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七年级教研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人生的开端,童年是生命的起点,童年是没有涂字的白纸,童年是花朵上的露珠,童年是初升的太阳。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散文,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正音:
确凿(záo)菜畦(qí)斑蝥(máo)攒(cuán)敛(liǎn)脑髓(suǐ)秕(bǐ)谷 蝉蜕(tuì)书塾(shú)宿儒(rú)倜(tì)傥(tǎng)
3、请学生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四、划分文章层次
1、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标题的“从„„到„„”点明了文章所写的两个地方;因此,很显然,全文整体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的。b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c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d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e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补充:第9段是过渡段。
五、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试想,为什么作者把百草园当作是儿时的乐园?
2、探究质疑:
(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明确:已经隔了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生活印象深刻,因而用“确凿”。这样使用两个词语,为的是强调、突出童年的记忆,并不矛盾。(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为的是突出强调下面“单是”的内容。既
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B、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C、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D、从写景的顺序来看:从低到高,从植物到动物,从高到低,从动物到植物。E、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F、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G、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手下捕鸟?
讨论的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作者抓住了一个“乐”字来写,有优美的景物、迷人的传说、有趣的活动。时时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提问
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归纳:不知道,有“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归纳:运用了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私塾的反感。3、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趣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后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5、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之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聚拢,它挫伤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后明确: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8、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9、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小结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2、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练生活、准确传神,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使用的大量修饰词、准确、形象。在写捕鸟一节时,使用了很多准确生动的动词等。
四、体验与反思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教后反思:
第二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
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一)扫清语言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二)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朝花夕拾》和鲁迅的资料,课上向同学介绍
(三)阅读课文,质疑(参考课后练习)
二、导人
投影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
①鲁迅简介(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整体感知
(一)、文章结构
1、听课文录音然后思考
①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7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9—23段)过渡段:(9段)
四、研读赏析
(一)默读1—7段
(二)探讨下列问题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朗读第2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长吟、低唱、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2、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或最要好的朋友,请打开记忆之门,描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由赤练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能否从学过的文章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联想;《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和街市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作者写百草园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出来?作者对百草园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乐园”两个字来写——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景),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闻),乐于捕鸟活动(乐事)。作者喜爱百草园。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7、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①学生齐读过渡段。
②“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③“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⑥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宽容态度和开明思想。
⑦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⑧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⑨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1.2,二、1.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这节课的任务是: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1.略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 6.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1.读书给了我学生时代生活的乐趣2.<千家诗>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比喻3.风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回顾鲁迅生平;
2、识记并运用“攒、拗、确凿……”等词;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4、口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情感与德育: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第一步:预习质疑;第二步:讨论释疑;第三步:审美鉴赏;第四步: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预习
2、完成“夯实基础”部分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在我们即将离别童年的今天来学习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一向严肃庄
重的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怎样呢?
首先,我们进行预习
二、学生预习
指导:
1、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会怎样写这篇文章?
2、鲁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文豪,你能具体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快速浏览全文,印证指导1中你的想法,完成本文的生字词过关。
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学生展示小组整理的生字词:
参考:书下有的注音解释(摘选):
确凿、菜畦、皂荚树、桑葚、长吟、轻捷、斑蝥、后窍、臃肿、珊瑚珠、攒、长妈妈、机关、敛、鉴赏、人迹罕至、秕谷、系、书塾、无从、Ade、方正、怪哉、消释、宿儒、对课、蝉蜕、同窗、戒尺、人声鼎沸、窦、厥、倜傥、叵、拗、盔甲、绣像、影写、锡箔、绅士。“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上面有的不重复)
脑髓(suǐ)相宜:恰当。博(bó)学:学问丰富
2、教师增补:
多音字
拗:ǎo 拗断ào 拗口niù 执拗宿:sù 宿儒xiù 星宿xiǔ 一宿
折:zhé 折断shé 折本zhē 折腾系:xì 关系jì 系住
教学时让学生先自行展示,后齐读,笔记。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为《新青年》写稿时始用“鲁迅”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要求学生笔记)
2、写作背景
(1)《朝花夕拾》小引(见《教师教学用书》P7)
(2)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鲁迅先生由于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到达厦门后的现状却使他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而“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京移到厦门,并在那里不断膨胀。这些人,谋私剥,工于心计,对教书却全不济事。每天除了干些讨好上司,散布流言蜚语,大摆名士架子之类的玩艺外,就是暗中攻击鲁迅,排斥异己。而当局则“正与此辈气味相投”。这种周围是“死海一样”(《1926年11月21日致韦素园信》)的环境,自然使鲁迅感到极大的苦闷和愤慨,鲁迅先生是在“只剩了回忆”的可能时,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对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作者是多么希望有一个法术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飞蜈蚣”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都收拾得一干二净啊!又是多么希望儿时天真无邪的伙伴,不要因升到绅士的位置而堕入浊流!
(3)相关资料:
①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②“早”字故事
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
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以上资料可由学生讨论完成,老师作适当的补充,不要求学生笔记。)
四、文本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本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本文又主要是通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