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

时间:2019-05-15 08:0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

第一篇: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第一讲.安全与我同行

教育内容: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合作交流,大胆探究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直抒胸臆,列举事例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 题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法制教育课教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五讲 揭示主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和测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

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

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

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典型例题

1.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2)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 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2)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法 制 教 育 教 案

小学六年级

第一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例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第二课: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即将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在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耀人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教学辅助用具: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原《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将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今天我们就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了解一下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分发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

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大致讲解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貌:

a、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

b、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分七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三章 学校保护;第四章 社会保护;第五章 司法保护;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七大亮点; a、既与国际公约接轨有体现国情; b、体现了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的原则: c、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d、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e、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的; f、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g、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

5、未成年人定义:

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联合国在拟订《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时,曾对未成年人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但最终未达成一致,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系指按照各国法律制度,对其违法行为可以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儿童或少年。”“未成年人人的年龄限度取决于各国本身的法律制度。”

6、未成年人的权利:

a、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b、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①、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②、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 ③、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④、未成年人平等的享有权利。

三、小结: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当然,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需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同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过度保护,不能忽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可能代替保护,但教育教育可能促进保护。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其保护。

第三课:让意外伤害远离我们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教学形式】

学生主持,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教学流程】

一、案例引出: 主持人宣读案例: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用幻灯片打出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学生:我认为甲是不小心把乙碰下去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算是违法; 学生:不对,如果说甲不违法的话,那乙的受伤岂不是没有人负责了吗? 学生:我也认为不应该因为不是故意的,就不违法,那这样的话,打伤了人,只要说不是故意的,不都可以逃脱法律了吗?

学生:我觉得虽说甲不是故意推乙下去的,但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所以他是违法行为。

学生: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伤害了他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并且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程度,就会构成违法,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老师: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主持人:乙经医院的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仍被医疗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我再请问同学们:(用幻灯片打出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学生:他犯了伤害罪。

学生:他的行为造成了乙的严重受伤,所以他侵犯了乙的人身权利。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主持人:接着幻灯片打出第3个问题: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

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有说罚款的,有说判刑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

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主持人:幻灯片打出第4个问题: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学生:我知道一个人做错了事,即使是无意的,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违法的,所以我以后要处事要慎重,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因为伤害了别人,其实也是伤害了自己。

学生:我觉得我们以后不能再与同学随意玩笑,尤其是在楼梯、阳台、马路边、河边等一些危险的地方,因为一不注意,就会有意外发生,我们不能让这个意外毁了我们的一生。

三、案例分析:

主持人: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案例: 出示资料:6月17日下午3:00,连江县东岱镇某小学六年级(1)班,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语文老师讲解和布置各种复习统考的题目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在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四课: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机智勇敢的于杰

教学目标: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教学方法:

事例引入,激发兴趣。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问题讨论,拓展思路。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

人的合法权利)

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

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二 分析理解

(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 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

(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

第五课 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要求:

认知:

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行为:l、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教学要点:

1、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当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

2、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3、在公共场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见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中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

2、收集与遵守公共秩序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生跟着录音熟悉课文内容(放录音)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出示(双江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4、出示图:

(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问:①几个小学生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②哪位同学的行为是好的?他做了什么事? 师小结:不遵守公共秩序害处大

板书: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证。

三、深化认识

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1、有的同学说:“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2、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板书: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四、行为指导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五、深入导行

生分组讨论: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

1、同学们在图书室里排队借书,你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排队而挤进了队伍。

2、你班某同学,在商场里乱扔果皮、纸屑,服务员批评他,他和服务员大闹,你上前劝阻,可这位同学不听。

师再问: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启发学生答出:要阻止、批评等)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附:板书设计

遵守公 ①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

共秩序 ②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第六课 在学校被同学打伤怎么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司法

2、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案件简介}1999年11月3日,蓬莱市王某有一男孩,今年九岁,上小学一年级,在学校期间被另一学生在玩耍时将左眼砸伤。经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花费医疗费五千余元,现在左眼视力只能达到O.3。请问,应由谁承担民事责任 {律师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精神病医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本案中,两学生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根据双方儿童过错大小由双方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又因损害是在校期间发生的,学校也有一定过错,也应承担适当赔偿责任。

第七课:玲玲能住在生母家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收养法》

2、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玲玲从小就被杨老汉收养。前不久,玲玲去看望亲生父母,生母见玲玲又懂事又会干活儿,十分喜欢,就让玲玲留在身边,不让她回杨老汉家。杨老汉几次催促都遭到拒绝。

请问:杨老汉能将玲玲领回去吗?

为了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我国于1991年12月公布了《收养法》。《收养法》第22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于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杨老汉收养了玲玲,并对她尽了抚养和教育义务,已经形成了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能随随便便就被解除。因此,玲玲的生母阻挠杨老汉领回养女是违法的。如果她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杨老汉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请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这一收养关系。

法律规定,收养关系建立后,任何一方都不得自行解除。如果收养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希望解除收养关系,应该协商解决或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二、总结全文,分组讨论

第八课:最常用的报警、报案、急救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

--监护人必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常用的报警、报案和急救电话和方法

2、懂得自己保护自己。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因此做为监护人不但应当熟练掌握110、119、120、122这几个最常用的报案、急救电话的使用方法,还应当教会孩子这些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匪(刑)警报案电话:110 1.报案范围:各类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及危害国家安全等案件。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0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情况简明扼要的叙述一遍。

③主要说明案发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和人数等;作案者(或受害人)的长相、身高、年龄、性别、衣着、特征等;作案时使用的工具;相关的车辆情况(颜色、车型、牌号等)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二)火警报案电话:119 1.报警范围:各种火灾 2.报警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9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火灾发生的地点(详细地址)、时间、火势情况及发生火灾地方的周围环境等简要的说明。

③如果知道是由什么引起的火灾及主要燃烧物和火灾现场及周围有无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也最好说明。

④说明火灾现场能否进大车(通往火灾现场的道路情况)。⑤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⑥待对方挂断电话,你再挂机。(三)交通事故报案电话:122 说明:有些地方尚未统一使用122报案电话,应以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公布的交通事故报案电话为准。

1.报案范围:各类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22(就当地交通事故报案电话)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交通事故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一遍。③说明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车型、车牌号码、事故起因、有无发生火灾或爆炸、有无人员伤亡、是否已造成交通堵塞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四)急救中心求救电话:120 1.急救范围:各种突发的严重急病和受伤。2.求救的正确方法: ①拨打120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病人或受伤害的病因、病情简单说明。如果知道病人或受伤者的病史及过敏药物和血型,也最好说明。

③说明病人或受伤害者的详细地址和发病时间。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

⑥可到路口去迎接救护车,以免救护车因找不到病人的地址而延误时间。提醒监护人特到注意: 监护人应当让孩子熟练掌握110、119、120、122这几个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但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在没事的情况下因为好奇就认为好玩而随意拨打这几个重要号码或虚假报警,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九课:亲生父母“卖”了自己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父母是无权“买卖”孩子的。

2、当自己遇见这样的事,应当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懂得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数日来,本报与福州《东南快报》展开新闻联动,为刚出生80天就被拐卖、如今已经三岁的亮亮寻找亲人。近日,神秘人物再次打进热线,一解小亮亮被拐“内幕”。记者根据神秘人物提供的线索,终于找到了亮亮的亲生父母,可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几天前,一曾扬言“再报道下去大家都有麻烦”的神秘人物终于再次打进热线,揭开了小亮亮被“拐”内幕。神秘人物自称姓廖,是小亮亮亲生父亲的好朋友,在看了亮亮被拐事件的跟踪报道后,他被报社浓浓的爱心感动,终于“站”出来道出详情。他说,亮亮的父母都是四川来蓉打工人员,于1998年5月生下亮亮。当时,夫妻俩已经有两个儿子,一家5口全靠夫妻俩每月500元工资度日,生活十分艰辛。因此,亮亮的父亲便萌发了将孩子送人的念头。正好他以前的同事,即抱小孩接头的四川妇女表示愿意牵线搭桥。不料,那四川妇女竟将亮亮“转”给犯罪嫌疑人王某,王某再将亮亮卖给闽侯大湖乡珍珠村郭厚金。此后,小亮亮的生父得到6500元“寄养费”。四川妇女和王某也都从中谋取到部分“劳务费”。

根据廖先生提供的线索,我们终于在闽侯南充鞋厂找到了亮亮的亲生父母。他们承认廖所说都是实情,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看到关于亮亮的报道,一直不敢露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将孩子卖掉已属违法行为,何况还有6500元“寄养费”无力偿还等情况,而要回孩子必须做亲子鉴定,这一系列麻烦让他们望而却步„„

在我们游说下,亮亮母亲终于答应去看看孩子。但车到半路她又不顾一切跳下车不去了。她说家里太穷,实在无力养育孩子,然后调头就走了。

二、分组讨论,总结全文

第十课: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合作交流,大胆探究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直抒胸臆,列举事例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教 育 教 小学六年级

案法

第一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第二课: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即将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在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耀人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教学辅助用具: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原《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将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今天我们就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了解一下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分发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

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大致讲解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貌:

a、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

b、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分七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三章 学校保护;第四章 社会保护;第五章 司法保护;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七大亮点; a、既与国际公约接轨有体现国情; b、体现了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的原则: c、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d、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e、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的; f、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g、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

5、未成年人定义:

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联合国在拟订《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时,曾对未成年人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但最终未达成一致,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系指按照各国法律制度,对其违法行为可以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儿童或少年。”“未成年人人的年龄限度取决于各国本身的法律制度。”

6、未成年人的权利:

a、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b、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①、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②、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 ③、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④、未成年人平等的享有权利。

三、小结: 新修订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当然,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需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同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过度保护,不能忽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可能代替保护,但教育教育可能促进保护。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其保护。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更是从“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出发,修定出了如此一部贴近民心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未成年人,只有以更高、更强、更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努力的加倍学习,珍惜每一分在学校的美好时光,才能以知识完备和武装自己,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让我们的祖国引领时代,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走向欣欣向荣,我们的伟大祖国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谢谢同学们、谢谢老师们!

第三课:让意外伤害远离我们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会场布置】

1、用幻灯片打出标题。

2、将教室座位布置成矩形,让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利于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形式】

学生主持,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教学流程】

一、案例引出:

主持人宣读案例: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用幻灯片打出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学生:我认为甲是不小心把乙碰下去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算是违法;

学生:不对,如果说甲不违法的话,那乙的受伤岂不是没有人负责了吗?

学生:我也认为不应该因为不是故意的,就不违法,那这样的话,打伤了人,只要说不是故意的,不都可以逃脱法律了吗?

学生:我觉得虽说甲不是故意推乙下去的,但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所以他是违法行为。

学生: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伤害了他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并且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程度,就会构成违法,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老师: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主持人:乙经医院的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仍被医疗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我再请问同学们:(用幻灯片打出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学生:他犯了伤害罪。

学生:他的行为造成了乙的严重受伤,所以他侵犯了乙的人身权利。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主持人:接着幻灯片打出第3个问题: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

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有说罚款的,有说判刑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

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主持人:幻灯片打出第4个问题: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学生:我知道一个人做错了事,即使是无意的,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违法的,所以我以后要处事要慎重,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因为伤害了别人,其实也是伤害了自己。

学生:我觉得我们以后不能再与同学随意玩笑,尤其是在楼梯、阳台、马路边、河边等一些危险的地方,因为一不注意,就会有意外发生,我们不能让这个意外毁了我们的一生。

三、案例分析:

主持人: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案例: 出示资料:6月17日下午3:00,连江县东岱镇某小学六年级(1)班,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语文老师讲解和布置各种复习统考的题目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在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四课: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机智勇敢的于杰

教学目标: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教学方法:

事例引入,激发兴趣。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问题讨论,拓展思路。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

人的合法权利)

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

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二 分析理解

(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 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

(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

第五课 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要求:

认知:

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行为:l、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教学要点:

1、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当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

2、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3、在公共场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见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中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

2、收集与遵守公共秩序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生跟着录音熟悉课文内容(放录音)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出示(双江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4、出示图:

(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问:①几个小学生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②哪位同学的行为是好的?他做了什么事?

师小结:不遵守公共秩序害处大

板书: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证。

三、深化认识

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1、有的同学说:“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2、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板书: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四、行为指导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五、深入导行

生分组讨论: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

1、同学们在图书室里排队借书,你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排队而挤进了队伍。

2、你班某同学,在商场里乱扔果皮、纸屑,服务员批评他,他和服务员大闹,你上前劝阻,可这位同学不听。

师再问: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启发学生答出:要阻止、批评等)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

附:板书设计 遵守公 ①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

共秩序 ②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第六课 在学校被同学打伤怎么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司法

2、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案件简介}1999年11月3日,蓬莱市王某有一男孩,今年九岁,上小学一年级,在学校期间被另一学生在玩耍时将左眼砸伤。经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花费医疗费五千余元,现在左眼视力只能达到O.3。请问,应由谁承担民事责任

{律师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精神病医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本案中,两学生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根据双方儿童过错大小由双方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又因损害是在校期间发生的,学校也有一定过错,也应承担适当赔偿责任。

第七课:玲玲能住在生母家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收养法》

2、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玲玲从小就被杨老汉收养。前不久,玲玲去看望亲生父母,生母见玲玲又懂事又会干活儿,十分喜欢,就让玲玲留在身边,不让她回杨老汉家。杨老汉几次催促都遭到拒绝。

请问:杨老汉能将玲玲领回去吗?

为了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我国于1991年12月公布了《收养法》。《收养法》第22条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于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杨老汉收养了玲玲,并对她尽了抚养和教育义务,已经形成了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能随随便便就被解除。因此,玲玲的生母阻挠杨老汉领回养女是违法的。如果她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杨老汉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请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这一收养关系。

法律规定,收养关系建立后,任何一方都不得自行解除。如果收养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希望解除收养关系,应该协商解决或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二、总结全文,分组讨论

第八课:最常用的报警、报案、急救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

--监护人必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常用的报警、报案和急救电话和方法

2、懂得自己保护自己。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因此做为监护人不但应当熟练掌握110、119、120、122这几个最常用的报案、急救电话的使用方法,还应当教会孩子这些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匪(刑)警报案电话:110 1.报案范围:各类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及危害国家安全等案件。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0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情况简明扼要的叙述一遍。

③主要说明案发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和人数等;作案者(或受害人)的长相、身高、年龄、性别、衣着、特征等;作案时使用的工具;相关的车辆情况(颜色、车型、牌号等)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二)火警报案电话:119 1.报警范围:各种火灾 2.报警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19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火灾发生的地点(详细地址)、时间、火势情况及发生火灾地方的周围环境等简要的说明。

③如果知道是由什么引起的火灾及主要燃烧物和火灾现场及周围有无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也最好说明。

④说明火灾现场能否进大车(通往火灾现场的道路情况)。⑤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⑥待对方挂断电话,你再挂机。(三)交通事故报案电话:122 说明:有些地方尚未统一使用122报案电话,应以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公布的交通事故报案电话为准。

1.报案范围:各类车辆所发生的交通事故。2.报案的正确方法: ①拨通122(就当地交通事故报案电话)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交通事故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一遍。③说明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车型、车牌号码、事故起因、有无发生火灾或爆炸、有无人员伤亡、是否已造成交通堵塞等。

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四)急救中心求救电话:120 1.急救范围:各种突发的严重急病和受伤。2.求救的正确方法: ①拨打120号码。

②电话通了以后,将病人或受伤害的病因、病情简单说明。如果知道病人或受伤者的病史及过敏药物和血型,也最好说明。

③说明病人或受伤害者的详细地址和发病时间。④说出你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⑤待对方挂断电话后,你再挂机。

⑥可到路口去迎接救护车,以免救护车因找不到病人的地址而延误时间。提醒监护人特到注意: 监护人应当让孩子熟练掌握110、119、120、122这几个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但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在没事的情况下因为好奇就认为好玩而随意拨打这几个重要号码或虚假报警,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九课:亲生父母“卖”了自己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父母是无权“买卖”孩子的。

2、当自己遇见这样的事,应当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懂得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数日来,本报与福州《东南快报》展开新闻联动,为刚出生80天就被拐卖、如今已经三岁的亮亮寻找亲人。近日,神秘人物再次打进热线,一解小亮亮被拐“内幕”。记者根据神秘人物提供的线索,终于找到了亮亮的亲生父母,可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几天前,一曾扬言“再报道下去大家都有麻烦”的神秘人物终于再次打进热线,揭开了小亮亮被“拐”内幕。神秘人物自称姓廖,是小亮亮亲生父亲的好朋友,在看了亮亮被拐事件的跟踪报道后,他被报社浓浓的爱心感动,终于“站”出来道出详情。他说,亮亮的父母都是四川来蓉打工人员,于1998年5月生下亮亮。当时,夫妻俩已经有两个儿子,一家5口全靠夫妻俩每月500元工资度日,生活十分艰辛。因此,亮亮的父亲便萌发了将孩子送人的念头。正好他以前的同事,即抱小孩接头的四川妇女表示愿意牵线搭桥。不料,那四川妇女竟将亮亮“转”给犯罪嫌疑人王某,王某再将亮亮卖给闽侯大湖乡珍珠村郭厚金。此后,小亮亮的生父得到6500元“寄养费”。四川妇女和王某也都从中谋取到部分“劳务费”。

根据廖先生提供的线索,我们终于在闽侯南充鞋厂找到了亮亮的亲生父母。他们承认廖所说都是实情,而且他们从一开始就看到关于亮亮的报道,一直不敢露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将孩子卖掉已属违法行为,何况还有6500元“寄养费”无力偿还等情况,而要回孩子必须做亲子鉴定,这一系列麻烦让他们望而却步„„

在我们游说下,亮亮母亲终于答应去看看孩子。但车到半路她又不顾一切跳下车不去了。她说家里太穷,实在无力养育孩子,然后调头就走了。

二、分组讨论,总结全文

第十课: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合作交流,大胆探究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直抒胸臆,列举事例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教育内容: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

1、(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题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例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

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和测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

系?(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

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

不上保护。

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

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典型例题

1.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

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2)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 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2)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不和烟酒交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学生自己周围人的吸烟状况和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我国面临着“烟民”人数多,危害大的问题。

2、通过学生的环境调查---选择学校附近的某一区域或某一公共场所,看一看有多少烟头,了解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3、懂得酗酒的危害,吸毒的危害,并学会抵制一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为,并能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4、了解国际上对禁烟、禁毒的一些积极行动和有力措施,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不和烟、酒、毒品交朋友。

教学重难点:

懂得酗酒的危害,吸毒的危害,并学会抵制一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为,并能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进行有关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并进行整理。

2、准备有关录像、录音资料、设备。

3、彩笔、白纸。

4、准备有关图片宣传资料。

5、设计禁烟广告宣传标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调查结果展示与讨论(机动)或调查学生家庭中爸爸(爷爷、外公)抽烟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家人的态度等。

1、将学生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结果进行展示。

(1)统计

被调查对象年龄段:青少年()人;成年人()人。

烟龄:1—3年()人,3—5年()人,5-10年()人,10年以上()人。

患病情况:何种疾病:()()()()

抽烟时间:()()()()

被调查人对吸烟的态度:

(2)结论与启示(由同学们自己填写)

2、分小组讨论结论与启示。

3、每个小组在白纸上写出本组同学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4、交流各个小组的观点。

(二)结合书本资料及课前调查情况讨论“吸烟的危害知多少”。

1、学生阅读书本资料P8-9。

2、同座位同学相互讨论。

3、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吗?

4、说一说:(1)课本第9页的漫画是什么含义?

(2)如何看待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三)画一画,你能将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或对环境的危害画出来吗?

1、分小组讨论、设计。

2、展示设计结果,并向全班同学说明设计意图。

(四)谈一谈,吸烟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

(1)阅读课本第十页小资料---危害知多少,(2)同学自由发言谈感受。

(五)模仿表演

1、阅读P11,由一组学生扮演走进吸烟误区的学生,另一组同学扮演心理医生。

2、互换角色表演。

3、比一比,哪组同学心理处方最有效。

4、教师总结,引导。

(六)怎样帮别人戒烟

1、阅读课本中有关资料。P12-13

2、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方法多。

3、说一说:你有帮助别人戒烟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做的?

(七)世界无烟日的宣传

1、阅读课本收有关世界无烟日的小资料。P14

2、设计“无烟学校”宣传语。

3、在班级的宣传栏里贴上禁烟标志。

4、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禁烟标志的?

(八)法律宣传员

1、阅读课本第14页“法律看台”。

2、说一说有没有违反这些法律条文的现象,应如何对待?

3、设计一段小品宣传“法律看台”中的内容。

(九)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戒烟方法,帮吸烟的爸爸(爷爷、外公)戒烟,帮身边的人戒烟。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1、你是怎样帮助周围的人戒烟的?

2、别人怎样对待你的戒烟帮助?

3、你觉得你的做法成功吗?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通学习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吸烟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行动宣传戒烟,除了吸烟以外,还有很多人有着另一个不良的嗜好,这就是酗酒,据统计,我国每年酒的消耗量相当于一个西湖,十分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酗酒的危害有多大。

(三)大家谈---我见过的醉酒人

1、同学们家庭及父母的朋友中有没有酗酒者,他们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

2、自己有没有饮酒的经历?

3、用一句话说明酗酒的危害。

(四)相声欣赏或表演

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目的就是寓乐于教,使学生在欣赏节目的同时知道酗酒的危害。

4、分工---绘画小组和文字抄写小组

5、如果当堂课内完成不了,可在课后继续完成。

(五)远离毒品

1、我们了解了吸烟、酗酒的危害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另外一种更可怕的东西---毒品。

2、放有关资料录象片或图片展片:吸毒的悲剧下场。

3、展示毒品危害的统计数据(参见课本第16页有关资料)。

(六)了解毒品是什么

1、什么是毒品?

2、毒品有哪些危害?

3、殷汉林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4、为什么说毒品是“白色瘟疫”?

(七)想一想,说一说

1、你还知道哪些吸毒危害的事例。

2、你知道为什么一日吸毒,终生想毒吗?

3、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4、你知道有关禁毒英雄的故事吗,向大家说一说。

(八)表演

1、分组根据课文中“科学告诉你”编制节目――如何拒绝“毒招”。

2、表演、欣赏、点评(由学生自己完成)

2、教师总结、引导。

(九)课后作业——做一个远离烟、酒、毒品的社区宣传员。

1、漫画、标语设计:主题――远离毒品或毒品的危害;要求:主题突出,简洁明了;

2、大家一起出黑板报:主题:我们对烟酒亮“红灯”。

板书设计:

2.不和烟酒交朋友

吸烟的危害

为酗酒者醒醒酒

远离毒品

第五篇:小学法制教育教案2

遵守公共秩序

一、教学要求:

认知:

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行为:l、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二、教学要点:

1、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当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

2、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3、在公共场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见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三、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中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

2、收集与遵守公共秩序有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生跟着录音熟悉课文内容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出示(双江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4、出示图:(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问:①几个小学生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②哪位同学的行为是好的?他做了什么事? 师小结:不遵守公共秩序害处大

板书: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证。

三、深化认识

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1、有的同学说:“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2、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板书: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四、行为指导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五、深入导行

生分组讨论: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

1、同学们在图书室里排队借书,你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排队而挤进了队伍。

2、你班某同学,在商场里乱扔果皮、纸屑,服务员批评他,他和服务员大闹,你上前劝阻,可这位同学不听。

师再问: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启发学生答出:要阻止、批评等)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附:板书设计

遵守公 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 共秩序 ②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一(1)班

4.22

下载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五篇)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法制教育课教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

    接龙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接龙小学六年级 二00九——二0一0学年 第一学期 第一课时 《接龙小学六年级班级管理制度》 为了确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111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教育内容: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陶咀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六(1)班法制教育教案 黄跃宏 一、课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二、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三、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第一课 一、课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三、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

    法制教育教案2

    法制教育之自我保护 一:知识技能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共五篇)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东苑学校六(2)班法制教育班队会 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