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评论: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http://jinhua.offcn.com/
2014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评论: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2008年8月8日,国家体育场(鸟巢),李宁凌空高举火炬,最终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
当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新华社记者 郭大岳 摄
【编者按】
从1988年至2013年的这25年,是实现“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关键的25年。这25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10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期。时代的风云际会,这期间无数“追梦人”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洞见未来,引领潮流。
我们挑选25位追梦人,分“领导者”、“思想者”、“创造者”三个系列,分别讲述他们的追梦故事。
“领导者”具有面向未来的决断力,他们总是能够判断未来趋势,勇敢地决定抛弃什么、坚持什么,并排除一切困难,将梦想变为现实。
“思想者”具有面向未来的洞察力,他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洞察各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创造者”具有面向未来的创新力,他们总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新的可能,即便现在看似完美,也要不断超越。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原,梦想也是如此。在他们的人生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梦想以磁石般的引力,引导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让我们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
http://jinhua.offcn.com/
1988年,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
这是众声杂陈的一年。在1988年,你可以听到崔健的《一无所有》,能在北京看到Beyond的第一场内地演唱会,而在大众中流行的则是高亢的“西北风”。
电影《红高粱》以肆意的热情赢得世界的认可。诗人们以梦为马,一群年轻的文学研究者开始了对文学史上被遮蔽作家的“打捞”。
这是改革开放的第10个年头。不再像最初,对外面的世界只是新簇簇的好奇。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学着重新打量未来。
这一年,物价闯关以失败告终。北京第一批私营企业主开始注册;海南成为特区;海外归来的报国者筹建中国股票交易所。
时代是个人命运的马达。时代催生的梦想家,犹如繁密多姿的森林,参差各异,却从不孤独。
梦想的开局
2009年,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白岩松这样形容他的1988年。“那一年,我20岁,从边疆小城来到了北京。”
他对1988年最鲜活的记忆是第一次品尝可口可乐。迷上帅气的迈克尔·杰克逊,美国第一次在他的感受里变得具体而微。
他很难想象自己以后在耶鲁大学的讲坛上,谈起“中国梦”会想起第一口可乐的滋味。未来和美国在当时还是学生的他眼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远景。
而身为北京大学外语系老师的俞敏洪,当时的梦想和美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想出国。
1988年,出国是一种潮流。俞敏洪常常发现周围的朋友“失踪”了,接到海外的明信片才知道,他们已经登上了北美大陆。
他出国的梦想不断碰壁。俞敏洪常常会讲起,他为了省钱,在超市里等鱼死了再买的故事。拒绝继续贫穷,成为他改变的力量。辞职之后,他提着浆糊去电线杆子上贴传单。
他的梦想始终没有离开美国。不同的是,他成为一个美国梦的输送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为这句话贴上了自己的人生标签。
对于25岁的潘石屹来说,他的梦想实际而干脆。他没有多少犹豫,就辞去了铁饭碗。1988年,海南成为特区的消息一传出,他揣着1000元钱,加入“闯海”大军。
在1988年,李宁的决定也让人印象深刻。带有赌气的成分,他不愿在体制内做一个体育官员。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给人留下的更多的可能性。他接受了李经纬对他的邀请,来到了广东。
在1988年,敢于突破种种限制选择冒险的人,大多有非凡的勇气。他们不习惯一看到底的生活,他们选择了离梦想更近的那条路。
http://jinhua.offcn.com/
失败者之歌
“1997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1997年算得上惊心动魄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亚洲金融危机;小平去世;香港回归。很多雄心勃勃的梦想家在这一年被“淹没”了。而“落魄到不行”的冯小刚,却在这一年,以一个“好梦一日游”公司的故事,开始了他的贺岁片梦想之路。
多年之后,他都难掩自己的兴奋,“当年选择拍贺岁片,就像买中一只绩优股,一路涨到现在”。
幸运到不幸,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史玉柱在1997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构建了一个过分庞大的帝国,最终坍塌了。
史玉柱的巨人大厦从38层到54层,再到70层,他离失败越来越近。
史玉柱,这个青年的偶像、政府和媒体的宠儿,1997年底他背负2亿元债务离开珠海,被追债成为他东山再起之后最大的梦魇。
史玉柱评价1997年的自己,“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但这个对市场超级敏感的商业天才并没有沉寂多久,他用脑白金和网游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
并不是每个人跌倒了,还能爬起来。1997年,很多人的梦想就止步于此。留下来的是清醒者。
王石从其他失败者中吸取教训,保持着他的清醒。1997年,万科收缩战线。在一次会议上,王石总结万科的四条教训,第一条就是“不要轻易上高层项目,否则不是里程碑,而是墓碑”。他说,手中有钱加头脑发热之后的决策,往往是灾难性的。
从1988年,王石就梦想着万科能成为一个专业而现代化的企业。他争取股份制试点,在遭受阻止后靠着灵活的政府公关,为万科的未来扫清道路。
柳传志也是清醒的。他对股权清晰的谋划,一直贯穿在他的企业梦想之中。在他看来,这是联想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不断的失败与成功的分流之中,真正的成功者显示了对现实的把握力,他们往往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追梦者的时代
2013年,马云卸下阿里巴巴CEO的职位。这一年,史玉柱、刘永好宣布退休。经过25年,不管梦想何时进入,似乎都到了盘点的时候。马云离开,是为了更好地继续。他转身继续自己的“物流梦”,起名“菜鸟”,是一种青涩而无所畏惧的心态。
在马云的卸职演讲中,他说这个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就好像十几年前,他和一群年轻人创建了阿里巴巴。他们选择了相信。相信10年后中国会更好,相信这个时代会承诺给年轻人未来。
最终,淘宝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http://jinhua.offcn.com/
经过25年,改变进入了加速度模式。就如马云所说,“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来了;我们还没有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梦想家是跟得上时代脚步的年轻人。他们必须是创新者,比如张晓龙。微信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离不开的存在。
在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梦想者的恒久不变。84岁的江平,一直坚持着中国法治的梦想,他说这是他的中国梦。
这是中国拔足狂奔的25年。那种如同竹子拔节一样不可以抑制的生长的力量,让进取无处不在。
有太多的梦想,在这个时代充盈。我们挑选25位追梦人,讲述他们追梦的故事。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原,梦想也是如此。在他们的人生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梦想如何以磁石般的引力,引导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他们的方向汇聚在一起,就是中国的方向。就如王健林所说,中国梦是13亿人梦想的总和。没有如同繁星一样闪烁的个人梦想,就不会有宏大的中国梦。
我们赞美每一个汇聚的力量,赞美这13亿人组成的中国梦之队。新京报首席记者 张寒
本文来自:金华公务考试网
第二篇:朝着梦想的方向
朝着梦想的方向
——读《一个梦想的价值》有感
儿时的梦想几乎在所有人看来,不过是一个儿戏,也根本没必要为儿时的游戏付出心血。但年过四十的贝尔,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去埃及旅行的梦想赎回。因为虔诚的贝尔明白,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梦想,梦想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我的梦,不单是一个梦,它已经和我的生活、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我的梦想又是什么?
我梦想成为一位歌唱家,用婉转歌声,唱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我梦想成为一位书法家,用点滴墨水,抒写心中的万丈豪情; 我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用大胆想象,见证生命的神秘景观…… 书法老师的数年指引,我享受着乘势而为的快乐。每每研读字帖,我都会不知疲倦地临摹。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到智永的《千字文》,再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到王羲之的《圣教序》,后到钟繇的《荐季直表》,一步一步,我把“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作为临摹法宝,一笔一划,我由临而入,师承有序,笔笔求精;墨香渲染,我把“神采为尚,形质次之”作为终极追求。因为梦想,我敢于追求。每天坚持练字,每天做想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追逐梦想。朝着梦想的方向,我步步迈进。
不断迸发梦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实现梦想的勇气!朝着梦想,我不言放弃,因为梦想是我心中那份浓浓的渴望,脚下那份无怨的坚定。大大小小的梦想,都会在我生活的每一处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第三篇:2014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评论:“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http:/zj.offcn.com/
2014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评论:“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2014浙江公务员考试时政评论:“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思考之三
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这让人想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似矛盾的名句:返乡者到家了,却尚未抵达。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http:/zj.offcn.com/
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有10多位各地网友都提到,打牌、打麻将甚至赌博,是当地过年时最主要的消遣。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
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谁能想到,文化资源向城市的集中,让很多农村连文化站都只剩空空房舍,更遑论有受人尊重的“文化人”了。另一方面,则是强势的消费主义对乡土的侵蚀。有记者返乡发现,低俗甚至虚假的药品广告,已经占据了许多小城镇建筑的外墙;干涸的河道里,满是塑料袋、包装盒等城市垃圾,恰如鲁迅还乡时的感慨: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大地在窗外睡眠!窗内的人心,遥领着世界深秘的回音。”我们的城镇化,或许正该是这样的图景:城市在广袤的乡土生长,人们脚踏着深厚的大地。但愿明天,我们可以舍弃烦躁、放下纠结,回到亲人身旁,围着火炉轻声地谈话,寻回心灵最温暖的那一盏灯光。
本文来源:浙江中公教育
第四篇:朝着有梦想的方向仰望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带来的题目是《朝着有梦想的方向仰望》
曾几何时?心中的梦变成了模糊的记忆; 曾几何时?模糊的记忆被无情的现实打碎; 曾几何时?当现实来到面前时,我措手不及。未来,未来„„我的未来在那里? 朝着有梦想的方向仰望。
要想成功,首先要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你生活的航标,梦想是你理想的翅膀。拥有梦想,才会拥有未来,才会拥有成功。试问,谁愿意过那种行尸走肉的日子?我想我不会,相信大家都不会。朋友,不要轻易放弃执着追求的梦想,不要熄灭心头的希望之灯。人的时间太有限,请快些朝着有梦想的方向仰望!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是怀揣对未来的期盼和对梦想的憧憬开始每天的生活的,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
我们的梦想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是一份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是二十几岁的豪情壮志;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我们心中大大小小的梦,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芬芳弥漫。
真正的成长,其实就是那么的一瞬间。经历过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原来我真的长大了、成熟了。遇到困难知道首先一定要勇敢面对,然后要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我想,只要我们努力了,动脑筋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的时候,就会发现,前方,是一片海阔天空!
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走的足迹。
朝着有梦想的方向仰望,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拥有梦想,勇敢地追求,这已经是一种成功,一种荣耀!
谢谢大家!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评论要靠谱(精选)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评论要靠谱
有一则药品广告说:“不看广告看疗效。”意思不错,但问题是不服上一剂,怎么知道疗效?即便自己不吃,恐怕也要问问吃过的人效果如何。但如果吃了药才发现不对劲,可就没地儿买后悔药去了。
如今文艺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许多观众在看了网络上的评论之后,走进影院却发现评论里写的“各种好”根本没影儿;根据报刊上的书评买了本书,结果大失所望。更奇怪的是,有的作品在网络上的打分一会儿是接近满分的高分,一会儿却又变成了不及格的一两分,让人无所适从。据报道,这是“网络水军”在作怪。电影《王的盛宴》、新译图书《小王子》等先后爆出涉嫌使用“网络水军”,影响受众选择。
西谚有云:“骗我一次是你的错,骗我两次是我的错。”“水军”的泛滥只会使读者警惕网络评论,不再轻易上当。因此,与“网络水军”相比,大众传媒上的文艺评论的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近十年,我国媒体的一大变化是普遍重视评论,网络评论更是活跃,就连《新闻联播》也增设了评论栏目。但这些评论绝大部分是时政评论和社会评论,与之相比,文艺评论就显得颇不景气了。这一点从许多报刊的文化版、副刊纷纷变成文娱版这一名称的变化上就不难看出。文艺批评更偏向于娱乐性,真正从艺术创作角度检讨得失、评析优劣的评论文章反倒不多见。有些文艺评论难逃“红包评论”、“人情评论”、“圈子评论”的嫌疑。
同时,传统的文艺评论杂志和报纸的发行量日渐下降,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网络作为信息渠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受商业利益的影响,网络评论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一直颇受质疑。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文艺评论在群众中的声誉,影响了评论提升创作的作用。
现在每年新出图书20多万种、影片700多部、电视剧3000多部,各类音乐会、演唱会不计其数„„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如何选择成为令广大观众和读者颇感头疼的问题。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沙里淘金,把值得关注和欣赏的作品及时推介给受众。但文艺评论阵地的缩减和质量的下降,使读者不时发出“靠谱的评论在哪里”的疑问。
因此,大众传媒应该把文艺评论建设作为媒体公信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给文艺评论保留一定的版面和时段。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理解信息。近年来,解释性报道和时评的红火正是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挑战、更好满足读者需求的努力。显然,生动活泼、富有真知灼见的文艺评论也是在为读者解读信息,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同时,应该提倡大家名家特别是创作者自己动手写评论。因为对创作甘苦有切身体会,创作者的夫子自道往往能深入到艺术规律的深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曾写了一本《论写作》,其生动真实、诙谐潇洒的文笔令人赏心悦目,不比读小说差。反观国内,已经成名的文艺家罕有在大众媒体上开设评论专栏的,缺乏权威性的文艺评论已经成了国内媒体的通病。版面缩减、网评注水、名家缺席„„难怪读者难觅“靠谱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