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练习-鉴赏古代诗歌(含解析)
专题练习-鉴赏古代诗歌(含解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丰真州① 【南宋】戴复古
忆把金罍酒②。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③,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④。【注】①丰真州:作者的朋友,曾任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知州,生平不详。②金罍(léi)酒:泛指华美的酒盏。③东山丘壑梦:晋文帝时,谢安被召为著作佐郎等职,他以病辞,隐居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被称为“放情丘壑”、“无处世意”。④看金印,大如斗:东晋大将军王敦举兵叛乱,周頻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一个“叹”字,与“忆”相呼应,引起对别后人事的追溯,又以“天下事”收起,一气呵成。B.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意境阔大,字里行间,感情饱满真挚,古人称赞戴复古:“豪情壮采、直逼苏轼”。
C.上片“东望”三句,想到沦丧地的人民正翘首盼望,词人心情非常悲伤,但仍希图恢复,并提醒激励友人。
D.词的下片,以“钱塘风月西湖杨柳”起笔,美景让词人留连忘返,以此排遣悲情,从而与上片形成逆转。
(2)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双调]殿前欢·观音山①眠松 陈再思
老苍龙,避乖②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栋梁,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丁固④当时梦?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②避乖:远离尘世。乖,抵触。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④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封大司徒。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眠松”指睡卧状的松树,而“老苍龙”指古老的苍松。有文曰“松树皮极之粗厚,望之如龙鳞。”
B.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
C.本曲运用秦始皇封树为五大夫和丁固后被封大司徒的典故,表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
D.“靖节何年种”中的“靖节”指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其《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语句。
(2)诗言声,该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的?请联系全曲概括并分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②,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说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对雪¹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²。
【注】1.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2.《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愁,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汧阳县阁① 【唐】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②,远山如画翠眉横。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注】①汧(qiān)阳:今陕西千阳县,县内有发源于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经全境。唐时为吐蕃与内地交界之处。本诗写诗人登阁见闻。②(bēng):彩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以彩带喻水、翠眉喻山,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了汧阳优美的自然风光。
B.全诗通过层层铺叙的方法,写汧阳的风土人情,并且视听结合,使读者在时空上加强了对汧阳的整体印象。
C.颈联顺势而下,描绘边地局势,用“边静”“地贫”写出汧阳人民的寂寥与清苦,暗示了民族尖锐的矛盾。
D.尾联以动衬静,写羌笛的响声意在与前面六句营造的静谧形成反差,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令人回味。
(2)试比较本诗中“僧寻野渡归吴岳”与韦应物《滁州西润》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意趣的异同。(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如梦令 春景 秦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鸡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为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月上瓜州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①?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月明上瓜州。【注释】①神州:指中国,此指京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透出感恨无限,引起人的无限暇思。B.《月上瓜州》其词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委婉细腻,风雅自然。
C.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了“渔翁”这一形象,一叶扁舟,诗人在明月之下、瓜州江河之上持竿垂钓。D.下阕头三句,写古往今来没有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但是自己的壮志雄心还未随水流东逝而去,依然想要报效国家。
(2)这首词上阕写“愁”,下阙写“恨”,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人的“愁”和“恨”。(6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淮,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重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茸城北旧台,并让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胡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储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晰,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意。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2)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作答,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2.【答案】(1)D(2)①用谢安的典,意在委婉劝谏友人,不要贪恋江南美景,而应抓住时机,图谋北伐,抗金报国。②用周顗的典,意在激励友人早日举兵,招揽天下英才,抗金复国,建立不世功名。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D项,指代有误,也不是逆转。钱塘风月虽美,西湖垂柳醉人,但当下却不是朋友观赏之时,相反正是谋求光复失地的大好时机;而且,美好河山更加激发志士保家卫国的斗志。与上片的内容一脉相承,没有逆转。
(2)题干是“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考题指向非常明确,要求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两处典故的用意。首先要读懂全词,其次是了解典故在古诗词里的不同用法方能回答该题。另外要充分利用诗下面的注释来解读作者用典的用意。《贺新郎·寄丰真州》是作者寄赠给友人丰真州的一首词,意在勉励老友为国立功。上片从回忆二人共饮的情景入词。“叹”字领起,描绘别后情景。自己功名未就,光阴飞逝,只不过在江湖上来来往往,想起不仅收复中原无望,而且现在仅有的半壁江山还不断受到金兵的威胁,自己便痛心疾首。“两眉长皱”再念及沦陷区的人民,还在翘首企盼收复,心中更加痛苦。望着浩渺的天空,不尽的落叶,北送的飞鸿,他久久地伤怀了。紧接着,他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情不自禁激动地说“天下事,公知否?”作者身在江湖,心系世事、希图恢复,并恳切地勉励友人。下片具体抒写他的劝勉。首先说朋友是真州知州,钱塘风月、西湖垂柳,这些江南美景令人留恋,但为国杀敌的机会也切莫放过。注释③的“东山丘壑梦”是希望朋友不能像谢安那样盛年便隐居,只顾自己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要在朝廷腐败之际,振作精神,不失时机地抗金报国。“要整顿、封疆如旧”,此句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在作者眼中,丰真州是将才、是帅才,一定能入主枢密院,招揽天下英雄,奋起抗金,所以他说,那些英雄豪杰,也一定会齐集于你的帐下,为你奔走。最后以“看金印,大如斗”作结,结合注释④中周頻的典故,表达自己盼望对方出马挂帅,驰骋疆场,早日抗金复国的迫切心情。(2)①用谢安的典,意在委婉劝谏友人,不要贪恋江南美景,而应抓住时机,图谋北伐,抗金报国。②用周顗的典,意在激励友人早日举兵,招揽天下英才,抗金复国,建立不世功名。
3.【答案】(1)C(2)借物喻人(象征、托物言志);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从后文“半溪明月,一枕清风”可看出“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错误。(2)注意答出“托物言志”的手法,然后分析物象的特征和要表达的情感或志向。4【答案】(1)C(2)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
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C项,“虚写”错误,应该是“由上联回忆转入实写”。
(2)注意答出注意的意象“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和“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以及营造的氛围“凄清萧瑟”“雄阔苍凉”。5【答案】(1)C(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选项中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2)本题答题关键词“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用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结合关键意象答题。答案内容应该包括景象和作用。6.【答案】(1)C(2)相同点: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点:诗人心境不同,所写景致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主要表现的是边陲的祥和宁静,并未暗示民族尖锐的矛盾。
(2)这是一道比较两首诗句异同点的题目。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要结合全诗内容进行赏析,不可片面。韦庄的诗:这首七律描述了诗人于黄昏时分伫立于县城头阁楼上的所见所闻。首联写登高所见,一连用带子、女子的粉黛眉痕两个比喻,描写汧阳的水和山;汧水悠悠远去,汧山横亘静卧。一幅山横水纵、动静并存的远景图展现在诗人的眼前。领联特写近景,“僧寻野渡”,暗衬出天色将晓;“雁带斜阳”,点明是秋日的黄昏。孤僧独寻,寒雁飞归,夕阳落照,展现出边地独有的风光。颈联深入一层揣摹边地风貌,说“边静”,补以“不收蕃帐马”;写地贫,续以“唯卖陇山鹦”,其贫、其静则无以复加。尾联则以阁上所闻,叙写边地景色;牧童羌苗吹奏《梅花落》古曲,说明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纵观全诗,诗人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形象,语淡情浓的文字,描绘出祖国的边地的壮美风光。韦应物的诗: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从而可知相同点有:手法相同。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点: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7【答案】(1)C(2)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不当。
三、四句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2)首二句直笔写春,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下文抒发的却是伤春之情,以乐景衬哀情。三四句“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悠扬,响彻天空。化用了南唐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然而景象依旧,人和绿杨一样清瘦。“依旧,依旧”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而“绿杨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8【答案】(1)C(2)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阑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C项,“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错误;“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孤”“细”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
⑵诗歌开头一句“ 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在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在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在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9.【答案】(1)D(2)①“愁”是因为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并且山河破碎,中原地区陷于金兵之手。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同时也饱含诗人的爱国深情。③“恨”是因为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自己只能做一个江上渔翁。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D下阕头三句指昔日的一切,都随着江水东流而逝去了,包括朝廷恢复中原的大计和个人施展抱负的雄心,都逝去了。(2)注意分析“愁”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同时也饱含诗人的爱国深情。“恨”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10【答案】(1)B(2)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的理解错误,由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内容看,作者是借蛾皇、女英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潭州官舍暮楼空”传达的是羁旅之愁,“陶公战舰空滩雨”表达的是世事沧桑之感,“贾傅承尘破庙风”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伤感,“目断故园人不至”传达的是知音难觅之伤。11.【答案】(1)C(2)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1)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
(2)解答此类分析感情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参考诗题和注释结合作者身世进行分析。此题中,答题时要抓住“咨嗟”关键(须知,题目的注释一般都含有解题信息)。同时要注意其中所用的典故“寒食节”,分析典故中寒食节清明节之间的内在关联。感情的题目就好回答了。
第二篇:2018年全国各地模拟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一、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专项练
1.(2018·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分)
平凉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解析:选CE 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E项,视线由远及近。(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欲投万里封侯笔”一句从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一句中“愧”“鬓有华”则表达出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答案:“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3分)2.(2018·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解析:选BE 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符。E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3.(2018·抚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新晴山月 文 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 疏月:稀疏的月光。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
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
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D.
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E.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荷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解析:选AC A项,第一句非常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林中见到的月光透过高大的松树枝叶只露出几缕的美景,表现了松树枝叶的浓密,漏下的月光的疏淡;第二句描绘了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勾画了一幅斑驳的水墨青松图。这两句诗,都是写月,但第一句写月光的形,第二句写月光的神。C项,是拟人的手法。(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荷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首联和颈联借助“高松”“月影”“荷”“果”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喜爱之情。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或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2分)寓情于景,(1分)首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高松、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1分)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1分)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1分)(如果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4.(2018·邵阳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解析:选CD 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D项,这两句并非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比较鉴赏两诗情感的不同。本诗从“零落”“萧条”“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等词句表达了友人离去后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落寞伤感之情。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除了表达惜别伤感之情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还表现出旷达的情怀。答案: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每点3分)5.(2018·长白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如梦令·春景 秦 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 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红溜:形容花朵娇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
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解析:选CD C项,“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此处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D项,“比喻”错,应为“拟人”,一个“瘦”字,把绿杨拟人化。(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前两句描写了自然春光之美好,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怀人之情。“玉笙寒”“吹彻”显然是化用了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抒发悲苦和思念。“依旧,依旧”,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悠悠不尽的愁思。一个“瘦”字,赋予绿杨人的神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答案: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化用。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6分,每种手法及准确分析2分,答对三种即可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6.(2018·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 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解析:选BD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项,“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题,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2分)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2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专项练
1.(2018·南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 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操韵高洁,以善画竹而闻名,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1)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头两句着眼竹的颜色、竹节,写出了竹常年翠绿、耐寒不变、直节直心的特性。
B.渭川即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清吟”,指竹在风雨中的摇曳之声。
C.“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写竹吸引文士、灵禽,突出竹的孤芳自赏。
D.“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两句,写出了竹在不同节令、时段的娇美舞姿。E.“碎影”指诗人映在庭阶的身影;“筛金”指月光经过竹枝筛遮而形成的光辉。
解析:选CE C项,“突出竹的孤芳自赏”错,应是表现竹的高洁气质;E项,“碎影”应是竹子映在庭阶的影子。(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首元曲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首两句抓住竹的“贞姿”“直节”分析诗人情感,中间三句抓住竹的“清吟”分析诗人情感,结尾三句抓住竹优美的舞姿分析诗人情感。答案:写竹的“贞姿”和“直节”,抒发了对坚贞、正直品格的仰慕;写竹的“清吟”,吸引文士、灵禽,表达了对高洁气质的赏识;写竹优美的舞姿,表达了作者对竹深深的喜爱。(每点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遣悲怀 元 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BD B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项,“出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2分)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2分)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2分)3.(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饶有兴致。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E.尾联回到现实,写作者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
解析:选A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A项,“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错,应是“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E项,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并没安放。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从每一联切入,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首联,“怨别离”一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别离的愁怨;颔联,运用“武陵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与牡丹不期而遇的喜悦;颈联,“不语”“彼此知”等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的相知之情;尾联,“只欲栏边安枕席”“说相思”则表达了诗人与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答案: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AC A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C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2分)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1分)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2分)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1分)(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2分)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2分)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2分)5.(2018·东北三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选C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E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6.(2018·广元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E.本词语言平淡,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解析:选AC A项,“声色形神兼绘”错,没有描绘色彩。C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不能安然入睡的原因应是忧虑国事。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能力。第一问,从“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可概括出萧瑟破败的意境。从上片描写居住环境的文字里可理解作者凄凉孤寂之感,而下片“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与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有相似情感表达,诗人有一颗不泯的报国之心。
答案: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2分)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2分)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2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解析:选AB 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B项,应该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6分)答案: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每点2分)2.(2018·山东实验中学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注】 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紧扣“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B.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C.皇帝的车驾在空中的阁道上,回看宫苑自是一番景象。“花”和“柳”点出了春天,“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
D.尾联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是一次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赏玩景物。
E.这首应制诗不落窠臼,构图上阔大美好,为那个繁盛的时代写下了一曲颂歌,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
解析:选CE C项,“花”字不能体现凄清的气氛,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染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E项,这首应制诗是歌功颂德之作,结尾两句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但诗中描绘的景象饱满生动,可以让后人窥见大唐盛世一景。
(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雨中春树、人家和高大的凤阙,烘托渲染了一种祥瑞的气氛,表达对盛唐热爱赞叹之情;衬托,春雨之下的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都的阔大、壮观和昌盛;呼应题目“雨中春望”,也透露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做铺垫。对仗工整,“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点明了春雨天气;“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写出了皇城与百姓房屋都处于春雨的润泽中,表现了当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2018·成都诊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万里桥江上习射
陆 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 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解析:选BD 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情感理解不当;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手法及情感入手分析。尾联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从形式上看,尾联自问自答;从运用手法上看,“一笴”“下百城”等词运用夸张与想象,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答案: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 四垂天:天幕从四面下垂。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
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
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解析:选BC B项,“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错,应该是春水的“动”与天幕的“静”相互映衬。C项,“‘白发’泛指老人”错,应该是词人自指;“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错,应该是表现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2)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语不当,应该用“荡”字才符合实际情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出”字用得好。“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2分)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2分)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机。而“荡”则无此丰富的意蕴。(2分)5.(2018·湖北省七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 几度:几年。翻:反而。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解析:选B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E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分析“寒”和“暗”字的表达效果,首先答出两字的表面意思,然后分析两字对抒发诗人情感和营造意境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答案:“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每点2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B.
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2分)“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2分)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2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项练
1.(2018·大庆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选CD C项,“生活的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点明修辞,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护田”“排闼”两词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用了比拟的修辞;“一水护田”和“两山排闼”相对,“将绿绕”和“送青来”相对,用了对偶的修辞;“绿”“青”用颜色代指农作物,用了借代的修辞。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二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4分)2.(2018·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D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用典(或以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共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作赏析。(6分)答案:拟人。(1分)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1分)用典。(1分)“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1分)托物言志。(1分)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1分)4.(2018·乌鲁木齐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省试湘灵鼓瑟 钱 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云和,古山名。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在此喻指湘灵。这两句可见舜帝与湘灵双方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彼此思慕,感情忠贞。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地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E.尾联以静写动,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解析:选AD(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B项,“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的理解有误,“冯夷”“楚客”的表现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C项,“在此喻指湘灵”的分析有误。这两句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芬芳。没有比喻。E项,“以静写动”赏析有误,景确为静景,但“写动”无从落实。(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比较手法上的异同,可从所用手法及表达效果上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答案: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2分)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4分)5.(2018·吉林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
【注】 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汍澜:流泪的样子。(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解析:选DE(选D给2分;选E给3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运用“比喻”错,尾联没有使用比喻。E项,“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错,这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直抒胸臆。(2)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可参照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性格。颈联中,“利剑摧锋锷”,是借剑写人,诗人怀抱利器,心念社稷,本想奋发有为,但利剑的“锋锷”却被摧残了。“苍鹯缩羽翰”,是以猛禽自比。诗人本想奋飞万里,如“苍鹯”翱翔苍穹,但现实却硬逼使自己垂下了羽翼。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又写出了壮怀之难酬,贴切生动。
答案: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的挫折,壮志之难酬。(4分)6.(2018·大庆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 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注释】 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烟草:形容草色如烟。(1)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在,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
解析:选DE(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D项,“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错误,并没有出现。E项,此词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
(2)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表达离愁,而本词结尾“一川烟草平如剪”描写了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显然是以景收结(或融情于景),含蓄蕴藉,余韵深长。
答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选其一即可)(1分)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去国离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2分)谢逸的《蝶恋花》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选其一即可)(1分)“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2分)(每首词手法答一种即可1分,情感2分。酌情处理,分析合理意思对即可给分)
五、古代诗歌鉴赏——情感态度专项练 1.(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摐摐:拟声词。釭: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解析:AD A项,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D项,“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自叹,一个“老”字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并不是劝酒之辞。(选A得3分,选D得2分)(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抓住词中的意象及情感词分析。上片“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两句喻友人品格之高;“竹坞松窗”以竹松比喻衬托友人的正直耿介。“云溪”“竹坞”“松窗”则描绘了王先生幽静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他的隐逸情趣。下片写会饮的场景,“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釭”,写三人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末三句“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写分手之际,船鼓催发,满怀惜别之意。
答案: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相聚的欢愉之情。友人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2.(2018·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甲诗
送僧往湖南 刘 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诗
送濬上人
刘 商
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 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甲诗末句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
解析:选CE C项,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E项,“实写手法”错,乙诗“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答案: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2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2分)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离别诗的悲苦之情。(2分)3.(2018·漳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爇:烧。(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的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富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秾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解析:选CE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令人愉悦”说法有误,诗中暗含诗人的讽刺意味。E项,“富贵人家的宴饮”是实写而非虚写。(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第二问,鉴赏诗人情感表达的技巧。解答这两问,都离不开对诗歌的思路的梳理。本诗思路清晰,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前两句,描写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第二层中间八句,描写了富贵人家在温暖的室内纵情宴饮、寻欢作乐的奢靡生活;第三层,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描写了“饥寒人”的贫苦。解答第一问,可从第二、三层入手,从中间八句富贵人家的奢靡的宴饮生活,可概括出作者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从结尾两句“饥寒人”的手脚冻裂的情景,可概括出作者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解答第二问,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三层呈现了一暖一寒、一奢一饥的不同生活,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了阶级的对立,揭露了贫富悬殊、世道不公,表达了作者愤懑之情。答案: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1分)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1分)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不满和愤懑之情。(2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亦可。)4.(2018·漳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 陈克:南宋词人。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解析:选BE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全词悲慨沉郁。(选B项给3分,选E项给2分)(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分析。前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写兵战十年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表达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的愤怒不满;“岁华”三句,“疏髯浑似雪”指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涕欲生冰”指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表达了对年华在兵燹之中渐渐消逝的悲恨;“我缘应在吴兴”指诗人渴望能归老吴兴,表达了对安居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答案: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5.(2018·福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猛虎行 张 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 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E.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解析:选DE(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E项,错在“直接写出”。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2)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答案: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每点2分)6.(2018·江淮十校联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董判官 高 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为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解析:选BD B项,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D项,“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3分)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3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专项练
(教师用书独具)1.(2018·肇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解析:选AC 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雨景。C项,错在“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2)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及情感的能力。借助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可推知呼应的句子。从“守朱门”和“两愁人”等词可知,这两句抒发了即将分离的凄恻哀伤之情。
答案: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写出相呼应的句子,得1分;两句诗的句意解析,各1分;从意象、意境、心境的角度分析,各1分。)2.(2018·乌鲁木齐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 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蓝桥: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流霞:神话中仙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入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极致。
E.“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解析:选AE A项,“从海上”错,“碧海”是指“像海一样的天空”。E项,无“通感”。(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2)词作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诗人情感。“携取胡床上南楼”赏月,表达了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用“玉做人间”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谓思想奇特。也暗含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答案: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词人觉得室内赏月不能尽兴,所以还要携胡床,上南楼,彻夜赏月。(3分)对纯洁美好人间的期望。以“玉”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千顷素白,暗含除去人间黑暗污浊的希望。(3分)3.(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赵孟頫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注】 张翰:字季鹰,西晋名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标题写明了时间和事件,其中“至元壬辰”是年号干支兼用记年,至元是帝王年号,壬辰表干支。
B.这首诗是作者赵孟頫由集贤院调任济南做官,暂回老家吴兴,中途路过齐州时所做的一首感怀诗。
C.颔联巧用对比,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特色菜肴的钟情向往,后句表达了对官场同僚和俸禄的淡漠。
D.“魏阙”,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在这里代称朝廷;“空”字表现作者心系朝廷但壮志难酬的失落之情。
E.本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注重人物刻画,作者将二者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壮阔,情感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选CE 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能力,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鲈鱼莼菜”是运用张翰的典故,“鸿雁”应指皇恩。E项,本诗主要内容是感兴抒怀,“注重人物刻画”“意境深远壮阔”不当。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些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和颔联,诗人借司马相如多病倦游和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莼菜而辞官回乡的典故,表达了归隐故乡的期望之情。颈联,运用借代手法,将“魏阙”代称朝廷,表现作者心系朝廷但壮志难酬的失落之情。尾联,借在沙洲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苍鹭,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由生活、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2分)作者巧妙运用典故,借司马相如多病倦游和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莼菜而辞官回乡的典故,表达了归隐故乡的期望之情。(2分)即景抒怀,借在沙洲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苍鹭,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4.(2018·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解析:选BE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每一联中的意象和情感词分析。首联中,“文章达”表明王录事的文章写得好,赞美其文采出众;“羽翼高”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意在表明王录事志向高远。颔联,“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此处意在说明王录事官职低,此联是对王录事的同情和安慰。颈联“须藏器”和“莫告劳”是诗人对王录事的忠告,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尾联,“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此联是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答案: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同情:颔联是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5.(2018·合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久病初愈,精神健旺,宾客满堂,诗人喜形于色。
C.
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E.诗歌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对聚会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也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
解析:选BE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风驰雨骤令人厌烦”错。风雨让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可见诗人并无厌烦。E项,诗中并无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写。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的鉴赏。分析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需要分别分析。“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
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6.(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 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憀(liáo):依赖。争:怎,怎么。(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解析:选CE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一首通过“暂凭尊酒送无憀”“惟有别”等词句概括出伤感的感情基调。第二首,“半留相送半迎归”一句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答案: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2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1分)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2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1分)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配套练习教师
古代诗歌鉴赏
【专项提能】
1.(2012·泉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答案:(1)诗人通过描写绿水映陂、青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疏、牛背寒鸦等景物,描绘出一幅静谧淡雅又略带清寂气息的秋日村居图,表现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2)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老牛自行归来,寒鸦站立牛背,牛蹄嘚嘚,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包含了寒鸦之静,动静相衬,构成了宁静和谐的意境。?
2.(2012·厦门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①
皇甫冉 ②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题目的“苏州”与第四句中的“姑苏”为同一地方)到毗陵(即常州,唐时称毗陵郡)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2)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3.(2012·福建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1)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通过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 3.答案:(1)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
(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①诗人面对谪贬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③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之情。
7.(2011·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诗
【注】
李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注】李贺,生活于唐藩镇叛乱、内忧外患之时,生活困顿,怀才不遇。其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武帝,指汉武帝;烧金,指炼丹。(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7.答案:(1)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2)第二句中的“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分量,请简要赏析。(2)第二句写汉武帝烧丹求仙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是对武帝烧丹求仙的荒诞行径的无情鞭挞和辛辣嘲讽。
(3)诗歌的三、四两句有什么寓意?
(3)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怎么可以骑着它上青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
8.(2011·宁德质检)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柈话别离,风雨催人去。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这是一首写男女相聚又相别的词。词中四次写到风雨,请问:(1)主人公对“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中的“风雨”与“楼上多风雨”中的“风雨”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8.答案:(1)前者爱风雨而后者恨风雨。
(2)词中四次写到“风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①以风雨为主线贯穿全诗,从风雨起笔,以风雨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风雨起着联系人、事、情的作用;②主体的情与客体的风雨融和,意境浑然(结合情景交融作具体分析亦可);③运用反复的手法,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答对两点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问花门酒家翁
【注】
(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唐玄宗天宝十载(751)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1)诗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写老人沽酒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9.答案:(1)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2)诗中第三、四句写得非常有情趣,请简析之。(2)作者把眼前的榆荚想象成“钱”,要去向老翁沽现实中的酒,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第四篇:·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一 测试要点 1.鉴赏古诗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是写景的还是抒情的;再看具体的人、物、景。同时咏史的,还要看作者是客观评价呢,还是借诗咏怀呢? 请看1994年这道高考试题: 对下列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用,极富艺术感染力。这道题考查如何鉴赏唐代刘禹锡的《菊花》诗,考点主要设在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上。答案为C。诗歌的后两句,是再告诉读者“偏爱菊”的原因,那是因为菊花开过以后,年内就没有别的花了。他赞赏的是菊花在寒风中独斗秋霜的勇气,这与他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种想法与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2.鉴赏古诗的语句 古诗中的一些重要语句,有时对表情达意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理解这些语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1996年的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 ”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诸葛亮。该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词句的意义。答案为D.这首曲为元代诗人阿鲁威,题目是《双调·蟾宫曲》。A项“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语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该项的意思与原诗完全相符。B项的干扰因素较大,《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故此处有人认为错了。其实从当时的历史形势来看,主要是曹操与孙权之争,刘备连立足之地还没有呢,刘备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C项“便成名八阵图中”一句出自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指由田、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诗歌前两句正式说明了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创业中的功勋。D项是对最后一句的分析。该项的分析偏离了愿意,该句是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而来的,又对魏、吴、蜀三方作了一个小结,并非指明刘、孙、曹三位英雄。
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有构思立意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更有利于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如1995年高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本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她已听到侍女准备起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好,还好,海棠花和原来的一样。女主人听了后,笑着说,你知道吗,应该是红的少了,而绿得多了。诗歌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种情绪时,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通过委婉的问答,来轻轻地流露的。因此,说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的。又如1996年高考第11题 关于这首元曲(即上面所举《双调·蟾宫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的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响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有形象的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的鉴赏能力。答案为C.A项考查理解这首曲的结构,B项考查理解词语运用的作用,D项考查鉴赏作品的风格,对照这首元曲,这三项都是正确的。C项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该曲的基调。这首曲虽然风格雄健、高昂,但全诗主要是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非要表现什么“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业”。
(一)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漫 成 一 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越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 洞 庭 刘 禹 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 君 山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 1.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夜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色。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他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香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2.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的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的以“螺”作比,但一首将浩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得青螺,一首将倒影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的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五)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 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船。“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试题分析]
(一)答案为C.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能力。宋代赵师秀的《约客》,写的是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的情景。前两句描写环境:黄梅时节,雨多天闷,长满青草的池塘里蛙声不断。雨声、蛙声为什么特别清晰?原来是他在静候着友人的到来,夜越深,声音就越显响亮。第三句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最后一句只是写了诗人的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的细致入微。由于孤独一人,下不成棋,“闲敲棋子”,正体现了主人公孤独中的苦闷,而不是如C 项中所说的“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
(二)第1题,答案为C.能力层级E极。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杜甫很喜欢用这种题个,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种景色,两副对联,十分工整,但合起来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这首《漫成一首》写月夜泊船,写夜景,但作者并没有从天上之月写起,却先写水中之月影“去人只数尺”,意思是说月影靠船很近,与“江清月近人”意境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句写船中樯杆上挂着照亮的灯,在灯光下,显得宁静、柔和。可见此时的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平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这两句由“江月”到“风灯”,由远及近。接着三四句又由近移远,写到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非常和谐。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的诗人猛地惊醒,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但读者的感受恰还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C项的错误有两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并非“江风吹打桅灯”;如果把它与前一句“江月”相对应来看,也不能理解为动作。
第二处是,这一句写的还是静景,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也是不当的。第2 题,答案为C.能力层级E极。题干上将《漫成一首》在写作上的特点已经说明,即每句写一景,四句分别写了越、灯、鹭、鱼四景,而四景又组成了统一的意境。C项诗中分别描写了丽日、花草、飞燕和鸳鸯四景,动静结合,组成了安谧、宁和的意境,与原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A项诗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只有前两句写了两景,而后两句是述怀。B项诗为唐朝裴度的《溪居》,写了“清溪”、“古木”和“水禽”三景,第四句“红尘飘不到”不能算写景。D项诗为柳宗元《江雪》,前两句写了两景,后两句合起来才算一景。故这三首诗的写法与杜甫《漫成一首》诗写法都不同。
(三)第1题,答案为B.第一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字理解错了。第2题,答案为C.该项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没有错误。第二句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完全正确。因为首联只是写了李凝所居的环境,并未有“隐逸思想的流露”。
(四)这道题选了两首唐诗作比较鉴赏分析。第一首《望洞庭》,诗人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诗的大意是:澄澈空明的洞庭湖水与秋夜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一派宁静和谐的境界,迷蒙的湖面仿佛是一面未磨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山越显青翠,水越显清澈。山与水浑成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第二首《题君山》,诗人从水中的倒影来描写,并生发联想。起笔先描写君山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洞庭比作湘水女神的妆镜,把君山想象成镜中映出的倒影,女神正对着妆镜欣赏自己的秀鬟。诗的大意是:广阔的洞庭风平浪静,烟波浩淼,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是多么凝重,凝视倒影,只见翠山不见碧水。这大概就是水中女仙梳洗的地方吧?这水中倒映的君山多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第1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对诗中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这两首诗描写的洞庭,角度是并不相同的。雍诗所见的景象完全是在白天,并无半语出自月夜。所以“烟波不动”没有写月光下的景象。第2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两首诗意在描绘洞庭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刘诗高旷超俗,雍诗精巧清丽,但无论是哪一首,要说是读后就能“油然而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可能过于勉强了。
(五)答案为D.本题考查是个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代托咏蝉寄意的名作。诗歌并未写景,哪里来的“ 寓情于景”?“事、景、情、议融为一体”的说法更是完全偏离了本诗的写作手法。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