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摩擦力观课报告
《摩擦力》观课报告
我认真观看了赵老师的《摩擦力》课堂实录后,受益良多,感触很深。赵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新颖,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课件制作过程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授、培养与教育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一、赵老师擅长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
这节课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摩擦力的环境,如一开始上课李老师就通过观察学生感兴趣的踢球场景,然后又通过用手直接在课桌上摩擦体验摩擦力,再通过学生活动:将学生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二、赵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李老师格外突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多次合作探究,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由学生合作完成。在对标自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得出摩擦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小组合作交流,大胆提出本小组的疑惑,然后其他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最后老师点评。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又以捏酒瓶为例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可能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做法、表格的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实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合作,共同动手,操作规范,效果明显。对这节课想提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 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如汽车的轮胎上的花纹,鞋底的花纹,汽车转动部分加润滑油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 生理解其摩擦力的原理,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要求。分析初中物理力学新教材编写体例,其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赵老师由台前到了幕后成为导演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角。而老师由台前到了幕后成为导演,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本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
1、典型例题选择上应侧重这几年中考题,在精选题型上还可以再下功夫。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3、在对标自学、解决学生疑难问题、达标反馈时小组交流合作的还不够,展示时总是小组的某个同学发言,说明小组内还没有达成共识,不能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
4、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和动手能力。
总之,本节课从课标到课件设计再到实验配合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合理,做好了环环相扣,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法学法上的精髓,更是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楷模,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教参,而是发掘教材以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实验,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一点非常难得。
第二篇:《摩擦力》观课报告
《摩擦力》观课报告
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初三《摩擦力》示范课后,我有如下感想。
一、李老师擅长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
这节课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利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很好的创造了学习摩擦力的环境,如一开始上课李老师就通过观察学生感兴趣的踢球场景,然后又通过用手直接在课桌上摩擦体验摩擦力,再通过学生活动:将学生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这时通过实验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二、李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李老师格外突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多次合作探究,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由学生合作完成。在对标自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得出摩擦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小组合作交流,大胆提出本小组的疑惑,然后其他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最后老师点评。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又以捏酒瓶为例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可能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做法、表格的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实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合作,共同动手,操作规范,效果明显。对这节课想提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 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如汽车的轮胎上的花纹,鞋底的花纹,汽车转动部分加润滑油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 生理解其摩擦力的原理,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要求。分析初中物理力学新教材编写体例,其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李老师由台前到了幕后成为导演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角。而老师由台前到了幕后成为导演,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本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
1、典型例题选择上应侧重这几年中考题,在精选题型上还可以再下功夫。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3、在对标自学、解决学生疑难问题、达标反馈时小组交流合作的还不够,展示时总是小组的某个同学发言,说明小组内还没有达成共识,不能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
总之,本节课从课标到课件设计再到实验配合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合理,做好了环环相扣,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法学法上的精髓,更是对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楷模,特别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教参,而是发掘教材以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实验,来完成课堂教学,这一点非常难得。
第三篇:摩擦力观课报告
《摩擦力》观课报告
本次远程研修为我提供了6节示范课进行观评学习,这六位老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都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非常符合课程基本理念,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六节课蕴含着深远的意义,非常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摩擦力》这一节阐述一下我的观课报告 课堂亮点:
1、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不失为一节高效的课堂。
2、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对于摩擦力方向的处理有新意。用刷子在物理课本上刷过,根据刷子的毛的方向来感受摩擦力的方向,难点突破别出心裁。对于“相对运动方向”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3、整节课每一个环节细节的设计恰到好处,着重体现于教师在提问题的过程中的逐步引导,使学生自觉的在前后两次的对比中主动做出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4、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深刻探究,老师设计了几个有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5、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 让学生去做。
教学建议:
1、开头导入有点长,用了接近十分钟的时间。老师的课堂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练。
2、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学生遇到的情境不同,在“探究活动”的学习中结果会有 差异,甚至出现相反的、或错误的结论,应启发他们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在 活动中去发现新的问题,训练他们的创造才能。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一点拙见,通过这次网上研修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学习,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渐改变教育观念,摒弃教师一言堂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篇: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 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2006年9月13日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金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师评价权威者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金老师只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自主评价的激励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金老师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金老师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90%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师举起一只手)]当金老师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金老师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金老师真切感受到金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金老师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
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金老师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注重了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评价,在本课的延伸活动中还让家长也参与了评价,再有在评价的形式上也注重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及时性语言评价,也有评星、荣誉称号评价等形式。
本节课是一堂相对完整的探究课,比较突出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设计的男女同学拔河活动,通过观察和感受,为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
有关”的猜想打下事实基础。
设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和大致说说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尤其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使学生将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的大致过程进行了整理,有“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效果。
实验之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论证能力,学生要经历分析、比较等思
维过程。
在学习静摩擦力环节,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而是让各小组的同学自己去测量相同压力情况下的静摩擦力,发现静摩擦力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一个范围,进而要求学生去测量这个范围的最大值,通过外在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最大静摩擦力”概念的过
程。
本节课之所以能比较完整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得益于教师开发的实验器材高效、稳定。教师通过带齿轮组的直流电机带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简单易行,效果好。因此,课
程资源的匮乏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
本节课关于摩擦力与路面等例子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要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cai老师的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各个细节方面考虑的十分周到。实验器材都是自己亲自准备,非常细心。
本课首先用一个摩擦力的视频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摩擦力的学习情境中。很快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快。并明确指出本节课是要研究静摩擦力,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
然后通过实验来感受静摩擦力,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样处理避免了让学生凭空地进行思维想象,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体验。根据心理学分析,调动越多地感受器官,我们的记忆会越深刻。cai老师正是深刻体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整堂课中都渗透了这种思想。最后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对其中的相对运动趋势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加深理解。
在后面的处理中:
1、静摩擦力的方向:针对趋势和方向展开讨论,整理出相对运动趋势和方向的关系。落实了解题时的两种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的方法:受力分析和根据相对运动趋势来判断。
2:静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研究。由于明确了是研究静摩擦力,这里学生也注意了其于动摩擦力的区别。并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加提问落实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特点。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入没有摩擦力世界是怎么样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cai老师语言亲和力强,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只是中间在相对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谈论上,稍有重复的语句。总的来讲,这堂课很成功,学生有思考,内容又能落实。
第五篇:观课报告
阅读课型时间课堂观测报告
本周共听了两次课,周二秦艳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周四郭长杰老师的《桥》。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参与观课学习,真的是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教师引导到位,学生活动活跃,认知过程充实,目标达成度高。经过我们小组的分工观课,我主要从教室提问的观测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我浅显的认识。
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策略之一。对课堂提问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偏离了学习目标,可以更好的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两节课节课两位老师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秦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优美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导入的方式非常有趣。郭老师则是利用回顾的方式做引导,从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有什么桥来和本次要讲的课文《桥》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来引出课题。两者根据实际进行课程导入,激趣方式各有千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秦老师和郭老师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分析:本节课秦老师共提出21个问题,有价值的问题13个,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3个,属于启发、思考、想象性的问题是7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80%。让学生进行描述性的2个。属于总结性的问题1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学生参与人数16人,积极主动回答人次11人,深入思考后回答人次4人。
郭老师共提出了25个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数18,其中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是6个,属于启发、思考、想象性的问题是7个,这两项占了所有问题的72%。让学生进行描述性的4个。属于总结性的问题1个,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学生参与人数21人,积极主动回答人次16人,是深入思考问题4人。
秦老师的提问设计非常好,她的教学基本功也非常扎实,整个课堂节奏把握得很好,学生能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向深入,在每个环节的问题设置上都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问题的分配非常合理,并且秦老师的问题有效性很高,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的思考。
郭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注重对课文人物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通过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通过感受心情读出关键词语的情感,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语文而不是在教课文。
以上是本人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请多加批评指导。作为一名新教师,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观摩,积极汲取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讲课精华,更快的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