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汇爱早教中心教学经典案例分析1:【父母人格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郑州汇爱早教教学经典案例分析1:【父母人格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家庭间的差异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亲子关系的好坏,孩子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人格特征。
父母人格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有如下特点:【郑州感统训练】
郑州汇爱早教-曼哈顿前台
权威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具有:消极、被动、信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等人格特征。放纵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具有: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人格特征。
民主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具有:活泼、快乐、直爽、自立、有礼、关于交往、善于合作、思想活跃等人格特征。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环境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同时它又对每一个成员的个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环境的作用力是巨大的。追根溯源,这种作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的人格特征。由于父母不清楚孩子的任性、野蛮、无礼等问题与父母的人格影响有关,往往不能够接纳孩子不好的行为,使亲子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常常不尊重、不信任、不耐烦、懒得说,拿孩子出气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人格障碍范畴。
一个女孩子说,有一回,我的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其实那是个女同学,只不过她的嗓音特别,有点像男生的声音。她说话声音也大,我妈妈离我老远就听见了电话里的“男声”。等我一撂下电话,她就问个不停,非让我说出那个男生是哪个班的,为什么找我。我解释说那不是个男生,是我们班的女生,可我妈就是不信。后来,我们吵了起来,我气得直哭。我妈还说:“哭什么?理亏是不是?”第二天,我以为那件事情就算过去了,谁知道我妈妈竟然去学校调查了。她问我的班主任,我们班是不是真的有个女生的嗓音很粗。
这种对孩子的不信任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距离感,更可怕的是孩子会形成怀疑型人格特征,她无法再相信她的父母,慢慢地母女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了。
有的家长问有什么方法可以与孩子长久保持融洽的亲子沟通关系?答案是“信任和爱“。如果信任与爱一直能够伴随在母子之间,那么这份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会相伴一生。否则就会误会不断、猜忌重重、经不起考验。信任是什么?信任就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对方。再明白一点说,亲子沟通中,信任是就是父母对自己信心。
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无论是父母的优点还是缺点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缺乏足够的思辨能力,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的判断,这就需要父母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郑州感统训练】http://www.xiexiebang.com
父母的人格特征对整个家庭环境和孩子个性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亲子间沟通的效果往往与父母的人格有直接关系,这是非常值得引起为人父母注意的问题。
第二篇:郑州早教郑州汇爱早教中心教学案例分析六
郑州早教郑州汇爱早教中心教学案例分析六:
郑州汇爱早教中心经典教学案例:厌学产生的原因:
人原本是爱学习的。婴儿初到人间,他不断模仿大人的表情、声音、动作,他学会了说话、走路、接受、拒绝、发脾气等许多的事情。
既然人本是一生下来就愿意主动学习,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一改初衷?
虽希冀成彩虹,却试图躲避风雨,是人性。人性反复要求我们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当人感觉到做某件事痛苦,他就会想方设法逃掉;当人体会到做某件事快乐,他就尽其心力去做。有人学习越学越好,因他们在学习中体会着自我成就,享受到他人的尊重;有人学习越学越差,因他在学习中尝到了莫名苦恼,受尽了他人的冷眼。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若学而时习永远快乐,孩子何有厌学之说。因此,有些父母认为学习压力过大孩子就会厌学,不无道理。更准确的阐释:是学习中那痛苦的体验造成了孩子的厌学。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以证明人类“神经链”的存在。一个酷爱吃水果的女人,同时很厌恶看见蟑螂。每当她一吃水果,就有人马上哪蟑螂放在她面前。如此反复数次,即使蟑螂不再出现在她眼前,她一吃水果仍想起了它。于是,她放弃了吃水果的念头。
还有一个例子。当你在餐桌上夹起某种菜时,你的朋友就这盘菜讲了一个非常可笑的故事。没几天你又去那家餐馆吃饭,你的朋友这次虽然不在,但你在吃那种菜时又会想起他讲的故事,因而乐不可支。
这就是人类“神经链”的存在。
让他们恐怖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父母的做法。
当父母把眼镜盯在孩子的成绩上时,他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大骂和逼迫只会让孩子把学习与痛苦联系起来。今天的孩子们90%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如果学习使他们如此痛苦,那么他们就几乎整天活在痛苦之中。他们以放弃来逃避痛苦,厌学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有效的逃避方式。追求快乐,逃离痛苦,这是人性,父母绝不能背离人性的要求。快乐实现卓越的意义也在于此。
我们一直强调“孩子教育,我的责任”;“孩子有病,给我吃药”。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从自己身上归因,要将学习与快乐相联系,将吃“苦”与快乐相联系,形成能积极影响孩子的“神经链”。我们深切希望天下的父母用快乐去培养孩子,快乐实现卓越是人性的教育,只有人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健康的人性。
第三篇: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摘 要:人格就是一个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是各种心理特征、道德质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与网络联系最紧密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几点关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大学生;人格;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83-02
人格一词,内涵极其复杂,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在《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实务》中认为“人格,亦称个性,是人与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人格反映了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同时又是通过动态的心理行为表现出来的”[1]。人格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本文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时代背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然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重要群体,而网络信息也给他们带来了影响。他们不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展现自己才华,而且大量垃圾信息的存在和泛滥,使一些高校学生误入歧途而不得自拔,从而形成障碍人格。
二、网络信息环境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是时代精神与自身特点相融合的综合反映”[2]。网络环境能够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
(一)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内部冲突得到缓解
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创造的人格结构模型中,人格的结构被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一个人要把持身心健康,要生活得顺利而有效,必须依赖人格三种力量的均衡协调,一旦不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心理失调。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形之中会令大学生的超我、自我压制本我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学生焦虑、紧张、压力增加,引起大学生人格内部冲突、心理失调。“网络环境能够提供给大学生匿名的个人身份,使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对本我的限制作用减弱,给予本能快感和无意识中的焦虑的释放以极大的空间,因此它很容易成为宣泄的场所”[3]。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本我欲望,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自己的关系,缓解大学生心理冲突。
(二)有利于大学生开放性人格发展
开放观念是一种面向社会的观念,面向未来的观念,是一种跨时空、富于创造力的优势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对以往大学生的描述。在网络信息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开放,当今的青年学生不再局限于封闭的环境之中,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开拓创新,因而树立了一种开放性的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开展社会交往,视野开阔而不狭隘,思维活跃而不僵化,标新立异而不墨守成规,敢于开拓而不畏缩。同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也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在传统与现代的两个维度摇摆,他们的人格也表现为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交融。这种交融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开阔眼界,从而有更为综合的视角审视自我人格特征。
(三)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网络信息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首先,网络信息复杂多元,能够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大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认识复杂多元的社会,从而根据这些信息,采取正确的行动,接纳与容忍世界的本来面目,依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其次,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大集体中来,在网络中交友、聊天、论战等,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有能力的人,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最后,由于网络生活的隐匿性等特点,在网络虚拟生活中,大学生们不必顾虑太多的社会现实因素,在网络中能够较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真实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不用矫揉造作或装模作样。
三、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受的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评估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4]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了一些迷茫和冲突,甚至导致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
(一)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往往也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在网络虚拟生活中,由于网络生活的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选择一个角色定位,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网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向往的社会角色的写照。因此,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混乱,自我认知错位。当代大学生基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往往存在着主观偏激、固执己见和自我调控能力差等缺陷,会出现自卑、抑郁、羞怯、急躁和孤独的心理困扰,在意识品质上显得相对脆弱,适应社会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一些困难和坎坷就畏缩,进而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二)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缺失
信息网络使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网络生活的隐蔽性为大学生放任“本我”发展提供了机会空间,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缺失。网络信息复杂多元,各种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黄色暴力信息等鱼龙混杂,现代利益多元化之下的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给大学生的道德思想以有力的冲击。而高校青年学生已经厌倦了被动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并且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不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而在思想和立场上发生动摇,导致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容易受现实物质利益的诱惑,唯利、唯名是图,从而使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蔓延,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和功利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