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精会神推改课改,有情有意锤炼队伍
聚精会神推进课改,有情有意锤炼队伍
——杨浦区教研室2005年工作汇报
2005年上海市二期课改在小学、初中全面推开并逐步向高中推进,我区教研员遵照市教委教研室和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领导的部署,始终坚持围绕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开展教学研究,聚焦基层、聚焦课堂,在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锤炼队伍、发展队伍。
我们的认识和主要做法是:
一、以校为本,制订规划,明确重点
1、充分认识课改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近年来,我区初中课改基地学校实施了有效的试验,2004年秋小学起始年级推广实施新课程,均取得了一批具有实践意义和示范价值的经验和成果,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2005年推广新课程的任务将更为艰巨。课程改革的教学问题往往比文本的编制更为复杂和艰难,全面推开后各校面临的既有共性问题又有自身的实际情况,杨浦作为一个人口导入的教育大区,面上的一般学校,尤其是部分师资相对困难的初中学校,并不能照搬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课改基地学校的所有做法,难以整齐划一,更不会一马平川。因此,为确保初中起始年级和小学二年级新课程推广工作顺利、健康、稳定、有序,就一定要从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资源上做好充分准备。
2、突出强调学校必须行动必须成为课改主体
做好准备、扎实推进课改的关键是领导重视,培训到位,资源配 套。我区2005年寒假中小学党政干部学习培训班,始终围绕区域推进二期课改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学习交流,达成共识: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种课程文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再创造,追求一种更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新境界,体现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期望新课程改革尽善尽美、无瑕可剔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学校必须行动,必须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体验感悟——再实践,不断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在区课改工作会议上,区教育局领导对学校如何加强课改领导,有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会后,我区初中各校均制定了课改实施方案。各校的实施方案力求体现形成、发展学校特色的办学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抓手和突破口;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想得较为充分,确定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明确规定了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深入课堂、深入备课组,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肯定并与同事分享。我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基地学校制定措施,进一步深化试验,探索改革,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调研,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2005年上半年,遵照市教委的指示精神和区课改领导小组的会议精神神,我们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杨浦区初中起始年级推广新课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基本思路,即:整合资源、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破重点,聚焦课堂、促进发展。此后,区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和22所学校组成的“区域推进二期课改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院长亲自负责,深入 开展研究。区教育局组织人员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展了“杨浦区初中二期课改现状与对策”的专题调研,语文、数学等学科也先后进行学科专题调研,检查课改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
二、加强培训,整合资源,整体推进
1、千方百计开发人力资源,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求
“要求”与“资源”,是影响人的工作的两大因素。实施新课程,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而课程资源却相对显得不足。因此,我们十分注重通过提供更多的资源、使要求合理化、变“要求”为“资源”等多种途径来让基层学校和教师的“资源”满足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提供更多资源,既要加大投入、配置硬件,更要深度开发人力资源,通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推进课改。今年上半年我区遵照市教委的要求举办了为期二个多月的初中校长培训班与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培训班。培训班注重操作层面的学习研讨,内容务实、形式开放,相关教研员作了解读新课程的讲座,得到了校长们的好评与市教委的肯定,在市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班上交流了经验。今年7月上旬全区各校开展校本培训,我院提供讲座菜单,供学校选择,教研员到60所学校作讲座。今年8月下旬,我区开展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总结反思以往的经验教训,真正有质量的有效的教研培训活动,应该是将理念体现于行为之中的、应该是群体互动参与的,因此,暑期培训我们力求体现“四个有”。一是有课改信息渠道。如帮助教师熟悉 掌握上海市远程教育集团教育资源库检索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又如不少教研员与基层教师共同商定在杨浦教育网上建立FTP学科文件夹,可以上传资料也可下载课件,操作简便、较为实用。二是有案例。各学科充分利用市教研室提供的或自己摄制的录像,开展具化细化的课例分析,集聚辐射课改基地学校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小学教研室已摄制了两套全学科的教学案例光盘,小学语文推广新教材识字教学模式,发挥案例的引领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有互动。在分析课例、把握“好课”基本要求时,请每位教师动脑动手动口,采取“1+1”的方式(肯定一条优点,提出一条建议),人人参与评课磨课。四是有技能。针对学生厌学、耐挫力差、合作能力弱等现在学校教育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加强语言表达、组织活动、有效沟通等(非学科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通过心理化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名师、骨干教师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2005年10月下旬区教育局和进修学院精心实施了“名师引领我践行”研讨展示活动,23位区名师指导的72位高徒开展了25场教学展示和主题研讨活动,105位市、区专家和教研员莅临指导,全区约2500位教师参与了展示活动。这些系列活动均安排在常规教研活动期间,以推进课改的重点难点和实施“两纲”教育为主题,切磋交流,集聚辐射、展示新秀风貌,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的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小学教研室举办的“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采用名师引领、伙伴合作、实践反思、自主学习的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培训期间,有3位学员评上了 中学高级教师,13位学员被评为上海市名教师后备人选,1位学员获全国教学展评一等奖,3位学员获上海市教学展评一等奖,25位学员共同撰写出版了一本《让生命在课堂里涌动》的教学案例集。
在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我区十分注重促进群体专业成长。小学教研室今年修订了《杨浦区小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有82个学科教研组参加评选活动,促进了校本教研,推进了教研组建设。
2、千方百计创设支持性环境,促进课改深入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我区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各单位上下互动、同步运作、整体推进。局分管领导和有关科室多次组织课改基地学校与面上学校的交流活动,并专题研究器材设施的配备。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德研、科研和师干训部门均围绕推进课改开展工作。
教研室加强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是:基础型课程注重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注重资料的配套建设和课例的积累; 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加强调研、交流、梳理、整合,建设一些普适性的课程资源。提倡校本课程,并不意味着各校均要编写人手一册的“校本教材”(那样做,工作量大、成本高、使用效率有限),我们应更多地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去考虑,帮助基层学校采用移植、重组、改编、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来共享课程资源。目前已向全区推出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如小学的《儿童哲学》、《少儿茶艺》、《民族教育》,初中的《中国京剧》、《陶艺》、《对联》等。区教研室与区教育信息中心合作,建立了 “杨浦区二期课改教育资源平台”,区域网内各学校都可以进行资源上下载、资源评价、资源修改、资源应用及资源应用信息的查看。目前已发布部分年级、部分学科的教学资源。
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而将新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又是教师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既需要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也需要一个过程。推广课改贵在坚持。杨浦区积极鼓励学校进一步通过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氛围建设、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多种渠道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不急于求成,不一律要求,以增强学校、教师对推进课改各项措施的认同感。
三、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注重实效
1、让好教师的经验普遍化
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上。区县教研室必须坚持不懈地营造新时期的教研文化,以学校为本、教师为本、合作为本、行动为本,帮助基层教师确立自主教研意识、明确行动目标、发挥群体智慧、共同聚焦课堂改进教学。
2005年杨浦区初中起始年级的教研工作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第一,抓开局,九月份的教学内容,组织集体备课要全覆盖,细一点、实一点,让教师手中有教案,心中有理念。第二,抓落实,加强教学调研,听课的面要全覆盖。采用校校结对、区域分片、建立课题联合体等方式,依靠学科中心组对使用新教材的教师的课都听一遍。这类形式的教研活动规模较小、人数较少,为老师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互动 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抓过程,组织一次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评选活动,参与的面要全覆盖。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对上过的课重新设计,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技能。老师们的教学设计通过网络上传,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学习先进的、借鉴成功的,总结自己的,让好教师的经验普遍化,转化为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队伍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2005年杨浦区小学教研室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47所小学(占全区小学的92%)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研,与基层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式教学研讨。
2、把课改新鲜经验常规化
在聚焦课堂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我区教研员和基层教师加深了对二期课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验,形成了一些落实课程标准的细化条目,逐步明确好课的基本要求、基本环节,并在滚动发展中不断提升经验。不少学校贯彻落实市教研室颁布的《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修订学校教学管理条例,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技术转向常规。实践证明,杨浦区推广新课程发展态势良好。问卷调查表明,近9成的教师认同二期课改有创新,“较有必要”、“很有必要”,并认为“创造条件可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9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新教材。各学科教学均能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大多数老师参加新教材培训积极性较高,课后能反思,“听听学生的反映”、“与同事交流”或“以教后记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
四、锤炼队伍,促进发展,增强活力
1、深入蹲点,开展实践研究
搞教研,必须具有锤炼队伍的强烈意识,锤炼队伍必须有情有意。杨浦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高度重视教研员队伍建设。我区教 研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努力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状态下的实践者,既能从大处理解把握课程改革、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又能在细处提出一些新的思路、见解和举措。由于教研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层面,我们特别注重坚持完善教研员流动蹲点制和坚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性项目研究。教研员蹲点,要和学校教师共建一个教学研究共同体,带好一个教研组(备课组),完成一个项目或案例研究。在蹲点过程中自觉增强职业敏感,细心观察、及时记录、深入思考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每学期期末都整理听课记录,聚焦案例,形成课题。各学科均围绕课改开展实践研究。初中起始年级小学二年级教研工作坚持一月一报,期末撰写学科课改报告;语文,数学教研员针对部分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后考试怎么考心中无底的困惑,开展命题研究,主动向市教研员请教,请专家指导点拨。各科教研员都在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作准备,为每一章每一课配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习题训练,编写了《新世纪英语教学建议》等一批教学参考资料。不少学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课程化,开设了系列讲座,并尝试与历史、地理、音乐学科的整合,编写了知识背景整合的提纲。地理、生物等学科运用杨浦教育网上的BBS和FTP资源开展教学研讨。音乐学科开展《高雅艺术进中学》的实践 研究,深入学校开展“走进歌剧”的讲座和表演。作为一个集体研究项目,2005年我区还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案例”的评选活动。
2、优化氛围,追求更高境界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2004、2005年教代会先后制订了《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奖励办法》和《实施办法》。教研室全力营造宽松、和谐、实干的集体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中青年同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队伍充满活动力,共同追求更高的境界。教研员的师德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2005年有11人次获区级荣誉称号,18人次获市级以上奖项(含学会论文奖),发表论文50余篇,2人到基层学校上实践课。今年上半年10位教研员对毕业班学生作免费视频讲座,听课学生达2万余人次。
多年来,我区教研员深受市教研室领导和专家,兄弟区县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很粗浅,还有差距。区域推进课改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如何帮助学校针对自身实际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准确把握新教材,如何尽快完善资源配套,如何改革完善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等等,还须我们更好地学习思考、付出更多更艰巨的努力。
2006年1月
第二篇:课改工作总结
课改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以“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正扎实开展,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宣传引导。
客观地说,在高效课堂起步阶段,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在思想上是有抵触情绪的,动作也是迟缓的,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为了解决思想问题,我校先后学习了县召开的几次高效课堂培训会议,学习赵局长在高效课堂上的讲话精神,安排本学期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大多数教师早已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共识,并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取得了收获。
二、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掌握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先后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等材料印发给全体教师,供教师业余学习。同时,学校每周定期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分学科进行高效课堂理论学习与研讨交流,以尽快提高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深度认识。
三、加强观摩交流。
我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听过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观摩课,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十分陌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高效课堂建设少走
弯路,我校安排教师观看高效课堂录像课。我校还多次参加县乡组织的导学案观摩课活动和培训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老师们开拓了眼界,使教师直观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
四、加强课堂监管。
为了使高效课堂建设在我校能扎实开展,稳步实施,我校成立了高效课堂领导小组,不定时的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发现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加强骨干引领,丰富活动内容
为了教师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开展。我校制定了高效课堂实施方案,高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高效课堂活动,相互听课学习,并利用课间时间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交流;大部分教师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撰写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和经验之谈,把自己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困惑写成论文。目前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在四—六年级已基本步入正轨,一—三年级的教师也在积极的实践探索。应该说,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例如,我校在高效课堂评比活动中,孙国仙老师的课在乡高效课堂评比中获一等奖,在县组织的观摩中也受到了好评。我校六年级全体教师今年均获县学科优胜奖。但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少数教师认识还不到位,动作相对迟缓。如对学、群学、组内展示动作大;展示用语单调;展示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小组成员未能完成所有展示的问题就开始展示;学生在黑板上写答案
时,下面的学生没有任务,出现时间真空;学生展示到黑板上的内容过多;教师完全放手不讲;评价方式单一;拿导学稿念体会或学习收获等等。
为更快解决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举行课堂展示、与兄弟学校交流等方式,着力解决细节问题,使我们的高效课堂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第三篇:课改小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场世纪春雨,洒向广大教师的心田。一切都是充满朝气,一切显得生机勃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是幸运的,又是充实的。因为这场“春雨”,让我多了一份美丽,一份希冀,一份收获。
记得2003年的那个暑假,顶着炎炎烈日,冒着伏天酷暑,我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通识培训,那绝对是一次强劲的头脑风暴,什么“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预设生成”、“对话合作”、“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体”都给我的教育观念注入全新的血液。专家引领,课例导路,懵懵懂懂中我好像知道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了。那一刻我激情满怀,憧憬溢胸,心中的那份期待也在与新课程的初遇中变得踏实。于是,我敦促自己,趁着自己年轻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水源”。于是我自费订阅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语文之友》、《中小学研究》、《小学教学研究》、《新作文》等一些教育教学杂志,并利用赴杭州学习的机会在教育书店购买了数十本理论书籍,这些阅读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学会审视自己;每晚我都挤出时间,在李镇西老师创办的教育在线论坛与天南地北的同行们进行网上交流,切磋。有了这次和新课程的初遇,我守住了作为教师的那份执着与慰籍,多了几份憧憬和梦想。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我完成了近6万字的学习笔记,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由于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先导,我在教学上不断地求新求实,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富于人性化的教学之路。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金坛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在常州市“教学能手”评比中,通过层层的筛选,最终获胜。当然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得益于我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作为学校的教务员兼教研组长,我负责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农村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整合研究》的实施,通过与同事间的交流、协作、互助,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尝到了教科研带来的甜头。在我撰写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中,已有6篇论文在《中国教师报》、《中国现代化教育》、《湖南教育报》、《小学语文研究》、《常州教师教育》、《金坛教育》等杂志报刊上发表,且有3篇论文获省三等奖,6篇论文获金坛市一等奖,另外还辅导了多篇学生习作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一踏上工作岗位我就担任了班主任工作,近年来我更是连续担任了三年的毕业班班主任。面对一个个活泼烂漫的孩子,我常常以他们的朋友自居,以至于学生也乐于和我谈心。在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了孩子们的苦恼。尤其是班上的贫困学生,我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加把他们的生活放在了心上,每逢学校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时,我都带头捐款捐物,从不吝啬。由于我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坚持做到细心、专心、耐心。并且在学校的各项集体评比中名列前茅,为我被评为了“金坛市优秀班主任”。
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雨里,我看到自己在前进路途中留下了一行行深深浅浅的印迹,在与学生的愉快交流中,我成长着;在同伴的互助下,在不断的反思中,我成长着;在一个个教育教学随笔中,我成长着……时时感受着“新生”的喜悦。
第四篇:课改小结
课改小结
金溪二中初三物理组王深国
近年来,我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改,课改效果明显,学生能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校的“315”课改,就是变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为以个体学习为主、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单纯讲授,而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场所,是学生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
初中物理课改课堂教学,教师们注重了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学生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有时候由于教师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不够合理,或者是导学案的设计不合理,仅仅是将课本的内容变成了填空题或问答题,学生直接从课本中就可以读到,尤其是探究性问题,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也就失去了猜想的乐趣。学生的展示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展示后缺少所学内容及方法的进一步应用,仅能是就课本内容进行描述,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持久。
为了进一步落实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改革,构建初中物理自主有效课堂,通过两年来的物理“315”课堂改革实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改进:
1.教师要提高“目标”意识。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师的的点拔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指导、定向的作用,是教学评价标准和依据,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 “路标”引领的作用。“315”课堂中要求在黑板上写出学习目标能达到较好的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能仅在黑板上写上学习目标,而是在每一节课都能时时心存目标,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真正达到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的效果。
2.对学生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以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和体验的内容为主,尽可能减少对课本知识的预习与自学,以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课前要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其预习的情况。课上针对学生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
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可让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展示,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发现自己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他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学生展示后,教师要给出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通过新情境、新问题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其中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注重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
4.突出学科特点,强化探究实验。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通过现象激发学生,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课后进行科学探究的理想境界。
5.突出物理的“有用”,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物理知识后,教师不能仅仅是就这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训练,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知识后,能否结合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坐车时打开窗窗帘会向哪边运动。学习了热胀冷缩的知识后,展示一只厚玻璃杯被开水炸裂的事件。这样,就避免了从有趣的现象得出无趣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后,不断重复训练的恶性循环了。
6.打破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神秘感,破除学生只有到实验室用实验室中的器材才能做物理实验的观念。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物理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小制作、小创造的乐趣。
通过这样不断的物理熏陶,学生才能逐渐掌握一定物理方法,才会运用物理思想去分析、判断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能用物理的眼光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时,物理的教育价值也就在于此了。真正体现了物理课堂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第五篇:课改经验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预习课文。要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指导学生预习要从低年级抓起,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工具书(一本字典,一本词典)和一本预习笔记,并提出具体预习要求:(1)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资料,掌握生字、新词;(2)了解作者、背景;(3)辨认文章体裁;(4)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段意;(5)摘抄名言警句,记录疑难问题;(6)表情朗读,反复回味,加深影响。这种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而且在无意中形成自学能力。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便成为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因此,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认真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交流中,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或者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三、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但要因人而异,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有:A:浏览法。浏览报刊是一种便捷的阅读方式,对知识含量大、信息内容广的一般报刊适宜用这种方法。B:三步品读法。即把同一篇文章连续读三遍,每一遍一个重点,三遍之后全面理解。如茅盾的“鸟瞰----精通----吸收”法,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都是很好的经验总结。C:摘录法。对于经典性作品,因为其博大精深,一时难以读懂,所以就先把它摘录下来,留待日后再慢慢欣赏、揣摩。D:读写结合法。读书贵在能有所得,写读书札记,或心得、评价、仿写、创新,都是促成学生对阅读对象内化吸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学生动手,通过写能巩固阅读的成果,能欣赏到自己的进步,更有利于课外阅读的开展和强化。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终身受益,诚如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