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随笔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步入七年级的新生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过去的环境不同:课程种类的骤然增多,知识结构的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大多七年级学生措手不及,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七年级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七年级历史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七年级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历史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历史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历史知识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年级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历史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的历史,此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重点记录的内容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书上的内容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作业中,哪些须独立完成,哪些可讨论完成,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讨论完成,应分不同层次要求学生,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后,指导学生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七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
三、教学内容适当,精炼多讲
在目前的历史教育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下良倾向: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教学时间。这种做法使得知识发生过程遭到压缩,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的灌输所替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知识的阶段复习受到削减,结果是基础不实, 通过对学生平常的发现,我发觉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同时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礼貌,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接受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达到了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我采取逐题完成的方法,不要求他们作业的数量。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感受,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问题。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总之,要使七年级学生学好历史这门课程,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后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初中学好历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随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思想,让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情感教育的驱动。茫茫书海,无从下手。人们往往会发出如此感叹。感叹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思考和满脑子的困惑。的确,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真的很难找到现成的模式来照搬。我是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一线滚打了十几个年头,通过跟学生打交道,得到了一些收获,或者是启发。下面就简单地在这里说一说。
一.配合书上的插图、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岳飞,郑成功,戚继光等等。这些人物,皆是我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可以将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这个听的过程,就是在向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类似这些人物的材料,老师再找点闲暇时间,组织同学们来集中学习。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这样的以学促思以点带面的活动形式,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结合课本上的思想家,来渗透德育思想。
西汉时期,大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就是要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我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我国也是根深蒂固。
三.充分利用活动为载体,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活动中,借助曾经学过的历史课,回顾历史,历史的再现那种真实的场面。我相信,在同学们中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活动为载体,深入同学,让他们去更好地铭记历史,开创美好的未来。
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历史可以明智。智者,那是需要一种境界的,那时需要一种责任的。境界与责任的背后,就是需要教育的给予。给予我们老师的,是更多的思考和行动。我们将拖起的是明天的太阳,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我们将要为此奋斗终生。
第三篇:历史教学随笔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豆吉林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当中的引导作用,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点经验: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先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很多《论语》当中的句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对比看看书中的孔子和我们了解的有何不同,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讲故事是每一位历史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把呆板的书本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他们会容易接受。“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堂上也可以编排课本剧。也许按老规矩这样做是不合要求的,可现在是新教法了,完全合乎情理。如学习“奴隶的悲惨生活”,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奴隶的一天”来体现奴隶牛马不如的生活,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这种打破常规式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这部分知识在表演中得到落实,岂不两全其美?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善于探索和积累,经常学习新的方法,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找到一条有效学习历史的路子,并且是各具特色的。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 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 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五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即墨二十八中的教学模式:
一、历史“和谐互助”新授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流程: 自主学习→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助提高→总结归纳
(一)自主学习
1、师友根据上节课的复习提纲,相互检查旧知识。教师巡视检查。
2、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二)探究释疑
1、师友交流自学情况。简单的知识点先由学友讲给师傅听,师傅点评;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由师傅给学友讲解;暂时存在困难的,讨论解决或待到全班交流时解决。
2、学生提出疑惑问题,教师就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疑惑问题)
(三)理解巩固
1、学生根据提纲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2、师友互助检查,教师巡视点拨。
(四)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2、全班交流答案,师友互助。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学友解决不了的请师傅讲解。较高难度题型先由师傅给学友讲解,师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点拨。
(五)总结归纳
1、师友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特别是归纳学法、易错点、规律等),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强调,评价师友表现。
二、历史“和谐互助”复习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流程: 知识回顾→自主复习→交流巩固→互助提高→总结归纳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出示上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师友交流,教师抽查部分学友,掌握学情。
2、教师出示本节复习提纲,强调重点。
(二)自主复习
1、根据本节课复习提纲,学生看书复习,记忆巩固。
2、师友相互提问检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三)交流巩固
1、师友结合教科书或《新课堂》等资料互助检查讲解。
2、教师抽查提问学友,及时进行学法指导。
(四)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具有一定灵活性及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师友独立思考完成。
2、全班交流答案,师友相互讲解,师傅有疑问的可请教会的同学或教师。教师强调易错点或答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师友相互淡收获,由学友代表在全班谈,师傅补充、点评,教师适时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对学法、知识规律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历史“和谐互助”讲评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流程: 查漏寻误→交流疑释→互助提高→自主反思→总结收获
(一)查漏寻误
1、师友独立改正自己卷子中出项的错误。
2、师友交换试卷,互相检查对方的改正情况。
(二)交流疑释
1、师友交流试卷中存在的疑惑,共性问题全班共同参与解决。
2、教师再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总结错点和知识规律。
(三)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有针对性的综合性习题,学生自主思考,师友交流。
2、全班交流思路,教师补充点拨。
(四)自主反思
1、学生就本节内容自主反思,补充笔记(错题本)
2、师友交流学习笔记(错题本),师傅对学友的笔记(错题本)进行检查指导。
(五)总结收获
1、师友互助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全班交流。
2、教师强调重点,点评师友表现。
感想:
一、在教学中,许多学生特别是优等生经常提出一些课外知识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平常都很难理解,在学生眼里我们历史老师是什么都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就要求我们的知识面要更宽广、更全面、更细腻。在以后要不断充实自己和提升自己。
第五篇:初三历史教学随笔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1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中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2
一、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初三历史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大胆尝试问题式教学、小组教学;认真按时高质量地进行集体备课;出色完成学校、教导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平均每人上公开课1节以上,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坚持集体备课制、听课议课制。
本学期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议课。集体备课我们实行单元集体备课,每周活动一次。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每单元先由主备课人说课,提出授课方案,其他人共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要求,说课人整理出授课思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效果明显。集体备课备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教材的前后联系,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备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做到了有计划、有时间、有准备、有问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并按学校要求及时上传各类集体备课资料。
各位教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听课后备课组认真议课。通过听课、议课,对诸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在教学研究上与教师进行具体磋商和指导,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研究对策,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加强学习交流,采他山之石以攻玉。
学无止境。新的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是全体初三历史组教师的一贯追求。
我们还利用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机会积极地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和外地学习交流。交流学习后,我们都写下交流学习体会,并在组会时间研讨。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备学生,备内容,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中考。
2、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小组合作教学。
3、加强对学生做题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3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的视频、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七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中考基础题占70%左右,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独立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六、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我平时按时参加市区以及我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等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不断了解外面的前沿信息。我主动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对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与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初三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4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5
历史中考打破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试题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加注重能力考查,而且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进入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由于历史学科课时有限,而内容却涵盖了初一到初三所有课本,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初三应如何低耗高效复习,力争高分呢?
一、夯实基础,落实考点。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查学生掌握的有关历史基本技能。因此,在新课教授阶段,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打好基本功。只有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学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深入研究中考历史考纲的广度、深度、外延和内涵,与往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历史复习迎考来说至关重要。
二、整合教材资源,加强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开拓思维空间。随着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卷考试的考查功能将会逐步提高和不断完善。开卷考试从主客观试题难度上看,逐年增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更高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帮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训练,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关注热点,史政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是新课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今年中考历史试题联系当今现实考查了一些中外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史政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使他们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