱元璋废丞相

(1)原因 结合课本学习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职位?”

到明朝,为一劳永逸的解决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十七页的资料卡片,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注意从多方面去寻找答案。

展示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明太祖所言罢相的理由有哪些?其罢相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 师:他认为设置丞相是秦讯速灭亡的原因;认为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小人;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当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后,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2.内容

永久性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3.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师:首先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呢? 生:达到了。师:对,最终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朝廷政务集于一身,总揽于上,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皇帝精力不够,影响办事效率。朱元璋自己用一首诗表明了他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的真实处境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课文中也有史实说明,朱元璋一天要批阅两百多份奏章。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语文老师改作文一样。你们一个班五十多个人的作文让老师改一天也会觉得筋疲力尽了,更何况是国家大事的臣下奏章。朱元璋属于典型的没事儿给自己找麻烦的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师:朱元璋自己可以不要命的干,但他儿子觉得不行,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太玩命了迟早得累死。于是明成祖朱棣给自己找了些秘书,在当年叫做文渊阁大学士。朱棣的秘书处就是当年的内阁。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内阁的权力和地位经过了一个逐渐提升和扩张的过程。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从明成祖参预机要事务开始,明宣宗时期获得了票拟权。因为内阁大臣没有批阅奏章的权力,所以就把他们看了奏章之后的意见用一张纸写下来,贴在奏章上,上交皇帝,叫做票拟。皇帝用红字进行批示,叫做批红。到明朝中后期,由于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钧数十年不上朝,大臣不得见。内阁首辅遂篡取大权。

有同学可能就要问了,这内阁首辅岂不是跟宰相一样了么,老师可以肯定的回答你们,内阁首辅不是宰相,在课文中有更加细致的阐述,我请同学找出课文中关于内阁地位的阐述。生:

师:内阁制度肯定是不同于宰相制度的。首先,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其次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而来自于皇帝个人的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会一落千丈。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师:内阁制度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但有句话叫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明朝政治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皇权专制,并且宦官参政,控制内阁。

师:风水轮流转,转到了爱新觉罗家,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清王朝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继承了明王朝的衣钵,并且青出于蓝。在雍正年间,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从此,军机处便成为了清王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高、简、密、速。

师:军机处与以往中枢机构相比,具有一下的一些特点。

(1)高,就是皇帝高度集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2)简,就是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3)密,就是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非常明显。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速,就是办事效率高。皇帝关于军国要务的旨意由大臣、章京随时办理,而且当日事必须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师:除设立军机处意外,清王朝还实行了密折制度,即地方官员可以越过上一级官员,直接向皇帝上书。通过这种措施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因而更为集中.如此一来,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是另一个方面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清王朝与中国社会以往各个汉民族建立的王朝相比,都不算逊色的.特别是其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方面,清王朝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版图.从秦王朝开始我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政府在处理地方少数民族事务上采取的方针不尽相同.清朝的民族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同学们请根据课文找出清朝的边疆政策是采取的什么基本原则? 生:

(一)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师:老师在此举例说明,作为中国历代中央王朝心腹大患的北方蒙古高原,自秦始皇以来从未真正有效的消除过来自北方的威胁.直到清朝,长城才失去了其存在的军事价值.这得益于清朝实行的满蒙联姻政策.清朝的公主、郡主基本上都是嫁到蒙古各部。

(二)措施

首先,设置了理藩院,作为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地位与六部相同。

(2)职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改土归流

(1)含义: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2)过程:明代,开始;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

(3)结果: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四、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一)特点

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进行特务统治,使君主权利大大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同时大兴文字狱极力控制思想。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二)影响

1、积极方面: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把握这点消极影响)③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也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又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本章小结:几个重要问题

第三篇: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四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人民版必修1)(最终版)

【自主预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四专题第一课

二.思考题目:

1.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 组织基础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三.自主解答:

1.列举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3.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思考与判断: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共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二.探索生趣

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探究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探究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1)讨论各项报告和、、、(2)通过《》《》《》等重要文件。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探究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1)结束了

(2)建立了

(3)为奠定了基础。主题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探究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的法律基础、组织基础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探究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

制定《宪法》

探究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什么?

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主题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探究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探究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职权,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探究3:

阅读材料: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

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据材料,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主题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探究1:

阅读材料: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探究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2)保证了和

(3)促进了。

三.总结固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构建知识结构

2课堂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历史因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现实因素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4)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素质提升】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订

C、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

D、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③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④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A.颁布于 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 南京临时政府参

议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成就

6.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仿照图1的示例,为图2撰写的解说词最适当的是

图1图

2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A.民主协商:19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B.开国大典: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法制建设: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改革开放: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B.宋庆龄C.罗荣桓D.朱德

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10.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D.宁夏回族自治区

二 非选择题: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天朝田亩制度图二《南京条约》签字图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图四解放军占领南京图五日本在南京的投降仪式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结果是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包含了什么思想?指导图三所反映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哪两幅图可以形象的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又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3)图五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何在?

(4)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D 6D 7B 8A 9A 10A

11.(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图三:三民主义。都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图二和图四。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收回了台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第四篇: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五 第三课 “蒸汽”的力量》(人民版必修2)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瓦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对世界的影响;了解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的历程,调查工业革命成就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认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养成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注意搜集生活中有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材料。

(2)过程与方法:结合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改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学生总结自己身边交通工具和方式的演变;从整体上认识英国历史发展,整理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认识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的全面性;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学习请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并找出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历史发展中经济史材料、数据和图表的阅读,养成务实的经济分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科技没有国界,科技成果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实世界中科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成就;英国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工厂的措施;世界市场形成和成熟。难点:世界市场成熟过程中,如何认识列强在进行殖民扩张的争夺的同时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一些基本准则。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包括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重大发明,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初中分别在两章中介绍过两次工业革命,高中教材将两次工业革命放在一起,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体会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本课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学习专题三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工业革命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与殖民扩张相比,没有刀光剑影,其在改变世界面貌方面影响更大更深刻。

(1)关于“‘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一目,介绍了三个主要问题: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主要成就和意义,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主要成就: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工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英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先工厂化后机械化。在动力方面,瓦特改良成功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船和火车,促进了人类交通发展。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意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还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诞生。

②工业革命的扩展: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传播开来。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机械化生产普及迅速,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发展了人类文明,当然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2)关于“打造‘世界工厂’”一目,介绍了二个主要问题:英国政府和企业界为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①措施:A、政府: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在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应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B、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在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积极参与海外殖民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用图表材料和数据说明了工业革命使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修建了 “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取得的财富。

(3)关于“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一目,介绍资本主义市场的“世界性”和成熟的标志两个问题。

①世界市场: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使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商品成为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②成熟: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结束和日本的“开国”,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殖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人民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1

学 业 达 标

一、选择题

1.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B)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解析】 明朝废丞相是由于统治者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不是丞相制度一无是处,丞相制度在设立之初便起到牵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很好的作用,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2017·山西联考)《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A)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D.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

【解析】 依据材料“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故排除C项;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排除D项。

3.(2017·湖南六校联盟)“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D)A.枢密院 C.内阁

B.中书省 D.军机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南书房”是清代官署名,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该机构成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应是军机处,故选D项,排除C项。

4.(2017新课标Ⅱ·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 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A项正确。B项“日趋衰落”、C项“已经丧失”、D项“决策权力”皆不符合史实,排除。

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B)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解析】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因此答案为B。

6.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解析】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三公九卿制出现于秦朝,A错。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先由中书省起草,再由门下省审核,方可由尚书省执行,B错。内阁设立于明成祖,C错。所以选D项。

二、非选择题

7.(2017·杭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代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几百政事,非

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明内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概括明内阁地位的特点。

【答案】(1)举措:任用丞相不拘于出身,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任用贤良文学之士参政以监察大臣,频频更换丞相。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特点:内阁是辅佐皇帝的办事机构,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素 能 提 升

一、选择题

1.(2017·开封)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A.因地制宜的管理 C.专制主义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缘政治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需要掌握清朝在新疆与西藏地区的管理体制及其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材料中对新疆地区实行的是军、民分治,而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说明适应了新疆和西藏不同的发展特点,即因地制宜的管理,故A项正确。两者都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新疆和西藏的管理,与专制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新疆和西藏的管理,不是地缘政治,故D项错误。

2.(2017·广州)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B)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削弱六部的权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

本解决,故排除D项。

3.(2017·南京)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D)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主旨。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内阁的权力不断上升,六部都得听命于内阁,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责,内阁因权势太大而给阁臣带来祸患,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4.(2017·郑州)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清代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省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得谓是总辖全国之行政长官。又各部尚书,侍郎均有单独上奏之权,则各部尚书亦并不得谓是统率各该部之惟一长官。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B)A.清代通过“以满制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C.对六部的权限规定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清代中央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可以判断出清朝君主专制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故本题选择B项;A项中“以满制汉”不符合题意;C项是军机处的设立;D项中完善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5.(2017·开封)阅读下列材料: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举例论证。

(要求: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答案】 例一: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单实行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功臣子弟,所以汉高祖汲取周秦两朝经验教训,实行“郡国并存”制度,导致封国多次叛乱。

例二:宋初过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更戍法,将兵分离制度,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但导致军队羸弱,外战无力的恶果。政治上,增设机构,一职多官,弱化地方,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

例三:明初过分加强君主专制。明初,统治者汲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废丞相制度,权力分散至六部,虽加强了皇权,也加重了皇帝负担。后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又以宦官监督制约内阁和百宫。虽然稳固了皇权,但造成宦官专权,政局黑暗。

下载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人民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教案:《专题一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人民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