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真情”充满课堂(桃花心木和美极了糟透了课后反思)
让“真情”充满课堂
——第五小学四月份教研课反思
黑河五小 郝淑玲
四月份学校开展了“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教研课,这次教研课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而且我的收获也颇丰。
我和马玲老师、何茹老师同上了一节课,虽然是一篇同样的的课文,却各有各的教学特色。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目标导学教学模式”里的学习目标我针对五年级高段的学生进行了改进,认字、识字的过程由学生自学完成,在课堂上只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检测,通过检测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这样课上的大块时间就留给了课文分析和写作方法的讲解。我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给了学生把书读“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使学生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种树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本课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马玲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她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她的教学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何茹老师的教学则是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认识变化的线索:奇怪——更奇怪——疑惑——明白。随着作者去感知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事实,聆听浇水的道理.展开类比推理,感悟育人的道理。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育人道理的认识。而且何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读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她能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处于有序的状态,体现了老师教学中导的作用。如当学生自主学完最后一段时,对育人的道理似懂非懂时,她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临时恰当地设置两个小问题:联系前面的内容说说“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学生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在教学中她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事实到哲理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课内延伸时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顺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还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你希望学校老师和家长怎样教育你等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育人道理的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课堂气氛涌动着一种创造的生命力。写到这里,我的记忆再一次被拉到教学现场。孩子们那晶莹的泪花辉映着听课老师那激动的眼泪。我更是由衷的感慨。连老师的《“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课讲的真是精彩极了!“爱”是本课的亮点。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连老师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开始导入时,她那富于动情的叙述,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让我们满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激,走进《“美极了”与“糟透了”》。这样的导入怎能不为之动容?文章结束时,先是教师哲理性强而具感染力的配乐朗诵,在这浓浓的情感中,孩子们敞开了心扉,有的同学说,“学了这一课,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以前对我的批评,甚至动手打我是另一种爱,妈妈我爱你!”有的说:“生活像一艘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好像两支浆。船要想行得快,双桨要相互配合,这样我们才能到达南极北极和浩瀚的宇宙。”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的到位,有理有情!
这次教研课留给我太多的感受,也是我一句话,上一节好课真难!但是,我要对所有上课的老师加以赞叹、称颂,但更多的还是深深的思考,这些老师的课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这与她们平时的努力与积累是分不开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博采众长,积淀教学素养,也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