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均数 观课报告
《平均数》观课报告
本节《平均数》是一节高质量的好课。教师在“导学议练”课堂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简洁、新颖,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是乐趣与兴趣、情境与情感交融的快乐课堂,是生活与数学、经验与体验对接的本位课堂,是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点拨交互的智慧课堂。
重点说说这节课。我认为突出的优点: 1.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背景。教师选用了筛选队员的情境,将比赛场景和平均数的意义自然融合。其实这个比赛隐含着平均数意义的本质。学生在解读两组数据中,激起思维冲突,这样,从一个比赛场景中抽取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反映出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取过程,是学生一次建模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初步感知的过程。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方法,准备了涂涂画画的统计图,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生活实际的环境,如“十一”黄金周“三孔”的旅游人数、我们四年级数学组教师的平均年龄、队列比赛中评委的打分等,将平均数和身边的具体事例相连接,用平均数 1的知识去解释具体的含义时,这就是数学概念与生活现象两者在学生心中融合的过程,是学生深刻理解的过程。
提出一个商榷的问题: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运动员的成绩统计表后,让学生思考选谁去比赛。这个情景的创设,是一个引发学生争议、激起学生思维冲突的时机。可是学生观察表格不够完整,脑海中没有整体的概念。学生说想法还没有充分表达,教师就把学生的话接过来了。我想,教师再给学生些许的时间,整体感知表格的内容(场次不同,每场得分不同),再把自己的想法说详细些,然后教师小结出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求平均数的方法。用时约17分,细分为以下两步:(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用时约14分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寻找方法解决。用时约3分钟,虽然用时不多,但学生们积极思考,尝试计算,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②全班汇报研讨,用时约11分钟。此环节用时较多,多名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教师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了移多补少的方法,板书了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将多种解题策略分析对比,使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师揭示课题,通过平均数与统计表中每组数据的对比,讨论平均数的特点和意义。用时3分钟
5.迁移拓展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时约16分钟。阎老师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习: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口答平均数;估计平均数;计算平均数,得0分的还算不算;平均工资的问题。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多种方法求出平均数,解决了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6.全课总结,提炼升华。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阎老师再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上可知:阎老师拿出二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学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利用了大量的练习,让学生从练习中深刻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更容易地理解了平均数。
第二篇:《平均数》观课报告
《平均数》观课报告
借研修之风,扬教研之帆
借助研修观看了刘老师的课堂实录《平均数》,犹如洗涤了一遍心灵,心中似清泉涌动。双眸被清泉擦亮,似乎看到了曙光。细细品味,余香袅袅。在教学过程中刘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本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和全课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处处有美点。本节课因美而开始,以美而结束,下面就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激兴趣之美
美从教师的创境来。刘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具有激情。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然后引入到本节课的内容,出示男女生投篮的统计图,通过比较哪队投篮水平高一些,引出对“平均数”的认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本环节教师把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带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思维也能够活跃起来,营造了一个民主的、和谐的、积极的学习环境,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二、动手实践,创思维之美
美从学生的主体性来。教师提出女生投篮的平均数是多少时,教师放手先让学生想一想、移一移、算一算等过程求平均数,然后教师总结“移多补少”的方法和“先合再分”的算法。学生知道方法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男生投篮的平均数,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接下来通过观察让学生试着说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平均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环节学生一直在思、在想,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移和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小组合作,营互动之美
美从小组合作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机械化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小组之间的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平均数的求法,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求平均数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四、精心选题,化新知之美
美从内化新知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刘老师设计的练习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趣味练习。练习具有梯度,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有巩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方法的练习:求三位学生的平均身高;有理解平均数意义的的练习:平均数接近哪个数的练习;有利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练习: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上学最晚什么时候从家出发,还有趣味性发散学生思维的练习:年龄猜猜看。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平均数做全面练习,加深印象。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五、回顾梳理,享收获之美
美从升华知识来。最后一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回顾整理,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能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提炼,把书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同时在学生回顾整理回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有了一定的完善和提升。
六、扬长补短,教学更完美。
刘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本节课更完善,更好地提升,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我的建议如下:1.教师把本节题目和其他知识点混在一块,看上去没有课题,教师在上方写上“平均数”的标题就更醒目了。2.练习题虽然多样,但个别题有点难比如:“肖扬最晚什么时间从家里出发合适?”和“年龄猜猜看”。虽然具有发散性,拓展性,但只有个别学生举手,不能很好地看出其他学生是否也能掌握。可以多些基础性的习题,适当的加一点难度,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观课评课使我受益匪浅,作为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汲取优秀教师的精华。将学习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获得成长。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立足研修,让我拥有千万人的力量,拥抱研修,让我拥有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胸怀,携手研修,让我拥有排山倒海的巨人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凭借研修的东风,让我这满载教育梦的帆船,扬帆起航。
第三篇:观课报告
阅读课型时间课堂观测报告
本周共听了两次课,周二秦艳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周四郭长杰老师的《桥》。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参与观课学习,真的是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活动活跃,认知过程充实,目标达成度高。经过我们小组的分工观课,我主要从教室提问的观测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我浅显的认识。
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策略之一。对课堂提问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偏离了学习目标,可以更好的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两节课节课两位老师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秦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优美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导入的方式非常有趣。郭老师则是利用回顾的方式做引导,从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有什么桥来和本次要讲的课文《桥》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来引出课题。两者根据实际进行课程导入,激趣方式各有千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秦老师和郭老师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分析:本节课秦老师共提出21个问题,有价值的问题13个,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3个,属于启发、思考、想象性的问题是7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80%。让学生进行描述性的2个。属于总结性的问题1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学生参与人数16人,积极主动回答人次11人,深入思考后回答人次4人。
郭老师共提出了25个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数18,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6个,属于启发、思考、想象性的问题是7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72%。让学生进行描述性的4个。属于总结性的问题1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学生参与人数21人,积极主动回答人次16人,是深入思考问题4人。
秦老师的提问设计非常好,她的教学基本功也非常扎实,整个课堂节奏把握得很好,学生能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向深入,在每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上都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问题的分配非常合理,并且秦老师的问题有效性很高,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的思考。
郭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注重对课文人物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通过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通过感受心情读出关键词语的情感,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语文而不是在教课文。
以上是本人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请多加批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观摩,积极汲取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讲课精华,更快的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篇: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研修期间,我认真观看了三个课例:坊子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鞠日成老师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枣庄第三十一中学刘端清老师的《分式方程》、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的田爱芝老师的《三角形的边》。三位老师精心设计,亮点纷呈,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课上的非常精彩,学生们学得非常投入,同时,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下面是我观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三位老师都通过问题展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种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结构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中始终都处于一个问题思索、规律探究的过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在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脑力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评价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
二、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三位老师的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改的主要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主动的探索和与他人的合作
探究中由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完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重构,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识扎实。教师选题新颖,解题方式多种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题能力有很大提升。有的教师采取变式训练,一题多变,等拓展提高,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黑板展示,教师精讲点拨,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让我发现了本人教学中的不足,我会将这次学习活动积累的经验,应用于以后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努力去做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
第五篇:观课报告
在这次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看得了四位优秀教师精彩的授课,学习到了不少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益匪浅。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以前在学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和外出学习听课,只是盲目的看看教师教学过程中出彩点,当时感到很有收获过后就没有了记忆。现在想来是因为没有深入的根据维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加以记忆。这次培训平台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维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总体评价。可以一一对照加以分析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改进。下面有三点就观课中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怀着学习的态度认真观摩四节课。
每年都要参加暑期网络培训,每年也都有部分老师怀着应付的心理参加完这项任务。好在今年平台改变了以往模式,能给大家充足的时间来学习观摩六位老师的课,并且配以相关的评价列表让大家针对性的思考,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静心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学习优秀教师经验的宝贵机会。观课评价设置了保存模式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细致耐心的观评每一节课,可以多看几遍,多思考学习其中的精华。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学习心来对待,切不可浮躁应付,浪费了这次宝贵的与多位名师思想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客观评价,反映的是每一位观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后的点评打分环节,多是对各项描述减分理由,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部分老师为视频课老师挑毛病,找问题,甚至在提交的报告上大篇幅的批评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这也不免忽视了问题盲点下各项优点的冷静分析与学习。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课堂实际,客观分析问题的存在原因,以学习心态虚心研究,如果是我们自己上课又将如何改进,你又有哪些给更好的措施完善提高。组内每位学员观评的课各不相同,完全开放性的课例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的平台和机会,独立思考,没有协商交流意见的可能。而在观评到后几堂课的时候,自己往往找不出扣分原因,或者潦草应付,或者套话连篇,这也使得自己不得不多观看了几遍,因为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必须对他人的作品认真对待,客观、公平、公正的打分。而扣分的原因阐述反映出你专业的素养,对本堂课研究的深浅,对他人学习的态度。
三、新旧课堂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矛盾
在几位老师的课上,我有意观察了一下老师的讲解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练习的时间,教师的“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对于以学生实践练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来说无疑是不科学的。学习最终是学生内心吸收的过程结果,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把握体育锻炼的亲历实践性,把课堂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学生实践理论,练习探究,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本真的,科学的。
另外,通常大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教学方法。流程基本是:依据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小组内自评、互评。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初步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师生结合动作情况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快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小组内自评、互评。师巡回指导与评价,重点关注后进生)→学练成果大展示(师生结合动作情况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创新创编新动作或套路(教师巡回指导。武术和健美操教材常用)→创编成果展示。杨焕财老师的跨越提高和牟进礼老师的跨栏跑教学基本是采用这样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师讲的过多的问题,缩小的老师的“讲”,如果大家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方法,无疑也是很好的一堂优质课。刘民生老师的《健身短棍》就应该多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总之,这只是今年研修的开始,以上只是在观评四节课时的感想收获,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