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用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docx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用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出金点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内自读课文大部分都选自名家、名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自读课文,把课内自读课文提供给学生作为训练的平台,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学生通过对教读课文的学习所得到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发挥“导”的作用,在学生的讨论中穿针引线,抓住重难点,予以点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还要做好归纳总结。既强化记忆又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我已做了很多次实验,效果很好。现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主题:
通过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解决生字,标出自然节。晨读课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晨读课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老师想问同学们两个问题:(1)读了本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
(2)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尽量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罗布泊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了,作为人类我感到很气愤也很惭愧。生2:老师我觉得这样更全面:罗布泊一个美丽的湖泊,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缺少环保意识消失了。作为人类我感到很羞愧,我希望人类能警醒,从现在做起。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预习得很认真,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说说吗? 生3:我觉得作者所说的不只是罗布泊,还有青海湖,月牙泉等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作者的感情是悲痛的、惋惜的、遗憾的,作为人类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多媒体显示新疆的地图,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老师很想听一下同学们对本文题目的理解。生4:罗布泊是个十分美丽的地方,现在消逝了。
“是呀,这么美的五彩池谁不想去游一游呢?那个比菜碟大不了多少的池当然不能游了,然而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的那个池倒不妨试试。可是,同学们,那么美的池,那么干净的水,那么亮丽的自然风景区,你忍心去游泳吗?”“不忍心。”学生齐声回答。
就这样,这位老师凭着沉着和机智,巧引妙导,把棘手的、尴尬的问题转化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轨道上来。当然,对那些老师实在无法解答一时也无从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不妨如实相告,留待课后解决。
师:对于这个题目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看看谁的回答更精彩? 生5:老师,我觉得作者在这儿用“消逝”比用“消失”好,因为“消逝”有慢慢的过程,而“消失”是突然发生,“消逝”是逝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作者既写出了环境破坏的过程,又警醒人们爱护环境。
师:生5既读透了课文,又善于思考,真是一位善于发现的孩子,说得真好。我们大家给他一次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阅读和自学能力。根据文义和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你能为本文的学习设计几个题目吗?生6: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生7: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生 8:罗布泊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
师:同学们所提问题都不错,都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更有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生9:当年碧波荡漾的罗布泊如今成了干湖、死湖。
师:我们如何让这个问题的回答使读者心动,让文采飞扬呢?下面我们观看罗布泊的今昔吧!(多媒体打出一幅“从前的罗布泊”图片。)
生 10:这里碧波荡漾,湖像一面平静的镜子,有欢愉的小鸟;牛羊成群,绿柳环绕,河流清澈。
(多媒体打出一幅“现在的罗布泊”图片。)
生11:这里无鱼、无草、无树、无飞鸟,死一般的寂静;像脱尽外衣,大地裸露胸膛,很恐怖。
师:同学们现在再试着回答我们的第一个问题,看看有什么进展? 生12:河流清澈、碧波荡漾、牛羊成群、绿柳环绕、鸟儿欢唱的罗布泊如今却变得死一般的寂静,它无鱼、无草、无树、无飞鸟,非常恐怖。
师:进步不小啊!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确让我们心痛啊!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写的?这篇文章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很大的共鸣,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什么作者能做到这些呢?
生13:语句优美、生动。比如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恰当地“炼”字等。
生14: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生15:有悬念、有波澜的情节。生16:细致地描写、充实的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本文的?
生17:第3节中“一棵”、“一条”、“一只”、“任何”等词语用得好,写出了罗布泊的荒凉,也写出了作者的痛苦、无奈、惋惜之情。
生18:第22节,“裸露”、“脱尽了”、“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大地以生命,我们仿佛看到它痛苦的呻吟声)
生 19:从前碧波荡漾的仙湖,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痛苦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探究出罗布泊变化的原因,又用数据“130多、138处、400多处,一万立方”等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巨大”,“也”强调人口急增,水的需求量也急增。这样读者对其产生的危害就更清楚,引起了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忧患意识。
生20:还用了排比手法。例如:
(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运用排比手法,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生21:我觉得作者更是以真情、直接的感情抒发来打动读者的。比如:(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师:是啊,文章处处有真情的流露,读来令人震惊、痛心、遗憾。还有一处,老师觉得写的也很出色:“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师: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一起再来总结一下,一篇好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21:真实的情感;用翔实的资料,具体的数据报道事实;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恰当地细节描写。
师:同学们,最终导演了这出悲剧的是谁?恰恰就是我们人类。我们为之痛心,我们为之遗憾!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只要我们大家去努力,相信许多的“罗布泊”就一定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要树立起环保意识,还感悟出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把它们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作文中去,不断地总结感悟,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师:课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真情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反思】 2011年4月6日,我执教了校级公开课,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我反思良久,感想颇多。
1.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语言非常生动,运用了大量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非常有震撼力。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教材。文章内容比较简单但却极具感染力。在学生现在阅读与写作能力存在着很大问题的今天,我决定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一节阅读与写作课,所以我就在一开始提出两个问题
(1)读了本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
(2)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把课堂一开始就交给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我接着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审题,对题目的理解很到位,最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对“消逝”、“消失”两个词的理解,那么具有灵性、创意;“消逝”有一个过程,而“消失”是突然发生;“消逝”比“消失”的程度深,是逝去了不会回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我通过学生设计本课教学问题的方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既能活跃课堂,加深理解文意,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我挑选出了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呢?作者是怎样写的?我用多媒体打出“从前的罗布泊” 图片和“现在的罗布泊”图片让学生分别根据课文内容或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解说词。同学们都非常动情,语气中充满了痛苦、悲愤、遗憾和谴责,同学和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我知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同喜同悲,无形之中也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针对“作者是怎样写的”我又设计一个题目:这篇文章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很大的共鸣,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什么作者能做到这些呢?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将可贵的生命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更重要的是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好多学生惧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我就力求做到“寓作文教学于课堂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也是我所带班级作文优秀的一个原因。老师们觉得这节课上得精彩迭起,充满了智慧,教学效果很好。
2.多媒体运用恰当,过多会冲淡对文本的研读。我只用了6 个。这样,集中时间带学生咀嚼文字,然后再用图片去印证。真正达到了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
【同行点评】
徐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课堂,它充分折射出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焕发出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具体表现在:
挖掘教材透彻,条理清晰。问题设计精巧,开始的提问、审题,中间学生设计的问题,最后的拓展。多媒体呈现的“仙湖”消逝前后的画面,不但给学生视觉上造成强烈冲击,更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本文惋惜、遗憾、难过、悲痛的感情基调。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课堂教师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环环相扣。教师点拨精当,学生思维活跃,朗读与发言亮点不断涌现,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第二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一、教材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时:
一时
五、教学方法:、文献法: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文,理清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文。
2、整体感知文:
提问: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3、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品读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
6、总结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的介入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真实性
青海湖
报告文学
月牙泉
文学性
痛惜
环境意识
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
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前认真的预习,堂师生共同探讨,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第三篇:《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用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武安市第八中学王艳霞
一、教材的内容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阅读能力培养)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写作能力培养)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想象美丽荒漠之景(说)→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读)→探究原因,吸取教训;(说,写)→主题思想,品味课文(说)→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写)。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学生畅所欲言)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说)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深入文本:(读,写)
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主题思想:(说)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说)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板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报告文学
仙湖罗布泊→人的介入 →荒漠真实性
↓
青海湖
月牙泉文学性(文旨)痛惜环境意识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写)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反思:
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出金点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内自读课文大部分都选自名家、名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自读课文,把课内自读课文提供给学生作为训练的平台,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学生通过对教读课文的学习所得到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发挥“导”的作用,在学生的讨论中穿针引线,抓住重难点,予以点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还要做好归纳总结。既强化记忆又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我已做了很多次实验,效果很好。现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主题:通过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四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分析
横山县党岔中学:潘德军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 “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重点难点:
1、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3、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可待续发展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出示第1、2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感觉很美。
生2: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师: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齐答:不知道。
师:这是我们榆林的红碱淖,你们有没有想去这里旅游的念头? 生齐答:想。
师:是的,同学们,看到这么美的图片,我们每个人都想去这些青山秀水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可惜的是这些美丽的地方正在离我们远去,美丽的罗布泊便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3张幻灯片)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整体上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生:自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师: 同学们刚才读得都非常地投入,接下来请同学们给图片配一段解说词,具体要求是:(出示第4张幻灯片)
要求:(1)、看图片,配解说词。
(2)、解说词内容要求来自于课本。(3)、注意朗读时的感情。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过去的罗布泊---仙湖)
生3: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生4: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生5: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几位同学的朗读都很富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我们能够领略到过去的罗布泊的确很美,美得令人向往不已。那么现在的罗布泊呢?(出示第6张幻灯片:现在的罗布泊---干湖)请同学们再给这些图片配一下解说词。
生6: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生7: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林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读得很有情感,学生鼓掌)
生8: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刚才两组同学配的解说词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通过对比,罗布泊过去的美丽和现在的恐怖就非常的明显了。下来请同学们进行仿句练习(出示第7张幻灯片)
示例:(1)、昔日的罗布泊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现在的罗布泊是大漠沙如狼,寂寞无人家。
(2)、昔日的罗布泊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的罗布泊是戈壁滩,黄沙漫,不见飞鸟马不前。
(3)、昔日的罗布泊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现在的罗布泊是飞沙走石,大漠孤烟。
仿句:昔日的罗布泊是 ; 现在的罗布泊是。(两分钟后交流)
生9: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现在的罗布泊是杨林枯死、胸膛裸露。
生10:昔日的罗布泊是绿洲;现在的罗布泊是戈壁。
生11:昔日的罗布泊是碧波荡漾、胡杨丛生;现在的罗布泊是茫茫戈壁、了无生息。
生12:昔日的罗布泊是人间的天堂;现在的罗布泊是万物的地狱。
三、合作探究
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罗布泊为什么会由人间的天堂变成万物的地狱了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变成如今的模样的吗?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2、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地方正在上演呢?
(学生组内探究相关问题,三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1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要读出遗憾并带有谴责的语气。师: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生14:有感情的读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盲目增加耕地用水„„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师:盲目,就是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那么看不清的是什么? 又是对什么认识不清?
生15:看不清后果,对生态问题认识不清。
师: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因为如此,所以同样的悲剧还在发生,文章中还提到了什么地方?
生16:青海湖、月牙泉。师:罗布泊的消逝,青海湖的水面下降,月牙泉的面积缩小,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造成的。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强烈的求救声!
师生有感情的齐读。
四、拓展延伸
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面对当前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此刻你的心情倾注于笔端,流淌在文字之间。
生动笔写作。
五、课堂小结
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同学们,罗布泊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心存忧患,但我们并不悲观,让我们齐心协力,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美丽的塞上明珠--榆林!
六、作业布置
(出示第11张幻灯片)1.词语造句:干涸 萧瑟 和煦 沧海桑田 浑然一体(使用以上五个词语进行造句练习)2.根据课文相关内容,适当发挥想象描写罗布泊。(可运用对比、排比、拟人、融情于景的手法)3.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罗布泊的世纪老人,亲眼目睹了罗布泊的沧桑变化,你会对人们诉说些什么?(可以有揭示环保主题的情感抒发或议论)
教后反思:
本堂课,主要抓住对比这一手法,让学生在“配解说词”和“仿句练习”这两个环节中深刻地领会罗布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生动口读、动手写,贯穿于整节课中,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
1、罗布泊消逝原因的分析,教师的解读还不够深刻;
2、对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的揣摩,落实得不到位,学生的情感高潮没能够迸发出来;
3、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贫乏,不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予以肯定。
第五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杭州市青春中学金铃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杭州市青春中学
金铃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罗布泊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区别。①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一切是人为的!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②救救青海湖、月牙泉和所有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四)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请你再列举一个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续在“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后,要求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2、在“拯救罗布泊”的专家讨论会上,请你发言,说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为什么?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依据。
(五)调查研究,宣传环保风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六)小结: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我们也足以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记忆,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走过这一片繁华,前面,会是荒凉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如果你愿意,你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推荐网站:自然之友
中国科普网
中国沙尘暴网
四、教学反思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