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
一.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公平正义,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1、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4)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5)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2)加大财政投入。(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
4、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请谈谈你对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看法。
答:当今时代,尽管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但中国在亚洲的软实力综合指数,依然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这意味着,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和军力,并没有充分转换成软实力,去帮助提升中国在亚洲和世界中的间接影响。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是塑造一国国际形象的核心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强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因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
(一)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居于世界强国、文化大国的地位。唐朝时期,日本曾派大量的“遣唐使”到唐长安城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儒家思想不仅维护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而且辐射到了周边的韩国和日本等过,直至今天,在这些国家仍然具有很深的儒学传统,这都是中华文明曾经强大的例证。所以,在西方国家汹涌的文化攻势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让国人从西方虚伪的民主论调中清醒过来,立足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扎根于本国文化,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气候。
(二)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潮流与趋势。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也与其高度的文化产业化密切相关。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夯实基础。可见,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供了后备军。
(四)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外交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构建了平台。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的文化组织有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中国的学生到世界各处或者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们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等,这些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于吸收 和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和巩固友谊的重要手段。
三.为什么说中国既没有搞“三权鼎立”的政治基础,也没有搞“三权鼎立”的经济基础?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形式,但是对中国不适用。
一方面,三权分立的经济基础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导致利益多元化,资产阶级内部就存在有大量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在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通过分权制约的方式来协调内部不同利益的冲突,防止某个集团或阶层的专制,维护资产阶级的长久统治。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像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那样以物来支配人。
另一方面,三权分立框架内的权力制约,实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竞斗。在他们看来,实行三权分立,必须实行多党制。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共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属性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构成了政党合作的坚实基础,使多党合作成为可能。社会主义社会各阶层人民具体利益又存在着差别,需要政党来反映这种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使多党合作成为必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党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对立的或者竞争的关系,而是友好合作的关系,各政党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和谐相处,共同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同时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重视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利益和要求,重视各个政党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坚持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与各阶层人民具体利益的统一。
三权分立本质上是占社会少数的资产阶级所享有的民主形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先进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它把过去只有少数剥削者才能享受的民主变为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的人民民主。国家的这种一元化权力结构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它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权力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避免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互相牵制互相扯皮以及行政权膨胀。这样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一、为什么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30分)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 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
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 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主动适应新常态,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也是实现有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让经济发展得又稳又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越向前推进难度越大。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增长驱动力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期,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成为传统制造业发展制约,新的增长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创新驱动亟待破题;另一方面,只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才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路子上来,推动微观基础和产业基础调整适应新常态,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才有保障。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关键是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常态下经济虽换挡却绝不能“失速”。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又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通过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等措施,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关键在于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要做好调结
构的“加减乘法”。“减法”,是指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资源重新配置,为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契机。“加法”,是指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乘法”,是指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总而言之,要靠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让调结构转方式为稳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也是实现 有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了发展理念的
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协调推进,由此实现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区域的竞争互补关系等。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换。为此,需要加快推动以下三个转变:一是强化生产的需求导向,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积极发展第一、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从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第二篇:政治
传统文化
41.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
(1)请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3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利于让中小学生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3分)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可以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分)
42.(18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山东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系列举措:加强古籍整理,出版文化典籍和学术专著;创新“图书馆+书院”的模式,拉近民众与传统文化距离;加强文物保护,推选2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齐鲁文化走出去打响孔子品牌,澳亚文化节“聚焦山东”让独具魅力的齐鲁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材料二
山东省D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注意挖掘发现和宣传富有时代特色的先模人物和群体,如“微尘”爱心团体、“爱心驿站”志愿服务队和“感动D市”十佳道德模范等。草根榜样平凡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精神,可敬、可亲、可学,能凝聚起强大的道德力量,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弘扬传统文化举措的积极作用。
①立足社会实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创新发展。②整理出版文化典籍,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③创新文化传播模式,使其能够传递、沟通和共享,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④保护文化遗产,促进中华文明的研究,展现文化的多样性。⑤加强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的借鉴融合。(2)阐释材料二蕴含的价值观道理。(8分)
①通过先模人物和群体精神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②挖掘发现和宣传富有时代特色的先模人物凝聚道德力量,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③通过草根榜样平凡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精神引领人们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④先模人物和群体的事迹体现了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中实现价值。依法治国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9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要求。(3分)
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的保障。(3分)③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3分)
材料二
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元;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7分)①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要求。(2分)②推动大众创新创业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的体现。(3分)③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增加居民收入,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14分)
①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2分)②有利于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3分)③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分)④有利于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2分)⑤有利于促进就业,让人们在创业创新中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
4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中华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秉性。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极大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增强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今天,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众创空间等新的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创业创新正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长期以来,保守主义、中庸之道等惯性思维和落后思想,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大众创业创?新。要激发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必须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和谐氛围,培育创新精神,形成创新风尚。
(1)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6分)
①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2分)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③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2分)
(2)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建议。(8分
(2)(8分)①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分)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克服创业创新问题上的落后思想。(3分)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开放宽容的文化环境。(2分)
互联网+
39.(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工具,互联网后面可以加很多东西,可以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民生、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
(1)任选一个“互联网+”(教育、娱乐、制造业、农业、金融、医疗、媒体)并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为实现该行业(或产业)质的飞跃和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教育、娱乐、制造业、农业、金融、医疗、媒体)应与互联网全方位融合,促进xx的全面发展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教育、娱乐、制造业、农业、金融、医疗、媒体)要与互联网有序地融合,促进xx健康发展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教育、娱乐、制造业、农业、金融、医疗、媒体)要与互联网有机整合,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现xx功能的最大化。
(2)分析“互联网+文化”对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9分)①有利于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性,维护文化多样性②有利于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有利于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融入现代元素,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互联网+零售业带来了网上购物。网购以其便捷、价格低廉等特点,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投诉统计显示,近年的网购投诉逐年上升。价格问题、售后服务问题、货品或服务不符合约定等种种乱象,成为网购问题的重灾区。
(3)面对网购乱象,有人认为,“整饬网上购物市场,政府应强势介入。”请运用我国政府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①我国政治具有经济监督和管理的智能,监督和管理网购市场是政府的职责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维护好人民的利益③政府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正确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
倡导全民阅读
4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继党的十八大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之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谈谈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1分)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据此有人认为,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离开实践都是空谈,读书无关紧要。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评析该观点。(7分)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坚定理想信念,读书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条件③实现人生价值,既要投身实践,又要重视读书。
尼泊尔地震
北京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 中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西藏地震灾区遇暴雪天气影响救援。
尼泊尔简介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为南亚山区内陆国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相接,东与锡金为邻,西部和南部与印度共和国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北方邦和北国邦接壤。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大部分属丘陵地带海拔1千米以上的土地占总面积近一半。东、西、北三面多高山;中部河谷区,多小山;南部是冲积平原,分布着森林和草原。
尼泊尔的气候基本上只有两季,每年的十月至次年的三月是干季(冬季),雨量极少,早晚温差较大;每年的四月至九月是雨季(夏季),其中四、五月气候尤其闷热,五月起的降雨常作为雨季的前奏,一直持续到九月底,雨量丰沛,常泛滥成灾。
地震震中位于博克拉,该城市是尼泊尔第二大城市、著名旅游胜地。震中附近为山地破碎地形,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风险极高。震区建筑物抗震性能很差,建筑物类型以砌石结构、土砖房为主。该地震是浅源性地震,一、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和岛国(如:日本);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周边地区。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二、中国的火山地震带
①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
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
③西南—青藏高原
④云南和四川西部
⑤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地震的灾害
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①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
②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
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
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⑤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如何降低地震灾害
1.必须做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居安思危。做好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不要把城市建在地震带上,房子要建造的坚固些,别偷工减料,最好建成防震的;
2.进行地震灾害逃生演习或是普及逃生知识,让民众学会在危急关头如何正确逃生;
3.建筑设计方面:使用轻型、易拆装的材料建造建筑物,减少因房屋塌踏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自然灾害的防御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3.自然灾害防御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第三篇:政治
初一部分:
专题一:学会自我保护,保证健康成长
材料: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一男子持刀杀害8名小学生„„„„ 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一幼儿园发生一起砍伤儿童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伤。短短50天内发生的6起校园血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中学生为什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答:①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必需的。②未成年人阅历不够丰富,心理不够成熟,体质也不够强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更容易受到伤害。③因此,我们要找出自身在自我保护方面存在的弱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答: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①树立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身心健康。②学习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权。③遵守法律,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④学会及时报警、聘请律师和寻求法律援助。
3、当遇到违法犯罪时,青少年应该怎么办?
答:遭遇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时,特别是歹徒行凶时,我们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首先尽量使自己免受伤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设法尽快报警,并记住坏人的身体特征和其他一些突出的特征,以利于公安机关破案。可以采取“呼救法”,求得他人帮助;“周旋法”,设法稳住歹徒,寻求机会,及时脱身,寻求警方救助等。
4、要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社会各界应该怎么做?
答:①未成年人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常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②家庭方面: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③学校方面: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护未成年人在学校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④社会方面:要为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美好、健康的社会环境,使未成年人免受来自各方面的侵害。⑤司法方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专题二:珍爱生命,直面挫折
材料一:今年以来,富士康公司连续出现员工跳楼事件,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第16跳,此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急于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的同时,也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感到惋惜。
材料二: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截止到4月23日,死亡人数已达 2183人,失踪84人,受伤12135人。4月21日上午10时正,在玉树结石镇政府广场上,为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举行的悼念仪式正式开始,数千的玉树民众自发前来参加,他们不约而同的喊起了“玉树不倒,中国加油”的口号„„
1、结合材料,谈谈我们为什么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答:①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短暂,生命弥足珍贵。②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只有生命存在才能享有受教育、劳动、休息、参与政治生活等多种权利,才有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并在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
2、我们应当怎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答: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②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当生理和心理出现病患时,要顽强战胜它,决不屈服,决不放弃。面对人生的挑战,要满怀斗志,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光辉。③善待其他生命。我们没有侵害和危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无论是怎样的生命,都应该以珍爱之心去对待,去呵护,使人道和善良的品德伴随着我们成长。
3、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挫折的看法。
答:①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人生道路上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避免。②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关键是看我们采取什么态度去应对。③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提高我们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挫折并不可怕。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自觉、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勇敢地面对挫折。如冷静对待、自我疏导、请求帮助、心理换位、精神升华。
4、我们应该怎样去应对挫折?(应对挫折的方法有哪些?)
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自觉、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勇敢地面对挫折:①冷静对待,使自己重树信心。②自我疏导,使情绪得到合理发泄、调节和控制。③请求帮助,主动把失败的痛苦向亲人、好友等倾诉。④心理换位,尝试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从而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多角度看问题。⑤精神升华,奋发图强去取得成功,将痛苦、烦恼等不良情绪化为学习上、工作的动力。
5、此时此刻,玉树人民最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答:自强不息的品质。
6、为什么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答:(1)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古往今来,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2)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做到坚忍不拔,不畏困难与挫折;才能做到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3)自强不息的精神,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发展,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髓。
7、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培养这种品质?
答:自强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作出努力。(1)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2)勇于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3)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4)战胜自我,超越自我。(5)从小事做起,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锻炼自己。
专题三:抵制不良诱惑
材料: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底,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9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据调查,目前沉迷于手机色情网站和低俗信息的中学生比例在逐年上升,甚至有一些中学生因而无心向,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1、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有什么危害?
答:(1)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是一种精神鸦片,属于不良诱惑。
(2)这些不良诱惑,会伤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会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会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答:对不良诱惑,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法,摆脱其干扰,避免上当受害。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主要有:(1)避开诱因法。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就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抵御的堤坝。(2)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法。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才不会觉得空虚、无聊,才会脱离低级趣味,远离不良诱惑。(3)专时专用法。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进行周密安排,专时专用,使自己的生活有序、充实,从而增强抵抗力。(4)联想后果法。也就是想象抵抗住不良诱惑可能拥有的美好未来和不能抵制不良诱惑可能带来的恶果,从而降低对不良诱惑的兴趣。(5)请人监督法。请同学、好友或父母监督自己的行动,并做记录,在他们的不断鼓励、鞭策下战胜不良诱惑。
3、整治网上低俗之风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为广大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属于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专题四:孝敬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
材料:2010年1月11日,湛江市举行“四德五心六歌”启动仪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四德五心六歌”中的“五心”,即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职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
1、在“五心”中,为什么我们要“把孝心献给父母”?
答:①父母在我们一生中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他们不但赋予我们生命,还要关爱我们健康成长,把无私的爱都奉献给我们。②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③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本份。
2、为什么和父母会有冲突?
答:①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渴望独立做人,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但父母依旧认为我们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不相信我们,还要严加管教。②子女与父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和误解,而导致对抗与冲突。
3、“爱的冲突”有什么危害?
答:①“爱的冲突”出现是正常的、自然的,但经常的冲突和对立会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破坏正常的亲子沟通。②“爱的冲突”既会使子女平添许多烦恼,也会使父母忧心忡忡,从而影响家庭的团结和睦。③因此,我们不能以“正常”为理由任其发展,应主动化解。
4、谈谈你怎样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
答:①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和期待。②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③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④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⑤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难处。⑥经常与父母谈心、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⑦有事多与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
初二部分
专题一:做负责任的人,培养亲社会行为
材料:2009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正祥,26年义务守护滇池,26年来身体力行保卫滇池,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胜利封停。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濮存昕这样评价他:面对贪婪、愚昧和凶残的困境,他坚持信念,用勇敢不屈不挠的斗争证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是一句空话,他是中国真正的环保大使。张正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社会责任感。
1、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有哪些?
答:①我们应对自己负责:完成学习任务,努力塑造自我。②对他人负责:要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不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③对集体负责: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一员,为集体增添荣誉和力量。④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良好行为创造美好社会。
2、为什么要负责任?(负责任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负责任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负责任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能铸就我们高尚的民族精神,负责任需要我们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②负责任促进个人自由和进步:负责任使人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自由,赢得自尊自信,增长才干,获得实际的利益。③不负责任的后果:使社会和他人遭受损失,使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使个人名誉遭受损失,什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④只有做负责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答:①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主动承担责任。②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③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用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④对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要勇于承担责任,避免重蹈覆辙。
4、张正祥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是一种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在:①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够给予同情和关心,②对处于困难和危难的人能够伸出援手,③在共同的事业中能够与他人合作,④在利益面前乐于与他人分享等。
5、培养亲社会行为有何意义?(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答:①有利于培养回报社会的意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②有利于我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服务社会的现代公民必备素质。③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
答: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助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我们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我们增长社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品德,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③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品德,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正在全社会广为传播,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志愿者精神,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社会的小志愿者。④从现在做起,从服务社区做起,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专题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诚信
材料:媒体最近曝光了“美的”电器紫砂煲生产黑幕,报道称,紫砂煲产品中的天然紫砂基 本都是以普通陶土为原料,并添加“铁红粉”、二氧化锰等化工制剂进行增色制造而成,并非真正紫砂,但其售价却高达七八百甚至上千元。有关食品安全专家认为,紫砂煲内胆染色所用的二氧化锰、氧化镍等化工原料都有一定毒性和致癌性,会对消费的健康造成损害。
1、作为经营者的美的公司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答:①安全保障权②知悉真情权③公平交易权
2、如果你作为消费者,已经购买此类的紫砂煲产品,你打算怎样维权?
答: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维权:①与“美的”商家进行协商,要求退货退款。②可以打12315电话,请求当地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③要以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如工商行政部门等。④如果情况严重,造成重大伤害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法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3、怎样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
答:①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们的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在我们身边,有时会看到一些不讲诚信的人、见利忘义的行为。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些现象只是社会前进大潮中的逆流漩涡。②中国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是逐渐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改善社会。③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诚恳地待人,诚实地学习、生活。
4、结合上述材料,请从诚信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诚信的重要性:①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德的基础。②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培养善良、正直、勇敢、谦逊的品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牢靠的事业基础。③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
我们青少年要:①增强诚信意识,坚持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说实话,做实事,不说谎,考试不作弊等,做到对自己诚实,也要对他人诚实。②信守承诺。对别人许诺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承诺一旦做出,就应该努力去兑现。③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诚恳地待人,诚实地学习、生活。
专题三:公平与合作
1、什么是公平?
答:公平就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2、为什么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答:①人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危害社会稳定。②公平的社会是一个追求人民共同幸福的社会。③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互惠的,每一个人都能 在公平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④实现社会公平可以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在社会合作中确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则。
3、怎样实现社会公平?
答:①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②遵循公平的原则,实现互惠互利。③帮助与扶持社会弱势阶层和弱势群体。④不断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4、青少年应怎样增强自己的公平合作意识?
答:①在家庭、学校的生活中,保持公平合作的观念去和他人相处,承担自己的责任。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权要求得到公平的对待,我们也要公平的对待他人。③关注、思考和批评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
初三部分:
专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医疗所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着哪些不和谐的因素?请举例。
答:①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 ②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 ③分配不公,贫富悬殊 ④污染和破坏环境 ⑤矿难、校园伤害事故
校园内:①考试作弊、抄袭作业 ②粗言烂语等不文明现象 ③打架斗殴 ④乱扔垃圾 ⑤欺骗老师或家长
2、我们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①目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②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③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④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⑤这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⑥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3、建设和谐社会,国家应该怎么做?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②坚持依法治国,提高人民的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加强精神文 明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起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①学法、懂法,依法律己,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不讲假话,考试不作弊,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④爱护一草一木,不乱扔乱吐,善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专题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0年1月11日在北京召开,获得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和孙家栋,胡锦涛总书记亲为自两位老科学家贫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我国科技事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②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但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③我国要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我国应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①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①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②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于观察,善于想像,勇于质疑,善于创新,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
专题三:弘扬民族精神
材料: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我国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汇聚玉树,抗震救灾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
1、以上材料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答:体现出一种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或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民族精神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④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力强弱的重要尺度。⑤当前,国际竞争中加剧,国内外的风险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更需要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要以积极的态度,在学校各学科学习中感悟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②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创新。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强不息、团结合作、勤劳勇敢的思想品质。④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专题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一:2008年,南方最大的钢铁厂正式落户湛江,2009年,全国最大的合资项目中科炼化选址东海岛。两个被称为“巨无霸”的大工程合共投资超千亿,它们将会成为湛江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引擎,成为湛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材料二:与此同时,不少的湛江市民也对两大项目的进驻湛江表示了必要的担忧,他们担心两大工程投产后,会逐渐侵蚀湛江的蓝天白云,会影响湛江的空气质素,会污染湛江的海洋环境,会破坏湛江的海鲜美食文化。湛江市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市民的担忧表示理解,并表态将竭尽全力做好湛江相关的配套环保工作。
材料三:2010年4月19日,市长阮日生在市委党校就我市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专题报告。阮日生指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即到2012年实现“三年大变化”,到2015年实现“大见成效”,到2020年实现“十年大跨越”。届时,我市将牢固确立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龙头地位,建成粤西地区中心城市,初步建成现代化新型港口工业城市和生态型海湾城市。
1、结合材料一,请你谈谈我市为什么要引进钢铁和炼化两大项目?
答:①引进两大项目,是湛江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体现。②湛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与全省的人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医疗、教育、文化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做法。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湛江所有问题的关键。
2、湛江市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
答:①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我市资源相对短缺且消耗量大,环境恶化形势严峻,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迫切需要。②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④是我市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牢固确立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地位的必然要求。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为了避免出现部分市民所表示的担忧以及把我市建成生态型海湾城市,你认为湛江市政府应该怎么做?
答:①湛江市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政府要对钢铁和炼化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④要加强对市民大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依靠群众共同来保护和建设我们优美的港湾。⑤坚持依法治国的基要国策,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对工厂企业的监督,严惩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良,节能减排。
4、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能为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作出哪些方面的努力?(3分)
答:①拥护政府的合理经济发展政策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积极向民众宣传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落实环保行动,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林,不乱扔垃圾,共同为建设湛江优美港湾而努力。④敢于揭露和检举身边破坏和污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5、到2010年实现“三年大变化”,到2015年实现“大见成效”,到2020年实现“十年大跨越”,届时,我市将牢固确立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龙头地位,建成粤西地区中心城市。要想实现上述目标,你认为我们湛江应该怎么做?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认真落实钢铁和炼化项目,工业立市,港口兴市。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湛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④湛江人民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⑤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进省内外、国内外资金,加强合作。⑤坚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第四篇:政治..政治...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参考答案:2)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1)人的需要是多样无止境的。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灵活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竞争,面对市场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利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实现资源2.(在现代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1调控?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加强宏观 “看得见的手”是指什么?为什么需要这只手?
参考答案:(②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1)①“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
和滞后性的缺陷。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国家宏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加强宏观调控,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能。3.(同学议论就业问题
(1参考答案:2)在劳动就业问题上,作为劳动者个人应当怎样做?)请任选图中某个学生对就业问题的看法,进行简要评析。
((1)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自身素质。A2)简要评述
B.虽然具有职业平等观念,但缺少竞争就业观。C.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政府虽然负有责任,但劳动者要树立自主择业观。
D.虽然对职业有较高要求,但否定了职业平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调动工作积极性,但也要也从实际出发,树立5.参考答案:请从社会再生产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分配
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分配环节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6.(基尼系数(1)材料一中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这一问题?2)结合材料,谈谈政府可能采取什么分配政策和什么财政手段来解决参考答案:(近十几年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1)表格反映了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①完善分配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②调节财政支出,保护中低收入者的经济利益,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成果。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7.参考答案:甲、乙两国贸易如何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 从生产效率上看,乙国在粮食和肉类生产上占有优势,甲国处于劣势。进
一步比较会发现:对较小。也就是说,甲国拥有生产粮食的相对优势,乙国拥有生产肉类的乙国在肉类生产上优势更大,甲国在粮食生产上劣势相相对优势。因此,甲国应多生产粮食,乙国多生产肉类并进行贸易,这样双方均可收益。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国际贸易的基础。8.参考答案:我国实行哪些政治制度?其中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10.·食品安全问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某市也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房价上涨过快
·机动车数量的暴增交通堵塞,供不应求;(1)
该市问计于民的做法体现了政治生活哪些道理?针对上述突出问题,该市政府在网上公开征集市民建议,问计于民。(2)(3)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参考答案:市民纷纷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有何现实意义?(民主决策、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尊重公民参与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2)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3)广大市民纷纷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
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11.洁的人手中,也仍然会产生滥用的可能。因此,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孟德斯鸠认为,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因此即使权力掌握在廉和制约机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1参考答案:2)为什么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如何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但权利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有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1)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的好可以指挥得法、造福人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2)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12.参考答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13.参考答案:三大古文化,请说明将“延续永久的文字力量” 作为重要原因的理由。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种文
字消亡,往往意味着一种文明中断和消失。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几千年里,保存至今并延续广泛使用,14(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明。1)你对“君子和而不同”是如何理解的?请从中华文化特征角度加以(参考答案:2)请你例举一个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
(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包容性在于求同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积极成分。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15.(地域文化特点,山西广东山东
征?1)请简要分析山西人、广东人、山东人为什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参考答案: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有何作用?
(山西人、广东人、山东人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及长期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生活的文化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文化与人的成长关系十分密切,优秀文化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16.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全民救灾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考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17.由。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不软”?请你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知识说明理
参考答案:
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
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精神武器。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 18.的世界观?请列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疑邻偷斧”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属于什么样
参考答案: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列举事例略。19.参考答案:三个“罗马”带来了三种“幸福感”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选择前进目标,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化。坚持辩证的观点,防止思想僵20.给我们的启示。企业三个阶段,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参考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
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到习惯势力、“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保成新事物的成长。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21.展的唯一指标?依据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说明为什么不以GDP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参考答案:
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GDP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情况。展。
第五篇:政治
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3. 如何正确被我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7.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9.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10.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6---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12.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 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1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14. 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目标的新要求?(1)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
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15.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6.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1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18.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
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0.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21.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
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2. 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努力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切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3.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4.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我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5.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表面看来是不同政党“轮流执政”,实际上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把政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最后受益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国家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等对我们进行的挑战,面向新世纪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6.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27. 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
意识的现代公民。
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则是适应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居民生活需要的产物,在解决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实践推进上的适应和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第四,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党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是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二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基本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领域向多领域逐步推开的;三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项制度、法律和法规,是逐步健全的;四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基层的民主实践锻炼,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提高了参政议政能力,逐步学会了依法、理性地行使民主权利,这种渐进推进式的发展,避免了不切实际的极端冒进,降低了风险和成本,使国家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也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在稳定有序的基层民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实践证明,没有渐进的民主建设,就没有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携手并进、和谐发展。
总之,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一条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与国家主导作用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发展的渐进性与发展的创新性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培育人民的民主意识与维护人民的实际利益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实体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8.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9.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30.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31.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
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主要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应从统筹协调社会群体的利益、构造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扩大就业和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纠纷的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3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
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5.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36.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37. 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38.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
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而不受制于人。
39. 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提出新的要求,给党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这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的、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问题。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第二,这是我们总结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执政的兴衰历程所得出的历史性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复杂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要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先进性建设。
第三,这是中国共产党保证其执政地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半个多世纪来,执政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必须看到,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党员理想信念淡薄,丧失了先进性,有些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有一个人会真心为你哭,她舍不得你走,那是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