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语文卷 节选部分 未完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语文卷
一、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
于漪
1、教育,就是培养人。素质,能力,智力
要妥善寻找教文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缘文释道,因道释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结合的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地提高。
2、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新。注重新的角度的选择和时代活水的充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须注意缩短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内要有时代的活水流淌。
趣。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教师语言的趣味性。
情。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动真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但注重因教材而已,因学生而已。思。苏霍姆林斯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歧义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要在“广采”“积累”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训练。要经常推荐文艺作品、科技读物,对报刊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 但博览不能烂,要慎加选择,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的只须翻检,有的只是快速翻阅,了解而已。
要培养学生读无字书(生活中的材料)的兴趣。
3、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a 激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B辨疑 析疑 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创造精神。C 重点突破 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变换训练的方式。注意加温。
4、立体化,多功能。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综合性。
二、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
宁鸿彬
怎样才能使学生突破教师意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呢?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实践能力。
1、放开学生手脚
提倡独立思考
不迷信古人、名家、老师,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理解学生,做到三个允许
允许说错做错 允许改变观点
允许保留意见
2、卡片辅助教学
3、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刻苦是一种学习态度,乐学,说的是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从精神上要不怕苦,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当需要吃苦的时候绝不退缩;从做法上,要力求少吃苦,甚至不吃苦,要去努力寻求乐学的科学途径。
途径与方法 讲求实效 提高效率
注重教学艺术
4、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 a 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设情境 求速度
b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全局性启发 添加式拟题 c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追根寻源 据理析事 d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多方探求 彼此联系 e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多向思维训练 变向思维训练 新向思维训练
5、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
三、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语文教学强化语言训练
朱永
第二篇: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有感
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有感
现如今,教书育人以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语文教育便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许多热血沸腾的人投身于语文教育事业中,他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深入探究中国语文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形成了许多宝贵可行、各具特色的教育或教学思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就汇集了语文教师大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多位名师的教学思想,让我品读之后茅塞顿开,感悟像涟漪一样在心中荡漾开来、、、、、、正如我所受过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一样,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学生们也在经受甚至忍受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填鸭式”“灌输式”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为了应考,为了高分,为了升学,许多中学语文课堂成了老师海讲,学生狂背,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如沉重的镣铐一般,铐住了语文老师致力革新的脚步,铐住了学生如天马行空般活跃的思维,铐住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种老师满堂讲,学生死记硬背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的只是一个劲地讲考试考到的考点、考眼,一股脑把这些考点的答案塞给学生使劲背;而不是教给学生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这样的学法,只能让学生学到考完就忘,考过就丢的泡沫语文,只会把学生教笨,只会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在脱离了试卷之外的语文应用世界里无所适从!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是具体应该怎样改革,怎样上好语文课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名师研究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供后继的语文教师参考。
综合于漪、宁鸿彬、朱永燚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来看,他们的教学方法改革之所以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学语文有本质上深入透彻的理解。即“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训思维”。他们在语文教学上都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他们“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提倡独立思考”“语文教学要强化语言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思想的提出,更彰显和阐明了“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训思维”这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而纵观这么多位名师的教学思想,我最推崇、最喜欢、感悟最深的要数于漪、徐振维、蔡澄清这几位老师的了。当然,像宁鸿彬、洪宗礼、钱梦龙等名师的教学思想中也有难能可贵的可取之处。
于漪老师倡导“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这我十分赞同。教书育人,是自古就推崇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方法。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一点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里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她认为语文教师要反复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和必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韧性和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学,在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塑造做人的素质。我十分赞同于漪老师的这个主张。因为我觉得成功的语文教育不该培养出因暂时获得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停滞不前的骄兵。此外,他还认为语文教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的本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须有意识地在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思维力的锻炼上下功夫。这个又回归到了学语文的本质上。在语文的具体教学上,她则提出“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这些都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这种教法重在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的本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满足。这在指导阅读教学上就尤为有用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可以抓住文本的“新、趣、情、思”。而“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等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种启发学生思维的教法改变了以往全由老师问问题,给答案的局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教聪明了。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迫切需要的。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许多中学语文课堂和早读课上似乎缺少了朗朗书声,特别是在高中,学生们更是金口难开。而老师,似乎也觉得学生不读书就随便呗,上课听讲就行了。殊不知,训练语文能力,至关紧要的是语感问题,也就是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因此,徐振维老师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要求。他说:“一篇课文不仔细地读几遍就热衷于分析,学生的理解就会像在沙滩上建造大厦那样不可靠。”这一句话正中当下许多语文老师的要害,敲响了他们满堂讲,连读书也代替学生念的坏习惯的警钟。语感要靠学生自己读书才能形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默读或听读,使学生通过读课文,揣摩语言,把握节奏,真正进入学语文的角色。此外,徐振维还指出教师要确定明确、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当前语文老师常有的通病——重视教学进度和内容,至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完这些内容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却不深思熟虑。试想,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还能不被牵着鼻子走?还能不像无头苍蝇那样晕头转向?以致于到最后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符合课文的也不清楚了。“发现矛盾,促进思维,发展个性”这是徐老师的又一得力主张。他认为争论不休恰是教学效益最高的时刻,好教师应当善于挑动学生斗智斗勇,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等才能得到训练。这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改变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这一点势在必行。
“语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语言与文字、与文学、与文化,说话与写作、言语与文章、口语与书面语等含义。”“由文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这生动地反映出语文教育功能的整体性特点。”这是蔡澄清对语文以及其功能的认识,它深刻地反映了语文的实质,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因此,强调中学语文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能力,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认为学语文单靠老师讲是不行的,更多是要靠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通过反复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培养和获得运用这个工具的熟练技能和技巧,这就是语文课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他提出了读写结合与讲练结合的语文教学法。但他最具实效和创意的当属他的“点拨教学法”。他的点拨法与钱梦龙的导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导读法更有优势,更上一层楼。他的点拨法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需要“点”“拨”,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方法灵活得当,不落入固定的套路,这是它与导读法最大的区别,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他认为学习过程即是认识过程,要经历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时老师自导自演,把嚼烂的知识送进学生嘴里,结果弄得学生思维呆板机械,对知识消化不良。因此,点拨法注重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并解疑,让学生学会自我积极地思考。所以,我认为这是语文教育改革最该实行的教法了。
这么多名师的教学思想真是让我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它们为我在今后的执教之路上指明了方向。
第三篇:《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读后感
《中国特级教师思想录》读后感
看完由学校下发的《中国特级教师思想录》,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本书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由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有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特级教师撰写。文章以大量的事例反应了这些教师的成长轨迹和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为这些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智慧而折服,从他们朴实的叙述中找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点,我试图从他们成熟的教学经验中找到能为我所用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案例中,山东莘县陈凯老师的《情景交融 润物无声》给我的启发最大,陈凯老师出生在祖国北方黄河边上的一个贫穷的乡村里。经过了日军侵略,大灾荒等一系列的苦难,可是生活给予的苦难并没有把这个热血青年压垮,反而是越挫越勇,几经辗转,陈凯老师来到了泰县姜堰中学,当了一名政治教师。他致力于理论教学的深入浅出。拿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比如“葡萄棉”的培育过程。“干冰”促降雨的原理等。在他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课堂上笑声不断。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接受了辩证唯物论的一个重要原理;还有他的在情景交融中入理入真,一改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取得了“上乘”的教育效果;与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切身体验实行交汇。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导向。读完陈老师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具体如下: 作为生活老师
1.学会宽容
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心智不闭锁,头脑不固执,思想不僵化,眼界不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宽容就是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能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教育学生,真正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2.学会等待
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急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而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
3.学会选择
我面对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差别也大,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要明确“分层次教育教学”的真正的内涵,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这必须又要求我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作为教学工作者
1.学会学习
我们往往想居高临下的操纵、指挥学生,让他们顺从,却没有更好的途径和方法。说白了,实际就是自己的知识老化,方法单一;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灌输而不是展示,也不是和学生共同分享知识;有了更多的强制,少了平等的给予。因此,要对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自觉防范,尤其作为成人,还是要再学习领会“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就会有的”这句话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光是讲给学生听,作为老师,也要学习领悟,这样去给学生讲就
不是纸上谈兵了。
2.学会创新
我所说的“创新”不是时下人们一味强调的改革,教育观念的大改变等等。这种创新意味着不断的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做出新的诠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更有希望。
我们的担子很重,而我们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却很普通,甚至很细小琐碎,但这正如庄稼一样,需要我们每天的付出,每天付出的相同或者不相同,即使周而复始,也要去做,就如一年四季看似相同,但每年的风雨霜雪又是何其的不同呀!是啊,做一名普通教师难,难就难在不能以平常心态去面对一切。
我相信,只要我能如春风细雨般去滋润棵棵禾苗,它们一定会茁壮成长,我也会随同在轻风中更加成熟、健硕。
冯静
第四篇:《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的读书心得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读后感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这本书让我感受很深,书中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如:斯霞、魏书生等。详细阐述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些特级教师的不平凡之处。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了深刻的哲理,蕴含了令人鼓舞的教育思想。
这本书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由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有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特级教师撰写。文章以大量事例反映了这些教师的成长轨迹和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为这些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的智慧所折服,从他们朴实的叙诉中找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点,我试图从他们成熟的教学经验中能为我所用的教学方法。
其中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有一段名言:“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改变了自己,昨天的远路会变近。昨天难办的事情今天极为顺手,昨天的对手今天可能成为助手,昨天最难教育的学生今天可能变成最知心的学生,昨天最不愿讲的课,今天讲起来可能会成为一种享受。改变了自己,会觉得水比昨天的清,花比昨天艳,天比昨天蓝,世界比昨天更可爱。”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较多的还是习惯于埋怨环境,尤其像我们这样在农村小学,面对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又较简陋。但是如果你整天在那里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不如想想如何改变自己。
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具体如下:
一、学会宽容
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尽可能的尊重多样化,珍视尽可能的习惯,一个世界,多声音。宽容就是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能抱以审视的态度,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他有合理之处。教育学生,真正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
二、学会等待
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多一份理解、信任和亲切。
三、学会选择
面对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差别也大,所以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途径和方法。这要求我有非常丰富的积累,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四、学会学习
作为老师,也要学会领悟,这样给学生讲就不会纸上谈兵了。
五、学会创新 就是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学生。
我们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很普通,细小,琐碎,但是担子很重。正如庄稼一样需要每天的付出。我相信只要我能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禾苗,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
第五篇:《苏派教学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读后感ok
《苏派教学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读后感
学校在暑假里向我们广大教师推荐了《苏派教学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这本书。书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由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有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特级教师撰写。文章以大量的事例反映了这些教师的成长轨迹和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为这些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智慧而折服,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特级教师,他们在注重知识传授和积累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智力、体力的发展以及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注重“教”、研究规律的同时又重视“学”、重视研究学的规律。他们认真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而不生搬硬套,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向往书中所说的“苏派教学”,每个代表人物都有他们共同的人生价值追求。不管是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还是李吉林老师口中的长不大的儿童,快乐的小鸟或者张兴华老师主张守望儿童的圣洁心灵或者是薛法根的教育秘密等等,他们全都追求的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一切为了儿童”是“苏派教学”的核心价值。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思维常常是割裂式的,往往强调了某个方面又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缺乏对学科整体育人价值的挖掘。价值观决定人的认识和实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老师要把人的成长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老师们还要有敏锐的学科眼光,要充分把握育人价值和学科的特质。
而“苏派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始终是注重情感、尝试、思维和文化。苏派教学以“真实、扎实、朴实”为内在价值追求,以“精细、精炼、精致”为外在艺术特征,课堂设计精致、方法精巧、教师精干、学生精神、课堂精彩。
本书中写的各位名师又具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不管是王兰老师还是邱学华老师,他们的“本真语文”和“尝试教学”时刻显出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所在;不论是李吉林老师还是孙双金老师,他们的“情境教育”和“情智语文”时刻流露出一切为了儿童;薛法根老师还有华应龙老师,他们的“组块教学”以及“融错教学”都很精彩。
看完整本书,名家的这些来自教学实践的真言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如: 我无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潜能,教 1 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让语文教学华丽转身——从“讲课文”到“教语文”,让语文教学本真回归——从“教语文”到“育智能”。——薛法根
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语文和用语文,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让语文滋养生命!——李建成
让教学富有画面性和场景性,紧扣语文“披文入情”,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小学阶段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孙双金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情趣指什么?一是对学生有情,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于永正
在所有行业中,教育最需要科学,因为教育工作的对象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人。“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科学,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
“苏派教学”是一条长长的河流。这样的教育思想实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细细品味,它让在教育一线耕耘的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交流平台,它指导我们走向成功教育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