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机器人之父 洪炳熔教授报告会新闻稿
中国机器人之父 洪炳熔教授报告会
10月 16 日下午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系在主教518召开了了中国机器人之父洪炳熔教授的报告会,此次讲座让我们了解了机器人的坎坷发展道路及近代机器人的创新之路。这次报告会由我系组织筹办,我院的各级领导及我系各任课老师与我系11级12级个专业同学们一同参加了本次报告会,通过此次报告会同学们了解到了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和未来。洪教授教育我们:要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在未来机器人的领域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报告会旨在开拓同学们的眼界,拓展同学们的思维,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我系及我院大量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先决条件。
我系团总支副书记苏永彬老师及系辅导员李培育老师、张宏鹏老师在活动结束后均对本次活动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本次活动大大提高了我系同学的综合素养,应加大筹办力度。
第二篇:何炳棣教授文章:《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与展望》(1976年)
何炳棣教授文章:《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与展望》
(1976年)
(一)中国的铁矿资源........................1
(二)中国的炼钢设备........................2
(三)困难和展望.........................4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二月号刊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普逊讲座教授何炳棣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与展望》,摘转如下:
在《七十年代》一九七五年二月号《中国是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一文里,我曾附带论及中国经济建设中两个较弱的环节——钢铁与化工。中国化工今后发展的速度应该远比前此想象的要高,前景应该是非常乐观的。事实上中国的化工已经开始起飞,在合理的短期之内,定会变成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强大环节。至于钢铁问题,自“石油”一文发表之后,不少位前此并不相识的爱国者主动来信讨论和指教。他们对祖国不约而同的关怀、对我这历史工作者热情耐心的指教,使我深深相信钢铁这个关键问题,值得深入浅出进一步讨论分析。
(一)中国的铁矿资源
要发展一个完整独立的钢铁工业体系,必须具备充足的多种原始材料。炼铁炼钢最基本的原料是煤与铁矿砂。半殖民地阶段的旧中国盛行“地大而物并不博”的自卑看法,盛行中国贫油、贫铁的论调。西方对中国资源最挑剔的所谓的专家们,仍然津津乐道中国适宜炼焦的某些种烟煤相对贫乏。凡是没有偏见、注意中国近况的人们都已知道,文革以来江南和西南各省,甚至西藏,都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煤藏,已经建立了不少新煤矿,北煤南运的现象已经逐年减少。至于中国缺乏适于炼焦的某些种烟煤的说法,也已经证明与事实不符。连破纪录年产两千万吨以上的开滦等处都有大量宜于炼焦的烟煤。美国最宜炼焦的烟煤的藏量已经越来越少,中国炼焦的烟煤长期供应庞大钢铁工业的需要决不成问题。无论从蕴藏或从大型煤矿个别和总合产量或生产技术的观点看,中国的煤藏和煤业都足堪匹敌美、苏。
中国的铁矿,无论是地壳裂缝中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内生铁矿,或是由流水作用而形成的沉积铁矿,不但蕴藏丰富,而且分布极为普遍。
尊重中国的地质报道,认为中国铁矿总储量是一千亿公吨。
西方对中国铁矿部分正确的看法是大多数的矿含铁量不高,一般在百分之三十左右,通常被称为贫铁矿。美国今天事实上几乎已经没有富铁矿,钢铁企业大都仰仗大湖区含铁甚低的铁燧岩和一部分富铁矿砂自国外输入。中国除了极大量的沉积铁矿,还有不少火成岩的富铁矿,如白云鄂博、大冶、鄂城、海南岛等厂。西德的专家们比较客观,认为如果平均以含铁百分之三十估计,中国的铁矿砂可供生产三百亿吨生铁之需。但铁的总藏量无疑义在美国之上,恐怕仅仅次于苏联。
除了煤和铁矿砂之外,炼钢还需要他种燃料、助熔剂、耐火材料、各种合金元素、纯氧和净水。燃料除焦炭外,还需要充足的电力、天然气或燃料油等。中国的能源,无论是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水力,都非常丰富。铁矿的分布既极普遍又合理地集中。这些基本条件都大有利于长期发展大规模的钢铁工业。
再炼钢时用以去硫去氧和生产合金钢等还需要或多或少的锰、硅、钨、锑、铅、铝、铬、镍、钴、锌、锡、钒、钛、铌、铈等元素。据所知中国目前需要进口的只是镍和铬,其他如锰、钨、锑、钼等矿藏都非常丰富,钨和锑的蕴藏是世界最大的。最近中国报章杂志初步报道中国的稀土金属种类既多、蕴藏又富,而且有些已经初步试验成功,可以代替某些“传统的”用以制造合金钢的元素,或用以提高钢的品质。
总之,从广泛的资源角度来推论,中国无疑义地可以建立并能长期发展极大规模的钢铁工业。
(二)中国的炼钢设备
炼钢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但技术上最重要的革命却是最近二十年的事。用现今的生产技术和数量来衡量,十九世纪虽已有工业革命,而钢的产量一直很少。一九一三年美国钢产超过德国,开始居世界第一位,这年的产量不过是一千四百万吨。
最近二十年来钢铁工业突飞猛进的原因之一是炼铁高炉的不断加大和高炉效率之逐年提高,更重要的是炼钢时用纯氧顶吹的转炉。我们先从炼铁谈起。中国效率最高的高炉事实上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水准。这可由国内外报道得到证实。例如首都(即前石景山)钢铁厂的高炉每生产一吨生铁仅需四六五公斤焦炭。除了采用最先进技术的西德和日本以外,即使美国许多高炉的焦炭消耗量都还是在五○○至六五○公斤之间。中国钢都鞍山有十一座高炉,其中第九和第十两座体积较大。这两座高炉的平均单位体积的出铁率(按:即每立方米每天的产量),早在一九六五年到六六年已经达到了一·五九至一·九○吨。询问了芝加哥附近和匹兹堡方面的钢厂之后,得知目前美国多数钢铁厂的高炉每立方米每天的出铁率也不过是在一·五○到二·二○吨之间。鞍钢的第九号高炉甚至曾经一度被列入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高炉之一。
再以高炉体积大小而论,一九七○年武汉钢铁厂已有一座二,五一六立方米、日产四,五○○吨的高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体积也不过是三千多立方米。一九七四年中国向西德订购了六部三八,○○○马力的高炉鼓风机。据专家就一般大型高炉的鼓风能力来估计,中国所订购的鼓风设备应该能够供给体积至少三千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所需要的热空气。与世界现有的高炉和鼓风能力相比较,中国所订如此强大的鼓风机应该用在年产二百万吨以上生铁的第一等高炉。等到一九七七年应用这些强大鼓风机的新高炉造好之后,新增的生铁年产量就应该在一千二百万吨以上。
以上当然是中国高炉炼铁最先进的例子。但迄今为止,中国生铁产量增加的速度还是相当的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地极大多数的高炉的容量都是相当的小。
十年前世界上最大高炉的体积是三千立方米左右,今后的趋势是越来越大。西德、苏联和日本已开始设计兴建五千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在不久的将来,西德甚至要有七千立方米的高炉出现。我们知道中国大多数高炉的体积是二、三百立方米之间。中国生铁生产的瓶颈,显然是由于高炉体积过小、总数不够多。
炼钢方面,转炉虽早在一八五六年已经发明,但产钢成本过高,质地也不易控制。因此直到一九六○年左右,举世炼钢都以平炉为主。最近二十年来,吹氧技术的成功使得停滞八十多年的转炉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现已为先进国家大批引用。
今后一、二十年之内,平炉更要逐渐全部被淘汰,基本原因是平炉效率低,一般每炉钢需八至十二小时才能炼出,而氧气顶吹的转炉每炉钢只需四十五分钟至一小时。
在六十年代里,西方国家和日本淘汰了很多平炉,兴建了大批转炉。中国在五十年代开始建立近代钢铁工业时深受苏联影响,所兴建的类皆平炉。在六十年代内外困难交迫之下,中国的钢铁业只有走自力更生的途径。这十年之中,钢铁生产有降有升,虽然没有增加,但技术上首都、鞍山、上海等厂有片面的进步。一九六五年至六六年首都钢铁厂开始成功设计新式转炉,随后少数的转炉陆续在不少大、中、小型钢厂出现。值得特别注意的就是,这些转炉都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之下完全是由国内技术人员和工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有些甚至是省和县级的工程单位的贡献。
至于转炉炼钢的技术方面,国内的工作人员显然已从实际操纵之中获得了不少有用的经验,并积累了若干宝贵的工程资料。
五十年代基础初奠的中国钢铁工业既深受苏联影响,所以直至今日平炉在全部炼钢的设备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见中国如要打破粗钢生产的瓶颈,必须逐步加速将平炉改建成转炉,并更须筹建大批最新、最大、效率最高的氧气底吹的转炉。除了冶炼生铁和粗钢的两个瓶颈之外,制造多种钢材的最后工序方面也有严重的瓶颈存在。
冶炼生铁、粗钢和制造轧钢成品的三种瓶颈分析之后,我们不能忽略钢铁工业的先决条件——铁矿砂和焦炭的生产与供应——也有瓶颈存在。这个瓶颈比较容易理会。第一步先从原煤生产的观点看,中国已经是世界三巨头之一。中国采煤机械化的程度虽比美、苏仍有相当差距,但第一等大矿设备好效率高,全国大、中、小型煤矿极多,最近的年总产量应该已达四亿五千万吨左右。试想这样庞大的原煤生产势必已经占用了极可观数量的开矿设备。假定七十年代后半中国粗钢增产的指标是一千万吨,那就首先必须增产铁矿砂三千几百万吨,随着又必须增加原煤和铁矿砂的洗选设备,添设铁矿砂的烧结车间,扩充现有焦化厂的生产能力和兴建新的焦化厂,又必须相应地增加运输系统的负担。所以发展全套钢铁联合企业的先决条件就非常复杂。新中国事事从根本处入手。一九七二年向国外买进一批开矿设备,这年内开矿设备猛增百分之六十八·二,就是明证。但是在本世纪内中国钢材年产达到或超过一亿吨的过程中,仅仅以随时克服多种原始材料生产、加工、运输上的瓶颈而论,就是非常艰巨的工作。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过去极度艰苦的二十六年中,已取得不少重要成就。但钢铁本是生产线最长、工序最复杂、规模日趋庞大、需要非常巨额投资的一种工业体系。因此,迄今为止,中国钢铁生产的每个主要阶段之中都还有瓶颈存在。
(三)困难和展望
瓶颈就是矛盾,凡是矛盾,总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之中得到解决。依照上节中的分析,我们不妨研讨解除种种瓶颈的方法。
解除冶炼生铁瓶颈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建造大批最新最大的高炉。根据中国近年向西德所买的鼓风机推测,两三年之内将完成几个三千立方米以上体积的高炉,所以中国已开始向新而大的路上走,但以目前经济能力而言,中国还不能兴建大批最大型的高炉。
解除冶炼粗钢的瓶颈更需要长期巨额的投资,最根本的办法是迎头赶上去,兴建大批最大、效率最高、最近才在西德试验成功的氧气底吹转炉。救急的办法是充分发掘现有平炉和中小型转炉的生产潜力。在经济能力还不够充裕的目前阶段,主要还是要靠发掘生产潜力。我们应该了解,中国目前粗钢年产虽尚不足三千万吨,全国现有各种炼炉的容量似乎已在四、五千万吨之间。最近几年之内粗钢增产不必全靠建造最新式的大转炉。
最后分析起来,彻底打破钢铁生产各阶段中一切瓶颈须靠两个最基本因素:长期大量投资和政策路线。中国对于发展钢铁工业一向是采取从开矿到铸造轧钢成品一切自搞的方针,专家们粗估中国每吨钢的单位投资额,至少要七、八百美元,甚至超过一千美元。沿海如建大型厂,单位投资可能比内地厂所需要低一些。不难想象,在本世纪不断提高粗钢年产到一亿吨的过程中,中国钢铁工业所需的投资总额非几百亿美元不可。
新中国资金积累的能力相当的强,但国家正在从事于全面的经济建设,仅能从经常的积累中提供钢铁所需的一部分资金。第一等规模的钢铁工业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幸有已在起飞的石油工业来长期供给。
在预期石油加速积累巨额资金的前提下,政府的政策路线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速度将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对一般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当然是自力更生,但自力更生的真谛原义往往不容易完全了解。我一九七四年夏天第二次访问祖国时,北京一位高级官员向我指出自力更生的原则早在延安时期已经诞生,在延安时期和解放初期,毛主席曾经不止一次地说明,自力更生不是完全不考虑平等互惠原则下极广义的“外援”,包括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我们在海外回想起来,不幸的是自韩战到尼克松决定访华的二十年间,美国对新中国有根本的误解,政策在围堵中国;更不幸的是,至晚从一九六○年起,苏联背信弃义、撤退在华科技人员和多种工业蓝图,造成了中国一时经济的紊乱。此外中国经济还受了一连三年粮食歉收的严重打击。六十年代内外情势逼得中国不得不走完全依靠自己的路线。因此,即使在近几年来内外一派大好的形势下,西方和不少海外华人仍以六十年代的经验以表面字义解释自力更生的政策。充分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最高领导一向是反教条主义、重实践、无时不在研究事物中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步骤与方法。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与认识,并根据两年来中国已向西德、日本订购了新而且大的鼓风机,全套冷、热轧钢设备等重要事实,我相信在自力更生的原则和经济许可的条件下,中国将继续引进最先进的钢铁技术和设备。
日本经济尤其是钢铁的“奇迹”,不乏可供我们参考之处。日本迟至一九五七年钢产还只有一千万吨,长处是技术方面自冶炼到轧钢都已有基础。从这一年起,日本开始引进并建造每炉一百吨的氧气顶吹转炉和轧钢方面连续铸造的设备。在短短八年之中,钢产就翻了几倍达到四千万吨。从一九六五年起,更进一步建造大批每炉二百到三百吨的转炉,继续扩充连续铸造的设备,未几年又翻了一倍多,年产达到一亿吨。诚然,日本专重炼钢和轧钢、原料几乎全靠进口这种典型,中国不能效仿。但是日本钢铁的“奇迹”却反映了两项真理。一,要建立和发展第一流的钢铁工业,必须引进最新技术、购买和自建大批最先进最大型的设备。这一点在今日的世界没有一个例外。二,日本钢铁工业非常的成功,说明“时间就是金钱”。换言之,为了争取时间,引进和购买最高效率的技术和设备是很合算的。因为钢铁尽速的增产刺激了无数重、轻工业的连带起飞,加速加强了整个国家资金积累的能力,于是更回头加速钢铁的飞跃和全部经济螺旋的向上转动。
我相信中国政府有关钢铁和其他经济部门的高级官员们对日本钢铁工业的长处和弱点、对中国钢铁生产各阶段中瓶颈的克服办法,都早已作过缜密的分析与权衡。今年(一九七五年)夏天《人民日报》曾连载不少篇“大打矿山之仗”一类的报道,这很象是几年之内就要开始大打二十年钢铁会战的先声。近年来我接触北美华裔学人较多,有些极度关怀祖国的新朋友们问我,新中国做事一向很有魄力,何以对发展钢铁方面远不如日本有魄力?我的答复是,新中国建国二十六年来,对供应由不足六亿增到八亿以上的人民从养生到送死百千种需要的负担,实是人类史无前例地沉重;在不断提高五分之一以上人类的生活和福利水准的极度艰苦的过程中,一时还积累不到发展头等钢铁工业所需的异常巨额的资本。提到中国钢铁的起飞,目前几乎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即将由最近几年内必会高飞猛跃的石油工业吹送而来。
现在几乎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势必成为石油生产领袖之一,石油必会替国家换取巨额外汇。中国的化学工业事实上现在已经开始起飞,在八十年代里也必可替国家积累不少资金。轻工业一向是极成功的,当然会继续加速积累资金。所以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经济情势将大有利于钢铁的发展。
总之,今后如果没有毁灭人类的核战,如果民族国家没有极意外的不幸,本世纪内中国钢产无疑义地会超过一亿吨。这一点极有意义。因为迄今为止,最关键性的钢铁是中国工业中发展最慢的一个大环节。然而这个大环节势必会加强,种种道理已经分析了。全部中国经济机器今后二十五年内所产生的种种成果是不难推想出的。如果有人觉得这种看法错误,不妨细读一九七五年七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四十万言以上的专门报告《中国:经济的重估》。这是美国对华情报工作中划时代的报告,其中综括的估计,特别由于中国石油工业前景的光明,都探讨不出中国经济不能成功的道理和因素。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6.02.12~1976.02.13
第三篇:第七届东莞市科普报告希望行中科院科学家陈洪教授科普报告会工作方案
第七届东莞市科普报告希望行
中科院科学家陈洪教授石排镇中心小学报告会工作方案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科技,根据市科协、教育局《关于开展2014年东莞市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的通知》,我校拟组织一场专家科普报告。为做好这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科普报告会基本安排
活动名称:第七届东莞市科普报告希望行中科院陈洪教授报告会 主办单位: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东莞市科普中心、石排镇中心小学 主讲专家:中科院科学家陈洪教授 报告题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轶闻趣事 活动时间:3月28日下午4时—5时30分 活动地点:石排镇中心小学电教室 参加人员:五年级全体师生约250人 现场主持:张美莲
二、学校工作小组
为做好这项工作,学校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在第七届东莞市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落实本场报告会各项具体工作。
组 长:邓何辉(校长)副组长:王礼华(副校长)
成 员:叶培枝、梁锦洪、姚柱权、黄妙芳、邓福泰、李志安、黄文强、陈燕萍、叶秀莲、陈淑怡、叶衬丽、张美莲
三、报告流程:(下午4:00-5:30):
1、4:00-4:05主持人致欢迎辞。介绍领导、嘉宾、介绍主讲专家等; 2、4:05-4:06少先队员向陈洪教授鲜花和佩戴红领巾;
3、4:06-5:05陈洪教授作报告;
4、5:05-5:25互动环节,现场学生向专家提问;
5、5:25-5:30填写《科普报告希望行调查表》调查表,可提前发至各班,5:30及时收回;
6、5:25-5:30学校领导、学生代表(每班3人)与专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