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word中编辑公式及公式编号的对齐设置,快速编辑多个公式格式
word中编辑公式及公式编号的对齐设置以及怎么保存为样式,便于多个公式的快速设置:: 前面的部分是从网上找的,介绍公式编辑的时候的制表位的设置和编码右对齐 后面的部分自己摸索的,关于样式的设置,和公式的快速应用自己设置好的样式。希望对大家有用,Any question
1171760448@qq.com
在论文写作中,经常遇到公式的编辑问题,一般的要求是“公式居中,编号右对齐”,按照这个思路,参考了许多网页,设置方法见后[参考网站],编辑好的公式和制表符位置如下图(注意公式的版式为嵌入型等,不能为浮于文字上方):
[参考网站] 行云的博客
1、首先,显示标尺。正常情况直接见于word界面中上部。
2、光标停在公式所在的行,不要求行中的具体位置。
3、选择标尺左端的制表符格式。(这一点是这样子滴)
3.1、选择居中式制表符,然后在标尺中间点击鼠标左键,即出现一个居中式制表符。可以拖动制表符到任意位置。
3.2、选择右对齐式制表符,然后在标尺末端点击鼠标左键,即出现一个右对齐式制表符。可以拖动制表符到任意位置。
注:3.1和3.2顺序不分先后。也可以先拖动任意制表符到指定位置,再设置制表符属性。
4、在公式的前面加入一个TAB(按一下Tab键),在公式与编号之间再加入一个TAB。
5、大功告成!
对于其中的制表位有5种,按照[微软office] 的操作方法和说明为: 单击水平标尺最左端的“左对齐式制表符”,直到它更改为所需制表符类型:“左对齐式制表符”、“右对齐式制表符”、“居中式制表符”、“小数点对齐式制表符” 或“竖线对齐式制表符”。
自己补充的部分——————————我使用的word 2010,下面讲解如何吧这样的格式标准保存为样式。按上面的步骤设置好后
公式如图(图片格式和公式原来的样式)
xr1(k)x(r)x(rN)Wkn
格式设置是::公式缩进两个字符,行尾的编号右对齐在行尾处。标尺上的设置图为
中间的有个中间对齐行尾有个右对齐。这个具体位置我是用手自己调好的,高手可自己设置值。
然后在选中整个行,如下图
3.31)
(
选着“将所选内容保存为新快捷样式(q)。。”
我命名为:公式样式一。你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字。
然后就可以使用了
这里可以设置段落中的首行缩进我用的是两个字符,还有制表位,设置制表位的时候居中和右对齐都设置好,点击设置,都完成后才点击确认。。
当新键入公式的时候后,2X(n2K)A(n2K)Wk2KKB(nK)(3.24)
输入完后。鼠标单击所在行。然后选择公式样式1,变成下面这样。
2X(n2K)A(n2K)Wk2KKB(nK)(3.24)
在(3.24)前单击然后单击tab键后变成这样了着就是我要效果,不知道你满意么/、??
222X(nk2K)A(nK)WKKB(nK)
后记:别的话和方式都是别人的,自己摸索了才是自己的,看的人最好自己摸索。可能有更好的发现。以外的收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3.24)(
第二篇:和与差的对数公式的推导证明(公式编辑版)
和与差的对数公式的推导证明 张先胜
重庆市合川区农委,重庆市合川区(401520)
E-mail :hcnw631@163.com
摘要:本文推导证明了和与差的对数公式,丰富了对数公式体系。
关键词:和差对数公式
中图分类号:O122.6
1.引 言
对数产生于十七世纪前二十五年。对数方法是苏格兰的皮纳尔独立决发现的,在其对数专著《奇妙的对数表的描述》中阐明了对数原理,布里格斯继承纳皮尔的未竟事业,发表了《奇妙对数规则的结构》详细阐述了对数计算和造对数表的方法。十八世纪,欧拉发现了指数与对数的本质联系。
经典对数理论已发现系列对数公式,幂积商等对数公式发现已久,但没有查询到和与差的对数公式。本文运用对数理论,推导证明了和与差的对数公式。
2.和的对数公式推导证明 设logaMp,logaNq,(a>0,a≠1),由对数的定义得
MaPNaq
则
MNapaq,那么
loga(MN)loga(apaq)
根据
所以 aaxlogaax
loga(MN)loga(apaq)
loga(alogaapalogaaq)
将Map,Naq代入,得
loga(MN)loga(apaq)
loga(alogaapalogaaq)
logaMlogaNlog(aa)a
即分别用M、N的以a为底对数——logaM、logaN表示M与N的和(M+N)以a为底的对数。
3.差的对数公式推导证明 设logaMp,logaNq,(a>0,a≠1),由对数的定义得
MaPNaq
则
MNapaq,那么
loga(MN)loga(apaq)
根据
a
所以
loga(MN)loga(apaq)xalogaax
loga(alogaa
palogaaq)将MapNaq代入,得
loga(MN)loga(apaq)
loga(alogaapalogaaq)
logaMlogaNlog(aa)a
即分别用M、N的以a为底对数——logaM、logaN表示M与N的差(M-N)以a为底的对数。
4.结论 综上所述,除存在幂积商等对数公式外,也存在和与差的对数公式。
(1)和的对数公式
loga(MN)loga(alogaMalogaN)
(2)差的对数公式
loga(MN)loga(alogaMalogaN)
参考文献
[1]数学手册。
[2]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张先胜,男,籍贯重庆市合川区,一九八五年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科学爱好者。通讯地址: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南园路35号合川农业委员会
邮编:401520
工作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农业委员会
第三篇:Word中:公式的样式定义、自动编号与交叉引用
Word中:公式的样式定义、自动编号与交叉引用
Word中:公式的样式定义、自动编号与交叉引用 2011-09-18 20:45Word中,使用MathType插件自带的功能有的可以实现公式的自动编号,但不一定能随意控制公式的样式、编号的形式,也不一定能实现交叉引用。在word中,实现比较标准化的公式输入和交叉引用,主要分两步: 1.定义公式样式:
以设置公式在页面居中的样式为例:假设A4纸,页面边距左右均为2.5cm。
(1)打开样式列表,新建样式,命名为 Equation。样式基于 正文[normal],后续段落 正文[normal]。如 图1图1 新建样式
(2)设置制表位:因为A4纸的尺寸为宽21cm X 高29.7cm,页面左右边距为2.5cm,那么页面内文字部分占(21-2.5*2)=16cm,其中点处为8cm。
在图1中,点左下角格式[Format]——制表位[Tabs],弹出“制表位”设置窗口。
第一步,设置公式居中:空白栏输入8 cm(如果是中文版word,空白栏输入“8厘米”),对齐方式选“居中”,前导符号“无”,点“设置[set]”。可以看到下面显示“21.6字符”。如图
图2 制表位设置A 第二步,设置编号右对齐:空白栏输入16 cm(同样,中文版输入16厘米),对齐方式“右对齐”,设置[set]。可以看到,下面显示 43.2字符。
图3 制表位设置B 确定退出,完成制表位设置,确定完成Equation样式建立。
选中word里的一行公式,设置为Equation样式,在其前后分别加一个制表位(Tab键),即可实现居中对齐。
2.建立公式题注 并插入题注编号
如果我们直接将光标定位到公式尾部,插入题注——公式,来进行编号,貌似完成了,但在进行公式编号的交叉引用时,就会发现,无法仅引用编号,经常把整行公式都引用出来了,原因在于,word把整行公式都当成题注了。
解决办法:选中公式所在的整行,插入——题注,位置选“所选项目下方”,确定之后,发现公式编号在下一行,这样可以实现公式的交叉引用。
但公式和编号必须在同一行——这个通过插入“样式分隔符”来解决:将光标定位到公式所在行的尾部,按键Ctrl+Alt+Enter,编号回到了公式所在行——完成。示例如下图:
图4 设置好的公式示例
补充:
1.样式分隔符(命令叫InsertStyleSeparator),word 07可以在“选项”——“自定义”——设置快捷键中找到。2.第1步样式设置是一劳永逸的,但是第2步对每个公式都得这么操作一遍,如果文档里有大量公式会非常麻烦。简化办法:将第2步所有操作,录制成一个宏,并赋以快捷键。那么公式输入完成后,只需按一个快捷键,公式的格式就设置好了。
注:包含宏的word文档,后缀名需要变为docm,建议加载到模板里(模板文件Normal.dot变为Normal.dotm),那么在普通文件中就都可以使用此宏。
第四篇:Excel实验2表格格式设置及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EXCEL实验2——表格格式设置及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2、熟练掌握数据的填充、复制和移动
3、熟练掌握对表格的格式设置以及格式刷的使用 实验内容一:在工作薄中的sheet1工作表中完成下列操作 :
1.将工作表的名字“sheet1”改为“职工工资一览表” 2.给表格加上边框,所有行、列居中对齐;
3.利用公式计算工龄工资:(含2012年和工作当年,每年100元)4.表格标题:黑体20号、加粗、合并单元格、居中。
5.基本工资和奖金两列数据前加人民币符号,用千分号隔开,如下图所示
6.计算应发金额。
7.在“扣税”列计算税收,除去补助金额后,当月收入超过2000元,超出部分征收5%的个人所得税,保留2位小数。
8.在“实发金额”列计算实际发放金额,保留2位小数。
9.用公式计算“合计”一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内容二:在工作薄中新建一张工作表“sheet3”,将“成绩表原始数据”中的数据复制到sheet3中,按照要求做题:
1、用公式分别计算总分和平均分;
2、平均分要求保留2位有效小数;根据平均分用IF函数求出每个学生的等级,在等级1列中显示;等级的标准:如果平均分大于(含85分)为优秀,85分以下输出为空,如上表所示;
3、利用MAX,MIN函数求出各科目、平均分和总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4、利用条件格式,将所有不及格分数填充红色底纹;
5、按照总分降序排列;
6、选作题:如果平均分60分以下为D;平均分60分以上(含60分)、75分以下为C;平均分75分以上(含75分)、90分以下为B;平均分90分(含90分)以上为A;如何使用if函数进行设置?在等级2列显示出来。
实验内容三:将开课计划原始数据表中的内容复制到sheet2中,完成以下操作:
1、第一行字体要求16号、黑体、合并及居中;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加上底纹,颜色不限;
2、第二行字体调整为12号华文细黑,自动换行,调整行列宽度如下图所示;
3、设置第3至12行设置如下:
1)10号宋体,A列合并单元格,列宽4.5,文本水平垂直方向均居中对齐,自动换行;
2)B~F设置同A列,(用格式刷)
3)第G~J列列宽14.5,文本水平方向左对齐,垂直居中对齐,缩小字体填充;
4)K~P列列宽5,文本水平垂直方向均居中对齐,自动换行;
5)“合计”项使用求和函数,分别求出各年级“学分”,“课程总学时”,“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 6)第12行字体设置蓝色加粗。7)外部的边框线单实线,内部虚线;
4、“2005普本通信工程”的格式设置同“2006普本通信工程”(使用格式刷功能);
5、将sheet2改名为“开课计划”。
第五篇:谈谈公式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谈谈公式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和汉语由于其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等差异,在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顺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使用汉语十多年后又学习一种与他们母语截然不同的语言,确实有很大的难处,就会出现所谓的“ Chinglish”,即所说的“中国式英语”----一种完全按照汉语顺序和语言习惯而组织起来的单词组合,最终结果是所学的这种“语言”不但中国人听不懂,英美人士也听不明白。为了使初中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英语的句式结构,在多年英语教学中我探索出一种利用“公式”法教学的方法,对于初中二、三年级学生来说效果较为明显。
一、引入“公式法”教学,尝试探究式自主学习
我这里谈的“公式法”就是通过分析英语的句式结构,概括出某类句子共有的一种单词(短语)排列顺序,即用“某类词+某类词+ ……”来表示,这就有些类似于数理化学科中利用各种公式一样,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种“公式”,就可灵活套用,举一反三,并能通过自己观察,归纳出新的“公式”来,使其学习更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高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很有必要。当然运用“公式法”的前提是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课本中要求掌握的词和短语,能正确辨别所学英语单词的词类、词性。下面我就初中英语教学来谈下自己运用“公式法”的心得体会。
二、“公式法”在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1、“公式法”在感叹句中的运用
在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感叹句可分对名词感叹、对形容词或副词感叹以及陈述句改为任意一种感叹句。
1).当对名词感叹时,其汉语意义多为“……(是)多么……啊!”,其英语“公式”为“What(a/an)+形容词+名词+主语+连系动词!”。如:“他是个多么高的男孩啊!”,这句话强调多么高的“男孩”,即对“男孩”这个名词感叹,根据公式套用为“What a tall(形)boy(名词)he(主)is(连系动词)!”。再如“多大的雨啊!”,这也是对“雨”这个名词感叹,套用公式为“What heavy(形)rain(名)it(主)is(连系动词)!”。
2).当对形容词或副词感叹时,就要用公式“How+形容词/副词+主语+连系动词/行为动词!”,此时要分两种情况:当前面是形容词时,即对形容词感叹,后面用连系动词,其汉语语义多为“……是多么……啊!”;反之当前面是副词,即对副词感叹,后面则应是行为动词,其汉语语义多为“……(做某事或是)多……啊!”。例如“那个男孩多高啊!”,这句话强调多么“高”,而“高”是个形容词,套用为“How tall(形)the boy(主)is(连系动词)!”,再比如“他跑得多快啊!”,这句话中强调多“快”,这里“快”修饰动词“跑”,是个副词,故套用为“How fast(副)he(主)runs(行为动词)!”
3).有时我们可以把一个陈述句根据需要改为两种感叹句,如“That building is very tall.”。当我们要改为“那幢楼房多么高啊!”时,用“How tall that building is!”;要说“那是多么高的一幢楼房啊!”时,我们用“What a tall building that is!”。所以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感叹句句型结构,那么他们运用感叹句就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了。
2、“公式法”在常见句型转换中的运用
句型转换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书面练习,句型多,不但涉及到各种人称、单数、复数,还涉及到时态、语态,而且以上很多概念是中文(汉语文)里没有的,对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在一般疑问句中,有时句首是 Be动词,有时是其它各种助动词,有时又是情态动词,弄得学生们一头雾水。就因为句型转换繁杂,所涉及的中文里没有语法(语言)现象对初中学生来说实在是既抽象,又复杂,学生难于理解,这也就会挫伤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此,在句型转换练习时我们也可以引入“公式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初中英语中常见的句型转换练习是陈述句变否定句或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反意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变否定句和疑问句时可分三种情况:
1).句中有be动词(am/is /are/was/were)时,包括“系表”结构和进行时,变否定句就在be动词后加not构成,即“主语+be+not+其它成分.”;变一般疑问句时,则把be动词提到主语之前即可,其公式为“Be+主语+表语+……?”。如: 陈述句: There was a modern building here last year.否定句: There was not a modern building here last year.一般疑问句: Was there a modern building here last year?
变特殊疑问句时就在相应的疑问词后加一般问句语序即可,如上句对时间状语“ last year”提问,就是:When was there a modern building here?
2).句中没有be动词,但有情态动词(can/may/must等)时,变否定句时在情态动词后加not,否定句结构为“主语+情态动词+not+行为动词原形+其它成分.”;变一般疑问句时,只需把be动词提到主语前面,公式为“情态动词+主语+行为动词原形+其它成分?”。如:
陈述句: He can buy you a camera in Sichuan.否定句: He cannot buy you a camera in Sichuan.一般疑问句: Can he buy you a camera in Sichuan ?
对地点状语“ in Sichuan”提问,就是:Where can he buy you a camera?
3).句中既无be动词,也无情态动词时,就要根据具体的时态和人称选用不同的(时态)助动词,这种情况下,一般疑问句的“公式”可总体概括为“助动词+主语+行为动词(多数时态用原形)+其余成分?”(在完成时态的疑问句中动词用过去分词);以上三种情况要变特殊疑问句时,用公式“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即可,这里的一般疑问句即前面所分三种情况下的一般疑问句结构;同样选择疑问句的公式为“一般疑问句+or+另一被选择对象?”;反意疑问句为“陈述句,简短疑问结构?”,且反意疑问句中要遵循“前肯后否,前否后肯”的原则,即前面陈述部分为肯定时,后面疑问结构用否定疑问,反之前面为否定,后面就为肯定,初中常见时态与助动词和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
一般将来时
现在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
过去将来时
Do/does(doe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
Did
Will/shall(shall用于第一人称)
Have/has(ha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
had Would
句中有助动词则行为动词用原形
句中有助动词则行为动词用原形
行为动词用原形
行为动词用过去分词
行为动词用过去分词
行为动词用原形
(注意: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有 be动词,可归纳到第一种情况。)
3、“公式法”在被动语态中的运用
被动语态的基本用法这里就不再累述了,只就其谓语部分结构谈谈。被动语态的谓语基本结构为“ be+过去分词”,在各种时态中句子的be动词的形式不一样,但都具有“be+过去分词”或其变形。如一般现在时中为“……+am/is/are+过去分词+……”;一般过去时中为“……+was/were+过去分词+……”;一般将来时中为“……+will/shall+be+过去分词+……”(因为助动词will/shall后要用动词原形,所以就用原形“be”);现在进行时中为“……+am/is/are+being+过去分词+……”(因前面有am/is/are,所以后面be动词用现在分词“being”);现在完成时中公式为“……+have/has+been+过去分词+……”(因前面为助动词have/has,所以后面be动词用过去分词“been”)。我们再结合下面句子来分析下面被动语态与时态的“公式”
从以上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把被动语态最基本的结构“ be+过去分词”与时态结构结合起来,掌握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也就比较容易了。
综上所述,只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归纳为系统的“公式”并可以灵活方便地套用“公式”,创造新的“公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学习更简便、更有效,而且更具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