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相关资料

时间:2019-05-15 08: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叙事相关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叙事相关资料》。

第一篇:教育叙事相关资料

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

刘永和

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

2010.1

一、教育叙事的阐释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现代汉语词典》),就是陈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其中主要是叙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经验,而叙事是将这些经验组成有意义的事件的一种基本方式。人们通过叙事介绍经验、交流体会、表达思想感情,因而,叙事可以为他人、为自己提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叙事很快就成为一种写作方式,与议论、抒情相并列,特别是受到文学作品的青睐,成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最为常用的方法,文艺理论将叙事的学问概括成为“叙事学”,专门研究文艺创作中叙事的规律。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改实验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陈述的是具体的、情境性的、活灵活现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教师的教育叙事不是为了检验某种教育理念,也不是为了建构某种教育理论,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叙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日志、周记、随笔、书信、博文、微型传记和访谈记录等,这些形式均可用来表现教育叙事,但并不是说它们都是教育叙事,因为它们需要具备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

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也是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 理解,它不直接告诉读者“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而是给读者讲一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了解、体验、感受和顿悟有关教育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让读者有所感”是教育叙事的表达特征。

二、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归纳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形成互动而获得解释性理解。

教育叙事强调这样几点:一是讲述者就是研究者,而不是局外人;二是研究者身临其境,而不是旁观者;三是研究过程是互动的,而不是单向和静止的;四是其中的教育理解是归纳出来的,而不是演绎出来的。

1. 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被运用于教育领域,是在20 世纪80年代初,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研究并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是教师的亲历亲为,“真实的故事”中有教师的体验、理解和创新。当前,这种教育叙事研究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并被运用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研究之中,成为教师理解教育并向别人讲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在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对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2.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一是实践研究。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的反思也就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教育研究和问题解决放在鲜活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事实上,教师每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 与教育叙事交织在一起,教师那些关注教育故事、强调教师体验、重视意义感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常常就是教育叙事研究。二是质的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对,是通过归纳揭示教育故事的实质,解释教育故事背后的真实,探寻教育故事的意义,从而激发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自己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自觉性和示范性。三是故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故事为对象,教育叙事研究的是故事,而不是事情;这样的故事既是已经发生的,又是生动感人的。因此,教育叙事应讲究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手段,使所叙之事生动感人。四是解说研究。教育叙事是由解说者对师生教育故事进行描述,目的是使人明白某种道理或者受到某种感染。

3. 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是“事”,是“故事”,是具有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的“故事”;而教育故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师。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得当、教育风格是否鲜明、教育方法是否有效。二是研究学生。研究教育对象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德性养成规律以及心理、性格健康发展的规律。三是研究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教与学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许多教育故事是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育叙事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研究、师生教育对话的研究等。

4. 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教育叙事研究要有事可“叙”,还要有事善“叙”。因此,首先要确定研究问题。教育科研应该从问题出发,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教育叙事研究也一样。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观念问题、理论问题、机制问题、策略问题、方法问题和评价问题等。其次是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方向,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必要的。是研究教师或学生,还是研究课堂或课外,需要研究者从问题出发进行选择。第三是进入研究现场。教师成为研究者,以研究者身份进入教育现场就可以发现真实的教育故事,亲身感受教育意义,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第四是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研究者在现场收集资料、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的过程,也是促使研究走向深入的过程。叙事研究需要在自然场景和状态下进行,如在课堂、运动场、实验室、图书馆和社区服务站等处进行,以使研究者获得各种感受。第五是撰写研究报告。在归纳分析收集的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总结。

三、教育叙事的写作

优秀的教育叙事应该具备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等特点。

1. 题材鲜活、有趣,具有真实性。选择叙事题材是撰写教育叙事的第一步和基础。首先,所选题材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其次,所选题材必须是有趣的,而不是平淡的。一次激烈的冲突,一个意外的发现,一次轰动的演讲,一个感人的瞬间,一次突然的转变,一个深刻的回忆,等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能够引起人们好奇心的教育叙事的题材。

教育叙事示例1: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早在教学之前,学生们大多已经预习过“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的知识了,因为这部分知识真的很有趣。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一个个问题,诸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

他们举起的小手,都快伸到我鼻子下面了。这时,我发现一个平时很爱动的学生一反常态,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低着头,双手放在课桌里,身体一 动不动。以我的经验,他,肯定有问题!我一直盯着他,突然收住较高的声调。本来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很多学生举着手,眼睛顺着我注视的方向,都向他行“注目礼”。他也发现课堂上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抬起头,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愣住了。

“干什么呢?”我问。

“没干什么。”他一边回答,一边迅速把双手向抽屉里一伸,把身子靠向课桌。原本轻松的课堂氛围,变得有些紧张了。学生们都盯着我,想看我怎么“处理”他。

“把手里的东西拿出来,我想看看。”我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不太想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来处理琐事。他把双手伸出来。我一看,他的左手里趴着一个小磁铁。

我本来想说:“请你把它放到讲台上。”但一转念,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太过平常了,对他本人、对其他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没有帮助。其实这也是一个生成的问题,为什么不运用这个生成的资源呢?

我面向全班,抛出了一个炸弹似的问题:“如果我请他把磁铁放到讲台上,他要进行哪些运动?”这下炸了锅,学生们哈哈大笑,边笑边自己做动作,看看从起立到行走再转身,要做哪些动作。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他想到讲台上来,只要不转身,上半身是平移。回去转身的时候是旋转。我的情绪也随着学生们的讨论“热”了起来,顺着他们的回答,说:“那就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吧!”课堂转入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下课后,学生们还沉浸在刚刚的插曲中,耳边 还能听到学生不断用“平移”、“旋转”造句,他们 已经把这两个概念熟练地运用到了他们的活动中。2. 情节曲折、跌宕,具有生动性。所谓情节,就是指故事的变化和经过,通常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或者说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情节不难,有生动的情节不易。情节要生动,就需要情节曲折,就需要情节具有矛盾冲突。冲突越宏大、越激烈、越深刻、越不可调和,与这种矛盾冲突相关的故事也就越可读、越动听、越感人。

教育叙事示例2: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洗得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们读书读得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

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学生们分成两派,互相争论起来。

备课时,我实在没想到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学生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学生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说,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 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学生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得多。我和学生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

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她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学生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学生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我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3. 主题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主题”就是教育叙事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就是教育叙事所包含的内容的核心。教育叙事所叙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教育观点等,否则,就不是教育叙事,而是教育案例或教育论文;也就是说,教育叙事要求叙事者掌握和领会相关的教育理论,然后把这些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教育叙事之中,而读者正是通过阅读这样的教育叙事领会了其中的教育理论。

教育叙事示例3: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犯错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能正确地解读学生犯错误的心理,并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么错误又何尝不是一个教育机会呢?

去年初秋,台风来访,打落了许多小树枝。学校门卫室的大爷就把它们扫在了一起,堆在了沙坑边。中午吃过饭,我在操场上巡视。突然有个小姑娘来报告,说有人在玩棍棒。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几个小家伙手里各抓一根树枝,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闹呢。我径直走过去,其中一个学生发现了我,连忙扔掉树枝,迅速地逃跑了。剩下的几个正要逃跑,却被我叫住了。几个孩子苦着脸,磨磨蹭蹭地挪过来,嘴里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

我摆摆手,打断了他们,亲切地说:“你们看,地上好多树枝啊,我们一起把这些树枝清理干净,放回沙坑旁边,好吗?”几个孩子虽然一脸诧异,但还是赶紧卖力地去捡树枝了。我惊喜地发现,刚才那个溜之大吉的学生也悄悄地回来了,加入了清扫的队伍。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地面就被打扫干净了。

洗过手后,我重新把小家伙们召集到我的身边。他们乖乖地站成了一排,等着我训话。我注视着他们,严厉地说:“你们刚才犯了错误,知道吗?”“知道。”他们点点头。“犯了错误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而不应该抵赖,更不能逃跑,对吗?”“对!”这次,他们重重地点点头。我感到他们的认错态度很诚恳,于是,语气一转,说:“你们刚才又做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正好弥补了你们刚才犯的错误。我很欣你们,还要表扬你们!”话音刚落,孩子们眼睛一亮,愣了片刻,然后害羞地笑了。我知道,在这笑容的背后,一定包含着他们对自己错误举动的检讨

以及改正错误后得到表扬的欣喜,也一定包含着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个好孩子的决心。犯错误是难免的,学生犯错误就更正常了。可是实践中,我们常认为学生不该犯错、不能犯错,根本就没有把错误视为教育的资源。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犯错误其实是一种经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犯错、认错、改错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才能学会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而不是狡辩,更不能逃之夭夭;才能学会改正错误———真心思过而不是表面敷衍;才能学会挽回过失———积极补救而不是消极退缩。如果能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我们对待学生就可能会温柔许多,教育的方式也会温和许多了。

4. 语言亲切、感人,具有流畅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往往给读者 留下第一印象。教育叙事是否生动,是否吸引人,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平淡无奇,或艰深晦涩,或疙疙瘩瘩,教育叙事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育叙事的语言,从语法的角度看,需要正确和准确,需要文从字顺,流利通畅;从修辞的角度看,需要生动形象,需要艺术表达,让人回味;从叙述的角度看,需要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把自己放在所叙之事中间,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见”、“我当时想”、“我后来估计”、“我以为”„„这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教育叙事示例4:遭遇学生短信“骚扰”之后静谧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备着课。突然,身旁的手机响起了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打开一看,陌生的号码,信息的内容只有两个字:唐僧。会是谁?老朋友?不会的,无缘无故不会发这样的短信。该不会是发错了吧?发条信息问一下吧。

“没发错,唐僧就是你。”短信很快就回过来了。

没发错?会不会是学生?我的脑海里马上冒出这样的念头,学校以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学生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骚扰老师;老师反打过去质问,又在班上调查,结果还是没有找出那个学生。然而骚扰信息却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愈发多了起来。

最终他不得不换了手机号码。

可我从做班主任以来,都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开学的第一天,肯定要把自己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告诉学生,这一届也不例外,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

不再理会这样的无聊信息保持沉默吧,肯定不行!这样他可能还会发来类似的信息。反打过去或在班上调查,最终也许还是会不了了之,甚至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反作用。“谢谢你,八戒。”我思索了一会儿,发了过去。

“我不是八戒,我是孙悟空!”信息很快回了过来。我一看乐了,虽然是有些调皮,可还是挺可爱的。

“不管是八戒,还是悟空,都是唐僧的徒弟呀。

我觉得你这个样子,还不像是我的徒弟。如果你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可以告诉我,我会尽力去帮你的。”

手机的铃声没有再响起。我松了口气,可心里 还是没有底。

两天过去了,没有出现那个陌生的号码。第三天,又出现了。“我能告诉你,我是谁吗?”

“还是不说的好吧,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给我起唐僧这个名字。” “因为你放学晚老是拖堂处理班级事务,而且有时拖的时间还很长。” “好,老师不想再做唐僧了。明天我就改了这个坏习惯。” “那我以后再也不叫你唐僧了。”

第二天,我在班上宣布,以后班级每日总结放在次日的午间进行。陌生号码的短信一直没再出现。

今天,我突然又收到了那个陌生号码的短信: 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愿您天天开心、工作顺利、奖金多多。

今天是9 月10 日,教师节。

四、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有许多共同点。一是研究性质相同。两者同属于质性 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二是研究领域相同。两者都是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尽管教育案例需要用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但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而不是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三是研究的基点相同。两者研究的基点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尽管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更没有教育叙事。当然,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又有

如下的本质区别。

1. 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故事需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事件具有相对完整性;教育故事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情节具有曲折性;教育故事需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要生动;只有这样,教育故事才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领会主题;因此,教育叙事重在使人“有所感”。教育案例则是选择一个或数个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叙述实例是理性分析的基础,而理性分析则是实例叙述的升华,毫无疑问,理性分析是教育案例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教育案例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需要分条陈述,条分缕析。因此,教育案例重在使人“有所知”。

2. 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教育叙事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从而达到分析自己和教育别人的目的。教育故事要感染人,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就要依赖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就要依赖人物的栩栩如生,就要依赖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情节就不可能起伏跌宕,人物就难以生动形象,描写也就无从 着手,这一切也将黯然失色,因此,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的必要条件。教育案例则是通过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理性分析,挖掘内涵,总结经验,归纳推理,从而点拨教育,以理服人。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教育案例需要具有真实可信的教育教学实例,而且这个实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含义。只有这样,教育案例才具有了现实意义,才能给人以启迪。

3. 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从形式上说,教育叙事无须议论,无须总结,主要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感染读者,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环境的感染性决定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叙事把故事讲好,讲生动就能够使人“有所感”,一般不需要总结和点评;虽然不排除些许必要的解释和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不是教育叙事的必然要求,更不是教育叙事的主流。教育案例则不同于教育叙事,它对实例的叙述,只是为了给理性分析作铺垫,实例的优美叙述,既是为了吸引读者,更是为了给理性分析打下基础,但实例的叙述不是教育案例的写作目的。教育案例必须在教育教学实例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而且教育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深入、深刻,富有启发意义。

4. 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教育叙事需要以情感人,就需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包括情节的修补、细节的加工、合理的想象等,类似于报告文学:因为是报告,所以必须真实;因为是文学,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当然,如果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十分完美、十分感人,那么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必要了;但一般来说,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教育叙事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教育道理,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 悟、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个过程是读者的辨别的过程,是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教育案例则必须忠实于现实,因为,教育案例的教育意义是从实例中挖掘出来的,读者失去了体会和理解的机会,听从于作者的解释和解读,如果教育实例本身经过了艺术加工,甚至虚构,理性分析也就会失去事实依据,那么,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育道理就有可能不真实、不可靠。

教育叙事实录l 作业本上的道歉和祝福 文/山东省淄博师范附属小学李萍 发表于《现代教学》 11—12页

“洗衣机厂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结果提前2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照这样的速度,全年可生产洗衣机多少台?”

这是一道作业题。在我浏览了一遍题意后,这道题的答案就印在我的脑子里了:1 6800÷10=1680(台),1680×12=20160(台)。

学生的作业本交上来了,符合我心中的答案的都判对,其他的做法我想都没想就判错。

第二天作业本发下去后,学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感到很生气,大声说道:“你们在吵什么?”

孙培栋站起来举着作业本大声说:“李老师,我做对了,你给我判错了!” “我的也是这样。”有几个同学也争先恐后地跟着说。

“怎么可能呢?”我开始有点愤怒了,又有点半信半疑,“拿过来我看看。” 作业本上是这样写的:16800÷10=1680(台),1680×2=3360(台),3360+16800=20160(台)。很显然这种解法也正确。我的气慢慢消了,可我怎么办呢?64双眼睛还在盯着我呢!“孙培栋,把你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仔细想想他的这种解法正确吗?”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给自己搭了一个台阶,然后我就可以下坡了。

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这样做是对的。他先算了每个月生产多少台,又算了2个月生产了多少台,再加上10个月生产的台数就是全年生产的总台数。”张瀚戈抢着说。

“李老师,我就是这样想的。”孙培栋有点委屈。“对,这样做也行。”又有一些同学明白了,随声附和着。我看到王朵的手举了又放下,像有什么话要说。“王朵,你有什么问题吗?”

“我想问问,为什么求出2个月生产的台数后直接加上16800台,就是全年生产的总台数呢?”

“唉呀,题里说‘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生产速度没变嘛。”张瀚戈有点不耐烦了。

“我接着说,既然生产速度没变,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求出生产速度,也就是16800÷10=1680(台),要求全年生产的总台数,已经知道10个月生产了16800,再加上2个月生产的台数不就是全年生产的总台数吗?” 刘海龙可谓是总结性发言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学生又投入到新的学习中了,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回到办公室,看着学生整齐的作业本,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教师节那天,学生的祝福和礼物让我感动不已,然而当我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又一次热泪盈眶。蒲莹、刘艺、李梦姿等几个同学的作业本上认真地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李老师,教师节快乐!”⋯⋯想到这里,我拿起红笔,“对不起,李老师判错了,请你原谅。祝你学习进步!~‘孙培栋,李老师给你判错了,请原谅。谢谢你给老师提出来。~‘新年快到了,祝你新年快乐!希望你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这些天,要更认真、仔细,争取更大进步,老师相信你!” ⋯⋯真诚的道歉,深

深的祝福,从我的心里汩汩流出,流淌在每一本作业上。

一本小小的作业本,几句极平常的话,却传递着我和学生相互的爱,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

点评◆

一场小小的作业**,引发了一个小小的故事,教师叙事报告的书写,为这个小故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个舞台上没有虚假没有做作,只有一线教师、孩子们生命的经历。教师如何面对自己错误的作业批改?可能许多教师都会勇敢地面对错误。文中最可贵的,不是这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反应,而是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学生又投入到新的学习中了,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之后,教师用过去认为权威的笔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下了最真实的情感,为自己的学生做了一个优秀的榜样。

教育叙事一实录2 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文/山东省淄博师范附属小学陶宗国

发表于《现代教学》 12页

上世纪90年代,我教五年级毕业班的数学兼任班主任。迫于考试的压力,当时,每天都要布置大量的作业。望着办公桌上如山的作业本,有时感觉那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我想,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大概也不比我轻松。有一天我突然想,除了布置少量课本作业外,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会怎样呢? 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着实吃了一惊,作业还能自己设计?但马上便是一种带有新鲜感的激动和喜悦。“自设作业”的要求就是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

第二天,我带着期盼又略为不安的心情打开了那一份份作业,这回轮到我吃惊了。这是怎样的一些“作业”啊——有“老师,考考你”,有“小发明”介绍,有诉说“我的烦恼”的,有充分显示自己个性的硬笔书法,有的干脆是一副“我的自画像”,画得自信而又调皮⋯⋯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我知道这些作业是孩子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设计的,这里闪烁出创造和智慧的火花。它完全不同于原来教师布置的作业。面对这样的作业,我不可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点点滴滴尽收眼底。我从中感觉到那50颗童心是那么坦诚和率真。那里有他们的希望、喜悦、烦恼、困惑,有他们对美的理解,对是非的好恶。我像欣赏着艺术品般欣赏着学生的“作业”,并在后面用心回答着、评价着。

当下午放学前我把作业发下去时,孩子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品味着我批改的一字一句。借此时机,我又指点他们的“自设作业”要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突出数学性。那一刻,他们的脸上、眼里洋溢着喜悦和满足,我的心一下子像被春风充满了,我感觉我的学生可爱了很多,透明了很多。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竟在许多同学的作业中扎了根。我高兴地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成绩也随着学习兴趣的浓厚而“水涨船高”了。

我想,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它有创新的广阔天地。我还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的道理。

点评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教育叙事,文章的出彩源于教师本身行动的出彩。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本身就为故事埋下了精彩的伏笔。陶宗国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把一种教育改革生动地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体会到这种改革的强大生命力,经历过太多抽象说教的我们怎会不为如此具体真实的经历动容?

第一次遭遇“学生恋爱" 文/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曹蕾孙浩

发表于《现代教学》 13—14页

两年前的一个午后,暖暖的阳光洒落了一地,我正惬意地翻阅着学生的周记本时,一张粉红色的纸片从作文薄中飘落下来,纸上是清秀的字迹:

“我不明白这是什么,却总觉得有些古怪,他似乎只对她一个人笑,他似乎每天都为她等候,他似乎很想慢慢地陪着她走,我不明白这是什么。”

午后的阳光里,我感到了一丝的寒意。我始终把学生的恋爱视为天敌,我一直用我最敏锐的目光在班中监视着,总想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我一直战战兢兢,唯恐它的生长、开花、结果,因为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他们。一群初中的孩子,你能和他们谈论爱情吗?忐忑的心情,感觉是暴风雨就要 来了。

傍晚时分,我发现教室里只剩他俩。他俩都坐着,手握着钢笔,沉思着,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我不动声色地靠近,两人同时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看见我,左手下意识地抖动了一下,脸红了。这时我才注意到,两人的左手覆盖处都有一张粉红色的纸片。

我默不做声,此时,在这受惊的小鹿面前。我能大发雷霆吗?不能。因为,我还不知道他们的手里拿着“什么书”。望着他们,我只是压着担心,平静地问了一句:

“这么晚,怎么还不回家?”因为隐约记得有人说过,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星期过去了,实地考察的结果让我觉得有话要说,当时机成熟时,我想我该一吐为快。

这样的话题,可以和亲人谈,和朋友谈,和高年级学生谈,可是和初中生谈,我真的无法尝试。因为总想找一个更适合的方法,我选择了用笔交流,不必面对面,却可以坦诚相对。然而,和谁呢,是那个女生,还是那个男生?有人把女性称之为“感性的动物”,把男性称之为“理性的动物”,应该有它的可信性吧!我动用班主任的一点特权,在锻炼写作的名义下,把他的周记变成了日记。说实话,他确实是一个很有灵感和悟性的孩子。就此,把日记作为载体的一次师生交流开始了。

“老师,我知道你为何对我特殊对待,是因为我犯错了。那天傍晚,其实你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了,对吗?”

(原来我错了,我一直在内心把他们当作孩子,这么一个懂得观察又坦率的 学生,已经不能用“孩子”来称呼他了,我知道我的谈话是可以进行下去的。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几乎可以预见我的丰硕成果了。)“是的,我能够猜测到你们在干什么,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够处理好成长中的问题,但我还是想帮你尽快摆脱这样的局面。周记变为日记,这是我对你的提醒,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能告诉我你的打算吗?我想不用我指明,你也应该知道,你目前的挑战是争取考到一个重点高中,那是你开学时对我的承诺,你忘了吗?”

(我想有些事情是不用明说的,既然他知我也知,那么何必再费唇舌呢?回避一些难堪的话题,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更何况是一个这样的农家子弟,用学业来激发他,用承诺来提醒他应该是最好的一种方法。)“我没有忘了我说过的话,我知道,我是一个农家的孩子,我必须考入高中才有出路。老师,你放心,我不会一直沉迷的,我要管住自己的思想,我要奋进。”

(他的回答让我觉得生活原来到处都充满了希望,也让我证实了他是主动者这一观点,更让我确信自己的选择。他确实是个善思考的好学生,面对情感这样的难题都能收放自如。原来,一件事情的解决是那样容易。)(二)我真的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样棘手的事情吗? 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地有老师到我这里来投诉,我真的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压,我的希望如同肥皂泡一样消失了。

“你上课为何经常低头,总是心不在焉?为何抬头时已无原来的专注精神?为何老是插一些无聊的话?找到原因了吗?你不是说要管住自己吗?为什么没有做到?”(任课老师说他经常插一些引其他同学笑的话,而更多的时候是想心事。我猜测,他肯定没有放下感情的包袱,可能越是求快,却越是举步维艰吧!原来,解决学生的这种问题,光是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我曾经向你保证过,我不会沉迷,我要奋进,但现在看来,很难。我自己已经考虑过了,关于我的低头,可能是我努力想使自己不看见她;我的声音,大概想让她把目光投射给我。我也不太清楚我该怎么办。老师,你能帮我吗?”

(我该要帮他一把了,这样的困难,让他一个人去承担,是太沉重了。考虑再三,我决定把他的座位调到第一排,这样就算是余光也不会涉及佳人了吧。

我在班中规定,凡胡乱插嘴扰乱上课秩序者,为班费作5元的贡献。我想,这样的强制措施应该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要相信自己的意志,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你有这样的自制力,凡事总有个过程,在新的环境下,你会回复原来的那个你的,我期待着⋯⋯因为希望

在人间,成功属于意志坚强者。”

(我觉得现在首要问题是让他感觉到有希望存在,这种困境是暂时的,解决它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当事人的坚持,这样,事情才会朝着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三)“我是不是很没有出息,我又插嘴了,我遵守《班级公约》,我甘愿出5元钱。”

(看着这句话,我的希望灰飞烟灭了。但放弃又不是我的性格,“给学生多开一扇窗,世界会多一道美景”,育人者,当如是也。除了鼓励,我此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法。)“钱,我还给你,因为我始终相信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也一直在期待你的 改变,不要让我失望。记住,不只是你一个人在努力,还有一个我,我也一直在帮你,还有全班的同学,他们虽然不清楚你的近况,但是他们不都暗暗地在认真学习,企图与你一决高下吗?你认为,我还能为你做什么?”

(继续给他鼓励,让他不觉得孤单,催促他的进 步。我想,只要我能做到,我一定会尝试。)“老师,我可能是空余时间太多了,你给我安排些事情吧!” ’

(活动确实可以分散人的注意力。学校当时有一系列的活动:一帮一活动、科技征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口语竞赛⋯⋯我都让他参加了。)“老师,我很忙,我真的很忙⋯⋯给我改为周记吧!”(他过得很充实,不再是无所事事,无精打采了。)

(四)“老师,到现在才发现以前的我有多傻。原来,老天给了我一个好脑袋,我却用它来胡思乱想。面对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我才知道,他们是多么辛苦,他们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而我是多么奢侈,因为我一直在浪费时间。参加了竞赛,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渺小,原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我的那点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学习,因为,我是学生,我想,她也会这样的。”

后记:

第一次遭遇“学生恋爱”,在诚惶诚恐中,也有不少的收获。

我沉思着,寻找着我的理论依据:极不稳定的心理,是这一青春年少时期独有的特征,极强的自尊心,是这样的岁月里特有的标志,花样的年华里,爱情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躲避,也不要害怕,关键是要处理好。仔细回顾我的做法,应该有一点可取之处吧!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很强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这也要求我们在谈话前己对他有个完整的了解,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使问题的解决能够事半功倍,千万不要以“孩子”来称呼他们。

青少年的心理是青涩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集体对他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当他偏离集体轨道时,我们还是应该让他回归集体。

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极强的,犹如刺猬,当危难来临时,他也会使出一些解数来保卫自己,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只要你能博得他的绝对信任,他也会与你坦诚相对。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选择有效的交流方式,拥有真诚的交流心态,具有细心的观察态度和教育的智慧,备有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是

一个守口如瓶者。当一切都已水到渠成,那么所有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的心理并不复杂,只是大家都不愿真正走近它,所以它才显得如此难以捉摸。”

曹老师和孙老师所记录下来的真实故事相信很多教师都有感受。可能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内心独白,但在这跌宕起伏的内心独白中可见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化“暴风雨”为平静,支撑着教师的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什么都重要”的教育理念。每一篇教育叙事都是以个案的方式唤醒着教师的主体意识,相信这能对教师的经验重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鲍贤)教育叙事

我“感冒”了

滕衍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钢山县三堡实验小学)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4年12月 54—58页

这样的感冒,我还需要治疗吗?不,我需要的是长久“感冒”下去。一个多星期的感冒,折磨得我难熬。眼泪直流,鼻涕直淌,“苦”得像个泪人。这一次的感冒,我的心里着实着急了,因为下午接到市教育学会通知,后天下午3点钟他们要来我校听我上一节课,内容自己定。大概的意思是市里准备挑选上一次参加省里赛课优秀的教师到各县区送教上门,对我,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这感冒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鼻子不通,嗓子肿痛,几乎说不话来。

接到电话后,我的第一个举动就是赶紧请假向医院跑。以往感冒时,我简单吃点感冒药,喝点开水就熬过去了。可这次时间紧急,万一熬不好,怎么办呢? 医生很镇定地告诉我,不要着急,小事一桩。要想好的快,最好能挂水。一个多小时的等待,已暮色降临,妻子、儿子在我身旁,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第二天早上,嗓子还是没有好多少,我担心这还有一天半的时间能恢复吗?上课有激情,这是我的风格。可这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呀,即使说出来,没有了任何的渲染力,又有什么用呢。我索性又去了医院。这一次,大夫给我检查后说可以挂青霉素,于是两瓶水摆在了我的面前,好家伙!从上午的10点10分一直到中午的12点20分,在人来人往的掉水室里,我焦急地等呀,等呀。心里在盘算着我上哪一课,怎么上?手里的杂志一页一页地翻过,呀!一篇好文章,<桥>,让我心灵震撼。一个老书记,在洪水侵袭的时候,组织100多人脱险,毅然让自己的儿子最后离开。结果,自己和儿子一起被洪水冲走。文章语言简练,很吸引我。更让我赞叹的是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来到这里,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文结尾的道白,让读者的心里一下豁然,既之是回读,再次品味。真是一篇好文章,我要和学生一起感动,就选它了。我一阵激动,课的雏形也随着一滴滴的药液融进我身体的细胞。

下午,我试了试嗓子,能说出话了,但声音大一点,还带有疼痛的感觉。晚上,妻子对我说起镇上有一家私人的诊所,不如到那儿再去看看。于是我们来到了这一家,那大夫说我的嗓子已经不肿了,只是还有少些充血。“完全好起来,是需要过程的,哪能操之过急呢。这样吧,打一针。”“能好得快吗?!”说真的,几年没有打针了,以前带儿子打针时我总是劝他不要怕,像蚂蚁咬一样,今天轮到我了,心里还真有些害怕,在针插入的一刹那,是疼?是酸?说不清楚,什么时候拔下的针头也不知道。“还撅着屁股干什么,早打好了。”妻子看着我的窘态,笑了。

“是吗?”我恍然。一直看着我的儿子笑了,那医生也笑了。我顿时觉得自己突然像个孩子。都是这上课闹的。

早上起来,我特意清了清嗓子,好多了。今天下午,他们就要来了。具体怎么样上呢?我在电脑上写下了课的构想,大致的流程。一切在我胸,我安慰自己:我能行。

在哪个班上呢?我本人带的是六年级,临近学期结尾了,各科复习紧张;五年级?上过了;四年级?对,就上四年级,对我也是一次挑战。我先把文章打印好,准备在上课前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就上,一个“纯洁的”借班上课的场景在我心里构建着。还要不要在别的班级试一试呢,不,不试。就我个人而言,是不 喜欢的,尽管我以前曾这样做过⋯⋯

走进教室,同学们一看上课的老师是我,颇有些兴奋。“春雨贵如油,淅淅沥沥下了一上午,下午天放晴了,大家的心情如何?”在和同学们简单交流了一阵后,上课铃声响了。

“同学们,最近我读了一篇短文,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今天我把他推荐给大家。”

说着我板书:桥。

师:谁来说说课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接着我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学生写下了“先人后己”“伟大”等词语。师:是的,同学们,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当我们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朴实而又可敬的老书记却毅然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短文中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同感受老书记那高度的责任心、伟大的人格。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字里行间留下你们思考的痕迹。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教师巡视。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课文中所描绘的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课文的1~4节,读了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雨水特别大。“泼”和“倒”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我感受到了时间很紧,情况紧急。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同学们,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呼喊,大家突然一脚踩 进水里,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感觉? 生:心里很慌。

生: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师:是的。什么是“疯了似的”,谁来给我们描述一下人们慌乱的情景? 生:爬起来,就跑。嘴里不停地叫。生:跌到了,再爬起来跑。(学生笑)生:我看到过电视里的场面,很吓人的。生:乱拥乱挤,谁也顾不得谁。衣服也没穿好⋯⋯

师: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确实感受到了情况的紧急,而且出路只有唯一的北面的“桥”。(我有意地用手指了指黑板上的板书)谁来读一读,要让别人听出来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生读。那声音很是沉稳、缓慢,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生疏。我有些担心。看来,这个班的学生的语感不是很好。稳住自己,我想,真实的课堂就应该这样,这不正是我要追求的吗? 我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感受到了。”回答是那样的整齐,这不禁使我心头一惊。明明没有感受到嘛!“我读一读,你们听一听。”说着,我把自己的感受读了出来,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他们有了一些变化,你们来练习读一读。学生练习读了起来。教学继续着。我知道,我感染了他们。

师: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老书记是怎么样做的呢?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从“站在木桥前⋯ ⋯”我觉得老书记有最先走的机会。

生:老汉很镇定。他在组织群众快速离开。如果不组织,越挤越慢。师:“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样的话语如果不及时制止,会怎么样呢? 生:大家一定会更乱。师:老汉怎样做的?

师:不同的语言表达人们不同的心

理,大家读一读,看谁能把两种不同的心态读出来。学生练读。我让一个学生读一读,这一回有进步,效果不错。

师:老汉临近退休的年龄,清瘦的面孔,沙哑的嗓音,怎么会“像一座山”呢? 可能是这个问题太难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本来课始的气氛就不像往常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时,学生没有一个人愿意回答,教室里静极了⋯⋯下面

听课的老师开始为我着急起来——卡壳了。我不这样认为,我心里在暗自高兴。

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思考呀,这样有分量的问题,换来的就应该是学生的思考,高质量的对话应该有这样的瞬间!我坚信!看到学生在索眉,于是,过了一会儿,我开始了让学生讨论。生:不是说他的身体像一座山,而是他的沉着像一座山。生: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在人们心中像一座稳稳的山。师:好,你们读出了深层次的东西。

带着这样的感受大家都来读一读。学生读。读书的感觉比刚才好了许多。师:”洪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 生:从劈手、痛骂我觉得老汉在训斥这个小伙子。生:老师,他为什么要拉小伙子? 师:大家说呢? 生:可能他想冲在前面。师:有这种可能。

师:小伙子的心里会怎么想? 生:怨。

生:不理解,这么多人,你为什么偏拉我? 生:我觉得小伙子的举动也感人,在水已经爬上胸膛的时候,他推老汉让老汉先走。

师:同学们,“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情况紧急,谁来读后面的这一部分? 一个学生读。

师:浪头吞没是很快的,我听出你读到最后的时候慢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想读出我的感受。师:什么感受? 生:难过。

师:是的,让读书的声音从心里发 出,让我们也用心来倾听吧!一生读,学生倾听。

师:其实,课文还有这样一个结尾:投影出示: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教师读)师:你此刻最想说什么? 生:(惊呆了)太感人了!生:老书记太伟大了。生:我明白了。

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父子在桥上的情景。看看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默读,大家都非常投入。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老汉的训斥的话,那么这“一拖”和痛骂中还包含着什么? 生:爱!师:什么样的爱? 生:伟大的爱!师:无私的爱!博大的爱!深沉的爱!师:如果说刚才小伙子的“瞪”包含的是怨的话,此刻我们感受到的还有什么? 生:(想了一会儿)明白了爸爸的用意。生:由怨变为理解。师:(我点头赞许)生:失望!我心里一惊,说真的,课前,我反复想了许多,甚至想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非正常生成的东西还是在不经意间出现了。一次、两次⋯⋯

师: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他本以为自己的父亲肯定是会让自己一个人先走的。没想到⋯ ⋯ 师:大家同意吗?有的观点是理解,有的认为是失望。大家怎么样看呢? 生:不同意。他也没有想到桥会塌。

他只是在让自己的儿子做个榜样。这样能最快地让人们站好队。生:我觉得也有道理。不过,小伙子是理解了的。他很快站到一边了。师:他们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吗? 生:珍爱!那是什么让他们这样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生:⋯ ⋯

师:是责任!是自己的使命!(一语似乎又激起了学生的灵感,探讨继续下去。)学生还在争论着,我能下个定论吗?告诉他们后面的想法不够崇高,不,我不能这样做。真实的生活中,这样的两种观点都存在,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的价值取向。读书,读下去,我不想让他们的话语变的这么肤浅。读,读进文章中去,用文章涵养他们的心灵吧,因为,说教一直以来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师:同学们,好文章是需要反复读的,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会更深刻,我们该拥有什么样的观点,我们能拥有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时间的检验。

学生再次朗读。这次,他们似乎更专注,更投入了。

师:读书含情,议论有情,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崇敬,把你们的感动,融进笔尖,把最后一段书写在短文的后面。

学生书写。每一笔画都是那样的认真。

师:走进课文,我们感受到危急的场景,感受到了英雄的形象;走出课文,你想对他们一家说些什么呢? 生:老书记,我们一定会记住您!生:我想对老太太说:”请您多保重!你的亲人太伟大了,虽然他们牺牲了,但是,您会拥有更多的亲人!“

我示意学生写出此时的感受,黑板上又多了“责任心”“使命”等词语。师:闭上眼睛,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要用“桥”做题目呢? 生:故事始终发生在桥边,这是一座生命桥。

生:桥,让人们通向远方,老书记的形象就像是一座桥。

师:是呀,有人说它是一座责任桥,有人说它是一座生命桥,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有不同的答案!我尊重大家的见解。

师: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觉得这篇短文的学习,永远没有句号,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相信你们每多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感受,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去搜寻生活中、读物中的故事,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体验。

一堂课就这样下来了。迎来的自然是大家的议论,有的说这节课上得不错,有的为我后悔为什么不上上前期已上过的那节公认的成功的课,有的老师说文章选得好,但应该用高年级的学生来上,这样他们读书的水平高,感受的也深刻,不至于“卡壳”⋯⋯议论多多,我心里直感动。

回想以前,在许多好心人的建议与意见中.我的课曾一改再改.最后。改得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当然,我不是妄自尊大。然而,我此时的心理是谁也不知道的,说真的,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少了,课前读了几分钟,课上读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回想,这篇文章我读了多少遍,而学生才读了几遍呀。因此,有些感受肤浅一些,我理解孩子们。市里的领导据说还要赶往下一个地点没有来得及与我交流,便匆匆离去了。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他们是否满意.我已不在乎了。但我自己是满意自己的,一身释然。这堂课上我有

了创作的冲动,有了释放的快感,尽管也有一些遗憾。客观地说,如果准备再充分,效果可以更好。但是,那是真实的,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激情。

从讲台上的蝌蚪说起 ● 安徽合肥

肖华

发表于《教育文汇》

2005年第7期

某小学,上课预备铃响过,一位语文教师匆忙走上讲台。他习惯性地扫视一圈.略一低头,发现讲台上有一只黑漆漆的瓶子;再一看,原来里面挤着一个个小蝌蚪。我想不少教师都遇到过类似的棘手事,而处理方式不一。那么,这位老师该会有什么“招”呢?请看这位老师在一篇“教育叙事”中所记——我一见到这瓶蝌蚪就来了火.愤怒的目光一扫视,就定格在“肇事者”——我班唯一住在郊区的、除了作业不做,其他一切“坏事”都做的张传身上,只见他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也许是他难得的脸红和畏惧征服了我,在瞬间的犹豫后,我咽下了几乎冲口而出的“站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亲手摘下并送给小女孩两枝玫瑰的场面在眼前闪过。于是.我缓缓伸出双手,拧开紧闭的瓶盖,边拧边说:“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送来了这么多观察标本。只是一定别拧上瓶盖.否则,蝌蚪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的!”

“老师.提蝌蚪是不对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反对我的态度。“哦?为什么不对?”我问。

唰!小手举了一片。孩子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

我真的被感动了!想不到.八九岁的孩子,竟然知道得那么多。我真诚地说道:“同学们,你们真的了不起!老师非常高兴.非常感动!我代表所有关心环保的人们感谢你们!”

我又说道:“我相信这位同学捉这些蝌蚪时.只是想到大家平时生活在城市里,没有看蝌蚪的机会,就好心地给大家送来了这个春天里最特别的一份礼物.而忘了蝌蚪是青蛙的孩子。是吗?”说到这儿.张传同学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

中午放学后.我把蝌蚪带到原来的地方放掉!”课堂上响起掌声。这位老师接着写道:“虽然这瓶蝌蚪让大家花了近一节课时间.但我感觉效果特好。我希望今后多上这样的课,也希望我们更多的老师多上这样的课。”

读到这里,恕我直言,我与这位老师的感受正好相反,既无法体会到这节“飞来”的课“特好”在什么地方,更不赞成仿效并推广这种课的上法。

当然,教学行为极具个性色彩,教师怎么教无可厚非。也许这位老师觉得这样处理是体现出某些教学“新理念”:对“肇事者”的宽容、感化;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抓住契机,实践“大语文”教学思想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大胆的探索精神是可贵的。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任何个性化的教学,任何教学新理念的实践,都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也许我的思想保守了些。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既不是班会课、思想品德课(有的老师遇到这类事可能会批评教育一节课),也不是自然课、社会课;既不是教学机智考评课,也不是艺术院校招生的即兴表演现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地推崇并实践这种“非语文内容”的教学,那么,明天的讲台上出现几只蜜蜂或几条小鱼、几条蜈蚣,我们叉得去大讲一节课蜜蜂、小鱼和蜈蚣喽!再推而广之,语文老师遇到打雷、刮风、下雨、下雪渺尘暴⋯⋯也得走出教材同学生大议

这种自然现象喽!虽然事实上,确实有老师这样做,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偶尔探索未尝不可,倍加欣赏大可不必,而推而广之则应当禁止。因为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这种“越俎代疱”式的教学.这种“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教学,只能把语文教学引到一种非理性的.极为浮躁的岐路上。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语文教学就不去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我想表达的观点恰恰是.必须大力鼓励并提倡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课堂以外的每一处生活,每一幅场景,但是这种联系必须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特质,必须与课内外教学有机联系和渗透,同时在质量和方式上把握一定的“度”。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这位老师发现讲台上有瓶蝌蚪后.能否尝试以下几种方式处理呢? 处理方式一:这位老师可以不经意地把小瓶子放到讲台下,照常上该上的课。上课时.如能联系到“蝌蚪”和放小瓶子的事可自然而然地穿捕讲几句,也可以在讲字词的写法时自然联系到蝌蚪青蛙等。如无法自然穿插,则在下课前一两分钟附带说一下这件事,同时在课外与“肇事者”交谈一下。

处理方式二:如这节语文课是作文或者是说话课,可以放弃预设教案,改为以“蝌蚪”为题进行作文实践式说话训练,甚至可请这位同学当“小先生”讲自己的观察感受。当然,必要的课后谈话还是少不了的,教书育人嘛。这样做法的目的,是鼓励同学们平时多观察自然,多熟悉生活,多关注社会.同时把自己观察了解的有意义的生活、景物写入作文。

处理方式三:课上只字不提,课后找“肇事者”谈一次话,并与课代表和合作学习小组长商议,适当时间安排一次以“我爱小动物,我爱大自然”为主题的演讲会,并出一期专题墙报; 同时鼓励同学们平时多读一些有关动物的书

刊,如《少年科学》、《昆虫记》等,多注意观察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写进日记。

当然,还可能有更多的类似处理方式。这几种处理方式也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其处理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目标是清楚的,方法是得当的,丝毫看不出离纲舍本、偏激失衡之处。我真希望有更多的再文教师会用这几种方式来处理课堂上类似的偶发事件。因为我觉得只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蝌蚪”类事件,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机智,真正体现出教改新理念,真正体现 “大语文”教学思想,真正彰显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

值得叙说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反思

薛小光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发表于《小学语文教法》

2003年12期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教授在<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一文中所说,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在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高,不会撰写论文”的同时,却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叙说出来的故事既真实鲜活、令人感动,又发人深省,极具挑战性。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故事”背后的成因却鲜有深入的分析思考,以至丧失了很多自身反思、发展的契机。

于是,我们萌发了改变研究策略的想法,建议教师讲述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教学困惑及其问题情境,以及问题发生之后,怎样分析原因想办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动人

细节。我们意识到,教师做研究完全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教学故事”的方式,通过撰写教育教学叙事重新回忆、审视曾经经历却无认真反思的珍贵情境、事件,这种叙述不仅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培植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养成对教育对象、教学直觉的敏感性,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教育叙事反思案例

一、教育叙事(某校三年级一节语文课— — 欧阳海舍身救列车)这是一节学区公开课,授课人是某小学一位30多岁的青年教师。教师首先从“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子?”

设问,同学们非常聪敏地迎合着教师,围绕课文题目和内容呼应着⋯ ⋯ 同学们渐渐进入情境,脸上时而挂满忧虑,时而充满由衷的敬佩,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英雄行为震憾了他们的心灵。

快下课了,年轻的教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时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右手,起身大声发问:“老师,如果是您遇到这样的危急情况,您会怎样做?”

听课的我从心底里为发问的学生赞一声好,我多么希望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看到我们的教师和孩子们真切的交流,产生心灵碰撞的火花,哪怕这种火花会带来轻微的灼伤。我多么盼望奇迹会发生,盼望年轻的教师能利用这个契机,与学生开展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讨论,然而⋯ ⋯

年轻的教师交了一份让我和学生都不能接受的答案— — 她有些恼怒地反责:“我问你呢!”

学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我还没想好呢!”

二、教育叙事引发的反思:

教师A:学生的问题太尖锐了,现在的教师的确难当,我为讲课的教师捏

一把汗。说谎充英雄吧,太虚伪;说自己不能像欧阳海那样舍生忘死,又怕失去学生的尊敬。这是教师的矛盾之处。不过训斥学生是下下策,有失教师威信。

教师B:如果我是讲课人,我会坦诚地向学生敞开心扉:“可能我做不到,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英雄,这正是我们需要向英雄学习的地方。”我想学生可以理解。课堂上师生应该平等交流。

教师C:如果是我,我会告诉学生:“危急关头我也会冲上去,用力去推惊马,但如果推不开,我会闪开。我和欧阳海的差距在于没有他那样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欧阳海就是推不开惊马,也不会闪开,他会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D: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欧阳海是炮车班的班长,拉着炮车的惊马跑上轨道,他是有责任的,这种责任意识更激发了他奋不顾身的精神。

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外出,碰到险情,我们也会义无返顾,因为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对教学叙事反思的分析与评价:

1.教学叙事反思的指向分析上述教师教学叙事反思的指向基本围绕着课堂教学指向和学生发展指向进行,即关注评价教学设计本身的利与弊,包括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技巧的运用等,同时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如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发展。

2.教学叙事反思的特点分析以上所有教师的反思均具有理性式反思的特点,即从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到学生学习状态、创造能力,从寓言的文体到寓言教学的特点。多种观念,多角度、多侧面地作出反思、评价、判断。

3.教学叙事反思的水平分析

在教学叙事反思方面,教师的反思水平显然高于教育叙事反思水平,教师

A、B、C、D的反思基本都达到了原因分析水平(准反思水平)。即能够透过教学行为层面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揭示出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作用。这一反思水平不仅基于个人的经验和个人对教学的主观观点,而且力图用课程改革的思想来诠释自己的思考与认同。如何判断反思的水平及正确性呢?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水平是具有价值类判断水平。即反思时考虑道德的、伦理的标准,并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来审视这些问题,并揭露潜藏于这些问题的意识形态,以引导改革。这一水平,教育者关注知识的价值以及对教师而言有利的社会环境并且能够祛除个人的偏见。进一步,教师对于课堂和学校行为能够做出防御性而非盲目的选择。这一水平,能够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下来分析教学行为,这一水平才是真正的“反思水平”。

教育叙事:从概念到操作

林仕彬

发表于《教育科学论坛》

2010.5(32—33页)

教育叙事主张在讲述故事(事件、寓言、个案、自传等)的时候显现真理,而不是直接将理论摆出来并强迫他人接受。教育叙事走的是一条“描述—反映”、“理解—反思”的隐喻性道路,而不是“假设—检验”的逻辑证明或证伪的道路,科学、规范、精确不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

教育叙事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直面教师的真实生存状态,解决教师的日常问题,它的课题一般直接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时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取。教育叙事专注于小问题研究,因此对问题的界定很重要,它关系到研究的深度。正因为如此,教育叙事强调作为研究者要有必要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眼光。

教育叙事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教育实践现象(或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

确定问题是教育叙事的第一步。问题构成了教育叙事的中心。叙事从问题开始,并围绕着问题展开、深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叙事中,有了问题就意味着有了交谈或竞争的对象或对手,有了观念的交融或交锋。”教育叙事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可能出现很多突发事件,但大部分事件教师可以用教学机智当场解决,这些事件就不列入教育叙事需要研究的问题里面。只有那些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出现、具有一定难度、需要系统思考和反思的问题才能进入教育叙事的视野。

意识到问题出现,并能把问题准确界定出来,下一步就是如何将问题上升到研究的层次,即问题课题化阶段。问题课题化是将主要问题分解成一些子问题,从而形成问题群,教师将问题当作课题对待,并采取参与的方式进行研究。这是教育叙事的关键步骤,上面提出的参与、改进、系统、公开是问题课题化的有效办法。教育叙事初看起来是一种简单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但在这过程中需要通过某种叙事技巧使事件彰显一定的教育意义。但问题在于,何以能使事件彰显教育意义?这是教育叙事的最后一步,即研究成果的表达。

教育叙事实际上是一项具有一定文学创作色彩的工作,而非简单的研究。教育叙事在叙事时隐蔽了一些众所周知或理所当然的大道理,同时又让一些深层事理得到敞开、显露,使人有所领悟。为了做到这一点,教育叙事极力提倡用自己的方式说话。个性化的表达风格是为了使独特的、个性化的案例更具震撼性和威慑力,以便引人深思,使得看似非常有限的事件的意义得以扩大,从而达到一定的代表性。

教育叙事提出让教师“换一种说话方式”显得如此迫切,也显得如此亲切。

让教师“换一种说话方式”实际上是指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往的教育研究往往过分重视用逻辑、实证的科学语言来“说话”,使得教师的写作和思维变得刻板、单调。

如果说一个人怎样生活决定他(她)怎样“说话”,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一个人怎样“说话”影响他(她)的生活。这正是教育叙事所追求的理想:通过改变教师的说话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教学。因此,教育叙事非常重视教师的“说话(写作、思考)方式”。

教育叙事有哪些“说话”方式?“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实践记录具体地、情境性地,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教育叙事实际上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它吸收了质性研究的一些养分。“(质的)‘研究’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构建———在人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过去和现在之间构起理解的桥梁„„这类研究的报告形式已经跨越了科学和文学的界限,各种混合型文本已经被创造出来,以往被认为是文学的体裁(如口述史、自传、传记)已经逐步接纳到‘研究’的范畴之内。”文学体裁,特别是传记成为叙事的重要载体。传记是个人生活史的真实反映,通过反思个人成长的轨迹,教师能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理论品位也可能因此而得到提升。可以说教师在做教育叙事的时候是在写一系列的传记。这些传记可以是自己的故事(自传),也可以是他人的故事(他传、别传等)。此外,故事、寓言,甚至小说、诗歌、影视作品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叙事的表达方式。这些体裁暗含了叙事的基本策略:让故事来显现道路、理论或真理。值得一提的是,40 教育叙事并不拒绝正规的学术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只是对于大部分普通教师来说,正规的论文和报告往往因为某些原因而使他们望而生畏,并最终迫使他们使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拼凑文章„„

总的说来,教育叙事一般步骤包括: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将问题课题化,再进行参与式的系统、公开的研究使问题得到解决,最终将上述过程写成有教育意义的文本,从而改进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

当然,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确实容易出现随意现象,它一直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叙事要求尽可能给叙事者足够自由想象和反思的空间,让研究者形成独特的教育眼光和视界;另一方面又有必要对研究者进行必要的规范,防止将随意的叙事升级为研究,防止将叙事变成无关紧要的记流水帐、总结经验或写私人日记。此外,教育叙事过分关注独特性往往使它过分自恋。这种自恋也许是出自于一种过分自信,过分自信事实胜过雄辩而忘记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事理”;过分自信故事是理论的故乡而摒弃了必要的道理和理论,并最终陷入仅仅为说故事而叙事的泥潭;过分强调表达的个性和独特性而变得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过分追求语言上的陌生感而使研究与它所珍视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因此,有必要对叙事提出相应的条件限制和必要的规范要求。教育叙事中提倡“系统、公开、参与、改进” 正是为了防止研究者将随意的叙事上升为研究的有效策略。

对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的功能及意义的解读

任丹凤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上海201701)摘要:教育叙事的本质在于通过讲述发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揭示教育是什么和应当怎么做;而叙事教育

则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实践。关键词:教育叙事;叙事教育;功能;意义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I(X)2—0845(2009)12—0137—02 发表于《教育探索》

2009.12 137—138页

从字面上看,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只是词组的相互颠倒,但是,就像语言和言语一样,它们表达的意义却相去甚远。虽然它们实际包含的意义和所具有的功能并不一样,但是,它们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却是一致的。研究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一、对教育叙事的解读“教育叙事是从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叙事学中脱胎而来的。最初足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因教育叙事脱胎于叙事学,那么,叙事学领域中遇剑的问题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经典叙事学研究最早出现的问题就是在人们不断丰富叙事结构研究的同时,“也让‘叙事结构’这一概念变得十分模糊”。

1.教育叙事的概念及功能目前国内对教育叙事有如下说法:

丁钢认为,“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方式”。

刘良华认为,“所谓教育叙事就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

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郑金洲认为,“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呈现的研究成果”。

我们用叙事学方法对这些描述进行总结和归类便会推断出.教育叙事的主体是“教师(人们、作者)”,它所经历的事情足“充满实践意义的教育生活”,它所获得的收获是“教育经验、体验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的目的是

“以不可量化(不直接定义、不直接规定)的方式(讲故事、讲教育故事)呈现研究成果的”。若换一种方式表述这个推论的话,那就是:教师为了呈现教育研究成果,以(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充满实践意义的教育生活为背景,以讲故事(教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体验告诉读者。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似乎发现,教育叙事的真正目的是为研究或表达研究成果而存在的,若失去了研究功能和价值,教育叙事就失去了存I在的理由。有人认为,教育叙事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不必进行特殊的专门训练,因而具有易操作性”的方法。

2.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及功能解析国内学者对教育叙事研究持以下观点:

(1)“从外延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研究对叙事研究方法的一种整体性借用,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分析现象之中所包含的基本结构,并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因此。教育叙事研究足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

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它南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刺激、触发当事人进行故事述说,并以当事人的叙说内容为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霞要生活经历以及生命主题”。

(3)“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发生、对现在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期待的描述来建构教育生活的意义的研究方式”。

(4)“教育叙事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长期教育教学实践,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和交往中,发生了各种教育教学事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叙述教育生活故蕾.讲述教育事件.用真实生动、富有情感和人性的事实绛验揭示隐于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奉质、规律以及意义价值,形成教师以经验方式对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的方法。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对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基本是停留在教育叙事的层面,看不出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有何区别。但是,讲故事只是叙事的手段,而不是研究的手段。研究虽然需要以故事为载体,但更需要透过故事发现问题,透过故事揭示本质。只叙事,不议事或浅议事都不是真正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应当关注的是:问题是怎样被揭示出来的?它是否具有普遍性?故事属于教育中的常态现象还是岐态现象?常态教育中存在哪些岐态因素?教育理想状态(自然状态)应当是怎样的,而现实状态又是怎样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足怎样形成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当是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的内容。

另外,教育叙事研究不是文学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反映教育自

身的特点。虽然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都是关注和描述人的日常生活,通过日常生活发现一个个生活事件所反映的生活意义。但所不同的是,教育关注的人要比文学作品涉及的人的范围要小得多。教育叙事研究应关注的人不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受教育者——学生,也就是还要关注故事中的另一方当事人或多方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因为从教师眼中看教育只足教育叙事的一个视点,一个视点不可能看到伞景。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师生不是“导体式”(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关系,而是“双主体式”的关系。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只有教师的声音肯定是有缺憾的,与学生成长有关的一切日常生活都应当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素材。

二、对叙事教育的解读

笔者通过搜索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叙事教育的文章几乎没有。但是,只关注教育叙事而漠视叙事教育也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叙事教育自古有之,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教育。顾名思义,叙事教育就是通过叙事达到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警示自己也警示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叙事教育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群体的,甚至还可以是针对一个民族的。例如,古代的《荷马史诗》、西方的《圣经》故事和犹太教中的犹太民族英雄——摩两带领犹太民族走出埃及等就是以叙事的方式对其民族和后代进行教育的.以此达到传承历史和民族文化、坚定个人信念和民族信仰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叙事都应属于叙事教育。

对于叙事教育,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人是会讲故事的生物,他们生活在故事中;他们既是故事的制造者,又是故事的消费者;他们在故事中成长,也在故事中迷失;历史是人创造的,又是由故事传承的,故事使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为故事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学艺术

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叙事,而教育也需要植根于生活,回归自然。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教育应回归自然.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个体经验的积累”等名言,为叙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实,任何一种慨念或理论的产生和出现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叙事教育也不例外。与古代集体叙事(集体讲同一个故事)相比,当代的叙事都是个体的叙事。通过个体经验展示群体智慧,因为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智慧的丰富性是由个体智慧的多样性汇集而成的。叙事教育强调实践的意义和牛活的意义,强调叙事的主体性和个体内在经验(体验)的重要性,这与后现代思潮和后现代知识观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后现代思潮和后现代知识观为叙事教育提供r理论依据,并为叙事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可见,叙事教育是一种注重价值观的教育。尽管为了能够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表达价值观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总体而言,叙事教育既是教育方法,也是教育理念,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注重在做中学。就课程而言,只有那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和需要实践的课程才适合开展叙事教育。例如,对于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因社会工作具有直接服务于社会中弱势群体、关心弱势群体的现实生活和内心感受等特点,教师用叙事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案主,培养学生用设身处地的心情去关心、帮助案主则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解读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的意义

通过解读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叙事的本质在于通过讲述发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揭示教育是什么和应当怎么做。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教育素养、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教育是什么和应当怎么做,必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些差异的存在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反思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提供了条件。所

以,教育叙事是帮助教师职业成长的一种手段。另外,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只关注几个人的教育叙事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教育叙事是个体的和多样的,但是,在个体声音和多种声音中总会出现某种趋同的声音,而这种趋同的声旨才是教育叙事研究者应当重点关注的。而叙事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这种方法和理念需植根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实践。它是对人类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补允和修正,但不是否定。人是自然界中感性和理性融为一体的,毫物,叙事教育表达的是人的直觉、直观和感性发展的一面,叙事心理学为人的直觉、直观和感性思维提供了诠释的依据。如同语言和言语、历史和历史学、叙事和叙事学一样,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我们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不仅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也能够通过叙事教育使叙事者或读者(听者)受到教育和肩发.那么,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就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融,不分彼此了。

《论语》:一种教育叙事的解读

田春利,路树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上海200062)发表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02月

摘要: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叙事表现在因事而说的言说方式和“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这二者正是孔子”中庸“方法论的体现。孔子的教育叙事对于今日的教育研究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对个体教育经验的合法地位应予确认;在尊重个体教育经验中把握规律;更加理性地理解教育创新。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叙事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051(2004)01-0125-04 《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记录,是活生生的。是写实的.充满着日用伦常的生命活力。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正引起我国学者们的注意,而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对我国历史上的教育文献进行研究还很不够。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分析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的特点.或可对现在教育研究有所启示。

一、因事而说的言说方式

《论语》中孔子的言说总是有其具体的情境与对象。也就是说他只在“有”而不在“无”的层次上言说,而且关于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其说法也有不同。如在《论语·为政》篇中,同是问孝,孟懿子问时,孔子答日:“无违”;孟武伯问时,孔子则答以“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时,则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子夏问时,孔子应之日:“色难”。同一问题,答案不同。程子解释说:“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也就是说,孔子的言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再如《论语·先进》篇中,同是关于知行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时.孔子答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时,孔子则告之日:“闻斯行之”。弟子公西华在一旁见此情景迷惑不解,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在孔子这里,很少有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言辞,而常常是因事而说。这种言说方式,在《论语》中俯拾皆是。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对孔子采取此种言说方式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孔

子的事件本体论。在他那里.并没有像柏拉图式的理念之类的实体性本体,可以高居于一切现象之上之外,凡事凡物都可以并且只能由此理念加以推衍。孔子的本体论是体用一如、理事一贯的本体论。美国汉学家郝大维(David L、Hal1)与安乐哲(Roger T.Ames)在《孔子哲学思微》一书中指出:‘‘孔子的哲学是事件的本体论,而不是实体的本体论。了解人类事件并不需要求助于‘质’、‘属性’或‘特性’。因此,孔子更关心的是特定环境中特定的人的活动,而不是作为抽象道德的善的根本性质。”事件本体论就是体用一如、本末一体的本体论,本体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就存在于特定的事件之中,且只能通过特定事件来显示。因此,要言说此一本体,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特定的事件来显示,并且在不同的事件中有不同的显示。孔子的言说方式显然是与此种事件本体论相适应的。其二是源于对言语时间性的深刻体认。孔子认为,以言语达意,必须掌握言语的时间性。此种时间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不同的言说对象而有不同的时间性。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朱子于此下注引张敬夫语日:“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孔子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掌握好因人而异的时间性,正是孔子言说的特点。二是同一言说对象的不同时间性。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他在对学生施教时,就表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必待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方才予以启发开导。

可见,孔子是最典型的“时然后言”(《论语·宪问》)者。正因他十分自觉地遵循了言语本身的时间性,所以导致了其言说方式的千变万化。

二、“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孔子的因事而说的确是在“叙事”.但是这些叙事是杂乱无章的吗?弄清了这种叙事的原因,我们发现,在孔子看似凌乱的言说背后,有着一以贯之的“道”。正如朱子指出的那样:“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孔子的言说方式虽是“泛应曲当,用各不同”,但其“道”却是一以贯之,其思维方式并不紊乱。孔子自己就对子贡说:“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对曾子也同样说过:“吾道一以贯之”(《里仁》)。朱子注日:“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所谓“一本万殊”,就是说他有一个贯穿其思想各个层面的基本原则(道),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由此一基本原则出发并以之为归宿。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是以一个基本原则(一)统帅其思想各个层面(多),即以一驭多。孔子“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体现在通过“万殊”来把握“一本”上。孔门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就思维方式而言,“务本”就是要执本以驭末,先本而后末。只有遵循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合乎于“道”。所以孔子对于礼乐,强调必须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说,礼乐之本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外在形式,而在于其内在之义,即“仁”。故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乐无仁以为本,则徒存其末,而实不复成其为礼乐。当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赞叹说:“大哉问!'’认为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种提问所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正是因末而求本。孔子高足颜渊向孔子问礼时,也是先问其本,然后再“请问其目”(《颜渊》),同样是遵循了执

第二篇: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乾安县第七小学

刘丽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全校轰轰烈烈地开展海量阅读的实验课题。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的阅读课外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1.营造积极的读书氛围。

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提,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营造。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在我的班上,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随时都能找出好几本课外书,有的是班级准备的,有的是学校的必读书目,还有学生们自己准备的书籍,让学生一有空闲,就可以有书读,或者随时有了读书的欲望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读书。现在,课余时间在走廊上闲逛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大家都喜欢捧着书本津津有味的阅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我校的阅读活动一直丰富多彩,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纷纷诵读起了《三字经》、《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论语》等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每周还有一节阅读的指导课,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我结合班级情况经常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读书交流会……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科学小博士”等。在我们教室的后墙壁上还贴有一张学生的阅读评比表,期末我们还要评出“阅读小明星”。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三读”法。

记得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的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罢了。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的提高,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2.会作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能“读”以致用,我要求他们学会作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你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篇自己的“佳作”,张贴在班级的“百草园”里供全班同学阅读。3.学习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的方法。如学生整体阅读了沈石溪的《狼王梦》后,我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其写作的水平。

三、寓教于乐——使学生好读书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索取知识,掌握知识。1.说一说。

我班坚持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训练,即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可以是国内外的一则新闻,可以是一件趣事,也可以是新学会的一首古诗,还可以是一段佳作……仔细观察,真是说者神采飞扬,听者兴趣盎然。如今批改学生的作文,我才真正的明白“问渠哪得清如水,惟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2.赛一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持之以恒,我利用兴趣活动课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好读书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让阅读的习惯成为自然,成为茶余饭后的一大乐趣,才能真正的说:课外阅读——说爱你也容易。

第三篇:教育叙事

教育是一片神奇的热土,生生不不息地萌生着梦想,源源不断地孕育着希望。这里是学生的成长的乐园,是教师日夜守望的精神家园,需要并且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见钟情地去爱恋,一往情深地去耕耘。回顾14年的执教历程,作为体育教师的我无怨无悔,十四年是一段艰难与幸福相伴,挫折与成功并生的人生旅程。

我于一九九九年毕业于哈尔滨市师范学校体师专业。为了更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于2001年在哈尔滨市教师体育学院完成了大专的函授。十几年来我始终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前沿,勤勉自励,孜孜以求,以身肩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为荣耀,以历练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己任,快乐的工作着。

一、走进教室是“登堂”不断进修才能“入室”

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仅仅应该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水。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我决心锐意进取、不断磨砺,提高自己,并给自己订下了“情操高、知识博、功底厚、教风实、教艺精”的奋斗目标。

刚入孟家中心小学时,我还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孩子,对教育教学十分迷茫。面对这些孩子,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教学。在领导和老教师的帮助下,经过认真学习、工作,逐渐摸索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之路,探索课改新思路,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逐渐确立了适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喜欢、目标明确、教育教学系统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同时开展丰富的学校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续。几年来,跳绳、踢毽、足球、篮球等形式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工作中,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业余训练,本人均会身先士卒,以身示范,与学生一起运动、游戏,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并健康成长。多年来,一直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多少个不眠之夜,选定训练苗子,制定训练计划,确定授课方案„„几番寒暑、几度春秋,风雨中、烈日下总能见到我忙碌奔波的身影。当别人还在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我已经在陪同学生晨跑、训练,当

别人躲避风雪,围着火炉享受温暖的时候,我坚持在训练场指导学生的训练,无论春夏秋冬,我总是风雨兼程。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因此我在2009年荣获呼兰区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荣获哈尔滨市呼兰区师德先进个人;2011年批准为区记功一次;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省本级培训项目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探索前行,不断加深教育理论和业务学习,拓宽知识基础,提高自身修养,系统、深入的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广泛吸收各种知识素养。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新课改标准,边教边探索、边总结,像蜜蜂采集花粉一样,在知识的花丛中,博采精华,消化吸收。在工作中我先后参加了计算机初、中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岗位练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11年哈尔滨市农村教师远程通识培训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3年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小学教师通识培训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

二、成熟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加速成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憧憬着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在参与课改的过程中,站在一线上,使我有了深刻的领悟,新课程召唤具备有“会读书、会研究、会上课、会写作”的新型教师。

随着教学时间经验的不断累积,教学质量有了一定提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激发了我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在改革时间过程中,我研读了教育资源八本书,记了大量笔记,记录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在2009年荣获“哈尔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教师”称号。2011年我承担了区“十二五”的规划课题《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大大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当年的实验班成绩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好知识灌输和探究的度也要做到随时、及时教学,更要具有创新和科学研究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现代教育

是以创新教育为主,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教育的主体目标是学生的创新,从操作程序看,首先要求教师有创新能力,然后才会有教育对象的创新,所以我首先把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转换为突破口,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智力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2012年12月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兴趣和品质的形成》在区教育学会优秀科研论文评奖中被评为一等奖;2011年《体育与健康》经教育部规划课题总课题组织专家评审,被评为优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2013年5月《教师行为、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在《走进学生心灵》丛书中发表。

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新的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努力做到寓教于乐,注重教学内容与实现形式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玩乐中求得知识能力和领悟力的提高。从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语言启发、图示启发、情境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发挥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带头上研究性学习示范课,带领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预测,使教师“导”的艺术、“引”的技巧、“帮”的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边指导边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而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在新世纪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学不再是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我先后参加了区初级和中级计算机培训,进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我还经常帮助学校的教师做各种课件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有部分课件还在区探索杯教学中使用过。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我认真阅读大量的新课程改革资料,自学科研理论,从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我认为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的经验都记录下来,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每学期的听课节数达到五十多节。在新、老教师的经验中汲取了大量的新信息。教学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了同行的赞赏和领导的肯定。2011年我所执教的《跳绳》一课在东三省第八届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

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2013年《游戏中要注意安全》一课在呼兰区第十三届电化教学探索杯大赛中荣获壹等奖。

三、体育教研 身体力行

曾有许多人劝过我:做为一个体育教师,还是转行吧!其实我曾经也犹豫过,但是由于我对体育的热爱使我对这项事业更是不离不弃。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明天,热爱人民吗?那么收回你向他们索取名利的手,洒下你的热血,捧出你的诚心,献出你的汗水、力气,你会在这献身中寻到欢乐与幸福的真谛。”正因为这份热情与热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教研组的集体作用。

首先,教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且每次活动都有记录,集体备课、评课得到了加强;

第二,新老教师师徒结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做到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切磋,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第三,经常指导中青年教师,积极组织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努力做到资源共享、资料共用,并已形成虚心好学,共同提高的局面;

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我和各位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我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体育教师,负担着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在教育神圣的殿堂的门楣上,赫然写着这样的字句:汲汲于富贵者免进,热衷于功名者走开,在美丽的教育中把自己的人生铸就得更加美丽;在可爱的学生中把自己的性格塑造得更加可爱;在人文的氛围中把自己的情怀浸润得更加人文。十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付出了很多,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荣誉。

成绩的取得是对过去工作的认可,今后的路还很长,我还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创设有特色的适应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路。全面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篇章。

第四篇:教育叙事

默默耕耘 编织梦想

——宾县胜利中心校 高文艳 一九九九年七月我从哈尔滨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宾县胜利中心校任教,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用青春编织我美丽的梦——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牢记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宗旨,只讲奉献,不求索取,辛勤耕耘,用爱心谱写一曲青春的赞歌,把一腔赤诚奉献给自己所钟爱的育人事业。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为教师身上那独有的魅力,正是因为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的精明强干,年轻有为,让我有了一股向上的力量!11年的风雨磨砺,让我从教育战线的一名新兵,成长为县骨干教师,语文学科教学能手,2002年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2006、2007、2008连续三年被县教育局授予“记功奖”“模范工作者”;2007年还被评为“黑龙江省县域优秀教育人才”;2008年被哈尔滨市教育局评为“哈尔滨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2008、2009连续两年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教师”。2010年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一路辛劳,一路殊荣,在教书育人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火热情怀与赤诚的爱心。

一、拼搏在闪光的事业中

我爱我的事业,但我更担心我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而误了一个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为了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大学本科的课程。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到网上看名师的课例,讲座等,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不断积累经验。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多次参加县市组织的教学活动,并承担出课

任务,每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2000年5月,在全县“一题十课”大赛中执教的《落花生》获优质课;2003年执教的写字课《眼中无字 心中有字》获全省语文教学竞赛二等奖;2004年在全县“雏鹰杯”大赛中执教的口语交际《保护有益动物》获优胜奖;2005年全县教学大赛中执教的作文课《我爱___》获一等奖;2007年在全县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中执教的《关爱残疾朋友》获一等奖;2008年的“雏鹰杯”大赛中执教的《孔子游春》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2005年承担了省级十一五规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2008年12月验收合格。在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师文化测试中,我取得了语文全县第八名,数学第六名,总评全县第四的成绩,在镇里组织的文化测试中,我更是名列前茅。成绩的取得并没有阻止我前进的脚步,我更积极的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在全县的岗位大练兵活动中,我又获得了“岗位练兵先进个人”的殊荣。我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也同样要求学生积极进取。从教十一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担任数学、语文两个学科的教学。为此我牺牲了无数个节假日和中午休息的时间,辅导着学生,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育教学上。在一串串闪光数字的背后洒下的是辛勤的汗水和一次次艰难的拼搏。2008年小学毕业考试,我带的班级有21人,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的18人,80分2人,60分一人,全班平均分93分。数学、语文两科均是全镇第一名,而且有17名学生是排在全镇前五十名的。

回想着昔日的辛劳,看着孩子们优异的成绩,我由衷地感到作为一位教师的骄傲与幸福。

二、奉献在岗位,无怨无悔

作为教师,这一职业选择的本身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奉献的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从教11年的艰辛奋斗,使我深深地领悟理解到教师的一生是奉献博爱一生的真正意义。

我休完产假回校上班,我所教的是三年级。正赶上学校刚分完班,一切都是那么的混乱,我知道三年级是个关键的时刻,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这时候养成一个独立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影响会很大,可是我每天要回家给孩子送两次奶,这样无疑要有很长时间不能陪在学生身边督促他们,看着学生们那无心学习的状态,听着科任老师跟我说课堂纪律的难以维持,英语家庭作业有过半的学生不写„„那一刻,我真的是心急如焚,看着那么小的女儿,再看看我那群学生,这个时候他们都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啊!思索过后,我忍痛下了决心:让孩子吃奶粉吧,我不回去送奶了,学校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于是,我把还什么都不懂的女儿交给了婆婆,自己则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作中,把更多的爱和耐心都交给了学生。我把全部的在校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学生习惯的养成上,而教案,试卷则是天天背回家,一忙就是大半夜。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加上过度劳累我的体重更是直线下降到80斤,血压更是低的吓人,常常是自己转身都得用慢动作来完成,不然就会晕。老公心疼我说:“工作没你这么干的,孩子顾不上有老人帮忙看着也就算了,关键是你的身体也吃不消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虐待你呢。”我只能笑着说:“没事,等学生完全走上轨道我就清闲了,就不用每天这么忙了。”其实我心里知道,要想当好一名老师,哪会有清闲的时候啊。可能因为孩子母奶吃的少,抵抗力特别差,十天半月的就闹毛病,五岁以前常常是宾县、哈市的住院,而我却顾不上照顾孩子,每次都是孩子的爸爸带着孩子去住院,而我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世上哪一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我却尽不到这份责任。女

儿需要妈妈的爱,学生何曾不需要老师的爱?我多么想在女儿和学生之间做到两全其美,但当我必须在女儿和学生之间选择其一时,我毅然选择了后者。多年以来,当我把关爱,柔情,耐心都留给了我的学生时,而更多的是冷落自己的女儿,我不但没有细心的呵护她的成长,就连给她讲讲故事的时间都很少。

敬业爱岗是一种境界,意味着无私奉献,也意外着愧对更多自己最亲最爱的亲人。

2007年十二月份,母亲的一次生病被意外查出了肝上有一个很大的血管瘤,必须马上手术。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是晴天霹雳,我焦急万分,多想去病床前照顾妈妈,可在妈妈手术前的那段时间,我却连一次医院都没去过,因为,那时候正是临近期末,学生们正是紧张复习的时候,我要守在岗位上,陪着我的学生,希望他们可以考出个好成绩。我是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才赶到哈尔滨市医大一院的,手术后妈妈因为术后反应酸中毒,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三天后,妈妈才脱离生命危险,转到普通病房。而我没有留下来照顾妈妈,而是又回到了学校,因为学校里还有一群孩子在等着我。回到学校后,我把自责和担忧深深地埋藏在内心,即使焦心的惦记病床上的妈妈,但仍耐心的辅导差生,每天带领学生复习。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成绩又是全镇第一。面对妈妈我的内心有着深深的负疚感,我没有照顾好妈妈,但面对我的学生与事业,我却是无愧我心,无怨无悔。

三、言传身教,用爱谱写教育的赞歌

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积极探索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从抓学生的德育入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2008年撰写的论文《班主任如何抓好德育工作》被哈尔滨市教育学会评为三等奖。在班级管理中我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跟学生一道遵守班级制度。我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我

首先做到。要求学生早到校,我就按规定时间来,要求学生没事尽量不请假,我生病了也是晚上下班再去打针而白天坚持给他们讲课;大扫除时,裹着泥巴的枯枝烂叶,我带头清理;冬天下大雪时,我和学生一起清理没膝深的积雪;哪个学生遇到困难,我主动帮助„„学生从老师身上,懂得了团队精神,懂得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同学年的一个同学得了脑瘤,我们班的同学积极组织捐款。班级里谁要有了困难,同学们都尽己所能的帮助。

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风景,我总是用全部身心观景,赏景,爱景,对班级的学生我就像对待大花园的草木一样,用不同的方法培育,使之枝繁叶茂,各放光彩。对其中的不良“草木”认真矫正,悉心照料,使他们正常发育,进而茁壮成长,为“美景”增光添彩。十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我细心关怀;对成绩居后的学生,我始终循循善诱;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总是宽容原谅;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我从没另眼相看„„我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爱心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每一个学生,践行着教书育人的诺言。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董婷,由于家境贫困,在班级很少说话,我看在眼中疼在心里,于是我总趁下课学生都出去了,就把从家里带来的吃的放在她的书包里,有时是一袋奶,有时是一些水果,没事的时候我就找她聊天,不断的鼓励她,渐渐地她体会到了我的用心,不但学习努力,也开朗多了,能和班级同学打成一片,毕业考试取得了全镇第十名的好成绩,到现在她的奶奶还对我特别感激,总说要是没有我的关心,婷婷不会有那么好的成绩。家长已经放弃不管了的尹贺,经常去游戏厅,作业经常不写,还时常偷拿别人的东西,借同学的钱也不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一次次的给家长打电话,做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和我一起努力。不记得多少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记得多少次耐心的鼓励,苍天不负苦心人,在我永不放弃的坚

持下,他真的转变了,作业按时完成,不再拿同学东西了,而且班里有活动还积极参加,运动会上还取得了五千米第二名的成绩!有些早熟的李广平和张满足,因为喜欢班级里的一个女生,居然打起来。面对这些我真的有些头疼,我怕一个处理不好而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那几天他们看见我总是闪躲的眼神,我想他们应该也知道错了,于是,我没有找他们任何一个人谈话,而是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我们是兄弟姐妹,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班会,学生积极准备,那天的班会开的特别成功。在做总结的时候,我说:“咱们班的每个学生在老师的眼里都特别的优秀,老师和你们就是一家人,家人间的喜欢与关怀是一种亲情,让我们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温暖每一个人„„”通过这次班会,我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同学间的交往应是正常的是纯洁的。从那以后,班里再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学生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学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有了困难,全班同学都会和他一起努力。我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健康的成长。因此我所带的班级一直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在2006—2007学和2009——2010学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班集体”。我教的每届学生中,总有几个是离开父母在外住宿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总是像妈妈一样照顾着他们,生病了给买药,中午没带钱我给买饭,天冷的时候我叮嘱他们加衣服,到了周五放学住宿的学生有时候回不去家了,我就把学生带回家。家长为此特别感激,都说把孩子放在我这个班特别的放心,比家长照顾的还周到呢。由于我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在接这届一年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放到我的班里,因此我班的学生永远是学年几个班中最多的,现在有很多外地转来的学生也是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我们班,家长的信任,社会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在我全身心的付出爱的同时,我也

一样收获了累累硕果,过教师节的时候我总会收到很多祝福的短信或电话,那一声声问候一声声叮咛,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说我是事业的宠儿,成绩总是微笑着向我走来。而我只坚信一句话——勤勤恳恳地做,踏踏实实地走。

十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总是严而有度,关爱倍至。我孜孜不倦,默默地履行一个爱字,虽没有满眼的绚丽灿烂,却也拥有了一路春意盎然。教育的路是漫长的,我将在这漫漫长路中,用我的爱心、真心、耐心、信心去迎接育人事业中的每一个挑战,用爱的和弦奏出教育事业最悦耳的乐章!

第五篇:教育叙事

懂得

“教育”这两个字很神圣,作为一名教师,我总是琢磨,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比如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比如拥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比如形成一种高尚的品质,这些往往比考卷上的几十分更重要。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做人”。作为教师,还应包教学生做人当重中之重。我想深入学生的心灵,用老师的心经营学生的心,这是我的教育理念。来到雷锋小学已经有两年了,做为英语学科的老师,教学任务重,刚开始教小学生还有很多的不适应,我在努力的适应,努力的想把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扮演好。我们都知道小学教育是一个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此阶段开始发展。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提倡自我教育。我刚来那年所教五年级有几个英语成绩不算太好的学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李文瀚同学,这个孩子做事情很拖拉,还有一点小懒惰,布置的听写作业很少完成,学生告诉我他英语是个老大难,每次批改他的听写,都是火冒三丈,课堂作业总结总是要“臭”他几句。过了个把月,他依然没有什么起色,而且表现了对英语的无限厌倦。这可怎么办呢?我看书,上网,问同事,所有的答案都告诉我,对待学生要有耐心,有爱心,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懂得他们,时间会给你想要的结果。我开始尝试换一种办法来帮助这些学生,在听写的时候,寻找只要有一个正确的单词,我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刚开始,我能从他的面部表情看出来他还有点不好意思,渐渐

地表扬的次数多了,他的听写本上对的单词也渐渐多了起来,我曾经找他单独谈话,总结他最近的表现,鼓励他继续努力,现在的听写已经没有问题,如果他偶尔偷懒没背。也会第二天主动找我背诵。让这名学生爱上学英语使我的信心也倍增。小学生相对于初中,高中的学生是很“听话”的孩子,但是对待这些孩子,老师的“大呼小叫”只能让学生表面“听话”,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爱是最好的路。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帮学生树立自决心信念。自决心信念是学生学习提高,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常常鼓励,赞美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长处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下载教育叙事相关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叙事相关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叙事

    学校为什么让我叫教加强班,是不是故意的!这样的想法持续了好几天,终于我在周六的时间和我以前的老师聊了这个话题。那天我想了很久,我总是把过错归于他人,却未能从自身出发。我......

    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十河镇中心小学 王勇 今早是星期一,一到办公室,我就在桌头看见组长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王老师:上星期五薛强强、张振、孙峰的作业完成得不好......

    教育叙事

    我的教育故事 《爱的力量》 我怀着对教育事业梦的执着追求,我于2001年6月考入佳木斯大学,并于2003年7月毕业,走上了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9月从事小学一......

    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横山小学 杨忠秀 2012-4-19 转眼间三年时间已经过去,刚毕业时,我还不懂得如何去管教学生。第一年教书就碰到了特别难缠的学生,小名小可。我校师生没有不认识他的,出了......

    教育叙事

    让自尊成为一种习惯 蜀河初中常朝根 “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归根结......

    教育叙事

    从教路上,我执著前行 教育叙事 花开花落,春华秋实。在这无声的轮回中,我所深爱的教育事业已经伴我走过了二十四个春秋。回眸走过的这段时光,各种情丝纠结于心,其中有收获与成功的......

    教育叙事

    一(1)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担任了一学年一年级的班主任。面对那一个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呢?这是我所思索的,在实践中我也想了不......

    教育叙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后进生转化(转载) 做好后进生转化,是广大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可有时又成了人们喊的口号。在一个班级真正能让一两名后进生转化为先进绝非易事。需要教师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