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影评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生活必需品
臊子夹馍 发布于: 2013-02-04 16:36
爱情轻喜剧【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应该算是身为导演的大卫·O·拉塞尔的一次回归,从技惊四座的处女作【打猴子】到树立地位的成名作【夺金三王】都是清一色的喜剧题材,不同的只是场面上的升级。
2010年的【斗士】之所以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皆是因为拉塞尔驾驭传记和运动题材的能力通过这部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多项奥斯卡提名既是对它的褒奖,也显示出拉塞尔的创作倾向有意无意地对上了学院派的审美标准。奥斯卡是每个电影人的向往,连中国电影每年都叫嚣着冲奥,更别说美国导演了,既然已经尝到了此间小小的甜头,那么拉塞尔继续征战颁奖季是必然的。因而,此次【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虽然回到了拉塞尔所熟悉的喜剧片,但已不见他初期作品中的那种冷幽默,转而以温暖人心的主题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打造了一份可口的餐后小甜点。
说这部影片是餐后甜点也许会招来一些非议,但是就奥斯卡金像奖而言,喜剧片的确不是它的正餐,除开去年略带喜剧风格的默片【艺术家】,进入21世纪以来,还没有哪部正儿八经的喜剧片获得过的最佳影片。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基本上每年的提名名单里都有一部人们脍炙人口的喜剧电影,无论是【后人】【孩子们都很好】还是【阳光小美女】,这样的电影就像生活必需品一样,尽管制造不出什么轰动效应,却总是被人们挂念着。
与近年获得提名的优秀喜剧电影相似,【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家庭色彩很浓,影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男主角帕特的家庭环境:前来接他的母亲爱子心切,而压根不知道他要回家的父亲则是一副把美式足球当作一切顾不上儿子的摸样。患有精神疾病在医院呆了8个月刚刚出来的帕特没有工作,还被老婆戴了绿帽子,这一背景设定已经表明这么个不算多温馨的家庭就是他最根本的生活基础。与此对应,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对于他逐步摆脱心理阴影、走出生活低谷,家庭也充当了重要的施加影响的角色。拉塞尔延续了【斗士】刻画家庭成员的独到手法,其高明之处在于杜绝主角的亲人被符号化为亲情关系的代言人,代之以情节冲突关系中的一方为影片提供更为激烈的戏剧张力,在本片中将这一任务完成得最彻底最鲜明的正是由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帕特父亲,他爱球如痴,又好赌成性,他不惜让帕特加入自己赌局的行为起初也遭到了儿子的反对,最终却帮助儿子渡过了难关,这一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堪比【斗士】中拳手米奇的母亲爱丽丝。
这里不得不说说拉塞尔对演员的调教功力,据说这位固执的导演从不会修改自己的剧本,这看似有些不近人情的做法,实际上总能够为演员的表演带来跨越性的转变。贝尔加冕奥斯卡最佳男配便是凭着在拉塞尔上一部作品中银幕形象彻头彻尾、由表及里的改头换面,而此次不光是布莱德利·库珀一改他自【宿醉】以来最常出现的贱样,摇身一变成了思维有些怪异还异常乐观的轻度精神病患者,更值得一提的是二度提名奥斯卡女主的珍妮佛·劳伦斯在本片中贡献了可能是她从影以来最具女人味的一次表演,以往这个长相不太甜美的姑娘总是以比肩男人的冷硬角色亮相,这次她的华丽转身则从一出场就握住了观众美的咽喉。
翻开早先的作品年表,拉塞尔的创作毫无疑问是现实主义的,他的影片从来不缺对人的现实困境的描绘,犀利讽刺的语调更是具有余音绕梁的效果。【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因其改编自小说的题材也许没有给予导演太大的发挥余地,但是精神病患者的人物设定依然可以成为一条深入探讨边缘群体生存和内心状态的道路,可拉塞尔还是选择了相对比较保守稳妥的以爱情作为重点的叙事结构。这种取舍不失为将文学作品影像化的好方法,但大幅度地摒弃了小说式的对人物,特别是有些心理病症的主人公精神层面的转变和发展,整个故事情节的进行只是遵循了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忽视了人物的情绪线,给观者的感觉经常是剧情拖着人物走,而不是人物带着剧情走。所谓的现实主义只有依靠大量的过肩镜头和手持摄影在表面上勉强维持,骨子里则与老派的爱情喜剧无异。
关于爱的温暖影片,每年我们都能见到不少,只是对这位从【斗士】起技法趋于成熟的导演,人们的期待并不止于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想起很多影迷曾经就【夺金三王】宣扬美式人道主义拯救世界的结局所表达出的不满,还是希望拉塞尔的眼界不要被小金人的魔力所局限,不要让保守成为习惯。
第二篇:《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影评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影评
“因为我是这样疯狂的人,所以你也要做这样疯狂的事情来配合我。”看到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派特对詹妮赋·劳伦斯饰演的蒂凡妮说出这样“臭味相投”的话时,不知怎么,我居然会想到蒂姆·波顿和海伦娜·博翰·卡朋特这一对。我知道这很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啦。只是突然感慨,就算你再怎么奇特、特别甚至奇葩。这世界上总有一个和你相似的人愿意陪你疯疯癫癫到永远。
看到不少人念叨剧情的老套,不知道是不是好莱坞一贯的大团圆结局让人厌了烦还是自己的生活太美好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在电影里找希望找憧憬。但是不论别人怎样看待《乌云》的剧情以及剧本,我是很青睐这样的模式。就像电影里派特BB海明威BB那些阴暗让人看不见希望的小说一样,他总是念叨着积极乐观之类的词语,倒是很明白这种刚从精神病院出来的人。因为自己的生活太过一团糟了,消极的不知道上哪里找希望去,所以只好一边埋怨一边鼓励自己。常常是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派特得不到的就是生活中的积极向上。所以基于这一点,大团圆式的结局倒是很契合片中人物性格,也没有什么不对。
派特的情绪起伏很大且不会控制这在他因为差点打死和老婆偷情的历史老师之前就已经初露端倪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觉得耳闻爱人背叛比起什么捉奸在床的把戏要弱爆了,尤其是你捉奸在床的时候背景音乐居然你们结婚场景时的配乐,鸳鸯浴毫不羞耻的洗着还叫你回避一下。所以在得知派特是因为差点打死和老婆偷情的男人而进入精神病院时我真的要为这个人叫屈了。打死才是正常的,打不死才是精神有问题。尽管派特被心疼自己的母亲接回了家,但是他的病情并没有好转,每当他听见那首歌曲时都会压力山大到抓狂。看到这里你以为这是他承受的所有苦难时,你就错了。什么父子关系的难以相处才是到了他悲惨的顶点。人生真的是需要正能量,所以我好乐于看见这样的人从逆境中走出把生活欠他的一次性讨回来。这一点很像法国片《锈与骨》,都是生活的边缘人群都是相互扶持,惺惺相惜。如果说有人觉得《乌云》的感情系来的太突然,我倒是能用电影里派特的话为他解释一二。在影片的结尾,派特对蒂凡妮说当他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应该清楚自己对她的感觉,只可惜他花了太长的时间来确认。没错。当他们在罗尼家相遇,两人针锋相对口无遮拦的时候,观众都会明白他们遇见了对的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对二人感情的铺垫,所以当最后的感情戏爆发时,我一点不觉得惊讶,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大卫·O·拉塞尔在感情戏上处理的很好,镜头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但是该有的感情流露的恰到好处,二人跳舞时的身体接触,那一段的蒙太奇处理,已经暗示了即将发生的一切。www.xiexiebang.com
再者就是纪实的影像风格,尤其是在处理派特与罗伯特·德尼罗对戏的桥段上,写实的风格则更加突出,德尼罗那种近乎真实的演技在《愤怒的公牛》里已经出神入化了,这样的大量台词飚戏,语速急促只有让人大呼过瘾的份儿。一般在运用台词对戏讲出大量信息量的场面上都会采取手持摄像,这样轻微的晃动感加上演员真实的演技,会使得场面极具张力,戏剧冲突也更加强烈。在剪辑与转场上,大卫·O·拉塞尔处理的也很有自己的风格,场景交代上通常是几个静物的镜头就完事儿了,转场上的生硬反倒是和影像风格相得益彰。
说完了男演员,不得不提詹妮弗·劳伦斯在影片中的大放异彩。此女子不简单啊。演技流畅一气呵成,与罗伯特·德尼罗对戏的那一段,风采不输前辈。摘得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喜剧音乐类)也实在是实至名归。而她饰演的放荡小寡妇真是让人备感惊艳,一是她的演技二是影片中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她的疯狂与派特的疯狂有相似的地方,不同之处却在于,一个敢承认这样不算好甚至糟糕的自己并且热爱自己,另一个只是想摆脱这样的自己。于是蒂凡妮对派特展开了救赎之旅也可谓是救赎全攻略,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软硬兼施的改变和派特的关系,使之从朋友做起,假装派特的妻子与他通信,拉他去跳舞,既然摆脱不了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就努力让余热发挥在别的事业上。所以派特在影片结束时说,自己是幸运的,同时,每个人内心多少都有些疯狂因子,而你又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来,或者是对是错。算是对自己的总结也算是对影片的总结。
大卫·O·拉塞尔自己说,当初吸引他的原因是原著小说中的父子关系,而在影片中,他看似把重点放在了派特和蒂凡妮身上,但实际中一点也没松懈对父子关系的处理,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比原著小说更为精彩的改编电影,我想一是把文字还原成的影像在绝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二是加强了原著中的戏剧冲突,在情节的处理上更具戏剧性。最后提一下配乐,我是很好提及配乐什么的,因为自己五音不全又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是此片的配乐赞就赞在与段落的配合上,什么时候音乐起,什么时候停止,完全发挥了音乐也可以参与叙事的特点且风格独特,总之就是好听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确还有很多想说的,不算是影评顶多是一篇观后感了,这样治愈系正能量的电影适合每一个热爱生活但又被生活欺骗的人。我爱大团圆。因为现实生活本就聚少离多。
宇宙无敌大蠢蛋 发布于: 2013-01-15 23:20
第三篇:乌云背后幸福线观后感
乌云背后幸福线观后感
大家看完乌云背后幸福线有什么心得感悟呢?下面请看小编特地为大家收集的乌云背后幸福线观后感!
乌云背后幸福线观后感1 都说距离产生美,殊不知应用于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提出了“距离说”,作者界定了生活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悲剧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生活,既是放在人为的框架中的生活。它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找到的现成的艺术作品。因为现实中的悲伤、苦难没有经过艺术的距离化,这种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原生物,除了带给接受群体不快的主观感受外,则产生不了作为艺术的悲剧可以带来的审美情愫。”就以《呐喊》这部作品为例,其悲剧美体现还应归功于先生处理人性恶的独特艺术手法。
鲁迅先生是犀利的、理性的,写人性之恶写得让人心惊肉跳,但他从不沉迷于人性恶的展示,不有意放大肉体的暴力过程而刺激读者的阅读心态,所以,他在《狂人日记》里把兄弟之间的相互残害、相互吞噬处理得干净利落。对比于余华的先锋小说,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黑暗暴力感。
他的《现实一种》,也写兄弟之间的相互敌对、相互残杀,但他特意把肉体的暴力过程细加展示,毫不含蓄:“山冈这是看到弟媳伤痕累累的出现了,她嘴里叫着‘咬死你’扑向了皮皮。与此同时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水泥地上,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声响。他看到儿子挣扎了几下后就舒展四肢似得不再动了。”
余华不仅要展示恶,还要细细地把玩、咀嚼恶,他以对细部的放大去穿透人们麻痹迟钝的记忆,从根本上堵塞了人间还有善良、正义或光明的希望。由此可见作家在将悲剧事件展现给人看的过程中,如果对恐惧描写得太过细致入微,却没有用辉煌壮丽的诗的语言去“形成距离”,就无法产生悲剧美感,只能是一部恐怖作品。
总之,先生以其严肃的主题为读者创造了一种怜悯与恐惧裹挟着力量的生命力,又通过那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人性恶的乌云背后悄然映出希望的霞光。这种五味杂陈的悲剧美感,突破了单一的阴冷沉痛,给读者带来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独特审美体验。
人生在岁月里磨砺,命运没有给谁画什么界限
人生在岁月里磨砺,命运没有给谁画什么界限,也没有给谁预设了什么苦难,生活的艺术就是不管经历哪一条街道,相逢什么人,别忘了几分宽恕,几分看淡。
乌云背后幸福线观后感2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如此有爱的一部电影,很庆幸能够在这样一个寒冷孤独的冬夜里有幸看到。影片的名字本身就很有爱,很有吸引力,写这篇影评之前想了好多标题,可是到最后都觉得没有影片的名字那样富有感觉和默契,所以索性就用它来做名字。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乌云背后有晴空。这部电影融合了家庭、爱情、生活等各种元素,总结说来就是一部拥有各种爱的电影。靠着简简单单、平平常常、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成功地温暖了每一个需要温暖的人,感动了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许多不平常和不顺利,有人说人生在世,只为一个情字。有时我们坚强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学习的成绩也好、工作的压力也罢,买车买房也好、升官发财也罢,面对这些我想每个人都能够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正确的面对,妥善的处理。然而我们终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为情所困,为爱所扰。就像是片中的男主角,一心想要追回曾经的爱人,找回过往的时光。当一段爱终结之后,许多人都会沉浸在痛苦与思念之中无法自拔。还好影片中这对有着相似遭遇的男女,向我们诠释了爱与生活的真谛。套用《一代宗师》的台词就是,生活有眼前路,也有身后身。与其活在回忆里,不如向前看,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未来。这也是我教给自己的生活哲学,过的美好回忆是用来的珍藏的,把握每一个今天,才能营造美好未来。不要沉迷于过往,也无需焦急于未来,该的随他而,该来的迟早会来。影片的温暖正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治愈自己、治愈他人,告诉我们乌云背后自有艳阳天。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不仅是爱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用影片的名字来阐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情,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和一个永不磨灭的信仰。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享受生活,爱终究会来。
乌云背后幸福线观后感3 因为赞誉声颇高,而获得无数关注,但实际质量有待商榷的影片其实不在少数。它们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似乎哪一种都不太与技术沾上点关系。这便说明,肯定电影价值的受众更多是在感性的欣赏它。
能被感性的欣赏,对于电影来说其实是件好事,至少它在完成自己使命的时候,也让大众在它身上获得共鸣。至于它的拍摄技术,剧本质量,其实与好坏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有时候缺陷未必就是不可取,重要的是它能正确的把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传达给观众。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严格意义上,算不得表现出众的影片,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让人产生廉价的感觉。可是单纯作为一名观众欣赏它时,却能在不期然的时候被些细枝末节的部分感动,而这些感动人的部分,也正是电影弥足珍贵的价值所在。
电影的故事很普通,讲述一个乱糟糟的家庭里发生的各种乱糟糟的事情。两位神经紊乱的男主角和一个神神叨叨的女主角,再搭配一位精神抗震的超熟女配角,诡异而充满诱惑的组合,足能把观众带入一场很现实的“奇妙之旅”。
但是,要沉下心把影片的思想全部收获,观众还必须静下心来做十二分的心里准备。因为剧情的大部分内容都在争吵,为些细琐或者莫名其妙的事情。当然,争吵不仅是故事的核心,也是剧情发展的线索,更是情感的一种表达,需要观众好好的感觉。尤其是男女主角的争吵,很有耐人寻味的地方,它透露出来的信息,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维护都带来了别有深意的思考。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的争吵非常激烈,可是对比一下罗曼·布兰斯基的《杀戮》就颇有些小巫见大巫的差距了。同样是争吵,《杀戮》中的每一句台词都带着锋芒和丑陋的意图,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台词被处理得有些笨拙,原始。可能会有人认为这更接近真实,也更符合两位神经病的态度,但是却给整部影片的剧情带来了混乱,甚至使剧情的衔接显得不够紧凑,拉低了电影的整体水平。加之,导演设计这些争吵的目的,其实是想通过激烈的语言表达角色内心的痛苦,以及拉近自己与他人的愿望,可惜剧本精致度不是太够,所传达出来的效果骚人痒却没痒过瘾。
所幸的是,演员的突出表现彻底挽救了整部影片。布莱德利·库伯和詹妮弗·劳伦斯饰演的Pat和詹妮弗·劳伦斯饰演的Tiffany都是常人眼中的疯子,而且疯得很不靠谱,已经到了人见人危的境地。可是,这两人却没让这种疯癫的状态失控,无论是Pat穿着垃圾袋在马路上慢跑还是Tiffany毫无预兆的甩巴掌、乱发飙,都在呈现角色痛苦、矛盾不被理解与关怀的状态。
罗伯特·德尼罗和杰姬·韦弗饰演的夫妻则是两片最美丽的绿叶,不断的与两位主角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尤其是罗伯特·德尼罗与詹妮弗·劳伦斯的对峙一段,相当精彩。詹妮弗在其中表现出的果断和决绝,不但不会让她看上像神经病,反而更有女王的气质,甚至让包围在他们身边的所有男性黯然失色。大概这也是她能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原因所在。
电影的收尾略显得有些清浅,爱意的表达力量不够,远比不上两个人手牵手进入比赛场时的震撼力。导演或许是希望在这段表现浪漫的情怀,可是二逼青年瞬间变身文艺青年的手法,无法让观众跟上脚步。
最后也只能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未能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导演奖,虽说可惜,但也并非毫无依据。只能期待导演下次能吸取经验,再接再厉咯
第四篇:2012美国最新高分爱情喜剧][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2012美国最新高分爱情喜剧][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电影简介:
导演: 大卫·欧·拉塞尔
编剧: Matthew Quick / 大卫·欧·拉塞尔
主演: 布莱德利·库珀 / 詹妮弗·劳伦斯 / 罗伯特·德尼罗 / 朱丽娅·斯蒂尔斯 / 泰勒·席林 / 克里斯·塔克 / 杰基·韦佛 / 阿努潘·凯尔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2-09-08(多伦多电影节)/ 2012-11-21(美国)
片长: 122分钟
又名: 失恋自作业(港)/ 一线希望 /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评分:豆瓣 7.9 / IMDB 8.2
剧情概要: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根据Matthew Quick的同名小说处女作改编。男主人公帕特(布莱德利·库珀 饰)是一个超级乐观的高中历史老师,他似乎总能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影片的片名就是来自于他的口头禅“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直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意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他因神经疾病在医院住了四年之后刚刚出院,老婆也跟别人跑了,但是他始终以这句古来的格言为信念。他对和妻子重修旧好充满信心,因此他搬回原来的住所,并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妻子期望的形象。但最后还是败下阵来。
后来帕特遇到了蒂凡尼(詹妮弗·劳伦斯 饰),这位年轻的美人生活也很不如意,两个失意的人在一起艰难地探索人生,日复一日的交集相处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第五篇:《线人》影评——麻绳
《线人》:黑的雪
刘恒曾经写过一部名叫《黑的雪》的小说,后来被谢飞拍成了电影《本命年》,姜文主演的。刘恒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想表达一种不由自主的人生状态,人就像飘落的雪花一样,原本都是纯洁的,但落到不同的地面上,有的能保持原来的纯净,有的则被人践踏,变得污秽不堪。《线人》中的主角,都抱着一个单纯的目的进入故事,李沧东只是想例行公事、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地征用线人破案,细鬼只是想在这个线人行动中能全身而退,挣到为妹妹赎身的钱。当然电影不可能如此简单,一旦命运的陀螺开始旋转,每个人都将深陷不能自主的漩涡之中。其实电影创作者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人物设置障碍找麻烦,只是有的人是通过巧妙布局越过障碍来达成目的,而有的人则喜欢通过让人物与障碍同归于尽来了断恩怨,林超贤就属于后者。
从《证人》到《火龙》再到《线人》,林超贤越来越喜欢在人性抹黑的沉郁底色中凸显电影的质感,而《线人》的黑暗气质几乎被推到了挑战审查底线的极致,在这个互相利用的利益交换格局下,信用应该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但警察的失信,人性的扭曲,让这个警匪故事最终变成难以复盘的人性死局。最后一场盘肠大战,是全片最具冲击力的场面,也应成为2010年华语电影最让人难忘的惨烈图景,这样的血腥残暴,堪比《风声》了。但这样的黑暗对决之后,带给观众的并不是感情的释放和解脱,而是更加绝望的窒息感。所以说,《线人》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因为它太黑暗,同时它也不是一部合格的艺术片,因为它对人性的探讨太显性,它是属于林超贤的作者电影,这种风格的确立和彰显,对于香港警匪电影的创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比起《火龙》凌厉火爆的画面和剪辑风格来,《线人》显得沉稳平实了许多,而且在叙事上较更早的《证人》表现出更入佳境的掌控力,对最后的高潮段落的情绪铺垫很扎实,但结构上的失衡导致情节发力上有点跑偏,这一点上对比一下《无间道》就可以看出差距了。《无间道》是很早就抛出了陈永仁隐性的身份危机,并在情节的深入发展和与对手的纠缠中不断强化这种危机感,对观众情绪及其对角色心理感受的同步性始终处于创作者严密的引导之下。而《线人》中更多的情节是在讲述常规的办案过程,观众早早地做好了细鬼被出卖的心理准备,但这样的情节几乎成了主体故事的番外篇,情节远远落后于观众的期待,造成了影片的中段情节显得无所适从,节奏拖沓。好在《线人》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出色,林超贤保持并超越了其在《证人》中所表现出的在演员调教和潜能挖掘上的深厚功力。
《证人》曾将张家辉送上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领奖台,《线人》很有可能在明年的金像奖上将在最佳男主(张家辉、谢霆锋)、最佳女配(桂纶镁)、最佳男配(廖启智)等表演奖项上发起冲击,相比起张家辉纠结于职责和情义之间的撕裂感,谢霆锋被失控的命运碾压的悲剧宿命感,桂纶镁的血腥绽放则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尽管演的成分还很大,但最后高潮段落的爆发则证明了桂纶镁在尝试拓宽戏路上的勇气和能力,而廖启智作为林超贤电影中的标志性符号,他在《线人》中以很少的戏份完成了一次举重若轻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