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优秀作文性别在工作中的不平等待遇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英语优秀作文:性别在工作中的不平等待遇[1]
sexism at work
工作中的性别歧视
recent years see more girl students on the campus than boys, and girls perform as excellently as boys.some are even superior and receive more praises and honors.indeed, girls are equal to boys.近年来,在校园里女学生比男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女学生和男学生一样的优秀。有些人甚至更出众得到更多的赞扬和荣誉。事实上,女学生与男学生都是平等的。
however, when they are getting out of the pure schoolyard and venture into the complicated society, they find themselves faced with many things different.among them is sexism at work.然而,当他们走出纯真校园和冒险进入复杂的社会,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的许多事情都不同了。其中之一是在工作中的性别歧视。
it begins with the job interview.though females have made full preparation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blatant sexism in the selection of staff will make it tough for them to please the interviewer and render him to nod.more vacancies are open only to males.sometimes, females will be rejected just because of their sex.从面试开始。虽然女性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来应付这种在员工选拔中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她们难于取悦面试官并使他点头同意。更多的职位只提供给男性。有时候,女性只是因为性别而被拒绝。
when females are lucky enough to be employed by a company, don't you assume that they are regarded as equal to males.i confess that the work they do is equal, however, disappointingly, the pay is not.women may do no less work but earn much less than men.to make matters worse, they're confronted with great possibility to be fired due to their marriage and pregnancy.natural features appear to be a burden on women.besides,women also hold less hope to be promoted.once women in office may do trivial work such as typing and stenography while nowadays quite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are qualified for major task and ready for heavy responsibility.unfortunately, they will barely have chances to display their talent.eventually, only a few women succeed in winning high positions as well as high salaries.common situation is that women are reduced to low positions and thus paid “accordingly”.当女性有幸受雇于一家公司时,你难道没想过她们是否是与男性平等的。我承认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平等的,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薪酬不是。女性并不比男性少做工作,却挣得比男性少。更糟的是,因为婚姻和怀孕她们面临着更大的被解雇的可能性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开放工作小组关于性别不平等的讲话
可持续发展开放工作小组关于性别不平等的讲话
Promoting equality, including social equality,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empowerment was one of three key topics on the agenda for the eighth session of the Open Working Group(OWG)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which met at UN Headquarters to discuss the post?C2015 development agenda.They also discussed oceans and seas, forests and biodiversity as well as on conflict prevention, post-conflict peacebuild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durable peace, rule of law and governance.“The post-2015 development framework must be firmly anchored in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rights--universality, equality and non-discrimination, participation and inclusion, and accountability,” said UN Women Executive Director Phumzile Mlambo-Ngcuka in her keynote address to the OWG.“It must recognize that realizing the rights, wellbe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of all people--men and women,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and not only the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hallmark of successful and sustainable societies.”
During the OWG session, participants expressed concerns over the wide--and in some respects widening--inequalities within and among countries.The OWG co-chairs summarized the key points of the discussion, including addressing inequality through affordable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social protection, healthcare, as well as productive and remunerativ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They also highlighted the need to provide access to equitable opportunities, services and participation for vulnerable groups.They identified broad support for priority actions toward preventing and eliminating all forms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and empowering women legally and economically as well as by strengthening women’s voice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leadership and decision-making in all areas of life.Many participants raised the issue of respecting and fulfilling 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rights of all individuals to include access to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services.The need to recognize, reduce and redistribute unpaid care and domestic work was also recognized as an area for action.
第三篇:基于性别不平等视角下的女性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
性别不平等下的女性人才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从人类社会和历史出发理解性别不平等这个现象,由于自然的分工,女性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在养育后代和家庭劳务,地位从属于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走出了家庭,在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平等因素,限制着女性人才的发展。从女性参与科研学术的情况以及女性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表现上来看,显然的,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越是高端的领域,女性所占比例就越少,科研学术、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来分析,看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积累过程中,与男性存在的差异,来对女性人才偏少的问题进行解释。由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影响着对女性的教养方式、人力资本的获得、积累社会资本的方式等等,所以女性人才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空间都远不如男性。对此,必须看到,信息和知识社会下,更加注重创新和人文性,女性人才必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政策上,应该为女性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女性人才 社会性别 性别不平等 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但性别不平等依然有许多表现方式。应该承认,历史上的性别不平等是必然存在的,这是基于两性差异,男女分工的事实。一直以来,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两性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女性哺育孩子,男性为养育后代提供经济支持,所以,女性总是依附于男性,从来都是男尊女卑。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更多地进入了经济领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地位自然提升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女性不仅能够做,而且能做得更好。首先一些传统的男性工作,比如体力劳动,大量地由机器所取代,于是女性也能从事这类工作。其次,男女思维存在着差异,男性是工具导向的,做一件事,就是讲究用此手段能否达成相应的目标,而女性更加感性,其领导方式是情感取向的,在现代社会的管理中,情感性领导更能适应这个工作,所以是十分需要这样的女性人才。同时,由于文化滞后的规律,经济的发展总是快于思想观念的变化,女性在职场中遭到的性别歧视正是符合这个社会对女性社会性别的期望。所以,在女性职业发展的道路之上,存在着透明的玻璃顶。在婚姻市场上,婚姻梯度就讲了这么一个现象,不仅女性偏上行择偶,而且男性大部分不能接受配偶比自己更强大,于是就会出现剩女的现象,剩女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但这也是在整个社会性别期待的文化中存在的,剩女似乎是个人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必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的角度下,来分析女性人才发展制约因素及其社会根源,以及女性人才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女性人才相对少的表现以及根源分析
(一)、女性人才怎么界定?
在原始社会,女性采集,男性打猎,两性的分工保证生存和繁衍,女性由于本身要孕育后代,大量的时间花在家务上。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机器大生产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包括女性劳动力,女性开始从家里走出来工作,这伴随着女性经济情况的改善和地位的提高。刚开始,女性能从事的工作也是比较低端的,与食物、家务、照顾相关,比如家政、护士等等,而信息化浪潮又将女性推向了一片新的天地。曾经更多地由男性主导的职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的身影。女性人才是指能以其创新、才能智慧和技术专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突出成绩和较大贡献的女性。
按照职业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政治人才、经济人才、军事人才、科技人才、文学人才、艺术人才等等,在军事领域,可能更加少。大致来讲,科研学术方面和社会管理,应该是女性人才发挥才能的大舞台。
(二)、女性人才参与科研学术和社会管理的状况
徐延辉曾撰文概括其在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参与度问题。“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1972年以前,女性在物理学的各个专业中所占比例低于10%,在数学专业中所占比例低于20%,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只有8.7%是女性。在1973—1983年的10年里,获得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士的女性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从1973—1994年,科学和工程学各个学科中的女博士比例从18%增加到37.4%,在生命科学领域,女学士和女硕士的比例从29.6%增加到51.2%。虽然自从1970年代以后女性科学工作者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女性远未达到与男性分庭抗礼的程度。1996年,占美国人口总数51%、劳动力总数46%的美国女性,只占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22%(黄育馥,2001:92)。在经济学研究队伍中,女性所占比例也比较少,在世界各国经济学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当中,女性研究者的数量与男性相比都算少的。研究的层次越高,女性的相对比例就越低。比如,在美国大学经济学系当中,女性教授约占全日制教授的6%,女性助理教授(相当于英国高级讲师)占助理教授的28%(Blank,2000)。杰出的女性经济学家数量很少(Freeman,2000)。与在其他研究领域不同,女性在社会学界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主要标志是女性社会学家数量显著增长。以美国为例,1970年,美国社会学界只有18%的博士学位是授予女性的,1988年这个比例达到53%。与此同时,女性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人数也有所增加,到1991年,女性占社会学终身教授的比例为20%、副教授30%、助理教授46%,在美国社会学学会的理论部也有28%的成员是女性(吴小英,2002:126)。”(徐延辉,2006)
在政治管理方面的参与情况,可以用女性参政比例来表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一直远远低于男性,其中第一届和第二届为12%左右,第三届以后上升幅度较大,第四届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22.6%),此后连续20余年一直保持在21%左右。而女性在政府部门中担任高级职务的比例也很低。在经济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女性就业比例、职业构成和职务构成比例。据统计,女性在职业结构分布中处于十分不利地位,按照行业划分,女性从业人员超过或接近男性的行业分别是: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女性多于男性);商业服务业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男女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在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中,女性从业人员均少于男性。比如,在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者中,女性仅占27.8%;在科研机构中,女性占37.2%;在综合技术服务业,女性占35.6%;在公共服务业,女性占27.9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874页数据计算得出)。从女性就业分布格局来看,在行业分类之下,越能显示出社会地位的行业,男女从业者的比例差距就越大。即使在同一个行业中,男女职业分别也有巨大差异。在同一个行业中,各个单位负责人大多数是男性,男性扮演管理者、女性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即使同为管理者,男性的职务一般要高于女性;男性从事的一般是附加价值高的复杂工作,女性从事的一般是附加价值低的简单工作。
(三)、从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角度来分析女性人才在职业发展中的劣势
布迪厄指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时间进行积累,并且要用一种具体化的和身体化的形式进行,同时资本也是一种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潜在能力。
从最简单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角度来看,女性所受的正规教育与男性相差不多,但是在职培训等方面,女性能够得到的投资却相对少了,因为正是在职业生涯开始不久,女性就会经历养育孩子的阶段,要么退出劳动力市场,要么一边工作,但是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事件在照顾孩子上,对于单位来说,给女性职工的长期在职培训的收益没有男性大,总体说来男性收到专门训练的机会比女性多。人力资本需要时间积累,而这一过程之中,大部分女性会在照顾孩子和家务上耗费比男性更大的精力。而对男女工资差异的研究汗牛充栋,大部分表明女性的工资普遍低于男性,即使是在相当的行业和职位上,付出相同的努力程度,女性的收入依然较低。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布迪厄认为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并取代政治和经济等传统因素而活跃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是说,现代政治无法仅仅依靠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现代经济也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活跃。文化资本有三种基本形态: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身体形态文化资本是指通过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和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味以及感性等文化产物,最终只能体现在特定的个体身上,客观形态就是物化状态,就是书籍、绘画、道具、工具以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制度化形态文化资本是指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的方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
社会资本,虽然概念很多,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有许多种类,他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同一结构中的个人的某些行为,具有生产性。社会资本的功效可以概括成为个人提供各种物质支持、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情感支持以及能够使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内在化,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社会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资本获取就业的信息和机会,成为人们最为经济、最为现实的选择。
从社会性别角度入手,分析女性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被家庭歧视的社会原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女性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所处的不利地位是由父权制文化造成的。父权制文化由两个核心制度构成:一是男权家庭制度,即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权力结构,表现为父亲、儿子在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分配中拥有优先权;二是性别分工制度,这种制度将社会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部分,其中公共部分——涉及到对外交往、公共决策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部分,主要由男性来主管,而私人领域——主要包含内务管理和执行决策等“小事”部分,则由女性来承担。以性别分工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社会性别意识是造成男女两性社会地位差距的主要根源。性别分工通过家庭和社会双重机制强化了社会对男性的偏好,使男性在教育、就业和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比较容易地获取各种稀缺资源。农村家庭一般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家庭进行投资决策和教育资源分配时,社会性别意识就会发生决定性作用: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将有限的资源向男孩倾斜。性别分工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就业隔离,可以分为行业隔离和职业隔离两个方面。行业隔离主要表现为男女从事不同行业,比如男性主要从事重工业、采掘业、运输业等行业,女性主要从事轻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职业隔离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个行业中,男女从事的职业和职务不同,比如,即使都在轻工业,男性主要从事服装设计和裁剪等技术工作,女性则主要负责缝纫、熨烫等技术性不强的工作,男性从事的多为附加价值高的工作,女性从事的多为附加价值低的简单劳动,社会分工造成两性收入差距始终保持在一个本不合理、但男女双方却都认同的差距上。
二、女性成才的制度支持
同男性相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更缺乏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所以,政府政策对女性人才的支持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政府应该为女性提供更多的经济和政治资源。由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女性就业机会的分布在城乡之间、在不同的阶层之间都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应该分层次为女性人才的发展保驾护航。对于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女性、商业精英和政治精英构成的少数女性,社会保障主要提供政治资源,保护女性免受就业歧视,此外,学历越高生育率越低,社会保障应该在满足高学历女性的生育需求方面提供某些政策支持。对部分底层女性群体给予以缓解当前的生活困境,这能够防止贫困向下一代传递。转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等对个人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农村地区人口和低学历无技术城市人口最容易成为社会的脆弱群体,而低学历、40岁以上的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和城市失业妇女成为社会最底层群体。为她们提供最实际的支持,就是为明天的女性成才铺就道路。
最主要的还是教育,政府应该给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果考虑代际影响因素,那么这一代人的知识贫困是上一代人知识贫困或收入贫困的结果,如果一个成年女性同时遭受收入贫困和知识贫困,那么她的儿女遭受贫困的概率更大。研究表明,文化程度对女性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收入的影响,女性教育收益率大于男性教育收益率,城市女性教育收益率大于农村女性的收益率。要提高女性在各个领域里的成才率,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将女性受教育权落实到实处。
三、小结
本文分析了女性人才短缺以及女性地位较低的经济社会原因,通过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女性人才的发展。要意识到,女性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男人的依附者,只有这样,男女两性才能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良性竞争,让女性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延辉,女性成才与社会保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6)
[2]张广利,桂勇,社会资本:渊源〃理论〃局限,河北学刊,2003(5)
第四篇: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性别不平等
影响因素
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内涵,是公平在不同领域内的缺失现象,如果结合起来看,放在“教育”这个大领域里,“教育性别不平等”就成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子问题,因为教育性别不公平不仅有性别不公平,还有城乡教育不公平、等,如果放在“性别”这个大领域里,“性别教育不平等”就是性别公平问题的一个子问题,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前者。但是不管选择哪一种,我们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框架,因为教育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教育和性别来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对“教育性别不平等”进行解析。
1、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教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开始使用“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并以此作为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①。与指向男女的生物属性不同,“社会性别”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种差异使社会赋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表现在教育方面,女性便被弱化了,性别差异变成了教育性别不平等或教育性别歧视。尽管当前的教育法规政策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性别不平等现象其实是隐藏在教育生活中的,而人们却习以为常,忽视了受到不公的女性,比如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和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只有将女性在这些方面受到的不平等进行再现,将这些看似普通正常的现象呈现于人们眼前,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正视这一问题,正确地理解“教育性别不平等”。
2、教育性别不平等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
首先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均等,这是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受教育机会主要是入学机会,这在我国城市中心地区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城市边缘地区和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女童失学率就比较高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小学的辍学率已从1990年的2.77%,下降到1997年的1.01%,但这只是儿童的整体状况,事实上,女童失、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约占整个失、辍学的70%②。其实,不只是女童,一些中学女生也有读书读到中途辍学外出打工挣钱的,有的是为了减 ①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②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轻家里的负担,有的是为了将教育机会让给家里的哥哥或弟弟,还有的则是父母看不到女儿读书的前途,相信“读书无用论”。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性别在教育领域里的不公平的残酷现实。
其次表现为教育过程的性别不平等,这可以从动态的课堂教学和静态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会发现,在课上与老师互动的学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然而教师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偏见会影响课堂互动,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国外有研究者利用3年时间对100 多个班级进行过研究和观察,发现这些班级的授课教师更多地叫男生回答问题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如当女生对问题回答错了,教师常叫别的同学帮助她把问题答出来,而当男同学回答错误时,教师倾向于启发他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鼓励。可以看出教师对女生的期望不如男生高,并且认为她们的思维能力不如男生强。另外,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倾向于提问男生开放式的问题;而对于女生,教师更多的是提问那些需要记诵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男生比女生聪明,女生擅长记忆,而男生精于思考与推理。再从静态的教材内容看,我们以语文课本为例,翻看语文课本就会发现,教材里的文本中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和性别刻板印象①:女性形象随儿童年龄增长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缺少富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鲜活而具体的女性性别榜样,女性形象仍然局限于传统贤妻良母形象,教材所选名篇的作者群中女性的比例也很低。教材是学生的启蒙读本,一般的儿童接受教育都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认识人类也是从教材开始的,试想这种隐藏在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难道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吗?随着年龄的渐长,教材里的男女性别刻板印象难道不会停留在学生脑海里吗?
最后表现为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男女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结果性别不平等体现在所得到的教育评价不同。众所周知,女大学生在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上都比男大学生低。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大约只有男毕业生的87.7%②。观察女性所就职的行业会发现,女性的就业层次也明显比男性低。她们在一些对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女性只占该行业职工人数的36.98%;在金融保险业,女性只占职工总人 ① 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② 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数的39.53%;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女性供职人员更少,只占22.65%①。从生活中可看到,服务业与餐饮业职员中,女性所占比例略高。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性别不平等在教育结果中主要表现为得到的评价不同。而这种评价由教师给出,很多教师性别刻板印象意识严重,对于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评价囿于这种意识之下,认为“女孩子不适合学理工科”,“女孩子不如男孩子聪明”,“男生反应机敏,而女生比较古板”,违背了教育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抹杀了女同学所具有的男性优点。
二、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
教育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在分析它的影响因素时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女孩自身方面的原因。前三者属于外因,后者属于内因。
1、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古代社会中社会劳动的分工就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差异自然导致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了社会对男女期望和要求的不平等,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古代的女性一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服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话语权,而男性无论是有作为的还是无作为的始终处于统治的地位。我国的史书《二十四史》更像是一部男性的活动史,没有女性的地位。我国这种父权制社会传统所宣扬男性中心和男性至上的思想无疑削弱了女性的地位,忽视了女性的需要。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衍生为现在的“读书无用论”,主张女子无需进学堂读书,只需学些女工和礼仪就够了。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伴随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百姓的意识里,再加之这些地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女童辍学率高就不足为奇了。
2、家庭因素的影响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一个大因素,具体说来,可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有无兄弟姐妹等小的方面予以分析。首先是家庭经济条件,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是意识形态的先决条件。贫困家庭经济的匮乏导致贫困家庭无力支付或 ① 钱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很难提供子女上学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费用,尽管国家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但仍然不能满足所有儿童入学的需求。这类贫困家庭在支付不起家里所有儿童入学的费用时,往往会倾向于对教育做性别选择。由于女生上学机会成本高于男生、女生上学对家庭的回报率低、青春期女生上学安全难以保证等因素,贫困家庭往往在教育选择中倾向男孩,因此女童入学率低下。再者,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决定了在社会上所处的阶层地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在人们更看重金钱和权势的情况下,处于下等阶层的人民的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自然会受到不公平对待。相比较而言,处于上等阶层的子女在教育性别不平等方面的差异较小。如果将教育性别不平等与阶级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不同阶层的女性受到的教育又有差异,这也反映出阶级分化比教育性别不平等更严重。而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改变自身所处的地位,如果教育上受到性别歧视了,这会使阶级分化更严重,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其次父母受教育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性别不平等。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着子女。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所生的子女会具有先天的优势即天赋,我们暂且不论这种遗传因素的作用,仅从后天培养来分析。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他们的思想越先进,越开明,受到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比较小,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并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重视孩子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女性受到的教育不平等并不明显。而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他们的思想越保守,越遵从于传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痼疾如“重男轻女”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了。他们更倾向于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上女子上学对家庭的回报率低,因此,这类父母从根本上就对女子上学的期望不高。
最后是有无兄弟姐妹,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小因素。曾经有人做过关于独生子女、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的研究①,得出独生子女政策能增进教育平等的结论并得到了验证。一个家庭若有多个子女,所需的经济费用就更多,他们不可能享有平均的教育资源分配,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倾向于让男孩上学,女孩子会做出牺牲,应有的受教育权会被剥夺。兄弟姐妹的多寡也会影响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一般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年限短,很多孩 ① 肖富群.独生子女、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基于江苏、四川两省农村的调查数据.[J].子都是上学上到中途被迫辍学的,因为家里的弟弟或妹妹要开始上学了,而家里的经济情况又不允许同时负担多个孩子上学,这种情况下,“大让小”的传统便凸现了。可见,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中教育性别不平等要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更明显。
3、学校方面的影响
教育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此,教育领域里的性别不平等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因素有关。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教师和教材。
从教师的层面上说,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暴露出性别偏见的倾向。对于男女学生的人格特质,大部分教师有着和社会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女生应保持安静、比较顺从,易于控制,是被动的学习者,而男生则应有主见,更有竞争性,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在这种性别意识的支配下,这些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最终给学生的教育评价必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比如教师在组织和分配教室工作时往往会按照自己心中对“性别合适”的理解来开展。教师很可能叫男生去完成需要到教室外去做的任务,如给校长送信或到办公室帮老师拿仪器等。女生通常被安排做室内的工作,如整理图书室的书籍、分发试卷、擦黑板等。教师安排学生工作的这种方式反映出男生扮演活跃的角色,能够完成困难的工作而女生却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上,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十分严重。教师们普遍认为,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而女生更善于机械记忆;男生反应机敏而女生比较古板;男生爱玩、乐于思考而女生对感性、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男生追求成功的感觉而女生学习凭兴趣、功利性强等等。这种评价对于女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抹杀了女生的个性,也不符合所有的真实。
从教材的层面上说,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太少,性别刻板印象严重,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缺乏时代感。教材中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角色的忽视,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形象出现的次数和频率要远远低于男性形象。即使出现了,也是刻板化的形象甚至是歪曲的形象,对于女性在历史上的活动和贡献,教材往往略而不谈但是对于男性的活动和成就却是大篇幅地描写铺张。有些教材的插图中描述母亲在厨房做饭,而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口中叼着烟斗,悠闲地看报纸。这种人为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通过教材过早地影响着年幼的一代。现行教材中女性形象很少,正面的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女性形象则更少。有研究表明:小学语文课本12册,共出现240个人物角色,其中49位是女性,这49位中具有现代人气质的只有8位。而其他的女性多为古人、老人、名人,如花木兰、我的母亲、冰心等①。这些女性脱离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孩子产生共鸣。因此,教材内容所显现出来的这种性别偏见既是教育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又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因素。
4、女孩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
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还表现为女孩对自身认知存在偏差。这也源于男女的自然性别差异,所谓男女自然性别就是指两性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内部的因素,如努力程度不够、自己的学习能力较低等;男生则更多地归结为外部环境的因素,如学习内容太困难、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等。女生的这种成败归因方式很容易造成对自己认识的偏差,不能够客观地评判自己,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在教育中不再去争取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忽视了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加剧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
三、教育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影响
1、对女性个人产生的影响
在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环境下成长的女性,首先在学业上会受到影响:由于被误导为智力水平不如男生,在学习效果上自我评价较低,影响了潜能的发挥。第二,女生在学科选择上偏向文科。女生被认为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思维直观、形象,因此大多选择文科,从而缩小了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也限制了她们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就业方向。第三,女生的未来成就期望值较低。在性别不公平的环境下鼓励男生积极进取,男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成就期望值较高,而女生常常被灌输传统家庭观念,以美满家庭为女性的人生理想目标,所以女生的事业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就期望值就较低。其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还会影响女性的价值观。教材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女性刻板印象深深地影响了女性价值观选择,毫无疑问,在当今社会,女性对化妆品、服装、发型设计和菜谱的热衷远远超过男性,这种热衷仅仅是来源于女性的天性吗?这更多的是女性的价值观教育误区 ①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所造成的。女性刻板印象使得她们更加关注社会所认同的她们应该关注的东西。社会上女性就业困难而引发出类似“ 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的话语,女性开始从婚姻中寻求男人的帮助,以自己所爱男人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功,而漠视自身能力的培养、才华和素质的提高。这种错误的带有依附性的价值观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发展。
2、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问题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如果教育领域出现性别不平等现象,势必会导致其他三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在政治方面,教育性别不平等会直接导致女性所选择的专业与从政远离,在政府的主要政治机构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女性占据少数,一般只有20%的女性,女性的政治参与率比较低,这意味着性别不平等会无限循环,教育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性别不平等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方面,教育除了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外,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果,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教育性别不平等却减缓了经济的增长,因为忽视了对妇女的教育,而对妇女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家庭活动主要由妇女掌管,对子女的抚育也要由妇女承担,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改善卫生保健和促进下一代人力资本形成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妇女,能够对家庭生计做出贡献,相反,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可能无法提升家庭生计水平。妇女受教育水平低,不仅束缚了女性劳动力的外出,还约束了男性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时间。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农业劳动强度大,女性无法承担全部农业生产劳动,致使男性无法全年在外打工,从而造成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收入的减少。家庭经济收入减少,消费就会减少,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文化上,自古以来就宣扬的是男权文化,这也与那时奉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符,女子没有接受教育,不识字自然不能在文化领域有所作为,当然古代也并非没有女才子比如李清照,但是像李清照这样的女性大家屈指可数,直到近代、现代、当代,由于女性在教育领域受到不平等对待,她们对文化领域的贡献自然不及男性,而男性在文化中会表现出男子所具有的特质或风格比如阳刚之气或英雄气概,这将会使文化呈现不均衡发展,缺少女性文化所特有的婉约、柔美之风,不利于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性别不平等的解决策略
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分析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为了使人们意识到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针对上文所述的各种影响因素,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可以从国家和个人的层面来进行。具体有以下几点:
1、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的教育法还不够完备,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关于两性教育公平的内容大都集中在保障两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较低层次上,而且大都是宏观、笼统的规定。另外,对于法律实施的保障和违法责任的规定也缺乏硬性的要求。因此,应将性别平等观念纳入教育政策的主流,对各项教育法规和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的性别偏见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并且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比如女性上学安全保障问题、城市边缘地区女童的教育问题等。还应建立特别扶持政策,比如为鼓励女生参与传统上男性为主的学科学习,在同等条件下,应该女生优先。在教育的重大决策上,应该让更多的妇女参与进来。政策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此,国家应发挥它的强制性特点,强力推行性别公平的教育政策。
2、实施课程改革
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当前的课程明显具有传统的性别差异,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然。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将性别平等观念贯入其中,设计者应努力消除性别歧视观念,正确看待男女两性的地位以及对人类的发展贡献等,从性别公平的视角制定、编写和审查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尽快将两性教育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就具有两性平等意识,拥有正确的角色价值观念,能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定位。作为课程的一种内容载体,教材,教科书也需要进行改革。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之严重,上文已有提到,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正是通过教材得以彰显和传播的,因此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缓。教材的编写者和审定者应站在性别公平的立场上,分析、修改现行学校教材中存在的负面性别偏见或歧视现象的内容,使教材内容能够反映一定比例的女性的形象和历史及对人类活动所做的贡献,消除存在的问题,并定期进行检查与监督各级教材。除此之外,教材编审者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女性比例,以更好地执行教材改革的任务。
3、提高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
教师的性别偏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期望和评价教育方式等都或多或少存在性别偏见,这影响着学生性别观念的形成、性别角色的认同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因而,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性别刻板观念和行为,提高对性别意识的反省能力,在对教材的选择与运用上,适当规避有性别歧视倾向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谨慎选择语言,淡化学生性别陈规,具体的如对女学生的见面问候语避免一味用“今天真漂亮”、“你这裙子真好看”之类的语言;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尽可能不以性别为分组标准;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专业时,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为主进行具体的指导,而不能囿于传统性别课程这一痼疾中;在给学生安排座位时,不能以性别隔离开来而要合理安排座次。最后,学校的权利构成中女教师比例很低,因此,女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提高学校管理层中女性的比例,为女学生做榜样,同时,也对未来两性的自我实现具有引导作用。
4、培养女生的自信心
基于影响因素中女生认知偏差的影响,我们可以给予女生心里方面的指导策略即培养女生的自信心。研究发现女生的自信心普遍低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也低。如果女生自己都觉得不如男生优秀,那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就会永远存在了,因而,培养女生的自信心对于提高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自信心是积极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引起和维持行动的动力,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女生准确的反馈和指导,如果教师能够在女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指出她们的优势和不足,这样不仅有利于女生任务的完成,而且能帮助她们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征,增强她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女生进行正确的归因,由于女生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应抓住女生的这个特点,对女生进行归因指导,改变她们消极的归因方式。
总之,消除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因素,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多性别不平等现象,但是无论社会和教育怎样变化发展,我们都应该致力于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需要各界的努力与配合,各司其职。之所以在此重申这个问题,直接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上而下若都能意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那该问题的解决就会加快进程,进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 2 ] 钱民辉.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 3 ] 周小李.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4 ] 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 5 ] 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6 ] 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 7 ] 徐学兰.略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8 ] 陈雨亭.我国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4,(2)[ 9 ] 杨旻.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9,(3)[ 10 ] 唐科莉.态度、行为与自信——OECD 揭示教育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原因[J].基础教育参考,2015,(13)
[ 11 ] 陆海棠.透视学校教育话语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12 ] 林晓 杨启光.基于社会性别的课堂互动资源分配均衡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1)
[ 13 ] 肖富群.独生子女、教育获得与性别平等的政策建构——基于江苏、四川两省农村的调查数据.[J].
第五篇:在工作中成长
在工作中成长
——读《责任第一》有感 “给我一个舞台,送您一场精彩”,看着两年前求职简历,我笑了。两年里,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成熟了许多,不再有多余的张扬,不再有过多的意气风发,而是将实干、专注融合在日常的工作中。
读大学时,在自己有限的社会生活阅历中,总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毕业后可以去干一份大事业。如今,一路走来,才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在领导、同事的信任和帮助下才能很好地完成的。试想一下。如果你离开了工作团队,你能完全单独完成的工作有哪些?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忽视团队的力量,高估自己的能力。
如果有人问你:一项工作或项目的完成给你留下了什么?我觉得留下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一种工作方式的持续,是在和同事交流过程中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那种学乐的心态,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妄自尊大,找正自己的位置,踏实肯干。过去,我一直觉得工作是生活的一个载体;但是现在,我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推动剂,工作中所作涉及的一切都是载体,它们体现了一种学习的精神和理念。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当今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要博闻多识。工作两年之后,才发现最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比如说,在工作上的一
个观点、一种看法、哪怕一个工作现场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用自己的话再去讲出来,这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生产现场的要求,为己之学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学到什么,周围同事的身上有种的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启发,不断地锻炼,逐渐地提升。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每天都有很多人膜拜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由花岗岩石板铺设。有一天,这些台阶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我本是兄弟,我们同是花岗岩,都是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个佛像淡淡地说,你们只经过了几刀就成了台阶,而我是千刀万剐终成佛。这让我想到当初刚出校门的我们,刚到社会参加工作,会攀比会嫉妒会浮躁,满脑子都很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浑身充满勇气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或许还有些张扬有些狂妄。在职业生涯中摸打滚爬后,身上的棱角慢慢被磨平,对张扬有所收敛,更多地反观内心,了解自己并指导自己,不再妄自菲薄,不再刻意地模仿别人,而是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有信心做最好的自己。古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是在那么多优秀的同事中间;“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还有许多,所以很感谢在潜移默化中助我成长的领导和同事,同时,也会更加的把持自己的工作中的态度,争取做到“学而思,思而学”,而后有所“长”。
人一辈子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我相信青春最大的资本不是时间,也不是年轻,更不是活力,而是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失败,有敢于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银海的大家庭中,在成长道路上能遇见雪中送炭的领导和同事,我看到了勇气、坚强和互帮互助,这些,足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