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评课稿(共5则)

时间:2019-05-15 08:1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学科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学科评课稿》。

第一篇:地理学科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整理)(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总之,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今天下午地理备课组成员听了郭永平老师上的一节课,内容是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 大气环境》中的《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经过听课评课,我们觉得郭永平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善于设置问题情景,如:

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为什么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

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会太高?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

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为什么强烈?

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等

通过问题,引出矛盾,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注意和思考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在教学中应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2.多次转换和综合运用了教学手段

心理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少年稳定地保持注意40分钟是毫无困难的。”本堂课郭永平老师运用阅读、讲授、多媒体、投影片、画图、录像片和提问等活动,不仅稳定了学生的注意,同时保证了整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如通过具体事例:大棚温室农业、北方农民秋冬季节燃放,冬天穿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4.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

如在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即在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上,在课后布置了探究性问题: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会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达到体验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地理好课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应对高中结业考试、高考而教学。

要求:在引导学生认知的同时,给学生送去快乐和愉悦。

2、强调主动参与

广度:全部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来了。深度: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

3、加强地理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5W原则

指导学生用地理学习方式:图表法、比较法、观察法…

4、体现动态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和达成的过程,是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因而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势利导,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5、彰显实用价值

实用性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是否能应用到今天和将来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6、追求实在效果 问题

教学目标过多过高,不切实际

课堂教学做秀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主要内容

要求

结合学生能力、教学进度、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实施

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师生真诚的对话,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学生的学:学习情绪,参与交流,思维过程,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教学设计,角色把握,环境营造,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一:学生的学 主因素 子因素

1.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 2.学生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3.学习过程是否轻松、愉悦 1.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参与交流 2.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否多样

3.师生、生生间是否积极交流协作 1.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踊跃发言

思维过程 2.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流畅、有条理 学习方式 1.学习是否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2.学生是否积极运用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评析内容二:教师的教

主因素

目标

教学 设计 内容

过程

角色把握 环境营造

技术运用 子因素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关注生活、体现学科教育价值、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新颖

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是否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是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是否恰当教学媒体的选择

是否能熟练、准确运用,规范操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 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

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第二篇:地理评课稿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学会分析不同工业的区位因素;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讲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②、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城市化》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城市化》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特征;

②、了解城市化的进程;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关于《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评课稿

今天早自习听了魏老师在高一(17)上的地理课-----《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是必修下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一、八年级(上)地理教案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 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1、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地势与地形评课稿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篇:地理评课稿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学会分析不同工业的区位因素;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讲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②、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城市化》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城市化》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特征;

②、了解城市化的进程;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关于《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冯剑敏老师的地理课-----《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我认为这节课采用了六环节教学: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学习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具体要求,重视地图的运用体现地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 发展特色。”“标准”强调图文资料的运用。学习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多媒体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写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提高的方面

1、学生讨论分组应更明确,优等生带动差生,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评课稿

《地图》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足: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下载地理学科评课稿(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学科评课稿(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农业,众所周知,因为它在国计民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加上它与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广泛性,这恰好符合了高考考察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

    评课稿(共5篇)

    四年级英语《My day》评课稿 洪池中心校 王晓 马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小学四年级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实践我校“学---展---练---清”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

    评课稿(共五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课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从叫学生上台来叙述,问答开始;新课导入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入到一个新的知识情境—;注意衔接,善于质疑;课......

    评课稿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评课稿

    40分钟,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是我听完陈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后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

    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 讲课人:郭学飞 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可见一斑”词语。 2、正确、流利、有......

    评课稿

    《坐井观天》评课稿 镇康县边境完全小学 董开蕊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

    评课稿

    评课稿 听了薛老师的课,总的感觉就是,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具体的优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课前活动组织得好,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能做到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