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时间:2019-05-15 08: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呢?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而到了南宋呢,金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苟安的态度,导致南宋偏安一隅的状态,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

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讨论: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讨论: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3、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4、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第二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三)、找典故。(8分钟)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明确:○(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分钟)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3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六)作业: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

怀古--------伤今-------悲愤

第三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第四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集锦7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在古诗文大抵是如此意思,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6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配乐朗读音频】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解读上片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六、解读下片,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检查背诵默写

(2人到黑板上默写,其他人自己默写。随机检查几人背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解题,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五、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绍用典的概念和特点。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没学过的会有注释。)

2、理解用典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情感))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6、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7、同学可能会忘记还有一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语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确: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作用:当时的英雄的住处,现在是平常的街道,写出了萧条凄凉,讽刺南宋当局的无能。

8.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五)问题研讨:

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运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3、明确: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七、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它令我们自然地想起同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附: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主张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文本简析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理念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欣赏诵读。

【配乐朗读音频】

四、整体感知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解读上片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六、解读下片,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七、品味鉴赏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八、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齐读全词。

九、布置作业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下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难点: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该教案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中午好! 我是XXX,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进行说课。我选择的篇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教材、说教学方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三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安附中语文组的苏娇。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选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范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教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前教育 陈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抗金复国的、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过程与方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