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大班艺术活动《双簧》教案
大班艺术活动《双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双簧表演的独特形式和方法,并尝试运用双簧的表演形式来表演。(重点)
2、通过观察和尝试表演,学习双簧表演中“前脸儿”、“后背”的分工与配合,并运用夸张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来表演双簧。(难点)
3、体验双簧表演中的幽默、诙谐,感受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双簧用小辫,面粉,粉扑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教师双簧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1、交代观看要求——做文明的小观众
2、两名教师合作表演双簧《吃糖》
(二)了解双簧表演的艺术形式,并理解“前脸儿”、“后背”在表演中角色的分工。
问:
1、对我们的表演满意吗?表演哪里吸引了你?
2、双簧表演和我们平时的表演哪里不一样?
3、师小结:这种表演的形式叫双簧,双簧是中国曲艺表演的一种,由两个人来完成,在前面表演的叫“前脸儿”演员,他光做动作不说话;在后面表演的叫“后背”演员,他光说话,不做动作。做表演中后背演员说什么,前脸儿演员就得做什么。
(三)教师与幼儿合作表演双簧。
1、引导幼儿模仿吹泡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教师做“后背”,全体幼儿做“前脸儿”尝试合作表演。(滑冰)
3、教师做“前脸儿”,个别幼儿做“后背”尝试合作表演。
(四)幼儿尝试表演双簧。
1、幼儿小组讨论表演的内容与分工,教师指导。
2、请两组幼儿上台表演。
(在幼儿表演结束后,请幼儿和老师点评,鼓励幼儿并提出改进的地方)。
3、幼儿两两合作练习表演。
(五)活动结束。
1、评价、总结
2、教师做“后背”,集体做“前脸儿”道别结束。
吃糖
我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那就是吃糖,我是白天吃,晚上吃,玩的时候吃,睡着了(呼噜声)还在吃,说着说着又想吃糖了,找找看„„咦!水果糖(吃糖声像词:嗯~咬糖声像词:哎吆!哎吆!哎吆!)真硬呀!再找找,咦~巧克力!(声像词)德芙,我的最爱!再来一块!哦噻!泡泡糖,我最爱吹泡泡了,给你们吹一个!(嚼泡泡糖,吹声像词,泡泡破声像词)诶要,这可不是我的水平,我吹泡泡的水平可高了,我能吹一个特别特别大的泡泡,你看着啊(吹泡泡声像词)(泡泡破声像词)诶呀!诶呀!诶呀!诶呀!诶呀呀!哎吆哎吆!(牙疼声像词)我的牙怎么这么疼呀,大家快来帮我想想办法吧!什么?漱口?好的好的!(漱口声像词两次)哎吆,还是不行。什么?刷牙?奥,好的好的,我试试啊!洗刷刷洗刷刷(三遍)洗刷刷洗刷刷(越说越快四遍)漱口声像(两次)诶~不疼了,谢谢大家给我出了一个这么好的主意,我希望你们不要像我那样,吃太多糖,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牙齿!
第二篇:大班艺术教案 双簧
大班艺术活动设计:双簧
发布时间:2009-5-7 11:02:00 浏览:[830]
活动目标:
1、欣赏双簧表演,了解“前脸”、“后脸”、“醒木”、“双簧”等概念。
2、通过观察和尝试表演,学习双簧表演中“前脸”、“后脸”的分工与配合。
3、大胆参与表演,体验双簧表演中的幽默、诙谐,激发幼儿对曲艺表演的兴趣。活动准备:
双簧录象一段、屏风一个、醒木一块。活动过程:
一、观看教师双簧表演,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天上的太阳大大大,地上的我啊热热热,脱掉外套我吹吹风,喝杯凉水我好凉快,拿块手绢擦擦汗,哎呀呀不得了,寒风吹雪花飘,冻得我直跳,赶快跑回家,又有肉来又有汤,乐得我啊哈哈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吃一口肉,我喝一口汤,我吃一口肉,我喝一口汤,我吃,我喝,我吃,我喝,我吃……我喝……我实在是吃不下了,哎呀呀….哎呀呀…..二、再次欣赏教师表演,初步了解“前脸”、“后脸”、“双簧”等名称,并理解“前脸”、“后脸”在表演中角色的分工。
(教师完整表演双簧,抖出笑料包袱,揭示双簧表演中角色的分配――“前脸”、“后脸”。节目的形式叫“双簧”。
三、幼儿尝试表演双簧。
1、复习儿歌“小蚱蜢”。
2、集体练习双簧“小蚱蜢”中“前脸”表演的部分(交代前脸表演的要求。)。
3、全体幼儿与老师分别扮演“前脸”、“后脸”,尝试合作表演。
4、幼儿自己练习表演,教师指导。
5、请两组幼儿上台表演
(在幼儿表演结束后,请幼儿和老师点评,鼓励幼儿并提出改进的地方)
6、幼儿两两合作集体表演。
(前脸坐椅子上,后脸躲在椅子后面)
四、欣赏双簧VCD,体验双簧艺术的幽默、诙谐。
五、结束。
第三篇:大班艺术活动《双簧》说课
【优质课说课材料与教案】
《双簧表演》
——大班艺术活动
单位:卫辉市幼儿园 教师: 宋文辉 时间:2012年2月
【说课材料】
《双簧表演》
——大班艺术活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纲要》中指出,“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双簧作为传统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之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平时我们看到的双簧作品多数面向成人,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较远,加之双簧表演对演员的基本功和相互之间的配合要求比较高,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艺术形式趣味性强,显得比较独特,更加新颖,并且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双簧表演,对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尝试将幼儿日常所学儿歌与双簧表演相结合,通过教师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表演,带动幼儿的情感体验,配以师生、生生互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幼儿尝试运用双簧这种艺术形式交流和表达自己对快乐的体验,提高相互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双簧表演的艺术魅力。
另外,我也希望能借助此次机会,吸引更多的同行们多开展此类型的活动,让孩子们去了解这种民族的艺术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以此激发孩子们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的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依据《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道双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曲艺,学习双簧表演的独特形式与特点。2.尝试用双簧的形式进行表演,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纲要》的基本点,因此在活动目标的确定和活动过程的设计上,我将努力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把学习双簧表演的独特形式与特点作为活动的重点,尝试用双簧的形式进行表演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歌表演《买菜》等。
2.物质准备:双簧表演所需的道具屏障、醒木、双簧表演录象片段。
二、说教法: 活动过程中,我将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极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直观、开放、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去观察、表演、创造。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为幼儿创设宽松氛围,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并运用演示、谈话交流、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努力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真正感受到表演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直观形象法:
教师首先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演,给孩子们提供初步的双簧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情和笑料,感受双簧表演的滑稽。在活动最后,幼儿通过欣赏小艺术家的表演视频,进一步感受双簧表演的艺术感和幽默感。
(二)谈话引导法:
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提问,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在已有的经验之上,通过积极思考、来获得新的知识与经验。在与教师的谈话交流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双簧的基本形式与特点,此方法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讲述法: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通过教师的讲述拓宽幼儿的知识经验,更直接的掌握双簧表演的艺术形式,同时为突破重难点做铺垫。
(四)双主体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创造者,他们带着对双簧表演的热爱与期盼、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对双簧表演的理解与体验,并主动与老师配合、沟通,汲取教师经验,获得教师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也是幼儿活动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教师带着欣喜把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对双簧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活动中,孩子可以自由尝试“前脸”或“后脸”的表演,同时不断从与同伴合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产生灵感并大胆、有创意地表现。在交流互动中学、尝试中学习双簧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活动中我将努力变幼儿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引导幼儿用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习活动转化为一个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
四、说活动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每一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双簧表演的特点进行引导,明确哪些内容需要幼儿自己观察发现,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直接告知,使幼儿对双簧表演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活动目标,使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提升。我将活动程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欣赏表演,引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双簧表演来吸引孩子,引发学习兴趣。但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双簧表演先不抖笑料包袱,让孩子集中精力来感知表演的内容、体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对表演中声音的变化提出疑问,使孩子们的思维集中到疑问上来,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二)再次欣赏,深刻感知。
孩子们有了疑问,但还没有答案,教师趁热打铁再表演一遍,这次孩子们带着明确的问题去欣赏,表演最后,教师抖出笑料包袱,揭示躲在后面配合的教师,孩子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感到惊喜、惊讶,这时,我适时追问:“是由几个人在表演?前面的人表演什么?后面的人表演什么?”让幼儿深刻地感知双簧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三)学习双簧表演。
本环节通过不断推进的三个层次的合作练习,让幼儿体验双簧表演中“前脸”和“后脸”的分工与合作,感受其中的幽默和快乐 1.师幼合作,初次尝试,引领成功。
双簧表演的台词既要精炼,又要生动有韵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借助幼儿所学歌曲作为台词,并尝试第一次合作表演:幼儿做前脸,教师做后脸。在教师和孩子的互动中抛出问题:前脸和后脸是怎么知道演出开始的呢?及时介绍双簧表演中“醒木”的作用。表演过程中,教师尝试与之前的演示表演变换抖笑料方式,在说“哎呀呀~哎呀呀~”时越说越慢,使前脸必须用越来越慢的动作表现,最后因“慢得实在受不了”而产生逗乐的效果,使幼儿切身感受到双簧表演带来的快乐。
为了满足孩子对另外一个角色的尝试,我会随机引导孩子进行第二次合作表演:幼儿做后脸,教师做前脸。同时启发幼儿尝试用不同的逗乐方式进行表演,除了最后一句说得越来越慢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让前脸受不了来结束表演,使幼儿感受到两次表演结束环节的越来越慢和越来越快对比产生的幽默效果。在老师的引领之下,孩子们体验到了表演成功带来的乐趣,对双簧表演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表现的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下一环节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2.同伴合作,再次尝试,分享经验。
《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依据这一精神,本环节我会放开手脚鼓励孩子大胆去表现,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都有提高。教师先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集体评价、整理、分享幼儿的经验,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之后,我将特别注意观察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我会提议让全体幼儿两两自由结伴合作表演双簧,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两种不同的角色,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3.提高难度,提升经验。
本环节是完成活动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上一环节同伴合作表演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提高表演的难度,我的导语是这样的:“除了歌曲《买菜》以外,你还想用双簧的形式来表演哪首歌曲?”请幼儿找到好朋友分配好角色之后,尝试用双簧的形式表演其他歌曲,然后到前面舞台上表演。为了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会对幼儿的创作表演作出积极反应,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幼儿在自主表演过程中逐渐掌握双簧表演的独特风格,体验其中的幽默和快乐。至此,本次活动的难点已突破,活动已接近尾声。
(四)提出期望,结束活动。
本环节是活动的结束环节,此时活动目标已完成,活动已接近尾声,为了将活动再次推向高潮,让孩子充分体验幽默、滑稽带给人们的快乐,我将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双簧表演视频,进一步感受双簧的艺术性和幽默感,同时借机再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双簧表演,对幼儿的表演给以鼓励和肯定,引导幼儿发现视频中的笑料并进行模仿,让幼儿在教师不断的节奏变换声中,模仿跑步的动作离开活动室,使活动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教案】
《双簧表演》
——大班艺术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双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曲艺,学习双簧表演的独特形式与特点。2.尝试用双簧的形式进行表演,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活动重点:
学习双簧表演的独特形式与特点。活动难点:
尝试用双簧的形式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会歌表演《买菜》等。
2.物质准备:双簧表演所需的道具屏障、醒木、双簧表演录象片段。活动过程:
1.教师第一次表演双簧,幼儿初步了解双簧表演的形式。提问:(1)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刚才的表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教师第二次表演双簧,幼儿进一步感知双簧表演的形式和特点。提问: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啊?刚才的表演哪里好玩?
小结:这样的表演叫“双簧”,双簧表演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个前脸,一个后脸,最后以抖笑料的方式结束表演。
3.师生合作表演双簧《买菜》。4.生生合作表演双簧《买菜》。5.尝试用双簧的形式表演其它歌曲。
提问:除了歌曲《买菜》以外,你还想用双簧的形式表演哪首歌曲? 6.欣赏双簧表演视频,进一步感受双簧的艺术性和幽默感。
卫辉市幼儿园
宋卫辉 2012.2
第四篇:大班艺术活动教案
蛋宝宝站起来啦
领域:综合活动(艺术、科学)
年龄段:5-6岁大班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线条大胆地在蛋上表现图案。
2、探索利用各种辅助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重点:能大胆讲述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及自己的操作过程。难点: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熟蛋,彩色笔
2、辅助材料:米、沙包、布、瓶盖、橡皮泥、积木、透明胶、海绵、纸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蛋宝宝激发兴趣:
1、幼儿自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启发幼儿:你想在蛋上画什么?你会用什么图案来表现?
2、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寻找在桌面上让蛋宝宝站起来。
师:怎样才能让蛋宝宝站起来呢?操作后提问:你们的蛋宝宝站起来了吗?
3、提供不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谈话交流:讲述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及操作过程
师:刚才我看到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蛋宝宝站起来了,谁能告诉我你怎样使蛋宝宝站起来的?(个别幼儿讲述并演示)
4、第三次操作,鼓励幼儿用没有用过的材料探索出更多的办法。
(1)让幼儿多使用几种材料使蛋宝宝站起来,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说:“我的主人只让我在一样东西上站起来,可是我很想到其它的东西上站一站,特别走在海绵上、在纸团上也站起来,你们能帮我吗?”
(2)幼儿操作,并分享与交流展示自己的方法。
师:这次哪几种东西帮助你的蛋宝宝站起来了。
三、结束活动: ——展示蛋宝宝
师:今天小朋友们让蛋宝宝站起来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蛋宝宝战得最稳。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教案:滑稽双簧
【活动目标】
1.知道双簧是中国传统曲艺里的一种,了解双簧表演的独特形式和方法,并尝试运用双簧的表演形式来表演律动。
2.学习双簧表演中“前脸”、“后脸”的分工与配合,并运用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表现双簧的滑稽。
3.体验双簧诙谐、幽默的情趣,感受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道具:衣服、鞋子、袜子、电视屏幕、相机。
2.知识准备:会律动《运动操》,曾在电视里看过双簧表演。
【活动过程】
一、引入滑稽双簧,引起兴趣。
请孩子和客人老师互动表演一次《运动操》
二、教师示范表演滑稽双簧,幼儿初步学习。
1.观看教师表演双簧,引起参与活动的兴趣。
2.谈论教师的表演,在谈论中揭开秘密。
师:“你们在笑什么呀?能不能和我分享一下?”(幼儿自由评说好笑的地方)
师:那有什么地方最好笑?(嗯,是的跟我们平时不一样,很滑稽,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来看一看)
3.介绍“前脸、后脸”
三、幼儿尝试表演双簧(幼儿练习并表演“运动操”)
1.两两组合徒手练习。
2.两人学习共穿一件衣服练习。
3.合作表演“运动操”(坐在位置上表演)
4.去舞台合作表演“运动操”
四、表演双簧《踏浪》
1.教师表演双簧《踏浪》
2.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共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