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而非“关住”-小学德育案例故事叙事
“关注”而非“关住”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 象。
——题记(苏霍姆林斯基)
“老师,我不想转学” ——转学的**
“老师,下学期我可能要转学了!”期末考试临近,就连课间十分钟我也要坐在讲台旁批改试卷,听到仝仝略带沙哑略带忧伤的声音,我放下了手中的红笔。
“你要转去哪个学校?”我很疑惑。
“我要转到南化四小(区内名校)。”仝仝稚嫩的声音中我丝毫没有听出应有的喜悦。
“南化四小很棒啊!怎么好端端的要转学呢?”我试图安慰我们班这个个子最小的小不点,又试图想知道转学的原因。
“我爸爸让我转的,南化四小靠我家近,我家就在南化四小的后面。”说完挠挠头,又眨巴着小眼睛却是一脸无奈告诉我:“可是我不想转学。”
“为什么呢?靠家近多方便啊!”我略带惶恐。“转学以后,我就看不到同学了,也看不到王老师了!”仝仝的心中满满的不舍。
“妈妈救我,有人拉我的耳朵” ——回顾“拉耳朵”事件 小小的年纪,却如此的多愁善感,鼻子突然间一阵酸痛。仝仝对我的依赖和留恋我能感受得到,应该是在“拉耳朵”事件发生以后产生的。
“老师,我家仝仝到底在学校受了多大的惊吓?夜里说梦话让妈妈救他,吓得尿裤子,满头大汗!追问以后才知道是因为在学校看电影时有人拉他耳朵,而且拉得很长。”深夜班级qq群里的这条消息无人关注。
第二天一大早,看到闪烁的qq群,我的心里惴惴不安,看到仝仝的耳朵没事,心里踏实了许多,这才开始调查事情的真相。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昨天下午看电影,人很多,我们班的小朋友在黑暗的环境下你推我搡,导致小朋友们像叠罗汉一样拥挤在一起。但是小朋友们都说没有看到有人拉仝仝的耳朵。仝仝却坚持说,就在混乱的情况下有人拉了他的耳朵,而且拉得很长。当时我和班主任戴老师都在场陪同孩子们看电影,都不曾看到有人拉仝仝的耳朵。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
于是我打通了家长的电话,和家长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由于孩子第一次看大棚电影比较兴奋,在漆黑的情况下小朋友们挤在一起,秩序有点混乱,导致仝仝仝受到了伤害。然而事过境迁,即便我是警察恐怕也很难调查。于是我向家长保证,今后一定密切观察,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一番交流后,仝仝妈妈慢慢开始哽咽,一位出于本能的护犊心理的妈妈在对我卸下心防后一点点地吐露着心声。仝仝虽然是一个男孩子,可是他却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孩子。上一年级后也极其不适应小学的生活,谨慎细微,每天放学回来后都主动写好作业,一直等到妈妈很晚回去检查了所有作业,保证没有遗漏任何作业后,才敢睡觉。因为他怕没有完成任务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和同学相处时也战战兢兢,班上有两个“小霸王”经常让他帮他们写作业,如果不写就让个子高大的男生来揍他。胆小的仝仝有一次把“小霸王”的作业偷偷地带回家做,被妈妈及时发现了,追问之下才得知了真相。每天为他准备好的铅笔橡皮也总是无故消失,原来是被“小霸王”们掠夺走了。
听到这里,我自责地叩问自己:仝仝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到底受了多少委屈?他是怎样每天如履薄冰地度过的?然而现实要比这些遭遇更为残酷,妈妈告诉我,仝仝其实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妈妈在他上一年级之前刚离婚,虽然判给爸爸却一直跟妈妈生活,因为爸爸有暴力倾向。从幼儿园起,爸爸不仅经常打妈妈还打仝仝,因此才造就了仝仝如此胆小的性格。
妈妈说她一个人抚养孩子非常不容易,希望老师能多关心仝仝。这是一位妈妈的请求,多么简单又朴实的请求,却让我在挂完电话后不禁自责起来。在拉耳朵事件之前,我对仝仝像别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在一视同仁的教鞭下我居然让一个六岁多的孩子对老师望而却步,心生敬畏。是“畏”多于“敬”,我该如何扭转现在的局面,让“敬”多于“畏”?
“老师,你的手真暖和” ——“关注”而非“关住”。我渐渐有意识地开始关注仝仝,关注他有没有受到“小霸王”的欺负,关注他喜欢跟哪些小朋友一起玩耍,关注他上课听讲得是否比以前认真,小手有没有举起来。我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小细节,仝仝很爱和班上比较小个的小女生玩耍,仝仝很爱帮组长一起收作业本,仝仝很爱倒垃圾,仝仝很爱“多管闲事”,那是因为他乐于助人。现在,我只是给他一个赞许的大拇指,他却还了我一个注视的眼神,一双高举的小手;我只是在不经意时奖励他一张口算卡片;他却自己模仿着做了几十张口算卡片,还每天坚持练习;我只是陪他吃了一次午饭,他就从此每天把饭吃得精光;我只是在进入校园时偶遇仝仝,像对待别的孩子一样,拉住他的小手一起走进教室,他却激动地告诉我:“老师,你的手真暖和。”
因为我的“关注”,仝仝逐渐增加了勇气,树立了信心,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上课也更有精神。有太多像仝仝这样内向的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就如同鲜花小草需要阳光雨露,如同鱼儿需要小河大海,如同人们发一条状态希望得到朋友圈的关注。“关住”一颗心灵,你便埋住了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关注”一个生命,生命之花便能悄然绽放。
第二篇:德育叙事案例
德育叙事案例:好习惯成就好班级
一年级 王静
新学期开学,像以往一样,一年级各班都要进行行为习惯的复习与巩固。许多同学,包括原来是班干部的同学都出现了开学的兴奋状态,还没能马上回归正常的课堂秩序。
一年级的小同学在上学期已经进行了行为规范的训练,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因此级组规定在开学的一个星期内,一年级要迅速回到学习状态,恢复原来的好习惯就是班级首先要做的事情。
一、案例叙述
(一)问题切入
星期二早上上早读课了,我经过101班门口,发现一个小同学披着校服背着一个大书包,手上拿着一个面包边走边吃跨过校门向这边走来。
(二)德育故事
为了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一年级准备利用一节班队课专门进行复习和教育。
班会课之前,我特意教学生读《小学生行为习惯儿歌:》这首歌:
书,不唯上,超越文本当自强;
在课堂上,我用这首儿歌引入了故事展开教育:每天早上,叮呤呤的小闹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知道,我该起床了。因为我要去上学,我是一名可爱的小学生了。如果起床晚了,我就可能上学迟到了。我知道,当一名小学生,上学不能迟到。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我对妈妈亲切地说:“妈妈,我自己整理吧,自己的事自己做,我是小学生了。”背上书包我高高兴兴上去学校。一路上,小鸟为我歌唱,小树为我欢呼,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来到学校见到老师说声:“老师,您好!”,见到同学说声:“同学,您早!”。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应懂礼貌。
故事起了正面引导的作用。而后,我安排了几位平时比较听话,能讲的学生来说养成好习惯的好处病明确拥有好习惯,是一个人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素质。
十五分钟后,我看形式极好,于是把早上见到的情形复述给小同学进行评议,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并对这种行为有耻笑的态度。之后我小结了班上习惯养成好的同学名单并给予了表扬。二、一点反思
习惯培养是一年级的重点。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天,班主任都准备好了对学生行为规范和习惯的统一要求,开学的第一天,就是要明确这些要求的。小同学从此便按这个要求每天坚持,一个月后进行评比达标。然后就是巩固到形成习惯。这样,小同学便很快能进入正常的学习作息,并能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但有部分学生在家的习惯教师无法监督,比如作业、在家的卫生等的习惯,这样久不利于习惯的有效形成,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只有家长配合对学生在家的有效监督,这样习惯的形成才有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会对家长提出统一的要求。另外,教师是一个必要的教育角色,只有教师不断监督和坚持,学生才能在21天到90天这段时间内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要能,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了。
2013年3月1日
德育叙事案例
四年级
梁家凤
期末复习阶段,由于复习量大,许多学生都整天愁眉苦脸的。我总想找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第二天,我利用早自习的时间给他们看了一段视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视频中的主人公是力克·胡哲。他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10岁那年,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他是澳大利亚第一批进入主流学校的残障儿童,也是高中第一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残障者,并获压倒性胜利,被当地报纸封为“勇气主席”。这是一个感人的立志故事,我希望学生能从故事中有所感悟,了解残疾人的乐观向上,找到人生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刚开始播放视频的时候我没有说太多的话,没有太多的铺垫,我只是告诉学生们今天我要给他们放段视频。学生们很兴奋地等待着我接下来要放的视频。等视频一开始学生们就开始聚精会神地看起来。等故事的主人公刚一出现时,学生们先是惊讶,随后便是哄堂大笑,我听到有些学生在议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尤其是在主人公说到,我只有一条“小鸡腿”时,坐在第一排的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又笑了,而且还在不断重复着那句话“小鸡腿、小鸡腿„„”一边重复一边笑,随着视频的播放,班里渐渐安静下来了,笑声已经消失,伴随着的是沉默,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由于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不得不中断视频的播放,孩子们一看到我把视频关了都很失望,一直在要求我打开再接着放,但是要上第一节课了。面对着这种情况我只能把视频关掉,孩子们似乎还没有从刚才的视频中缓过神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我告诉他们先上第一节课,等中午自习的时候我再放给他们看,孩子们这才下课。等到中午的时候,学生们又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早上没有播放完的视频。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再笑,也没有再说话议论,直到视频播放结束。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们还似乎意犹未尽,若有所思。我问他们:“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一个学生回答我:“老师,我觉得他很可怜。”他刚说完,就有人反驳道:“老师,他不可怜,他很快乐。”我惊讶于学生的回答,学生们看完这短短四分钟的视频就能有这么多的感受,这么多不同的理解。“是啊,在这个世上有许多不幸的人,但所谓不幸主要取决于你的心,如果你能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你就会找到人生中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高兴。”我这样总结到。学生们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又接着说:“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同样的问题,有的人愁眉苦脸,有的人笑着想办法解决。你们赞成哪一种做法?”“第二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微笑着又接着说:“现在是期末复习阶段,老师知道你们觉得复习课有些枯燥,有些累,那我们该怎么想呢?”“我们现在累一点是为了考试能考好,考好了,家长也高兴。”“我们现在在这么温暖的教室里学习,还有好多孩子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呢!”“我们都是健全的人,有的残疾人想学习都很困难。”„„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我看着、听着,然后开心地笑了。
在这里之所以讲述这段发生在我们班真实的故事,我是想说,一个班集体班风的建设,良好氛围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模式。
第三篇:鸡蛋小支点,成长大世界-小学德育案例故事叙事
鸡蛋小支点 成长大世界
总有那么个“他”,沉默寡言,冷漠不语,几乎不参与班级任何活动;总有那么个“他”,缺乏自信,甘愿落后,不知不觉就被同学边缘化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视“他”为一个具有自身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承担起挖掘潜能、找到闪光点的职责:他或许喜欢追逐打闹、不得消停,却能在体育运动中挥汗拼搏;她或许不爱语数外,却能在音符间找到快乐;她或许上课从不听讲,但痴迷于动手琢磨自己的小制作……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做出妥当的引导,同时“牵线搭桥”,巧妙借助同辈学生的平行影响力,使教育内化,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那团纸不是垃圾!我也想做护蛋装置!” 大清早,我刚往教室门口一站,正前方讲桌下一团醒目“垃圾”便赫然闯进眼帘:又是L的“包干区”!L是我们班一个“遗世独立”的女孩!课上不听讲,课下无玩伴,永远呈现一种状态——低头不语,独自拨弄早已成为手工用纸的教科书和练习册。一年级入学至今,父母从未露面,只有爷爷拾废品维持着两人的生计。正当我打算亲自打扫时,才看明白这团“垃圾”是几张反复折叠成多层的皱纹卫生纸,不偏不倚的“卡在”讲桌的桌腿下!我心中不禁一震:L这孩子不会是在……!几经追问,L才断断续续的说出了实情:这不是乱丢的垃圾!她也想做出让鸡蛋落地不碎的装置,这是裹鸡蛋用的,但想起那天英语课上的“意外”,老师没注意到讲桌不稳,双手重重的撑了上去,直接踉跄了好几步……她就把皱纹纸折折,垫在讲桌下,先用上……
晶莹剔透的童心!温暖美好的善意!
(二)鸡蛋来了,心暖了
回到办公室,我久久不能平复。L是一个早已被同学贴上了“怪孩子”标签的人,但L绝不冰冷,她心里至少还深植着纯真的童心,还深植着对老师的尊重与温暖,还燃烧着对手工制作的着迷。
手工制作!作为我校“校园记录秀”活动的科技项目,“让鸡蛋飞”挑战赛要求选手设计一个装置,将鸡蛋置于其中,从二楼扔下而蛋壳完好、毫无破损。挑战装置越轻,空中停留时间越长,得分越高。我心中很清楚,即使L全部用那些皱纹纸包裹起来,鸡蛋仍然必碎无疑。
鸡蛋会碎,乐于动手制作、勇于实践挑战的热情不能碎!L刚刚伸出触碰趣味科学的触角,决不能半途而废地“夭折”在我的“讲桌脚下”!隔天,我把L叫到办公室,摸摸她的头,把买好的鸡蛋送给她,并一字一句的告诉她:你很聪明,你一定能做到!末了,我还叮嘱她:你们家可是实验品“仓库”哦,和爷爷一起找找那些瓶瓶罐罐,或许会派上大用场!L跑出办公室,突然又回了头,“赐予”我一个从未见过的温暖笑脸。
(三)备“战”小分队
X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学生中享有很高“认可度”,L也没少崇拜过她,L又跟她住在一个小区……我不禁“计上心来”,不如由我“牵线搭桥”,让她俩组队备战“让鸡蛋飞”吧!
月底是挑战之日,中午时分,我正路过五(3)班,被两声清脆的“Miss Yan”声音叫住了脚步,居然瞧见X同学带着她的两个小伙伴与小L拥在一起,手里拿着漂亮的装置:“这是我们拆了坏了的雨伞做的,这能让鸡蛋降落得又慢又稳”。L依然显得羞涩,只“惜字如金”的补充一句:这个快递盒里装着鸡蛋!
看到她们这段时间来都能这么和谐的团在一起,我好些激动,幸福而又欣慰地望向她们:“愿你们继续好好合作下去!”
我最终没在终极纪录创造者名单中看见L和X的小分队,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次备“战”中,小小的鸡蛋无意间演变成了有力的支点,让L成长了,让她找到了存在,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友谊!
天生我才必有用,“记录秀” 不以分数论英雄。作为教师,当我们摈弃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旧观念,抓住契机,施以妥当的引导和挖掘,“对症下药”,那每个“她”都可以是天才。英语单词之于L,或许只是一堆无法识别的乱码,但折纸、小制作却可以成为她的世外桃源,她可以在这块领地里天马行空。
这也在L的挑战故事中得到了证明:“X说要陪我一起回家写作业,等写完之后,可以跟我一起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我可高兴了!作业很快就写完了,我们在爷爷的废品堆里找到些海绵,我和X一起用海绵将鸡蛋包裹起来从二楼向下抛,鸡蛋碎了。接着我们又把鸡蛋和水灌进了洗衣液瓶里,又失败了,瓶子太重了。我们不灰心,继续实验。X和我发现了一个被下下来的坏雨伞布,我们把它展开,让爷爷连了根线,我把鸡蛋用海绵包上,用透明胶封好,降落伞带着裹了泡沫的鸡蛋缓缓落地了,鸡蛋居然没有破……”
当L逐渐感受到来自X同学真诚的友好时,她逐渐放下了心防,试着敞开心扉。字里行间中,我看到的是L在与朋友接触中获得的认同感与内心满足感。我,之于L的帮助,绕不开“无法平视”的客观问题,而“牵线搭桥”后的同辈互助,可以将孩子的问题交还到孩子中去解决。比拟来自长辈、老师强制性的帮助,平行的影响显得更为有力,同伴沟通更加容易,对等的同伴关系更适合L进行情感寄托。安全、认同等多方面的需要在平等的同伴交流合作中获得,这远比与老师的交流更为自由。
教育是“无声”的,就像默默滋润大地的春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老师“无声”帮助下会充满自信,得而自然;教育是“无为而治”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居高临下,不强为,不妄为。同时,教育也是师生相长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心会被一颗颗剔透的童心“刷新”。在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学生反倒会成为我们的老师,也让我们成长,唤起我们的教育初心。
第四篇:德育故事、日记、案例
(摘录,供参考)德育故事、日记、案例撰写指导 在德育叙事研究中,德育日记最为简单,是对教育工作的定期记录,是对日常教育工作情境的回顾和反思,它有利于增强教师对日常的教育生活、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日记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是每周记录一次。写作德育日记应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日期、地点(教室、办公室等)、参与者、发生的事件及过程、思考与分析等。许多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如顾泠沅老师),都采用写教育日记的方法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德育故事是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或多个教育事件,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德育故事不是记流水帐,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德育故事的撰写要求教师在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叙述教育事件,描述事件细节,在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中解析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展示故事中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德育案例是研究者对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典型性事件的真实描述。德育案例的撰写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个好的德育案例,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有关情况,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要有案例的细节,要有某种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还要表明自己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与分析,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篇:工作案例(教育叙事故事)
工作案例
我们的故事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我班有个学生叫任子俊。高一上学期前段时间,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按时交送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班级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期中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我内心一横:我不改变你,誓不罢休!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奶奶,通过其奶奶的介绍,我才了解到:原来他的父母两年前离婚,父亲为维持生计去外地打工,不理家事。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看着他。原先,这个孩子可听话了,只是最近两年才难管的。他奶奶由于年龄大,也管不住他。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乒乓球。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乒乓球,给他讲打乒乓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世界杯,乒超联赛”等,谈论王浩,马龙等乒乓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乒乓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找热水........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能达到及格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老师都觉得他懂事了由于纪律表现不断好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好起来了。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交流讨论学习生活。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午休、晚休及自习课,他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生。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看着他上课如此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起来。
反思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结论:
(一)、以生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生为本”,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跟他们成为朋友,站到朋友的角度去跟他交心,交流。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对于这样特殊的学生,我蹲下来跟他说话,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认识不足,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二)、团结互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因此,我从同学和同学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到同学间的情和爱。让他感受到同学给他的帮助和带给他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同学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他努力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同学。
其实在很多时候,“后进生”和“优等生”只有一线之差,老师只要态度正确、施教得当,再加上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是再厚再坚硬的冰也能把它融化,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遵守纪律、积极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