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知思想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渗透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郎宏琪

时间:2019-05-15 08:1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行知思想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渗透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郎宏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行知思想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渗透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郎宏琪》。

第一篇:浅谈行知思想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渗透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郎宏琪

浅谈行知思想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渗透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郎宏琪

[摘要]留守儿童是农村中小学校在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成上升趋势。在这个群体中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教育、道德行为等方面面临着突出问题。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启迪,他那“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渗透 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经商者的增多,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面临着一个新兴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目前,这个群体的学生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而且这个群体成上升趋势。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些留守老人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寄宿在父母的朋友家。通常这些监护人没有或者缺乏教育能力。无力或无暇去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不懂得怎样去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不懂得教他们怎样做人、如何明辨是非、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如何刻苦学习。总而言之,是让孩子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思想动态,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该做什么。有的留守老人由于年龄等多方面的原因,只能提供给这些留守孩子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条件。

上述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教育、道德行为等方面面临着突出问题。这些学生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要么性格十分内向、孤僻、自卑,要么性格十分张扬,我行我素,上网成瘾,厌学。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很差,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都很偏激。对学习、对未来感到十分茫然。在媒体上,我们经常看见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留守儿童占了一定比例,有些个案让人触目惊心。作为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每一个公民,关爱留守学生,让爱滋润他们的心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启迪,他那“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一、爱满天下——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最令人尊敬的地方是他的大爱之心。“爱满天下”是陶行知一生中奉行的格言。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他的一生将注定生活在寒冷中;一个懂得爱的人才能时时闻到花香,听到鸟语,他的生命才更有价值和意义。陶行知先生不但是一个懂得爱而且是一个时刻在践行爱的人。爱留守儿童是农村教师人格的灵魂,努力践行“爱心教育”,努力建设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尊重每一个留守儿童,友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教好每一个留守儿童是需要“真正的师爱”的。爱留守儿童就是要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朋友。陶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天真坦荡的孩子他是用情感、直觉来体会真、善、美,去选择其可亲近的人。只有真正做到了博爱、平等,学生们才会喜欢,才能迈出走近孩子心灵的第一步。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爱,往往存在于你不经意的一瞬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安慰„„它们都包含着浓浓的爱。爱,就象一汪泉水,清澈、透明,虽没有海的辽阔,却显得娇小可爱。爱,就象一杯黑咖啡,平淡、普通,虽没有果汁的甜美,却可以让人在品尝之后回味无穷。

我班有一名女生叫陈洋,前几年父母全部在外打工,把她寄养在奶奶家。看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可就是不好好学习,课堂作业常常偷工减料,家庭作业时常不交,作业回家又无人督促、检查。还有“偷”(常拿别人吃的和学习用品)的不良习惯,多次说服、教育收效甚微。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帮她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采用打篮球的技术:“盯人法”,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把该生请进办公室,由教师盯着做,直到做好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确认 无错后才让她离开。生活上我倍加关心呵护她,常给她买吃的、穿的,让她体会到父母般的爱,并利用一切有利时机与她进行心理沟通,对她进行思想教育,就这样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着她的心,慢慢的使这位女生逐渐地改掉了一些不良的习惯,现在,她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二、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陶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我们采用以下措施为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旨在发展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各项活动,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名说“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晨间谈话等可有机结合,通过游戏、唱歌、遐想、讨论、辩析、观察、表演等方式为中介使“课”活动化,达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2.举办“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较它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10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参与的对象则较为专一,活动主题也较为集中,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这个目标组织沙龙活动。

3.成立“心语小屋”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创办心语小屋。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为的是求得心 3 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增强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

4.设立心理信箱

针对留守儿童,可以专门为他们开设心理信箱。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师生间个别心灵的沟通,努力获得他们对教师的信任,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卫,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人格。二是对心理教育中一些带共同的方面展开讨论,并为校园广播站提供丰富的素材。

5.开通“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建起心连心的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代理家长结对、家长、代理家长参加心理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多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发展的“心育”。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学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6.鼓励写心语日记

结合学生写日记、写周记,鼓励留守儿童记“心语日记”。“心语日记”有学生心理的渲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浏览写“心语日记”,搭通学生的“脉博”,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7.互写“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留守儿童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设置“心语赠言”卡,并鼓励学生相互间写赠言。“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留守儿童生日、毕业升学、表扬获奖时,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留守儿童,能在他们心灵深处迸发出璀灿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8.开展多种课内外活动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塑造健康心理。

三、“主人”理念——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阐述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主人”其实就是主人翁精神。放手让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主人,陶行知先生无疑是我们的典范。他曾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这分明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小孩的能力。在班级建设中,我们要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因素,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在先生“小先生制”的启发下,我在班级管理方面大胆尝试“我是小小班主任”。我充分发挥班干的职能作用,班干部让学生自荐或推选,留守儿童占一定的比例,班干部是学生推选出来的,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他们会服从班干部的领导。留守儿童担任班干部,自尊心等到充分的尊重,为班级干事特别用心,他们常常表现在:有上进心,工作认真负责;处处为班级着想,为他人服务;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关心同学,真正起模范带头作用。有了“留守班干部”,我的工作轻松多了,但是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我常思考:如何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更有效率?如何让留守儿童发展得更好?“教是为了不教”,“管”岂不是为了“不管”?于是我们大胆尝试让班干部来当“小班主任”,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来尝试当“小组长”。为了不打消留守儿童的工作热情,我们每月对“小班主任” “小组长”进行评选,获得优秀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当上“小班主任” “小组长”的留守儿童,我们经常找他们谈心,要求他们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尝试了一个学期,令人可喜的发现,那些平时有“问题” 的留守儿 童在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学习积极性高了,自我要求高了。因此我建议那些平时对留守儿童放手太少的老师,总是怕这、怕那的老师也去尝试一下放手的愉悦,因为有一种爱叫放手。只有放了手,能走路的留守儿童的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生活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能力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加强社会与学校的联系,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要与社会、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我班曾有一个叫樊阳的学生,原来学习成绩中上等水平,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只是有点小调皮。可是,自从迷上游戏机以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很快滑落到下游水平。后来我进行了一次家访,得知他父亲外出打工,由母亲一个人看管。由于母亲承担着全部的家务,而且还要去附近服装厂工作,加上其母亲本身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这孩子原来只听他父亲的,现在在家成了“老子天下第一”。于是我针对他的情况,首先专门在班上召开主题班会,要同学们自己谈玩游戏的危害,许多同学现身说法,谈得很多:“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 ;“学会撒谎” ;“浪费了时间”;“体质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同学们谈的气氛活跃,情绪激动,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远离“三室一厅”。再与家长联系,反复向孩子说明游戏机对他的危害性,彻底解决孩子的认识问题,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式,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然后,进一步从零用钱和作息时间上对其加强控制;与此同时,我又介绍他参加学校组织的电脑兴趣小组„„通过多方面长时间的工作,这个学生终于远离了游戏室,并以自己的言行,感染了其他同学,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

农村教育离不开陶行知教育思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离不开陶行知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教学实践中的指路明灯,陶行知教育理念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坚信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不断实践中一定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②《爱满天下的陶行知》,群言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③罗大珍,吕京,王晓华.究,2007 [J].教育教学研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兴化市新垛中心校郎宏琪(共)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郎宏琪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教育上就出现了某些空白,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长期下来,这些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为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究“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策略和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教育上就出现了某些空白,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年在外,对孩子照顾不够,心存愧疚,一方面是爱子心切,所以偶尔回来一次总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主要是物质方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视而不见或不忍心责备;而爷爷奶奶们则:一是隔代亲,二是感觉孩子这么小父母就不在身边很可怜,还有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且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至于习惯问题,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因此,许多老人对孙子辈总是娇宠、溺爱,事事包办,没有原则。长期下来,这些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为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究“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留守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身上通常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缺乏亲情的关爱;成绩普遍较差,性格孤僻嚣张,逆反心理强,厌学情绪浓,辍学现象严重;迷恋网络,拉帮结派,不守法纪,恶言中伤别人、打架斗殴、偷盗等等。其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留守儿童许多不良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想法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中占到了大多数。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大的用场,认为读书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对孩子的教育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二、留守学生的良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

作为一个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大部分留守儿童,一直没有离开家长独自生活过,被子家长叠,衣服别人洗,甚至书包也让父母收拾,物品用到那里放到那里,自己不会整理,一旦进入寄宿生活就无法适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新生在开学之前利用军训,安排一定时间由班主任、生活教师和教官进行军训。先从铺床叠被,自己洗衣涮袜,收拾碗筷,物品摆放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再让学生自己做,同时安排评比检查,评出文明宿舍和优秀成员,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应有自己完成的道理,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2.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

卫生能自己打扫,做到地面洁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规范;讲究个人卫生,勤洗脚刷牙,换洗衣裤;在饮食方面,养成不吃“三无”食品;在公共场所,如宿舍、餐厅、教室等,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不乱丢纸屑等良好习惯。

3.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穿着朴素,进出寝室要养成随手关门、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的良好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朴素的生活习惯能培养留守儿童的精神意志,使他们能吃苦耐劳。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涵养,更表达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时时刻刻做起,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①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②对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之间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补性。

③请教仍然得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暂时存于头脑中,日后再继续探索。首先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慢慢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文艺表演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积极融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和方法

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习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爱心、有宽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家校联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生受其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则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孩子若能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一生受益无穷。而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先从孩子的爷爷奶奶思想上着手,通过专题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家访等方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等。

首先,我们要求爷爷奶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统一战线意见一致,不能一个管一个护,一个紧一个放,孩子很会察言观色,谁护他他就和谁好,有过分要求时就背开管他的人。我们农村有句话叫:父打母护,不得上路。如果在经常这样最终导致孩子难管、两面派等不良习惯。另外,多与老师交流、沟通,在家庭教育上遇到问题要主动请老师帮忙,共同想办法解决。老师的话在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份量的,有时老师的一句话顶得上爷爷奶奶的十句话。还要求孩子的父母经

常和孩子沟通、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这样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不至于在心里上产生爱的缺失,一方面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

其次,要求爷爷奶奶做孩子的榜样,常言是言教不如身教。还记得一个电视广告:一个小男孩的妈妈端着一盆水给孩子的奶奶洗脚,小男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也跑过去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洗脚。”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家长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有的爷爷奶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随地吐痰、说话带骂人的口头禅等。例如,我校的陆安靖爱说脏话,原来他爷爷说话爱带口头禅。为此,我校开展了评比优秀家长的活动,要求家长文明、诚信、守时、讲卫生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不让孩子穿拖鞋上学校,家长也不能穿拖鞋进学校;要求孩子讲文明礼貌,家长也要处处讲文明讲礼貌,家长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身教重于言教,在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熏陶孩子。

2.师生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面对留守儿童的种种不良习惯,我们一方面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一方面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给孩子带好头,当好孩子的表率。良好的教育氛

围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家校教育同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学校教育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老师要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合于学生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孩子可塑性强、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

另外,教师要注重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作用。例如,教育学生要讲卫生、保护环境,我们就设计了“环保主题墙”;为了节约用水,我们在学生洗手时告诉他们水龙头不要开太大并且抹肥皂时要关掉水龙头;为了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农民收割,让学生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不能浪费。

3.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的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家校同步教育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社会大环境锻炼学生,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如三八节时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礼物送给妈妈或奶奶并说一句感谢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让儿童知道要尊重妈妈、尊重奶奶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育留守儿童要尊重爸爸妈妈,他们在外打工很不容易;要热爱爷爷奶奶,他们带自己很辛苦,我们要帮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懒惰、依赖性强的不良品质。要求家长多带孩子接触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使孩子明辨是非,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提高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对社会全方位的适应能力。

4.爱的滋润,弥补学生的感情缺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老师也是爱学生的。但他爱的都是一些“金凤凰”、“白天鹅”,而对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学生”“ 留守儿童”轻则不屑一顾,重则喝斥、羞辱、体罚,结果反而造成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泰戈尔有句爱情诗,“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自由。”我们不妨将这句诗移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也宽容着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宽容是爱的甘露、爱的滋润,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的一剂良药

5.树立榜样,激励学生的良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也一样,我们每月,每学期评比“文明宿舍”、“劳动模范”、“德育标兵”等”,这些先进个人对学生起着激励和感染作用,整个集体就会呈现出积极向上,争优奋进的良好风气。

花儿因为阳光更红,叶子因为风雨更绿。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①邢敏哲,用爱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空缺[J]学周刊,2011年18期

②张培红,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③闫守玺、周彩芸,关爱山区留守儿童之浅见[J]学周刊,2011年09期

第三篇:行知教育思想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行知教育思想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创新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提倡解放、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近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

陶先生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迷信: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权威。我努力使学生明白:老师的知识、能力有限,所说、所做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研究得到的才是正确的;书上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就好,也许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如按照书上用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来检验物体是不是导体的方法,来检验一些导电能力不强的导体(如食盐水)时效果不好,还容易得到相反的结论。于是,我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想出了“增加电池”、“用生日卡片上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电珠”等方法。用自己改进了的实验方法做实验,学生们甭提多开心了,学习更投入了。由此看来,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质疑,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以往的教学中,在“做”这方面,老师往往包办代替,学生的分组实验总是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孰不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实验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干,而且多干。为了弥补学校仪器的不足,我总是收集“垃圾”,并废物利用制作自制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行进的》一课时,我把平时学生废弃的牛奶吸管拿出来让学生做检验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又如,在教学《反冲》一课时,我把从垃圾筒中捡来的矿泉水瓶加工一下后让学生做反冲实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干”的机会,我还采用“人人动手做一个步骤,共同完成实验”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

陶先生认为,传统教育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成为“小书呆子”。因此,他提出不要让学生“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创造能力。观察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正如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为此,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机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精密的观察仪器,使学生能观察,会观察,并通过观察获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时,我让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观察方法观察花的构造,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花的构造,观察到了胚珠。兴奋之余,学生研究的 兴趣更浓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释,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敢于提问,是勇于探索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敢问,就是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提出异议。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是对“已知”的超越,是创造的开始。正如陶先生诗中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此,课的开始我总是让学生充分提问,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研究中我也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解决;课的结尾,我又让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问题。慢慢的,学生养成了敢问、爱问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因此,他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教学《恐龙时代》一课时,我利用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常州恐龙园边游玩边学习;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和学生一起到田里捉蝌蚪,研究蝌蚪;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学生们到马路上、工厂里调查污染源,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保护空气的创新方案……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并对此进行创新刚按设计或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圆周长直径测量仪”、“拖把鞋”便发明了。由此看来,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生就会有所创造。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自主学习所渴望得到的东西。

陶先生认为,解放学生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遵照陶先生的思想,我在科学教学中从不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太满,总是腾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他们渴望的东西。有时让他们做做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实验,有时让他们看看相关的课外书,有时让他们交流一下跟课文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教学了《电磁铁》后,我让学生设法制造一个磁力足够大的电磁铁,学生们各个兴趣盎然,连下课都忘了;又如学习《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高低》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制橡筋琴等,结果一个个声音动听的小玩具产生了。创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要你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做到三个结合,教学做合一。

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笔者觉得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十分的重要。

(一)眼与心结合。陶行之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克隆、英特网、核电等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成就,就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因此从小经历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同样将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和美好生活打下扎实在基础。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树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有了这些“心”的准备,再带领他们去实地经历一次 “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最后再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棵“我的大树”。学生持续经历这样的眼与心有机的结合后,不仅将逐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有效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二)手与脑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做到手脑并用,手脑双挥。教学正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科学教学模式已从以往的“问题——实验——结论” 发展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交流”。新增加的“猜测、设计、交流”等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实践表明:(1)实验猜测,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物体的毛细现象”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猜一猜“你觉得水会自己上升吗?”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知识经验,学生会予以否定。但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干毛巾轻轻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经过思考,学生思想上开始认为有可能了,老师再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2)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把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探索增大物体的摩擦力的各种方法。并允许学生边操作边思寻办法……这时,有的组就想到了用蜡不均匀地涂在本是光滑的玻璃板上,制成了一个粗糙的平面,这就是一种大胆创举,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意外收获。(3)实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 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三)行与知结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他认为: “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1)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

一、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主要经历、也是学好科学的核心。因为它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在一般情况下的不具有的环境或条件,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感性积累中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地得出结论。通过实验也弥补了学生认识自然过程中感性认识的不足。例如教学“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如果告诉学生“当眼球晶状体凸度大时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反之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科学的论点,学生只是知道,只能记忆,却极易忘记。但如果请同学们用大小一样、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2)要加强和工农业生产及学生生活的联系。由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性知识,有利于缩小乃至消除科学理论与学生认识水平间的差距,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给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下载浅谈行知思想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渗透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郎宏琪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行知思想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渗透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 郎宏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