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观经济学各校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 第十章(共)
考试真题与典型题 概念题
1.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中山大学2005试;南开大学2005试;东北财大2006试)
2.柠檬问题(lemon’s problem)(中山大学2004试)
3.私人成本(Private Cost)与社会成本(Social Cost)(北大1997试)
4.信息的不对称性(人行2002试)5.外部性(externality)(北师大2004试;北航2004试;东南大学2003试;南开大学2005试;四川大学2006试)
6.公共物品(南开大学2005试;北京化工大学2006试;东北财大2006试;上海交大2006试;厦门大学2006试)
7.代理成本
8.市场失灵(北京工业大学2005试;深圳大学2005试)9.隐藏行动(上海理工大学2006试)
10.市场协调失灵论(market coordination failures theory)11.委托人(principal)
12.公共产品论(theory of public goods)13.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
14.寻租(rent seeking)
15.科斯定理(北师大2006试;人大2006试;北理2006试;南开大学2006试)简答题
1.公共物品的特性。(中南财大2004试)2.什么是信息不对称,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南开大学2004试)
3.全世界每天消费大量的鸡,但没有人担心鸡会灭绝,相反没有多少人吃鲸肉,人们却时时刻刻担心鲸会灭绝,为什么同样一个市场系统可以保证产出足够的鸡,却偏偏威胁到鲸的生存呢?(中山大学2006试)
4.试以举例的方式,借助几何图形简要分析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之正外部性——攀比效应(bandwagon effect)。(中山大学2004试)
5.为什么要反垄断?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主要有哪些?(北师大2005试)
6.举一个柠檬市场的例子,并说明买方和卖方的不对称信息如何会导致市场失灵。(中财2004试)
7.以我国为例说明为什么在政府管制利息率时会产生寻租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北大1997试)
8.简述寻租理论的要点。
9.简述公共产品的特性,举出二种公共产品,并说明为什么它们是公共产品?(北方交大1999试)
10.举例说明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北大1997试)
11.为什么外部性会导致竞争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西南财大2004试)
12.外部影响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矫正市场失灵?(人大2002试;人行2002试)13.略述外部性(外部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复旦大学1999试)
14.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怎样决定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生产上是失灵的?(复旦大学2000试)
15.举例说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复旦大学2002试;北理2006试)16.试举经济生活中的一实例简述不对称信息的经济原理。(东南大学2003试)
17.非对称信息怎样带来市场失灵?(华中科技2004试)
18.即使不存在逆选择问题,财产保险公司通常也不开办旨在为投保人提供全额赔偿的保险。为什么?(北大1996试)
19.解释什么是道德风险、纳什均衡、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武大2003试)
20.有些专家论证说,北京市居民大量丢失自行车,原因是自行车盗窃者把盗窃来的自行车转手在旧车交易市场上卖掉,因此建议取缔北京市所有旧车交易市场。请给出一个支持该观点的论据,给出一个反对该观点的论据。(北大1997试)21.科斯(Coase)的文章《企业的性质》解决了什么问题?(北大2001试)
21.什么是市场信号?市场信号如何发挥作用?常见的市场信号有哪些?(武大2007试)
22.交易成本在社会运行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什么方面?(北大2001试)
23.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拟公共产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北大2001试)2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公共物品(pubic good)的提供,如果没有政府出钱或者出面组织,是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北大1999试)(2)“如果产权界定是清楚的,那么,就不会有外部效应问题。”(北大1996试)(3)有人说,在出现了污染这种外部性的条件下,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效率条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北大1996试)
25.一些美国汽车公司为买主提供广泛的保证(例如,对所有部件与机械问题有关的修理给予7年的保修)。
(1)根据你对柠檬市场的了解,为什么这是一项合理的政策?
(2)这一政策是否会产生道德风险?
26.在居民住宅占去了一个城镇的东部后,有几家厂商定位在西部。每家厂商生产相同的产品,并在生产中排放有害气体,对社区居民产生不利的影响。
(1)为什么存在厂商产生的外在性?
(2)你认为私下讨价还价能够解决这一外在性问题吗?(3)社区可能会怎样决定空气质量的有效水平?
27.灯塔可向过往船只发出信号,使船只躲避危险的礁石。灯塔发出的光亮程度不同,船只及时收到信号的概率也不同。灯塔发出的光亮越强,船只及时收到信号的概率越高,图11.1中的MC曲线表示船只可收到信号的概率在不同情况下的边际成本。设有A,B,C三条船,每一条船只对不同光亮愿意付出的价格分别由图11.1中的A,B,C三条个别需求曲线表示。
图11.1 灯塔最佳光亮强度与收费标准的确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灯塔提供的服务属于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
(2)最佳光亮强度是多少?或者说,船只应该收到信号的概率是多少?(3)每条船应支付多少灯塔服务费?
(4)灯塔是否可能由私人所有与经营? 28.什么是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
29.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30.简述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计算题
1.假定A,B两厂商之间存在外部性,A厂商给B厂商造成外部不经济。A厂商生产X产品,B厂商生产Y产品,其成本函数分别为CA=2X2和CB=Y2+2XY,B厂商的成本受A厂商的产量X的影响。X和Y的市场价格分别为80和60。求:
(1)假定厂商不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交涉,两厂商的产量各为多少?
(2)假定两厂商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交涉,并且交易成本为零,两厂商的产量又各为多少?
(3)在(2)的场合,对A厂商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和无法规时,两厂商如何分配利润?
(4)假定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A厂商生产的每单位X征收数额T的税收,两厂商若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政府税额应定为多少?
(5)假定政府向A厂商生产的每单位X征收数额T的税收,而向B厂商生产的每单位Y发放T单位的补贴。假设两厂商可以无交易成本地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市政府准备有淮河上建一座大桥,并对过往的汽车征收费用,估计汽车过桥的需求函数是:P=25-0.5Q,这里P是对通过的每辆汽车征收的费用(元),Q是每天通过的汽车数。若大桥建成后,分摊折合每天的固定成本是500元,而没有变动成本。政府打算让一家公司承包,建设费用和收益都归公司。问:
(1)若没有政府的补贴,有公司愿意承包吗?
(2)如果政府根据每天通过的汽车数给承包公司补贴,每辆车至少要补贴多少?(3)若政府一年一次给承包公司固定财政补贴,数量与通过的汽车数无关,至少要补贴多少,才有公司愿意承包(一年计365天)?(中山大学2005试)3.假定某社会只有甲乙丙三个公民,他们对共用品的需求分别为:P1=100-x,P2=100-2x,P3=100-3x
其中x是共用品数量,每单元共用品成本是4元。
(1)社会对共用品需求函数。
(2)该社会共用品最优数量是多少?
(3)每个公民的价格是多少?
4.一家垄断的钢铁厂的成本函数为:
C(q)q60q100
2该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200-q 但是钢铁厂每生产出1单位的钢铁将产生0.1单位的污染物z,即z=0.1q。清理污染的成本函数为:
污染总成本=100+400z,其中z为污染物数量。
(1)如果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其产品价格和产出水平为多少?
(2)假定生产者必须内部化其外部性,即它必须支付污染成本,则其产品价格和产出水平为多少?
(3)上述计划能否消除污染?请分别算出(1)(2)两种情形下的污染物数量。(4)假定政府希望通过税收来减少企业的污染排放。如果政府希望企业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与(2)中相同,则应该怎样设计税收?(人大2006试)
5.假定某垄断厂商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600-2Q,成本函数为CP=3Q2-400Q+40000(产量以吨计,价格以元计)。
(1)求利润最大时产量、价格和利润。
(2)若每增加1单位产量,由于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会使社会受到损失从而使社会成本函数成为:CS=4.25Q2-400Q+40000,试求帕累托最优的产量和价格应为多少?(3)若政府决定对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税率应是多少才能使企业产量与社会的最优产量相一致?
6.一种产品有两类生产者在生产。优质产品生产者生产的每件产品值14美元,劣质产品生产者生产的每件产品值8美元。顾客在购买时不能分辨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只有在购买后才能分辨。如果消费者买到优质产品的概率是p,则买到劣质产品的概率为1-p。这样,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就是14p+8(1-p)。两类生产者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都稳定在11.50美元,所有生产者都是竞争性的。
(1)假定市场中只有优质产品生产者,均衡价格应是多少?(2)假定市场中只有劣质产品生产者,均衡价格将是多少?
(3)假定市场中存在同样多的两类生产者,均衡价格将是多少?
(4)如果每个生产者能自主选择生产优质产品或劣质产品,前者单位成本为11.50美元,后者单位成本为11美元,则市场价格应是多少?
4论述题
1.建立简单的经济模型,证明由于消费者面临产品质量的不完全信息,而只能根据商品的价格来判断商品的“平均”质量时,信息的不完全将导致社会的均衡产量水平低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均衡产量水平。(人大2004试)
2.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中山大学2005试)
3.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如何导致了市场失灵?如何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华中科大2003试)
4.试述你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认识。(华中理工大学2001试)5.运用委托一代理关系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问题。(华东师大2004试)
6.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并说明固定工资、奖金和期权等报酬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差异。(西南财大2004试)7.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也造成了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试根据经济学原理讨论下列问题。
(1)环境污染为什么通常难以由污染者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2)解决环境污染的常用方法包括:关闭工厂,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北大1998试)
8.目前我国商品房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商品房质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房地产开发商对商品房质量的了解程度比购房的居民多。
(1)假定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都有充分的了解,试作图说明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状况。
(2)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试作图分析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变动情况。(北大1998试)
9.用文字及图形解释:相对于完全竞争而言,为什么垄断竞争会导致经济缺乏效率?(人行1998试)
10.经常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对每单位垄断产品收税来消除垄断利润。这种政策对垄断者的产量与收取的价格有什么影响?对经济效率有什么影响?
10.根据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的特性;并联系政府的经济作用,谈谈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南京大学2007试)
11.什么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天津财经大学2005试)
12.请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保险公司要设计很多种类的保险项目呢?(中山大学2006试)
考试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概念题
1.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北邮2004试):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1)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在二手车市场上,假定有若干辆质量不同的二手车要卖。旧车主知道自己要卖的车的质量,质量好的索价高些,质量差的索价低些。但买主不知道每辆旧车的质量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只能按好的旧车和差的旧车索价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购买。这样,由于买主无法掌握旧车的准确信息,从而其出价并不区分旧车质量的好坏,质量好的旧车会退出市场,质量差的旧车留在市场上。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质量差的旧车比例增加,买主会进一步降低出价,使质量稍好的旧车也退出市场,如此循环下去,旧车市场就会逐渐萎缩。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2)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当代理人为委托人工作而其工作成果同时取决于代理人所做的主观努力和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并且主观原因对委托人来说难以区别时,就会产生代理人隐瞒行动而导致对委托人利益损害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发生的一个典型领域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2.柠檬问题(lemon’s problem)(中山大学2004试):指在二手车市场上劣车驱逐好车的现象,是逆向选择的表现。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的论文《柠檬(次货)市场》,他考察了一个次品充斥的旧车市场。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
3.私人成本(Private Cost)与社会成本(Social Cost)(北大1997试):(1)私人成本也称为私人费用。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的成本,厂商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价格均应计入私人成本。西方经济学中讨论的成本概念与一般企业会计人员所指的成本相比有着不同的含义。私人成本包括以下内容: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的货币价格;由于行业之间竞争所决定的资本家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报酬;行业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的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资本的正常报酬,如厂商自己拥有的资本和土地应得到的利息和租金;企业家承担某些不确定性风险而应得到的风险贴水。除了要素价格的其他内容可以称之为厂商的正常利润,而一般会计人员所说的成本则不包括这一部分。厂商的私人成本仅仅按照生产要素价格和正常利润来进行计算,因此,在外部经济下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都没有计入私人成本,从而使得私人成本会低于社会成本;同时在外部经济下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这都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经济学家主张用津贴、公共管理或税收、法律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2)社会成本是与私人成本相对的概念,等于私人成本加上对别人没有补偿的损失,是一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的机会成本。社会成本考察的是当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投入改为该产品之外的其他最优用途时的收益以及因此而给别人带来的损失。例如,某企业生产食品,在未给别人带来损失的情况下一年内可获利10万元;若该企业以同样数量的投入经营化工产品,可获利12万元。但向空气和水中排放的有毒物质使得附近的农作物因环境污染而产量下降,从而减少收入3万元,厂商不会把这3万元计入自己的成本。而社会成本则必须考虑这3万元的损失。社会成本与资源的稀缺性密不可分,因为资源从整个社会来看是极其有限的,考虑社会成本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个例子属于外部不经济问题,厂商没有补偿农作物欠收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其所进行的成本核算也只是计算自己所付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所以这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同理,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成本则大于社会成本。外部性一般会使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这时要么受损失的一方得不到补偿,要么产品的生产不能达到最优产量,从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用津贴或公共管理的办法来鼓励产生外部经济的厂商扩大生产,同时用税收或制定法律的办法来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4.信息的不对称性(人行2002试):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有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例如,某些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上,卖者掌握的信息多于买者。照相机的卖者一般比买者更了解照相机的性能;药品的卖者比买者更了解药品的功效;劳动力的卖者一般比买者更了解劳动的生产力等。在另一些市场卖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买方,保险与信用市场往往就是这种情况。医疗保险的购买者显然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人们常常用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来讨论信息非对称问题。所谓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的交易。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则称为“委托人”。简单的讲,知情者是代理人,不知情者是委托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理论分析都可概括成“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5.外部性(externality)(北师大2004试;北航2004试;东南大学2003试):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1)使用税收和津贴;(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3)规定财产权。6.公共物品: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国防、海上导航用的灯塔,就是公共物品。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7.代理成本:指制订、管理和实施契约的全部费用,包括所有承接契约的费用,如交易费和信息费等。詹森和麦克林将代理成本视为委托人的监视费、代理人的担保费和剩余损失三部分。
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源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一事实。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一方面经营者工作尽力时,他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一小部分利润;另一方面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却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因此,经营者往往工作积极性不高,而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小于他是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代理成本,它是在外部所有者理性预期之内必须由经营者自己承担的成本。让经营者成为完全的剩余权益拥有者,可减少代理成本。不过,经营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拥有者的能力又受到他自身财富的限制。
代理成本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第二,委托人不容易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在这些假定的前提下,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合约中,代理人都必须承担风险;第二,如果代理人是风险中性者,就可以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全部风险的办法来达到最优结果。
8.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2)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试究、气象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
9.隐藏行动:指签约时双方都了解有关信息,但签约后有一方可以利用对方不了解的签约后的信息给对方带来损失的行为,比如偷懒或不尽力行为。隐藏行动是信息不对称的一种特殊情况,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管理、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隐藏行动容易导致“道德风险”。10.市场协调失灵论(market coordination failures theory):新凯恩斯主义用于解释市场非出清状态的原因的一种新理论。市场协调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协调众多经济人的行为。市场协调失灵论认为,在一个由许多经济人构成的经济中,经济人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尽管经济人是理性人,然而每个理性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单个经济人无力协调整体经济行为,市场因此而失灵。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弥补或消除市场失灵。市场协调失灵论有三个代表性理论:不完全信息和协调失灵论、交易搜索和协调失灵论、市场对策和协调失灵论。
11.委托人(principal):和代理人相对应的概念。若一个人(甲)雇佣或者托付另一个人(乙),让乙代表甲的行动,则甲为委托人,乙为代理人。雇主与雇员、债权人和债务人、股东与经理等之间的关系都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代理人在代表其委托人的行动时,由于他不是当事委托人本人,因此代理人的行为方式可能与委托人所设想的行动方式或目标不一致。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在代理人的行动不可观察时,委托人就不能根据代理人的行动来对代理人进行补偿;有时委托人即使能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但也可能不知道代理人的行动是否恰当,因为委托者本人从来未从事过这样的行动。
委托-代理问题是经济中动力或积极性的中心问题,只要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其他人的行为发生影响,只要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试究委托-代理问题的目的就是探讨如何设立一种补偿制度,使得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动,达到委托人的期望目标。一系列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要点就是,寻求一种能使委托人的期望效用达到最大化的契约。给定的条件是,在适当的补偿方案下,代理人将愿意接受这一契约并采取能使本身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另外,契约的定立与实施问题也在委托-代理模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12.公共产品论(theory of public goods):现代财政学的理论核心。系统的公共产品论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奥意财政学者潘塔莱奥尼、马佐拉、马尔科等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公共产品论。该理论认为,政府之所以要有支出,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政府课税则是为公共产品的供应筹集经费,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西方财政学界对公共产品论的试究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效率问题的分析,另一条是对政治程序问题的探讨。萨缪尔森、马斯格雷夫等人提出了著名的公共产品供应模型,对公共产品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也称公共决策,指政府或公共部门的选择,即公共部门对公共物品如何生产、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进行决策和选择。公共选择或公共决策具有三个特点:①集体性。公共决策不是私人决策者做出的个人决策,而是由政府做出的集体决策。从经济内容上划分,公共决策主要包括资源决策与分配决策。资源决策是关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解决集体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是一个效率问题。分配决策是关于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②非市场性。私人物品是通过市场来解决生产和分配的,而公共物品则是通过非市场的政治程序来解决生产和分配问题的。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不能通过经济市场来有效率地解决,只能通过政治市场来解决。在政治市场上,需求者或消费者是选民、纳税人,供给者或生产者是政治家、政府官员。供求双方通过交换相互发生作用。③规则性。市场运行有一定的规则性,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性。在个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确定规则以便协调人们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或多数人偏好的规则。
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博弈,参加者是选民和政治家。选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倾向于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在商品市场上,他们用货币选票来表达他们的偏好;而在政治领域,他们是通过实际选票来表达他们的意见。政治家则以选票最大化为目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家具有能使他当选机会最大化的行为。
14.寻租(rent seeking):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这一概念由戈登、图洛克于1967年最早阐述,并由克鲁格于1974年正式引入经济学。传统理论认为垄断的形成本身没有成本,而寻租理论则认为形成垄断是由于利用了一部分的实际资源。有关寻租的大部分讨论一般集中在由政府培养或保护的垄断上,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强有力的垄断形式。寻租理论说明:存在一个确定的由个人寻租而引起的净社会损失领域。图洛克和克鲁格认为,寻求利润的厂商会努力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垄断,其间完全由个人进行或由政府资助,这样投资一美元的结果正好与因获得垄断而增加的盈利相等。于是代表垄断高价造成的超额利润的部分资源就被耗费掉了,而不是由消费者向垄断者转移。这种资源的耗费是用于取得垄断这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形成垄断的活动也是一种竞争性产业,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投入寻租活动的所有资源等于所有的垄断利润。由于垄断会产生类似租金的垄断利润,追求利润的动机总会使—些人进行争取垄断地位的活动,这样形成垄断的活动就吸引了许多资源投入,结果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巨大的资源浪费。
实际上,对市场过程的许多干预也会产生寻租问题。简单的最大化或最小化价格就有非常明显的再分配效应,而且受益者为了获得这种益处而可能投入大量的资源。寻租理论试究的另一个领域是简单的直接转让,对A征税是为了支付给B,这就会导致游说活动:对B方征税而不是对A方征税或阻止这种转化的形成。这种游说活动的耗费会正好等于转移的数量或阻止的被转移的数量,尽管一个或其他的游说者会因其游说活动取得成功而获益。如果存在许多这样的利益,且对政府花费时间的人能很快实现利益,那么社会就有一个从事寻租活动的产业。寻租活动和政治腐败有类似之处。寻租理论要求人们进行经验试究和对适合于寻租的生产函数进行测度,从而解决寻租问题;因为,寻租活动的社会成本十分高昂,政府干预形成某种垄断并带来租金,就会导致寻租现象。15.科斯定理: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在社会**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简答题
1.公共物品的特性。(中南财大2004试)答: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的一个概念,通常将不具备消费或使用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人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同时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0。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种。
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四个特性:
(1)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2)强制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
(3)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
(4)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2.什么是信息不对称,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南开大学2004试)
答:(1)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
(2)以旧车市场买卖为例。假定有一批旧车要卖,同时有一批要买这些数量的车的购买者。旧车中有一半是优质车,一半是劣质车。设优质车主索价200元,劣质车主索价100元。再假定买主对优质车愿支付240元,对劣质车愿支付120元。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即买主知道哪些车是优质的,哪些是劣质的,则优质车会在200-240元之间成交,劣质车会100-120元之间成交。但买主事实上无法凭观察判断旧车质量。旧车主会隐瞒劣质车的问题,搞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买主只知道劣质车和优质车所占比重各半,但不知每一辆车究竟是优质还是劣质车。于是,他们的出价至多是120×
12+240×
12=180元。然而这样一来,优质车就不会以此价卖出。如果买主知道只能买到劣质车,则成交价格只能在100-120元之间,从而优质车被逐出市场,市场运转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可再举一例。在保险市场上,如果保险公司和投保客户双方的信息是充分的,则根据大数法则所订费率足以保证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转。问题是保险公司对客户的信息不可能充分掌握。拿健康医疗保险来说,哪些人身体好,哪些人身体差,保险公司无法充分了解。结果是身体差的人投保最多。事后保险公司才了解到实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预期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这迫使保险公司按“最坏情况”的估计来制订保险费率,但这样会使费率上升,会使身体好的人不愿参加保险。尽管他们有获得保障的需求,但市场无法给他们提供保险。保险市场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3.全世界每天消费大量的鸡,但没有人担心鸡会灭绝,相反没有多少人吃鲸肉,人们却时时刻刻担心鲸会灭绝,为什么同样一个市场系统可以保证产出足够的鸡,却偏偏威胁到鲸的生存呢?(中山大学2006试)
答:(1)同样一个市场系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市场在配置“鸡”和“鲸”这两种资源时其效率是不一样的。市场在配置鸡的生产和消费时是有效的,但在配置鲸时却出现了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不完全信息等。
鲸是一种公共资源,但市场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往往无能为力。公共资源是指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当利用市场来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时,它很可能很快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有财产的悲剧”。(2)从产权角度来看,农民拥有他所养殖的鸡及相关的占有、处分、收益等权力,因此觉得有必要好好照看它们,增加鸡的数量。由于产权的确定性,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鲸的产权归属并不明确,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个人,换言之,它是世界公共资源。于是,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捕鲸可以赚大钱,不少人蜂拥而上;另一方面,保护鲸类则由于缺乏直接经济利益而乏人问津。这就使得单纯依靠市场来配置鲸这种资源时其结果缺乏效率。
4.试以举例的方式,借助几何图形简要分析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之正外部性——攀比效应(bandwagon effect)。(中山大学2004试)
答:攀比效应是指一种赶浪头的欲望,想拥有一件几乎所有人都已拥有的商品,攀比效应改变了市场的需求曲线。现在以时髦商品说明攀比效应。
如图11.2,图中横轴表示某种时髦商品的销售量Q,纵轴是商品的价格P,D为需求曲线。假设消费者认为只有20单位的人购买了该商品,消费者缺乏动力购买这种商品以赶时髦,有些消费者处于它的内在价值购买,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曲线为D20。
假设消费者现在认为有40单位人购买此时髦品,他们发现购买该商品更有吸引力,想多买一些,需求曲线为D40,同样如果认为有60单位人购买,则需求曲线为D60。消费者认为已购买该时髦品的人数越多,需求曲线越向右移动。
最终消费者会明确感觉到多少人已经购买了该时髦品。当然这一人数取决于价格。在图中,如果价格为30,将有40人购买,需求曲线为D40,如果价格为20,有80人购买,需求曲线为D80。于是通过连接对应于数量20、40、60、80、100的D20、D40、D60、D80、D100曲线就可以确定市场需求曲线。
图11.2 攀比效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攀比效应,个人对一种商品需求的数量随其他人购买该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市场需求曲线相对更具有弹性,如在D40时价格从30降为20,在没有攀比效应条件下,需求量只会从40上升到48,攀比效应将需求量进一步提升到80。所以攀比效应强化了需求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
5.为什么要反垄断?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主要有哪些?(北师大2005试)
答:(1)因为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垄断利润是不公平的,所以必须要反垄断。
图11.3 垄断厂商的经济效率
在图11.3中,横轴表示厂商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表示厂商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再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直线AC=MC表示。为了使利润极大,厂商产量定在Q2,价格为P2,它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量(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边际成本)。显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1和价格P1,消费者剩余是ΔFP1H的面积,而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Δ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图P1P2GI所代表的面积)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另一部分(ΔGIH所代表的面积)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2)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
①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一般根据反垄断法来执行。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
②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治措施。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③管制自然垄断的做法还可以采用为垄断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相似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被控制在平均水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6.举一个柠檬市场的例子,并说明买方和卖方的不对称信息如何会导致市场失灵。(中财2004试)
答: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外部性、公共产品、非零交易成本、市场特权、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非对称信息等等。
信息的不对称性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买方和卖方的不对称信息会导致市场失灵。
比如说旧车市场。在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时,没有涉及到商品的质量问题。引入质量问题后,如果消费者以及其他人具有完全信息,消费者可以将不同质量的旧车看成不同的商品,从而根据质量给予不同的价格,因此消费者对任意一种质量的旧车的需求曲线还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如果信息不对称,旧车买方只知道旧车有不同的质量,但不具体知道哪个质量高,哪个质量低,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通常根据价格判断旧车的“平均”质量。消费者有理由相信,随着某种商品价格的上升,该商品的平均质量也将上升。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旧车买方购买商品时不仅要考虑它的价格,还要考虑其质量。如果旧车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也无人问津,相反,如果质量很好,即使价格较高,也值得购买。所以旧车买方追求的是商品的最大价值,即每单位价格的质量。由于存在一个均衡的价格,在此价格下旧车价值最大,高于和低于此价格商品的价值都降低,所以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不再是向右下方倾斜,而是包含一段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
而旧车卖方的信息是完全的,所以卖方(也就是供给者)在供给方面还是和以前一样,即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仍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和消费曲线的最好交点是最大价值处的价格位置。但是当价格处于此位置时,生产者的供给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出现非均衡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违背了帕累托最优标准,社会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因此旧车买方在产品质量上的不完全信息导致了供给方过低的供给量。
7.以我国为例说明为什么在政府管制利息率时会产生寻租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北大1997试)
答:寻租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府管制利率时,资金供给小于需求,企业贷不到正常的资金,许多投资就会受阻。例如,有些企业拥有高收益率的投资项目,为了获得所需资金就会产生寻租行为。
主要表现有:
(1)由于政府管制利率,寻租者为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游说,或者用金钱和礼品去疏通层层关系。
(2)对于那些地下钱庄来说,也会有寻租行为,因为它们可能通过提供高额黑市利率而谋取暴利。
8.简述寻租理论的要点。
答:西方寻租理论的要点主要有:
(1)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经常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租金是泛指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一切市场经济中行政管制都会创造出这种级差收入。寻租就是为这样的干预而进行的游说活动,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缪勒说,寻租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2)一切利用行政权力大发横财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寻租活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如游说、疏通、拉关系、走后门等。②它不是生产性活动,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但它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并中饱私囊。③使资源配置扭曲,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④导致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增加廉政成本。⑤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
(3)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政府公共部门才能借助于行政手段创造不平等竞争条件,维持一部分人占有租金的特权。因此,在有政府干预的地方就可能存在寻租现象,并且寻租行为还可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缪勒曾将寻租类型进行过划分:一是不少行业经常试图通过政府许可证来限制他人的进入,以保持其高利润或高工资,形成政府管制的寻租。二是国内制造商经常为国外进口关税和限额进行游说,以使其高价出售产品,形成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三是政府也可通过直接定价来为生产者创造租金,形成政府合同中的寻租。(4)布坎南认为,“寻求租金的活动同政府在经济中的活动范围和领域有关,同国有部门的相对规模有关。”他在《寻求租金和寻求利润》一文中指出,只要政府的行动主要限于保护个人权利、人身和财产并实施自愿议价的私人合同,那么市场过程就支配经济行为,并且保证出现的任何经济租金将因竞争性的进入而消失。但是,如果政府行为大大超出了由最低的,或保护性状态所规定的限度,如果政府像它已经大规模地做过的那样,逐渐干预市场的细节过程,那么租金下降或消失的趋势就会被抵销,并且可能完全停止。可见布坎南是主张政府的活动范围应限定在具体的市场行为之外。
寻租和腐败也是我国现实存在的一种非市场缺陷,若不严加防范和治理会愈演愈烈。西方理论界将寻租和腐败看成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进步的陷阱。一旦落入这一陷阱,就会使社会处于低效、停滞、甚至紊乱状态。
9.简述公共产品的特性,举出二种公共产品,并说明为什么它们是公共产品?(北方交大1999试)
答:(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阻止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阻止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例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
(2)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10.举例说明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北大1997试)答:(1)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等等也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换个说法,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加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2)例一 假定有一工厂排放的烟尘污染了周围5户居民晾的衣服,每户由此受损失75元,5户共损失375元。再假定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花150元给工厂烟囱安装一台除尘器,二是给每户买1台价值50元的烘干机,5户共需250元。不论把产权给工厂还是给居民,即不论工厂拥有排烟权利,还是5户居民有不受污染的权利,如果听任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发生作用,工厂或居民都会自动采取150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样最节省,150元成本最低表示资源配置最优。
西方一些学者根据科斯定理认为,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如果产权明确,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影响就不会发生。在上述例子中,只要产权归工厂或是居民是明确的,则他们中任何一方都会想出用150元安装一个除尘器来消除污染,即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就是说,在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上不一定要政府干预,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此以前,以英国庇古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解决外在性问题,需要政府干预:出现外部不经济时,要用征税办法,其数额应等于外部不经济给其他社会成员造成的损失,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出现外部经济时,可用政府津贴办法,使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等,这样,都可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科斯定理的问世,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例二
以化工厂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性为例。只有在污染的权利不明确的情况下才会偏离帕累托效率状态。只要明确界定污染的权利,不管是给予化工厂污染的权利,还是给予农民不受污染的权利,都可以通过化工厂与农民之间的自由交易使污染量符合帕累托效率条件,也就是使污染符合社会最优标准。
假定给予农民不受污染的权利,则化工厂要想生产化工产品(必然造成污染)就必须向农民购买这种权利。假定每一单位污染物的价格为pW。由于需要向农民购买污染权利才能进行生产,因此化工厂承担了污染的成本,其利润函数为:
(1)
农场的利润函数为:
(2)
化工厂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
(3)
(4)
对农场而言,其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5)
(6)
由(4)与(6)两式得到下列条件:
-
(7)
(7)式表明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因降低污染而引起的化工厂边际成本增加额等于农场因污染减少而获得的边际收益增加额。因为,所以污染的减少意味着化工厂成本的增加,农场收益的增加。
如果化工厂拥有污染的权利,而农场没有禁止化工厂污染的权利,农场若要减少所受污染之害,必须向化工厂做出支付。如果化工厂认为接受农场的支付而减少污染是值得的,它就接受这笔污染到Wm的程度,则二者的利润函数分别表示如下:
(8)
(9)根据(8)、(9)两式分别求化工厂与农场利润最大化。所得到的利润最大化必要条件与(3)至(6)式四个条件完全相同。由此可以得与(7)式完全相同的条件。这一结果证明了科斯定理,也就是说,只要所有权是明确的,所有权的最初分配状况并不会影响资源有效配置的最终条件。
11.为什么外部性会导致竞争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西南财大2004试)
答:(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销,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令VP、社会利益、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因此,外部性导致竞争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12.外部影响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矫正市场失灵?(人大2002试)答:(1)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令VP、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因此,外部性(外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为矫正因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① 课税与补贴
对产生外部成本者课税,对产生外部利益者补贴,其目的在于使外部效果的产生者自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
② 合并企业
合并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外在性问题内在化。如果生产Y商品的厂商对生产X商品的厂商施加了外在性,那么这一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原因是第二家厂商不考虑其行为对第一家厂商所产生的成本或者收益。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将这两家企业合并在一起。合并后的企业会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将导致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③ 赋予财产权
对能排他的公共财富或无主物赋予财产权,这样就能对享用者收取费用,对破坏者要求 赔偿,使外部性削减,同时提高经济效率。
④ 政府直接管制
主要是指政府对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加以管制。例如,对污染的管制。13.略述外部性(外部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答:(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令VP、社会利益、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因此,外部性(外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14.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怎样决定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生产上是失灵的?(复旦大学2000试)
答:(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
(2)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
15.举例说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复旦大学2002试)答:(1)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
(2)以旧车市场买卖为例。假定有一批旧车要卖,同时有一批要买这些数量的车的购买者。旧车中有一半是优质车,一半是劣质车。设优质车车主索价200元,劣质车车主索价100元。再假定买主对优质车愿支付240元,对劣质车愿支付120元。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即买主知道哪些车是优质的,哪些是劣质的,则优质车会在200-240元之间成交,劣质车会100-120元之间成交。但买主事实上无法凭观察判断旧车质量。旧车主会隐瞒劣质车的问题,搞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买主只知道劣质车优质车所占比重各半,但不知每一辆车究竟是优质还是劣质车。于是,他们的出价至多是120×
12+240×
12=180元。然而这样一来,优质车就不会以此价卖出。如果买主知道只能买到劣质车,则成交价格只能在100-120元之间,从而优质车被逐出市场,市场运转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可再举一例。在保险市场上,如果保险公司和投保客户双方的信息是充分的,则根据大数法则所订费率足以保证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转。问题是保险公司对客户的信息不可能充分掌握。拿健康医疗保险来说,哪些人身体好,哪些人身体差,保险公司无法充分了解。结果是身体差的人投保最多。事后保险公司才了解到实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预期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这迫使保险公司按“最坏情况”的估计来制订保险费率,但这样会使费率上升,并且会使身体好的人不愿参加保险。尽管他们有获得保障的需求,但市场无法给他们提供保险。保险市场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16.试举经济生活中的一实例简述不对称信息的经济原理。(东南大学2003试)答:参见简答题第15题。
17.非对称信息怎样带来市场失灵?(华中科技2004试)答:参见简答题第15题。
18.即使不存在逆选择问题,财产保险公司通常也不开办旨在为投保人提供全额赔偿的保险。为什么?(北大1996试)
答:即使在不存在逆选择的情况下,如提供全额赔偿,会导致严重败德行为,从而破坏市场的运作,不能达到市场的有效性。
败德行为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为,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公害。败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败德行为会破坏市场的运作,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考虑一下家庭财产保险,在个人没有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情况下,个人会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以防止家庭财产失窃。比如个人会装上防盗门,家人尽量减少同时外出的机会,在远离家门时,委托亲威、朋友、邻居照看家门等。因此家庭财产失窃的概率较小。假定此种情况下家庭财产损失的概率为0.01。如果个人一旦向保险公司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后,由于家庭财产失窃后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个人有可能不再采取防范性措施,从而导致家庭财产损失的概率增大,比方说提高到0.1。
这种败德行为对保险公司以及对整个市场将产生影响。假定某保险公司为某一地区10000户居民提供家庭财产保险,对家庭财产实行完全的保险,一旦家庭财产遭受损失,保险公司将给予百分之百的赔偿。假定每个家庭的财产额相同,都是100000元。保险公司按照平均每个家庭以0.01的概率发生损失作为收取家庭财产保险费的依据。每户收取1000元的保险费。保险公司共收取10000000元的保险费。由于家庭财产发生损失的概率平均为0.01,所以这10000个家庭的财产总额中将遭受10000000万元的损失(相当于100个家庭财产完全遭受损失)。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收支相抵(在这里对问题作了简化,事实上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高于0.01,以获得正常利润)。但是,一旦每个家庭在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后都出现了败德行为,结果将如何?显然,败德行为将使保险公司遭受巨大的损失。假定败德行为使每个家庭财产损失的概率由0.01提高到0.1,那么保险公司要对这10000个家庭支付1亿元赔偿费(相当于1000个家庭的财产遭受完全损失)。保险公司所发生的净损失是90000000元。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对付败德行为,将不会有任何私人愿意投资从事家庭财产保险。
败德行为的后果不仅是导致保险公司遭受损失,也妨碍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败德行为是在承保人无法觉察或监督投保人行为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解决的办法只能是通过某些制度设计使投保人自己约束自己的行动。例如,在家庭财产保险中,保险公司并不对投保人实行全额保险,而规定某些最低数量的免赔额。一旦投保人的财产发生损失,投保人自己也将负担一部分损失。
19.解释什么是道德风险、纳什均衡、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武大2003试)答:(1)道德风险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2)纳什均衡是给定自己的类型和别人类型的概率分布的情况下,每个参与人的期望效用达到了最大化,也就是说,没有人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贝叶斯纳什均衡可以定义为:n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G={A1,„,An;θ1,„,θn;p1,„,pn}的纯策略贝叶斯纳什均衡是一类依存策略组合(aii)i1,其中每个参与人i在给定自己的类型i和其他参与人类型依存策略***nai(i)*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vi。换言之,策略组合,a(a1(1),...,an(n))是一个贝叶斯纳什均衡,如果对于所有的iaiAi(i)
则
ai(i)argmaxpi(i/i)ui(ai,ai(i);i,i)
**ai(3)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私人产品指在消费中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指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一个消费,不引起该产品成本的增加。非排他性指不排斥该社会中的任何人消费该公共产品。
(4)在规模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如果平均成本在整个市场需求上都是下降的,那么在该市场中就只能容得下一个有效率的厂商,这种极端情况叫做自然垄断。它常见于铁路、邮电、市政自来水与排污等行业。有的企业控制了关键的资源或掌握了某一独特的技术而形成了垄断,有的垄断则是政府授权的结果。例如,我国对烟草实行专卖制度便是一种授权垄断。完全垄断市场作为一个理论模式,其假设条件是严峻的,极端的垄断市场很难在现实中存在,但对它的分析可以增强人们对实际生活中的市场运行状态的了解和把握。
20.有些专家论证说,北京市居民大量丢失自行车,原因是自行车盗窃者把盗窃来的自行车转手在旧车交易市场上卖掉,因此建议取缔北京市所有旧车交易市场。请给出一个支持该观点的论据,给出一个反对该观点的论据。(北大1997试)
答:(1)自行车市场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它为一些买卖合法自行车的人提供了方便,这是一种Pareto改进。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偷旧自行车到旧车市场上出卖,影响了自行车的正常交易。(2)支持该观点的论据:由于旧车市场信息不对称,买者无法区分自行车是买的还是偷的,即使知道,买者也不关心,只要价格便宜,而卖者作为偷车贼急于脱手,所卖价格低,而一般的卖主,则要衡量其车的实际价值,所要求价格一般较偷车贼要求更高,所以交易的大多数是偷来的车。故应取缔这种旧车交易市场。因为这样,一方面不会明显降低拥有自行车的卖主的福利,另一方面可阻止小偷的行为。
(3)反对该观点的论据:不能因为旧车市场会为小偷提供方便而取消旧车市场,可以制定较为规范的交易规则,如自行车的交易程序等,来阻止黑车交易,而使真正需要买卖旧车的人达成交易,只要制定和执行规则的成本小于交易者达成交易的收益,这就是合适的。
21.科斯(Coase)的文章《企业的性质》解决了什么问题?(北大2001试)答:《企业的性质》一文的贡献不在于引起对企业在现代经济中重要性的重视,而在于把交易费用明确地引入经济分析,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了新的解释。
《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长期契约关系和纵向一体化并存,企业的规模到底由什么决定。
科斯在文章中认为这主要是一个交易费用的问题。长期契约可以使交易费用减少。内部交易费用随着规模的增加而递增,但市场的交易费用减少,即规模扩大,可将外在市场的交易成本内在化,而规模的大小则由外在的边际交易成本与内在边际交易成本决定。21.什么是市场信号?市场信号如何发挥作用?常见的市场信号有哪些?(武大2007试)答:(1)市场信号是在市场外产生并在市场上使用的信息,它可以减轻或消除市场参与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导致的不确定性。
(2)市场信号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信号显示。信号显示是指市场上信息优势方通过做出某种承诺(往往是有成本的),向其他市场参与者显示其产品或其他交易对象的品质,从而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
(3)常见的市场信号包括:价格、品牌、质量保证、高成本的广告、文凭等等。
22.交易成本在社会运行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什么方面?(北大2001试)答:交易成本在社会运行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可以遏止或延缓破坏社会秩序的一些现象发生,如黑社会势力的出现,由于交易成本存在,要组织成一个黑社会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2)减少腐败现象,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行贿者和受贿者就不那么好沟通;(3)创造就业机会。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许多企业出现(科斯的观点),比如银行、邮局、电信部门等,同时也使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去降低交易成本,这样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23.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拟公共产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北大2001试)
答: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抗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非抗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典型的例子是海上的航标灯。航标灯一旦建起以后将为所有过往的船只指示航向,增加过往船只的数量并不需要额外增加维持航标灯的成本。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非排他性表明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典型的例子是国防。一国的国防一经设立,就不能排斥该国任何一位公民从国防中受益。
不同的公共产品非抗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是不同的。根据非抗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产品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抗争性与完全的非排他性,国防可以被视为一种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只具有局部非抗争性和局部排他性。桥牌俱乐部、围棋俱乐部等可以被视为是准公共产品,因为这类产品只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只对俱乐部成员才是非排他的)与非抗争性(例如俱乐部成员人数增加太多会造成拥挤成本)。拟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从经济技术角度讲是私人产品,但是却采取公共产品支出方式的产品。由公共开支、被个人消费,而其消费又具有排他性与抗争性的产品都是拟公共产品。例如一国的邮政可能是由公共开支维持的,或者至少部分费用是由公共开支维持的,但是邮政业务既不具有非抗争性,又不具有非排他性。
2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公共物品(pubic good)的提供,如果没有政府出钱或者出面组织,是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北大1999试)
(2)“如果产权界定是清楚的,那么,就不会有外部效应问题。”(北大1996试)(3)有人说,在出现了污染这种外部性的条件下,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效率条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北大1996试)
答:(1)错误。公共物品的提供并非一定是由政府出钱或者出面组织才可以有效解决,根据科斯定理,只要能够界定清楚公共物品的产权,同样可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2)错误。科斯定理指出:只要法定权利可以自由交换,且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法定权利的最初配置状态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而言就是无关紧要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交易成本等于零时,才不会产生外部性问题。
(3)不正确的,除政府干预外,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明确所有权也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条件。科斯定律指出:只要法定权利可以自由交换,且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法定权利的最初配置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而言是无关紧要的。
政府干预的方法有:
一、对污染企业按污染程度征收消污费;
二、颁布污染标准;
三、关闭污染企业。
25.一些美国汽车公司为买主提供广泛的保证(例如,对所有部件与机械问题有关的修理给予7年的保修)。
(1)根据你对柠檬市场的了解,为什么这是一项合理的政策?
(2)这一政策是否会产生道德风险? 答:(1)根据柠檬市场(次品市场)的知识,由于消费者不清楚哪一些汽车售后质量有问题,因而不敢轻易购买,在这样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些汽车公司为买主提供广泛的保证,显然是一项合理的政策,对推动汽车的销售大有帮助。
(2)但这一政策会产生道德风险,因为一旦汽车公司为买主提供了广泛的保证,买主就会不注意保养自己的汽车,从而提高汽车的返修率。
26.在居民住宅占去了一个城镇的东部后,有几家厂商定位在西部。每家厂商生产相同的产品,并在生产中排放有害气体,对社区居民产生不利的影响。
(1)为什么存在厂商产生的外在性?
(2)你认为私下讨价还价能够解决这一外在性问题吗?(3)社区可能会怎样决定空气质量的有效水平? 答:(1)厂商们在生产中排放有害气体,污染居民环境,自己却不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害,显然厂商的活动产生了负的外在性。
(2)私下讨价还价不能解决这一外在性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厂商有几家,居民也有很多,讨价还价的谈判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就是说,交易成本太高。
(3)社区可能会根据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带来的收益和减少排放有害气体的成本的比较决定空气质量的有效水平并据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来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
27.灯塔可向过往船只发出信号,使船只躲避危险的礁石。灯塔发出的光亮程度不同,船只及时收到信号的概率也不同。灯塔发出的光亮越强,船只及时收到信号的概率越高,图11.4中的MC曲线表示船只可收到信号的概率在不同情况下的边际成本。设有A、B、C三条船,每一条船只对不同光亮愿意付出的价格分别由图11.4中的A、B、C三条个别需求曲线表示。
图11.4 灯塔最佳光亮强度与收费标准的确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灯塔提供的服务属于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
(2)最佳光亮强度是多少?或者说,船只应该收到信号的概率是多少?(3)每条船应支付多少灯塔服务费?
(4)灯塔是否可能由私人所有与经营? 答:(1)灯塔属于公共物品,因为灯塔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通过将三条个别需求曲线纵向加总可得到由D表示的市场需求曲线。边际成本曲线MC与需求曲线D相交点确定的最佳光亮强度为Q。
(3)在Q的最佳光亮强度情况下,C船应付5美元,B船应付10美元,A船应付15美元。
(4)可以。在英格兰,灯塔就曾经由私人所有与经营,灯塔服务费可在港口收取。一般情况下,一定时点只有一条船需要灯塔服务。由悬挂的旗帜来认定其是否已经交费,如未交费,灯塔则不发光。
28.什么是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 答:(1)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于竞争市场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信息是完全的: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及各种有关生产的清楚信息。显然,这个假定不符合现实。现实生活中的市场都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并不完全清楚要购买的商品的质量,生产者也并不完全清楚市场上究竟需要多少本企业的产品,也不完全知道可供给的数量,做出最有利选择的所有生产技术和所能使用的最合算的全部生产要素。这里的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它们。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信息的交换只能靠买卖双方的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赖,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处,而买者则答应在了解信息的用处之后即购买它。这样,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信息不完全带来了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2)不对称信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信息,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可视为信息不完全中的一种情况,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的信息。例如,工人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厂商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需要说明的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指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指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实在太大,不允许他们去掌握完全的信息。例如,保险公司就难于充分了解参加保险的自行车主是否会谨慎小心地保管自己的车子,除非公司要派专人天天跟在每辆投保的自行车后面监视。如果真这样做,代价实在太大了。这样,自行车主的行为对保险公司来说就必然是一种不完全的或者说不对称的信息。
(3)在不对称信息的概念及其理论提出以前,经济学家们还不能很好地分析在这种情况下的经济问题。因为不对称信息不满足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市场主体如果不知道其竞争者的情况,任何竞争规则都无法发挥作用。1967年,海萨尼首先详细阐述了不对称信息问题,在他的理论中把“自然”当作一个虚拟的市场参与者,自然首先行动决定特征,其他市场参与者知道自己的特征,而对手不知道,这样不完全信息问题就可以转换成完全但不完善的信息的情况来加以解决。这些论述被称为“海萨尼转换”,通过这种转换,可以找到不对称信息存在情况下的市场均衡点,即贝叶斯均衡。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进行了不对称信息问题的试究,如企业理论、市场失灵等领域内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应用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9.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答: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
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在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30.简述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答:产权与所有权二者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二者所反映的客观经济关系上看,既有相互联系和重合的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发展上和具体运用上的差别,主要表现有:(l)所有权强调的大多是对客体的归属关系,而产权则更多地强调在归属意义上产生的多方面的权利。(2)所有权强调的是稳定的、本质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而产权则强调的是变化的、动态的或有时效的主客观关系。(3)以现代市场经济为界,过去的“所有权”带有封闭的、凝固化的特点,而“产权”则反映了开放性的财产权利的分解和组合,反映了已发展了的财产关系。所有制理论要揭示的是生产关系的本质,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阐明生产关系变革更替的革命意义。产权理论则不同,它具体试究各个具体的产权主体、产权关系、产权边界及其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因此,所有制和产权二者虽然涉及所有权概念,但都是以财产关系为对象,而且有着密切联系,但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计算题
1.假定A、B两厂商之间存在外部性,A厂商给B厂商造成外部不经济。A厂商生产X
22产品,B厂商生产Y产品,其成本函数分别为CA=2X和CB=Y+2XY,B厂商的成本受A厂商的产量X的影响。X和Y的市场价格分别为80和60。求:
(1)假定厂商不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交涉,两厂商的产量各为多少?
(2)假定两厂商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交涉,并且交易成本为零,两厂商的产量又各为多少?
(3)在(2)的场合,对A厂商的外部不经济有法规和无法规时,两厂商如何分配利润?
(4)假定政府为抑制外部不经济,对A厂商生产的每单位X征收数额T的税收,两厂商若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政府税额应定为多少?
(5)假定政府向A厂商生产的每单位X征收数额T的税收,而向B厂商生产的每单位Y发放T单位的补贴。假设两厂商可以无交易成本地交涉,那么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解:(1)先求出A、B两企业的利润函数
APAXCA80X2X
2BPBYCB60YY利润最大化条件分别为:
XA2XY
804X0
BY602Y2X0
将上述两式联立可解得:
X=20,Y=10 把X=20,Y=10代入A和B,解得:
A=800,B=100(2)假定厂商间就外部性问题进行交涉,则两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之和为:
AB(80X2X)(60YY222XY)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AB)X804X2Y0
(AB)Y602Y2X0
解此得X=10,Y=20,AB=1000(3)由(2)可得,共同利润最大化时A、B的利润分别为:
2A8010210600
B1000600400
①若有法规限制A的产量时,使其保持在X=10时,则利润分配为: A8010210600
2B1000600400
②若没有法规限制时,B可以与A协商,B将至少拿出一部分利润(800-600)=200给A,作为补偿,使A只生产X=10。此时B获得的利润为400-200=200。即:
A800,B200
(4)政府征税后对B厂商没有影响,对A厂商有影响,征税后A厂商的利润函数变为:
APAXCATX80X2XTX
2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AX80T4X0
为使厂商A达到利润最大化,税收T应根据X的大小定为:
T804X
当X=10时,T=40。
(5)政府实行征税及补贴时,两厂商的利润分别为:
APAXTXCA80XTX2X
2BPBYTYCB60YTYY2XY
如果两厂商可自由交涉,那么利润之和为:
AB(80X2X)(60YY2XY)T(YX)
可见,若Y>X,则A、B的利润总和变大;若Y=X,则利润总和不变;若Y<X,则利润总和变小。
2.市政府准备在淮河上建一座大桥,并对过往的汽车征收费用,估计汽车过桥的需求函数是:P=25-0.5Q,这里P是对通过的每辆汽车征收的费用(元),Q是每天通过的汽车数。若大桥建成后,分摊折合每天的固定成本是500元,而没有变动成本。政府打算让一家公司承包,建设费用和收益都归公司。问:
(1)若没有政府的补贴,有公司愿意承包吗?
22(2)如果政府根据每天通过的汽车数给承包公司补贴,每辆车至少要补贴多少?(3)若政府一年一次给承包公司固定财政补贴,数量与通过的汽车数无关,至少要补贴多少,才有公司愿意承包(一年计365天)?(中山大学2005试)
解:(1)显然,任何承包大桥的公司都将作为一个垄断者出现,因此按垄断利润最大化来求解该问题:
公司若承包,则其面临的决策为
maxPQ500(250.5Q)Q500
对上式求导:
ddQ25Q0
从而最优的汽车数为: Q=25,最优的过桥费为: P*=12.5 但此时若有公司承包,其利润为*
187.5,所以没有公司愿意承包。
(2)若政府根据每天通过的汽车数进行补贴,假设每辆汽车补贴t,则承包公司面临的决策为:
maxPQtQ500(250.5Qt)Q500
对上式求导:
ddQ25tQ0
解得最优的汽车数为: Q=25+t 最优过桥费为:
P25t2
(Pt)Q500(25t)22最大利润为:500
既要使补贴数最小又要公司愿意承包,所以最小的补贴额应该满足:
(25t)225000
解得:t*=6.62。
这时,最优汽车数为Q*=31.62,最优过桥费为P*=9.19。
(3)若政府一年一次给承包公司固定补贴,补贴数与通过车辆无关时,承包公司按照本题第(1)问的方式来决策,因为每天亏损187.5,所以政府一年补贴的总数额应为:
187.5×365=68437.5。(注意,通过上述计算,考生可以从政府最小补贴额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分别考虑两种补贴方式的优劣。)
3.假定某社会只有甲乙丙三个公民,他们对共用品的需求分别为:P1=100-x,P2=100-2x,P3=100-3x 其中x是共用品数量,每单元共用品成本是4元。
(1)社会对共用品需求函数。
(2)该社会共用品最优数量是多少?(3)每个公民的价格是多少? 解:(1)社会对共用品需求函数: P=P1+P2+P3
=100-x+100-2x+100-3x
=300-6x。
(2)该社会共用品最优数量为社会对共用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数量。在此,每单元共用品成本是4元,故共用品供给函数为P=4x。
当300-6x=4x时,x=30即社会共用品最优数量(3)P1=100-30=70(元)
P2=100-60=40(元)P3=100-90=10(元)
∴P=120(元)
为社会对共用品总价格。4.一家垄断的钢铁厂的成本函数为:
C(q)q60q100
2该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200-q 但是钢铁厂每生产出1单位的钢铁将产生0.1单位的污染物z,即z=0.1q。清理污染的成本函数为:
污染总成本=100+400z,其中z为污染物数量。
(1)如果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其产品价格和产出水平为多少?
(2)假定生产者必须内部化其外部性,即它必须支付污染成本,则其产品价格和产出水平为多少?
(3)上述计划能否消除污染?请分别算出(1)(2)两种情形下的污染物数量。(4)假定政府希望通过税收来减少企业的污染排放。如果政府希望企业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与(2)中相同,则应该怎样设计税收?(人大2006试)
答:(1)如果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则企业的利润为:
=pq-C(q)=(200-q)q-(q+60q+100)=-2q+140q-100
22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dq=-4q+140=0
解得企业的产出水平为:q=35;市场价格为:p=200-q=165。(2)如果生产者必须内部化其外部性,则企业的利润为:
=pq-C(q)-(100+400z)=-2q+100q-200
2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dq=-4q+100=0 解得企业的产出水平为:q=25;市场价格为:p=200-q=175。(3)上述计划不能消除污染物,即不能使污染量减少为零。①在(1)中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数量为:
z=0.1q=3.5 ②在(2)中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数量为:
z=0.1q=2.5 比较①和②可见,生产者内部化其外部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污染程度,不能将污染减少为零。
(4)税收设计应该采用从量税,即对每单位产量征收一定的税。因为总量税显然不能改变企业的边际决策,如果不能改变企业的边际决策,就无法影响企业的产量和排放的污染量。
假设对企业每单位产量征税为t,则企业的利润为:
2=pq-C(q)-tq=-2q+(140-t)q-10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dq=-4q+140t=0
要使污染排放量为(2)中的z=0.1q=2.5,则企业的产量为:q=25,则有:
-4q+140-t=-425+140-t=0
所以t=40,即政府应对企业每单位产量征收40的税收。
5.假定某垄断厂商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600-2Q,成本函数为CP=3Q2-400Q+40000(产量以吨计,价格以元计)。
(1)求利润最大时产量、价格和利润。
(2)若每增加1单位产量,由于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会使社会受到损失从而使社
2会成本函数成为:CS=4.25Q-400Q+40000,试求帕累托最优的产量和价格应为多少?
(3)若政府决定对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税率应是多少才能使企业产量与社会的最优产量相一致?
解:(1)从厂商需求函数求得边际收益函数为MR=600-4Q,从成本函数求得边际成本函数为MCP=6Q-400 令MCP=MR,即6Q-400=600-4Q 得Q=100,P=400 π=400×100-(3×1002-400×100+40000)=10000 所以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为100吨,价格是400元/吨,利润是10000元。(2)从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函数中可知社会边际成本函数为MCS=8.5Q-400 令MCS=MR 即8.5Q-400=600-4Q 得Q=80,P=440 可见,若考虑外部不经济,从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角度看,该厂商的最优产量是80吨,价格是440元/吨,即该工厂的产量应当减少,价格应当上升。
(3)要使企业产量与社会最优产量相一致,必须使企业的边际成本从400提高到440,因此税率应当是10%。6.一种产品有两类生产者在生产。优质产品生产者生产的每件产品值14美元,劣质产品生产者生产的每件产品值8美元。顾客在购买时不能分辨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只有在购买后才能分辨。如果消费者买到优质产品的概率是p,则买到劣质产品的概率为1-p。这样,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就是14p+8(1-p)。两类生产者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都稳定在11.50美元,所有生产者都是竞争性的。
(1)假定市场中只有优质产品生产者,均衡价格应是多少?(2)假定市场中只有劣质产品生产者,均衡价格将是多少?
(3)假定市场中存在同样多的两类生产者,均衡价格将是多少?
(4)如果每个生产者能自主选择生产优质产品或劣质产品,前者单位成本为11.50美元,后者单位成本为11美元,则市场价格应是多少?
解:(1)若市场中只有优质产品生产者,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价格降到生产成本,即11.50美元。
(2)若市场中只有劣质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只愿为每件产品支付8美元,而每件成本为11.50美元,因此,一件也卖不出去,不存在均衡价格。
(3)在这种情况下,竞争会把价格定在11.50美元,而对消费者来说,可获得的平均质量的产品至少要值11.50美元,即必须满足
14p+8(1-p)≥11.50 满足此不等式的p≥7/12,而市场中存在同样多优劣产品时的p=0.5,于是有:14×0.5+8×(1-0.5)=7+4=11。
∵11≤11.50,因此,消费者不会购买产品,不存在均衡价格。
(4)由于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每个生产者都会认为自己不会左右市场价格,都只会按统一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因此,为了增加盈利,都只想选择成本为11美元的劣质产品生产。市场上只有劣质品,而消费者对劣质品只愿支付8美元,因而不可能有任何成交量。优质品和劣质品的生产都等于零,信息不对称破坏了市场效率。
4论述题
1.建立简单的经济模型,证明由于消费者面临产品质量的不完全信息,而只能根据商品的价格来判断商品的“平均”质量时,信息的不完全将导致社会的均衡产量水平低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均衡产量水平。(人大2004试)
答:现在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这个现象:
(1)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形状
众所周知,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将不同质量的商品归为不同的商品,当商品的价格上升的时候,其需求量相应的下降;当价格下降的时候,其需求量相应的上升。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不能准确地确定商品的质量,只能根据商品的“价值”来决定商品的需求量。所谓的价值就是商品的质量与价格的比,随着商品的价格上升,其质量也上升,但是其上升的幅度逐渐下降,所以可以通过图11.5表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图11.5 信息不完全下的价值曲线
在价格尚没有升到P*的时候,价格的上升即意味着价值的增加,这样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自然也就上升,但是随着商品价格继续上升,其价值随之也就下降了,此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就减少了。此时对应的需求曲线如下图的D曲线:
D
图11.6 信息不完全下的消费曲线(2)信息不完全导致产量低于完全信息情况下的最优产量
由于假定不完全信息只出现在消费者一方,故只有消费者的需求方面出现“异常”,生产者的供给方面仍然是与以前一样,不会有任何变化。
供给曲线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它或者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相交,例如上图中的S1与D曲线相交,或者与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部分相交时,例如图11.6中的S2与D相交。这里需要讨论的正是第二种情况,因为第一种情况正是完全信息情况下的需求曲线的图形。但是当供给曲线为S2,与需求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相交时,结果将与以前大不相同。此时,尽管供求均衡时的价格为P2,但它并不是最优的价格。这是因为,如果把价格从P2向上稍微提高一点,则根据需求曲线,就可以增加产量,而在较高的产量上,需求曲线高于供给曲线,即需求价格高于供给价格,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将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价格也不能提高到超过P*。如果价格超过了P*,则根据需求曲线,产量不仅不增加,反而会减少,从而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因此,最优的价格应当就是P*。但是,当价格为P*时,生产者的供给将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出现非均衡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违背了帕累托最优标准。例如,当价格为P*时,产量为Qd,但是在Qd上,需求价格超过了供给价格,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为最后一单位产品支付的价格超过了生产者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也可以说,在产量Qd上,社会的边际收益大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因此,从社会的观点来看,消费者在产品质量上的信息不完全导致了生产过低的产量。
2.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中山大学2005试)答:(1)市场失灵的原因
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时,消费者的估价与社会估价出现偏差,社会资源并不会按社会估价的高低流动,而是按照市场价格流动,这时市场失灵。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外部经济效果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四个方面。
①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社会给予商品的边际评价是消费者支付给商品的价格,而社会生产该商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为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
②市场失灵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社会需要一类被称之为公共物品的商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它就很难弥补生产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③外部经济效果或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在性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卖出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④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逆向选择问题。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另一方知道更多时,就会出现逆选择问题。第二,败德行为。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范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败德行为又称道德公害,其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它会破坏市场的运行,严重情况下会使得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第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一旦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使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没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更高的产量。
(2)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
①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些行业中,要么是高成本的技术,要么是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因而大规模的经济是必需的。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如果在政府管制以后,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那么政府就应征收一定的特殊税收,以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当然,对于这类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由于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②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
针对市场决定公共物品供给量的困难,可供选择的对策是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由政府代表集体做出的决策,政府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市场的均衡。构成政治市场的需求者是公众、选民或者纳税人,而供给者是由政治家或者官员所组成的政府。与市场运行一样,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反映人们的偏好。在现实经济中,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集体决策即是投票表决,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一致通过,那么意味着所有的投票人会因此得到好处,从而增进福利。如果一项方案只得到多数票赞成,那么这项方案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可能是潜在最优的。
③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按照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的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④信息的不完全会带来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生产者显然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不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就可以由此计算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够确定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但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就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券的公司必须公布公司的有关情况、产品广告上不得有不合乎实际的夸大之辞、某些产品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等等。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而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3.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如何导致了市场失灵?如何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华中科大2003试)
答:(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称为非完全信息。这里的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配置。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信息的交换只能靠买卖双方的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赖,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处,而买者则答应在了解信息的用处之后即购买它。这样,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失灵。信息非完全带来了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非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2)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
信息非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①逆向选择
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②道德风险
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③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4.试述你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认识。(华中理工大学2001试)答:(1)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试究、气象预报等;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市场经济难以解决经济活动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等的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其资源配置对此进行必要的干预。首先、市场机制不适应于公共产品的有效生产,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第二、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社会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应该鼓励那些能够带来正外部效应的生产活动,限制那些带来负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但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包含自然垄断、市场垄断在内的复合体,是不完全竞争。政府通常采取替代市场来组织公共事业的生产来防止或通过价格管制的办法来纠正自然垄断,制定反托拉斯法对市场垄断加以限制。第四、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必须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却不能解决公平问题。政府可以普遍采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第五,市场经济不能解决宏观的经济波动与失衡。因为市场机制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体的微观利益,市场的调节作用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宏观总量失衡、长期发展受阻。国家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2)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如信息失灵、决策失误和管理失控等。制定公共决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多种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真正做到正确合理。同时,公共决策是各种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难以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政府有不断扩张的倾向,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逐年扩大,增加了决策成本。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产品的供应,一方面,缺乏竞争、没有追求利润的动机,会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可能用公共产品交换私人产品从而获取个人利润,产生腐败。总之,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同样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经济效益降低、资源配置低效、社会福利减少和政府开支的增长等一系列弊端。
政府失灵决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功能必须由除政府、营利的机构个人或者企业之外的第三者(通常是非营利机构,大学是典型的非营利机构)来承担。
5.运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问题。(华东师大2004试)答:(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因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处理有关事务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①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代理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更多一些,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努力程度,更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情况、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这些信息特别是一些专业信息、关于努力程度和决策的风险等信息,委托人是很难掌握的,或者即使能够取得也因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这就使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欺骗成为可能,委托人被迫承担因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对国有企业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全国人民虽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因为国有企业的数量众多,要掌握关于某一个国有企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作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也因管辖着许多的企业而很难获得关于某个企业的详细信息。再加上其官员本身既是委托人也是代理人,与企业没有直接的所有关系,不会像非国有企业的委托人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获取各种关于企业的信息,所以其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够的。委托-代理链条的延长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代理人根据自己的信息优势去谋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股东的利益的可能性也加大了,委托-代理问题也就更加严重了。
②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可以适当弥补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保证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尽可能地趋于一致。
根据产权经济学的假设,代理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在既定的制度下,代理人的行为目标是借助于委托人提供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就是说,代理人的行为取决于其生存的制度。有效的制度,能够使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大体一致;相反,则使代理人的目标严重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但是在国有企业中,没有相应建立起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经理人员的责、权是不对称的。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通常是一种干部任免,其收入与企业利益相关度很小,而且几乎没有设立经理人员的责任机制,经理人员作出错误的决策可以不负担任何损失,其行为较少受到约束。一方面,经理人员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各种剩余损失,可以不承担责任;另一方面,经理人员尽力工作花费心血,搞好企业,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去争取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得不到相应的剩余收入。相比较起来,少花费一些心血,少承担一些风险,自己的收益没有减少,或者即使收益减少了,但比起少承担的风险和多获得的闲暇来说,也是值得的。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很难有压力也缺乏动力去努力工作。有些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甚至通过国家赋予的特权来寻租,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个人利益。
③在企业内部发挥约束功能的主要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很不完善的。主要是多层委托-代理关系限制了国有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作用的发挥。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和行使独立监督权的监事会成员的任用,主要采取干部委派制,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更小,加之责任机制缺乏,对各代理人努力程度和业绩的考察、监督更困难。而且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也都会存在着“搭便车”心理:一个人监督的成果要由很多人来享受,成本却只由一个人承担,而没人监督也追查不出这个人的责任。这样比较分析的结果使国有企业所有者严重缺位,没人承担国有企业股东的责任,没人监督经理层代理人,董事会和监事会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加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本身运作不规范,各级代理人之间职责划分不清,经理人员越权、监事会成员地位不独立等情况时有发生,各级代理人之间缺乏制衡机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严重弱化。
约束机制的完善还突出表现在外部约束制度的建立,其中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代理人施加外在压力,督促和鞭策代理人的行为。所有者及其代理人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利润、股票价格等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价代理人的经营业绩。一般来说,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股票价格稳定增长,就说明代理人的经营业绩较好,代理人在市场上的价值就高;反之,代理人的价值就低。这种由市场来判定代理人业绩的做法,将代理人的行为与其未来潜在的收益直接挂钩,对代理人具有更大的约束功能也具有更大的激励动力。但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成熟,非市场力量对企业经营行为还有一定的干预,产品市场还不能充分发挥其评价约束功能。加之国有企业中占最大比重的国有股不能流通,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代理人员还不能迫切地感受到接管的危险,失业的风险意识不强,资本市场的约束功能也被削弱。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也影响到代理人市场的发展。因为委托人难以获得关于代理人业绩的足够信息,对代理人的评价也就不客观,所以很难从代理人市场上挑选到合格的代理人。
(3)委托-代理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要转变思路,不是代理人不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工作,而是现行的制度决定了其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偏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总是受自身利益最大化驱动的。作为国有企业最终委托人的政府,其任务不是去试图改变代理人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尽可能地建立和维护既有利于社会,又能保证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制度框架和竞争规则,使得代理人在这种制度下的行为能够达到其自身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的最大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制度改变了,经济人的行为也将随之改变。这项制度主要是指一套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激励约束制度,政府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激励机制。
要使委托-代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建立具有促进性的激励机制是首要的。这套机制的建立主要应该能够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趋于一致,其思路是使代理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委托人的利益也能够相应实现,也就是要追求两者利益的一致性。代理人的目标具有短期性,可以通过股权和股票期权等办法使其拥有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或者签订长期合同,把代理人的经济利益长期化。信息机制也可以发挥激励功能,将对代理人的激励信息包含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中,使代理人在决策时,不仅需要参考原有已获得的信息,而且需要参考由信息激励机制所发生的新信息。这些新信息能够使代理人不会因为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信息而获利,只会招致损失,从而保证代理人无论是隐瞒信息还是采用虚假的信息,都是徒劳无益的;反过来如果代理人根据信息激励机制的要求去做事,也一定有相应的收益,最终产生潜在的激励效果。
②建立约束机制。
A.从企业内部来讲主要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尽量减少通过干部任免制度来挑选国有企业的代理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通过代理人市场,根据市场的评价来进行选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人员的工资应该与企业的效益直接挂钩,董事会、监事会人员的个人利益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其行为目标就将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其次,还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明确各级代理人的职责和义务,强化代理人的责任意识。在国家与代理人签订的委托合同中,明确规定代理人的职责及完不成职责应承担的责任,还要加人代理人保证不损害委托人的条款并要求代理人提供一定的财产担保。当代理人没有完成职责或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时,可以直接追究其责任或用其财产补偿。这种措施主要是使代理人承担一定的代理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剩余损失。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获取充足的信息量也可以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中纳入尽可能多的必要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委托人信息的不足。
进一步减持国有股份、分散股权、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也能促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国有股减持,并不是说要动摇国有股的控股地位,只是适当削弱国有股权在企业治理中的发言权,改变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一家说了算”的局面,适当引入其他股东进入董事会、监事会,通过其他董事与国有股代理人之间的行为制衡,强化对国有股代理人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功能的发挥。
B.完善市场机制,使其发挥市场对国有企业代理人的外部约束。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市场机制约束功能的发挥。政府应尽量避免对产品市场的干预,鼓励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允许国有产权的自由流动,在市场的导向下自发进行产权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企业经营不好,就由市场决定其兼并还是破产,以及由谁来兼并等问题,而不是由政府进行行政干预。委托人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上获得关于代理人的比较客观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委托人还可以凭借从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获得的信息,到代理人市场去挑选合格的代理人,减少行政任免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经营良好的企业价值高,经理的价值也就高;反之,经理的业绩差(排除政府不当干预造成的经营不良),经理的价值就低。不仅是委托人,代理人也可以通过市场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价值,这是与其未来的潜在收益直接联系的,其行为就不得不从仅仅追求自身利益转向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统一。
6.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并说明固定工资、奖金和期权等报酬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差异。(西南财大2004试)
答:(1)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而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代理人是指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委托人是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测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这就使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家(政府)代表全民行使资产所有权职能。全民财产的庞大性、复杂性和分散性,决定其最高的控制经营机构必然会进一步寻找下一级代理人,代理人最终进入企业董事会,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形成企业所有权代理。同时,所有权代理也作为委托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下,委托代理人具体经营管理企业,形成经营权代理。我国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并且由于治理结构设计不合理,委托-代理问题更严重。
①层代理关系与较高的代理费用。与个人股东为主组成的公司制相比,国有公司制度下委托关系表现为间接性、多层性、复杂性且协调关系繁琐。国家做为最终所有者,不可能对众多的国有企业直接行使监督权,只有借助多层代理关系间接加以管理。由于国有产权代表与各级产权代理间存在着权利和行为的界定问题,协调产权所有者与代理者目标不一致的代理费用较高。
②代理关系选择的非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实质上处于代表国家(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地位,他们既不具备私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又无自主支配资产转让的实际权力,因而在选择代理人(经理)和约束其行为时,难以借助市场化自由契约特征,或多或少倾向于行政手段。目前,我国一些国有公司中董事会成员、经理均采用任命的方式,实际上使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完全缺乏市场选择的余地,使二者权力界定更困难,代理费用加大。
③国有产权代表缺乏风险责任能力。西方股份公司虽然也实行法人治理制度,但大股东仍能通过董事会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是风险决策。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因缺乏承担企业决策风险责任的物质基础。因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因素,在缺乏企业风险责任联带机制的情况下,国有产权代理的决策行为难以与个人股东一样理性化。
可见,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比股份制公司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更加复杂,改革难度也更大。
(3)固定工资、奖金和期权等报酬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差异
在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上,一般的方法是设立一个激励机制。任何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这是参与约束;第二,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即激励相容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报酬的激励制度无法满足这两个约束条件。所以固定工资在激励效果上最弱,它不能解决国有企业中的代理人-委托人问题。
从奖金方面看,奖金实际上相当于分成制。分成制是在一个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次优激励机制。如果要使代理人尽自己的努力工作,那就必须让报酬与产出相联系,这样就让厌恶风险的代理人承担了过多的风险,而风险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分配是低效的;但如果相对偏好风险的委托人承担一切产量波动的危险,那么代理人又没有动力工作,并且委托人无法及时地、完全地发现代理人的偷懒行为,或者其监督成本很高,生产将是低效率的。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产量完全确定地取决于劳动的真实投入量,分成制并不能使代理人满足委托人所期望的目标。但是在非对称情况下,分成制却是一种良好的折衷方案。这是因为代理人的报酬与产出直接相关,但产量波动的风险分摊在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面。奖金是与代理人努力程度成正比的“非全额报酬”,由于非全额报酬部分的存在,代理人必须努力工作,以期其收入高于偷懒情况下的所得,尽管他创造的每一元产值都要在自己和委托人之间进行分配。从这方面看,奖金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再分析期权的激励效果。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除了需要满足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外,还应将产量波动的风险,按照委托人和代理人对风险的相对偏好或规避程度,作适当的分配。另外,现实中的激励机制设计不管采取何种可能方案,都要考虑两点:一是劳动努力之外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以及监督劳动的成本;二是产量的波动程度以及委托人与代理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期权将代理人的收入和公司业绩联系起来,满足了上述有效激励机制的条件,所以期权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
7.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也造成了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试根据经济学原理讨论下列问题。
(1)环境污染为什么通常难以由污染者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2)解决环境污染的常用方法包括:关闭工厂,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北大1998试)
答: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1)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①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如污染问题为例,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小,即污染者只对少数其他人的福利造成影响,则此时污染者和这少数受害者可能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大,即污染的受害者众多,则此时污染者和受害者以及受害者之间要达成协议就更加困难。②很难避免“免费搭便车”的现象。③势力的不对称性。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由于通常是一个污染者面对众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一个垄断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影响产生的垄断行为也会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
污染者导致外部不经济,自行解决污染的成本远大于直接将污染排放入环境的成本,所以必须由政府出面加以管理。
(2)解决环境污染的常用方法包括:A.关闭工厂;B.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C.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
A.关闭工厂
关闭工厂是最不明智的方法,因为当工厂能给社会创造出很大的价值,但其污染程度又很小时,这种方法就很不合适了。
B.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限量法)限量法是有关当局根据其评估,选择某一污染的程度为指标,限定厂商的污染程度不得高于此限量,否则给予重罚。
在图11.7中,MD是边际损害,VMPS是边际产品价值,S是环境污染。
如果有关当局所管制的限量是满足MDVMPS时,则此限量的政策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可是,此种政策却往往无法达到MDVMPS的最佳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如图11.7所示,当SSe时,VMPSMD为最佳状况,也是有关当局所欲限量的目标,但即使当局可以确切评估MD的情况,往往对制造污染厂商的VMPS无法充分掌握,必须根据这些污染的厂商提供VMPS的资料,而这些制造污染的厂商为了本身的利益,往往提供假的资料,并且有提高VMPS的倾向,如图11.7 VMP在SS1下(VMP'S'S所示,此时,有关当局会根据这些资料而限量
MD),但此S1Se,不是真正的最佳状况,可是对厂商而言,S1的产量利润会比Se的产量利润大,这是厂商高报VMPS的主要原因。
图11.7 限量法容易造成厂商虚报更高的VMPS
限量法往往使制造污染的厂商高报VMPS,结果社会无法满足经济效益。
C.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
有关当局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往往对制造环境污染的厂商收取费用,以减少这些厂商滥造污染的现象,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的MD与VMPS无法确切地划出,因此,无法精确地找出MDVMPS,有关当局只得利用试验的方法,直到试验MDVMPS条件为止,其方式如下:
图11.8 收费法与环境污染
①设每单位的污染收取费用为f1,如图11.8所示,此时制造污染的厂商会生产在污染程度为S1的产量,以确保其最大利润。
②在污染程度为S1时,测度污染所造成的边际损害MD,如图11.8,设为S1B。③假如S1Bf1,表示MDVMPS,此时,有关当局应再提高其污染的单位费用,设为f2。
④在单位费用为f2下,厂商会制造S2的污染程度,而在S2下,再测度污染所造成的边际损害,设为S2D,且S2Df2。
⑤因为S2Df2,表示VMPSMD,此时,当局应该再把单位污染费用降低直到MDVMPS为止,设为fe,此时污染程度为Se,且feSeG。这种收取费用以控制污染的方法,其主要的好处是,不需要知道厂商的VMPS,而只要测度MD的大小即可。
D.收费法与限量法的比较——多厂商的情况
如图11.9所示,假设有两个制造污染的厂商A与B,由于每个厂商的生产函数不尽相同,故两厂商VMPS也不会相同,而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其VMPS应等于A厂商及B厂商VMPS线的水平加总。
图11.9 在多厂商下,收费法比限量法更佳 设VMPS表示A厂商与B厂商的水平加总,因此,当MD达到最佳状态此时VMPSVMPSMDABVMPS时,社会可
VMPS,换言之,有关当局只要采取每单位的污染费用为fe,即可满足上述最优条件,此时,A厂商的污染程度为S1,而B厂商的污染程度为S2,社会总污染程度SeS1S2。但若采用限量法时,由于S1S2,因此,不存在某一指标可使A厂商在S1生产而B厂商在S2生产,因此限量法是无法达到此最佳状况,因此,在多厂商下,管制环境污染的策略,收费法较限量法佳。
总之,关闭工厂是最不明智的方法,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并对超标者罚款这种方法有效一些,关键在于这个标准很难确定,不可能对所有污染企业制定同一个标准。按照污染排放量收费应该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了,企业会自己比较排放污染的成本与收益来使得排放的污染量对社会最优。
8.目前我国商品房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商品房质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房地产开发商对商品房质量的了解程度比购房的居民多。
(1)假定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都有充分的了解,试作图说明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状况。
(2)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试作图分析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变动情况。(北大1998试)解:(1)当信息充分时,显然有高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高,但需求大,低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低,但需求小,供求状态为图11.10。
图11.10 信息充分时,高质量房与低质量房的供求状况
其中,Dh,Sh分别为高质量房子的需求与供给;
D1,S1分别为低质量房子的需求与供给。
(2)当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的需求一样,因为消费者无法区分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心里清楚,故两种质量的房子的供给曲线与前述相同。见图11.11。
图11.11 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房与低质量房的供求状况
显然,与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有充分了解的情况相比,低质量房子的价格上升,数量增加,而高质量房子的价格下降,数量减少。市场上低质量房子的供给反而超过了高质量房子的供给。
9.用文字及图形解释:相对于完全竞争而言,为什么垄断竞争会导致经济缺乏效率?(人行1998试)
答:垄断尽管往往会带来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科学试究和采用新技术从而有助于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又具有经济上的不合理性,生产效率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要受损失。这可用图11.12说明。
图
11.12 在图11.12中,横轴表示厂商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表示厂商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再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直线AC=MC表示。为了使利润极大,厂商产量定在Q2,价格为P2,它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量(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边际成本)。显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1和价格P1,消费者剩余是ΔFP1H的面积,而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Δ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图P1P2GI所代表的面积)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另一部分(ΔGIH所代表的面积)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10.经常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对每单位垄断产品收税来消除垄断利润。这种政策对垄断者的产量与收取的价格有什么影响?对经济效率有什么影响?
答:对垄断者所销售的每一单位产品征税后会增加边际成本。结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垄断者就会提高价格,减少产量。税收肯定会减少垄断者的利润,甚至可能使利润不存在,但结果会由于垄断者状况变坏而造成无效率。图11.13说明了这一点。
图11.13
在图11.13中,MC为纳税前的边际成本曲线,MCˊ为纳税后的边际成本曲线,MR为边际收益曲线,D为需求曲线。不受管制的垄断者产量为Q2,经济实现了配置效率时的产量为Q3。但是,税收使垄断者的产量由Q2减少到Q1,这就使市场结果离配置效率更远了。10.根据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的特性;并联系政府的经济作用,谈谈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南京大学2007试)
答:(1)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商品,该类商品既无法通过收费限制人们使用,同时也不会因为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减少使用者得到的效用。私人物品是指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商品,该类商品一旦由某人购买获得,便不可再为他人所得并为其带来效用。此外,有一些商品具有竞争性而不具有排他性,例如较为拥挤的普通公路;还有一些商品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例如空阔的收费高速公路;这些商品可以被看作是准公共物品。
因此,高等教育产品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商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首先,高等教育产品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纯粹意义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因为高等教育机会是稀缺的,求学者需要付费才能享受高等教育服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竞争性。其次,高等教育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它又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教育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外部经济将使全社会受益。
(2)对于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高等教育,政府应当联系其经济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体现为矫正市场失灵,具体包括收入分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这些职能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工具来实现。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政府在教育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一方面,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因而教育作为一种商品的提供将会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决定了整个社会文化思想水平的高低,发展高等教育体现政府的社会发展职能。但是,具体的做法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其效用直接获得者便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这些人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入,这也是高等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投资的原因。因而,政府一方面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同时也应考虑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是给接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未来的经济收益。
结合我国政府目前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落后于其他中等或发达国家水平,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比重又远远高于其他中等或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当前政府的职能应当体现在: 第一,通过直接拨款与政策支持,保障对公共教育的总投入。对高教的拨款主要用于支持部属院校的发展和基础性,原创性科试,侧重非营利领域。这需要中央政府将财政经费从竞争性领域撤出,并减少行政开支,以增加教育投入。第二,引导高等教育融资。主要是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培育资本市场并利用其对高教进行投资。可以委托私人部门经营高教的一些领域,中央政府的关键职责是以政策赋予企业或个人应有的获利机会,激活并规范和协调市场,提供和维护市场运行的法制化外部环境。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与发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高教融资已在一些地区或机构展开,如一些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上市,民办大学的股份制改造,高校组建的教育基金等,中央考虑的是在全国的推广、深入及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建立教育银行,利用国际银行组织进行贷款发展高教,则是中央政府直接承担责任的方面。
第三,对高教财政进行筹划和调控,协调资金配置,尽量维护高教领域的公平。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是促进接受高教机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中央的责任是提供资金和政策框架。公平不仅在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包括地区间、机构间,学科专业间的公平问题:在经费的投入上,对热门与冷门专业有不同投入,对二者的学生在奖、助学金上采取不同标准,毕业后的工资待遇也区别对待;地区上投资向西部适当倾斜,还可用一定的财税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和外国教育服务提供商向我国急需或人才缺乏的高教领域投资。
第四,发挥宏观管理的职能,通过制度安排理顺高教财政的宏观运行环境。
11.什么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天津财经大学2005试)
答:(1)科斯最早在1960年提出了采用产权纠正外部性的办法,即所谓的科斯定理。其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2)科斯定理的理论意义
科斯定理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给定的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性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西方一些学者根据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如果产权明确,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性就不会发生。就是说,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不一定要政府干预,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此之前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科斯定理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3)科斯定理的实践意义
如果产权界定是明确的,那么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在性问题是可行的。以Y厂商向X厂商就污染问题而施加外在成本的情形为例。在产权可以自由买卖的条件下,如果法律界定X厂商有权不受污染,那么Y厂商为了能够生产就必须向X厂商购买污染权。这时,Y厂商将因此增加一部分边际成本,而X厂商则得到相应的收益。反之,如果产权界定给Y厂商,即Y厂商有权向X厂商施加污染,那么,X厂商将购买这一权利以便Y厂商不释放污染。结果,市场交易本身使得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不仅如此,由于交易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
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这是因为:第一,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第二,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这就涉及到信息是否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各种原因,如谈判的人太多、交易成本过高、谈判双方都能使用策略性行为等等;第三,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并不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运用科斯定理完全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并不一定恰好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还应指出,分配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在社会**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12.请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保险公司要设计很多种类的保险项目呢?(中山大学2006试)
答:(1)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信息不完全不仅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还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在保险市场上,如果保险公司和投保客户双方的信息是充分的,则根据大数法则所订费率足以保证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转。但实际上,保险公司对客户的信息掌握不完全。以健康医疗保险为例,哪些人身体好,哪些人身体差,保险公司无法充分了解。结果是身体差的人投保最多。事后保险公司才了解到实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预期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这迫使保险公司按“最坏情况”的估计来制订保险费率,但这样会使费率上升,使身体好的人不愿参加保险。尽管他们有获得保障的需求,但市场无法给他们提供保险。保险市场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如果保险公司向客户提供单一的保险项目,如提供全额赔偿,会导致严重败德行为,从而破坏市场的运作,不能达到市场的有效性。败德行为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为,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公害。败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败德行为会破坏市场的运作,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2)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保险公司并不知道前来购买保险的人的风险偏好等品质,但它可以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不同的自负比率和保险价格的组合来筛选不同的客户,让客户自我选择。由于出事故的概率不同,客户对自负比率和保险价格的偏好是不同的:谨慎的人由于自己出事故的概率小,会选择高的自付部分与低的保险价格,因为对他而言,出事故的可能性较低。反之,冒失的人由于出事故的概率较高,所以会喜欢选择低的自负比率与高的保险价格那类组合,即宁可支付较高的保险费去换得较低的自负部分。这样,保险公司通过不同的险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不同的客户,降低风险。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各校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 第九章
考试真题与典型题 概念题
1.瓦尔拉斯定律(华中科技2004试)2.效用可能性曲线(华中科技2004试)
3.均衡分析(北方交大2001试)4.交换的契约曲线(人大2003试)
5.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北方交大2003试;南京大学2006试;厦门大学2006试)6.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与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杭州大学1998试)
6.生产可能性边界(华中科大2007试;深圳大学2007试;厦门大学2007试)7.阿罗-德布鲁模型(Arrow-Debreu model)8.社会无差异曲线
9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
10.帕累托最优状态(北师大2001试;华中科技大学2005试;北理2006试;南航2006试;上海交大2006试)
11.比较静态均衡(comparative static equilibrium)
12.受限制的帕累托最优(constrained Pareto optimum)13.非均衡(disequilibrium)
14.经济福利(economic welfare)
15.新福利经济学(new welfare economics)16.阿罗不可能定理(中国地质大学2005试)17.X效率理论(X-efficiency theory)18.效用可能性边界(utility maximization)
19.第一福利定理(西安交大2006试)简答题
1.什么是边际产品转换率,当它与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和边际替代率不等时,市场将 怎样调整?(南开大学2004试)
2.帕累托效率与帕累托改进的区别。(上海交大2004试)
3.什么叫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是什么?(北航2005试)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根据瓦尔拉斯定理,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经济中,如果一个商品市场供需相等了,另外一个市场一定也达到了均衡。(北大1997试)(2)如果A点不是帕累托最优(即不会在合同曲线上),B点是帕累托最优,那么,从A点和B点的移动一定是帕累托改进。(北大1996试)
(3)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不一定成立。(北大1998试)
(4)如果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所有假设都满足,那么政府就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北大2004试)
5.整个经济原处于全面均衡状态,如果某种原因使商品X的市场供给(SX)增加,试考察:
(1)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3)收入的分配会有什么变化? 6.假设:(1)一个简单经济最初处于全面的长期的完全竞争均衡;(2)L和K是仅有的两种生产要素,各具有一定的数量;(3)仅有两种商品X和Y,X的劳动密集程度(即L/K的比例)大于Y;(4)商品X和Y互为替代品;(5)X行业和Y行业是成本递增行业。
(a)以局部均衡的观点来讨论,如果DX上升将会发生什么情况?(b)Y商品市场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c)在劳动和资本市场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d)劳动和资本市场中发生的变化是如何转而影响整个经济的?
7.对于有多个个人、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经济,实现一般均衡所要求的条件? 8.何谓瓦尔拉斯定律?
9.为何说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必然会失灵?
10.简述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南开大学2005试)11.什么是平等与效率,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计算题
1.考虑一个定义在有限集X上的理性偏好关系。让~和分别表示从理性的偏好关系中导出的无差异的和严格的偏好关系。
(1)证明~和是传递的。
(2)从xy和yz推导xz。(提示:请从偏好关系的定义出发解题)(中山大学2004试)
1.假设在一个纯交换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i=A,B和两种商品j=l,2。消费者的初始iii禀赋为w(w1,w2)。消费者A的初始禀赋和效用函数分别为
wA和UUA(x1x2)(x1)(x2)BBBAAAaA1a;消费者B的初始禀赋和效用函数分别为wB(0,1)和。商品1和2的价格分别用p1和p2来表示。B(x1x2)(x1)(x2)B1(1)求竞争均衡(提示:在计算竞争均衡时可把商品1的价格标准化为1。
(2)假设=1/2,=1/2,使市场出清的价格水平和均衡消费量分别为多少?(上海财经大学2007试)
2.甲有300单位商品X,乙有200单位商品Y,二人的效用函数都是U(x,y)=xy,推导出所有满足Pareto最优的状态。二人通过交换达到Pareto最优,求出社会的价格体系,并求出交换结果。(清华大学2005试)
3.假定小王(A)和小李(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UAxAyA
UBxByB
(1)请针对两人分别写出x对y的边际替代率公式。
(2)如果交易通过价格体系来实施,请写出均衡时的(可行的)价格比率。(3)假定共有100单位的x和200单位的y。最初,小王有25单位的x和75单位的y,而小李75单位的x和125单位的y。请说明经过市场交易后,均衡时两人分别拥有的两种商品的数量。
(4)画出这种情形的埃奇沃斯框图(Edgeworth Box)。标出初始禀赋配置和所有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人大2006试)4.由A、B两人及X、Y两产品构成的经济中,A、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A=XY,UB=40(X+Y),X、Y的存量为(120,120)该经济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UAUB。求:
(1)该经济的效用边界。
(2)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资源配置。
5.考虑由两个人,两种商品组成的纯交换经济(pure-exchange economy)。已知该经济
0系统既有的商品总量分别为q10和q2,两个人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Aqq,uBqB1qB2,A1A20且qA1qB1q10,qA2qB2q2。试求:作为qA1和qA2的函数的契约曲线方程。如要使该契约曲线成为一条直线,对和要加上什么条件?
6.一封闭经济用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生产两种商品X和Y。所有土地都是同质的,劳动也一样。两种要素的供给曲线完全无弹性。所有要素为私有,市场均属完全竞争,并处于长期均衡中。生产函数为:
X480.25KX0.75LX,Y30.250.25KY0.25LY0.75
其中,X和Y分别为两种商品的年产出单位数,KX和KY分别为商品X和Y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土地平方公里数,LX和LY分别为两种商品生产中雇佣的劳动人数。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并由下式给出:
U=X0.5Y0.5
现有324平方公里的土地,2500名工人,商品X的价格为100。试计算下列均衡值:(1)商品Y的价格;
(2)每平方里土地的年租金R;(3)每个工人的年工资W。
7.考虑一由两种商品和固定要素供给组成的经济。假设以商品空间定义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q1+2)q2,隐含的生产函数为q1+2q2-10=0。试求社会福利函数达最大时q1、q2之值。论述题
1.试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当中,存在满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中央财大2004试)
2.试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经济均衡的模型与意义。(武大2003试)
3.论述并推导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华中科大2002试)4.论述市场的效率。(深圳大学2005试)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为了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两投入要素的两企业的该两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使这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南京理工大学2000试)
6.在只有X、Y两商品的经济中,如果两商品的价格比率既定,证明如果X商品市场供求是均衡的,那么Y商品市场供求也是均衡的。
7.在A、B两人交易的模型中,如果A、B二人具有相同的偏好,证明交易的契约曲线是一条直线。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契约曲线的得名是由于它所有可能的契约之轨迹。
(2)为了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某两投入要素的两厂商的该两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使这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
(3)如果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不是对所有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等于消费者在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那么两种商品中至少有一种不是有效地生产出来的。
(4)从埃奇沃斯盒状图中某一初始禀赋开始,如果通过讨价还价达到的自由交易契约是符合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要求的,那么该交换契约可以位于契约的任何地方。
(5)对于福利极大化来说,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
9.解释:在规模报酬不变和没有外溢效应及公共商品的条件下,如果某些产品或要素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则不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
10.(1)用社会的和私人的利益和成本的概念来表达帕累托最适度条件;
(2)存在生产或消费的外部经济,或者存在生产或消费的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经济就不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请解释原因。
(3)当有公共商品时,即使整个经济都是完全竞争的也不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请解释原因。
11.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首都经贸大学2003试)12.为什么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武大2001试;人大1998试)13.什么是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什么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价格能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北大2000试)
14.推导包含生产的两人两种商品的经济中的帕累托效率的微积分条件。(χ
1和χ
2分别表示生产和消费的商品1总量和商品2总量。两个人分别为A和B。)(厦门大学2006试)15.论述并评价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10.3 考试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概念题
1.瓦尔拉斯定律(华中科技2004试):也称为瓦尔拉斯法则,由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其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和为零。各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之间相互依存,均衡价格为相对价格,而非绝对价格。由瓦尔拉斯定律可以推出,经济体系中存在几个商品市场,若其中n-1个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第n个商品市场也必然是均衡的。瓦尔拉斯定律不仅表明在交换体系中任何价格水平消费者对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总和为零,同样可以证明,瓦尔拉斯定律不仅适用于纯经济交换体系,而且适用于生产与交换经济体系,也适用于货币经济体系。需要提出的是在纯经济交换体系和生产与交换经济体系下,瓦尔拉斯定律中的需求函数为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超额需求函数亦为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但是,在货币经济体系下,由于货币需求量并不是效用函数的变数,这样,需求函数和超额需求函数都不再是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均衡商品价格的任何同比例变动,都会使该货币经济体系脱离其原来的均衡状态。
2.效用可能性曲线(华中科技2004试):也可以称之为效用可能性边界,是在交易的一般均衡条件下个人所获得的各种效用水平的组合点的轨迹。将其称为效用可能性曲线是因为,该曲线之外的点都是消费者不能达到的效用组合点,在该曲线之内的点都是消费者在既定约束下效用没有达到最大化的点,在曲线上的点则是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实现交换的一般均衡的点。将产品空间的消费契约曲线转换到效用空间便得到相应的效用可能性曲线。图10.2表示的是简单的两人经济中A、B两个人的效用可能性曲线。
图10.2 效用可能性边界
横坐标为A的效用UA,纵坐标为B的效用UB。效用可能性曲线表明,要提高A的效用只能以降低B的效用为代价。在消费契约线上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的点是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生产与消费的帕累托最优点。在生产可能曲线上选择任一点都会得到一条新的消费契约曲线,进而得到一条新的效用可能性曲线。在每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上都存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的点即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生产与消费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点,连接所有这些帕累托最优点可以得一条总效用可能性曲线,这条总效用可能性曲线概括了社会既定资源与消费者偏好下全部消费与生产的最优点。
3.均衡分析(北方交大2001试):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试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试究。在这种试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设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试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一般均衡分析是将互相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试究的方法。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共同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实现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的均衡。
4.交换的契约曲线(人大2003试):是描述交换双方进行交换时最有效率点的轨迹的曲线,该曲线上每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也称为合同曲线。可以用埃奇沃斯盒状图来说明契约曲线的形成。
图10.3 交换的契约曲线的形成
图10.3为盒状图,画出了消费者A、B消费两种商品X、Y的无差异曲线。两条横轴表示A、B消费X的数量,两条纵轴表示A、B消费Y的数量。凸向原点OA的实曲线IA、IIA、IIIA等为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OB的虚曲线IB、IIB、IIIB等是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A、B两人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P1、P2、P3。把所有这些切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就可得到契约曲线CC'。因为在A、B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有相同的边际替代率,因此CC'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契约曲线就是帕累托最优点的轨迹,曲线上的交换都是最大满足的交换。在契约曲线外的D点,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不同,从而不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此时,可以通过把商品在A、B之间重新分配,从而在不减少A(或B)的效用的情况下,提高B(或A)的效用。如果重新分配沿IB进行,则到达P3点时没有改变B的效用,而A的效用从IIA水平提高到IIIA;如果沿着IIA进行是同样的道理。这种重新分配的结果都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满足了交换的最优条件。
5.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北方交大2003试):又称效率线。契约曲线可分为消费者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消费者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斯盒形图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AXYMRSBXY,即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两个消费者按此交换都在既定初始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相应的,契约曲线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生产者契约曲线,是指在埃奇沃斯盒形图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MRTSCXYMRTSDXY,按此点生产都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相应的,契约曲线上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
6.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与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杭州大学1998试):(1)实证经济学是试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排除了价值判断的理论经济学。只试究现实经济体系的运行,揭示现实经济实物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描述有关变量之间的稳定的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涉及事物的好与坏,也不提出如何改变现状的建议。简而言之,实证经济学的目的旨在了解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何这样运行,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应该怎样的问题。例如,分析经济运行可从下面三方面着手:①现状怎样。如失业率有多高。②为解决现实问题有几种方案。只是提供几种方案,不作具体建议。如为解决失业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③选择某种方案的后果。如指出某种降低失业率的方案可能带来的后果,但对这种后果不做任何评论。实证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检验的标准是客观事实。不同派别的经济学家对实证问题的看法一般都不同。(2)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规范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经济学,它试究经济事物应该如何运行,而不考虑经济事物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行为的标准并试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为个人或政府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简而言之,规范经济学的目的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价值判断,回答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并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成为规范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试究的范畴。例如,征收累进所得税,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这会使收入分配趋向平均化,属于实证命题;政府是否应当征收累进所得税则属于规范命题。又如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现状和原因的描述属于实证经济学;而规范经济学要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哪一个更坏,应该把消除失业和防止通货膨胀哪个摆在优先地位,等等,规范性命题是否正确合理,无法单纯通过事实来检验。
6.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表示。
图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中的曲线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成立,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7.阿罗-德布鲁模型(Arrow-Debreu model):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分析市场均衡的理论模型,最早由阿罗和德布鲁建立而得名,是对确定性条件下一般均衡理论的推广。阿罗—德布鲁模型指出,经济社会中可能出现许多种情况,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人们无法正确的预测实际出现的情况。此时,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将不同情况下的物理性质相同的商品看作在经济上是不同的。这样,即使人们不一定知道实际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也可以预先达成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协议,从而实现市场的均衡。希克斯在1939年曾对现货与期货市场做出了类似的分析,他也把处于不同时间但具有同样物理性质的商品看作是不同商品。对商品和市场的重新定义,使得阿罗-德布鲁模型能够分析不确定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使得在确定性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理论得以推广。在模型中,条件商品代替了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这种条件商品是当且仅当现实世界的某种状态出现时购买或出售某种商品的承诺,市场处于均衡时也代表着所有条件商品市场的均衡。根据确定性均衡的一些假设和分析方法,经济学家们可以证明这种条件市场也存在瓦尔拉斯均衡,并且这一均衡具有惟一性和稳定性等性质。8.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对效用在人们之间的分配感到无差异的效用组合点的轨迹,可以根据福利函数作出。
图10.4 社会无差异曲线
如图10.4所示,w1代表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曲线上每一点代表一种不同的效用分配情况,如点M和点N。点M和点N虽然表示A,B的效用分配情况不同,但社会总的效用水平是一致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个人无差异曲线一样,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同时,离原点越远,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越大。任何两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9.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社会上的生产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生产资源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要素,每种资源都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欲望来说,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成了任何经济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使有限的资源给人们带来最大的效用满足,经济资源必须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必须分配给生产能力最强的部门使用,而避免积压、浪费和低效率使用。
西方经济学家进行经济试究的根本目的被认为是为了探讨资源最优配置的可能性及指导意见,他们认为,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分为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两种。在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只要市场达到完全竞争,价格及供求机制的运行就会自发地使资源从获利较少的用途转向获利较多的用途,从不太重要的用途转向比较重要的用途,从低效率的部门或企业转向高效率的部门或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各种资源在投入任意一种用途时所得到的边际产品都相等时,被认为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政府或计划部门是体制的核心,时刻根据社会需要以及资源的状况,通过强制或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经济资源向各个行业、部门、企业流动。
10.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该理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1)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率;(2)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3)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11.比较静态均衡(comparative static equilibrium):对不同均衡状态进行比较的经济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变化后的均衡与初始均衡,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参数变动对模型的影响,考察或比较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后,均衡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比较静态均衡试究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运动,通过比较新旧均衡点的差别,进而推测已知条件变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比较静态均衡不同于动态均衡之处,在于它并不考察从原有的均衡状态过渡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和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静态均衡的考察重点不在于均衡状态的变化本身,而在于变化后的均衡位置。当人们试究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时,就可以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方法。比如,当消费者收入变化、生产者成本上升等外生条件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时,内生变量中产量Q和价格P的均衡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很显然,当外生变量收入或成本的数值变化时,内生变量P、Q的数值也会变化;比较两个均衡点的状态,分析这种影响带来的后果,是比较静态均衡分析的方法。
12.受限制的帕累托最优(constrained Pareto optimum):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由于中央权威机构不能观察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而导致不能进行帕累托改进的配置状态,被称为受限制的帕累托最优。受限制的帕累托最优不一定是完全的帕累托最优,但完全的帕累托最优一定是受限制的帕累托最优。
13.非均衡(disequilibrium):即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均衡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均衡,狭义的均衡一般是指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即各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的状态。非均衡则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不相等,也就是说在市场不出清的经济状况下,也存在着广义的均衡状态,也就是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非均衡经济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阿罗、帕廷金、巴罗、克洛沃、贝纳西、格罗斯曼等等。他们的理论观点主要有:①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包括经济主体能够掌握充分的关于市场状况的信息,但现实中,获得信息需要花费成本,获得充分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完全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如垄断竞争等,应该重点试究这类竞争。②非均衡理论区分了计划数量和实现数量,该理论认为,市场出清的状态仅仅表示市场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等,而有效数量和计划数量不一定相等。③均衡论认为价格是市场的惟一调节工具,在均衡达到之前,市场中没有交易。而非均衡理论则认为,未达到均衡之前也有非均衡交易的发生。价格和数量信号都可以调节市场,并且在短期内数量要快于价格的调整。④存量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数量调整信号。⑤提出经济运行的时滞结构,认为时滞的存在加剧了非均衡状态。⑥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避免。⑦解释经济周期、自愿失业、资源闲置等现象。
14.经济福利(economic welfare):和社会福利相对应的概念,也称为“狭义的福利”。指能够涉及到财物的生产、分配等内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庇古认为,经济福利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大、均等和安定等含义。它具有三个基本前提:①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往往是不一致的,人们获得满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上贫困并不意味着不能从经济之外的方面获得福利,而且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②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并不一定一致,福利应该能比较其大小以观察社会福利;③国民收入是经济福利的内容。庇古还提出了增加福利的三个基本命题:①非强制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国民收入的平均量,若不损害他人的分配,也不加大一国消费所得的变动,就是增加了经济福利。②增加穷人收入份额而不导致分配额的缩小,而且不导致不利的变动,也是经济福利的增加。③国民收入的变动减少而国民收入的量不变,且不损害国民收入的分配,也可增加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对于整个社会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也能够影响总的社会福利。
15.新福利经济学(new welfare economics):是在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新福利经济学是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以效率作为福利分析的惟一目标,并提出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判断社会福利是否最大的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有生产和分配的重新组合来使一个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的状态。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标准,任何社会调整,只要至少能使一个人得益,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或者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福利的增量补偿福利的损失并且有余,那么,这个调整就是可取的,因为它增进了社会福利。
新旧福利经济学主要区别是:旧福利经济学以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为根据,用国民收入总量和收入分配均等分析社会经济福利;而新福利经济学用序数效用论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为根据,从生产和交换两个方面说明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的条件,同时还提出了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论、次优理论、外部经济理论、相对福利理论、公平和效率交替理论、宏观福利理论等。
16.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
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1)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2)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3)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4)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不是强迫的。(5)非独裁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独裁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
17.X效率理论(X-efficiency theory):哈维·莱本斯坦在《分配效率与“X效率”》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一种理论。他指出,大多数厂商之所以不能使单位产出的成本最小化,不仅是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某些投入要素在市场上买不到,而且还因为生产函数并非已知或不能得到完全的说明。“X效率”或“非配置低效率”的存在,是由于“惰性”和市场信息不完善而造成的。运用“X效率”这个概念,莱本斯坦能够说明经济生活中大量常见现象产生的原因,所有这些现象都涉及到“松弛”(Slack),即不用费劲就取得好处的可能性,这些现象都难以用“利润最大化”来解释。莱本斯坦不仅注意到“两权分离”现象给经理人员提供的“斟酌自决”范围,而且注意到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动机和行为对“组织效率”的影响。X效率理论提出了一整套他认为更为实际的命题:第一,生产活动不仅是借助数量方法描述的一种技术决定关系,还取决于个人生理和心理活动。第二,任何个人都有双重性,即理性倾向和非理性倾向。第三,他提出了表现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二次关系模型”,指出个人只有在适度的压力下,才采取“最大化行动”和最有成效。第四,个人的努力取决于个人精神和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个人动机。第五,个人在“惰性区域”内,才是令人满意的均衡努力水平。第六,组织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企业全体成员的努力。第七,劳动合同是不完善的。第八,企业主与雇员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第九,市场结构也与“X效率”有关。第十,在减少“X效率”方面,企业家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18.效用可能性边界(utility maximization):也可以称之为效用可能性曲线(utility-possibility curve),是在交易的一般均衡条件下个人所获得的各种效用水平的组合点的轨迹。将其称为效用可能性边界是因为,该曲线之外的点都是消费者不能达到的效用组合点,在该曲线之内的点都是消费者在既定约束下效用没有达到最大化的点,在曲线上的点则是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实现交换的一般均衡的点。将产品空间的消费契约曲线转换到效用空间便得到相应的效用可能性曲线。图10.5表示的是简单的两人经济中A、B两个人的效用可能性曲线。
图10.5 效用可能性边界
横坐标为A的效用UA,纵坐标为B的效用UB。效用可能性曲线表明,要提高A的效用只能以降低B的效用为代价。在消费契约线上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的点是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生产与消费的帕累托最优点。在生产可能曲线上选择任一点都会得到一条新的消费契约曲线,进而得到一条新的效用可能性曲线。在每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上都存在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的点,即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生产与消费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点,连接所有这些帕累托最优点可以得一条总效用可能性曲线,这条总效用可能性曲线概括了社会既定资源与消费者偏好下全部消费与生产的最优点。
19.第一福利定理:参见简答题第10题。简答题
1.什么是边际产品转换率,当它与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和边际替代率不等时,市场将 怎样调整?(南开大学2004试)
答:边际产品转换率表示从一种产品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即为了抽出足够多的劳动L与资本K而多生产一单位X,社会不得不减少的Y产品生产的数量,它反映了产品转换的机会成本。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边际产品转换率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根据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MRSAXYMRSBXYMRTXY。当两者不相等时,市场将要进行调整,最终达到两者相等。
在边际产品转换率大于边际替代率的情况下,市场进行如下调整:假定边际产品转换率为2,边际替代率为1,边际转换率等于2意味着生产者通过减少1单位生产可以增加2单位的Y,边际替代率意味着消费者愿意通过减少1单位X的消费增加1单位Y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者少生产1单位X,从而少给消费者1单位X,但却多生产出2单位的Y,从多增加的两个单位Y中拿出1个单位给消费者可以维持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变,从而多余的1单位Y就代表了社会福利的净增加。于是生产者少生产X,多生产Y,最终使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同理,在边际产品转化率小于边际替代率的情况下,市场进行如下调整:假定边际产品转换率为1,边际替代率为2,此时如果生产者减少1单位Y的生产,从而少给消费者1单位Y,但却多生产出1单位X,从多增加的1单位X中拿出半个单位X给消费者即可维持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变,从而多余的半个单位X就代表了社会福利的净增加。于是生产者多生产X,少生产Y,最终使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2.帕累托效率与帕累托改进的区别。(上海交大2004试)
答: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定义的一个社会评价标准:当社会中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这个社会就处在一种理想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其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微观经济意义上的资源运用效率。它是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作用,从而避免浪费现象。即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最大价值的产品。第二个层次是宏观经济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如何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区域与不同行业之间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分配资源和运用资源,就可以认为这个经济体系是高效率的,也可以说,这种效率就是帕累托效率。
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更进一步,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所谓“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例如,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同样地,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3.什么叫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是什么?(北航2005试)
答:(1)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2)一般均衡的实现的基本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完全竞争的市场;②资源具有稀缺性;③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④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⑤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⑥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3)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
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瓦尔拉斯最先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并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瓦尔拉斯在其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提出瓦尔拉斯定律,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和为零。由该定律可以推出,经济体系中存在几个商品市场,若其中n-1个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第n个市场也必然是均衡的。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事实上,瓦尔拉斯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逻辑是错误的。但是,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苛刻的假设条件下才存在均衡解,这些假设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而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及均衡同时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根据瓦尔拉斯定理,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经济中,如果一个商品市场供需相等了,另外一个市场一定也达到了均衡。(北大1997试)
(2)如果A点不是帕累托最优(即不会在合同曲线上),B点是帕累托最优,那么,从A点到B点的移动一定是帕累托改进。(北大1996试)
(3)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不一定成立。(北大1998试)
(4)如果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所有假设都满足,那么政府就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北大2004试)
答:(1)正确。根据瓦尔拉斯定理,在市场中,若n-1个商品供需达到均衡。剩下的一个商品的供需必定也达到均衡。对两个商品市场当然也成立。
(2)错误。所谓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其他人福利的条件下,使经济中某一方的福利增加。如图10.6所示,当从A点向B点移动时,2的福利增加的同时1的福利下降,这种移动不是帕累托改进。只有当B位于C点与D点之间的契约曲线上时,从A点向B点的移动才是帕累托改进。
图10.6 帕累托改进图
(3)正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是外部效应的存在阻碍了个体提供社会最优的产出,外部性导致了竞争市场失灵。
(4)此命题是错误的。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所有假设都满足的情况下,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成立,即任何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有效的。但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只是涉及到效率问题,没有涉及到分配问题。事实上,为了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解决分配问题,政府一般都可以对禀赋征税,按禀赋征税会普遍改变人们的行为,但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始于任何初始禀赋的交易均会导致一种帕累托有效分配,为此,不管一个人如何重新分配赋有量,由市场量决定的均衡依然是帕累托有效分配。
所以,即使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成立,也只是解决了效率问题,而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对资源禀赋的分配依然是帕累托有效分配,所以政府存在干预经济的必要性。5.整个经济原处于全面均衡状态,如果某种原因使商品X的市场供给(SX)增加,试考察:(1)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3)收入的分配会有什么变化? 答:(1)如果商品X的市场供给(SX)增加,按局部均衡分析,则其价格PX下降,供给量QX增加。由于实际生活中,各个部门、各个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X商品市场的变化会对经济的其余部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越大,就越不适合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因此,需用一般均衡分析来考察X商品市场的变化与其他经济部门的相互影响。由于商品X的价格PX下降,人们会提高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对其替代品的需求。这样,互补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上升,而替代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下降(如果供给曲线呈正向倾斜)。
(2)在商品市场中的上述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因为它导致了生产X商品和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又引起了生产商品X和其互补品的要素价格和数量的上升。它同时又导致商品X的替代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又引起生产商品X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下降。这些变化被替代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削弱。
(3)由于(2)中所述的变化,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及收入的分配也发生变化。商品X及其互补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增加,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商品X的替代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减少,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些变化转而又或多或少地影响包括商品X在内的所有最终商品的需求,这样,所有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都受影响。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又同时重新稳定,整个经济又一次进入全面均衡状态。
6.假设:(1)一个简单经济最初处于全面的长期的完全竞争均衡;(2)L和K是仅有的两种生产要素,各具有一定的数量;(3)仅有两种商品X和Y,X的劳动密集程度(即L/K的比例)大于Y;(4)商品X和Y互为替代品;(5)X行业和Y行业是成本递增行业。(a)以局部均衡的观点来讨论,如果DX上升将会发生什么情况?(b)Y商品市场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c)在劳动和资本市场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d)劳动和资本市场中发生的变化是如何转而影响整个经济的? 答:(a)当DX增加时,PX上升。生产商品X的厂商现在变得有利可图,于是短期内厂商将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来扩大商品X的产量。从长期来看,它们将扩大生产规模,而新的厂商也会不断进入这个行业,直到该行业无利(超额利润)可图为止。因为X行业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行业,因此新的长期均衡价格和数量高于初始的均衡值。在作局部均衡分析时,假设其他情况不变,因此,这种分析也就到此为止。
(b)但是显然“其他情况”不会不变,因为X和Y互为替代品,DX和PX的上升使DY下降,这样PY也下降。生产商品Y的厂商现在遭受短期亏损,因此它们将减少产量。从长期来看,一些厂商不断离开这个行业,直到所有留下的厂商无盈亏为止。因为Y行业也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行业,因此它的新的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低于初始的均衡值。
(c)为了多生产X,少生产Y,一些用于生产Y的L和K必须转移到X的生产。然而由于X生产中的劳动密集程度L/K高于Y生产中的劳动密集程度,为了在短期内能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L和K,PL相对于PK来说必须上升。在既有X又有Y的生产中由价格引起的K对L的替代缓和了PL相对于PK的上升。
(d)人们劳动的收入相对于他们拥有的资本所有权所带来的收入的上升,使人们的收入和收入的分配发生变化。这样就引起收入在DX和DY上发生移动,而且导致PX和PY的变化。PX的变化导致DY的进一步移动,PY的变化导致DX的进一步移动;DX和DY的这些移动导致DL、DK、PL和PK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将一直持续到这个经济再次处于全面均衡。7.对于有多个个人、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经济,实现一般均衡所要求的条件? 答:对于有多个个人、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经济,实现一般均衡所要求的条件包括:(1)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使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的生产中都相等;(2)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3)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
8.何谓瓦尔拉斯定律?
答:瓦尔拉斯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条件下,建立以四组方程为主要内容的一般均衡价格模型体系。这四组方程是:商品需求方程、资源需求方程、商品供给方程、资源供给方程。他假设以X、Y、P、W分别表示商品的数量、资源的数量、商
nn品的价格、资源的价格。则居民对商品需求为Xi,需求总价格为XiPi;居民对资源
i1i1mm的供给为Yi,供给的总价格为YiWi。按照假设,居民对商品需求的价格量恰好等于他i1i1们对资源供给的价格量,因为居民是靠出售自己的资源才得以购买商品的。于是:
nmi1mXiPiYWii1i
①
mn又因厂商对资源的需求为Yi,需求总价格为YiWi;厂商对商品的供给为Xi,i1i1i1n供给的总价格为PiXi。按照假设,厂商对商品供给的价格量与他对资源需求的价格量相i1等,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于是:
mniiYWi1PXii1i
②
①式等号左边与②式等号右边的价格量相等,意味着居民对商品需求与厂商对商品的供给恰好一致。即从商品方面来看:
nni1XiPi(需求)PXii1i(供给)
①式等号右边与②式等号左边的价格量相等,意味着居民对资源的供给与厂商对资源的需求恰好一致,即从资源方面来看:
mYWii1i(需求)YW供给
iii1m总之,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体系中,商品和资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相等,这一恒等式就是瓦尔拉斯定律。换而言之,瓦尔拉斯定律是指在一般均衡价格模型体系中,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居民愿意供给的资源数量,恰好等于厂商所需要的资源数量。9.为何说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必然会失灵?
答:西方经济学家鼓吹依靠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就能实现帕累托最优适度的资源配置,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万能论。然而实际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固有的局限性,必然会阻挠帕累托最适度状态的实现,从而使市场机制失灵。具体说来,使市场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经济外部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本来就不是通过市场机制发生的,因此也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
第二,社会存在大量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由公共机构提供给居民共享的物品或服务,不能将其分割为可以计价的单位供市场销售,因而排除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可能。
第三,垄断的影响。垄断是作为完全竞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势必限制完全竞争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四,信息不完全,或者说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它为卖方行骗提供了可能,从而损害买方福利,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不可能实现。
10.简述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南开大学2005试)答: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福利经济学认为,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这样的市场体系使得一切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一切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并且不存在外在性。在这种经济中,当每个消费者出于自私动机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一个生产者出于自私动机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整个经济将是有效率的,或者说达到了不能使任何人变得更好而不使另一些人变得更坏的最优状态。
这一思想来自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1776年)中写道:“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亚当·斯密的这个思想包含着三个要点:①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②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将各种个人利益转变为一种共同利益;③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来说,政府对经济管得越少越好。福利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自由放任可以自发地导致共同利益的增加。11.什么是平等与效率,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答:(1)平等是指将社会的商品平均地分配给社会的所有成员,使得大家都有完全相同的商品。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配置,它是试究帕累托最优问题的核心内容。(2)在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问题上,平等与效率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只强调平等而忽视效率,就会因产生平均主义而阻碍经济增长导致普遍贫穷;如果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平等,就会因分配不公而影响社会安定。从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角度来看,最好能够选择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原则是,在保障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平等。计算题
1.考虑一个定义在有限集X上的理性偏好关系。让~和φ分别表示从理性的偏好关系中导出的无差异的和严格的偏好关系。
(1)证明~和φ是传递的。
(2)从xy和yfz推导xz。(提示:请从偏好关系的定义出发解题)(中山大学2004试)
证明:(1)证明:设xy,yz.因此有xy,yz,由偏好的传递性性可知xz,同样由xy,yz可知,yx,zy,由偏好的传递性可知zx.因此有xz,即~是传递的.设xy,yz。由xy知xy,由yz知yz,根据偏好的传递性,有xz.假设zx也成立,则根据偏好的传递性,由zx,xy得出zy,这和已知yz矛盾。因此,由于xz,但zx不成立,即xz成立,所以是传递的.(2)用反证法证明 假设zx
又xy,由(1)证明的传递性 得 zy
这和yz矛盾,所以xz,得证。
1.假设在一个纯交换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i=A,B和两种商品j=l,2。消费者的初始禀iii赋为w(w1,w2)。消费者A的初始禀赋和效用函数分别为
wA(1,0和UUA(x1x2)(x1)(x2)BBBAAAaA1a;消费者B的初始禀赋和效用函数分别为wB(0,1)和。商品1和2的价格分别用p1和p2来表示。B(x1x2)(x1)(x2)B1(1)求竞争均衡(提示:在计算竞争均衡时可把商品1的价格标准化为1。
(2)假设=1/2,=1/2,使市场出清的价格水平和均衡消费量分别为多少?(上海财经大学2007试)
解:(1)消费者A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maxU(x1,x2)(x1)(x2)s.t.A11A2AAAAAA1pxp2xpwp1(1)p1p2B1
解得消费者A的价格提供曲线为:
(x1,x2)(AAp1(1)p1p1,p2BB)(,)①
消费者B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maxU(x1,x2)(x1)(x2)s.t.BBABp1x1p2x2pwBp2
解得消费者A的价格提供曲线为:(x1,x2)(BBp2(1)p2p1,p2)(p2p1,1)②
因此,市场出清条件为:
(x1,x2)(x1,x2)wAwB(1,1)③
令p11,则由①、②、③可得: p2AAABB1A
(x1,x2)(,)(x1,x2)(1,1)
所以竞争均衡为:
1AABB(p,p)(1,);(x,x)(,);(x,x)(1,1)12 1212BB(2)当=1/2,=1/2时,市场出清的价格水平为:(p1,p2)(1,1)均衡消费量为:
(x1,x2)(1/2,1/2);(x1,x2)(1/2,1/2)
AABB
2.甲有300单位商品X,乙有200单位商品Y,二人的效用函数都是U(x,y)=xy,推导出所有满足Pareto最优的状态。二人通过交换达到Pareto最优,求出社会的价格体系,并求出交换结果。(清华大学2005试)
解:(1)设甲乙两人的消费束为:甲(x1,y1),乙(x2,y2),题设的约束条件为:
x1x2300y1y2200 ①
帕累托有效配置的条件是:甲、乙两人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即 MRSx1,y1MRSx2,y2即y1x1y2x2MUx1MUy1MUx2MUy2
于是我们有: = ②
联立①②得: y1x1=300y1200x1y123x1 因此,所有满足Pareto最优的状态的契约线为:y1(2)令x价格为1,y的价格为p,先求甲的效用最大化条件:
maxU1(x1,y1)x1y1s.t.x1py130023x1。
解得: x1150,y1再求乙的效用最大化条件:
150p ;
maxU2(x2,y2)x2y2s.t.x2py2200p
解得:x2100p,y2100;
由第(1)问中解得的Pareto最优条件:y1可求得: p1.5。此时
x1150,y1100,x2150,y2100
23x1
也就是说,社会最终的价格体系为:X的价格为1,Y的价格为1.5;交换结果为:甲消费150单位的X,消费100单位的Y;乙也消费150单位的X,消费100单位的Y。
3.假定小王(A)和小李(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UAxAyA
UBxByB
(1)请针对两人分别写出x对y的边际替代率公式。
(2)如果交易通过价格体系来实施,请写出均衡时的(可行的)价格比率。
(3)假定共有100单位的x和200单位的y。最初,小王有25单位的x和75单位的y,而小李75单位的x和125单位的y。请说明经过市场交易后,均衡时两人分别拥有的两种商品的数量。
(4)画出这种情形的埃奇沃斯框图(Edgeworth Box)。标出初始禀赋配置和所有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人大2006试)
解:(1)小王(A)的x对y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MRS=AxyAAMUxMUy=yAxA
小李(B)的x对y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MRS=BxyMUx1==1 BMUy1B(2)如果交易通过价格体系来实施,均衡时的(可行的)价格比率必须满足条件:
MRSxy=AyAxA=MRSxy=1=BPxPy
所以均衡时的价格比为:
PxPy=1。
(3)小王的初始禀赋配置为:,小李的初始禀赋配置为:(wx,wy)=(25,75)。假设经过市场交易后,均衡时两人拥有的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wx,wy)=(75,125)为:(xB,yB)。(xA,yA),AABB均衡时,(xA,yA)+(xB,yB)=(xA+xB,yA+yB)=(wx,wy)=(100,200)+x=100y+y=200
① 即:x,ABAB由(1)可得,均衡时,MRSA=xyyAxA=1,所以xA=yA
②
同时,小王和小李必须满足各自的预算约束:
PxxA+PyyA=Pxwx+Pywy
③ PxxB+PyyB=Pxwx+Pywy
④ BBAA由(2)得PxPyA=1,所以③、④两式可化简为:
xA+yA=wx+wy=25+75=100
⑤ xB+yB=wx+wy=75125=200
⑥ BBA综合①、②、⑤、⑥四式可得均衡时两人分别拥有的商品数量为:
(xA,yA)=(50,50)(xB,yB)=(50,150),(4)这种情形的埃奇沃斯框图如图10.7所示。初始禀赋配置为w,所有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为契约线上的EF段。
图10.7 埃奇沃斯框图和帕累托最优配置
4.由A、B两人及X、Y两产品构成的经济中,A、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A=XY,UB=40(X+Y),X、Y的存量为(120,120),该经济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UAUB。求:
(1)该经济的效用边界。
(2)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资源配置。解:(1)设配置给A的产品为(X,Y),则配置给B的量即为(120-X,120-Y)。此时二者的效用分别为UA=XY和UB=40(240-X-Y)。由此解得UA=X(240-X-UB/40)。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当一人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使另一人的效用极大化。A的效用UA极大化(UB不变)的条件为:
dUdXA240UB/402X0
解得:
X=120-UB/80 将上式代入UA=X(240-X-UB/40),即得
UB=9600-80U这就是该经济的效用边界。
(2)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社会福利函数为
W=UAUB=UA(9600-80U由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
dWdUA1A2
1A2)=9600UA-80U3A2
9600120UA1/20
解得:
UA=6400,UB=3200 此时
X=80,Y=80 即A的产品拥有量为(80,80),B的产品拥有量为(40,40)。
5.考虑由两个人,两种商品组成的纯交换经济(pure-exchange economy)。已知该经济
0系统既有的商品总量分别为q10和q2,两个人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Aqq,uBqB1qB2,A1A2且qA1qB1q1,qA2qB2q2。试求:作为qA1和qA2的函数的契约曲线方程。如要使该契约曲线成为一条直线,对和要加上什么条件?
解:契约曲线是交换均衡点的轨迹,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都是交换各方通过交换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用时的商品的数量组合,即此时任何形式的改变都不可能在无损于别人的前提下使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效用较前增加。也就是给定其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已达到最大。根据题意,对于两个人,两种商品的经济,可通过给定uB,使uA极大化来求契约曲线,即
maxuAqA1qA2
使得uBqB1qB2(q1qA1)(q2qA2)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qA1qA2[(q1qA1)(q2qA2)uB] 00000000令一阶偏导数为零: qA1qA1qA2(q1qA1)1010(q2qA2)0
(1)
qA20qA1(q1qA1)00
(2)
(q1qA1)(q2qA2)uB0
(3)
00由(1)、(2),得
qA1qA2qA11(q1qA1)001(q2qA2)0(q1qA1)
于是,所求契约方程为
qA2qA1(q2qA2)qqA1010
0或
qA2q10qA1qA2qA1q2qA1qA2
0或
qA2q10qA1q2()qA1qA2
若无()qA1qA2此项,即当时,该契约曲线便成为线性的了。
6.一封闭经济用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生产两种商品X和Y。所有土地都是同质的,劳动也一样。两种要素的供给曲线完全无弹性。所有要素为私有,市场均属完全竞争,并处于长期均衡中。生产函数为:
X480.25KX0.75LX,Y30.250.25KY0.25LY0.75
其中,X和Y分别为两种商品的年产出单位数,KX和KY分别为商品X和Y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土地平方公里数,LX和LY分别为两种商品生产中雇佣的劳动人数。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并由下式给出:
U=XY
现有324平方公里的土地,2500名工人,商品X的价格为100。试计算下列均衡值:(1)商品Y的价格;
(2)每平方里土地的年租金R;
(3)每个工人的年工资W。
解:要素市场均衡要求W=VMPL=P×MPL,故有
PXMPLX0.25PX480.25PX(480.250.50.5KXK0.75LXLX0.75
0.250.75X0.25LX)W
故
0.25PXXLXW
PYMPLY0.75PY30.25KY0.25LY0.25
0.75P30.25K0.25YL0.75YY(L)W
Y故
0.75PYYLW
Y于是,0.25PXXYL0.75PYXL
YLYPXX=3LXPYY
同样地,由VMPK=P×MPK=R,有
PK0.75XL0.25XXMPKX0.75P480.25X(K)R
X故
0.75PXXKR
X25PYMPKY0.25P30.K0.25YL0.75YY(K)R
Y故
0.25PYYKR
Y于是,0.75PXXK0.25PYY
XKY3KYPXX=KXPYY
由效用函数及MRSXY=PXP,有
Y0.5X0.5Y0.5X0.5X0.5Y0.5YXPP
Y故
PXX=PYY
将式③代入式①、式②,得
LY=3LX,KX=3KY
由题设,LX+LY=2500,故
L2500X4625,LY1875
同样,由KX+KY=324,知
①
②
③
KX34324243,KY81
将这些值代入生产函数,得
0.250.750.2541/453/451/4 X=48×243×625=(2×3)×(3)×(5)=2×34×5=810 Y=3×81×1875 =3×3×53=1125 0.250.250.75=3×(3)×(5×3)
1/441/443/4(1)由式③及给定PX=100,得
PYPXXKXPXXY100810112572。
(2)R=0.750.75100810243250。
(3)W0.25PXXLX0.2510081062532.4。
7.考虑一由两种商品和固定要素供给组成的经济。假设以商品空间定义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q1+2)q2,隐含的生产函数为q1+2q2-10=0。试求社会福利函数达最大时q1、q2之值。
解:依题设,即求
maxW=(q1+2)q使得q1+2q2-10=0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q12)q2(q12q210)
令一阶偏导数为零
q1q2q20
(1)
q1220
(2)
q12q2100
(3)
由(1)得λ=-q2,代入(2)得q1+2-2q2=0 即q1=2q2-2,代入(3)得2q2-2+2q2-10=0 于是 q2=1243,q12q222324
即当这两种商品的产量分别为4单位、3单位时,该经济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论述题
1.试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当中,存在满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中央财大2004试)证明: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MRTxyMRSAxyMRSBxy,即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现在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满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产品X,Y的消费者来说,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即
MRSAXYPXPY
对消费者B,C等来说,也是
MRSxyC
MRSxyBPxPyPxPy
因此,产品X,Y的均衡价格达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
AB
MRSxyMRSxyPXPY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产品X,Y的生产者A来说,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投入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价格比,即
MRTSLKAwr
对生产者B,C等也是,MRTSLKMRTSLKCBwrwr
因此,要素L,K的均衡价格达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
MRTSLKMRTSLKABwr
故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实现。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产品转换率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转换率,是曲线在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即
MRTXYdYdX
而
dYdXPXPY
所以
MRSXYPXPYMRXT Y因此,产品X,Y的均衡价格达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试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经济均衡的模型与意义。(武大2003试)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相互联系,共同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不仅影响它们各自市场上的价格,而且影响到其他市场的供求,从而使得许多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一般均衡分析就是讨论当影响某一个市场上的供给或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后,能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问题。
所谓一般均衡系指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它是相对于局部均衡而言的。具体地讲,就单个消费者来说,他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使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购买和出售,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组合)的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构成了商品的市场需求。
单个生产者在既定的价格下购买生产要素,利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生产各种产品的组合,并以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当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时,厂商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供给。所有厂商供给的总和构成了产品的市场供给。如果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那么在厂商处于均衡时,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对所有的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超额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量减最初拥有量)恰好等于厂商的市场供给时,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可以证明,如果所有经济当事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都是连续的,并且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满足预算约束,那么对于任意价格,瓦尔拉斯定律成立,并且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在一般均衡的实现过程中,除了经济当事人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外,最终均衡的实现还要借助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即市场拍卖者的存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就是反映市场供求变动的晴雨表。如果某一行业的利润较高,其他行业中的资源就会转移到该行业中来。这样,在市场机制中如同存在一个拍卖者,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动调整资源的配置:如果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超过供给量,那么他就提高价格;反之,他就降低价格,直到所有的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为止。如同单个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决定一系列的市场均衡价格,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模型除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目的以外,其分析也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其实现的条件。(1)一般均衡的实现需要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所以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对一般均衡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一般均衡分析至多具有理论意义。(2)有关经济当事人行为的连续性等假设过于严格,有关拍卖者的假设也需要经济当事人有超常的信息处理能力。(3)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也只是为一个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数学解。
3.论述并推导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华中科大2002试)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V·帕累托提出,并因此得名。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1)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其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MRTSXLKMRTSYLK。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①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②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③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2)将契约曲线转换到以效用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效用可能性曲线。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可以得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MRSAXYMRSBXYMRTXY。只要MRT与MRS不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只有MRS=MRT时,才能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4.论述市场的效率。(深圳大学2005试)
答:一个市场有效率就是指该市场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市场的效率:
(1)市场效率的评价标准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定义的一个社会评价标准:当社会中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这个社会就处在一种理想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其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微观经济意义上的资源运用效率。它是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作用,从而避免浪费现象。即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最大价值的产品。第二个层次是宏观经济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如何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区域与不同行业之间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分配资源和运用资源,就可以认为这个经济体系是高效率的,也可以说,这种效率就是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理解境况变好对于应用帕累托标准判断经济运行的效率是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交换行为,可以显示出变好还是变坏。
(2)实现市场有效率的条件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一系列重要的必要条件。①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进行交换的边际替代率都相同。②任何两个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任意两个厂商使用既定生产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都相等。③消费者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生产者对这两种产品的转换率。
(3)不同市场结构效率的比较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不同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单个厂商的产量与价格水平是不相同的。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的位置发生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最低点,它表示相对于其他市场结构下的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而言,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产量最高,价格最低;且生产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格也相当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单个厂商的利润0。相反,在垄断市场,获得超额利润的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时产量相对来说是最低的,而价格水平相对来说又是最高的。至于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单个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则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单个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比较高,价格比较低,且单个厂商的利润0。至于寡头市场上单个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则比较接近垄断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单个寡头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比较低,价格比较高,且单个厂商通常获得利润,即0。
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最低。而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则比较接近垄断市场。
(4)对帕累托效率的评价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然而,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用意,掩盖了经济中的生产关系。①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在其中一个经济当事人没有任何消费量的条件下实现。这和社会的一般准则是不一致的。②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③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同样只具有数学的意义。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为了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两投入要素的两企业的该两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使这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南京理工大学2000试)
答:(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2)可假设一开始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根据有关分析,对于这两个企业来说,它们可以在不改变要素投入总量的情况下,通过它们之间的要素交换就可以使每个企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这种情况正是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情况。因此,可以说如果开始两企业的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的话,它们是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而且上面的分析与这两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相同与否无关。因此可以说,即使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要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两投入要素的两个企业的该两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6.在只有X、Y两商品的经济中,如果两商品的价格比率既定,证明如果X商品市场供求是均衡的,那么Y商品市场供求也是均衡的。
答:假设社会只有A、B两类消费者。
_A类消费者的预算限制是PXXAPYYAPXXAPYYA。等式左端是A的初始禀赋,等式右端是消费最优数额的X与Y所支出的XA、YA是A所消费的X与Y的最优消费额,成本。因此最优消费支出必须等于消费者的最初禀赋。
__A假设PPX/PY,由上面等式得到P(XAX)(YAYA)0。其中,PPX/PY是根据Y表示的X的价格(即Y被作为法定货币,因为在这一社会中,只有相对价格是重要的)。对于消费者B,可以导出相同的等式。将两式相加,得到社会所有商品超额需求加总额。根据瓦尔拉定理,社会所有商品超额需求加总额等于0,因此,若在一种商品市场达到了均衡,另一市场必然是均衡的。
7.在A、B两人交易的模型中,如果A、B二人具有相同的偏好,证明交易的契约曲线是一条直线。
答:首先以(x1,y1)表示配置给其中一位交易者的两种商品的数量,以(x2,y2)(Xx1,Yy1)表示配置给另一位交易者的两种商品的数量。若A、B两位交易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MRS1MRS2。考虑效用函数Uxi2yi,有: /MUiMRSiMUixy2xiyix2i2yixi。
因为MRS1MRS2,则2YXy1x12y2x2。又因为x2Xx1,y2Yy1,可以导出
1y1x1。因此,由这一效用函数,当MRSMRS2,契约曲线是直线。这条契约线的斜率是Y/X,其中Y是纵坐标所表示的物品总量,X是横坐标所表示的物品总量。
不过,若两个交易者拥有相同的偏好,而不相同的投入,在一种商品是劣等品的情况下,契约线不是直线。因此,契约线不总是线性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同上例显示的,它可以是线性的。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契约曲线的得名是由于它所有可能的契约之轨迹。
(与本章论述题第5题相同,应删除)(2)为了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某两投入要素的两厂商的该两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使这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
(3)如果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不是对所有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等于消费者在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那么两种商品中至少有一种不是有效地生产出来的。(4)从埃奇沃斯盒状图中某一初始禀赋开始,如果通过讨价还价达到的自由交易契约是符合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要求的,那么该交换契约可以位于契约的任何地方。
(5)对于福利极大化来说,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答:(1)错误。契约曲线是无差异曲线之间切点的轨迹,其上任一点都是交换的均衡点,它表示的是帕累托最适度契约。在契约曲线上任一点不可能再发生自愿交换行为。但是如果交换过程不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很可能交换契约并不在契约曲线上达到。因此契约曲线上的点并不代表所有可能出现的交换契约。
(2)正确。如果两个厂商在两种要素之间具有不同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那么他们之间通过要素交换,可以使每个厂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无需改变要素投入总量。而两种产品产量的增加将导致帕累托改进,因此最初当两个厂商在两要素间有不同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时,不可能已实现了帕累托最适度状态,而两厂商生产不同的产品与此是没有关系的。(3)错误。该经济完全可能位于其转换曲线或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因而所有的生产有效性条件都满足了。如果边际转换率不等于边际替代率,那么通过产品产量的不同组合,将会有一个帕累托改进。但是虽然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产量以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来衡量是“错误”的(即不符合帕累托最适度条件要求的),它们仍然是有效地生产出来的。
(4)错误。通过初始禀赋,交换双方必定有各自的无差异曲线。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同意进行结果是使自己位于比初始禀赋所在无差异曲线更低的曲线上的那种交易。因此,对交换双方来说,只有那段位于或高于原先所在无差异曲线的契约曲线才是通过自由交换可能达到的交换契约。
(5)错误。在长期均衡中完全竞争的确达到了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长期能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三个条件。但是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对帕累托最适度来说并非是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中,满足所有帕累托最适度条件是可能的。再则,虽然完全竞争对于帕累托最适度是充分的,但它对福利极大化并不充分,因为均衡状态在收入分配方面可能是很不公平的,而福利极大化必须兼顾生产效率和收入的分配两个方面。9.解释:在规模报酬不变和没有外溢效应及公共商品的条件下,如果某些产品或要素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则不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
答:如果X行业是非完全竞争的,则它将在MCX=MRX<PX处生产,这样与X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的情况相比较,PX较高,QX较低,所用的资源较少。如果有另一个行业,例如Y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则它将在MCY=MRY=PY处生产。这样,MRTXY=MCX/MCY
同样,如果劳动市场为完全竞争而资本市场为非完全竞争,则生产中的最低成本要素组合由下式给出:MPLMFCLMPKPK或MPLMPKMFCPKLPLPK,这样,MRTSLK=MPL/MPK>PL/PK。因此,这个经济并未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
10.(1)用社会的和私人的利益和成本的概念来表达帕累托最适度条件;
(2)存在生产或消费的外部经济,或者存在生产或消费的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经济就不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请解释原因。
(3)当有公共商品时,即使整个经济都是完全竞争的也不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请解释原因。
答:(1)用社会的和私人的利益和成本概念来表述帕累托最适度条件就是:边际社会利益(MSB)必须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C);边际社会利益必须等于边际私人利益(MPB);边际社会成本必须等于边际私人成本(MPC)。
(2)当仅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时,MSC (3)存在公共商品时,不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其理由是:若X是具有两种商品、两个人的简单经济中的一个公共商品,则当MRTXY=MRSAXY=MRSBXY时,该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然而,由于个人A和B能同时享受每一单位的公共商品X,帕累托最适度要求MRTXY=MRSAXMRSBX。因此,完全竞争导致公共商品的生产不足和消费不足,并不导致帕累托最适度状态。 11.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首都经贸大学2003试)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适度(Pareto Optimum)又称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标准,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换言之,社会已达到这样一种情况,即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有所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2)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要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有三:①交换最适度的条件: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这两种商品的任何两个消费者都必须相等。设有A、B两个消费者,各自都消费a、b两种消费品,他们的边际替代率分别为MRS则MRSAabAab、MRSBab,MRSBab。②生产最适度的条件:任何两种要素投入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投入的任何两厂商或两生产者必须相等。设有A,B两厂商各自使用L、C两种要素,他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为MRTSALC、MRTSBLC,则MRTSALCMRTSBLC;③交换最适度条件和生产最适度条件的结合的条件:对于一个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这两种商品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的边际产品转换率必须相等。设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为MRSab,厂商的边际产品转换率为MRTab,则:MRSabMRTab。 12.为什么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武大2001试;人大1998试) 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①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②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③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能成为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可以从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三个必要条件分别加以说明。 ①从交换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既定不变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既然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 ②从生产最适度的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一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生产者都是一样的,是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的要素对所有的产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个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因此,就所有的产品生产者来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 ③从生产最适度与交换最适度相结合的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 (3)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但是,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所以说,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只具有数学的意义。13.什么是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什么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价格能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北大2000试) 答:(1)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条件即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形式的重新组织都会在增加某种产品产量的同时,而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或者说不存在增加一种产品产量而不减少另一些产品产量的对生产重新组织的可能,也不存在使某些人效用水平提高的同时而不使另外一些人效用水平降低的变化,此时,应满足三个条件: ①MRSAxyMRSxLKBxy yLK②MRTS③MRTMRTSAxy BxyxyMRSMRS (2)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能满足上述条件,因为: ①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时,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MRSAxyPxPyPxPyAxy MRSBxy所以MRSMRSBxy 故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实现。 ②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时,要素的买卖方都是要素价格的接受者 MRTSMRTSxLKWrWrMRTSyLK yLK所以MRTSxLK 故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实现。 ③两市场均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一单位x的机会成本即放弃y的数量 △x→MLy MRTxyX△y→MLx Y所以 MRTxyMLxMLBxyy,完全竞争下PxMLx,PyMLy Pxpy故MRSAxyMRSMRTxy,生产交换的帕累托条件同时实现。 14.推导包含生产的两人两种商品的经济中的帕累托效率的微积分条件。(χ1和χ2分别表示生产和消费的商品1总量和商品2总量。两个人分别为A和B。)(厦门大学2006试) 答:假设社会转化函数为:T(x1,x2)=0,社会转化函数说明在既定的资源下,社会从x1商品的生产转化为x2商品的生产的可能性。 U(xA,xA)表示消费者A的效用函数,U(xB,xB)表示消费者B的效用函数。A12B12消费者A所消费的商品1和2的数量分别为x1A和x2;消费者B所消费的商品1和2A的数量分别为x1B和x2。社会生产的商品1和2的数量分别为χ和χ。因此,χ=x1A+x1B,B 121χ=x2+x2,即A、B两人所各自消费的商品1和2的数量加总分别等于这两种商品的AB2总量。 B12为了简化但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B的效用水平给定,U(xB,xB)=U,而A追求其效用水平最大化。 最优化问题的Lagrange函数为: L=U(xA,xA)-[U(xB,xB)-U]-[T(x1,x2)-0] ① A12B12其中、为Lagrange乘数。 对①式分别求xA、xA、xB和xB的一阶偏导数,并令这些偏导数为零,得到一阶条件为: Lx1A1212=UxUA1A-Tx1=0 ② LxALx1B2A2=xA-Tx2=0 ③ =-UxUB1B-TxTx21=0 ④ LxB2B2=-xB-=0 ⑤ 由②、③、④、⑤四式可得包含生产的两人两种商品的经济中的帕累托效率的微积分条件为: (UA1xAUB1)(UA2xAUB2)=(Tx)(1Tx2) (xB)(xB)=(Tx)(1Tx2) 因此,从生产最适度与交换最适度相结合的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5.论述并评价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答: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讨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合理的资源配置在理论上是否可能以及在实际上是否可行的问题时提出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经济学家恩里科·巴罗纳和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等人。他们针对米塞斯、哈耶克和罗宾斯等人的反对,提出了下列观点: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消费者选择自由和职业选择自由,从而存在一个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市场及相应的市场价格。于是,市场需求得以决定。 (2)由中央计划当局来为生产资料规定一个会计价格,并监督所有的企业、产业和要素所有者都根据这个计划价格做他们的会计工作,而不允许使用任何其他会计方法。会计价格开始可任意确定,然后再根据供求状况调整,直到达到供求一致。 (3)在生产单位和消费者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按市场价格统一核算。 (4)中央计划当局规定:生产者(企业经理)必须选择使平均生产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生产者必须生产使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的产量。当然,这里的成本和价格并不一定是市场价格。于是,和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情况相同,在上述两条规则之下,如果给定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则产品的供给和要素的需求也被决定。 (5)在这一价格体系之下,消费者在给定商品价格和自身收入的条件下,选择某种职业和商品消费组合以达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生产者遵循中央计划当局规定的两条准则合理安排生产要素的使用,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6)中央计划当局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经常调整价格,以便使得市场处于均衡。当某种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提高它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它的价格。这样,中央计划当局又规定了一组新的价格,作为所有经济主体新的决策基础并且导致一组新的供求数量。通过这种试错过程,价格将被最终确定。 根据以上分析,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与完全竞争的资本主义一样,社会主义经济通过中央计划当局的调节,每个消费者可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每个生产者能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数量,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实现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优点是:(1)由于国家掌握生产资料并决定社会分配原则,故收入分配将比资本主义更为平均;(2)由于国家可操纵资源的价格,可以更好地防止不可取的环境影响;(3)通过中央计划当局的调节,有助于经济的稳定。然而,这一模型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是中央计划当局的计算能力以及可能出现的官僚控制对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促使生产者遵循完全竞争的原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型中垄断和向中央计划部门的寻租也可能出现。这些问题限制了该理论的实践意义。 考试真题与典型题 1概念题 1.均衡与非均衡(Equilibrium, Non-equilibrium)(北大1997试)2.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static analysis,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人行2002试;北师大2006试) 3.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杭州大学1998试;四川大学2006试)4.稀缺(scarcity)(中财2000试)5.经济模型(economics model)(杭州大学1998试)6.经济人(中央财大2005试)2 简答题 1.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武大2001试) 1.你如何理解“经济学是试究人类理性行为的科学”?(北师大2007试)2.微观经济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北大2002试) 3.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试究以哪些假设条件为前提?(中南财大1997试)4.解释经济活动的流量指标与存量指标,并给出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人行2001试)5.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北师大2004试) 6.什么叫理性人假设?试举两例说明微观经济学是建筑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人大2005试) 7.试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微观经济学试究的中心问题。(华中科技2005试) 考试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概念题 1.均衡与非均衡(Equilibrium, Non-equilibrium):(1)均衡一般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的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此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销,也由于在此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进而认为,经济学的试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变化最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设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2)非均衡即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均衡可以分为狭义的均衡和广义的均衡,狭义的均衡一般是指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即各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的状态。非均衡则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不相等,也就是说在市场不出清的经济状况下,也存在着广义的均衡状态,也就是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非均衡经济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阿罗、帕廷金、巴罗、克洛沃、贝纳西、格罗斯曼等等。他们的理论观点主要有:①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包括经济主体能够掌握充分的关于市场状况的信息,但现实中,获得信息需要花费成本,获得充分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完全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如垄断竞争等等,应该重点试究这类竞争。②非均衡理论区分了计划数量和现实数量,该理论认为,市场出清的状态仅仅表示市场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等,而有效数量和计划数量不一定相等。③均衡论认为价格是市场的惟一调节工具,在均衡达到之前,市场中没有交易。而非均衡理论则认为,未达到均衡之前也有非均衡交易的发生。价格和数量信号都可以调节市场,并且在短期内数量要快于价格的调整。④存量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数量调整信号。⑤提出经济运行的时滞结构,认为时滞的存在加剧了非均衡状态。⑥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避免。⑦解释经济周期、自愿资源失业、闲置等现象。 2.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static analysis,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1)动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动态分析又被称为过程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蛛网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分析方法应用的例子。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观点,动态分析方法又可以分成稳态分析和非稳态分析两种。稳态分析承认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同时假设变动的比率或幅度为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的常数。稳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非稳态分析则强调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的质的差异,这种分析方法认为,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过去和未来是不相同的。过去的事情是确定的,而未来则具有不确定性。过去做的事情现在无法更改,要改也只能通过今后的步骤加以改变;而现在做的事情,对将来的影响无法确知。依靠过去的经验推断未来,结果常常是靠不住的。所以,为了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试究,就需要在动态分析中采用一批专门用来分析不确定性的概念。例如,企业之所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就是为了预防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无法预料的变化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2)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是一种状态分析。以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为例。该模型包括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方程,以及均衡的条件: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当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即参数被赋予确定的数值以后,便可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数值。这相当于由既定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数值。这种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就是静态分析。 (3)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显然,比较静态分析只是对个别经济现象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分析,而舍弃掉对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简言之,“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经济现象一次变动后,均衡位置及经济变量变动的前后状态进行比较。 3.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主要以家庭、厂商(企业)和市场等单个经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为试究对象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试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从根本上讲,微观经济学所试究的问题都同市场机制、价格决定有关。当然,它也试究具有整体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但这同样是以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为出发点的。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较久,它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剑桥学派和洛桑学派的理论观点演变而来的,像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等,都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英美经济学家对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剑桥学派和洛桑学派的理论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从而形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其中,影响较大的著作有: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1939),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1947)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市场机制的某些具体作用形式方面,提出了一些能够反映商品数量关系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不理解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的整体经济活动。 4.稀缺(scarcity)(中央财大2000试):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试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试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试究任务就是:“试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同时,对稀缺资源的认识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5.经济模型(economics model)(杭州大学1998试):指用来描述所试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它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其特点是:以所要试究的问题为中心,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概括出一些变量,设立某些假设前提,并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把这些变量列成一定的方程式或方程式体系,以表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反映经济过程的运行情况,模拟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同时据以分析过去和现在,并预测未来。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做出极其简单的描述。 18世纪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模型最早的形式;19世纪3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古诺首次将需求理论写成函数形式;到70年代,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又用联立方程组来表述市场中的商品需求、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经济模型的盛行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计量经济学诞生,特别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后,经济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到了现代,经济模型已成为西方各国进行经济预测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预测、制订和分析不同的经济发展方案,并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企业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实现管理最优化等,都可以借助经济模型来解决。经济模型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模型和微观经济模型,前者用来表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后者用来表述单个经济主体(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6.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1)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2)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3)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4)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简答题 1.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武大2001试)答: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1)早期萌芽阶段(1662—1835年)。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价值论的试究时期。当时不少的经济学家,在试究整个经济活动的同时,把个别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个别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作为重要的试究对象,也就是说,在对社会经济活动作宏观考察的同时,也作了微观的探讨。在西方经济学的初创时期,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没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虽大多从国富、国民收入,货币流通总量等宏观考察入手,但在考察过程中,又每每涉及一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如何决定,各类收入如何分配和决定等微观分析。总之,这一时期是宏观、微观不分或宏观、微观并用。 (2)产生阶段(1836—1947年)。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西方经济学开始向微观和宏观两端发展。特别是以边际分析的价值论、市场(价格)论和分配论作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在系统化方面比宏观经济理论远远领先了一步。边际分析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企业理论,消费者理论,一般均衡,均衡的稳定性,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一般交易理论。 (3)形成和发展阶段(1948—1960年)。二战后,国际社会面临着大战带来的经济萧条与危机,出现了许多为当时的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以往的边际分析法已不能适应新问题的需要,这迫使经济学家不得不去开创新的经济分析法。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经济学大门,替代了原来的微积分手段。以集合论为基础建立的经济理论,更具有广泛性和一般性,原来的“光滑论”要求现在可以去掉;线性模型也被用来试究光滑性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集合论方法的主要工具是数学分析、凸分析和拓扑学,线性模型的主要工具是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则。 (4)最新发展(1961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创立的公理化经济学,使得经济学家与数学家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频繁。数学思想开始全面向经济学渗透,经济学也在不断地为自己铸造新的武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汇集一堂,出现了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大汇合时期。同样经济学也开始影响数学,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角谷定理、集值映射的积分理论、近似不动点计算的算法以及方程组的近似解的算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的试究课题主要有:不确定性和信息,总需求函数,经济核心和连续统经济,时际均衡,社会选择理论,不完全资产市场理论,无限维经济分析,不完全竞争理论,非标准经济学,博弈论。 1.你如何理解“经济学是试究人类理性行为的科学”?(北师大2007试)答:(1)经济学是试究人类某些具有稳定行为的科学,它对人的行为的试究不同于其他一些行为科学,它以一些基本的假设行为作为其分析经济问题的出发点。经济理性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假设,或经济人假设。 (2)理性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3)经济理性主义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前提条件,它存在于经济学几乎所有的理论之中。因而现代经济学可以理解为试究人类理性行为的一门科学,尤其是试究人们如何在稀缺的资源约束下进行理性选择的一门科学。 2.微观经济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北大2002试)答:微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当社会上较多的企业根据自己的价格预期、利息率预期或对市场的供求状况预期,改变目标存货水平和实际存货水平,改变进货量,或社会上有较多的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改革时,宏观经济会受影响。 (2)当社会上有较多的个人根据自己的价格预期、利率预期或对市场供求状况的预期,改变自己的消费品购买量,或社会上有较多的人,由于个人消费偏好有较大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的现金持有额时,宏观经济会受到影响。 3.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试究以哪些假设条件为前提?(中南财大1997试)答:(1)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试究对象,试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其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因此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试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的假设条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条件: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这个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或经济变量)具有完全的信息。例如,每一个消费者都充分地了解每一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地判断一定商品量给自己带来的消费满足程度,掌握商品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等,从而能够确定最优的商品购买量。 4.解释经济活动的流量指标与存量指标,并给出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人行2001试)答:(1)存量和流量(stock and flow)指与时间有关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存量是一个静态的量,是和一定的时点相联系的量。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存量与流量的划分,对于理解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及其特征和作用至关重要。例如在财富与收入这两个经济变量中,财富就是一个存量,它是某一时刻所持有的财产;收入是一个流量,它是由货币的赚取或收取的流动率来衡量的。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存量分析就是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流量分析则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动及其对其他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中,既可以从存量着手,也可以从流量着手。 (2)存量与流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流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其联系是:流量来自存量,如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经由流量而发生变化,如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存量和流量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是与增量联系在一起的。增量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系统中保有数量的变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两个公式表示:①增量=流入量-流出量;②本期期末存量=上期期末存量+本期内增量。 5.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北师大2004试) 答:经济学是试究经济的稀缺性的一门学科。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由于资源的稀缺,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在于这些资源的稀缺,造成对这些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种需求和供给的缺口反映在价格上就是这些资源的价格奇高,利润奇高,从而导致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使用也很高,最终导致森林资源和珍稀动物资源的减少。在一定的时期内,森林资源、珍稀动物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表现在总供给曲线上就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因此这些资源的价格就完全取决于对资源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很多重要的自然观念没有形成,暴富起来的人们对稀缺资源的需求也增加。尽管从物品的有用性方面看,这些资源都很容易找到替代品,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谓的珍稀资源给一部分人带来更大的心理上的效用,所以财富的增加导致对这些稀有资源的需求增加。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价格上涨,在这些资源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带来利润的上涨。稀缺资源往往是暴利,这就导致很多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资源,这是导致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根本原因。 解决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学上讲,就是提高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机会成本。分析森林减少、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可以发现,一般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都和这些资源所在地的居民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资源所在地的居民一般都比较贫穷,所以他们的边际成本很低。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使这些居民加入到保护当地稀缺资源的事业中来,并给予他们一些补助,同时加大对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惩罚程度,从而加大他们的机会成本。当他们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砍伐森林、捕捉珍稀动物的行为也就会减少了。 6.什么叫理性人假设?试举两例说明微观经济学是建筑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人大2005试) 答:所谓的“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它是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以效用论为例,每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都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确定达到消费者均衡时的条件。边际效用分析法认为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在某一特定期间内,消费者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中,其所支出的最后一元钱所获取得边际效用皆相等= MUXMUY。而序PXPY数效用论者通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确定最佳的消费组合点,即在该点上要满足PXMUXMRSXY。PYMUY再有一个例子是生产论中厂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而言表现在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和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因此厂商会在满足MRTSLKMPLw这个条件下进行MPKr生产。 7.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微观经济学试究的中心问题。(华中科技2005试)答:(1)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经济中的单个消费者(或称家户、家庭)和生产者(或称厂商、企业)为试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消费决策或生产决策,来说明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进而说明稀缺性的资源如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机制。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其一,经济行为个体是进行自由的、分散化决策的理性经济人,即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其二,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 微观经济学从这两个基本假定出发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就构成了它的主要内容,具体地,它包括:①供求规律;②消费者行为理论,它构成消费品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③生产者行为理论或厂商理论,它构成消费品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④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或分配理论;⑤一般均衡理论;⑥福利经济学;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而这三个层次都与价格因素有关: ①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有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里面都涉及到了价格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其消费必须考虑到自己的预算约束问题,预算约束问题使消费者不得不考虑自己所要消费的产品的价格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对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决策也必须考虑到产品当前的价格问题,高价格会使其增加投资,增加产量,低价格会使其减少投资,减少产量。 ②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这个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应该说在第二个层次中,价格是核心。 ③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单个市场的核心是价格,那么多个市场的核心将仍然为价格。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可以通过下图来看: 图1.1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 上图实际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鸟瞰图,从上图可以看出产品市场均衡与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市场均衡的核心。而这个市场均衡与否的杠杆就是价格,通过价格可以使一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而一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决定的,这就必然涉及到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问题。需求曲线就是消费者行为的一种体现,在这条曲线上表示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所愿意并且能够消费的产品数量,这个产品 的数量就是保证其效用最大的数量。对于供给曲线而言,在这条曲线表示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所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产品数量,这个产量就是保证其利润达到最大的产量。因此,价格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决策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上图还可以看出,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和生产者的要素需求,而产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决定了生产者的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正是价格最终使整个微观经济学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微观体系得以顺利流转。 (2)微观经济学试究的中心问题 微观经济学试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所谓资源配置,是指把现有资源用于生产可供人们消费的物品或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在任何经济社会中都是稀缺的,因而资源最优配置的机制必须决定资源用于何种物品的生产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率的生产。另外,在资源的所有权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资源将是获得产品的惟一途径。所以,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从而构成了微观经济学试究的中心问题。 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既定的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下,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说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社会分配到用于生产该商品的资源就越多,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②“如何生产”取决于厂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一种产品的生产可采用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有效率高低之分。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采用效率高的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理性的厂商将选择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实现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或成本既定时产量最大。 ③“为谁生产”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厂商使用要素所有者的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又成为作为消费者的要素所有者获得消费品的基础。所以,决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就决定了社会产品的归属。 以上经济社会中面临的中心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 1.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Q)=0.04Q3-0.8Q2+10Q+5,计算该企业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中南财大2001试) 解:由STC(Q)=TVC(Q)+TFC 得TVC(Q)=STC(Q)-TFC =0.04Q3-0.8Q2+10Q 所以AVC(Q)=0.04Q2-0.8Q+10 令AVC(Q)=y 则由dy0.08Q0.80,得Q=10 dQd2y又dQ2Q100.08QQ100.80 可知,当Q=10时,AVC取得最小值为6。2.某企业的总成本函数是TC=70Q-3Q2+0.05Q3(1)确定平均成本函数和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 (2)确定边际成本函数和边际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南京大学2005试)解:(1)由企业的总成本函数:TC70Q3Q20.05Q3 可求得平均成本函数:ACTC703Q0.05Q2 Q对产量一阶求导,得:dAC30.1Q dQd2AC又0.10 dQ2所以,当,30.1Q0即Q30时,平均成本最低。 (2)由企业的总成本函数:TC可求得边际成本函数:MC70Q3Q20.05Q3 706Q0.15Q2 对产量一阶求导,得:dMC60.3Q dQd2MC又0.30 2dQ所以,当60.3Q0,即Q20时,边际成本最低。 500050P。其中,Q为产量,P为价格。厂商的平均成本函数为:3.假定某厂商需求如下:Q 1 AC600020。Q(1)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与产量是多少?最大化的利润是多少? (2)如果政府对每单位产品征收10元税收,新的价格与产量是多少?新的利润是多少?(北大1995试)解:(1)由Q500050P得P1000.02Q TRPQ(1000.02Q)Q100Q0.02Q2 由AC600020得TC600020Q Q利润TRTC100Q0.02Q2600020Q0.02Q280Q6000 '0.04Q800,此时Q2000,P1000.02200060 0.0220002802000600074000 (2)如果单位产品征10元税收,则TC利润600020Q10Q TRTC100Q0.02Q2600030Q '0.04Q700 Q1750,此时P1000.02175065 0.0217502701750600055250 6.假定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Q=F(L,K)LK2,单位资本的价格为20元,单位劳动的价格为5元。求: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化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人大2003试) 解:由题意可知: 实际上是求在 min Z=20K+5L(1)约束为 LK2=Q(Q为常数)(2) 下的K/L 由(2)式可得:L=Q/K2,再将其代入(1)式得Z=20K+5Q/K 2当dZ205Q(2)/K30时,Z取得最小值 dK 解得K3Q/2 K/L=K/(Q/K2)=K3/Q=1/2 因此,在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化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为1/2。9.设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KL,且已知w=2,r=1,则: 2(1)试求:Q=100,400时,LAC为多少?(2)设K=16,求Q=100,400的SAC为多少? 解:(1)假定固定产量水平为Q0,在Q0下的最低总成本: minCwLrK2LKs.t.KLQ02 Q02故LTC2LK22Q0可解得K2Q0,LLAC=LTC22 Q所以Q=100,400下的LAC都是22 2(2)K=16时,由Q=KL,得Q Q2=16L,所以L= Q2Q21616 STC=2L+16=2168SACSTCQ16 Q8QQ=100时,SAC=12.66 Q=400时,SAC=50.04 10.考虑以下生产函数QK1/41/4Lm1/4在短期中,令PL2,PK1,Pm4,K8,推导 出短期可变成本函数和平均可变成本函数,短期总成本及平均总成本函数以及短期边际成本函数。 解:可以参照求长期成本的方法来解该题 minTC2L4m8 Q81/4L1/4m1/4 设拉格朗日函数为X2L4m8(Q81/4L1/4m1/4) 分别对L、m及求偏导得 X1/43/41/483/428Lm03/41/4L4LmX1/41/43/4283/448Lm01/43/4m4Lm(1) (2) XQ81/4L1/4m1/40(3)由(1)、(2)两式可得: 83/4283/41/43/4 3/41/4LmLm12 mL L2m 再将其代入(3)式,可得: Q 所以m 81/4L1/4m1/481/4(2m)1/4m1/4 2m1/2 Q2/4 Q2 L2m2则短期总成本TC短期可变成本VCQ2Q282Q28 2Q2 VC2Q2短期平均可变成本AVC2Q QQ短期平均成本ACTC82Q QQ短期边际成本MCdTC4Q dQ11.某商店每年销售某种商品a件,每次购进的手续费为b元,而每件的库存费为c元/年,在该商品均匀销售情况下,商店应分几批购进此商品才能使所花费的手续费及库存费之和为最小? 解:在均匀销售情况下,设总费用为y,共分x批购进此种商品,则手续费为bx,每批购买的件数为 ax,库存费为ac,则 2xybxac 2xdydacac(bx)b2dxdx2x2xdy0 令dx总费用 即bac0 2x2求得xac(负值舍去)2bd2ydacac(b)0 又223dxdx2xx故所求值为极小值。 所以应分ac2b批进货才能使花费的手续费及库存费之和为最小。 12.假设利润为总收益减总成本后的差额,总收益为产量和产品价格的乘积,某产品总成本(单位:万元)的变化率即边际成本是产量(单位:万台)的函数C试求: (1)产量由1万台增加到5万台时总成本与总收入各增加多少?(2)产量为多少时利润极大? (3)已知固定成本FC=1(万元),产量为18万台时总收益为零,则总成本和总利润函数如何?最大利润为多少? 解:(1)由边际成本函数C总成本函数C''4Q',总收益的变化率即边际收益也是产量的函数R9Q,44Q积分得 414QQ2a(a为常数)8(45'当产量由1万台增加到5万台时,总成本增量C251a)(4a)19(万元)88由边际收益函数R总收益函数R9Q积分得 19QQ2b(b为常数)2(45251b)(9b)22当产量从1万台增加到5万台时,总收益增量R24(万元) (2)因为RC 所以 令''R'C'9Q4Q4 5Q5 40 求得Q=4(万台) 所以,当产量为4万台时利润最大。(3)因为固定成本FC=1 5 即在(a)题中求得的总成本函数中常数a1 所以总成本函数C18Q24Q1 又因Q=18时,R=0 即R9Q12Q2b91812182b0 求得b=0 总收益函数R9Q12Q2 则RC9Q12122Q8Q4Q1 528Q5Q1 又由(2)题的结论 当产量Q=4万台时利润极大 总利润58Q25Q1 5284541 9(万元) 13.令某个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为QKL,已知K=4,其总值为100,L的价格为10。求: (1)L的投入函数和生产Q的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2)如果Q的价格为40,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应生产多少Q及利润; (3)如果K的总值从100上升到120,Q的价格为40,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应生产多少Q及利润。解:(1)当K=4时,QKL4L2L 所以,劳动投入为:L=124Q 又因为K的总值为100,L的价格为10,所以总成本函数为: STCKPKLPL10010L1002.5Q2 平均成本为: SAC100Q2.5Q 边际成本为: SMC5Q (2)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TRSTCPQSTC40Q1002.5Q2 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405Q0 Q解得: Q=8 2又因为:50 Q2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8。最大的利润为:40Q1002.5Q260 (3)如果K的总值从100上升到120时,成本函数为: STCKPKLPL12010L1202.5Q2 利润函数为: TRSTCPQSTC40Q1202.5Q2 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405Q0 Q解得: Q=8 2又因为:50 2Q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8。最大的利润为:40Q1202.5Q240 14.已知某厂商的长期生产函数Q三种要素的价格为PAaA0.5B0.5C0.5为每个月的产量,A、B、C为每个月投入的三种生产要素,2元,PB18元,PC8元,试求: (1)推导出厂商长期总成本函数、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边际成本函数。 (2)在短期内C为固定的要素,A、B是可变要素,推导出厂商短期总成本函数、长期平均成本函数、短期可变的成本函数和短期边际成本函数。 解:(1)PA2,PB18,PC8 LTC2A18B8C LTC=2A+18B+8C 求厂商总的成本函数实际上是求min使得QaA0.5B0.5C0.5 设拉格朗日函数为: x2A18B8C(QaA0.5B0.5C0.5) 分别对A、B、C和求导,得: XA2a2A0.5B0.5C0.50得出4A0.5B0.5C0.5aXaB182A0.5B0.5C0.50得出360.50.50.5aABC XC8a2A0.5B0.5C0.50得出16A0.5aB0.5C0.5XQaA0.5B0.5C0.50得出BA9,CA4 所以QaA0.5B0.5C0.5aA0.5(A)0.5(A)0.5aA1.5946 得出A(6Q2a)3 2LTC2A18B8C2A2A2A6A6(6Qa)3 2121LAC6(63a)Q3,LMCLTC633Q4(a)Q 2)在短期中,C为固定要素,A、B为可变要素,则: FCPCC8C,VC2A18B 0.50.50.5aA0.5B0.5由MPAMPBC0.5aA0.5B0.5CP得:APB218 BA9 0.50.50.5代入生产函数得:QaA0.5B0.5CaA0.5(A)0.5a9C3CA3Q0.5解得AaC(12Q故短期总成本函数STCFCVC8C2A18B8C4A8CC0.5 8C0.5短期平均成本函数SACQ12aC 0.5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函数SAVCVC12QaC dSTC0.5SMCdQ12短期边际成本函数aC 15.某电力公司以重油x和煤炭z为原料进行生产,其生产函数为 y(2x2z2)2 x和z的市场价格分别为30和20,其他生产费用为50。 (1)求电力产量y484时的x、z投入量及总成本为多少? (2)求该电力公司的总成本函数。 11解:(1)将y484代入生产函数,得484(2x2z2)2 1整理后可得:z(222x2)2(1) 1所以,成本函数为:C30x20z5030x20(222x2)250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为:dC11dx3040(222x2)(x2)0 解得:x64 将其代入(1)、(2)式可得: z36 C2690 即x的投入量为64,z的投入量为36,总成本为2690。 (2)把生产函数中的y看作一定数值时,生产函数整理后可得: z(y22x2)2(3) 11总成本函数即为:C30x20z5030x20(y22x2)250 成本极小化的条件:dC11dx3040(y22x2)(x12)0 解得:x16121y a2) 4) ((代入(4)式后即得总成本函数:C60y50 1116.某企业以劳动L及资本设备K的投入来生产产品Q,生产函数为: 1414(K≥25)Q10L(K25)r400 (1)求企业短期及长期总成本函数; 企业劳动投入量短期及长期均可变动,而资本设备只能在长期条件下变动,劳动工资率w100,资本报酬率(2)求Q=20时的最佳资本规模。并求出此时的短期边际成本及平均成本函数。解:(1)对生产函数整理后可得: L企业总成本即为: TC141Q(K25)41014Q(K25)1400K 100wLrK此即为短期成本函数。 长期情形下,K可变动,成本极小化的条件为: dTC14Q(K25)24000 dK1001Q225 可解得:K200 代入成本函数得: TC4Q210000 此即为长期总成本函数。 (2)Q=20时,代入(1)式得最佳资本规模为: K=27 代入短期成本函数得:TC1Q410800200 此时短期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分别为: SMCdTC13Q dQ50TC13Q10800Q1 Q200SAC16.某厂商的成本函数是TC20015Q0.5Q2计算Q10时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计算厂商应确定的合理产量和合理产量下的平均成本。(南京大学2007试) 解:(1)Q=10时,TC20015Q0.5Q220015100.5102400 所以平均成本ACTC40040 Q1010 又因为MCTC'(20015Q0.5Q2)'15Q,将Q=10代入得:MC=25。 (2)厂商所确定的长期合理产量应使得平均成本达到最低。 由于ACTC200TC200150.5Q,令AC '()'20.50,QQQQ解得合理产量为Q=10。此时对应的平均成本AC=25。 10KL3.对于生产函数QKL,在短期中,令PL1,PK4,K4。 (1)推导出短期总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及边际成本函数; (2)证明当短期平均成本最小时以下两函数取等值:短期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答:(1)因为PL1,PK4,K4,故短期总成本TCPLLPKKL16,对于生产函数10KLQKL,因为K4,所以Q40L4Q,即L4L40Q 将其代入TCL16中,得: TCL164QTC4164Q16,AC,TVC,40QQ40QQ40Q AVCTVC4dTC4(40Q)4Q160,MCQ40QdQ(40Q)2(40Q)2AC416求其最小值。 40QQ(2)证明:对于短期平均成本可令 d416(AC)0 dQ(40Q)2Q2 即:14(40Q)2Q2求得: 8080,Q280(舍去,因使TC为负),即Q3380将Q代入AC和MC可得: 3Q1时,短期平均成本最小。 4164160.940QQ4080/380/3 160160MC0.9(40Q)2(4080/3)2AC 11 故当短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短期平均成本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取等值。 一、名词解释(15’)1.需求: 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3.公共物品: 4.GDP: 5.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40’) 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 【 A.收入问题 B.就业问题 C.价格问题 D.消费问题 7.王女士某月收入为2000元,最有可能作为此月需求的是 【 A.购买价值3500元手机一台 B.购买价值500元的女装一套 C.购买价值200元的金利来领带十条 D.去驾校学车,费用为3000元8.如果甲产品价格下降引起乙产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则 【 A.乙是甲的替代产品 B.乙是甲的连带产品 C.甲的需求减少,乙的供给量增加 D.甲的供给减少,乙的需求量增加 9.若供给增加,需求增加,将导致均衡数量 【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10.在一条等产量曲线的不同点上,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为零 D.可能不同 11.在价格不变条件下,总收益曲线是一条 【 A..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的直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12.完全竞争的市场特点是 【 A.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B.厂商进出行业全自由 C.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同质的” D.以上都正确 13.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的长期均衡中 【 A.超额利润逐渐增加 B.亏损逐渐减少 C.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D.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14.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 【 A.汽车噪音对他人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 B.如果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就存在外部不经济 C.社会成本的均衡价格比私人成本高 D.外部经济不会导致市场失灵 15.下列属于注入的是 【 A.储蓄 B.税收 C.进口 D.出口 】】】】】】】】 】 】 16.下列不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是 【 】 A.社会保障金 B.国防经费 C.企业救济金 D.儿童福利基金 17.下列不属于要素收入的是 【 】 A.工厂发放给工人的加班补助 B.某人出租房屋收到的租金 C.股东红利 D.资本折旧 18.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 【 】 A.等于零 B.大于自然失业率 C.小于自然失业率 D.等于自然失业率 19.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 】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C.物价指数上升 D.国民收入增加 20.新剑桥学派认为发生“滞胀”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过度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结果 B.赤字财政和通货政策的结果 C.赤字财政和通货政策的结果 D.以上都是 21.根据储蓄函数关系,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 】 A.收入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 C.利息率上升 D.预期收入减少 22.根据货币需求理论,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 【 】 A.债券的预期收益 B.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C.一般物价水平 D.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23.假定某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上效率最高,那么 【 】 A.该国不会进口食物 B.该国将出口食物 C.根据此假设仍不能决定该国出口或进口食物 D.该国因生产自给而不能从贸易获得好处 24.对人民币和美元两种货币来讲,如果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则美元的汇率将 【 】 A.上升 B.下降 C.无法确定 D.不变 25.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 【 】 A.绝对固定,没有波动 B.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D.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一种货币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三、计算题:(15’) 26.已知消费函数为C=60+0.8Y,投资为自主投资,I=50,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 (2)如果投资变为I=100,均衡的国民收入变为多少? (3)投资乘数K为多少? 四、论述题:(30’) 27.试述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15’) 28.试述用GDP(或GNP)来衡量经济成果会有哪些缺陷?(15’) 《西方经济学》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15’) 1.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 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MR=MC,据此确定产量,把该赚到的利润 都赚到,实现利润最大化。 3.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4.GDP: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5.货币政策: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 和信用规模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水平,以影响和调节宏观 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40’) 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 【 C A.收入问题 B.就业问题 C.价格问题 D.消费问题 7.王女士某月收入为2000元,最有可能作为此月需求的是 【 B A.购买价值3500元手机一台 B.购买价值500元的女装一套 C.购买价值200元的金利来领带十条 D.去驾校学车,费用为3000元 8.如果甲产品价格下降引起乙产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则 【 B A.乙是甲的替代产品 B.乙是甲的连带产品 C.甲的需求减少,乙的供给量增加 D.甲的供给减少,乙的需求量增加 9.若供给增加,需求增加,将导致均衡数量 【 B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10.在一条等产量曲线的不同点上,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 D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为零 D.可能不同 11.在价格不变条件下,总收益曲线是一条 【 D A..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的直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12.完全竞争的市场特点是 【 D A.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B.厂商进出行业全自由 C.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同质的” D.以上都正确 13.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的长期均衡中 【 D A.超额利润逐渐增加 B.亏损逐渐减少 C.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D.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14.下列阐述不正确的是 【 D A.汽车噪音对他人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 B.如果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就存在外部不经济 C.社会成本的均衡价格比私人成本高 D.外部经济不会导致市场失灵 15.下列属于注入的是 【 C 】 】 】 】 】 】 】 】 】 】 A.储蓄 B.税收 C.出口 D.进口 16.下列不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是 【 B 】 A.社会保障金 B.国防经费 C.企业救济金 D.儿童福利基金 17.下列不属于要素收入的是 【 C 】 A.工厂发放给工人的加班补助 B.某人出租房屋收到的租金 C.资本折旧 D.股东红利 18.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 【 D 】 A.等于零 B.大于自然失业率 C.小于自然失业率 D.等于自然失业率 19.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A.货币供给量增加 B.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C.物价指数上升 D.国民收入增加 20.新剑桥学派认为发生“滞胀”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过度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结果 C.结构失业的结果 B.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 D.以上都是 21.根据储蓄函数关系,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A.收入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 C.利息率上升 D.预期收入减少 22.根据货币需求理论,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 A.债券的预期收益 B.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C.一般物价水平 D.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23.假定某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上效率最高,那么 A.该国不会进口食物 B.该国将出口食物 C.根据此假设仍不能决定该国出口或进口食物 D.该国因生产自给而不能从贸易获得好处 24.对人民币和美元两种货币来讲,如果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则美元的汇率将 A.上升 B.下降 C.无法确定 D.不变 25.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 A.绝对固定,没有波动 B.基本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D.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一种货币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三、计算题:(15’) 26.已知消费函数为C=60+0.8Y,投资为自主投资,I=50,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 (2)如果投资变为I=100,均衡的国民收入变为多少? (3)投资乘数K为多少?(1)Y=C+I=60+0.8Y+50, Y=550 A 】 B 】 A 】 B 】 C 】 B 】 B 】 【 【 【 【 【 【 【(2)Y=C+I=60+0.8Y+100, Y=800(3)MPC=0.8,K=1/(1-MPC)=5 四、论述题:(30’) 27.试述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15’)第一,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第二,由创新产生超额利润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 第三,由风险产生超额利润鼓励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 第四,追求利润使企业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资源; 第五,社会以利润引导投资,使投资与资源配置符合社会需要。 28.试述用GDP(或GNP)来衡量经济成果会有哪些缺陷?(15’)第一,难以全面衡量经济成果; 第二,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状况; 第三,地下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第四,不能说明是什么产品和劳务; 第五,不能反映生活质量水平。第三篇:微观经济学各校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_第1章
第四篇:微观经济学各校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_第五章范文
第五篇: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