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霖铃教案
教学题目:《雨霖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2)反复诵读,品味意象,把握情感。(3)掌握本词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意象,把握情感。(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配乐朗诵
是谁,(师读)
才情卓著,却屡试不第,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是谁,唱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使得金主,立下挥鞭渡江之志? 是谁,(生读)
发展词题,大创慢词,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 是谁,走进市井,走向俚俗,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师)同学们,他,是谁呢?
对,他是北宋婉约词人代表柳永,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柳永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经典送别词《雨霖铃》。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好,大家来朗读一下。(师板书:雨霖铃 柳永)(师)那词人柳永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
柳永精通音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有词集《乐章集》。(师)那雨霖铃作为柳永的代表作,又有着怎样经久不衰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先了解本课的词牌名雨霖铃。《雨霖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本词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柳永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汴京到外地,但一想到从此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
(师)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本词的内容和词牌名雨霖铃没有什么关系,词牌名限制的是曲子的曲调,从而影响本词的风格。那作者柳永在这种仕途失意,心情压抑的情况下,离开京都到外地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朗诵一遍,大家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风格。
(师)同学们,通过听朗诵,大家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一种怎样的风格呢?大家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话。
•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师)很明显,这段话是柳词和苏词的风格对比,一个是豪放派,气势豪放,一个是婉约派,婉约典雅。我们先来找位十七八女郎,充满感情地来朗读这句充满代表性的千古名句,再来找位关西大汉,为我们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这句词。
(师)好,这位女生读的低沉,委婉,充满了眷恋不舍;(师)这句“大江东去”读得非常豪放,富有气势,那关西大汉能读“杨柳岸,晓风残月”吗?十七八女郎可以读“大江东去”吗?接下来由我给大家示范朗诵。
(师)很明显,这样读很别扭,不够应景,那接下来一分钟时间,大家自己朗读《雨霖铃》,边读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思考,词中有没有哪一句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生回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师)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就为离别而感伤。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过的离别的诗都有哪些呢?
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这种伤离别之情的?我们再读本词,初步感知一下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
很明显,词的上阙是写景,写的是送别时的场景,下阙是抒情,抒发的是送别后的情思。(板书景,情。)那我们都知道,在古诗词当中,凡是写景都是为了抒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我们本文都有什么样的景语呢?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本词的意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我们本词的第一句话。其中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呢?找位同学来谈一下你的理解。
所以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与理解,我们知道,词在开篇就渲染了一种凄冷哀伤的氛围。接下来还有哪些意象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其中意象的选择,在抒情上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烟波,暮霭,楚天。什么样的烟波?千里烟波,给人一种浩渺绵长的感觉,作者的愁绪,显得很绵长。暮霭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浓重压抑的感觉,衬托出作者愁思之深重。楚天指的是南方的天空,显得空阔辽远,更显得愁思是无边无际的,蔓延出来的样子。念字是如何理解的呢?作者想到自己渐行渐远,远到千里之外,暮霭沉沉的南方。本句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虚写(板书虚实)虚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等,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实写是对眼前真实事物的描写,一般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事物或景物,都是身边的实物。
所谓“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 那我们过去都学过哪些虚实结合的诗句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接下来,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今宵酒醒何处”这句千古名句,有人评价说这几句无一字在写情,而又无一字不再写情,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呢?很明显,这里边没有关于感情色彩的词语。但是我们或多或少还是能体会出那种悲凉哀伤之感。从哪里体现出这种感觉了呢?同学们一起找一下。酒醒,杨柳,晓风,残月。
找几个同学分析一下这四个意象的特点。
所以诗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伤离别之情的?看板书。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下来,我们来对比一首送别诗。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鉴赏王昌龄的《送魏二》 结束语: 离别之情,往往是委婉曲折又动人心肠,可谓是“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情景交融中,字里行间弥漫的都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虚实结合里,举手投足都是作者道不尽的相思苦。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虚实结合的魅力。希望同学们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与诗词为友,点亮诗意的灵魂。好,这节课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 ?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六、课堂小结: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和着录音一起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这幅美丽的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赢在课堂》中《雨霖铃》的内容。
2、准备字词默写
3、准备全词默写
4、预习《声声慢》
八、拓展:(时间允许的话)
读完这首词,让我想到了当代人写的一首歌——黄磊的《背影》。这首歌的意境与《雨霖铃》有几分相似。让我们在歌曲中,去体会去品味吧。
附一: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别时 兰舟 不舍
(实)烟波 暮霭 楚天 愁 苦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虚)
第三篇: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
江淹《别赋》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莺莺与张生离别的伤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岑参目送武判官归京的深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对元二的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杜少府的宽慰。词人柳永,在仕途失意之际,离开京城,与心上人在长亭洒泪相别,又将是怎样一番黯然神伤呢?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别词——《雨霖铃》。
对于这样一首凄美的别词,该怎么去读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两遍,体会一下。
你来说说。嗯,语速要缓慢,声调要低沉,要读出哽咽难言的效果。你能不能给我们示范一下?
读得真好,凄婉缠绵,催人泪下。
读一首词,关键是把握好词的情感,情感把握准了,韵味就出来了。那么,本词的情感可以用词中的哪三个字来概括?对,伤离别。(板书:伤离别)
我们来看上片,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离别的伤感之情?请大家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好,谁来说说?
你。你找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说说你的体会。长亭是离别之所,寒蝉、骤雨点明送别的环境,渲染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浓浓的离愁别绪。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抒情手法吗?对,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请同学们继续发言。这位同学,请你谈谈。谈得很好,他从“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几句中感受到了离别的无奈,一边是难分难舍,一边是催促连连。
这位女同学,你找的是哪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紧握的双手,含泪的双眼,无语的凝视,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对恋人的万分痛苦。这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这里,词人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离别的痛苦。(板书:细节描写)
大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最后两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解释一下。近水楼台先得月,就你吧。嗯,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词人说,想我这一走,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千里烟波中前行。此去的南方,天空辽阔,但愁云密布,前途未卜啊。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对,从“念”字可以看出是虚写,写想象中的行程和景物,渲染离别的情绪。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板书:虚实结合)
整个上片,词人运用情景交融、细节描写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写别情别景,表达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柳永的词,好则好矣,但毕竟是古人的话语,我们现在读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同学们能否把长亭送别的场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呢?相信大家可以,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文思敏捷呀,给我们展示一下。文笔真好,清新优美,与原词的感情基调也十分吻合。
老师也写了一段文字,愿与同学们分享:又是一个恼人的深秋,落叶纷飞,寒蝉凄鸣。长亭外,船夫连连催促;长亭内,你我紧紧相拥。你,握着我的手,黯然无语;我,望着你的眼,潸然泪下。良久,你斟上满满一杯酒,捧至我胸前。我端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一股涩涩的苦楚直入肺腑——酒是情人的眼泪呀。此番一别,千山万水,万水千山,你我何时才能再相见!
第四篇:《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词中意象,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教学难点: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一、导入新课
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通俗音乐圈里非常有名,比现在与周杰伦搭档的词作者方文山有名多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个人就是——
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词吧!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 ]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目标:体会情感]
1、默读,找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讨论)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酒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虚实相生”
3、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情景交融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再次朗诵)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那些字词你觉得用得很妙?(讨论)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略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竟”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
问:这种写法和豪放派写伤心有哪些不同?
婉约派词人表达伤心的感受委婉细腻,感情郁结很深却无法渲泄,如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豪放派则不同,如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再如张孝祥: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豪放派词人感情渲泄的淋漓尽致。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略
问:结合意象分析这句话的妙处,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
五、这首词读完大家有没有发现:它只有词牌,没有标题。下面我们就尝试着为这首词拟个标题。
生别离,月未圆,执手泪别
六、课堂总结
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
七、作业
选取词中意象,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八、板书:
雨霖铃
柳永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酒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虚实相生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第五篇: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
一、目标引领
1.扣住词中意象,还原生活场景,体会文人情怀。
2.分析画面特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3.背诵全词。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品味柳词的语言和意境之美,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学法引领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借助诵读提示,激活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走近作者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请讲讲你所知道的柳永。(学生自由发言)
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 场景描绘::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画面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内容概括:别后前路茫茫
场景描绘: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压抑、苦闷的感觉。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意境把握: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学程之四:品味积累
本词选用了许多典型意象,请同学们联系已学的诗词,谈谈你对其中某些意象情感内涵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酒意象大量出现于送别诗,主要是因为 酒本身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诗人们把酒作 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临别之时,设宴饯 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 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 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 西》)“ 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权德舆《 献岁送李十兄赴黔 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 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 . 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 片心意。刘 禹锡送别贬谪边州的张贾。便以樽酒致意 : 谪在三湘最远 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笑,明 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 置酒相送张 员外贾》)“ 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 自要醉如泥。”(白居易 《 北楼送客归上都》)“ 世上只有情 难说,今夜应无不醉人。”(顾况《 送 李侍 御 往吴兴》)酒又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 醉不醒 的神奇力量,饮酒特别是超 量饮酒 后,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淡化以致忘却了远饮酒 以忘忧 : 处处云随晚望开,洞庭秋入 管弦来。谢公待醉消 离恨,莫惜临川酒一杯。(《同州南亭陪刘侍 郎送刘先辈》)酒乃诗之媒。送行的水酒激发诗人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而诗歌更令送行之酒脱俗而 雅化。诗人们在酒后沉 醉中体验人间 的离愁,于是,“ 酒语诗情替别愁”(元稹 《 沣西别乐天》),就成为送别诗的一大特色。
“ 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 中常常 映照着青青柳色。《 诗经· 小雅· 采薇》 :
“ 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 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 象. 以“ 折柳” 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及两宋。
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 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 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 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 荡漾着寂寂水波。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 具,津口渡头,常常成为友人劳劳相望各依依 的场所。江淹《 别赋》 : “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古人出行,常走水路,水埠津渡,成为送别诗的创作环境 ;寂寂流 水,成为送别诗的创作媒介。水的悠悠流淌,象征离情的缠绵不绝 ; 流水一去不返,象征行 人的渐行渐远; 水的清寒冰冷,象征离别的凄 凉悲苦。正因为水有多种象征意义,诗人才将 送别之情投射于水意象之中。“ 请 君试 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 白《 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 水之轻 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
高悬天际之月,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衰。明月与别离的联系极 为紧密。“ 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 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一方面。月亮的阴晴 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 :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 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将 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诗作 借月抒怀,内蕴丰赡。一说心 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
托附离情。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 知心朋友,李白将对迁谪朋友的思念托一轮 皓月带到遥远 的夜郎之西。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了因分离造成的痛苦。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送柴侍御》)明月目睹着离人的痛苦,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古人送别诗中,明月常用来烘托和强化离别怅惘之情,这时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江月寒楼映衬着离人的别绪,月亮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体验。
学程之五:拓展延伸
1.比较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情感: 意境: 语言: 表现手法:
2.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请概括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豪放派—— 婉约派—— 巩固提高: 1.背诵本词。
2.思考课后“文本研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