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雷雨》中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共)
浅析《雷雨》中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
【摘要】《雷雨》是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其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纠葛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则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本文将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来得出周、鲁二人是否真爱的答案。
【关键词】周朴园 鲁侍萍 雷雨 三十年 真爱
《雷雨》是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复杂的人性在遭遇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时,我们面前清晰的呈现出了由三十年爱恨情仇交织成的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总得来说《雷雨》是一部家庭剧,然而它却折射出很多社会和命运的悲剧。
年幼的爱情遭遇各种阻碍,产生悲剧的结果。然而这种悲剧竟然蔓延了三十年直到两位主角再次遇见。很多人从三十年后的再见中,周朴园的冷淡猜忌从而武断的认为周、鲁二人并非真爱,至少周朴园不过是年轻时期贪图侍女的美貌。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很极端、很片面的,认真读《雷雨》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三十年前,无锡周公馆少爷周朴园因为情窦初开爱上了自家的侍女梅侍萍,他们有过一段认真又愉快的生活,虽然剧本中没有体现,但是两个孩子使他们纯真爱情的结晶。但是这段爱情像中国众多凄美爱情故事一样遭到了少爷家家长的反对,周家家长逼迫周朴园娶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中国众多的凄美爱情故事的结局,负心汉抛弃了侍女,迎娶了小姐。
于是,我们开始责怪周朴园。但是细心想想是不是当时的社会中年轻人在大家庭里真的没有一点自主权,而且在文中三十年后的鲁侍萍也亲口说出是周朴园的母亲逼迫她离开。我们可以看到整件事情并不是周朴园的意愿,但是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让他难以违抗。
这么悲惨的遭遇对于梅侍萍来说竟然只是个开始,悲剧果然具有不可避免性,当她已成为鲁侍萍时,她不可避免的又与周朴园相遇了。
周朴园没有想到,鲁侍萍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会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命运安排在一起。于是三十年后,又是那个周公馆,又是当年的周少爷和梅侍女。只不过,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他们各自早已有了不同的故事。然而生活的枷锁再次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让他们一起咀嚼命运的悲戚。
当三十年后的周朴园认出眼前的鲁侍萍并严厉的说出你来干什么的时候,他心中的爱早已不知所踪了,他们的对话不再是爱人之间的对话,是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已经没有了爱这种感情,甚至已经到了妄图用钱解决问题的程度。他居然还以为鲁侍萍是为了勒索他才来找他的。周朴园对待让他自责内疚了三十年的侍萍时,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
我们不得不承认,周朴园对鲁侍萍确实已经没有任何爱意可言了,仅有的一点温存,也只是他自己的愧疚和同情营造出来的。三十年前无情的抛弃,让他一直心有余悸。虽然事情不是他主导的,但他却是事件主体。三十年已过,当他得知侍萍三十年来悲苦的生活后多少会有点顾虑。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周朴园与鲁侍萍究竟是不是真爱。如果爱,为什么三十年前会抛弃她,就算当时是顶着巨大压力,那三十年后对待侍萍又为何如此残忍?如果不爱,那三十年前为何会在一起,三十年间又为何处处保留关于侍萍的习惯?其实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过真爱,但是周朴园“爱过”鲁侍萍,他爱的是三十年前美丽动人的小丫鬟,也是三十年间那个比自己妻子贤良淑慧的梅侍萍。
三十年来,周朴园还是保留着众多关于梅侍萍的生活习惯,比如文中的“旧雨衣”和“关窗户”。和后面的“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都能说明在这之后的三十年内他并不曾忘记那个侍萍。“无锡是个好地方”也能间接说明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侍萍。而且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周朴园与那位富家小姐生活并不幸福,所以周朴园才远离家乡去留学。这也可以看做是周朴园对梅侍萍的一种忠诚和怀念。
但是,在跟未知身份的鲁侍萍交谈梅侍萍时,周朴园却一直都称呼梅侍萍为“梅小姐”,处处表现出他与梅侍萍不熟的样子,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其实不管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在周朴园心中,他和梅侍萍的爱情始终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然而当得知鲁侍萍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周朴园的态度就发生了急速的变化。先是“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鲁妈”,也许在这时他开始发现三十年后的侍萍并不是他记忆中的那个。于是他“(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其反应之迅速令人感叹。之后的“谁指示你来的”更是暴露了他的本性,他深深守护的永远是自己的身份和利益,他正式告知鲁侍萍,不要再来纠缠他!
三十年前后的对比与得知鲁侍萍身份前后态度的对比深深的表现出,周朴园真真切切爱过侍萍,真真切切爱过“梅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鲁侍萍无力的诉说,而周朴园认识的只是三十年前那个年轻美丽的梅侍萍。三十年足以改变一个人。今天的鲁侍萍不是昔日的梅侍萍,周朴园心中那个关于梅侍萍圣洁的形象不复存在,所以周朴园对现在的鲁侍萍是不可能有爱情的,最多只是一种负罪感,也许还有些恐惧和厌恶。周朴园用三十年的时间怀念的是那个留存在他记忆里,纯洁美好,年轻动人的梅侍萍,是那个情窦初开的年纪里第一次遇见的爱人。也是这三十年间消失在他身边,不会对他身份地位有任何影响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这个突然出现的老妇,不是这个对他有深深怨恨的鲁侍萍,他以为鲁侍萍的出现必然会扰乱他现在的生活以及他细心维护的家庭和利益。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十年前的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是真爱。因为他不是只跟侍女玩玩而已,反而是跟侍女有了两个小孩,这样其实反应了他们在一起也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而在周朴园心中对当年那样纯洁的爱情的怀念也延续的三十年。不但保留着梅侍萍的各种生活习惯,甚至连梅侍萍帮他补过的衣服都留着。想想但是的周朴园已经是堂堂周公馆的老爷,生活自然很优越,却还留着三十年前的衣物,可见也是对当年爱情的怀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逐渐步入社会,成长为那个周老爷时,他的心也早已不似当年那般纯洁。他也慢慢成为当年赶走梅侍萍时的周夫人那般铁石心肠,利益至上。所以他对待鲁侍萍的态度产生很大的转变,也是由于三十年后他的身份、地位、阅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当然还是有人会为鲁侍萍鸣不平,觉得她奉献了一个女生最美好的年华却换来三十年的痛苦回忆,以及自己家庭的悲剧。但是当年那段真爱其实并不是让她痛苦的实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爱是一种本能,在那个需要爱的年纪里,遇到自己爱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勇敢去爱呢?至于后来又在命运的捉弄下与周朴园相逢时,也不会任由他说下去,撕开自己心中尚未痊愈的一片一片伤疤,而是选择轻轻对他说一句:“我瞧不起你。”然后转身离开,因为回忆只会让自己受伤,又何必再去计较那些是是非非呢?
梅侍萍对于周朴园显然是真心的爱,尽管时过境迁,尽管遭遇了命运的悲剧,但是这份爱情却是真实存在过的。所以,到最后鲁侍萍也没有后悔的必要,因为她曾为爱真心付出过,真正爱一个人就会愿意为他付出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爱。
人的一生总要真正爱过一个人,真正受过一次爱情的伤才会明白爱情真正的含义,所以,鲁侍萍也是幸福的,因为她遇到了真正爱的周朴园,为他付出过,也为他受过深深的伤害,但也明白了真正的爱情。
女人与其选择和身边一个男人在漫长的细水长流中,将自己的热情和彼此的感情流逝完,不如选择在一个男人的记忆中化为永恒。从30年后的周朴园口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三十年来,周朴园从来没有忘记过梅侍萍,他的生活每一细节都有梅侍萍的影子,也许梅侍萍真正留在他身边,以后也未必会对他有那么大的影响。
所以,三十年前无锡周公馆家的少爷周朴园与侍女梅侍萍之间确实是真爱,只是这份纯洁的爱情因为各种不可反抗的阻碍因素,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并不是所有拥有完美结局的爱情就能持久,无论怎样,人生能遇到一次不顾自己全力付出的爱情也是一件幸事。
第二篇:浅谈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
浅谈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
谈到曹禺戏剧《雷雨》中的人物周朴园,人们总是将之与冷酷、****、刚愎、自私等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至于周朴园与梅侍萍的“旧情”,更是被解读为黄世仁与喜儿般的关系。事实上,通过对戏剧《雷雨》的文本细读,我们能够清楚地体察到“周梅”之间曾经存在的真挚情感。这可以从文本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一、“三十年前”的潜意识话语呈现
在剧本《雷雨》中,周朴园与梅侍萍一再提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点。“三十年前”并不是整好是三十年前,只是便于记忆的概数,而体现出周朴园与梅侍萍两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是潜意识的话语表露。按照文本提供的信息,梅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的时间是27年前,这个时间对周、梅二人,尤其是对梅侍萍而言,是最悲惨也是最难忘的时间。而三十年前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恋爱时期的美好时光,距离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有三年时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炽热爱情燃烧的三年。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凡是一个人不想记忆的东西,总是会被人忘记的,而人记住的,往往是印象深刻而且乐于记忆的。如果梅侍萍痛恨周朴园的话,她应该牢牢记住的是“二十七年前”这一时间。事实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话语的潜意识表露,恰恰表达出人真挚的情感。
二、周公馆的摆设
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不是偷偷摸摸的,他们在周家同居,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梅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周朴园保留了梅侍萍当年所有的家具和摆设,从无锡搬家到天津后也一直保持着。另外,一些旧雨衣和旧衬衣都携带在身边,甚至就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时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习惯都保存下来。还有,周公馆上上下下都知道梅侍萍是周公馆的大太太。有人说,这些摆设都表现出周朴园的虚伪,可是这样的“虚伪”要保持二十七年,不仅对周朴园是一种折磨,更是对后娶的妻子甚至整个周家上下也是一种折磨。再说,如果没有爱情的话,有必要保留这么长的时间甚至从南到北一路搬迁?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出于内心的真爱才会持之以恒地维护一种旧有的生活习惯,这些旧有摆设以及习惯的留存,间接地印证了当年周朴园与梅侍萍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后娶妻子的不幸
梅侍萍被赶出家门后,周朴园至少先后娶过两个女人:一个是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周朴园迎娶的有钱女人,一个是蘩漪。在剧本中,前者没有留下孩子,也没有保留她的房间,甚至没有任何一丝一毫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仿佛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一样。而后者蘩漪,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她所受到的委屈与不幸以及嫁给周朴园之后承受的精神痛苦,印证出前者存在的命运,而且还表达出蘩漪自身的不幸:受到周朴园的冷落,虽然有了孩子周冲,但是她感觉不到幸福,与周朴园更没有心灵上的交流,于是她在“棺材里等死”的时候与从乡野里走出来的继子周萍发生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开始了拯救自己的“罪恶”行径。由此可见,除了梅侍萍之外,周朴园后面的两任妻子都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他与梅侍萍的爱情创伤之后的心理折射。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由于心中对梅侍萍的爱不能磨灭,才直接导致了后娶妻子的悲剧。事实上,急急忙忙被周朴园娶过来的富家小姐在周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周朴园对蘩漪的蛮横与****,与梅侍萍在周家无处不在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朴园对后任妻子的无情正反衬出他对梅侍萍的“有情”,间接地印证着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
四、周梅会面的对白
蘩漪为了维护与周萍的不伦爱情,希望梅侍萍带走女儿四凤,于是梅侍萍来到周家,并在女儿以及自己的观察体认下,恍然醒悟到自己正身处于三十年前的周公馆时,就决定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带四凤回家,并向蘩漪表态:“明天,我准备离开此地,我会永远地带她走,不会再见周家的人。”但是当周朴园猝不及防地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却身不由己地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在曾经带给她生命欢欣与痛苦的周朴园的面前,她的深层意愿让她再也不想立马离开,而是被一种无法克制的情感所攫取,并努力寻找时机去表达、去倾诉,以图唤醒那段深藏着的记忆。“那你走错屋子了”,当周朴园告诉眼前这个陌生的梅侍萍这句话的时候,梅侍萍却没有借势走开,而是有意地问:“老爷没有事了?”既非周公馆的下人又不渴望立马离开,梅侍萍的这句问话不合常理,却是她内心深处借机引起对方注意的直接表露。事实上,这句问话,绝非一个“恨”字所能概括的,而是凝结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然而,这个问话是无效的,于是在周朴园质问“窗户谁叫打开的”时候,梅侍萍又获得了表达的契机,“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个“习惯性动作”的“奇怪”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打开了他沉睡状态的记忆之窗,于是,他叫住了令他感觉有些异样的“关窗人”。当周朴园得知眼前的女人三十年前曾经生活在无锡的时候,勾起了他的怀旧情绪,而梅侍萍则希望眼前的周朴园认出她,于是在用旁观者的口吻讲述内心郁结的同时,渴望恢复“侍萍”的身份,以便亲口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梅侍萍的不断刺激和逼问下,周朴园却越来越沉浸在怀旧的情感之中,于是陷入痛苦往事与现实惊愕中的周朴园决定独自体悟那段郁积在心中的情感。“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这时,梅侍萍再度重复了先前被示意离开时的那句看似无意识的话:“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件雨衣,我怎么说?”这时,梅侍萍的情感已经达到了渴望倾泻的临界点。经历了诸多生活苦难和精神炼狱的梅侍萍的心已经枯死,泪已经哭干,而命运让她在周公馆再次见到周朴园的时候,她却忍不住“眼泪要涌出”。“眼泪要涌出”既包含着梅侍萍一生的辛酸、悔恨与委屈,又泄露了内心深处对周朴园的留恋和重又萌生的期待。死了的情感在见到周朴园后又被激活,枯萎的心再次被泪水浸润,内心被痛苦所啮噬的梅侍萍无法就此关闭情感闸门,而周朴园表露的痛苦与悔愧之情又鼓励了她,于是她不再遮掩不再暗示,直接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有五件?您要哪一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身份的直接揭示,终于让周朴园认出了梅侍萍,这时,梅侍萍说出了一段精彩得足以让人拍案叫绝的话语来:“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人事沧桑,在旧情人面前,梅侍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容貌,是在慨叹衰老的同时悲叹欢爱的逝去,是对曾经吸引爱人的青春容颜以及美好回忆的怅惘,是对三十年前旧梦的重新续接。“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娇嗔的话语,亲密的言说,仿佛一下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回到了年轻的少女时代。这些对白,的确耐人寻味,读者怎么会联想到少爷侮辱少女呢?这些话语,是梅侍萍对往事、旧情、青春与欢爱的深深眷恋及美好回忆,是对先前真挚的、亲密无间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的“青春回想”。应该说,这些不经意的、潜意识的语言表达,明白无误地传达出了他们往昔的真挚爱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沉浸在往昔情感中的梅侍萍被周朴园大煞风景的话唤回到现实。有人说,周朴园警觉而严厉的质问展现出了他的虚伪。事实上,作为成功的资本家,周朴园已经不再是往昔的痴情莽撞少年,而是在生活体验下不断磨练出来的日渐冷酷与坚硬的周朴园。他要维护整个家庭秩序,他要维护个人名誉与利益,他要面对卑鄙的鲁贵和正在闹罢工的鲁大海。因此,这句无情的话虽然对梅侍萍来说很残酷,但符合周朴园的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可以说,这段对白,既有现实的社会冲突,也有人与人之间的两性情感,两者巧妙地被结合了起来。
综上对文本的细读分析就会发现,周朴园与梅侍萍三十年前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解读为周朴园的欺骗与没有感情。那么是谁导致了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在戏剧《雷雨》中,梅侍萍没有说,周朴园没有说,曹禺也没有说,戏剧里只说这一家要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按照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有钱人家出于家族声誉与个人声誉,往往会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进行婚姻的结合,周朴园作为周家大少爷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附带着的家庭利益与个人名誉,已经注定周朴园不会也不可能选择“下人丫头”作为正式的太太。不过,丫鬟或者下人可以作为妾存在,正如《红楼梦》中的袭人与贾宝玉的“云雨”之情是因为丫头可以在太太没有进门前作为妾存在的。应该说,在太太没有进门前,少爷与丫头相爱甚至生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周朴园与梅侍萍在周公馆可以“公开”地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家庭允许的。但是,一个丫头要升格作太太,则是家庭不允许的,也会遭到家庭的惩罚。笔者认为,梅侍萍被赶走与这个不无关系,而她在戏剧《雷雨》中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高尚、清高,似乎也印证着这些。实际上,封建婚姻制度产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可能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爱情悲剧的杀手,它不仅摧残了梅侍萍,也毁灭了周朴园,甚至周朴园的后两任妻子也都沦为了该制度的牺牲品。
戏剧《雷雨》中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让人们进一步感觉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说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是相对好而已,相对坏而已。事实上,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只有看到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才能看到人性的悲剧性。或许,人性越丰富,感情越细腻,作为人的性格悲剧的因素就会越多,遭遇的悲剧性往往也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