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三美”论看汪榕培英译陶诗
从“三美”论看汪榕培英译陶诗
路燕
(安阳工学院 外语系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叠词是汉语古诗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在翻译成英语时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使用许渊冲的“三美”论赏析汪榕培翻译的陶渊明的诗,进而总结出汉诗中叠词的英译方法。
关键词:叠词; 音美;形美;意美; 翻译
Abstract: Reduplicated words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poem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in English.In this text, Poems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are appreciated an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Methods of translating reduplicated words in English are summarized.Key words: reduplicated words, form beauty, rhythm beauty, meaning beauty 1引言
关于汉语诗歌中叠词英译,不少人做过研究,但大多数都为罗列叠词的技巧并从不同的著作中找出例子来演示诸种技巧的使用,并没有系统地找出技巧选择的标准,即总结出理论指导。所以,有些译者在翻译汉语古诗的叠词时依然时无所适从。现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古诗的“三美”理论来分析汪榕培先生翻译陶诗中叠词的英译,并总结叠词翻译的技巧选择的依据。2汉语诗歌中叠词英译的理论基础
叠词是指一个词、一个元音或一个音节重叠后构成的新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英汉语中都存在叠词。与英语叠词相比,汉语叠词因其音节匀称、形式整齐、形象生动、形式多样、构词能力强,在汉语古诗中被大量使用。
朱光潜先生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说:“总观全体,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可见两种诗的风格迥异,因此,中诗英译的难度较大。不过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给译者指引了叠词英译的方向。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许渊冲,2003)3 陶诗英译时叠词的翻译
在《英译陶诗》中,陶诗中共出现了102处叠词,汪先生针对不同的语境采用了不同的译法。下面列举出了不同方法的使用次数。
方法 次数(1)单个形容词或副词 24(2)单个动词 17(3)省略 15(4)动名词或动词的现在分词 11(5)解释 10(6)同义近义词反复 10(7)名词 5(8)介词短语 4(9)形容词比较级 2(10)反义词组 2(11)每一(each)1(12)英语叠词 1 从上面列举的12种叠词的英译技巧,可以看出汪先生对于叠词的翻译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其中1、2、3、5、7、8、11种技巧的使用反映出汪先生对陶诗中叠词意义翻译的重视。4、6、9、10、12种技巧的使用显示了汪先生在追求达意的同时,力求把陶诗中叠词形式传递给读者;再者,因为诗歌翻译的特殊性,为了考虑音韵美,汪先生对于意义不重要,或只是为节奏而使用的叠词,采用了省略的方法。通过对几类方法的归类可以发现50%翻译方法的采用是为了传递诗歌中叠词的“意美”,42%方法的使用是在传递“意美”和“形美”,8%的方法的使用是为了传达“意美”。总之,汪先生在译陶诗时做到了诗歌“三美”的传递。
3.2陶诗中叠词英译方法赏析
对于诗歌中形容词性叠词翻译最常见的方法为采用一个英文中与叠词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形容词或副词,此种方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如:“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译为 “As time goes on, the busy world affair.Loosened up its hold on me through wear and tear.” 其中,“栖栖”被译为“busy”.此方法也被其他译者广泛使用。其原因为“达意”,诗歌虽然为文学翻译的范畴,但首先译文也得遵循“信”的原则,也正如许渊冲先生所说的使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的“美意”。
单个动词用来译诗中的叠词。虽然这个方法译者一般都知晓,但动词的选择是难点,汪先生选择了恰如其分的动词。动词的使用不仅使原文中叠词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且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一: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In Jiangling lingers my dear guest
While clouds are drifting to the the west.As you’ll be gone far, far away,How can I hear what you will say!
此两句描写的是庞为卫参军,从江陵去上都,在浔阳见到了陶先生,在离别时陶先生赠的诗。其中“依依”“邈邈”都再现了离别时作者与到访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不舍的情愫跃然于纸上。因此,在译此句时,传递此种惜别之情是当务之急。汪先生选用的“lingers”来译“依依”。其中“lingers”在《新汉英词典》中有被译为“逗留、徘徊”的意思,此词形象地描写了客人在离开作者时的行为,同时也传递了原诗中不舍的情怀,可谓准确传递了原诗的“意美”。
例二:原文: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译文:When dinner’s over, hosts and guests depart, I drag my way home with a gloomy heart.As the homebound boat goes out of sight, I calm down, my sorrows mixed with nature in its flight.此句也描写诗人在秋风凛冽的秋日与朋友离别后惆怅的心情。其在“怅”“迟迟”都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因此,此两词的翻译在句中举足轻重。汪先生把“怅”解释为“with a gloomy heart”,把“迟迟”与“旋驾”一并译为“drag my way”,其中的“drag”在《新汉语词典》中首译为“拖、拉”“拖长”之意,与“my way”合起来的字面意思为“拉长我回家的路”,换言之“迟迟不愿回家”,恰当地反映出作者当时与朋友分别后悲伤的心情。“drag”虽没有在形式上与“迟 迟”一致,但与“drag my way”合在一起译“旋驾迟迟”可谓传神之作,译作与原作可谓“神似”。
同义词重复也是译文采用的较多的一种译法。诗歌的翻译不仅要传递原文的“意美”,还要传递其“形美”。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中英诗差异很大,所以传达意思的同时,做到形式统一是不易的。汪先生在文中运用同义词的重复来实现此目的。
例一: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Hibiscus shrubs, so thick, so dense, Take root beside my garden fence.Their blooms, at dawn so bright and brave, At night may have approached their grave.此诗句作者把自己喻为“荣木”,哀叹到暮年的自己也没有任何大作为。“采采”形容荣木茁壮成长,喻自己风华正茂之时。汪先生用“thick”和“dense”两个同义词来译“采采”,意思非常准确,在其前加上“so”,更是在气势上体现了原文中“荣木”茁壮成长时的繁茂、浓郁之态。与下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与原文中的叠词形式相似。此外,“so”的加入使译文节奏明朗,把原文中“采采”的“音美也传递给读者,此译文可谓做到了“三美”的体现。
例二: 原文: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译文:Hibiscus shrubs, so thick, so dense, Take root beside my garden fence.Their blooms, at dawn so bright and brave, At night may have approached their grave.此诗句作者把自己喻为“荣木”,哀叹到暮年的自己也没有任何大作为。“采采”形容荣木茁壮成长,喻自己风华正茂之时,因此,“采采”二字的分量之重在译文中必有体现才可称之为较好的译文。汪先生用“thick”和“dense”两个同义词来译“采采”,意思非常准确,在其前加上“so”,更是在气势上体现了原文中“荣木”茁壮成长时的繁茂、浓郁之态。与下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与原文中的叠词形式相似。此外,“so”的加入使译文节奏明朗,把原文中“采采”的“音美也传递给读者,此译文可谓做到了“三美”的体现。
动词加ing形式及其它几种译法的使用,也给译文增色不少。比如:“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译为“At a leisurely pace and with light note, It gently flaps and flops my flimsy coat.”译者采用了英文中叠词准确地译出“飘飘”,此译文也具备了“三美”,意思准确、形式一致,音韵与原本一致。但鉴于中英文诗的区别,这样的译文较少。4诗中叠词英汉方法
从汪榕培先生翻译的陶诗可以看出,汉语古诗中叠词的翻译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汉语古诗的特殊性,译者很难做到使译文符合“三美”的标准。有时译者会遇到传达原文意思就不能保持原文形式的情况,换言之,“意美”与“形美”不能同时照顾时,译者应舍形取义,例如:汪先生在用一个形容词、一个动词ing、一个名词的方法译陶诗中的叠词时,就是舍形取义。若译者在译文能找到形式与古诗总形式相符且意义与原文一致的译文更好,例如:汪先生采用的“同义重复”的方法译叠词。如若“意美”“形美”都传递的同时,译者还能找出与 原文在音韵方面一致的译文,就可谓找到符合“三美”的译文。
总而言之,古诗中“叠词”的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同时根据不同的语境,译者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译法,最终做到“传神达意”。
参考文献
[1] 汪榕培.英译陶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杨志红.汉英重叠词的比较与翻译[J].读写与杂志,2007(11).[4] 龙江华.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叠词的英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 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编辑:
您好!我是咱们学校2005级研究生,导师是王满良,曾修过魏在江老师的三门课。本人今年要评讲师,所以想在咱们学校的《外语教学》上发表此篇文章,希望您能接纳,我将感激不尽。
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