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抹夕阳》到《风萧瑟》中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

时间:2019-05-15 08: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一抹夕阳》到《风萧瑟》中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一抹夕阳》到《风萧瑟》中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

第一篇:浅析《一抹夕阳》到《风萧瑟》中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

摘 要

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她生性温顺、善良,幼稚而又充满幻想,但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所识非人。另一方面,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关键词:子君,知识分子,家庭奴隶

ABSTRACT

Zi Jun is a woman of a rural small landlords or rich peasants family background, living in Beijing uncle home, is a only a primary culture of education, is a new trend in the five four growing up with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ideas of the petty bourgeoisie intellectuals, has the individuality liberation,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new thought, love and marriage independent.Her gentle, kind-hearted, naive and full of fantasy, but in the face of love and was faithful, brave, persistent, the heroic spirit of revolt.In order to fight for the love and marriage freedom, dare to contest with the old ones, bravely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and feudal family, proud to say: I am my own, they did not interfere with my power.And Juan Sheng cohabitation, show her to feudal ethics and feudal marriage system to fight.She took on the Juansheng worship, in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Juansheng's accepted Juansheng love, but know not.On the other hand, Zi Jun also show weakness, compromise, thoughts remain stagnant, peace and happiness in the family solidification immersed, forget all of life, the energy devoted to housework, humbly serve husband, showing the old woman as an understanding wife and loving mother type, lost the ability and courage to fly, become mediocre short-sighted, composed of a brave new era of women into ordinary family slave.Finally had to return to have betrayed the old family, into the even no grave tombstone.Keywords: Zijun, intellectuals, family slave 2

目 录

摘 要......................................................Ⅱ ABSTRACT....................................................Ⅲ 一 歌剧《伤逝》简介...........................................1

1、创作背景....................................................1

2、作曲家的创作特点............................................1

3、故事梗概....................................................1 二 子君形象的塑造与音乐分析...................................5

1、天真浪漫的子君——《一抹夕阳》分析..........................5

2、悲愤迷茫的子君——《风萧瑟》分析............................6

三、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7

1、人物个性的鲜明转变..........................................7

2、音乐语言的色彩转变..........................................7

3、演唱表演的风格转变..........................................9 结 论......................................................11 参考文献....................................................12 致 谢......................................................13

一、歌剧《伤逝》

1、《伤逝》的创作背景

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歌剧,同年9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1990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将全剧录制成盒带出版发行。

2、作曲家的创作特点

在他的作品中蜚声海外,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在1980年中央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他有三首歌曲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的影响。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歌剧,《伤逝》,他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3、故事梗概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惟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篇小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五四”时期大多数爱情婚恋小说的艺术构思:它不像很多爱情婚恋小说那样只着眼于婚恋、爱情双方的离合际遇或者道德情感的趋向,也不只着眼于恋人一方的失恋的痛苦或性的苦

闷,而是第一次把笔触深入到青年男女婚后的情感关系中去,男女主人公不是不能结婚的痛苦,而是结了婚以后的痛苦,这在五四时期是很少有的。在艺术构思上超出了同时代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小说从正面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但是家庭的建立,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终于以悲剧告终。

遇事但现儿女态,百无一用是书生。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当年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后,穷的叮当响,他们开了个小酒店来维持生计。而子君婚后却足不出户,满足于当一个家庭主妇,经济上不能自立,完全依赖于涓生:而涓生又把陷入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子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境日益困窘而无计可施。生活的道路对涓生而言固然很窘,但毕竟天无绝人之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能力维持生计,作为知识分子对他们维持生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无论如何当时的知识分子绝不是死路一条吧。涓生不是积极去谋生,而是采取了逼迫子君离开的办法来苟延残喘。

中国传统在知识分子的软弱,遇事推诿,不负责任的不足,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明知把子君推出去可能就是把她逼上了绝路,去还是那样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性格软弱,他们在政治上不能独立,在经济上无法独立,不是依附于统治阶级,就是沦为平民,潦倒终生。“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饥饿。”今朝的风流人物让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也不用了很简单的一句话:不去不给饭吃。结果,那么多知识分子为了糊口不得不就范。为了生存下去,人们有时候不得不出买自由、良心乃至尊严。“自由固然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在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时候,涓生之流的小知识分子往往就伤失了节操,把做人的尊严抛在了脑后。

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如同新瓶装旧酒。他们有了新思想:他们反对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讲究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然而,他们的新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婚后的子君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变得无所事事,庸俗而无聊,涓生呢都在婚后和许多朋友都绝了交。失业之后有自暴自弃,整日泡在图书馆消磨时光,完全封闭了自己。这些又是他们不能摆脱旧思想的表现,他们不够创新,不能完全向他们所想忘掉那样生活,他们又不够守旧,不能像别人生活的那样生活。因为他们的新思想,他们为旧势力理所不容,又因为他们的旧根子,他们便找不到新的出路。因而,他们只能碰壁,只能沉沦,只能挣扎。说他们新,是因为他们在反旧,说他们旧,是因为他反过之后便四顾茫然,找不到理想和目标.在反旧上,涓生和子君是何等的坚决,子君毫不犹豫地喊出:我是我自己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涓生也依然决然地带着子君私奔。然而他们这只是在弃旧、反旧、却没有图新,立新。因此,他们的新生活,没有了理想和目标,就必然在抛弃旧生活的同时被新生活所遗弃。

二、子君形象的塑造与音乐分析

1.天真浪漫的子君——《一抹夕阳》分析

A段:慢中速,在16个小节的前奏后,旋律进入主题《紫藤花》。第一句(第17—24小节)音区较低,用来表达女主人公子君内心的跌荡起伏。第二句(第25—32小节)与第一句是并行关系,采用这种句法更加突出的表现子君的心情。

B段:全曲的高潮段,分为两部分。旋律由前面的低音区进入中高音区。第Ⅰ部分(第33—50小节)在节奏上,运用了很多前八后十六加长音的节奏音型。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使旋律的律动性增强,给人一种激昂的感觉映了女主人公要冲出封建家庭桎梏的勇气。与之对应的伴奏织体则是简单的和弦琶音;长音的伴奏织体则是前八后十六节奏音型的和弦分解音左右手反向进行来表现,这些都为其后高潮的来临埋下伏笔。

第Ⅱ部分(第50-67小节)采用长音加三连音和十六音符的节奏型,使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长音类似一种抒情性的感叹,对应伴奏是以填充声部的形式丰富音乐织体,后面的三连音和十六音符使得这部分音乐内容情绪起伏较大,加上色彩变化音,使之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和旋律的律动。

这一阶段的子君正值情窦初开之际,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新鲜事物 的好奇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于是,这种心理上的灵动性外化成了形象上的轻盈和美好。“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子君身上由内而外的生动就像是她带来的新叶一般,给人以枯木逢春的欣喜之感。当然,作为一个无论从年龄上还是思想上都处于天真幼稚时期的女孩儿,子君的所见、所知、所感还不足以使她完全蜕化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新女性。因此,在欣赏她的生动与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她身上流露出的羞涩与保守。例如:涓生指给子君看雪莱的半身像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令涓生也觉得“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总的来说,懵懂阶段的子君还徘徊在解放与保守之间,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新思想都有着接近的渴望和尝试的羞怯。用小说中的话来描述此时的子君,那就是“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在(“夏”)中子君的咏叹调。全曲刻画出了子君端庄、稳重、文静、含蓄又充满活力并饱含爱意的美好形象,此曲为三段体曲式,在音乐上比较单纯,旋律多在中音区流动,节奏平稳,乐句不长,没有过高或过低音的保持。速度、力度变化不大,但音乐内涵丰富、表情细致,旋律优美、色彩明媚、格调典雅、情感丰富,符合当时时代的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作为抒情性的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动听,结构

较完整,最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曲调优美,富于歌唱性,使整首唱腔前后呼应,风格统一。时而舒展,节奏的多变,加上色彩变化音的使用,力度的变化,使这部分内容情绪起伏较大,充满强烈的戏剧性,细致而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2.悲愤迷茫的子君——《风萧瑟》分析

前奏:前奏一开始的四个小节,右手是八度的八分节奏音型,以中速p的力度行进在高音区;左手配以右手同级的音程(和弦),左右手形成立体的分解和弦。左手从第一和第二小节的音程变为第三第四小节的和弦,给人一种慢慢拉开帷幕的感觉。到达第五小节时,右手以一个主和弦拉开了全曲的主旋律,也很自然地把全曲的主调性确定为降G大调,可视之为定调和弦。与此对应的左手是分解和弦以均衡的三连音的形式出现,体现了流动感、起伏感。此处演奏者应在力度上注意从前面的p到这里的mf。

涓生的半出走状态和超过子君的冷漠,终于引起了子君的犹疑,她在麻木之外又生出了一种新的情绪——恐慌。从子君的处境看来,她已经失去了自己旧家庭庇护,如果再失去这个新家庭的依靠,恐怕就很难再在这个礼教的社会里生存下去了(她自杀的结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子君怀着极度恐慌的心情开始竭力自救,她“便失掉了她往常的麻木似的镇静,虽然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但对我却温和得多了”。与此同时,向来有些怯懦,有些虚伪的涓生也开始了勉强的挽救。但正如涓生说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现在,子君和涓生的思想已经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尽管子君有奋力追赶的愿望,但她缺少坚定有效的行动和更为优秀的精神导师(涓生本身存在着性格和思想上的缺陷)。垂死挣扎没有为子君带来新生的希望。“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看破这一点的涓生最终决定不负责任地放弃子君,而子君也不得不走向时代为她写好的悲剧结局。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中国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突破自我,寻求解放而又深陷精神困境的悲剧人生。那么,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里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强加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女性对男权社会的自觉依附。所谓的男权社会就是指以男权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男权主义又称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将社会所注意的中心放在男性及其活动上。

《风萧瑟》是歌剧《伤逝》在(“秋之二”)中子君的咏叹调。他们短暂的幸福生活很快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涓生失业,四处求职无着落,二人生活拮据,子君只有变卖衣物,维持清贫的生计。子君在社会的冷眼中苦苦寻求答案:为什么自己走过的路遭到社会的职责?她只有面对秋风和落叶倾吐心中的苦涩和迷茫。而这首咏叹调就是子君见景生情、借景抒怀、以景拟人,与秋风落叶对话,想让社会对他的

不公做出回答的倾诉式唱段。全曲意境悠远、感情深沉,音乐层次分明,一气呵成。伴奏音乐具有鲜明的造型性,形象的描绘了秋天、落叶的萧瑟气氛,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凉、苦闷的处境。全曲音域十二度。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对比较大,但具有较准的规律性。

三、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

1.人物个性鲜明转变

《一抹夕阳》到《风萧瑟》,剧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单纯地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发展的道路,在唱段《一抹夕阳》中表现出了主人公为了冲破封建的束缚和压迫,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的美好向往,子君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种自由爱情的想法。无论外面的世界给他们多大的压力,她都坚持自己的想法。美好的事情总是来得很快,走的也很快,任谁也无法把握,他们当初许下海誓的爱情也终于在生活的压迫下出现了裂痕。在这里也值得我们思考一下,难道生活得困难在爱情的面前会这么的不堪一击

吗?当然,对这样的结果,还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借口,现在的爱情就不能不值得我们思考一下了。当时因为涓生冲动的,甚至不负责任的浪漫爱情,却只能维持到了子君的爱时,竟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也看出了涓生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使子君对涓生的爱的执着慢慢失望,直至最后自杀而死,子君的死唤醒了涓生,他最后那样的后悔,可是所有的都已经晚了。2.音乐语言色彩转变

《伤逝》全剧只出现两个角色,曲作者施光南将其中的女主角子君定位为抒情性的女高音,而歌曲《一抹夕阳》是其中较为重要和典型的咏叹调,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很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在音乐上比较单纯,旋律多在中音区流动;节奏平稳,乐句不长,没有过高或过低音的保持;全曲速度、力度变化不大。但音乐内涵丰富、表情细致。歌曲的结构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前奏——A——B——A1)。“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我的心啊思绪纷纷。”A旋律流畅、优美,音区集中在中低声区,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将子君的情绪推入到以前的回忆之中,因而此段情绪缓和、平稳。“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自由的爱情,去寻求自由的爱情。”这一段是b1低音后的一拍休止,马上一个八度的大跳,将人们的思绪带入到从前的抗争中,音区往上走,之后又高低音多次交替出现,表现了一种斗争的过程,同时将情绪一步一步往前推,在b1的结束句中

巧妙的出现升fa到sol,让人们仿佛看见了胜利的曙光,紧接的两拍休止之后的抒发,进而达到b2的高潮。这一段情绪激动、斗争、勇敢、坚定、无畏。“啊!心中的歌,歌中的情,唱不尽姑娘的心声,啊!诗一样的花花一样的梦,他是我心中明亮的星。”b2是全曲的最高潮,三连音节奏的出现,时而激动时而舒缓表现了子君激动、叹息、无奈的心情。“啊!心中的歌,歌中的情,唱不尽姑娘的心声。”这一句是激烈抗争后胜利的抒发,“啊!诗一样的花,花一样的梦,”这一句舒缓的中低音是为最后一句的抒发做好铺垫,“他是我心中明亮的星。”这句就是全曲高潮的最后一句,是子君对涓生爱的表白,要求歌者情绪更加激动,投入忘我。“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我的心啊,难以平静,我的心啊,难以平静。”这是A1最后一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曲调优美,富于歌唱性,使整首唱腔前后呼应,风格统一。但最后一句“我的心啊,难以平静。”以跟舒缓的慢的节奏结束,表现了子君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和彷徨。

《风萧瑟》这首咏叹调采用了通谱歌的形式,引子部分预示着全曲的基本情绪,开始部分右手的八度大跳和左手的柱式和弦给人一种惊恐不安的感觉,一直持续到第五小节左手出现连绵不断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上下进行,右手则在高音区八度敲击出全曲的高潮部分,瞬间就把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波澜表现出来了,在全曲的第14小节,一个婉然如诉的主题——长音和三连音相结合,以陈述性的歌声在在高声部弱起,与前面的引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子君借秋风扫落叶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情

怀,以景拟人与秋风落叶对话,演唱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由弱渐强,声音要求连贯、到位、有张力,以此来表达子君对生活的苦苦思索。

音量的渐强渐弱有较强的表情作用。声音由弱到强可表示感情由平静到强烈;声音由强到弱,可表示感情由炽烈到冷静。在表达特殊内心情感方式时,当演唱极度悲伤与怨恨时,声音力度反而减弱,音色反而黯淡,音调低沉,表情动作不明显。例如《风萧瑟》中“秋风啊,请你告诉我,在人生的长河里,为什么总是风急浪险的漩涡;落叶啊,请你告诉我,生活的枝头,结下的尽是苦果„„”这强烈表述了子君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演唱时情绪要激动悲愤。这种表现情感,会更加引起观众的悲哀情感与演唱者的情感共鸣。3.演唱者表演风格转变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选段,该曲也叫《子君浪漫曲》。歌剧《伤逝》是鲁迅的作品,描写的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他们接受个性解放、平等自由、民主思想,为了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追求美满的爱情,冲破旧礼教的禁锢而勇敢地走到一起,但自身的软弱使子君和涓生无法摆脱旧势力的重压和生活的贫困,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

《风萧瑟》表现了子君的困惑和对残酷现实的无奈。乐曲一开始是很平静的进入“风萧瑟,叶飘落,人生是这样的令人迷惑。”表现了子君对爱情对生活的迷惑,“为什么纯真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这么的不堪一击迷惑之后马上转入“你突然袭来风雨笑

声淹没„„剥落”。这突如其来的戏剧性,需要演唱者在气息和咬字上协调配合,以表现子君从迷惘中突然回到了现实,演唱者在情感上需注意突出“突然”二字。紧接着又是“秋风啊,请你告诉我,在 人生的长河里,为什么尽是风急浪险的漩涡。”这几句乐句相对来说稍平稳,但也是为了后面的“落叶啊你告诉我„„”的一句高潮作铺垫以演唱者在“秋风啊„„应完全把气息“沉”下去,否则在高潮“落叶啊„„”处就会感觉很吃力。紧接着“在生活的枝头,为什么接下的尽是苦果„„”。这一段速度稍快,气息的弹跳和咬字的配合要短促有力。

结 论

歌剧《伤逝》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该剧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两位主人翁,子君和涓生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大无畏精神,但是,由于自身的软弱,无法摆脱旧势力的重压和生活的困境,终于以生离死别的悲剧为结局。这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全剧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物的内心情感冲突和实现世界在人物内心所激起的不同反应,它具有不同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表演特征,《伤逝》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有的只是对受到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的内心的一种探索,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该剧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作品,无论从歌剧体裁和创作手法上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试验的性质,它打破了以往歌剧分场分幕的惯例,采用了抒情―心理歌剧的样式,追求音乐抒情功能的充分发挥,强调音乐结构的完整和人物心理动作的描摹,用“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结构全剧,最后回到春结束。歌剧中的咏叹调是歌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情怀,推进剧情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孙晓春.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武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6-8 [2] 缪启昆.子君——男性主题演说下扭曲的女性形象——伤逝散论文之三[J].职 大校报,2003:8-10 [3] 王秦.中西方古典悲喜剧审美形态的比较[J].戏剧理苏论纵横,1999:4-8 [4] 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M].上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2-15 [5] 于静.时代文学[M].山东:山东济南出版社,2000:33-36

下载浅析《一抹夕阳》到《风萧瑟》中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一抹夕阳》到《风萧瑟》中子君形象的艺术转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