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互联网的初中历史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 就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开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互联网;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15-02
前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然而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向学生一味灌输历史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很少给予学生学习方式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无法有效投入课堂教学中来,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互联网,对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突破教材束缚,推动自主学习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等来为学生讲解有关历史理论和知识,而很少涉及课外的一些教学内容,同时也没有仔细考虑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为学生展示各种直观、生动的历史材料,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教材的束缚,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讲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部分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和灵活性问题,比如:“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唐太宗、汉武帝以及秦始皇这三个帝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该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帝王的生平资料以及历史贡献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各个帝王的生平事迹。这样将使学生彻底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另外,图书馆中的有关历史教材也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书籍是记录以前的事迹,而很少涉及当前的最新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历史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向有关的历史学家进行请教,从而获取更多有关古代帝王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加客观地评判古代帝王的是非功过。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合作习惯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习惯是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不仅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合作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切实激发,缺乏学习历史的激情,历史学习的实际效果自然也不是非常理想。而互联网则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查询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同时可以借助网络上各个平台来适时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增强教学中的相互合作,并且可以使每个学生均可以体会到创新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如在讲解“经济重心的南移”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厦门人用茶习惯来解答:当前有几种类型的茶叶?其品牌包括哪几种类型?不同人群饮茶的品种和质量的差异性在哪里?为什么?”然后,教师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且要求每个小组在上述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来进行社会调查,并要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最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来汇报调查的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有的会走访茶店去询问茶店老板或者饮茶爱好者,有的到图书馆或者借助互联网来查询有关的茶业资料,如《说茶》《中国茶韵》《中国茶饮》等均是茶业方面的网络期刊杂志。这种学生分工合作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所依据的教学内容大都仅限于历史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所以课程资源比较局限,而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如果教师仅以教材为课程教学的全部资源,就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互联网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其富含丰富的知识和知识共享的便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互联网,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以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另外,互联网还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探索历史。比如在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来搜集一些与中华文化起源相关的教学资料,使学生切实了解中华文化历史渊源,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1]。丰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际上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2]。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采用纸笔测验或者口头测验的方式来进行,但是由于这种测验方式过于陈旧、无趣,学生大都很不情愿,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其评测结果往往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如果教师可以将测验的知识点以动画或者音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则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测试环境,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评测中来,提高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另外,学校可以将历史方面的试题上传到专门的互联网平台上,以供学生课下学习、练习、自学和自评,使历史评价与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会得到极大激发,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有关的教学评价结果,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3]。结语
总之,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增强了师生沟通的质量,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要合理、适时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黄其成.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3,15(30):106-108.[2]马维兵.建立历史网络资源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23(3):65-66.[3]徐明凤.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18):131-134.
第二篇:“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自主互助课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讷河市讷南镇中心学校 白笑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历史
3.内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课——三国鼎立 4.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把学生带入情境。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片头曲?生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么?
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是()(多媒体出示)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E、司马懿
让学生选择,意见不一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三国时期是指魏、(蜀)汉、吴三方政权建立后形成鼎立局面的时期。《三国演义》中曹操没有称帝建国,因而曹操并没有生活在魏国时代,而是生活在东汉后期,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是部小说,里面有许多的虚构成分,三国时期的史实同学们可以考证《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
曹操虽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但曹操与三国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有所了解。我们大家一起先来学习一下跟曹操有关的两场重要的战役,学生看书回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六、新课探究:
一、从官司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一)、官渡之战
1、播放官渡之战片断,帮学生直观了解历史。
2、多媒体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和《官渡之战形势图》,结全两个图示和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小组内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3、通过小组内的交流,班内交流帮学生明确:
⑴、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垦田;善于用人,积极采纳谋士的建议。
⑵、官渡之战的地位: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⑶、曹操取胜的原因:利用袁绍骄敌情绪,并采纳了许攸的计策,烧掉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乘胜攻击。
(二)、赤壁之战
背景: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实力得到很大的扩张,为了实现自己统一全国的目标,他又举兵南下。(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得出)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课件出示《长江中下游三州地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南方的主要割据军阀。帮学生明确:孙权承袭父兄基业,割据江东,统治较稳固;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强大起来。
学生讲叙“三顾茅庐”的故事。
2、赤壁之战
播放赤壁之战视频片断,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学生同时结全教材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后,明确:⑴、背景:曹军大举南下,刘备接受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占据荆、益两州,联吴抗曹。孙权集团审时度势,与刘备结盟,208年,两方军队在赤壁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⑵、战争结果:孙刘联军大胜,曹军败归北方。⑶、曹军失败原因: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曹操的士兵到了南方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得了传染病。⑷、结合官渡之战一胜一败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骄兵必败。赤壁之战后,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分别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汉、吴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小组内完成三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的表格。师讲解强调:三国鼎立意思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且这个相对稳定的局面维持了很长的时间。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乱的局面,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赤壁之战是它形成的关键因素。
三、魏、蜀、吴三国的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探究,师指导,帮学生明确:1.蜀吴关系:赤壁之战前——结盟;赤壁之战后——破裂;诸葛亮治蜀以后——重新结盟。2.蜀、吴与魏关系:赤壁之战前:——敌对;赤壁之战后:吴与魏靠拢,蜀被孤立;诸葛亮治蜀之后:——蜀吴重新结盟,与魏对立。总起来说是:互相牵制,因势调整。
七、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如何评价曹操”
学生结合所知所学,小组活动探究,班内交流,师指导。帮学生明确: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曹操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很大。可以说,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八、课外实践活动:
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学生既有兴趣,又能直观的了解枯燥的历史,从而活学历史。小组活动探究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学效果较理想。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
扒齿港镇初级中学张志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
和道教兴起的原因。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
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一种以多媒体展示的、传统的讲述课,主要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从识记标题开始展开学习。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关于小调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展开,但这东岭仙、东华仙、包公庙在我们本地算是小有名气,学生也知道一些,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相当的好。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三维目标内涵的解读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
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③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④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心得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
——娟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结束了初三的教学任务,又回到了初一。回想过去的三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课,开篇就是典故“烽火戏诸侯”,而后涉及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勾践的“卧薪尝胆”等等,最后再讲“长平之战”时,还有秦和赵反间计的故事。我因此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同时,师生互动,层层剖析,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第三,抓两头,带中间。无论课上课下都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与辅导,多提问,多过关。而对于优秀生也不能忽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集中进行辅导和知识清理,他们学习方法好,效率高,但也往往忽视对历史的巩固复习,所以要及时关注他们。对于中等生更是应该对他们的学习乃至学习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努力让所有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