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50句古今对偶佳句选自中国优秀诗词和对联用在作文画龙点睛
650句古今对偶佳句选自中国优秀诗词和对联用在作文画龙
点睛
语文作文在考试中的占分比值非常大,那么,我们写好语文作文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语文写作又是很多同学的弱项,作文分数普遍不高。那么,同学们应该在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作文分数呢?
大部分同学写作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就是平时的积累少,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多多积累素材对语文写作非常有帮助,同学们可以多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搜集和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并为自己准备一个摘抄本,将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摘抄上去,再花时间细细品味、消化、吸收。
今天,我们就为同学们分享一份语文作文素材资料——650句古今对偶佳句,这些对偶佳句选自中国优秀的古诗词和对联,同学们积累起来,用在语文作文中,画龙点睛!
第二篇: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09015434
焦天齐
从九歌到湘夫人,从诗经楚辞到盛唐长安,在中国灿烂而瑰丽的诗词文化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我们仍能从生活中找到诗的影子在每个人的身边萦绕,经久回响,念念不忘。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我们有曾经的小桥流水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暖炉”的温和而淡雅,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幽怨,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与不羁,我们不缺乏这样的小小情意;同时,我们也有着大气磅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辽壮阔,有着怒而冲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
有人说,中国人诗心已死,君且看用黑色的眼睛去追寻光明的顾城,用自己的一生去圆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孩子,君且看曾经轰动你我生活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中,赠饮天下人“
这豪气,这浪漫,何来诗心已死之语?
读惯了顾城与北岛,在生活中接触语文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一言说生活即是语文,而语文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活在这个”大语文时代“中,无时无刻不熏陶着浸染着我们,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同样的辉煌与灿烂,如莎翁14行诗,如松尾芭蕉的俳句。
从和我国诗词最为相近的和歌俳句开始,再一次感受美。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我们从和歌说起,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中世以迄近世,和歌的创作形势虽有衰飒,但是其中的短歌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教养之一,依然生机勃勃地活跃于日人的笔下唇边。
在我们认知中比较著名的和歌有被人熟知的《万叶集》,其中的雷神短歌想必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在新海诚大师的言叶之庭中一举成名,但这首雷神短歌每句话都是经典的,如另一版本的“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也有着一种小小的心思在其中。
和歌主要有着中国汉朝到晚唐时期的影子,首先,诗集的组成形式有三种体制,长歌(诗歌的长度没有限制,每行的音节为5,7,5,7,5,7„„);短歌(每首诗只有5行,音节组成为5,7,5,7,7)音节组成是模仿中国诗歌近体诗中的律诗与绝句,同样为5言与7言,在现在人们通常所知的和歌主要指短歌,音节组成为很有规律的577577,但由于和歌中日语平假名音乐性没有汉字强烈没有尾韵,没有对仗,也没有平仄。
和歌不用第一人称,也没有句逗,这与汉诗也颇相似;作者范围广泛,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农民,流浪艺人甚至一些不知名的歌者,可以说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可以创作的文学形式,其题材包罗万象。日本古代诗人间编纂家纪贯之曾经在《古今和歌集》的假名序中,用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来阐述和歌的六体,找到和歌和汉诗某些共同的表现手法,尽管如此,和歌缺少了汉诗雄伟的气势和现实主义精神。汉诗主张”诗以言志“,抒发时代的真情实感,强调”文质取半“、”以情伟文,以文被质“,即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并重,而和歌则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这也和日本人情感内敛而含蓄有关,比如在告白的时候那一句经典的”今晚夜色很美“足矣,他们的情感向来在不言中点点滴滴沁人心底;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录》是由两个处于班田制度下的贫苦农民对话组成的长歌,然而他们并没有表示对”里长“及社会的不满,而只是发泄对贫穷人生的苦闷和对自身的哀怜。即使是”防人歌“也只表达对父母妻儿的思念,而很少关心战争或社会本身。
从12世纪的平安时期以后,日本流行一种叫“连歌“的诗歌形式,它是和歌的一种,由两人或多人为了娱乐轮流即兴吟咏而成,类似于中国的”柏梁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和歌的严谨,即拘泥的形式和偏重感情的倾向,他题材广泛,扎根生活,因而雅俗共赏,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滑稽诙谐为题材的”俳谐连歌“又占了上风,俳谐连歌以粗鄙语人诗,获取幽默效果,一些诗人不满于现在的没有丝毫美感的连歌,从和歌形式加以改进,首先,山崎宗鉴,荒本田首武等人开始将连歌的首句分隔开,作为一种新颖的吟咏体,此为俳句;17世纪的松尾芭蕉以”幽玄“和”闲寂“入诗,使俳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为现在耳熟能详的俳句而言,他被人们口耳相传自然有自己的道理,首先,俳句的形式仍是五七调,以三言十七音为主,沿用了5-7-5的音节规律,第二,因为俳句很短,他无法驾驭大的社会题材,较为贴近生活,第三,俳句继承了和歌的美学,却有其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如美而婉转清雅的“季语“,如春之”茶摘“,夏之”七夕“,秋之”红叶狩“,冬之”年贺状“。
说到俳句,就不能不提俳句之神松尾芭蕉,和另一个俳句诗人正冈子规,比如其句“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寥寥十余字将天地将蓬勃的生机写的欲透纸而出,写初春,”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融雪,紫芽,选取意象色彩素雅清冷干净,教科书一般的日式美学。
而,在他笔下的夏天,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则有着另外一种风味,作为十分工整的俳句5-7-5格式,他笔下有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旧时中日文化多有相通,这一句是化自杜牧的《早行》,“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忽时惊“
再来看看松尾芭蕉大师笔下的千古名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与古诗中”鸟鸣山更幽“相似又不同,鸟鸣句写的是鸟鸣衬的山林愈发寂静,而蛙跃句,则描绘的是亘古的静寂被忽然打破之后又回归于更深的寂静。
是所谓,布满青苔的古池就是万古长空,清脆的蛙跃就是一朝风月,这种幽深的禅意,只属于日本的空寂之美,在中国人的心中也能颇有感触。
古诗中多有思乡恋家之情,在俳句中则有小林一茶的“燕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啊“淡淡几字,却让人不由怆然,同样的,中国有才女李清照,日本有才女和泉式部,”本思已忘怀,徒留侬身,莫非君之遗物“我徒留在这世间的躯体,也不过是你的遗物,这样的深情炽烈,在含而不露的日本文化中非常罕有,也显的更加动人。
最后在这个结题论文的结尾,也已经到了会下雪的金陵之东,有时会想起那样的一句隽美之语——
雪的碗里,盛的是月光。想必在这个冬天里,偶尔也能有一种清雅淡美之感在其中,冷冽的感觉愈发减少了。
第三篇: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600字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600字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600
字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
《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改的“迁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第四篇:最牛0分作文和满分高考作文,哪个才是中国希望
最牛0分作文和满分高考作文,哪个才是中国希望
水煮白菜 2010-6-19
高考结束后这两天,网民手里的“砖头”和“鲜花”又有了新动向。一篇篇低分作文频频登场遍地开花。在凤凰,在天涯,在猫扑,围绕着两篇超N8作文,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吵翻了天。
事情的起因是酱紫滴:一个在新东方优能培训过的学生针对模考作文话题“理想与现实”写了一篇题为《理想是一只被狼强J的羊》的文章,因用辞过猛,结果被判了0分;随后的高考中,幸运地发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话题与之前的模考话题吻合度极高,这哥们窃喜之余没敢把之前的0分作文拷贝上去,而是按老师指导过的高分标准重塑一篇《仰望星空与脚踏大地》。词藻华丽优美,文字思想过硬,作者踌躇满志,自认为能得高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是力捧第二篇作文的。有人说凡是捧这篇高考作文的人都是没个性的“阿甘”,老师让写啥样的就写啥样的,成了应试教育下的工具。好厉害的一张嘴!一下子给偶扣了个应试教育牺牲品的帽子。。。之所以不看好那篇0分作文,原因如下:先不说作者的文章内容如何,虽然我认为不佳(在充溢着批判锋芒的背后,是作者生活祭奠的极度匮乏和思想内蕴的极度空虚)。说白了,个性鲜明在高考中就是纯粹找死!满纸的谩骂,丫的你以为阅卷老师大热的天看了会吓出一身冷汗啊?其实谁看了谁都不爽。你以为就你看到这些丑恶现象了?就你NB?你有解决方案吗?没有,对不起,那你就是哗众取宠、就是装埃克斯!看似有思想,实则是草包一个!钱理群先生曾回忆在考入北大之前在贵州的长达十几年的历练让他真正认清了中国,真正认清了脚下踏着的这篇土地。他坦言自己在北大的治学研究同时与在贵州山区里的精神生活时时关联着。他这一辈人,少发怪论,见到不少问题,却总是愿意去解决它们,而不是谩骂,是真正有理想的。相比之下,你又算得了什么?
那是不是应试标准下写出的文字就俗不可奈呢?或者干巴巴的没可读性?我看未必。即使你写四平八稳、堆砌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只要文章有内蕴、可读性强,照样是一篇好文。像那篇《仰望星空与脚踏大地》,虽然老师应试标准指导过的痕迹很浓,但你能否认它缺乏思想吗?抛开信手拈来的文学典故先不说,就单凭没有半句谩骂粗口,却句句说得在理这一项,它就是一份高考一类卷!
还有,作者悬崖勒马,浪子回头,在高考试卷上不含糊,较之于那篇NB考场作文,这种行为更NB!
(另将两篇作文附上,各路大虾,平心静气,瞪大眼睛,好好评评吧~~~~~~~)
0分模考作文:
理想是只被狼强奸的羊
理想是羊,现实是狼。理想是只被狼强奸的羊。——题记
在我们这个时代,理想不是喜羊羊,更不是美羊羊,而是看似美好、实则任人宰割的小
绵羊。现实呢,现实是狼!而且是非常牛逼的狼,既不是红太狼,也不是灰太狼,而是牙齿锋利的大灰狼。大灰狼不仅仅吃人,而且吃羊。先奸后杀,先杀后吃,羊无躲处,十分可怜。所以,很多人宁愿不要羊——网络名言:别跟我谈理想,戒了。
是的,现实这只狼太TM强大了,强大到理想这只羊无法雄起反抗,只能坐以待毙。因此,这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年代(大家都戒了)。
没有理想的年代,大家都在干么事?学生忙考试,老师忙监考,官员忙敛财,戏子忙圈钱,商人忙蒙人,医生忙卖药,农民忙进城,工人忙拆迁……重庆打黑,一叶知秋;小姐跪接,天上人间。灯红酒绿,粉饰太平;纸醉金迷,娱乐至死。
于是,没有理想的年代,审美价值观轰然坍塌,民众愚昧,以丑为美,凤姐这样的小丑都可以爆红。再加上许多脑残骗钱娱乐节目的狂轰烂炸,纯爷们“春哥”、“曾哥” 前仆后继,小伪娘“著姐”、“洋姐”争奇斗艳。还有最近的一系列相亲节目,不是拉着扯着把人往怀里拉,而是追着赶着把人往坏里教。什么马诺“宁愿坐在宝车里哭”、“初夜找不到入口”,什么闫凤娇“厕所拍裸照”、朱真芳“握个手都要20万”,TM什么玩意儿,不是脱了衣服宣传色情,就是赤裸裸地宣传拜金,中国人都被你们TMD丢完了(这样下去以后控制人口都不用计划生育)!
其实理想很伟大。每个人心中都该有部理想织成的圣经。这部圣经不是用来强奸的,而是用来实现的。它指引人向善,指引人自信,指引人忠贞,指引人坚持,告诉人们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背信弃义,直到蜡烛烧成灰烬,美女变成少妇,理想变成现实……
时代有病,有些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被人冒名顶替,有些人考上大学熬到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而费尽心力找到工作的,不是沦为“蚁族”、“上班奴”,就是“被跳楼”、“被房奴”、“被车奴”、“被孩奴”……在残忍现实面前,人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焦头烂额,应接不暇,理想更多地蜕化成为一种精神层面上自娱自乐的东西,甚至奢望……
理想爱上现实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
现实爱上理想,正如狼爱上羊——这,只是个传说。
作者高考作文:
脚踏大地与仰望星空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彼千年,滋养了一种独有的文化境界。老舍先生曾说过中华文化即如一枚熟透的桃子,我以为真正熟透的文化则必有一大气度,这充盈着智慧的中华文化恰兼备了“仰望星空”的想象,又饱含了“脚踏实地”的坚实。
多少次,在灯下展读《论语》,其中最为真爱的句子便是这“君子和而不同”。思虑中,彷佛看到催生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畔,泥沙俱下,当先贤们面对生存的艰难,当衣食成为他们最初追逐的目标,脚踏实地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李泽厚先生曾提出“地理决定论”,对于我们这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便成为民族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推一“和”字,正因只有脚踏实地地团结拼搏才能战胜自然环境的艰难。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故此,有了着这脚踏实地的坚实做派。手捧《庄子》,又为另一种气象折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鹏之志中,我们分明可见一种仰望天空的大气。列子御风而行,多少次,我目眺苍穹,想象着这样一位得道者,借风势,如大鹏展翅般“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人与自然就在这样的大胆想象中融洽着,而有仰望天空的勇气不可得。
遥想唐朝盛世,开元天宝。那时的长安城,城内来自世界各邦的异域之士随意出入,裹挟他们的文化来而,又裹挟华夏的文明而去,然而这样的交流却更促进了盛唐文化的大发展。因为脚踏实地,所以忧愤深广;因为仰望星空,所以雄浑壮阔。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沉郁顿挫中感悟到一个脚踏实地的华夏子民,对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那深挚的爱;读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黄河入海流”,大气魄,大手笔,是仰望天空的“摘星人”方能道出,此言只可天上有。读王维,则既兼有了脚踏实地的现实关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有那空灵闲逸的笔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种禅味顿然扑面而来,闲适安逸中投射出那样深不可测的气度,这可谓能入能出者,既脚踏大地,有能仰望星空也。
一种文化,美到极致,便总可入现实与虚幻之间;这彷佛中国艺术,无论绘画亦或戏剧,都讲究个虚实结合,文化的大美,便正在这“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双重关怀里散发着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