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和做》教案
三《想和做》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
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
事实论证的。教学难点
各段论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指导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本文作者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tāo tāo jué tóu guàn shì
不 机取巧 例 验
2、解词 滔滔不绝: 埋头苦干: 投机取巧: 惯例: 功夫:
3、作者简介
《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4、熟读课文,明确论题、论点 论题:想和做之间的关系
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课时
一、基础检测
二、课堂探究
1、归纳段意
①列举现象一:只想不做 ②列举现象一:只做不想
③分析一:对比论证,二者均不可取
④分析二:对比论证,动物与人对比,只有做中想,才能得以进步。⑤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例证法,将想和做联结起来的方法——从实际出发。⑦重申论点。
⑧联系学生实际将想和做联系起来。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2、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 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 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 要联结起来”。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 “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法。
5、读了本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总结
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慨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作业
1、巩固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为什么联结 想和做 怎样联结起来(1、2)列表现(6)从实际出发(3、4)做评价(9)总结全文(7)辩证关系(5)提论点(8)联系学校生活
课后反思:本文针对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评析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性,阐明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指出应当从实际出发,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结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只有用“想”来指导“做”才会得到进步。学生可在理解了本文所讲的道理后,联系自己以前的实际,写一点学习本文的心得,以便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获得终身的教益。
第二篇:《我想这样做》教案
《我想这样做》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录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完整的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7、对些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情。
8、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9、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好、感叹号。【内容分析】
口语交际课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残疾人”这一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利用录像片断及课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残疾人的空间距离,成为了激发学生交际欲望,充实学生交际内容的必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情感感召学生,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实现师生、生生心灵的碰撞,课堂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为课堂增添无穷的生机。【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很差,不能用通顺流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本课内容较简单,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残疾人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却并不容易。因此,本课设计本着“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灵”的目标追求,努力体现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学生,二是基于文本,三是基于生活。【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
2、懂得关心、照顾残疾人,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
3、初步学会倾听、交流、沟通。倾听时,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想仔细,记心上。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可以通过观察录像片段和图片来完成。
2、针对目标2和目标3通过课堂观察,教师点拨,让学生能围绕讨论内容,用普通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说话能力。【教学过程概述】
一、故事导入,触动心灵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交际有血有肉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交际内容
五、总结倡导,付诸行动 【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触动心灵
1、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朋友,你们想见见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播放小红艳的生活录像)
2、小红艳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像小红艳这样,身体有缺陷的,生活很不方便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残疾人”(板书)
3、看了小红艳的生活片段,你有什么感想?今天的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如果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该怎样说,怎样做。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作为这节课的引子,直观形象,刺激学生的感观,学生不会有距离感,容易激发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尽可能的回归常态,不必拘谨,真实自然的进行口语交际。】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1、认识残疾人
小朋友们,我们身体健康,学习、生活十分方便,我们过得多么幸福啊!但是,在我们身边,也有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课件展示)
2、谁能介绍一下你在生活中或刚才的图片中认识的残疾人,他们是哪类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示范,提出“听”的要求:听的时候要听得仔细、听得明白。(板书:听仔细明白)
学生练说,提出“说”的要求:我们在说的时候要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完整。(板书:说清楚完整)
【“残疾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利用课件出示各种残疾人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对残疾人有个初步的印象,对残疾人的生活有大致了解,为后面的交际埋下伏笔。口语交际课主要是提高口语语言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学生交际过程中,通过师生的评议,教师的点拨、指导,加以规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交际有血有肉
1、创设情境,说说残疾人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残疾人,虽然他们的身体缺陷不同,但他们在生活中都要遇到许多困难。
a.一个盲人要去商店买东西,知道该怎样做?怎样说?
b.一个残疾人,断了一只脚,走路不方便,可是想到风景区去观赏美丽的风景,我们又应该怎样说?怎样做?
c.有事情要告诉一个聋哑人,我应该怎样做?
生生互动:四人小组交流、表演——全班反馈:师生表演、生生表演
(重点指导第一个场景的交际过程,可以创设孩子与盲人的交际场,也可以创设孩子在帮助盲人前与旁人的交际场。)
2、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残疾人吗?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帮助他们的?
【口语交际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而实际应用又能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所以要在生活中选择话题,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
3、评议。评出“爱心大使”、“最佳交际小组”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交际内容
1、我们的小朋友都知道了该怎样关心帮助残疾人。其实我们的国家对残疾人也是相当关心、重视的。边说边出示以下资料:
*国家在1994年8月发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使残疾儿童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受教育。
*自1984年10月至今,全国已成功举办了7届残疾人运动会,使有特殊运动才能的残疾人在运动会中崭露头角。
*买票有残疾人专窗,坐车有残疾人专座,这些规定都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帮助残疾人的行列中来,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和好心人的帮助,刚才我们见到的小红艳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能够站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吧。(播放录像片断)
【适度的拓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的情感积淀,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总结倡导,付诸行动
1、小朋友们,在我们身边不止是残疾人,还有许多有困难的人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找一找我们周围有哪些人也需要我们帮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他们感到世界充满爱,小朋友们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让我们把对残疾人的爱心变成实际行动(擦去课题中的“想”),好吗?
【寻找身边实例,学生们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情感体验浓厚,体现了同学间纯洁的友情、无私的爱心。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心灵及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六、总结: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很乐于助人,如果你们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谈骨气》《想和做》教案人教版.doc
一.本周教学内容:
《谈骨气》《想和做》
【重难点分析】
1.用提问的方式复习关于议论文的知识。2.理解议论文怎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教学步骤】: 一.议论文常识复习
论点:一般是判断句、陈述句,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位置:可以是标题,可以在开头,可以由简要分析在文章中间得出,也可以在结尾对全文归纳总结时提出。
论据:要求必须与观点统一,必须是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名言警句、谚语、公认事理。
论证: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
二.课文分析 《谈骨气》
(一)积累以下词语:
折磨 屈辱 嗟 吆喝 痛斥 隐蔽 拘囚 吴晗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就撰写了这篇杂文。而吴晗本身就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中,由于不肯向反动势力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三)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
(四)课文分析:(第一部分)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指出在何位置?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开头第一句话。
2.什么叫有骨气?即骨气的含义?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3.第二段已经解释了骨气的含义,那么文中的3、4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同时第4段又是对下文的总起,由此领起了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它们是为论证论点进行过渡。
(第二、三部分)
1.用三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5~7段的三个事例?(尽量结合论点,用课文的重要词语)
①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②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③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分析三个材料怎样证明论点。文天祥:“富贵不能淫” 穷人:“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威武不能屈”
小结:这三个事例中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有代表性。分别来论证孟子的三句话,由孟子的三句话又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这就是事例论证
3.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不同?
答案: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记叙常作为论据,用它来论证观点。如本课中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只强调选择性,不强调完整性。有关文天祥,闻一多的事迹很多,这里只根据需要,选择有关部分记叙,而其他方面则概不涉及。另外,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都是概括的,以说清楚事例为准,而不必像记叙文中的记叙,靠详细描述来打动读者。
(五)补充材料: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齐背)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 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想和做》
(一)积累以下词语:
滔滔不绝 埋头苦干 投机取巧 成年累月 劳而无功
(二)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论证论点: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总结得出: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的重要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作者在批判“空想”和“死做”未平均使用力量,在论证中侧重分析了“只做不想”这一现象的危害性(从3、4、8段可看出)。为什么?
作出这种处理的原因是:①“只做不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是备受褒奖的。“埋头苦干”往往是模范人物的写照,因此它的隐性危险更大。②较之“空想”,青少年更易犯“只做不想”“只记不想”的毛病,强化“多思”意识更具时代意义。③“只做不想”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的负面作用更大。
2.同是举例论证,比较《谈骨气》和《想和做》中例子和说理结合写法的不同之处? 《谈骨气》先举例后说理,全是正面的例子。《想和做》中第二部分是中间举例两头说理,第三部分是边举例边说理。采用正反结合的方法论证。总之,根据需要,写法可以富有变化。
(四)补充材料
① 由“滔滔不绝说空话”联想到纸上谈兵的赵括。
② 由“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联想到不思变革的人生观(放羊——结婚——生孩子——又放羊)。
③ 由“一面做,一面想,促使人类进步”联想到:鲁班与锯子;蔡伦与纸;毕昇与印刷术;牛顿与万有引力,瓦特与蒸汽机;莱特兄弟与飞机等。④ 由 “只做不想”想到语文学习:一篇一篇学小说,背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的结论语,最后却不能独立解读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做了大量试卷,仍不能独立读和写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6分。每小题2分)1.读音有误的是()
A.踱步(duó)卑劣(liè)随声附和(hè)B.投奔(bēn)迸裂(bèng)不辍劳作(chuò)C.凫水(fú)惩罚(chéng)永垂不朽(xiǔ)D.狭隘(yì)魁梧(wú)精神矍铄(jué)2.加点字解释一致的是()A.机会;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更加: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名声,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渡口: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3.下列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与日俱增 应运而生 峥嵘岁月 同周共济 B.嗟来之食 申张正义 拍案而起 高官厚禄 C.陈年累月 劳而无功 漂亮温驯 无暇顾及 D.生性恶劣 慷慨无私 英雄气概 伦理道德 4.下列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①热衷 ②猎取 ③歧途 ④汗青 A.①内心 ②猎获 ③小路 ④书本 B.①热情 ②猎获 ③小路 ④史册 C.①内心 ②夺取 ③分岔 ④史册 D.①热情 ②猎获 ③分岔 ④书本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大陆、台湾血脉相连,期盼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
②最近,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迅速 黑网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③建立一个短期有人照料、长期 飞行的小型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又一个飞天梦。A.心愿 取消 自由
C.心思 取消 自主 B.心愿 取缔 自主 D.心思 取缔 自由
6.在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 喜欢用肉眼去细看木头的年轮。真正去认识一棵树,必须从枝叶到根本,从过往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只从细微末节着眼,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A.但 却 如果 便 B.因为 就 如果 便 C.而 却 因为 就 D.但 就 因为 就 7.下面语序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1)还有摇荡的水草(2)游人从桥上望去
(3)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4)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2)(3)(4)(1)B.(3)(1)(2)(4)C.(2)(3)(1)(4)D.(2)(4)(1)(3)8.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春》、《最后一课》、《谈骨气》的作者分别是老舍、都德、吴晗。B.李白和白居易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东晋人。
C.《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属于“唐宋八大家”。D.范仲淹的《渔家傲》、温庭筠的《梦江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宋词中的精品。
二.默写填空(共4分)
9.①,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②朝晖夕阴。(《岳阳楼记》)
③,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
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佳木秀而繁阴 蔚然而深秀者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而乐亦无穷也 太守之乐其乐 D.朝而往,暮而归 杂然而前陈者 11.翻译:(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13.这段文字写了四个方面的意思,请用文中的话进行概括总结(2分)、、、。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落叶》,完成第14—20题。(15分)
落叶
第一片落叶在窗口悄然飘落,我听见自己有着二十个年轮的心中隐约响起了薄如蝉翼的窸窣声。那一刻,我想象着秋天的原野有着莫奈笔下的金黄,那种绚烂。我还拟想暮色渐浓的窗外,秋林的深处,有一座尖塔顶的大庄园,轮廓模糊、温情脉脉地静默着。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外国小说里的主人公简·爱,踩着一路秋叶,朝着不明的诗意感动,甚至有一分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渴望奇遇的幻想。
许多个秋天在心中日复一日地堆积着落叶。写字台上压着英国米莱司的那幅《落叶》,我大概就像画中那位提着竹篮捡拾满地落叶的少妇。画中站在女人一旁的男孩子手捧一只红苹果,寓意女人从春天走向秋天;而我儿子的出生便是我青春的瓜熟蒂落。
一个秋天的清晨,在梳妆台前端坐的我蓦地发现了镜中那团黑发里耀眼的一根白发,心猛地一紧。虽然只是白发,但我还是想起了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诗句。再对镜察看,眼角竟也若隐若现地有了细细的皱纹。这时候,阳光经了百叶窗的过滤,以一种纯金的颜色,斑斑点点地洒了我一身,但还是有薄雾自心底漫起。我已真切地感觉到微凉的秋意。
我想,那个清晨是一道栅栏。走过去,便有丁香一样芬芳的年华,自阳光下躲进身后僻静的深巷。而在前方,延伸着一条飘满秋叶的小径,我将夜夜枕着青春的背景入梦,梦醒时分被清冷潮热的露水打湿双肩。
无法想象生命尽头最后的门槛,它的后面究竟有什么。但我想每一棵临近它的生命之树,都将最后一刻飘飞最后的一片叶子。
我曾听见最后的叶子坠落的声音,在那间小屋里,木质的老床前,我至亲的外公竭力睁开一双干涸的眼睛,迸发出最后的“噢噢”。然后,他举在空中向亲人求助的手没有任何重量地落下。我听见了生命崩塌和灵魂散架的一声訇响。最后的落叶飘向冥冥世界,归于沉寂。我感到一种彻骨的痛。天地苍茫,而生命是多么微小,多么脆弱。
一个人行将衰竟的生命中一片落叶,而落叶的触角是深入很多事物的。比如昙花,在子夜烂漫的一瞬走向枯败;比如长虹在辉煌地划过晴空的一刻即将隐退,还有晶莹剔透的雪花,与大地拥吻的一刻,便注定了生命的流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这是一种流逝,一段自然的过程,生命如斯。
落叶最后深入泥土,化为淤肥,滋养另一个新的生命,这是它自身的延续和超越。由此看落叶,心中就少了几分萧瑟。对人而言,从初生婴儿到耄耋之年,从满头青丝到苍苍白发,可谓时光如飞,少不了感叹、无奈,甚至惧怕,那是出于对生命的挚爱和不舍。知道了这是一种必然,也就多了一份坦然和豁达,并有了惜时如金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人,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老将至的时候,无论多么平凡,都可能修得正果,这是多么大的安慰。
想自己对秋伤怀,这于在三十出头的女人是常情,却大可不必久久黯然。明镜中容颜易退,却也能映出曾经的烟花三月,草长莺飞。纵使长发鼓浪、团酥握雪不再,却也有稚儿绕膝、笑语盈盈的天伦之乐,乃至一份朴素的爱情和倾心耕耘的事业,于是有了释然,就像我曾经填写的那阙词:“对明镜,额头忽见横纹隐,横纹隐,青春易逝,秋不初映。花开谢随天性,情怀独放心花永,心花永,芬芳岁月,笑扬秋径。”
心空朗朗,就有落叶如歌,这该是一种心境。
14.第一片落叶在窗口悄然飘落,作者想到了什么?(2分)
15.“„„还是有薄雾自心底漫起。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了微凉的秋意”这句话有何含义?2分
16.“这是一种流逝,一段自然的过程,生命如斯。句中“这”指代什么?生命与之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7.写出作者对生命有独特感受的句子。(2分)
18.你怎样理解“心空朗朗,就有落叶如歌”?(2分)
19.对于落叶,可以深入泥土化为淤肥,这是自身的延续和超越。怎样才能有自身的延续和超越?(2分)
20.文中“落叶”有何寓意?(2分)
(二)阅读《要成为你自己》,完成第24—26题。(15分)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21.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2分)
季羡林先生: 冰心老人:
22.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23.第14段中,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为了衬托
(2分)
24.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5.阅读课文《幽径悲剧》中季羡林先生的心灵独白,回答问题。(3分)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季先生关注的是一棵“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古藤,并为之而背上了“十字架”。联系选文中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事例,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26.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你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3分)
【试题答案】
1.D 2.B 3.D 4.C 5.B 6.C 7.D 8.D 9.略 10.D 11.略 12.D 13.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14.想到了秋天的金黄、绚烂以及带给人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感动。渴望奇遇的幻想。15.作者感到时光的流逝,在不经意间年龄在增长,人也在不断地衰老,她意识到生命的秋天已经到来。
16.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失去的生命部可能重新来过了
17.“天地苍茫,而生命多么微小,多么脆弱”;“知道这是一种必然,也就多了一份坦然和豁达,并有了惜时如金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人,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老之将至的时候,无论多么平凡,都可能修得正果。”;“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这是一种流逝,一段自然的过程。” 18.略
19.生活得有意义,才能有自身的延续和超越。20.以落叶喻生命的终结。
21.(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
(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每句1分,共2分)
22.冰心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意思对即可)(3分)
23.季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2分)
24.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2分)
25.关爱一切生命,尊重每一个人。(意思对即可)(3分)
26.不设统一答案。要求:写出自己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观点明确,语言通顺。(3分)
【励志故事】
乘奇而入
45年前,联邦德国的福斯汽车公司准备入主美国汽车大市场,此前曾派出大批人马做了一番细致入微的市场调查研究。在调研中了解到:美国人最大的天性之一就是争强好胜,喜欢标新立异。
于是,他们特意设计生产出了一种造型奇特,犹如“金甲虫”状的微型小卧车,当年就畅销40余万辆,打开了美国汽车营销大市场,增加了人们对福斯汽车的认可度。
第四篇:想到位做到位读后感
《想到位做到位》读后感
最近读了《想到位做到位》这本书,感受颇深。它没有泛泛地说大道理,每每要阐明作者的某个观点时,都是引用发生的一个实例,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本书阐述了做工作要到位,既要想到位又要做到位,这是每一个人最该具备的工作素养!工作是人生价值,对工作首先要想到位,想明白才能做明白,本书告诉我们工作中为什么需要想到位,明确了想到位给企事业和个人带来的价值,指出了实现想到位的思路与方法,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合理安排、高效工作,以最优的方式取得工作业绩,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双赢。其次要做到位,这意味着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自律的工作状态、协作的工作精神、高效的工作作风与尊重制度的工作理念来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事业价值的双赢。
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对我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如“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尽责的起点就是想到位”、“学会系统思考、学会侧面思考、学会换位思考”、“细节决定成败,精细才能做到位”等等。我认为,要做到工作到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有责任心。读完这本书,使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责任是一种态度,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我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单位而言,它就是一种工作态度,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对工作没有责任感的人,要想把单位的工作做好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自身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想把事情做好的责任心和决心。责任最终还是要用
行动去实现,要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那么就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强烈的责任感源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要敢于为我们的一言一行负责。二是要用头脑执行工作,不要找任何借口。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见到太多的是那种“这也不行,那也不可能”的人,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我水平有限,我已经尽力了,这任务我实在无法完成”等各种各样的借口,进而把问题推给上司。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心理的慰藉,但最终只会不利于我们。所以对待工作我们首先要当成自己的工作先想到位,主动想我应做些什么而不是被动的把问题推给上司,要像上司一样思考且工作中不能有任何借口和抱怨。三是工作中要做到位做好每个细节。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伟大来自细节对细节的注意。”把细节做好,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从而影响工作质量。所以我们做事要考虑到细节,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从而圆满完成工作。
书中还告诉我们,要想把工作做到位,就要远离“差不多”。这三个字几乎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要想把工作做到位,就要做到“零缺陷”,随时想想“万一”,万一出现意外和变化,怎么办?教师上课,要想到课堂上每一个细节,要有到位的完美的设计;工人做工,要考虑到每个零件的精确度,要有到位的创造;就连农民种田也要忧虑天不下雨禾苗怎么办,要有到位的与天抗衡的第二手准备。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向“差不多”说拜拜。要把工作做到位,还要有结果意识。做一件事情,最终还是要看结果,这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一项,除此之外,换位思考,统筹兼顾,有压力和紧迫感,遵守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工作到位的法宝,这无疑会将我们的工作归拢到一个可行的范围内,不会因为大大小小的疏漏影响工作的到位。
孔子一日三省,终成圣人,如果我们也能做到一日三省,三问自身:早上想想自己今天该做些什么?上班后思考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到位,并把计划付诸行动;下班后,在夜深人静时反思自己这一天所做的事情,有没有想不到位做不到位的地方和环节,有什么不足需要在今后加以改进?今后应多读类似这样的好书,不仅能从中学到工作的方法,更能悟到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用心揣摩,悉心领悟,就一定可以将自己的工作深耕到底,做到无可挑剔的“到位”状态。
第五篇:想和做阅读题答案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想和做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和做
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简要分析1-5段的论证思路。(3分)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答案】
1.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2.举例论证。通过人学游泳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想和做要连结起来的观点。
3.文章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阐明观点。进而提炼出论点。(或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4.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都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工作做好;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否则成绩上不去,事业也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