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8:一个杀人犯的独白——聚焦玩过游戏的色情暴力
教学案例8:一个杀人犯的独白——聚焦玩过游戏的色情暴力 【案例呈现】
含有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到底有多大毒害?央视记者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采访了一个杀人犯——李勤(化名)。7年前,他还不到18岁的时候为了抢劫钱财涉及了8宗命案,其中他亲手杀了5个人,而他走上犯罪道路就源于迷恋暴力网络游戏。
据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在押少年犯中暴力性犯罪占到65.8%,而他们中的70%到80%都是直接或间接因网络游戏走向犯罪道路。李勤中学辍学后,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就是在网游中不断升级。而若要实现这个愿望,他就必须用现实中的金钱,给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购买装备。他说,“那会儿不管什么方法,没钱了就找钱,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非玩不可。”他买的装备中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而且,还要时刻随着游戏中不断推出的新道具而进行更换。这看似免费的网游,让李勤和其他玩家投入了无止境的金钱和精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游戏的仿真程度越来越高。其中的角色扮演模式,更是让玩家与游戏紧密契合。它就如同一个并行的世界,给人们提供超出现实世界的种种感受与刺激。当金钱的投入直接关系到玩家在游戏中的生存时,一些青少年玩家开始了对现实金钱的疯狂追求。为了游戏中人物的荣耀,为了升级,李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从敲诈同学转向参与抢劫团伙,最终谋财害命。
李勤生性胆大,游戏中的暴力不但满足了他的生理需求,还强化了他的暴力倾向。而一些网游中惯用的PK原则,也就是杀人原则,更让李勤混淆了虚拟与现实的判断。网络游戏中让青少年去掠夺这种指向,冲击了道德底线;网络游戏中针对人性弱点的那些设置,对青少年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诱惑力和影响非常大。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说,“在游戏里面,他是山寨大王,她是公主,他是皇帝,他可以掌控一切,心情特别舒畅。为什么叫精神毒品,它跟鸦片、海洛因是一样的。”
李勤已经服刑7年,直到失去自由与网络游戏彻底隔绝时,他才如梦方醒:“当时我玩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明白,觉得特刺激才玩,我现在明白了,晚了。”他说,“在没有接触网游之前应该先把利害关系摆清楚了,玩游戏时才会理智一些”。
【案例7、8点评】
以上两案例讲述了青少年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两个案例警示大学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成人在网游中忘掉现实,孩子们在网游中学习现实。孩子们在沉迷游戏中耳濡目染的暴力倾向与杀戮逻辑,很容易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分不清黑与白、是与非。网络暴力、色情信息泛滥,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网络的破坏,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一方面网络游戏应该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和限制,相关企业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学习,避免沉迷于网络,自毁前程。
【教学建议】
第一,本案例虽可以概述,但案例8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第二,本案例可运用于第一节第三目“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的导入,以说明把握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教学案例在教学如何使用,由教师决定。在讲述案例(或播放相关视频)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就“你如何使用网络”进行分组讨论,引发学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