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mǔ)
殷岩泉(yǐn)漂白(piāo)刨床(páo)....B.剡溪(shàn)木屐(jī)威吓(xià)呼号(háo)....C.澹澹(dàn)渌水(lù)起哄(hōnɡ)泡货(pāo)....D.恍然(huǎnɡ)訇然(hōnɡ)伎俩(liǎnɡ)拘泥(nì)....解析: A项,“漂”应读piǎo,“刨”应读bào;B项,“吓”应读hâ;C项,“哄”应读hònɡ。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
.渌水荡漾清猿啼 .B.失向来之烟霞 ..须行即骑访名山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我欲因之梦吴越 .D.恍惊起而长嗟 .迷花倚石忽已暝 .解析: C项,“因”,依据。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可睹①云霞明灭或.A.尽粟一石②一食或.
信:实在 渌:清澈 向来:原来 须:等待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因:于是 恍:恍然,猛然 暝:天黑、夜晚
①陈陈相因.
B.
河为池②践华为城,因.
放白鹿青崖间①且.C.浅,相去复几许②河汉清且.
D.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①安.在②沛公安.
解析: A项“或”,都为副词,或许。B项“因”,动词,因袭;副词,凭借。C项“且”,副词,暂且;连词,并且。D项“安”,代词,怎么;代词,哪里。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跻身于世界的前列。B.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地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和异常声音。
C.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D.《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而编写的自传体小说。
解析: A.“活动„„跻身„„前列”搭配不当;B.“状态”包括“声音”;D.句式杂糅,改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根据„„”。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5.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的情怀。6.诗的颈联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二)阅读李白的一首短诗《赠汪伦》,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①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游览期间,当地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赠别。
②
①②踏歌,以脚步为节拍,边走边唱歌。
7.根据你的理解,“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字说明了一种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诗人行前没有预料到汪伦等人会来给自己送行。(另一说认为送行的人并非出门即唱,而是在李白登船将行的时候忽然唱起了壮行歌。)8.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它在表现手法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哪两句诗非常相似?用的是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四句抒发了对友人的感激和惜别之情。它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手法相似。前一句用夸张,后一句用对比。
(三)阅读下文,回答9~10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大空)。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仙人名)。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9.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10.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古》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①
(李白《古风·十九》)3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放飞思绪在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到古人与月,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思索一下李白的与月有关的诗句:(可以随机处理)
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寄》 ③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云》 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
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诗中不免有些夸张,但正是在这些夸张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浪漫主义的诗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李白极具浪漫风格且与夜月相关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我们从这双明眸中读出了些什么呢?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较为自由,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
留别:留恋作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之作,故题又为《别东鲁诸公》。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称“谪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天宝三年(744年)赐金放还,继续漫游,遇杜甫、高适等。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一介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在山东盘桓了一段时间,到天宝四年要由山东南游江浙时写的。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去长安以前,曾游历过天姥,他在《别储邕之剡中》里说:“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但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记写游历天姥的实况,而是描述梦游天姥的幻境。
三、好!就让我们在一段配乐朗读中去体会其形式的自由和离别的心绪!(点击配乐朗读)(过程略)。
(齐读全文)
四、都说梦是难以捉摸的,今天,我们就围绕它来捉摸捉摸。(点击全文思路)梦嘛!总有个入梦前——梦中——梦醒。我们可以再详尽些,试用四字纲要来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纲要中都含一“梦”字)我来起个头: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我们把第一段概括为“入梦缘由”其余的是:(学生答略)→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用一首流行歌的歌名来概括)梦醒时分→醒梦留别
梦游历程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一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节线索,我们将其用一条线连缀起来成(山形)
五、熟知了路线,我们便可放手欣赏诗的梦境了(点击品读全文)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幅画面:这便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②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明确:①诗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②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离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齐读本段)
读完之后,大家再深思一下,难道李白游天姥仅是因为其高峻或是可以寻访仙境?这些似乎太单纯些,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带着疑问往下看……
2>我们可以将这几句概括为四字:入山情景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飞”可见速度之快,正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又见轻松,一夜间飞过镜湖、飞到剡溪,且又有明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真够罗曼帝克的,然而这些又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明确:(学生答略)谢灵运是南朝有名的山水诗人,女生齐读本段其用意我们也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往后看……
3>大家看这段文字,我们同样可用四字:登山情景来概括(男生齐读),诗中的作者却登得心情愉悦,艰难之旅,便如青云,直上九霄;途中又有半壁的旭日、啼叫的天鸡,此乃梦中特有的境界。正当迷恋缤纷的山花时,天忽然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石、泉水、深林,乃至峰峦都为之发抖,再加上青云欲雨,水雾缭绕。景物步步变幻,梦境步步延伸,随迷幻的色彩步步加浓,我们感觉到梦幻的高潮将要到了。
4>梦中仙境出现了(齐读本段)之后完成习题五 答:(学生4人)
电光那个闪闪,雷声那个隆隆/峰峦那个崩裂,大地那个摇动/洞府石门缓缓开,长空霹雳轰轰响/长空无际色青青,太阳月亮放光明/金银楼台悬空起,一片辉煌洞府里/群仙从天纷纷下,衣是霓虹风作马/猛虎去鼓瑟,飞莺来驾车/仙人依次坐,但闻坐语喧!
仙境的光明,仙境的辉煌,仙境的欢乐,让人心往神驰。诗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至高点,诗人的幻想也到达了极致。
再回首,想一想,仙境前的昏暗与仙境出现后的光明,细作比照,似乎又想映射点什么,(学生答略)只记得一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至于这一疑问嘛,我们还是带到后面去……
5>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从这一节的四字纲要:梦醒时分,我们便可看出结果,用“梦醒时分”中的一句歌词来说“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套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一落千丈
身——直坠深渊
再用一幅直观的图来描述前前后后,那就是现实→→梦幻→→现实连缀起来 :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一个“失”字中隐含了诗人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男生齐读本段)
最后,诗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别。
6>有句话说得好“艰难时世最容易使人躲尽危难,消残壮志”历经坎坷的诗人,也不禁发出“世间行乐如流水,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真有点“南柯一梦”“一枕黄梁”式的感喟,它包含对人生多少深沉的感触,这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由被召见时的兴奋到被排挤放还的失望的经历,这一梦游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心理过程的折射、其人生经历的折射。
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学生答略)
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傲岸不屈、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总结,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三个疑虑,①入梦的真正缘由,(作者的梦境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②提及谢公的用意,③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便迎刃而解了。
迁移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
第三篇:第二单元__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教师版)
语文选修一·第二单元导学案 执笔人:李伟国 校核人:刘忠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习目标】
一、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
二、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
三、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一、把握古典诗歌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
二、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自学引导】
一、学习方法
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
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二、学习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
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
第二课时 《春江花月夜》 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
【学习目标】 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一、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力。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
二、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
三、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
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
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四、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五、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六、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明确:这“幽人”
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第四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一、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三、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自学引导 】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李白(701—762)
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梦游,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明确: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相关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第六课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学习目标】
一、了解花间词
二、.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三、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自学引导】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词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2.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陈洵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长调”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瞭望高考】(2010山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10.(6分)(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第四篇:2016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2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
班别 学号 姓名 评价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进入本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全诗(读出声来)。
2、听朗诵,正音。
天姥(mǔ)
瀛洲(yínɡ)
剡溪(shàn)
...渌水(lù) 屐(jī)
暝(mǐnɡ)...殷(yǐn) 栗(lì)
訇然(hōnɡ) ...水澹澹(dàn)
怳(huǎnɡ)...
3、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
4、指导朗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5、了解诗的脉络,即能依次复述全诗大意。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语
三、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写出每幅图景的句子。
(1)写“月下清丽之景”的句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写“日升明快之景”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写“山中奇幻之景”的句子: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写“天空盛大之景”的句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5)写“梦醒”的句子: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小结第二段:写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结第三段: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①②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梦游)..
2、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3、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
4、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实在).
5、云霞明灭或可睹。(暗).
6、訇然中开。(作状语,在中间).
7、訇然中开。(打开).
8、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
9、古来万事东流水。(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侍奉;舒展)..
9、虎鼓瑟兮鸾回车。(用作动词,弹奏).
10、云青青兮欲雨。(用作动词,下雨)
.
11、对此欲倒东南倾。(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
12、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13、列缺霹雳。(同“裂”,分裂)
.
14、须行即骑访名山。(通“需”,需要).
15、越人语天姥。(谈论)
.
二、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答案:D(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形象的把握)
三、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答案:D(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学生用)
班别 学号 姓名 评价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我们要对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理解清楚,然后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段落层次划分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进入本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试读全诗(读出声来)。
2、听朗诵,正音。
天姥()
瀛洲()
剡溪()
...渌水() 屐()
暝()...殷() 栗()
訇然() ...水澹澹()
怳()...
3、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
4、朗读领会。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5、了解诗的脉络,即能依次复述全诗大意。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语
三、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答: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答: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入梦原因句:(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写出每幅图景的句子。
(1)写“月下清丽之景”的句子:(2)写“日升明快之景”的句子:
(4)写“天空盛大之景”的句子:(5)写“梦醒”的句子:(3)写“山中奇幻之景”的句子: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答: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小结第二段:写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 转入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 转入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答:“别君”二字照应题目“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 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梦中仙境象征。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 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结第三段: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
四、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①②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我欲因之梦吴越。()
..
2、天姥连天向天横。()
.
3、势拔五岳掩赤城。()
.
4、烟涛微茫信难求。().
5、云霞明灭或可睹。().
6、訇然中开。().
7、訇然中开。().
8、古来万事东流水。().
9、古来万事东流水。().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9、虎鼓瑟兮鸾回车。().
10、云青青兮欲雨。()
.
11、对此欲倒东南倾。()
..
12、栗森林兮惊层巅()..
13、列缺霹雳。()
.
14、须行即骑访名山。().
15、越人语天姥。()
.
二、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三、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