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3到5岁小孩子设计的钢琴启蒙兴趣 教学流程
给3到5岁小孩子设计的钢琴启蒙兴趣 教案 欢迎大家多提意见!1---5课
课时:第一节
教学目标:1师生建立融洽关系。
2通过生活熟悉的事件引入到音乐上。并近一部引入到钢琴上。3能分辨音的高底 4找到不同音组C的位置 5学习乐曲
教学准备:图片3张 乐谱(加以编辑)彩笔 手工音符 教学设计:
1师生交流。请小朋友做自我介绍,并给予奖励。
2展示手工音符。引入音乐音符的概念。以音乐王国为主线利用儿童的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展示图片 以问答方式引导儿童思考。满足儿童爱动的特征引导其画音符 4用故事引入课题
嘘~~~~~~~首先请听是在谁音乐王国里敲门?(老师弹奏)你觉得这样的声音是一个大人还是小孩子发出的?(跟着唱唱 并想象一下爸爸说话的声音和你说话的声音)
对了是一个跟你一样的音乐王国小朋友发出的。这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小朋友。赶快记住它的名字——小c1。自己找找并弹响。
下面在仔细听一次小c1是怎么敲门的。说出共敲了几次?哪一次和其他3次不同。能说出为什么吗?最后自己来敲敲。——做的很好!
师:刚刚咱们敲响了小c1家的门,现在门打开了只见里面有好多人。仔细一看脸的摸样都跟小c1差不多。但他们有的高大。有的细小。原来这是小c1的亲戚家人。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来听听小c1的弟弟与小c1爸爸之间的对话吧。(老师弹奏)
你能听出小C的爸爸与叔叔分别是哪个吗?好样的!想想为什么啊?好的,老师来总结一下你看对不对。——越大的东西声音越低沉。越小的东西声音越清脆。声音低沉的小C爸爸我们为了方便叫它C。声音清脆的那个我们叫它小C2。你能不能在钢琴上再找出小C的其他亲戚?
请再听一次他们的对话并自己弹弹。
5提问的方式加以巩固 C的位置 小C1的位置 小C2的位置 4体积大的东西声音和体积小的东西哪个声音悦耳?
第二 到小C的亲戚家做客
小C的家里人非常好客人 今天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玩 小C家都有那些人啊 分别在钢琴的什么地方?现在咱们走到了小C家门口 首先应该做什么?
用上节课学的内容来敲小C家的门 门还没开 那么上节课咱们还学过什么方法开门
欢迎你小朋友 我们一起拍手唱个歌吧
第三 新伙伴的加入
前两次课我们认识了小C和 小C的家人。这次让我们再多找些小朋友来做游戏好吗?
小C家的右边有两个邻居。你想不想认识啊?原来我们的隔壁两个和我年纪一样的小朋友。首先看看他们正在弹的是什么乐器? 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房子 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们的名字?
在钢琴上敲敲这两个小朋友的门。
第四 123号列车启动了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会了开火车,不知道小朋友你的火车是不是开的又快又稳 看前面有个小山坡。如果你能把小C小D小E送上去那么他们又可以和你玩新的游戏了。山顶是我们的目标小朋友你准备好没终于上山顶了,大家好高兴。山顶可高了。小E突然说不如我们玩飞艇吧。可飞艇是什么东西啊?飞艇就是装满空气然后可以装上小朋友升上天空的东西。好啊。大家都同意。大家都钻进了飞艇。只看到
飞艇越飞越高。大家才高兴呢。只见一阵狂风刮来。把飞艇的绳子吹断了。
把绳子接上后飞艇一点点的降了下来。大家都还没事。今天好惊险啊。多亏小朋友的机智。下面我们要教小朋友唱首歌。请小朋友先听听我们是怎么唱的。2 走 走 1 2 敲 敲 1 2 拍拍
怎么样很简单吧。你也念念 小面再唱唱跟着钢琴唱唱音符
do do do do re re re re mi mi re re do do do do
第五 去农场
上节课我们和小C 小D 小E 一起做了一次飞艇上的历险。小朋友还记的我们学的那首12歌吗。老师今天带来了其他小朋友唱的录音咱们比比谁唱的好 好吗(放录音)
小朋友你知道农场是什么地方吗?都有些什么动物啊?下面咱们来做个游戏。你听老师播放的小动物的叫声,你把听到的小动物指出来好吗?
猫 狗 鸡 羊 老虎
你觉得小羊可不可爱?你知道小羊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羊毛剪下来可以做成保暖的衣服,羊奶也是非常有营养的。那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小羊的歌曲吧!
听听录音 请跟着音乐一起敲响三角铁 敲之前让我们学习一下敲的方法
每敲一下数 1 2 3 4
请听(马力演唱)敲三角铁伴奏 那么你自己想不想学会唱啊? 那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首先请念出词 再跟着马力钢琴唱一次 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歌的唱名 请听录音 跟唱
学会唱后让我们在钢琴上弹出这首歌吧 首先这首歌要用我们三个手指头
分别是 一指 二指 三指 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伸出来。还记得三个小朋友的家吗?分别在哪?
小C 唱 DO 小D 唱 RE 小E 唱 MI
小C 唱 DO 小D 唱 RE 小E 唱 MI
第二篇:月光的启蒙 教学设计3
18.《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嘉巍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优美的诗歌吗?它的作者是——孙友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描写母亲的散文—— 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师:初读课文后,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预设)启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
师:(假如学生没有提出“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要进行追问,学生交流)。师:学贵有疑,相信大家学完课文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词
1.师:我今天批阅了同学们的快乐预习本,同学们书写认真,预习态度端正,很棒,让我们先来检验一下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拿出词语句子天天练完成大屏幕上的题目。师PPT:
1、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líba()小院,这是我眼里最美的shíchen().2.母亲洗完了zǎo(),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lǒu()着我,唱起了“fèng()凰落在梧桐树的歌谣。
3.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shāi()大米,做干饭。5.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jiào()。6.麻屋子,红zhàng()子,里面睡个白胖子。
学生完成填写后,教师 PPT出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同位互批。根据课堂学生完成的情况针对错字比较集中的字音字形,让学生提出如何记忆。生:读
三、阅读与表达
(一)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温习课文,我请(PPT)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一遍听一遍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概括主内,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 讲神话 唱童谣 猜谜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感谢和怀念。
(二)创设情境
师:课文的题目叫做《月光启蒙》,那作者描写月光的句子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生读,谈感受。
生:再读描写月光的句子——“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引读——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追问:这为什么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生:这里的月色很美;妈妈搂着我唱歌我感到很幸福;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什么都是美好的。
师:月夜的景是美的(板:景),幸福的情感也涌出来(板:情)。情中有景,景中生情,表达了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板:情景交融)。这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一段。
(三)精读感悟。小组合作:
师(PPT)母亲就是一位农家妇女,她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怎样给我启蒙的?请各小组自读课文2~13自然段,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谈感受,画出关键词句,做好批注,小组讨论交流。小组1交流唱歌谣: 生1:谈歌谣的感受 师PPT: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月下唱月,借着月光母亲唱出了对生活的爱,对家乡的爱。师PPT:
于是那“甜甜的”“芳香的音韵”却一直留在了“我”幼小的心里。
师追问:芳香一般是用来形容——生:味道。但在这里却用来形容声音矛盾吗? 生2:不矛盾,交流芳香。
师:儿时的“我”也许不一定完全理解民谣的内容,但是“甜甜的”、“芳香的音韵”留在我的心里,让我对民间艺术产生的兴趣和喜爱之情。师PPT: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指生说对两个“长”的理解。
师: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但是这里的人们却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从小受熏陶,激发我对故乡的爱)。
师PPT引读:在柔和的月色下,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总结:这让我得到了——热爱生活的启蒙。小组2交流讲神话: 生交流
师:干了一天活计的母亲给我讲神话故事到深夜,能够感受到母亲对我的爱;更能感受到母亲的故事丰富着我的认知、给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小组3交流唱童谣: 生交流,体验读。
师追问:小孩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有趣,韵律美。生:拍手读。
师:妈妈通过唱童谣给了我文字韵律的启蒙。小组4交流猜谜语: 生交流。
师PPT:猜谜语部分,指生分角色朗读。
母亲说“仔细………………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这种爱你们感受到了? 生再读。
师:花生的谜面和谜底都来源于“我”的生活。师:妈妈通过猜谜语 启迪了智慧
师总结: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她把那些生活中难懂的道理化成动听的歌谣、有趣的故事、解不开的谜语,在潜移默化中让懂得什么是爱,给予了我知识和情感的启蒙…… 师:引读文章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月光启蒙》的原文叫做《月光母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
样写道: PPT拓补材料:
师读: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师:尽管母亲失去了记忆,不知道我是谁,更不记得我童年的往事,但童年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正是因为有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才有我今天的文学成就,所以能够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孙友田对母亲的——感谢 怀念(板书)生:回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对我们的爱,永远都是最珍贵的启蒙,给予我们势不可挡的力量。
(五)拓展阅读《母爱是凝望》 师PPT出示阅读任务: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篇散文哪里最打动你?为什么?
(六)总结: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伴随着我们长大的是爸爸妈妈的白发,我们要珍惜现在陪伴我们依然年轻的爸爸和妈妈,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承诺“我们会用努力实现爸爸妈妈的愿望”
(七)布置作业
1、今天放学回家拥抱你的家人,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和谢意。
2、小练笔: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对我们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启蒙教育,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来写,注意一定要把这件事写具体,运用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选做)、搜集整理关于母爱的诗词整理在经典阅读本上。
同篇阅读《母爱是凝望》
母爱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它不需要什么感人的言语装饰。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妇女。但却有一个坚强伟大的心。她跨越了生死的鸿沟,却独咽苦水,从不在我们面前叨念过半句。世间最怕的就是离别。而我最怕离别时母亲的相送。
高考时候,考场是设置在区那里,坐车要一个多钟。那时我们遵照学校的安排,统一提前一天到到那边。离开家时,是母亲送了我一程又一程。那是六月天的大中午,赤日炎炎,母亲没有打伞,头顶烈日,穿过一条有一条街巷,帮我找车拦车,几乎忘记了此时的自己还是一个病人。最后,当我坐上车时,跟母亲挥手再见,任凭我怎么劝说她赶快回家,她都总是笑笑说:“没事的,到那里,别紧张,要放松,不要有压力啊。好了,我会回去的。”车驶出了好远,我才颤颤巍巍的回头看看母亲站的地方,这时,我仿佛还看到一个娇弱的影子站在树荫下,在向前方凝望。天啊,莫非母亲还没走么?我拼命的睁大眼睛,努力朝后看。潜意识告诉我:是的,没错,没错,那就是母亲,她还在那儿!
此后,离家的次数也增多了。可每次总是尽力挑选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走。因为我不忍心看着母亲久久凝望在街头孤单的影子。
母爱是凝望,在我童年时期,凝望我的成长;在我求学时期,凝望我夜晚放学回家。母爱是凝望,是一种无声的默默地注视。它无法用语言形容,却可以用心感受,用行动表达。母爱是凝望,她用她的爱,激励了我沉睡的梦想与斗志,她的凝望,是我勇敢翱翔的翅膀。
阅读任务单: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篇散文哪里最打动你?用 划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
第三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3]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合肥六中高一级部历史组
吴昌发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并通过教材中所显示的材料分析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教材内容)探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
(3)图片是记录历史的重要史料,我们应学会从图片中去发现历史的痕迹,去体会和感受图片后面真实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 1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概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客观评价其利弊; 【教学难点】
探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前苏联有部对中国人影响很深的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段非常著名的人生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了这壮丽的事业,苏联人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在20世纪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发展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30″)
学生阅读教材P94导言内容,概括并结合初中所学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形势严峻或严峻考验,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粮!
(板书)
一、绝处逢生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学生阅读教材P94第一段、第二段并结合导言所述史实,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板书)1.背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实物分配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教师就目的和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目的最重要的是战胜敌人,列宁因此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其主要途径就是集中,因此在后面农业和工业中,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行政、军事手段就是主要的途径了。再内容上,余粮收集制之所以能实行是与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采取的《土地法令》是分不开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对于俄国的农民来说,是前所未有过的,当然对新生政权存有好感。
教师结合教材所提供材料具体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
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的相关内容,试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简要评价
5.评价
积极:为战胜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一项特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殊政策,在战争状态下,它的实施无疑起到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但是战争结束后,它的继续存在不仅引起农民的强烈的不满,也破坏了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到1921年的时候,由经济危机又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地农民发动了规模不等的暴动,尤其是1921年2月,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德水兵发动兵变,提出“只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感觉事态的严重性,经过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农民的意见,果断采取措施,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8′)
(板书)
二、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概况:时间(1921年3月)、标志(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3.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取消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比较。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比较于战时共产主义而言的,因为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所以称为“新经济政策”。按照我们前面对于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列宁等经济政策的调整肯定也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各项政策出现问题而言的,下面大家不看教材,本着解决问题和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并说说这样做有何意义?
农业: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工业: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分配: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特点: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巩固训练】课时作业P67-68选择题1—7 过渡: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人民在深情哀悼列宁的同时,也倍感期待与彷徨,期待的是苏联这艘巨无霸的下一任船长将是谁?彷徨的是他将苏联引向何方?
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5′)
(板书)
三、功过参半之“斯大林模式”(1928—1991年)1.背景: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下
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
2.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主要表现:
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目的?)
(教师可引用材料: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引领学生看P96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的第聂伯河水电站认识计划的作用;时间许可的话,可类比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读图感悟历史,看《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该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集体劳动和使用机器。使用机器(拖拉机)应用于土地之上,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业的剩余产品,满足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原料。)
(在斯大林看来,时过境迁,新经济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4.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P96第三段和第四段,讨论和思考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而思考: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5.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利):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弊):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P96历史纵横体会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利用毛泽东对于该政策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④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④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言之成理即可)
【结束新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过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进而引发了政治领域的根本性变革。(20′30″)【巩固训练】课时作业P68选择题11—15共五道选择题 【作业布置】
(1)创新方案1—9题,星期四交;
(2)思考斯大林模式与西方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区别(可以从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角度考虑)
【板书设计】
一、绝处逢生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
三、功过参半之“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背景
1.背景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目的 2.概况
2.含义 3.内容
3.内容
3.表现 4.特点
4.特点
4.特点 5.评价
5.意义
5.评价 【教后反思】
第四篇:从_教过_到_学会_再谈语文课的教学流程设计_吴忠豪_图文_(精)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9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8 □ 吴忠豪
笔者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年第1~2 期上推荐了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目标明确集中,每一个板块都瞄准一个目标设计教学,教什么非常清楚,因此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常态的语文课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为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瞄准的是非本体教学内容。比如一位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过程: 1.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2.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3.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4.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明白什么道理呢?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鼓励,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这样设计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偏重的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另一位教师设计的《爬天都峰》教学过程,没有把重点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上,而是抓住每段课文的特点教学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初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第2节,学习景物描写。3.学习第3~5节,学习人物对话描写。4.学习课文第6节,学习人物动作仿写。5.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应该肯定的是,这位教师是围绕本体性内容展
开教学的,各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抓的都是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学习人物动作描写,学习人物对话描写,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应该学习的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作,要把内容写具体,掌握这些基本人物和景物描写方法,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帮助的。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教学能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打个问号。我们知道,教师课堂上教了什么,这只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学生事实上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学会,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是否学会,这才是判断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教给学生三四种阅读、写作方法,显然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追求的是“教过”了,而不是学生的“学会”了。从追求“教过”到追求“学会”,是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
一、把目标定位在学生“学会”上
其实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在于教师“教过”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会”了多少知识。这一点语文教师应该向数学教师学习。数学教师在一堂课里教学的内容非常有限,比如有关圆的知识,可能分解出:认识圆的半径、直径,认识圆周率,求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等等。数学教师不会在一堂课里将有关圆的知识全部教下去,一般只教一点。数学教师教学时间的分配一般是:三分之一的时间新授知识,三分之二的
时间让学生操练。这样教学有何道理?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学生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理解”是一回事,“会用”又是一回事。比如怎
本期特稿
样求“圆的面积”,学生理解了求“圆的面积”的公式,并不等于“会”计算“圆的面积”;只有会计算出正确答案了,才说明学生真正“学会”了,真正理解了、掌握了。数学教师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仅是优等生的接受能力,而是瞄准中等以下学生的接受能力。
当下的语文课教学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教师追求的往往是“教过”了,而不是追求学生是否“学会”了。比如《爬天都峰》的第三环节是学习“人物动作描写”,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默读第6节,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2.交流学生画出的动词。(教师板书
3.学生朗读第6节,体会课文通过这些词语把人物动作描写得很具体。接下去又开始教学后面几个小节,认识人物的语言描写。
语文课的问题就出在教师的目标定位上,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定位在学生理解、认识这种写作方法,“认识、体会”了课文中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就完事了。其实认识“人物动作描写”这种写作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写作。学生仅仅“认识”或“理解”了人物动作描写,离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人物动作,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语文教师教学一些语文知识或方法,往往满足于“教过”了,因此几乎每篇写人的记叙文都在教学“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每篇写活动的课文都在教学“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每篇说明性课文都在教学“说明的方法”,等等。从小学一直教到中学,可有些学生写作文还是不会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只管“教过”,不管学生是否“学会”。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从追求“教过”,到追求学生“学会”,完成这一转变,是语文教师教学观的一大进步,可以极大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实现从“教过”到“学会”的转变 其实,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
学,教师都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一项新的语文知识,都需要经历“认识—实践—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无论是比较简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比较复杂的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的学习。
再回到《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教学。如果将学习“人物动作描写”作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那么首先要通过实例来辨认什么是人物动作描写,接下去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尝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段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1.读下面两段话,比较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动作的:(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2.画出第(1段话具体描写“我”爬天都峰时的一系列动作,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哪些作用。
(“我奋力爬,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爬呀爬,终于爬上……”把“我”奋力爬天都峰时的动作描写得很具体。第(2段话只写“爬呀爬”,怎么爬的,没有把动作描写出来,所以看不出“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这就是动作描写的作用。
3.朗读这段话,想象“我”爬天都峰时的动作。
课文没有描写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动作,你来试着描写一下老爷爷的动作,然后再体会一下动作描写的作用。
4.交流总结动作描写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两段话的比较,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什么是“人物动作描写”;接着通过画出动词和朗读,体会文章中动作描写的作用;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描写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动作,尝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如果只是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只是认识了动作描写,获得的只是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学生才真正学会这种写作方法。也只有通过实践运用,学生对这种方法
本期特稿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9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9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9语文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10 的认识才能变得清晰、具体,才能真正“学会”。
三、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语文课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教师必须认识到,“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其实只是适合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学生获得的只是碎片化的语文知识或方法,留下的主要是课文思想内容的痕迹;只有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这堂课教师所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这堂课于老师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体会文章中联想的作用,并通过修改习作,认识习作时加上作者联想的好处”。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朗读教学生字词语。这些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教学“事物和联想”,是这堂课教师新授的教学内容。于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课文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 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看看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失去了99%的美(3 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2.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3.拓展延伸,迁移写作。(1修改短文《荷花》。(2修改后交流。
首先,认识什么是事物描写,什么是作者的联想,这时学生学到的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陈述性知识;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联想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比较和小结,让学生明白读文章时要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这样学生学到的是一种阅读 的方法、一种程序性知识;然后还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一篇习作,让学生认识联想在写作中的作用,通过运用将事物和联想迁移为一种写作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完整的“认识—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流程,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一堂课“教什么”。也就是一堂课除了完成生字新词教学,读懂理解课文内容这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准备新授什么教学内容,新授内容应该就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碎片化地添加,一定要明确、集中。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师必须学会
“舍弃”,明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的道理。什么都想教,什么都不肯舍弃,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
2.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程序设计教学流程。常态化的“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的教学流程瞄准的是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学生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流程理所当然地应该瞄准本体教学内容的学习来设计。
3.一定要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习得”的,不是教师“讲会”的。
以往的语文课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因为教师只管“教
过”,不管学生“学会”。现在要追求学生“学会”,那么必须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深刻的课程意识,围绕明确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8 本期特稿
第五篇:小学语文:18、《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3(苏教版六年级上)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
2、通过自主读书、相互讨论,了解巴金爷爷信中的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等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寄予的希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字里行间、从课外书以及网络中了解巴金爷爷,受到巴金爷爷为人之道的感染,从而珍惜时间,学会做人,让生命更有意义。教学重点:
1、了解信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希望。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重要句子的体会。教学难点:
1、理解“生命开花”。
2、理解巴金爷爷是“杰出人物”同时又是“普通人”。教学准备:搜集巴金的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简介巴金。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谁给家乡孩子写的信?信中写了些什么?他的家乡在哪里?巴金是个什么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他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他曾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应对那摧残爱的;在众人的幸福里谋个人的快乐,在大众的解放中求个人的自由。”
二、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自学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争先恐后”、“辜负”的含义。
3、在文中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在感受深刻的地方作上批注。
4、整体了解课文大意,试着理清信中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互动交流。
1、检查生字读音。注意:“闹”是鼻音。
2、交流信中的主要内容。(1)感谢家乡孩子的来信;(2)克服困难回信;(3)原谅不能回乡;(4)写作是为了表达感情;(5)珍惜有限的时间;(6)对孩子们的羡慕与祝福。
3、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或班级交流与解答。
四、回归课文,练习正确、流利朗读。
五、导析字形,练习书写。
“添”右上为“天”,“福”左边不要加点,六、巡视指导,评价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领“标”。
“信”,是由单人旁和“言”字组成。实际上就是指的人在说话。这封信是巴金爷爷对他的家乡的孩子所说的话。我们读来也很受教益。你对哪些话感受很深呢?从这些话中你看出巴金爷爷是个什么人呢?字里行间又表达了他的什么情感呢?
二、细读课文,感悟“话”。
同学们,自由小声朗读或默读全文,细读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补充完善批注。小组交流自己对有关句子的所感所悟。全班交流重点句子,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不能得到。”
共三句话,三层意思:一是我们的爱、同情、精力、时间,除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外,还有更多的可以奉献别人;二是为别人奉献了它们,生命才会有意义;三是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举例。
三、品读话语,认识“人”。
1、品读:“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在矛盾处激发学生思维:“杰出”与“普通”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为什么都用在巴金爷爷身上?他杰出在哪里?普通又在哪里?
2、结合文本与课外资料,解读巴金爷爷的“杰出”。(1)受爱戴;(2)作品多;(3)求奉献;(4)惜时间。相机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和“生命开花”。
相机补充2003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3、结合文本与课外资料,解读巴金爷爷的“普通”。
相机理解“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和别人一样”等。
四、回读全文,体会“情”。
1、再读全文,体会巴金爷爷的情感:爱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爱同胞、爱生命。
2、重点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的喜爱和希望。
五、总结全文,激发“行”。
1、师:巴金爷爷用真诚、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宝贵,更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正如巴金爷爷所说,同学们的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心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请大家好好学习吧!
2、请同学们把下面句子中的“你们”换成“我们”再读读吧!
——“你们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
六、课堂作业,检测“标”。
1、听写词语:
热闹 无论 如何 原谅 无限 添彩 维持 羡慕 祝福
2、文中三次提到“生命开花”,每次是在说什么?你如何理解“生命开花”?
3、选做题:读了这封信后,请给巴金爷爷写一封寄往天堂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