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出真知又一验证:《诉求与回应:当今中国能动司法的理论与实践》的书评
实践出真知又一验证 作者:文/刘伟俊
《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6期
所谓真知,即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且真实。宋朝的陈鹄在《耆旧续闻》曾说过:“真实处,便是真知;才以不知为知,必是欺伪底人。”对于何谓能动司法?多少中外学者曾不遗余力作出探讨,可谓能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理论上的分析有多透彻,逻辑上有多严谨,只有来源于实践的看法或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的理论,才能真正为人所用。正如毛泽东在其著作《实践论》中曾说过:“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娄正前法官多年长期从事民事审判一线工作,处理过大量民事案件,同时笔耕不缀,发表了许多理论性文章,他既有理论基础,更有实践经验,可以说,《诉求与回应:当今中国能动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诉求与回应》)一书,是其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理论上的升华。
《诉求与回应》开宗明义指出,能动司法,即是人民法院为实现国家赋予其促进政治文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各项职能,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主要包括政策考量、利益平衡、自由裁量等方法审理案件,创新工作思路,延伸审判职能等,最终将案件处理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的完美统一,使司法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正当性,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实现国家持续稳定的科学发展。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能动司法,《诉求与回应》认为,中国能动司法具有人民性、政治性、司法性、社会性。接着该著作认为中国能动司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能动司法的根本目的,能动司法必须充分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服务意识是能动司法的精髓,能动司法离不开政治、习惯、道德、文化及法律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能动司法中审判规则呈现系统性。能动司法可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诉权,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可以进一步提升司法权威,并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清晰把握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能动司法的内在机理,娄正前法官《诉求与回应》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所表现的能动司法与西方的比较,来挖掘中国传统能动司法的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验证了中国当时某些方面的法律水准毫不逊色于西方。认为西方的能动司法理论和实践在争论中萌芽和发展,表现为从“自动售货机”机械司法的的思想到能动司法的理论崛起。新中国时期,无论是从新民主主义政权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能动司法在实践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在发展中并得到充实。当然,中国能动司法思想与西方能动司法思想既存在相通之处,但由于政治基础、生存环境、功能、实现手段等方面的区别,两 者更多地体现差异。在操作层面,能动司法应当遵循个案裁判相对被动与大局主动相结合、法官能动思维的多维性、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和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认同的四项基本原则。最后,《诉求与回应》的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介绍了如何将能动司法思想贯彻到实践之中,包括程序和实体处理方面。
该书立足于回应型司法的思想,认为司法从以规则为中心变成以解决纠纷为中心,同时司法本身也从神秘走向公开。基于此,全书贯穿了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司法活动应当以满足现实社会民众的司法需求为最高价值,要求法院和法官对政治形势能够敏锐地观察,对社会矛盾能够准确地分析,对民众心里能够深刻地把握,对社会矛盾纠纷能够案结事了。综观全书,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也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案例,两者相得益彰,这是本书显著的特色之一。本书既融入了娄正前法官个人长期从事审判工作的实践及心得,也充分结合了近年来江苏法院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这些鲜活的案例,从能动司法的参与主体、工作方法、工作场所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或探索,使司法活动能够更加贴近法律的基本目的和精神,不仅充分印证了能动司法在我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为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能动司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书作者用他的工作经历回答了什么是能动司法,他的感受,或许就是对我们 的启示。
本书作者从1991年参加工作,不仅有丰富的审判经验,更有着人情练达的生活阅历,曾兼职做律师,经历律海风云。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关注中国司法制度的建设,执着于对法律的追求,探寻法学理论与实务的真谛。正是由于有这种特殊的经历和对法律的持久关注,才使他在考虑有关我国司法制度、法律方法等类似问题时,能够有如此视角。或许这就是本书诞生的因由。
当然,《诉求与回应》着重于阐述能动司法,某些方面问题恐有待深入。如何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能动司法的思想为今天所用,能动司法与依法治国存在何种关系,或者说能动司法如何防范回到“人治”巢臼之中,这些方面的问题在该书中显得笔墨单薄。希望作者本着中庸、大义的精神,敢于挑战一切,再接再厉!
总之,瑕不掩瑜。《诉求与回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关于能动司法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实务界,特别是人民法院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理论界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史料性案例。同时《诉求与回应》在理论上所提出的诸多创新观点,如中国传统社会的能动思想、能动司法的性质、基本原则、能动司法的功能、方法等观点,均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因而,我个人认为,《诉求与回应》是实践出真知的最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