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迪学生在习作中放飞心灵。钟昌艳
启迪学生在习作中放飞心灵
内容提要:新课标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学会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抒发感情,表达心声,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自身发展为出发点,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让习作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力。呵护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写作,我们的习作教学必将焕发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启迪 心灵习作 教学习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学会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习作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心灵和精神,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抒发感情,表达心声。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致。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既是习作教学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更是新课标对习作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尊重学生,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需求
21世纪是生命的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将以生命科学为研究重点,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更注重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的研究视点。据说,新加坡教育部在颁发给每位校长的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是如此不同,每一个都是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抱有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确实,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人类特殊的认知活动,但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知活动论’的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点,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便是: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教学观对生命的深刻关注以及历史所赋予的事关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的文化使命。本学期我新接了班,许多学生我不了解,而且他们对我也望而生畏。于是,针对学生和我之间存在隔阂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篇习作《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把自己心中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用自己的笔来表达出来,让师生用文笔来对话、来沟通感情,学生的习作有话可说,我也达到了了解学生的目的。所以,根据学生的内心特点进行习作教学,和学生进行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灵气的展示,认识、情感的宣泄,是最富个体创新性的作业,也是语文应用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情动于衷而言于外”,习作这种直抒胸臆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与真心相通和真情相牵的一种心灵的自我感受,它是以学生个体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情感主体关心自我存在的显示。要使学生习作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的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因而我们需要这样做:
(一)加强心灵的沟通
还习作的本来面目——与社会人际对话的言语交际活动。在操作上,一是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考虑,每次习作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二是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社会其他人群)的积极交往中,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
(二)多激励,少批评
记得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采用赏识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例如搞一些优秀习作展评,推荐校园报刊发表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写作的良性循环,让学生爱写乐写,使习作成为学生内心自发的需求。
二、让习作展示内心的原生态
据报载,有一年,全国高考习作题《心灵的选择》,这本是一个引导考生切实关注自我、深切表现真实感受的好题目,可是,我们江苏批卷老师统计,考生中胡编乱造父母离异或贫困失学面临选择的不下30%。习作的虚假和空泛,从根本上有违习作生命活力的本真,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必将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那真是习作教学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习作应当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命活动的。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也是最珍爱的。如果学生在习作时能以自我为中心,以熟悉的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生命活动为半径画圆,那么,他们的习作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从“真”字入手,让学生习作表达生命的原生态,回归本真的习作,乃是习作的最高境界。
(一)让学生展示内心世界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习作中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世界,捕捉心情的瞬息变化,宣泄喜怒哀乐的情绪。冰心曾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见此时此刻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纸上。”小学生的习作何尝不是如此呢?习作应当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情感交流的园地。几年来,我一直引导学生写“心语”,并把“心语习作”分成三个方面,即人际关系方面、心理独白方面、成长发展方面。这样的习作,真正放开了学生的手脚,写出了真实的风采,从而实现了“我手写我心”。《窗外的风筝》则是另一个学生写双休日被家长关在家里,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望着窗外放飞的风筝,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什么时候我能像放飞的风筝那样在大自然自由飞翔呢?”
(二)描述实践活动
活动是生命活动的轨迹,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孩子们的生活,成为生命赖以存在的本质表现。少年儿童朝气蓬勃,最具生命活力,也最喜好活动,让习作来全面地记叙学生的各种活动,就能确保习作从“真”起步。活动习作要求记叙的活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如从活动空间看,有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等;从活动内容看,有学习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科技活动、家务活动、旅游活动等,用语言描述实践活动,即是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生活浩瀚如海,学生习作,以活动为切口,沟通生活,习作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习作走进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让习作展示他们生命活动的轨迹,习作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歌唱,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习作教学才会鲜活生动起来。
三、呵护学生,给学生以表达的自由习作是学生生命原生态的展示,表达的是小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那么可能他们所表现的主题相对幼稚,甚至会有错误,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与成人有相当的距离,但只要是真实健康的,就应该得到尊重与呵护。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习作改革的核心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用童言童真写童心童趣,不人为地设置模式与套子,不手握所谓的“中心”与“立意”的尺度,去垄断学生的思维,多一份体贴,多一分关爱,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那么发自内心充满灵性富有个性的文句才会自然流露在他们的习作上。
(一)开放思维方式,大胆畅谈
有这么一个教例: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习作。在写作中,学生大多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结果,老师判这位学生的习作不合要求、离题。
这是统一的标准化答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感悟的粗暴干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表达。社会的进步需要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才,我们的习作教学,更应保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对学生不同的认识感受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如写妈妈,可写妈妈的勤劳、善良,也可写妈妈的缺点、不足;写雪,既可写雪的纯洁,也可写它的冷漠„„
(二)多种表达形式,爱护内心独白
(1)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可写记叙文,也可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广告词、建议书、日记、随笔、等。
如今年5月,我组织学生游本村农民公园,事后我组织了一次习作训练。所不同的是,把选择写作内容与形式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内容上,不再限定为写景,形式上不再限定为“游记”,只强调把春游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感触最深最想说的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写下来。
这次习作共收到学生习作共41篇。其中20篇为游记。其余同学的习作各具风格。两位同学是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采访写新闻稿。一位同学为农民公园写广告词,三位同学写介绍农民公园的说明文。其他有写春游中发生的高兴事儿的,倒霉事儿的。由于习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所以,这次习作真正闪现学生个性的风采,突破了文体僵化的藩篱。
(三)、爱护个性化的语言
小学生应当有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认识、感受和情感的权利。著名作家胡旭湖说:“儿童们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或许小学生习作中的言语不尽规范,不够标准,但却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护小天使们用个性化的语言完成的习作呢?请读读这些虽然稚嫩但又那么富有灵性的话吧!
“河里的水很活泼。” “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 „„
或许他们说得不太好,但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四、关注生命活动,让习作提高生命的质量
韩军在论述语文教育与精神教育的关系时指出:“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是人的精神本质。”由此他做了形象的比喻: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个新天地!确实学生在学习母语,提高理解和运用母语能力时,也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的生命过程。习作本来就是用书面语言表现自我精神、抒发心灵体验的行为。要通过习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要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作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从关爱并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点拨、去引导,去扶持,让习作与做人一起成长。
首先,是启迪感悟,就是一种能从森罗万象的事物中有一种本真体悟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去亲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用敏锐的感觉去捕获习作的信息。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于风光奇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啾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只有用心灵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让我们的习作教学重视悟性的培植,在塑造一个个丰富美好的体悟的心灵的同时,学生的习作园地,也必将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如果说感悟是一种能力,那么灵性是一种才气。它在习作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习作可以把学生教聪明,也可以把学生教蠢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灵性是培育、激发还是漠视、扼杀。培植灵性,首先必须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是学生习作的专利。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做一种词语搭桥游戏,如:想想“星星”、“兔子”这两个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会发生什么故事?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1、兔子数星星,数也数不清;
2、星星从天上掉下来,兔子想办法送回去
3、兔子到星星家做客
4、兔子在脸盆里捧星星;
5、嫦娥的玉在月亮里…
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孩子们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还真能组合成许多童 话故事呢!
其次,培养灵气,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培养灵气,决非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要求我们为学生铺设一道人文背景。因为生命需要养分,习作则需要知识的积淀。具备了各方面充实的积累,常能激发习作的灵感,提升审美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从中外优秀书籍中汲取营养,丰盈自己的生命,写作的灵性定能“厚积而薄发”。
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唤醒。习作教学尤为如此。习作是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的反映。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就是人生方式。作为教师,我努力使学生的习作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让学生用自由之笔书写体恤、善良、仁慈、同情、友爱、互助、和谐、共处等等这些人格中最为重要而美好的因素。在激扬文字中清濯心腑,冶炼人格。让习作成为构建学生人格大厦的砖石。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尊重心理感受,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直面现实,让习作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力;呵护学生,让学生在习作放飞自己的心灵;扶持学生,让学生在习作中不断成长,一句话,在习作教学中,奏响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的习作教学必将焕发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小学习作教学新概念研究》 少年儿童出版社,77页 2001.9
2、《小学习作教学艺术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132页 1998.5
3、《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页,2003.5版
文题:启迪学生在习作中放飞心灵
作者:钟昌艳
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
联系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
邮编:222115
联系电话:0518-86731050
第二篇: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快乐
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快乐
沿河县和平镇三完小:姜 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其质量与效果对于学生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至将来从事文学创作等,都具有奠基和决定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习作中的快乐呢?这是许多语文老师都感到困惑和值得探究的问题,本人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课程标准》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作文心理研究也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习作兴趣与习作动机,就会愿意动手写作文。因此,在习作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心理因素,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畅所欲言。在作文教学中,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时,我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尽可能的创设情境,如谜语、故事、图画等情境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习作五“让学生写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题目老师拿着都要傻眼。更别说刚学写作的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年级组的老师通过讨论,觉得身边的传统文化可以找孩子们印象较深的、感受得到的来启迪学生,例如:过端午节吃棕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办喜事请锣鼓队、哭嫁,春节贴门神对联,元宵节吃汤圆等等,但这些内容较大较深,孩子们要选一件写好也很难,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厌倦心理。为了让孩子们把本次写作完成得更好,我决定多阅读书籍,查找各种资料,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或仿写。学生有了习作的欲望,圆满地完成了习作任务。这次习作,既扩大学生写作范围,培养了学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民族。
二.重视观察,丰富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教育家赞可夫一再强调:“应该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们的情感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教师平时引导学生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激发学生有习作的欲望,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捕
捉观察的对象,多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眼看、鼻嗅、手摸、耳听、心悟、学生经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才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才会写出有个性的文章。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进行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时,课前,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秋天校园的景色。仔细观察树木花草的叶子的颜色、形状。应用本单元积累的好词佳句边看边说,在观察校园的银杏树时,有的说:“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啦扇啦,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扇来了秋天的凉爽。”在观察花坛里的杜鹃花时,他们说:“杜鹃花真美啊!你看,微风一吹,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花儿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许多蜜蜂来采蜜„„。”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到秋天的校园是美丽的、快乐的。带着如此愉悦的情绪去交流去习作,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最后让他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通过实际整合教育资源,一篇篇语言稚嫩、充满个性的文章就产生了。同时,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才能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再如:五年级学生参观学校举办的“六一”文化节展览,他们面对各式各样的文艺作品,不由得发出内心的赞叹,看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深思片刻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因势利导,“今天的活动真难忘,能不能把想写的都写下来?”这一节习作课下来,学生的命题各有千秋,有《一次难忘的展览》、《观展览有感》、《难忘的展览会》、《展览会想到了„„》等别出心裁的文章应运而生。滴水成冰,非一日之功。学生只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学生的习作才将如溪水般自然流畅,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三.扩大阅读,积累语言。
学生的习作是否有创意,是否文从字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在广泛地阅读中积累知识,丰富语汇,培养语感。书看得多,心中积累的知识、素材就多,习作时才会有珠联璧合的词藻,生动、形象地比喻,恰到好处的引用,令人诚服的例证„„文章才会有创意、有文字魅力。我在自己的评议教学中总是把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当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抓。我要求孩子们 2
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积累本,用于摘抄好词好句,并定期检查。我不仅引导学生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比如:这一周积累描写自然景色的词句,下一周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词句,再下一周积累关于名胜古迹的词句等等,教材中的诗歌名言还要求他们尽量背诵。利用早读课和班会课时,抽时间让他们交流、展示,评出优秀积累员并给予奖励,还不断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听少儿广播,多记小学生优秀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并向学生介绍课外的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能灵活运用;在班队会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每次汇报精彩的句段,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候;而欣赏学生的摘抄、读后感是我最惬意的时刻,因为广泛的阅读,学生日渐聪明,他们不再为一个场面,一件东西„„该如何组织文字而发愁了。因此,广泛阅读书籍是开展体验习作的前提条件。它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活跃思想,提高认识,而且还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语言更丰富,学生的文字功底更深厚。
四.发挥想象,张扬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着力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和想象思维,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的习作“编童话故事”,课前,我抓住学生从小喜欢童话故事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最熟悉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的想象力,接着我出示作文要求,让学生当一回童话作家,自己尝试着改编《新狐狸和乌鸦》,把自己想象的故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的兴致高涨,想象能力一下子被激活,争先恐后地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情绪的高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想象力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教师的认同与鼓励中获取了灵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五.重视修改,精心点评。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一是教给学生修改符号以及修改的方法。在学生写完稿后自己修改,从中选一两篇文章由作者在全班朗读,让学生共同欣赏、共同修改。接着进行小组互改,然后学生又自改,最后将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二是坚持当面批改作文。使学生明白哪些不足,为什么要修改,并在老师指导下修改完善,真正体会到精雕细琢,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作文批改后,老师必须对作文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口头表扬、范读等方式大力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也是联系老师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哪怕是一点点,他们都会感到高兴,都会把老师的表扬当作前进的动力。因此,我特别注重作文讲评,每次讲评时,我会详细说明该次习作的优点,会对每个同学的习作正面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用“放大镜”捕捉习作中的闪光之处,当众表扬或写上鼓励性的话语,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个别辅导,热诚帮助,给予更多更好的呵护,一句一句地修改,一段一段地润色,在回复中尽量捕捉习作的闪光点,写上鼓励性的话语。让他们也能快乐习作,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正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才能多方位的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在作文天地里驰骋,对作文萌生兴趣。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扎实基础,逐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训练中丰富情感、积累经验、学到方法;才能养成良好的观察、积累与善于表达的好习惯!
第三篇: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的有效策略感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策略 好文章有若干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的习作教学是从“零”开始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的写话指导,老师就应该遵循“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习作指导策略,达成“轻松、快乐、真实”的习作教学目标。
一、以《语文课标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结合年段特点,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低年级应侧重于引导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写想像中的事物,以此来表达他们稚嫩的情感。中年级就侧重于素描作文的训练,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比如老师擦黑板的一系列动作、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蜻蜓、专门组织的一些活动(“吹泡泡比赛”、“斗鸡”、“护生鸡蛋”„„)等都是训练学生观察、思考的习作材料。尤其要鼓励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生活见闻、感受,并注意在习作中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到了高年级,除了继续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生活,还要组织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并融进对一些社会普遍现象及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等,以此丰富见闻,形成个人的独特感受。只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多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就能锻炼出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并在生活中孕育出情感,我们老师也就能欣赏到一篇篇富有童真的习作。
二、注重鼓励学生个性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
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口言我心”。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就是根据自己画的或选的一幅秋天的图画作文,因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交流了自己在秋天里做的事情,并感受到了秋天的快乐,因此学生的习作就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有的同学写了在秋天放风筝,有的写了去农家乐摘果子……男同学更多的写的是在秋天校园的草坪里捉甲壳虫,女同学大多是写自己捡落叶做书签、编项链的快乐。同一个内容,他们却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察点。又如写一篇有关桥的习作,我鼓励他们大胆去写,只要跟桥有关系的都可以写。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和个性的差异,选材的层面也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的结合对攀枝花许许多多的桥的观察,写成了记实作文《雄伟的炳草岗大桥》《古老的渡口大桥》„„有的同学查找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桥的资料,就写成了《密地桥揭密》;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写想象作文,如《100年后的桥》《希望之桥》。
鼓励个性表达和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还有一点值得提倡的就是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老师不限制内容、不命题,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把它记下来。我还记得四年前的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的周记明显地疲于应付,我就问他们:“作文真的那么难吗?”教室里只有几个学生的声音:“不难。”我马上做了一番调查,并要求他们一定对我“实话实说”。我发现认为作文难、不难、有时难有时又不觉得难的同学都有,相机在黑板上写了《作文让我(忧、欢喜……》这个题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来,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段时间老师周末总是限制题目,让他好 1
半天都不知道写什么,好不容易挤出了两段话,结果又被妈妈撕了,妈妈给他讲了怎么写之后,他又重新开始,那一天的周记他写到很晚才勉强过关。有些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抒写了作文既让他欢喜又忧愁的真实情感,其实这就是在作文。在后来组织的评议过程中,很多学生茅塞顿开,一下子感受到作文就是“我口写我心”。当然我也及时反思,改变了周末周记命题的做法。
三、充分利用好“例文”,为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引好路。
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课文,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画杨桃》《七颗钻石》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例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也可以训练学生联系实际写读后感,实践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选择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例文”读给学生听,并做简要的评价,让这些文章中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吐真言、抒真情的自觉性。这些文章可以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也可以是从平时本班学生或本校其他班级学生的习作中选择的。
教师以自己写“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作文的一种兴奋剂。值得说明的是,不是利用“范文”先为学生引路,而是师生同时作文,在评改习作的时候,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通过这样的尝试,我觉得让学生能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
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巧用“例文”的:在指导学生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样一作文的时候,他了解到很多学生觉得天天跟父母在一起,没啥好写的。他后来就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让父母在孩子的日记本上写一篇日记《孩子,我想对你说》。第二天上课,他打开了学生的日记本,一篇接着一篇地读。慢慢地,学生们的眼睛就亮起来了,没等他读完,学生就齐声要求:老师,别读了,让我们写吧!后来,他这样反思:原来,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写作,首先应巧设诱因,让学生“未成笔调先有情”!
四、注重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多渠道积累习作素材。
1、习作训练与各科教学整合。如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有观察树木、昆虫的教学内容,正好与同期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写观察日记有联系,我就把科学课上学生参加的这些实践活动与习作训练结合起来。又如,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主题正好与同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专题相吻合,在上品德与社会课时,我就组织学生充分搜集资料、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交流。其实就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班级读书会、开展诵读比赛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五、充分发挥习作评价的指导功能。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起一个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老师要正确认识小学习作教学。尤其要倡导小学生写出原生态的作文,就不能要求小学生的习作是立意深刻新颖的文学作品;希望小学生的习作富有真情实感,那么仿作、套作就不应该评为“好”作文在班级交流,否则会误导其他学生。而对于那些搜索枯肠写真人真事、真感情的作文,即使表达上存在某些缺陷,也应把他们作文里写到的好思想、好行为以及独到的观察和见解搜集起来,然后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就在于提倡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在这里,需强调一点,具有真实性的作文不一定都具有赏识性。比如一学生在写以“帮助”为主题的习作时,就写了同班同学如何帮他完成作业。像这样的作文,我们就不能只“求真”,这个时候,应发挥习作“工具性”作用,通过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真、善、美。
小学生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得习作达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使习作过程成为“动情与达意和谐统一的过程”、“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九中小学苟燕
2007年4月
第四篇:习作评价情感化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写作
习作评价情感化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写作
唐南妹
我们在写习作评语时,常常是站在一个老师、指导者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判,什么内容是否具体、中心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等,然后发表“指导性意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作文本发下来后,学生常常是看一眼习作的分数、等级,甚至懒得阅读一下评语就合上了作文本,很少去反思自己习作中的不足。老师辛辛苦苦的批阅就这样付之东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习作评语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心中无情??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只有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重新去审视学生们的一篇篇作文,与孩子们一道,共同分享作文中的喜怒哀乐,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畏难的情绪,才能使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师在进行习作评价时,应该做到心中有情??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评语来激励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一、称赞型评语
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的这种愿望尤为强烈。教师要懂得欣赏,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我常常在学生的习作上圈出好词好句,不遗余力地在旁边写上溢美之词:“‘抱’、‘立’、‘摆’,将小猴子的机灵可爱描摹得淋漓尽致。” “‘蹑手蹑脚’一词巧妙地写出了‘我’想亲近鸟儿又担心鸟儿飞走的心理。”„„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习作就更积极主动了。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更是把对学生习作的评语演绎成了一门艺术。贾老师常常把热情洋溢的称赞之语,品读后的欣赏之情,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让他们时时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他对《表弟斌斌》一文的评语是这样写的:
读了这篇作文以后,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文章一开头对斌斌的外貌作了一番介绍:“他长得虎头虎脑”,“活像画面上的卡通人物”。接着通过两个具体事例的介绍,突出了斌斌的“可爱伶俐”。斌斌只认识个“大”字,因此误以为“我”写的“犬”字是“大”字多了一点;给人头添耳朵,却把耳朵加到了侧面人像的鼻子和后脑勺上。看了以上这些介绍,怎不令人发笑?
看了这样的评语,学生的心情怎会不激动?学生的信心怎会不倍增?
二、谈心型评语
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总会遇到挫折,像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小伙伴吵架,生活中遇到了挫折„„这些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给学生带来了烦恼,他们常常会将这种消极情绪倾诉在习作之中。面对这样的习作,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隐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利用习作评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及时疏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积极乐观地去生活。一位学生在《爱打麻将的爸爸》一文中写道:“自从您下岗后,每天没事干,不久就学会了打麻将,常常深夜不归。有时输了钱,回家后就拿妈妈和我出气。妈妈经常偷偷流泪,我没有心思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看到您天天打麻将,不再关心我和妈妈了,我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在他的习作后这样写道:“爸爸沉迷于麻将,让你十分苦恼,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你可以找个时间,和爸爸好好谈谈,说说打麻将给你和妈妈带来的伤害。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了你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相信你的爸爸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戒掉麻将,一家人会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的。”老师的一番话,解开了他心中的结。在他的劝说下,他的爸爸戒掉了麻将,他和父母的心贴得更近了。
三、期望型评语
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在批阅他们的作文时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投入更多的耐心,因为他们能够完成习作已经很不容易。老师要在他们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词语运用得好,也要真诚地表扬,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老师的真诚,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产生创造的欲望。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用希望的话语来点拨。
对一名学生的大约百字的《养金鱼》一文,我的评语是这样写的:
这篇习作写了你养金鱼的事,从不多的文字中看得出你十分喜爱它们,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习作题目是“养金鱼”,习作中应该重点写喂养经过,而本文却没有写喂养经过,实在是一大失误。修改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养金鱼的?你用什么食物喂金鱼?你是怎样喂养金鱼的?金鱼是怎样吃食的?将这些内容写具体了,喂养的经过也就写清楚了。习作第一自然段写“我家养了两条可爱的小金鱼”。这两条金鱼长得什么样子?各有什么特点?名字有什么来历?应该具体写。再如第三自然段,“小红帽”是怎样转着圆圈的?“珍珠鱼”是怎样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可以大胆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金鱼嬉戏的情景描写出来,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养金鱼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乐趣。相信经过你的修改,你的习作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们在习作内容上多一点生活的气息、形式上多一点灵活的设计、过程中多一点真切的体验,评价中多一点激励的语言,学生将会轻松愉快地拿起笔,作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甘之如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