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诗歌

时间:2019-05-15 09:4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敬梓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敬梓诗歌》。

第一篇:吴敬梓诗歌

吴敬梓诗歌创作浅析

摘要:本文结合吴敬梓的生活经历,从吴敬梓的诗歌出发,概括吴敬梓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其诗歌的题材内容,分析吴敬梓诗歌体裁多样、用典灵活、意象凄美、诗风沉郁的艺术特色,进而阐述吴敬梓诗歌的历史地位,并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对吴敬梓诗歌进行一个初步定位。关键词:吴敬梓诗歌;思想发展;题材内容;艺术特色

目录

引言......................................................................(1)1.吴敬梓思想的发展轨迹.................................................(1)1.1儒家出仕思想时期.......................................................(2)1.2道家归隐思想萌芽时期...................................................(2)1.3道家归隐思想发展时期...................................................(3)1.4道家归隐思想奠定时期...................................................(3)2.吴敬梓诗歌的题材内容................................................(3)2.1咏怀诗.................................................................(4)2.1赠别诗.................................................................(5)2.3伤悼诗.................................................................(6)3.吴敬梓诗歌的艺术特色.................................................(7)3.1体裁多样...............................................................(7)3.2用典灵活...............................................................(9)3.3意象凄美..............................................................(12)3.4诗风沉郁..............................................................(14)结语.....................................................................(15)

引言

生于清朝康乾盛世的吴敬梓,在和平昌盛年代本应该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功名。然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逐渐比同时期的一些文人过早地看清了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本质,便由儒家的出仕思想转向道家的归隐思想。而其思想的发展轨迹都可从吴敬梓的诗歌中可以看出。

现存的吴敬梓诗歌主要是1740年以前的诗歌,1740年以后的诗歌已经亡佚。李汉秋先生点校的《吴敬梓诗文集》就收录吴敬梓诗歌166首。吴敬梓诗歌是其生活历程的反映,其生活历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准备应举时期(1701——1722),支撑家庭时期(1722——1732),移家南京时期(1733——1740)[1]。透过吴敬梓的生活历程来看吴敬梓的诗歌,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吴敬梓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其诗歌的思想内容。

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被我们所熟知,而他的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学术界对吴敬梓的研究还是偏重于《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的生平、思想等方面,很少有对吴敬梓诗歌的研究。在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大部分都是对《儒林外史》有专章论述。在吴敬梓诗歌方面,文学史提及很少,有的只字未提。甚至很多人只知《儒林外史》而不知《文木山房集》[2]。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吴敬梓诗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李汉秋先生编著点校的《吴敬梓诗文集》、《吴敬梓吴烺诗文集》主要是对吴敬梓诗文进行系统的汇编校注,并没有对吴敬梓诗文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进行系统研究;陈美林的《吴敬梓研究》(2005)随着对吴敬梓生平的介绍穿插了一些吴敬梓诗文的内容,但篇幅少,也没有对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重点阐述;王伟康的《吴敬梓扬州诗词内蕴探析》(2007)、《略述吴敬梓扬州诗词的艺术特色》(2008)是对吴敬梓诗词的专题研究,但仅限于扬州诗词方面,涉及诗歌的就更少,研究范围较窄;徐海东的《吴敬梓诗文研究》(2010)是对吴敬梓诗文的首个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研究涉及到吴敬梓的人生道路、文学历程、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还有文赋等各个方面,研究范围较宽,每一个方面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专门对吴敬梓诗歌进行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吴敬梓的生活历程,主要对吴敬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再进行一个专门的分析和总结,从而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吴敬梓诗歌的艺术价值,更深一层地了解吴敬梓。

1.吴敬梓的思想发展轨迹

吴敬梓从小就博览群书,其中也不免有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禁书,因此养成了一些有悖于当时社会的叛逆思想。但他毕竟出生于科举世家,从小也受到儒家出仕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在他十四岁跟随嗣父吴霖起来到江苏赣榆后,父亲对他的教导越发严厉,到青年时期,他也同其他文人一样,形成了儒家的出仕思想。早年的叛逆思想和后来的生活经历导致吴敬梓常在儒家出仕和道家归隐之间徘徊。我们可以通过吴敬梓的生活经历大致将其思想发展分为:儒家出仕思想时期、道家归隐思想萌芽时期、道家归隐思想发展时期、道家归隐思想奠定时期。1.1儒家出仕思想时期

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被选为江苏赣榆县学教谕,吴敬梓便随父从安徽全椒故乡前往江苏,历时将近十年。其回忆少年时期的一首诗作《观海》:

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妮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义气,高阁坐衔杯[3]。

正反映了他刚到赣榆不久,登上高阁,眺望大海,心胸豁然开朗,浩荡的大海激发了吴敬梓科举谋出路的远大理想。其中,“天无极”、“潮声”、“乾坤”都是诗人宏大理想的反映。

吴敬梓写于1723年的《西墅草堂歌》在缅怀先人之余,也表达了对自己前途渺茫的感慨。从言语间不难看出,此时的吴敬梓虽看到了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端,但还是对科举抱有很大的希望的。

1.2道家归隐思想萌芽时期

吴敬梓写于雍正三年(1725年)的《雨》可以说是吴敬梓道家思想初露端倪的诗作。诗云:

轻暖卷帘衣,孤亭暮雨微。落红辞密树,新绿满遥扉。阶下苔痕长,梁间燕子归。西窗灯影暗,枯坐欲忘机[4]。

诗中所写景物“落红”、“新绿”,都是春天景象。再从“暮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春季的雨天傍晚,诗人一人独坐在屋中,看着屋外四周的恬静景象,喜悦之情涌上心头,顿时想要忘记科举失意和家族争斗所带给他的种种不快,过着那种“自甘恬淡,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写下“枯坐欲忘机”的诗句。但从一个“欲”字也可看出,他想要忘记烦恼似乎也没那么容易,此时他还更偏向于儒家的出仕思想上,道家的归隐思想只是稍有萌芽。

1.3道家归隐思想发展时期

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从安庆抚院考试完毕后,返回南京。入秋后,由于身体不适,没有前往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廷试,心中倍感惋惜。此时的吴敬梓在经历了现实的重重打击后,已经对科举失望,但还没能完全从科举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在看了友人王溯山的画作后,豁然开朗,精神振奋之余,挥笔写下《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以表达对王溯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诗中有:“平生我爱王摩诘,辋川图画妙如神。”[5]

吴敬梓将王溯山与王维相比,与其说此诗表达了吴敬梓对王溯山画作的敬佩,倒不如说是吴敬梓对王溯山洒脱超然的精神品质的崇敬。从此诗可以看出吴敬梓思想的跷跷板更倾向于道家归隐思想那一边了。次年,吴敬梓又写有一首《伤李秀才》诗,吴敬梓因病辞却廷试,而李岑淼却带病参加廷试,结果廷试落第,客死京城。吴敬梓此诗在感伤李岑淼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肯定自己辞却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正确性,并更深一层地看清了科举毒害知识分子的本质。1.4道家归隐思想奠定时期

乾隆五年(1740年),吴敬梓又写下《伯兄自山中来,夜话山居之胜,因忆去秋省兄,未及十日而别,诗以志感,得二十韵》一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伯兄是同王溯山一样居住在山中的隐居的高人,甚至在鄙弃功名富贵上,更胜于王溯山。此诗从意境到诗风语言,都更接近于陶渊明[6]。其诗的思想内容和诗风语言都更加摆脱了以前儒家出仕思想的痕迹,吴敬梓的道家归隐思想基本奠定了。

其后,吴敬梓又相继写出《哭舅氏》、《挽外舅叶草翁》等诗,表明其已完全从儒家出仕思想中挣脱出来,走向道家归隐思想。

小时候受到的思想熏陶和生活的重重打击,使吴敬梓逐渐摆脱了科举制度的藩篱,走向隐逸的归途。而这一思想的变化过程也反映在其诗歌的题材内容上,吴敬梓在40岁以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思想的徘徊时期,因而他40岁以前的诗歌的题材内容也更多地涉及到悲伤的故事。

2.吴敬梓诗文的题材内容

坎坷的生活经历,必然培育出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思想感情也必然反映在诗人的诗文中,从而更进一步反映诗人的生活。因此,了解吴敬梓诗歌的题材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吴敬梓的生活经历,剖析吴敬梓的内心世界。根据吴敬梓诗歌的思

想内容,可以将吴敬梓诗歌分为咏怀诗、赠别诗、伤悼诗三种类型。2.1、咏怀诗

生活的漂泊,科举的失意,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促使吴敬梓时常感慨万千。因此,在吴敬梓的诗歌中有很多感怀之作。

吴敬梓出生于科举世家,在其嗣父吴霖起的严格教导下,早年时期,他也同其他文人一样形成了考取功名的思想。然而,事与愿违,科举考试的失利,让吴敬梓倍感失意。

雍正八年(1730年)夏天,吴敬梓刚过三十岁的生日之际,写下一首《小桥旅夜》。诗云:

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7]。

此时的吴敬梓已经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首先是乡试落第,再是发妻亡故。在饱受族人的排挤下,将田庐卖尽,连夜乘船到南京。“客路”二字是诗人对自己未来漂泊生活的一种预感。诗人清楚自己再也无法留在故乡忍受族人的歧视,也不能在温暖的“茅檐”下做着自己科举的美梦。于是,诗人在旅途的夜晚不禁感慨,蟾光可以照亮夜晚的白云,萤火也可以将漆黑的水面点亮,而自己未来的道路上却没有一盏指明灯。从“穷途”可以感受到吴敬梓在科举受挫和生活的重重打击下,不知何去何从的悲伤情绪。

此外,他在1734所作的《古意》诗中的诗句“自缘根本好,那复委泥沙。岂知盛年去,空闺自长嗟。”[8]也是对科举失意大发感慨。诗人形象地用美人迟暮比拟自己的应试不第。其原本在别人的赞赏下,自以为才华卓著,前途无量,可不料科举落第,不禁感慨前途的渺茫。

吴敬梓从小身体就带有病患,生活的漂泊更让其有身心俱疲之感。因此,从他的很多诗中都可看到“病魔”的影子。

吴敬梓在作于1731年的《残春僧舍》中就感叹道:“客久无乡梦,愁深有病魔。独怜良夜永,明月在藤萝。”[9]从“客久”、“愁深”、“病魔”等语看,吴敬梓在长期的客居他乡和被病魔困扰的生活中,倍感愁深和痛苦。

1735年,吴敬梓的旧病复发,离吴敬梓不远的好友朱卉前来探望他,两人一时兴奋起来,就互相作诗唱和。他的《秋病四首》就是这时所作。其中二首诗云:

女兰香细掩窗纱,白袷单衣病里加。一缕药烟当水槛,寒蝉声断夕阳斜。

素领应随秋气深,却缘消渴罢弹琴。美人一赋堪千古,何用《子虚》与《上林》 4

[10]。

这四首诗都是吴敬梓在病中有感而发之作,其中,第二首他将《移家赋》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相媲美,但此赋却未能得到当时文坛的青睐,诗人深表惋惜。而后两首则表达了诗人贫病交加,壮志难酬,却保持高尚情操的情怀。2.2赠别诗

在吴敬梓长期漂泊的生涯中,每当人生失意时,友人都给了吴敬梓很大的精神支持。因此,在吴敬梓的诗歌中也不乏表达对友人的歌颂与思念之作。

在歌颂友人方面,雍正十一年(1733年),吴敬梓刚刚定居秦淮之际,沈遂初就告别远行。别情胜似柳丝长,吴敬梓遂写下《杨柳曲送别沈五遂初》这首长诗,送别友人。诗中写道:“江南二月春风吹,江边杨柳千万枝。羌管声中伤别离,声声寄我长相思。”[11]诗人在春季,用杨柳、绿丝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悲伤之余,不得不吹起羌管来排遣忧愁,却不想心情变得更加忧伤,只得在在羌管声中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了。言语间满含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读起来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儒与道,是古代知识分子灵魂的两面。前面已经说到,吴敬梓在其嗣父吴霖起的教导下,也萌生了科举求出路的知识分子思想。但科举的失意和对现实的进一步看清,让吴敬梓逐渐看清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产生了归隐的思想。然而,儒家的出仕思想毕竟在吴敬梓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想要彻底摆脱这一思想的困扰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在很多吴敬梓的诗篇中感受到吴敬梓这一思想的徘徊历程。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从安庆抚院考试完毕后,返回南京。入秋后,由于身体不适,没有前往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廷试,这时吴敬梓的心情极为复杂。正当此时,王溯山来访了。吴敬梓的《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正记录了此事。诗云:“芙蓉富贵非所好,爱山成癖乐其真。”[12] 在同王溯山一番交谈后,吴敬梓仔细欣赏了王溯山的画作,不禁感慨王溯山胸怀的开阔。又听了王溯山的温言,吴敬梓郁闷、困惑的心胸瞬间感到豁然开朗。欣喜之下写作此诗,以赠别王溯山。诗中,吴敬梓将王溯山比作神仙,感叹王溯山如同神仙一样逍遥自在,也立志要向王溯山学习。吴敬梓与王溯山的友谊后来发展到“十日不想见”,就要“相思契转深”了[13]。

同年冬季,吴敬梓又写作《寒夜坐月示朱草衣二首》,诗中这样写道:

今夜霜中月,依然照独吟。短檐窥野马,曲木碍归禽。但觉情怀减,其如岁序 5

侵。邻家歌舞宴,彻晓恼人心。

忽念朱居士,耽吟夜捻髭。篆烟萦画障,漏水咽铜蠡。蠹木虫何苦,钻窗风太痴。何当一樽酒,斟酌月明时[14]。

此二首诗是诗人从真州返回南京秦淮水亭后的一个下霜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明月,思绪万千,感概自己的身世,思念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友人朱草衣。第一首诗以“明月”来寄托思情。下霜的夜晚,诗人独自在月光的伴随下吟唱诗歌,思恋友人朱草衣,并感慨自己年华已逝,青年时的壮志情怀已经不在。第二首诗也是诗人在明月的夜晚,独自饮酒,忽然想起友人朱居士,寂寞的情绪遂涌上心头。吴敬梓移家之初,先后曾作了《洞先歌题朱草衣<白门偕隐图>》、《金缕曲七月初五朱草衣五十初度》以赠朱草衣。之后过芜湖,又特访朱草衣旧宅,为写《燕山亭》一阙。值此“寒夜坐月”,又作《示朱草衣二首》,足证吴敬梓与朱草衣情谊之笃[15]。2.3伤悼诗

吴敬梓虽然受到族人的排挤,但有少许亲人却与吴敬梓相交甚笃。在吴敬梓的诗歌中,对亲人的缅怀与悼念也有一些篇幅。

吴敬梓在雍正十二年(1724年)秋季,写有《西墅草堂歌》。这时,其已经经历了嗣父吴霖起病逝和族人争夺遗产的种种纠纷,体察了世态炎凉,打破了他原本单纯和谐的心态,心情变得极其抑郁苦闷[16]。在游览先人遗迹——西墅草堂时,不禁黯然神伤。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昔吾先人此环渚,多年侵夺勿复言,梁燕飞来知故主。”西墅草堂是吴氏先人发迹之地,从诗中可以看出,吴敬梓游览先人故处,不禁思念先人,感慨吴氏的没落和自己的不幸遭遇。

吴敬梓与自己的舅舅感情很深,他曾感叹道:“吾母多兄弟,惟舅友爱专。”[17]并在舅舅死后不久,回顾和总结他的一生,倍感沉痛。写下一首《哭舅氏》,以表达对舅舅的追思之情,同时又对舅舅那被科举残害的一生感到惋惜。在诗中,吴敬梓写下悲痛之语:“百忧摧肺肝,抱恨归重泉。”

[18]

这首诗写了舅舅从二十岁当秀才,就不断考举人,一直考到六十岁,把科举考试视为生命,即使抱病也要参加科考,结果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使他身心遭受严重创伤,最终带着遗恨命归黄泉。

哭完舅氏后,乾隆五年(1740年),吴敬梓又写一首诗篇《晚外舅叶草翁》,对外舅缅怀的同时,也感叹外舅超然的精神气度。诗云:“示我平生业,《周易》绳头字。旁及《老》《庄》言,逍遥无物累。自言岁龙蛇,逝将谢人事。绩学翁所勤,近名翁所忌。6

无人为表微,谁定黔娄谥。”[19]吴敬梓赞叹外舅叶草翁那种“逍遥无物累”、泰然的面对生死的精神品质,把他比作辞却聘赐,安贫守贱的黔娄,将他视为弃官高隐的梅福。而此时的吴敬梓已从科举功名的思想中摆脱出来,而将自己比作梅福之婿,不受汉光武帝高官而归隐富春的严子陵,并深深的觉得翁婿俩是同志,与外舅叶草翁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

3.吴敬梓诗歌的艺术特色

清朝康乾盛世,诗坛异常活跃,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有沈德潜的“格调说”,还有袁枚的“性灵说”。每一派别的诗歌都独具特色,使得清朝诗坛异彩纷呈。吴敬梓没有加入任何派别,也没有独树一帜,但他的诗文也有自己的独特魅力,给当时诗坛五彩缤纷的天空又抹上了自己的一笔。综观吴敬梓的诗歌,我将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概括为:善于用典、灰暗的诗歌意象、多种诗歌体式兼备、沉郁的诗风。3.1体裁多样

吴敬梓现存诗歌共166首,各种体式兼备。包括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下面从每种体式的诗歌中选取几首进行重点分析。3.1.1古体诗

吴敬梓的古体诗以五古居多。吴敬梓作于乾隆三年(1738年)的《钱图南斋中夜坐》就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云:

却羡春暄美,都忘客思淹。薜门初倒屣,花径乍开簾。细草萦书带,垂杨拂帽檐。相邀倾酒盏,闲坐数邮签。但觉襟怀爽,应教势力恬。清吟思沈谢,高卧想羲炎。自笑缁常化,谁怜突不黔?从今与朋好,爱说老夫潜[20]。

这首五言古体诗是吴敬梓在1738年春季,苏南溧水之行时所作。当时吴敬梓拜访钱图南房斋,感受到钱图南斋中自然恬静的氛围,于是,他“但觉襟怀爽”,飘然如“羲皇上人”[21]。看到春天的美景后,吴敬梓忘却了一切烦恼。“薜门”“花径”“细草”“垂杨”纷纷涌入诗人的眼帘,挑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中,吴敬梓通过钱图南斋周围景色的描写,与斋中主客快乐恬静的心情相衬托。

另一首五言古体诗《左伯桃墓》也是吴敬梓苏南之行时所作,诗云:“良足敦友谊,胡乃急荣遇?亦有却聘人,灌园葆贞素。”[22]这首诗是吴敬梓到溧水县南四十三里之孔镇拜谒左伯桃墓时所作。左伯桃与羊角哀是生死之交,吴敬梓在赞赏他们的友情交谊的 7

同时,不满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并把他们与自己这个“却聘人”相对比,表示他们应像陵仲子那样不应征聘,而要“灌园葆贞素”[23]。

七言古体诗方面。吴敬梓作于1738年的《投金濑》就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云:

春风花落溪水羕,贫家柴门闭水上。女儿三十无夫家,日日临流洴澼絖。芦中穷士伍子胥,星奔乞食来村墟。壶浆岂为投金报,感激沉身鱼龟猪。白蜺为裳玉为佩,昌容練色烟染黛。岸草汀花无限愁,雾鬓风鬟竟安在?人生遇合信难期,倾城颜色无人知。若教身入吴王苑,尊荣宁得让西施[24]?

这首诗也是吴敬梓苏南之行时所作。引用伍子胥与史女的典故,歌颂史女的高尚品质。同时又以史女自喻,感叹如得入吴王苑,尊荣应不比西施差,只是“人生遇合信难期,倾城颜色无人知。”[25]实在感叹自己的才华横溢,只是机遇不好,有点怀才不遇之感。另外,他的《病夜见新月》、《杨柳曲送别沈五遂初》都是七言古体诗。3.1.2近体诗

律诗方面,吴敬梓诗歌以五律居多。吴敬梓作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不寐》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云:

客中眠未稳,漏鼓听愈真。月落乌辞树,灯昏鼠近人。酒痕淹病肺,诗卷伴闲身。侧耳棋枰响,因思王积薪[26]。

这首诗大约写于秋冬之际,诗人客居江北,虽有朋友接待,但心情并不佳。孤单之余,想到曾经和自己下棋的王姓朋友,不禁悲伤起来。其中“眠未稳”表明诗人在旅途中,愁思浓厚,难以入睡。“月落”“乌鸦”“灯昏”这些阴郁意象都表明诗人内心情绪的低落,而“鼠近人”则表明诗人旅途居住环境的恶劣。本诗诗人以王积薪喻自己的王姓朋友,这是诗人惯用的手法。另外,《晓发姑孰道中》、《慈姥山》等诗都是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方面。在雍正九年(1731年)冬,吴敬梓有诗作《笙》一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云:

数声鹅管绛唇干,拨火金炉夜向兰。孺子独生伊洛想,仙娥曾共幔亭看。几时天上来青鸟,何处风前听紫鸾。最忆澄心堂里曲,小楼细雨十分寒[27]。

此诗写吴敬梓和儿子吴烺同周幔亭共同欣赏音乐的情景。其中,“数声鹅管”指幔亭弹奏的乐曲,吴敬梓不禁感叹幔亭弹奏的乐曲让人沉浸其中,产生幻想,忘却周围的一切。诗句间透露着对幔亭才华的钦佩之情,也不难看出吴敬梓与幔亭的友谊之深。另外,吴敬梓的《永庆寺》、《过从霄道院》等都是七言律诗。

绝句方面。吴敬梓诗歌的绝句方面,以七绝居多。首先,五言绝句方面,《题白沙 8

翠竹江村》是乾隆五年(1740年),吴敬梓在游览白沙翠竹江村时所作的五言绝句组诗。其中有《见山楼》诗云:

隔江岚翠重,高寝画图展。疑是仙人居,蓬莱水清浅[2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白沙翠竹江村山楼的喜爱与赞赏之情。“隔江岚翠重”表明山楼与江水相隔,坐落在长满葱翠树木的高山上,环境优美,而“高寝”则表明诗人对“山楼”的赞美之情。诗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山楼”如同神仙居住的地方。言语中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山楼”的喜爱之情。另一首诗《寸草亭》也是一首五言绝句,其中“凭栏一御风,不觉凌然善。”[29]就表达了作者登上寸草亭时心胸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七言绝句方面,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冬之际,吴敬梓乘船从南京前往扬州。傍晚时分,诗人船舶江北,眺望真州,忽发感慨,写作一首七言绝句《望真州》,诗云:

波光骀荡绿杨湾,渔市人家晒网还。日暮危樯依曲港,寒云遮断小帆山[30]。诗人从远处眺望真州,傍晚真州江边和谐恬静的景色映入诗人的眼帘。“波光”、“渔家”“寒云”“小帆”交相辉映,气氛一片和谐。这和谐的场景正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诗人最后不得不发出“寒云遮断小帆山”的感叹。3.2用典灵活

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31]。用典是诗文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文中使用典故,一方面可以给诗文增加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32]。吴敬梓诗歌善于用典,在吴敬梓诗歌所使用的典故中,引用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的故事和化用这些人的词句较为典型,如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的故事和词句,其中化用杜甫的诗句尤其多,可见吴敬梓对杜甫的喜爱。下面我就按朝代:魏晋六朝、唐朝、宋朝来对吴敬梓诗文的典故进行一个划分。3.2.1用六朝之典

魏晋六朝这一中国历史的**时期,政治的黑暗,促使一些文人不愿投身于官场,甘愿过着归隐田园的恬淡洒脱生活。他们的洒脱情怀和高尚品质深受吴敬梓的钦佩,在吴敬梓的诗歌中,以竹林名士中的阮籍和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最为代表。

引用阮籍事。吴敬梓在《琵琶》一诗中,用与琵琶艺术相关的典实,状写听琵琶的感受[33]。其中化用阮籍事最为典型。诗中写道:“雪深六月明妃冢,泪满三更商妇船。坐啸竹林差共拟,重登花萼亦堪怜。”[34]诗人用“坐啸竹林”之比,来表达他对竹林名士豪放洒脱情怀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自己与竹林名士的相似遭遇:都满腹才华,却 9

无法大展宏图。从这首诗也可看出吴敬梓的思想中是隐含竹林名士的叛逆思想的,因此他后来走向与科举制度相背离的道路是很必然的结果。

化用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在看穿官场险恶、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之后,毅然远离官场,返归恬静的田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尽管其生活艰苦,但却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种种经历都跟吴敬梓非常的相似。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人生失意,孤单无助的吴敬梓必然会找到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那么,吴敬梓的诗文受陶渊明的影响就变得不奇怪了。

吴敬梓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作的《春兴八首》就有这样的诗句:“缠头当日价,乞食近年诗”,而陶渊明也正有一首《乞食》诗,诗云:“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35]陶渊明这首《乞食》诗表达了自己辞官归隐后生活的困顿与凄凉。而此时,吴敬梓刚从安徽全椒搬到南京秦淮水亭不久,生活已经十分困顿,这里吴敬梓巧妙地引用陶渊明《乞食》,来表达自己生活的艰难,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另外,《春兴八首》中还写有:“闲情时有作,消渴病难除”[36],这也巧妙的引用了陶渊明的《闲情赋》,写出自己虽偶有闲情,但却时常遭受病魔的困扰,表达生活之艰辛。

吴敬梓又在《伯兄自山中来,夜话山居之胜,因忆去秋省兄,未及十日而别,诗以志感,得二十韵》诗中写道:“幸免家人谪,偏余稚子亲。”化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37]这首诗,吴敬梓作于乾隆五年(1740年)。此时道家归隐思想已经在吴敬梓的思想中占据首要位置,相对于早年,吴敬梓的思想更加开阔豁达。其文风诗风都更接近于陶渊明。3.2.2用唐人之典

唐朝,是中国诗坛的鼎盛时期。它在承接前朝的诗歌成果的基础上,不仅完善了古体诗,而且开创近体诗,使中国的诗歌体式趋于完备。这样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必然使得后世的诗人投向羡慕的目光,争相模仿,吴敬梓就是其中的一位。而在唐朝诗人中,吴敬梓比较喜欢化用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似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化用李白诗。李白仕途的失意、生活的漂泊与坎坷都与吴敬梓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吴敬梓的诗歌中,李白的诗句也受到其青睐。

雍正十五年(1734年)春,吴敬梓登临冶城,顿时有感而发,写作《冶城春望》,10

其中有诗句:“衣冠晋代浑难问,独凭高原空夕阳。”就化用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句:“晋代衣冠成古丘。”[38]从诗句间都流露出思亲怀旧的思想感情。

几年后,吴敬梓又作一首《赠家广文蒙泉先生》,再次化用李白诗句,诗中这样写道:“槐阴看鳝集,柳外听乌啼。”李白的《杨叛儿》诗也有这样的句子:“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39]吴敬梓巧妙地运用李白的诗句来表达对吴蒙泉的深挚友谊。

化用杜甫诗。杜甫怀才不遇的思想情怀以及长期漂泊、贫穷困顿的心路历程都让吴敬梓感同身受。在吴敬梓诗歌,尤其是早年(1738年以前)的诗歌多处化用杜甫的诗句。早年诗歌风格也偏向杜甫的“沉郁”。在吴敬梓现存的一百多首诗歌中,就有十几首诗都化用了杜甫了诗句。由此,杜甫对吴敬梓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下面选取其中两首做重点分析。

吴敬梓作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诗作《将往平山堂风雪不果二首》有诗句:“平江堂畔白云平,文藻偏能系客情。”就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江山故宅空文藻”的句意[40]。将欧阳修的诗文与隋炀帝杨广所建迷楼进行对比,表达了其对欧阳修的诗文的仰慕之情。

乾隆三年(1738年),吴敬梓在进行苏南溧水之行途中,到钱图南斋中拜访,被其斋中自然恬静的氛围所感染,写作《钱图南斋中夜坐》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诗中有诗句:“薜门初倒屣,花径乍开簾。”化用了杜甫《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1]通过对杜甫诗句的化用,巧妙地将杜甫诗恬淡的意境借用过来,更好地表达了吴敬梓对钱图南斋的喜爱和他当时的喜悦之情。

另外,在唐朝诗人中,吴敬梓还化用了王昌龄、张继、韩愈、温庭筠、李商隐等诗人的诗句。综观吴敬梓的诗歌,化用唐朝文人的诗词句居多,可见他对唐朝诗人的偏爱。3.2.3用宋人之典

宋朝词更胜于诗,但在诗歌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著名诗人。而在吴敬梓的诗歌用典中,宋朝时期,比较典型的是化用苏轼诗。这与苏轼仕途的坎坷和豁达的胸怀有关,吴敬梓从苏轼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苏轼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豪放的情怀也是吴敬梓所钦佩的。吴敬梓仕途的不顺,同苏轼多有相似之处,从苏轼身上,吴敬梓似乎感受到在逆境中活下去的正能量。因此,在吴敬梓的诗歌中也多化用苏轼的诗句。

乾隆三年(1738年),吴敬梓路过“惠隐寺”有感,写作一首《初夏惠隐寺花屿山房食笋分韵得竿字》,其中“款扉惊书课,烧笋供朝餐。”就化用《冷斋夜话.东坡戏作偈 11

语》:“当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欣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法,要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42]表达对惠隐寺竹笋的喜爱之情。

两年后(1740年),吴敬梓刚从真州返回金陵不久,又作一首《天台红藤杖歌为姚文洁作》来赞美姚文洁的高尚品质。其中有诗句:“钟山千尺浓云护,曳杖年年湿芒履。”化用了苏轼的《白水山》诗:“曳杖不知岩谷深,穿云但觉衣裘重。”[43]姚文洁这种不慕名利、超然洒脱的精神气质让吴敬梓想到了苏轼,也想到了苏轼的这首《白水山》,也巧妙地在结尾把苏轼原诗的诗意嫁接到此诗,升华诗的题旨。3.3意象凄美

吴敬梓诗歌所选取的意象也比较富有特色,多选取“雨”、“月”、“风雪”、“夕阳”等情感悲伤低沉的景物作为意象,给人一种凄清冷落的美感,这与吴敬梓坎坷漂泊的生活历程所造成的心境有关。3.3.1“雨”意象

雍正三年(1725年),吴敬梓在雨天傍晚,观看雨中景色,有感而作《雨》这首诗,诗云:

轻暖卷帘衣,孤亭暮雨微。落红辞密树,新绿满遥扉。阶下苔痕长,梁间燕子归。西窗灯影暗,枯坐欲忘机[44]。

此诗选的“雨”为“暮雨”,“孤亭”和“暮雨”相呼应,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全诗可以理解为傍晚,轻轻的暖风吹起薄薄的帘衣,孤寂的亭子,飘来春季的绵绵细雨。花儿在雨点的打击下,悄然而落,永远告别了茂密的树枝,新出的绿芽也占满了整个窗子。透过窗子,突然发现,不知何时,苔痕已经长满了整个台阶,梁间的燕子也在出外觅食后返回巢穴。西边的窗子灯光很暗,那是因为有人独自坐在那里,想要忘记一切烦恼。“雨”本来就给人一种扫兴的感觉,再跟“暮”结合在一起,凄凉之感更甚。这种凄凉之感正与春季窗外的繁荣景象相对比,更衬托出诗人此时心境的凄凉。

另外,雍正十三年(1735年),吴敬梓开始了回皖的滁州之行,并写有《滁州旅思》,诗云:“晓望诸峰翠色新,雨余芳草碧如茵。”[45]作者离开家乡将近两年后,终于回到家乡探望。不免有些许欣喜之情,不禁感叹,此时的雨为春雨。在感叹完景色的美好后,诗人又不禁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又写道:“旅病那堪花入梦,暮寒不厌酒沾唇。”感情错综复杂。

“雨”这一意象象征了吴敬梓的那充满血泪的生活,这“雨”既是自然之雨也是吴敬梓心灵之“雨”,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的哭泣哀叹。3.3.2“月”意象

“月”也是吴敬梓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月”经常寄托着一种思乡怀人的情感。吴敬梓移家南京,并且常年漂泊在外,旅途中不免会思念家乡和亲人。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冬,吴敬梓正在扬州旅行,写下一首《月》,诗云:“二月分明好,深夜自光辉”、“遥念青溪口,凭阑盼我归。”[46]在他乡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突见悬挂在天空的明月,不禁思念起远在秦淮的妻儿,只有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明月”是思念妻儿之月。

乾隆三年(1738年)春,吴敬梓又写有一首怀恋友人之作《月夜怀姚文洁黄崙发》,诗云:

黄权真快士,姚合擅诗篇。一别春江上,重看明月圆。檐光摇短烛,香篆袅残烟。此际知何处,清吟夜未眠[47]。

这是吴敬梓在苏南溧水之行中,怀念住在秦淮水亭不远,同自己“晨夕唱酬”的诗友姚文洁、黄崙发。其中“一别春江上,重看明月圆。”表明诗人从那日月圆之夜与友人分别后,今日在同一地点又重新看到“明月圆”,可却没有了友人的陪伴,不禁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除此之外,吴敬梓在《赠扬州府江亭》、《元夕雪》等诗中都有写到“明月”。

3.3.3“风雪”意象

吴敬梓长期漂泊的经历让他对“风雪”尤其敏感,他那坎坷飘零的一生让他感到自己就像经受风吹雪打的梅花一样,倍受摧残。于是,吴敬梓写下一首《将往平山堂风雪不果》二首。其中一首诗云:

空怀迁客擅才华,不见雕兰共绛纱。却忆故山风雪里,摧残手植老梅花[48]。诗的第一句“空怀迁客擅才华”,一个“空”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欧阳修的惋惜,同时也借欧阳修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忧伤。诗人感叹欧阳修所种植的老梅花在风雪里受到摧残的同时,也以梅花自喻,感慨自己在风雪中漂泊的生活。

乾隆四年(1739年)冬,吴敬梓真州之行从秋天至岁暮才返金陵,写下一首《岁暮返金陵留别江宾谷二首》,来赠别友人江宾谷,其中一首写道:

广莫风多寒气凝,布帆霜雪照愁灯。从今只可凭双鲤,问讯相如病茂陵[49]。诗中,吴敬梓用“风多”“寒气”表明天气之冷,若说天冷,不如说是人的心冷。13

再用“霜雪”与“愁”相对应,干净纯粹的“霜雪”与诗人的愁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愁之深”。这里的“风”“霜雪”等意象都衬托了诗人的离别之“愁”,表达形象生动。另外,他的《雪夜怀溯山山居二十韵》、《神弦曲》也都是有“风雪”意象的诗歌。3.3.4“夕阳”意象

“夕阳”总表达一种漂泊在外的游子旅途的孤寂、凄凉之情。而吴敬梓长期漂泊在外,虽时有友人的相助与陪伴,但也不乏旅途中也会感到孤单寂寞。

乾隆三年(1738年),吴敬梓傍晚在往苏南溧水的船上,独看夕阳,心情倍感寂寞与孤独,于是写下一首绝句《夕阳》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诗云:

夕阳红与绿波溶,乌榜青烟春意浓。近岸秀幡飘柳外,谁家糍酒祭勾龙[50]。春季傍晚,夕阳照射在水波上,与水波交融在一起。船家将船靠在岸边,岸边人家的炊烟将船只笼罩起来,不知是谁家的糍酒正在祭祀着社神勾龙。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春季傍晚岸边人家的恬静和谐的景象,这些景象与诗人自己的处境相对比,让诗人感到更加悲凉孤寂。其次,吴敬梓在《村舍雀二首》、《秋病四首》等诗中也都用到“夕阳”这一意象。

总的来说,吴敬梓诗歌多选取自然中的凄美意象,这些意象被吴敬梓赋予独特的思想感情,促使其更加富有寂静肃穆之感。3.4诗风沉郁

吴敬梓生活在中国科举制度的末朝,虽是康乾盛世时期,但特殊的生活经历促使他比别人更早地看清了八股取士毒害人的本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促使他长期徘徊在儒家出仕与道家归隐思想之间,时而有科举求功名的远大抱负,时而有恬淡慕贤达的隐逸思想,时而又有怀才不遇的嗟叹哀愁。思想的纠结、不幸的遭遇,再加上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得他40岁以前的诗歌风格大多数偏向沉郁。

吴敬梓在1726年的《病夜见新月》中写道:“一痕蟾光白昼残,空庭有人病未安。”[51]在天将亮未亮的黎明时刻,诗人因为旧病复发,彻夜辗转难眠。这里的“病未安”实为“心未安”,诗人想在科场上大展宏图,可却不能如愿,只有感叹无聊的秋声和寒冷的天气。从整首诗看,诗人的语调都是悲伤低沉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郁闷的情绪。另外,吴敬梓写于1737年的《伤李秀才》也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和怜悯,同时也不乏对科举制度的痛斥。

吴敬梓的大部分诗歌都具有沉郁之风,如《元夕雪》《不寐》《望真州》等等。但随 14

着吴敬梓思想的转变,其后期诗歌也不乏少数恬淡娴静之作,写于1740年的《伯兄自山中来,夜话山居之胜,因忆去秋省兄,未及十日而别,诗以志感,得二十韵》,其诗风就偏向于恬淡,接近于陶渊明。总观吴敬梓的诗歌,沉郁之风还是其诗歌的主流。

结语

在清朝中期诗坛,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有沈德潜的“格调说”,有袁枚的“性灵说”。吴敬梓并没有加入任何流派,在诗坛上争一席之地,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标新立异,自立门户[52]。因此,吴敬梓的诗歌在清朝诗坛就显得在主流之外。但从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都可看出其诗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沈大成在为吴敬梓《文木山房集》作序时就有涉及到对吴敬梓诗歌在文坛上地位的评论:“故征君全椒吴敏轩先生,自其乡移家白下,出游江淮间,留扬最久,以诗名东南,东南之人交口推先生,今犹然也。”[53]可见吴敬梓诗歌在当时虽影响不大,但在东南一带还是小有名气的。黄河在《文木山房集序》中这样赞道:“其诗如出水芙蕖,娟秀欲滴,论者称其直逼温李,而清水润洁,又出入于李颀、常建之间。”[54]言语间渗透出着对吴敬梓诗歌的喜爱之情,是对吴敬梓诗歌艺术成就的较高评价。程廷祚在给《文木山房集》作序时这样评价道:“敏轩少攻声律之文,与青然相师资,而奇情勃发,时角力不相下,遂齐名。”[55]李本宣给《文木山房集》作序时也有专门对吴敬梓诗歌的题材内容的评价:“敏轩所存,大抵皆纪事言怀,登临吊古,述往思来,百端交集,苟无关系者不作焉,庶几步趋于古人,毋怪乎见时贤而分题角胜,则惴惴乎谢不敏也。”[56]这些评价都是对吴敬梓诗歌艺术价值的肯定。

综观吴敬梓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吴敬梓的思想发展历程,从其诗歌的题材内容我们也可以详知吴敬梓的生活经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吴敬梓以及他的《儒林外史》。其次,吴敬梓诗歌那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对其他诗人诗句的化用、独特的诗歌意象和诗歌风格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特色的宝贵财富。

注释:

[1][2]徐海东.吴敬梓诗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9.[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李汉秋,向东昇.吴敬梓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5,109,169,257,117,140,119,151,125,169,170,175,176,106,267,266,273,212,213,214 215,216,217,159,120,269,267,156,122,122,136,136,257,142,262,160,212,235,254,109 147,162,224,160,252,211,115.[31][32]王伟康.吴敬梓扬州诗词的艺术特色[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52][53]徐海东.吴敬梓诗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9.[54][55][56]王伟康.略述吴敬梓扬州诗词的艺术特色[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参考文献:

1李汉秋,向东昇.吴敬梓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陈美林.吴敬梓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4徐海东.吴敬梓诗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5王伟康.方嶟与吴敬梓《文木山房集》[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6王伟康.吴敬梓扬州诗词内蕴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7王伟康.略述吴敬梓扬州诗词的艺术特色[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8王伟康.从扬州诗词看吴敬梓叛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03).○9王伟康.吴敬梓与扬州关系考察的启示[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04).○10王伟康.一首不应被忽视的吴敬梓扬州词——《白字令》(长廊尘黦)探析与考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03).11王伟康.白山翠竹江村名园与吴敬梓题诗[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2,(03).○12丘良任.郭韵清赠吴敬梓吴烺诗——新发现的有关研究吴敬梓的资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2).13王伟康.卢见曾被遣戍台与吴敬梓《奉题雅雨大公祖出赛图》诗[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第二篇:谈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谈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成功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了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关键词: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讽刺文学的典范,堪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也,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最伟大的成就。该书真实地描绘了在封建“八股取士”制度下一代儒林中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假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们的招摇撞骗,以及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卑污灵魂和丑恶嘴脸。

闲斋老人在为《儒林外史》所作的序中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卧闹草堂刻本评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其艺术形象对于我们今日的生活,也具有非凡的观照镜鉴的意义。

现就该书的讽刺艺术分析如下:

一、讽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客观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上自达官贵人、地主豪绅,下至贩夫 1 走卒、地痞流氓的社会生活画卷,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对书中的人物未加一句臧否,让人物在事件中自我表演,在言语中自我暴露。作者的人物形象、人情世态均取材于现实,并抓住这些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片段,加以典型概括。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

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荦酒,却不是曾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汤知县在备饭之前的言谈中,已知范进母亲去世,准备的菜肴虽然未写,却可从使用的餐具看出其丰盛豪华,可见汤知县自己根本就未将“居丧守制”这一封建社会十分重要的礼制放在心上。而范进面对银镶杯箸、磁杯象牙箸均“退前缩后”,在汤知县被其行为感动得担忧“倘若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时,“看见他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吴敬梓抓住范进那不举杯箸的忸怩作态、那拣了大虾丸子送进嘴里的举动,从其自相矛盾的行动中,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其虚伪和丑恶,戳穿了范进所谓居丧守礼的假面目。不过是毫不起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作者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可是这寥寥几笔的勾勒,却获得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虽然植根在严肃的现实生活中,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作者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真实性。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又觉得他仍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的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的一段情形: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2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的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眼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又如周进撞号板;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描写,均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提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讽刺对象的悲喜剧结合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在于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溶为一炉,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用喜剧的形式反衬悲剧的本质。

范进中举的过程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范进考了几十年,在胡须花白之际遇上了与他有相似经历的主考官周进,周进看到在十二月天“头戴一顶破毡帽”身穿“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的范进时,动了恻隐之心,在范进交卷较早的情况下,拿了范进的卷子,初看,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看了第三遍,“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这荒谬的中举过程本身颇具戏剧性,如若不是周进多看了两遍卷子,范进如何能中?从这也看得出主考官周进的糊涂与无知,说明中举的人不一定就是举业如何了得,而这样的主考官,其所选中的范进的文章究竟如何,也同样是模棱两可,难以定性的。

主考官周进,是“苦读了几十年书”,到六十多岁时都还没进过学。他一出场时是在薛家集做私塾老师。到学第一天就受到“新进学”的梅玖的凌辱,把他“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接着又是王举人来学堂避雨,王举人对他也是冷若冰霜,不屑与他为伍。周进对此虽感恼火却也无可奈何。尽管如此,老老实实教书的他最终还是被那些土豪劣绅排挤出来:“嫌他呆头呆脑,不知常来酬谢”,丢了饭碗。后来才会有他在贡院看见了天字号,“见了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 3 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醒来后是“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这说明在八股取士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和“号板”连在一起的。周进一心想成为人上人,想爬上这等级阶梯,可无力爬上去,所以会哭哭啼啼,在艰难辛酸的生活面前倍感无助与绝望。

再如做了三十年老秀才的王玉辉,穷到不能养活女儿,还要编礼书,宣扬礼教。女儿要为死去的丈夫殉身,公婆反对,他却表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女儿死后,妻子哭得死去活来,他却说妻子“真正是个呆子”,“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封建礼教将人性异化到如此荒唐的地步!

这种对于可悲的人间喜剧的嘲笑,是让人含泪的笑。这笑中有辛酸、有同情、有鄙夷、有愤怒。《儒林外史跋》指出,吴敬梓“所阅于世事者久,而所忧于人心者深。”他对人物的忧愤,体现在这种带着血泪的喜剧里,可说是“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这种笑让人感到作者对儒林堕落的悲愤。

三、讽刺手法多种多样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异采纷呈的讽刺手法上。一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这种讽刺手法是指作者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不落一字褒贬,对人对事,纯以白描出之。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在第二十回,匡超人在与景兰江和蒋书办见面时,装腔作势“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在酒楼谈自己的“教习”职务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硃墨、笔、砚,摆的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硃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在谈及给过自己很多帮助的潘三时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这种口气越是随便冷静,在读者的心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

第二回中对夏总甲的描写:“外边走来一个人,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 4 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狂妄倨傲的令人厌恶的下层官吏形象。

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广泛应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对人物自相矛盾、表里不

一、前后不一致的表现进行了揭露,从而展现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儒林形象,让人从滑稽中发现其内在的不协调,从而让人发笑,在笑声中体会作者的讽刺之意,产生对讽刺对象的厌恶、憎恨之情。

梅玖在周进落魄教书时,对周进极尽所能奚落挖苦,让周进万分难堪,但周进中进士后,却在范进阅卷时说自己是周进的门生,在庙里时让和尚把周进当年在庙里写的对联揭下来裱,朝周进的长生禄牌叩头。通过梅玖对周进前后态度的对照,暴露出他势利、俗气的灵魂。

严贡生是一个横行乡里、巧取豪夺的恶劣乡绅。他一出场,就是为拉拢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范进、张静斋而献呈出酒菜饭食。席间严贡生先是自吹自擂,恬不知耻地抬高个人地位,并表示:“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可笑就在此时,“一个蒙头垢面的小厮走了进来”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呢。”这是作者让人物在自相矛盾的言行中进行自我否定,进行自我暴露,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人物灵魂,表现人物性格,达到讽刺目的。严贡生此时应自知在二位大人面前出了丑,然而却对小厮说:“他要猪,拿钱来!”又对二位大人说:“二位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严贡生自己在扇自己耳光,整个自我暴露的丑陋灵魂说明在当时腐朽的封建末世,士人居乡间的则成为土豪劣绅。

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呼来喝去,骂他“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家里人常常挨饿,借贷无门,中举当日还抱着鸡要去卖了换米。喜报一到,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而胡屠户也改口称呼“贤婿老爷”,并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胡屠户的市侩心理,功名利禄对世人灵魂的腐蚀。

三是对不同人物给予不同的讽刺。作者善于从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不同人物进行了讽刺。作者对书中四类人物“八股士”、“假名士”、5 “贤人”、“奇人”的感情是不同的,对他们的讽刺力度也有所不同。

对于八股士,作者给予他们的是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如对严贡生、王惠这类品质低劣、见利忘义的土豪劣绅,作者对他们的讽刺是坚决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性的。周进、范进中举前的落魄,作者还是有些同情的。一旦中了举,就摇身一变,成为欺压百姓、奉迎拍马的贪官污吏,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就转变为坚决的批判与鞭挞了。对那些在举业上毫无起色又迷恋科举,转而靠招摇撞骗、附庸风雅来讨生活的假名士,作者仍是予以辛辣的讽刺。如对杜慎卿的大搞梨园选美,作者的批判形式是冷若旁观地让人物在可笑的事件中自己表露其灵魂的贫弱、苍白。尽管有些人物的性格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来说还是批判的。如马二先生这个人物就很复杂多面化,他迂腐、落魄,却富于同情心,舍己为人,济人危困,但作者依然对他的可鄙可笑之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著名的马二先生游西湖的例子,是腹中空空的马二先生在西湖的美景前的审美也如他的空腹一样贫乏。他一路只知吃零食,喝茶,读墨卷,操心选事,最后,他感到按习俗要对这真山真水赞美一番了,就仿照八股的样式,背两句《中庸》里的陈词滥调:“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迷信八股科举的马二先生已经在八股科举教条的腐化下丧失了审美能力。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到了如此地步!让人触目惊心。对书中的贤人,作者批判的态度是温和的,因这些人物身上有着作者人格理想的寄托,以及理想失落的无奈。王冕的旷达不拘也好,杜少卿的挥金如土也罢,以及虞博士视功名如草芥的淡泊情怀,都不过是具有“文化记忆”的具有古典文化传统人格的文人企图以洁身自好来坚决捍卫文化传统以对抗浊世的个人反叛形式罢了。迟衡山等人企图以祭奠泰伯祠恢复礼乐来扭转世风,作者对祭奠大典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但全书的结尾,盖宽再游泰伯祠时已是尘封的更为荒凉的残垣断壁。这些贤人的试图靠个人努力来拯救时世的理想,在那个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的势利社会里仍是失败了,这饱含了作者自己“补天无力的无奈”。篇末对市井四奇人的交代,不过是在贤人救世无力的正道之外,让生活在基层的知识分子以自食其力、傲视社会、追求自身人格的独立完整,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来反叛现实的一种无奈方式。这四类人物相互对比、映衬,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儒林的种种现状,对儒林群丑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刻地领悟了作者对世风日下的封建末世八股科举对士人灵魂的扭曲和毒害的忧愤,以及对 6 此的无奈。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作家应用了一系列讽刺手法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儒林人物。鲁迅先生说:“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讽刺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这就是该书的讽刺艺术精华所在。它通过以喜剧形式表现的一些悲剧性人物,这些人物除极少数极端恶劣之外,大多还是老实本分的人,他们在封建八股取士制度和当时丑恶腐朽世风的影响下,思想被禁锢了,道德被腐朽了,成为言语迂腐、举止鄙陋、思想腐朽甚至道德丧失的喜剧人物,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有让人喜爱及同情的一面。作家对他们的讽刺态度是既嬉笑怒骂,又哀婉叹怜。这是本书最出色的讽刺手法,即“笑中含泪”,所以该书成为“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

参考文献

①、②、③周月亮:《误解与反讽》,见《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京)1996.3.64—69 ④贾学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见《学术交流》2005、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论雷峰塔的倒掉 郭预衡《中国文学史》

第三篇:诗歌

五 四” 颂 歌(配乐诗朗诵)

——纪念建团90周年和五四运动93周年 领诵:甲、乙、丙、丁

甲、乙:手捧五月的鲜花 我们走在春风里 丙、丁:高扬鲜红的旗帜 青春畅想征途 甲:当历史的钟声在耳边敲响 五四青年的热血在胸中激荡

乙:从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天开始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丙:为摆脱中国屈辱的历史 坚持真理 勇于探索

用炽热的情怀抒写了壮美的青春之歌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对耻辱发出的挑战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向沉默者发出的呼唤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为祖国的尊严发出的呐喊 合:伟大的五四运动

齐:是一次光荣与梦想交织的革命之梦

甲: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用坚定的信仰、青春的激情、科学的精神 齐: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乙:无论风云变幻

齐:我们前进的队伍中永远挺立着一支年轻的力量 丙:在高高飘扬的旗帜上

丁:我们用青春与热血写下了不断践行理想的 合:壮丽诗篇

甲乙: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拥抱时代

丙丁: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青春点燃未来

齐: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甲乙:来吧,在五月的花海中,让我们唱歌 齐:歌唱这美好的春天

丙丁:来吧,在青春的激情里,让我们歌唱 齐:歌唱这繁荣昌盛的祖国 歌唱我们的青春和奔涌的热血 甲:昂起你的头 乙:举起你的手

齐:九十年共青团经历的沧桑 让我们把无畏的精神永存心间 丙:九十年,路漫漫 沧桑几度 风雨如磐 丁:九十年,水迢迢 与时俱进 千锤百练 齐:肩负起人民的责任

甲:今天,我们站在团旗下

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建团90周年和五四运动93周年 乙: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以新的姿态和新的作在淳安的各项事业中建功立业

丙:争做“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十佳青年岗位能手” “优秀青年志愿者”

崇尚先进、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丁:展示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满怀豪情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齐:“奋战五年 蝶变淳安”

让青春在跨越发展中展现炫丽风采

甲: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间迎风飘扬 当希望的禾苗茁壮成长

乙:听,一首风雨中的赞歌 是颂扬我们开拓进取的精神 丙:五月的鲜花开满大地

伟大的“五四”将被我们铭刻

丁: 让我们接过那燃烧了九十年炬火 齐:传承五四精神,勇担社会重担。

甲乙: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建功成才

丙丁: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齐:让青春和热血在我县的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发光添彩 在蝶变淳安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四篇:诗歌

这里是“党员之家”,这里是“干部之家”,这里是“知识分子之家”。远大理想把我们聚集在这里,这里特殊,这里自豪,这里光荣,这里神圣,这里岗位重要无比,这里担子重若千钧。对已清正,对人公正,似一缕春风吹进心扉。崇高使命把我们集合在这里,牢记宗旨,勤政为民,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求真务实建功立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对内严格,对外平

等,做一朵浪花纯洁自己。神圣责任把我们召唤在一起,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举贤荐能,甘为人梯,明荣知耻奋发进取,人生画卷用汗水描绘。自我加压,勇创一流,做一颗劲松献一片绿。这里也是我们的大课堂,这里也是我们的大熔炉,这里也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在这里一起磨砺,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我们在这里一起进步。弘扬组工文化,提升组工能力,建设“三个之家”,打造组工品牌,那是我们人生的牵挂!勤学习增智慧,重实践长才干,讲团结聚合力,燃激情创业绩,那是我们人生的品质!承传组工精神,维护组工形象,彰显组工魅力,展示组工风采,那是我们人生的承诺!愿献美丽青春,乐度壮丽时光,付出艰辛劳动,饱含酸甜苦辣,那是我们人生的快乐!铸就坚强党性,恪守组工职责,荡漾文明新风,严守人事纪律,那是我们人生的境界!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把得住原则,守得住情操,那是我们人生的坐标!求知永不满足,政治永不褪色,奋斗永无止境,创新永不间断,那是我们人生的追求!既然我们选择了献身组工事业,我们的付出无怨无悔。让我们携起手来,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演好忠诚这个角色,走在时代最前列,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争当优秀组工干部,建设和谐组工团队,书写组工历史新篇章,无愧于“三个之家”光荣称号!翥山在欢唱,洎水也在欢唱,欢唱我们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欢唱我们践行“三个代表”作表率,欢唱我们争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派!(作者系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退休干部

第五篇:诗歌

那年冬天

我将粗朴的家园

打点成风尘仆仆的背包告别妈妈的墓碑

在惨白的月夜上路泪流满面的旅程哟我没回首一次

不敢回首年年月月

时光的飞翔风雨的滋养习惯了泪不轻弹学会了登高远望低矮的天宇下

匍匐着林立参差的楼群闪亮的甲虫成群结队

穿梭于都市的边缘

亦如领略欧亚旅途的风光

面对蚁群般奔涌的人潮人潮般换代的产品

我以蜗牛的姿势

爬行在每条小巷胡同

任风雨洗涤疮痍的容颜任清辉涂抹遍身的支离挣扎中写出

站立的不易穿过红灯绿酒

穿过一切缤纷的色彩

而我的肉体注定没有肥胖身材也无法长高起来

祖祖辈辈的心血

在我体内干涸成硬硬的河床我的信念和精神

从拥挤的都市溢出浮离众生

茕茕孑立

如永远的街灯

真的我对不住远方的亲情辜负了麦芽和啤酒

原谅我吧妈妈

那喂养我生命的乳汁站在都市的窗前

醒来望见隆起的地带应是故乡挺拔的脊梁那直插云天的翅膀哟颤动着村庄腾飞的渴望碧绿的菜畦

丰硕的果园美丽的倩影还有那一汪黑色透明的井泉哟时刻镶嵌在夜的边缘

诱惑我终身的目光多想化成一尾游鱼驻守你宁静的港湾茂密的庄稼填平了岁月的沟壑美丽的家园伴我一路同行

任胡茬在风中猎猎飘然任头骨围困得枯瘦如柴思想之火亦如天女散花让理性的液体和倔强的基因渗透五彩闪烁的毛孔

然后赤裸脚踝

在干裂的柏油路上奔跑绕过网络的边缘

追逐彼肩接踵的车浪风风火火的人生

面朝大海

咀嚼优胜劣汰的圣果都市脚下生风在高速地点击沿途的风景陈列出狰狞的面具我须找一个驿站才能喘息

哪里是漂泊的栖所呢

脚下是板结的土壤前方是眩晕的光芒不能倒退更不能停滞我深知停滞就意味死亡天边落日的天边

家园正以温和的目光比划手语

鼓舞我坎坷的人生涉过禁区

下载吴敬梓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敬梓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

    《我告诉你白龙湖有多美》 我告诉你白龙湖有多美 风停的时候 湖里是蓝天白云 湖里是山上的森林 鱼儿从水里跃起 你才知道这是白云森林和鱼的湖 如果你累了 带着高楼缝隙中的......

    诗歌

    展望2012 (李)轻轻地,2011即将远去, 饱含激情与希望的2012 正向我们款款而来 今日,我们又聚首 回忆峥嵘岁月 展望春风万里 (刘)今日又聚首 激动的双手端起醇香的美酒, 鲜花与掌声萦......

    诗歌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

    诗歌

    本文作者:董定权 好范文原创投稿 董定权:想 你 想你 是难以忘记 未见 牵动我的心绪 你在何方 我一直放不下你 无人时想你 你好吗 这是我的忧虑 有人时念你 情与意 我时刻都在......

    诗歌

    胸膛里燃烧着火血管里奔流着火我们年轻的青年班组人是火红的旗帜火红的歌我们是太阳能融化冰雪送来光热我们是丝雨能涤荡酷暑送来清凉当我们油污了双手疲惫了面庞当我们看到......

    诗歌

    沙 子 我是一粒沙子 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没有人关注我的生命 但人们的生活 又与我结下了 千丝万缕不可或缺的缘 有人抱怨我是沙尘暴的元凶 有人说   滕格里、塔克拉玛干等......

    诗歌

    种子 此刻开始从岁月的藤蔓上摘下一些时间 收藏或者挂在春天的屋檐下晾晒 让鸟雀们互相传递消息从草尖到树梢 让小兽们艳羡狐狸们嫉妒到牙根发酸 在石头堆积的城堡公主一直......

    诗歌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sī)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