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
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
作者: [] []
一
在晚清淮安籍从政为官的人中,其职位最高、爵位最显者当数封疆大吏、直隶总督杨士骧。
杨士骧(1860年-1909年),祖籍安徽泗州。其祖殿邦于道光26年(1846年)来淮任漕运总督,咸丰3年(1852年)卸任后,于淮安南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今袜厂),遂定居淮安。其父鸿弼,“婴末疾不仕”,幼年即有残疾,把一生的精力均用在培养子女上,“生子八人,其五登甲乙科”。(杨士骧的侄孙是翻译泰斗杨宪益先生,先生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谢世,他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诗人。)杨宪益的父亲杨士燮,字味青,娶了他祖父的门人后来也做了漕运总督吴棠的女儿。杨士骧的三哥杨士晟,字蔚霞、进士,官至崇明等知县;杨士骧在家排行第四;老五杨士琦,曾经是袁世凯内阁的成员,职务是“政事堂左丞”。杨士琦(公元1862年-公元1918年)字杏城,做过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任校长。杨士琦的儿子杨毓珣在民国间曾任山东省省长一职,娶妻为袁世凯的第四女。杨士骧的大哥杨士燮是光绪20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做过知府、官至浙江道台,辛亥革命以后寓居上海静安寺,不久即移居天津日租界。杨士燮也生了八个儿子,都曾出国留学,人称杨家将。杨宪益的父亲杨毓章,曾经留学日本,后来成为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
杨士骧少年时,祖、父相继去世,家道中落,但士骧兄弟读书则益加勤奋。他16岁成了秀才,光绪12年(188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编修,从此步入仕途。
杨士骧为官,“以干练称于时”,从翰林院外放直隶通永道,不久升为按察使,又迁江西布政使。短短十余年时间,他春风得意,成为清廷的高级官吏。
二
光绪30年(1904年)12月,清廷宣布杨士骧(接替袁士凯,袁升任直隶总督)为山东巡抚。他在任近三年,其政绩斐然,值得一书的至少有二。
其一,与德国侵略者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比较妥善地处理了“胶州湾事件”和“曹州教案”。光绪22年(1897年),两名德籍教士在曹州巨野被义和团所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及胶州(今胶州市)、即墨等地。1898年,德国侵略者也模仿英国“租借”香港新界那样,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准许德国享有修筑胶济铁路的特权。德人还提出为了保证铁路沿线的“安全”,“自胶至高密悉为德兵所驻守”,并拥有沿线两侧30华里内矿产开采权。德国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山东及全国人民的反对。清廷也以山东距京师近在咫尺,一直未在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上签字。杨士骧到任后,整饬曹州一带,“行清乡法”,严厉督捕“盗贼”,沿铁路线地区的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使德人找不到沿线驻军的口实。然后,他以隆重的礼仪与“德酋”谈判,“以欢结之”,“渐以理势开晓”,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八国联军相继撤出京津地区。杨士骧趁势进一步与“德酋”交涉,终于使“德人竟撤兵还我利权”。德军首领“且请其国主赉杨以宝星也”。“宝星”是何物,不得而知,大概是勋章、纪念品之类东西,总之杨士骧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其二,严法规,治黄河,使“数年山东无河患”。黄河流经山东近千公里,“岁漫决为巨害”。杨士骧轻车简从,沿山东境内黄河一直至入海口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黄河每年常决堤为患的原因除“淤高而堤薄”以外,其主要是负责河工的官员责任不到位,治水经费鲸吞挪用严重,奖罚不明。有的河工官员没有治好河,反而“迁擢”,易地做官。杨士骧针对上述情况“乃定章程”,如果“岁安澜”,则“官奏叙”升迁,奖励“弁兵”;如果“河决”则“官严参,不得留工効力,弁兵依律论斩”。每年汛期,他总是“身巡河堤,厉赏罚”,使得负责河工的官员人等丝毫不敢懈怠,“自是数年”,山东境内黄河安然无虞。
三
光绪33年(1907年),杨士骧“代袁世凯为直隶总督”,袁改任北洋大臣。袁为筹办近代新军,需大量经费,杨士骧积极为其筹划,“承其后一切奉行罔有违,财政日竭难乎为继而周旋因应。杨随袁一步一趋,使朝中官员“侧”袁与杨私谊极好,目视之”,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光绪34年(1908年),永定河泛滥,殃及京津地区。杨士骧经过实地考察,上疏认为永定河成灾“一由下口高仰,宣泄不畅”,“一由减坝失修,分消无路”。永定河流经京城西南芦沟桥以下,以前有一条“减坝”,由于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每到汛期,不能起分洪泄洪作用,而且支流也常泛滥,增大了受灾面积,杨士骧请“拨帑四十六万两”,得到朝廷的批准。这年光绪皇帝驾崩,其陵寝移西陵,兴师动众,民怨沸腾。杨士骧提出“所需不得摊派民间”。作为干练的高级官吏,他清醒地看到清政权积重难返,大厦将圮,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出发,上书直言“国初因明季加派纷繁,民生凋敝”,特别京畿地区徭役摊派更重,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导致明王朝的灭亡,应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主张改革京畿地区田赋和徭役负担。直隶农民多负担了徭役则“田赋应较各省轻”,徭役应折为银两,冲交赋税。朝廷新政,如办巡警、兴新学等费用不能向老百姓摊派。每年,“拟官绅合查常年应官差徭,实系公用者,酌定数目折交。州县自办(工程)不得滥派折钱。但在当时情况下,”杨士骧的上书虽然得到朝廷的重视,根本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他的种种努力当然也挽救不了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杨士骧身为清廷封疆大吏,权倾内外,但为人十分随和幽默、不拘小节。关于他的传闻颇多,常常被当时文人披露于报端。《杨“补白大王”郑逸梅在一篇题为士骧喜啖羊肉》的短文中写道:“督直隶时,陛见之余,至前门某街,入羊肉馆一快朵颐,因座皆下隶厮养,杨不为意。啖既,甫出门,遇同僚李京卿驱车过,与之为礼,讶询何以至此,同则谓此间羊肉馆素负盛名,微时尝食而甘之,今日偶经其地,肉香触鼻,不觉馋涎欲滴。因拉李入座试尝之,李虽频加赞美,然殊感坐立不安,杨据败桌,坐敝凳,又复大嚼,其脱略形迹有如此。”一次,杨士骧赴回人马龙标的宴请,满桌菜肴皆鸡鸭,而没有猪肉,酒酣,他对主人说:“君的姓名可以„鸡鸭杂‟为对”。“鸡鸭杂”即淮安土话,鸡鸭的内脏。经他一解释,客人皆大笑不止。据说,杨士骧十分惧内,“虽置姬妾而不许值宿”,杨曾撰联,“平生爱读游侠传,到死不闻绮罗香”以自嘲。
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年)逝于任上,享年50岁。至于杨的死因,当时众说纷纭,有病逝,仇杀,情杀,被革命党暗杀等说法,不一而足。杨氏兄弟《挽四大人》云:
五十而知非,说什么夫妇齐眉,儿孙绕膝;
一文带不去,只剩得兄弟落泪,姐妹伤心。
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杨士骧在外为官多年,“遇淮人恩礼加厚”,有求必应。在山东巡抚任上,一年淮安大旱,“由士骧乞水,士骧饬属启闸放水,敷栽插,秧大稔”。每遇荒年,则常常“捐巨余以赈”(《续纂山阳县志》)对淮安兴学堂等公益事业也非常关心,慷慨资助,受到淮安人的好评。
清廷对杨褒奖有加,赠谥号“文敬”,其灵柩曾“奉旨入城”(旧时淮安城,死人不得进城)。其墓葬(在今建淮乡)也颇具规模,有神道石人石马。遗憾的是其墓葬毁于“文革”中。
关于杨士骧大人的墓葬问题,下面详细地阐述一下:为抢救保护杨士骧墓葬,早在2005年11月份下旬淮安市楚州区文化局呈文上级有关部门和楚州区人民政府汇报,并拿出保护考古发掘方案,区政府拨出专项资金。2005年11月21日,由淮安市楚州区博物馆八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古工作队进驻建淮乡许王村,当时特聘请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尹增淮担任此项考古发掘技术指导。于11月21日下午,邀请村里的老人回忆,当年杨士骧墓园的范围和十八间半祠堂遭毁的情况。据老人们的回忆当年杨士骧墓地非常大,为夫妻合葬墓,墓的周围栽有冬青树等树木。每至清明节、杨家的后人便请人挑着担子,带上供品来此祭祖。圆坟时,要用竹梯爬上去。当年人们站在坟墓的顶上去,就可以看到淮安淮城南门宴花楼。上个世纪40年代,日本鬼子进淮城后大肆在乡村筹借公粮。由于杨家日益衰败,加之在淮安建淮乡的田地不收租了,杨家的管家只好将“杨文敬公享堂”拆卖,冲补赋税,18间半的祠堂遭拆毁。当年在杨士骧的墓的南侧,还有一处杨氏小妾坟墓,在“文革”期间被盗掘,现已平掉。此地以前,叫“石门坎”;因羊扣在石门坎上没草吃,为图吉利,杨家改为“雨前庄”,解放后又改为许王村。
杨士骧的墓地原有神道,南北约100米,东西墓盘约80米,当年紧靠墓地东南方向有一块刻有祭文的大石碑,石碑前有石香炉、石桌、石拜垫、石烛台、石凳等。
2005年11月22日,淮安市楚州区考古队在当地群众指引下,用了三天时间对墓园进行全面勘探。11月25日,对散落并深埋田间的杨士骧原墓地神道上的石碑、石龟、棺柩、墓穴、祠堂遗址等进行全面清理。经过几天的抢救性保护发掘,在原墓址发现用石灰和糯米汁浇筑的墓穴一座,墓地距地表仅一米深,椁室为浇浆结构,西墙基保存较为完好,呈四米正方形,东南向。在杨氏祠堂遗址,考古人员开挖三条探沟,出土了部分砖块和瓦片等。在整个墓葬区范围内,考古人员清理出了石龟三座,刻有精美龙纹图案并有“谕旨”(长128公分、宽108公分、厚32公分)和“御制碑文”(长121公分、宽96公分、厚38公分)石碑头两块,残断祭祀石碑四块。其中两块断碑上,有碑文十三行,约六百字。文中对总督大人的为人处事和从政才干大加赞誉。用上等楠木和朱红漆制做的杨士骧夫妇棺柩保存完好。杨士骧的棺木站头站尾书写着:“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号谥文敬显考杨莲府君之灵柩”、“生于咸丰十年庚申六月二十七日酉时,卒于宣统元年六月己酉五月初十日午时”文字。夫人徐氏棺木站头站尾分别书写着:“皇清诰封一品夫人显妣杨门徐太夫人之灵柩”,“生于同治元年八月十二日午时,卒于宣统二年六月二十日丑时”。文字为宋体,清晰端正。用金粉彩绘的人物、花卉、动物图案非常逼真。杨棺站头图案为盘龙,夫人棺木站头图案为凤、仙鹤。棺材内杨士骧夫妇的遗骸各归其棺,包括头颅、肢骨、椎骨、牙齿保存完整。2005年12月2日上午,考古人员在清理女棺时,还发现五块腰带上的玉片,一只残断的玉簪,两枚凤冠上的珍珠和小翠珠子。男棺内清理出未曾腐烂的马蹄袖,衣袖质地为紫红丝绸,上有黄褐色团龙刺绣花纹,图案精美,工艺精湛,考古人员还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在周边村庄收集到刻有:“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杨文敬之墓”残断墓碑和部分神道上的石构件。
杨士骧墓园出土的文物,进一步证明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显示了一定文物价值。
杨士骧的墓志铭现存在淮安楚州一居民家中,碑文约千字由晚清军机大臣鹿传霖撰稿、政务王大臣陆润庠书丹、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恽毓鼎篆盖。碑文大概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杨公薨(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于位,疏闻加太子太保谥文敬,命儒臣赐祭文,其年冬十二月初九日葬公于淮安雨前庄,公子毓英、毓琨先期以铭墓之文属之传淋霖余老矣……三迁山东巡抚;公生于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薨于宣统元年五月初十日,得年五十。曾祖讳国亭、祖讳殿邦,官至漕运总督,清贫自持,贫不能归,遂流寓淮安。父讳鸿弼,官至江苏知府,三代皆赠;如公官妻徐氏诰封一品夫人,其毓英分省补用道、毓琨分试用道。朝廷推恩均为道员,尽先补用。孙二人,庆寿一品荫生,赏员外郎分不补用;观寿适云南吴慈培学,官直隶候补道;孙女六人,公学行业具见国史馆本传及吏部右侍郎于试校所撰神道碑记……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鹿传霖首拜撰;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讲官参预政务大臣协办大学士陆润庠书丹……”
五
“文革”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想潮的影响,当年原建淮乡孙赵村(今改为许王村)的负责人带着十多名村民对杨士骧墓葬进行了破坏性的挖掘,并将杨士骧夫妇棺柩弃之大队场上一月之久。此事后来被原淮安县文化馆得知,遂派人将其墓葬中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追回,其中一只翡翠龙纹玉带钩被扬州友谊商店收购,当时市场价68万元,转手又以220万元售出。1982年,杨士骧墓葬中出土的另一只翡翠玉带钩、玛瑙瓜盒、翡翠翎管和玉人等文物在淮安镇淮楼展览时被盗,现在还有部分文物珍藏在淮安楚州博物馆。
现在,政府已经将杨士骧墓葬成功保护性发掘,修建为陵园供游人凭吊,如再将他的故居(在今天的淮安市楚州区更楼东街织袜厂所在地,已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定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并整合为一。这能又为淮安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有力实证,也是营造新的文化景点、旅游景点的极好资源。
本文参考了邑人段朝端的《续篆山阳县志·流寓人物·杨士骧》、《袁世凯传》及杨士骧故居近邻福姓老大爷儿时的一些回忆进行整理成文。(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