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理】近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4)革命阶段: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政治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思想上: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4.对外关系: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迫开放。
5.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①政治: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爱国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②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发展)。
③思想:民族危机加深,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对日本: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爱国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对帝侵华的影响: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策。(直接割地-政治瓜分-以华治华)全面认识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相互争夺。(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①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a、剥夺了中国无数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b、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得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制度、技术、思想文化客观上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政治: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不断冲击,最终君主专制制度瓦解。b、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缓慢发展。
c、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主、平等、自由、博爱渐入人心,儒家思想传统受到强力冲击。d、社会生活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国际接轨。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从革命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从现代史 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从整体史 范式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文明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5)从社会史 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第二篇:近现代史纲要: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
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分数: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浅谈近代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古代日本、朝鲜、琉球留学生负笈中国,还是近代中国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均是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大事。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兴盛于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之间,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影响深远。【关键词】:近代教育、留学生、归国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重大时刻。有志之士都在思索如何救国,抵抗外敌。教育作为振兴民族的大业,如何改革教育,成为无数人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八股取士已经不能满足江山社稷的需要,而短时间内又不可能创造出来一种新的方法,所以向那些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是眼下最明智的选择。“师夷长技以制夷”渐渐付诸行动。
当然一项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付诸实践才是王道。在留学生的问题上,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对中国近代留学生派遣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中国长期封关锁国,风气未开,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仍以考科举、入仕途为唯一正途,对于进洋校、学西学都嗤之以鼻;且不少人认为美国是极荒凉野蛮的地方,视出国留学为畏途。但是有着“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排除万难,为近代留学生教育,甚至是近代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批30人在上海招考时,未满定额,容闳不得已亲赴香港,在英政府所设的学校中,遴选数人,才得以补足。1872年8月11日,经过学习准备的30名留美学生,由监督陈兰彬率领,从上海启航出洋。在此后3年中,清政府又先后遣送了9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即为清末幼童留美,也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的由来。但是,天佑不测风云,幼童留美后,分散寄居于美国家庭中,入小学念书,并逐级升学。身处异国的幼童们虽还留长辫,穿长袍,但不久就受外在环境影响,迅速地美国化了。消息传回国内,顽固守旧分子惊恐不已,对其群起而攻,纷纷要求清政府撤回幼童。1881年6月8日,清廷下令在美国康州哈德福城的幼童出洋肄业局全体师生尽速撤退返华,幼童留美遂告结束。自1872年至1881年,百余名幼童中在美国时间最长的9年,最短的仅6年。当他们撤回时,只有詹天佑、欧阳赓2人大学毕业,其余60余人尚在大专院校就读,另一些人还是中小学生。但即使如此,这些幼童中还是成就了众多成绩突出的名家学者。如詹天佑、唐绍仪等。
幼童留美结束后的二十几年间,中国还有少量学生赴美留学。但因为清政府的限制和中美关系变化,这一阶段留美学生人数较少,以自费为主,大多随同美国传教士前往。如颜惠庆、孔祥熙等。进入20世纪后,一些地方开始选派官费留美学生,如1901年,北洋大臣袁世凯选派王宠惠、陆耀廷等8人留美。在1900至1907年的8年里,官费留美学生计达100余人。1900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次年,清政府与八国列强签定《辛丑条约》,被迫对各国偿付巨额赔款(庚子赔款)。此时,中国留学之风渐盛,掀起留学日本的高潮。美国对此大受刺激,觉察到争取“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将是能否控制20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1908年决定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用于吸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后来,英法等国竞相效尤。这就是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极大的庚款留学运动,各国之中以留美为主。
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负笈美欧,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了中国。
初步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后来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总之,除少数早亡,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洋务派官僚在派遣留美幼童之后,还奏请留学英、法、德等欧洲诸国的留学生。从1877年至1897年的20年间,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奏请下,福建船政学堂先后选派出四批学生赴欧留学。洋务派官僚派遣的留欧学生,在1879年以后陆续学成回国,对近代中国社会起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有的成了中国海军的主要骨干,有的致力于海军教育事业,有的成了近代中国的实业人才。其代表人物为刘步蟾、萨镇冰、邓世昌、严复、马建忠、魏瀚等。总之,洋务派兴办留学教育,从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出洋留学,这是一种明智而有远见的举动。其留学教育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大多数留学生也是不负众望的,学成归国后,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和造船工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在20世纪初出现的留学热潮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掀起的。可惜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的腐败、落后,这些留欧学生未能充分地施展其才能,还有一部分留欧学生“皆散处无事”,“或被外国聘往办事”,在各国领事馆以及洋行充当翻译,出现了“我才弃为彼用,我用转需彼才”的怪现象。
有人说,留学生有如普罗米修斯从西方“盗”回了真理的火种,从而在旧中国的漫漫长夜燃亮民主、自由的熊熊火炬„„近代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影响重大,意义如下:
一、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近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詹天佑和唐绍仪是代表人物。詹天佑1894年设计、施工、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化桥梁———滦河大桥,当时在英、德、日等国工程师施工多次失败的情况下,詹天佑独立地完成了设计和施工任务,填补了我国历史的一项空白;他还修建了京张铁路,施工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修建经费较之外国人修建预算节约了白银28万两。唐绍仪曾任内阁总理大臣,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英国殖民者1903年与**、**签订了《拉萨条约》,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唐绍仪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与英国谈判,他据理力争并且巧妙地利用英国内阁更迭之机,迫使英国政府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完全的领土主权”,挫败了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在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中维护了祖国的利益。
二、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自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之后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自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之后,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为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首的知名人士在写给清总督衙门的信中曾这样评价:“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学科之进步,成绩极佳。即文学、品行、技术,以及平日与美人往来一切之满意无间言。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学生既有此良好之行为,遂亦收良好之效果。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于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失。而美国国人对华之感情, 已日趋欢洽之地位。”这种评价应当说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也正是幼童们早期给美国人民留下的这种美好印象,为中美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喜所:《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南开史学》,1984年第1期。李喜所:《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
第三篇: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美、法、俄等西方国家接踵而来。“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美、法、俄等西方国家接踵而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权益尽失。中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 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战前中国的经济状况
﹙一﹚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以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基本特征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来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这种经济结构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不是单纯的自给自足,而是有商品经济成份的经济结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主要是自然交换,微小的社会交换不影响其实质,这种牢固的结合方式到战前更为明显。由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具有对另一种生产方式的“异它性”,所以当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出现的时候,就与几千年来形成的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作用当然地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优越性上。那种在封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厚农宝谷”的经济思想也显然落后了,然而这种生产方式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是财政收入,封建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二是在兵源上,主要来自于农民。三是在劳役的征发上,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求征调成千上万民工为他们修宫殿、陵、墓、挖河、筑堤等,他们为统治阶级无偿地服务。﹙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社会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势力的人侵,但最终还是影响了我们本国的经济发展。乾隆帝给英王的救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表货物以通有无”。嘉庆的上谕也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等小国些货物哉”。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统治者固步自封,虚矫自大,闭关自守。这种消极的落后的保守政策既不能阻挡住凶恶的欧美侵略者,也不能减轻侵略的祸患,反而严重地阻碍中国自身的发展,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导致航海业的衰落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手工业者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知识界闭目塞聪,只能眼看着欧美诸国日新月异。而封建的中国停滞不前,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二、战后中国的经济状况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破坏
1、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立即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大量掠夺原材料,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了对中国原料的掠夺。特别是英国资本家,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丝织业和其他纺织业对原料的要求,并进一步扩大对本国工人阶级的剥削,大量从中国输入丝茶。中国丝的出口,鸦片战争以前,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鸦片战争后,“1847年达二万二千余包”。以后继续增加,“1852年四万四千余包。1856年七万九千余包,增长十几倍。茶的出口,鸦片战争以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以后,历年逐渐增长,咸丰三年已超过一亿镑,咸丰六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增加一倍半”。
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以棉纺织品为主,约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工业品,棉布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西方大量棉纺织品的倾销,对中国传统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棉纺织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了解体的征兆。
外国商品对中国手工业带来很大的威胁。中国东南海地区的手织棉布在国内市场开始受到排挤。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棉纺织业历来比较发达。但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经无纱可纺。外国的洋纱洋布成本本来就低,加之不少英国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百分之二三十的价格倾销,严重冲击了棉布市场。“福建漳州府及同安县的土布,曾经布贩子运销到宁波、上海、天津、辽东及台湾。厦门开市后,洋纺洋布充积于厦门。布贩弃土布而运销洋布,致使土布难以出口”。广州附近的情况,也大体类似。
茶和丝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种茶业发展,还设立茶厂专门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在丝业方面,“浙江县种桑养蚕的人日益增多”。湖州辑里丝在鸦片战争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鸦片战争后,“辑里丝首先经广州,后经上海,大量输出国外。这时常年的出口数,自二千担曾到三千五百担左右”。在茶方面,茶树的种植和茶业经营都有扩展。“湖南原来为生产绿茶的地方,如安化,平江等地,为了适合出口需要,多该制红茶。由于红茶价高利厚,其他各县也竞相仿制,产额日益增多”。在茶叶扩大出口的刺激下,内地茶叶的经营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茶商在上海设立茶厂,按照外国产品改制。当时中国出口的生丝,几乎全部操在英国人的手里。英国人经手供给法国丝织业以生丝原料。英国人又几乎独占红茶贸易。由于外国资本独占了丝茶的国外贸易,在国内市场上也不能不受外国资本的控制。一方面,中国商人在资本上依赖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外国商人又在市场上垄断丝茶价格。中国茶丝的出口几乎全部操纵在外商手里。这样,从事小生产的中国农民就被卷人了他们完全不理解的市场—国际市场。他们不得不忍受当地小商贩,中国大商人和外国商人的重重盘剥,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2、白银外流
正常的贸易没能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高额利润,他们便对中国采取直接的经济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经济带来沉重的灾难,1844年两广总督香英曾写信给英国驻香港总督德庇时,公开建议鸦片贸易应在双方默契之下进行。德庇时承认“自从汉和以后,中国从没发布禁烟文告,这是符合这一默契的。”在这种“默契”之下,鸦片走私成为公开、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的数量日益增多,使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劳动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代表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的璞鼎查,回到伦教后在国会上带着醉意宣布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那么广阔,倾兰开厦全部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她一省的衣料的”。美国总统泰雷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今若能将数个连贯该帝国各部分口岸,为过去欧美人士所未曾进入者,予以开放,对于美国产品的需求之扩大,必无疑义。”他们把大量的商品运到中国来,甚至把中国人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和钢琴也大批运来。据统计,英国输华商品总值,“1837年为90多万英镑,1843年增加到差不多145.6万英镑,1845年竟达239.4万英镑。在英国输华商品中,棉纺织品占比较大比重,从1842年的70多万英镑增加到1845年的173英镑。”与此同时美国输华的商品也有显著增加。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与英国商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五口通商章程》又规定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为百分之五左右的低税率。这些规定不但使清政府成为世界上海关税率最低的国家,使清政府的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更严重的是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损害了中国形象,降低了清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促进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大量输出后,中国手工业日趋破产。中国牢固的经济体系—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99年全国进出口货值264748千海关两,出口货值195785千海关两,两笔共达460533千海关两。这就是说,中国经济已基本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东义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输入的的商品主要是棉纺织品。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布棉纱源源输入中国。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以棉纺织品为主,约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工业品,棉布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输出的茶,丝等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很快。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多包。”湖南,福建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茶叶,他们将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上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买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自五十年代中期起,上海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2、鸦片战争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战后,中国茶、丝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国内茶、丝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南沿海地区的农产品日趋商品化,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西方资本主义用枪炮打开国门后,在中国投资设厂、谋取暴利,同时在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工业的种子,中华民族工业正是受此刺激才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尽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都在极力限制和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然而,被过分压制的生产力,一旦获得发展的时机,就会迸发出任何力量也无法扼制的活力,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
战后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据统计,“1895年全国近代工矿企业总数达200家,资本总额5004万元,工人总数91350~98060人”。近代交通运输业陆续出现,近代轮船公司约20家,拥有大小轮船约300艘,吨位总数约10万吨。已筑成的台湾铁路及京奉铁路天津至山海关段共364公里,芦汉铁路已开始兴筑。电报及邮政等事业,已通达全国主要行省。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中国旧式商业,正在适应外资洋行经营进出口商品的需要,逐渐出现经营洋布、西药、生丝、茶叶等新兴行业。以上海为例,19世纪末,“上海在旧有商业的土布、米、木材、糖、绸缎等行业的基础上,又新兴起洋广什货、五金、西药、纸业、棉纱等四五十个行业。其中洋布公所全部同业一百三四十家;五金钢铁业58家,丝栈、丝号100家左右”。近代金融业也应运而生。外国在华的银行保险业已近20家,包括总行设在中国、资金较为雄厚的英国汇丰银行。中国本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也于1897年设立。旧式线庄业也开始转向近代化。
总之,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把中国推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使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从客观上说,它打破了闭关自守的沉闷局面,瓦解了牢固的,落后的经济体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天朝皇帝放下威风与世界接触。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必须从两方面认识,既要反对列强的侵略,又要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同时既要反对“洋奴主义”,全盘西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自高自大。
参考文献: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天津出版社1992年版 李炳清:《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 萧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旭麓 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第四篇: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
专题:日本地震 我们共同面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学习选取四个重大事件:一是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二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三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材侧重于介绍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通过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大踏步”地勾勒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历程,诠释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烈冲击。
专题:日本地震 我们共同面对——是讲大家都是地球人,灾难面前,我们一起应对。因为灾难阻碍了人们前进的步伐,灾难也教育人类,磨砺人类。所以在日本人应对灾难的方式中,我们也学到了许多------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了解并掌握林则徐禁烟、《南京条给》、《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对中国的影响。
3.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理解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4、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爱国主义情感等。
三、过程与方法:
学法: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归纳等。
教法:媒体直观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等。
四、新课导入----由日本国家发生9.0级地震导入: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9.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强烈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日本在近代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时间强大?(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当西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时,中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方面);当西方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时,中国清政府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当西方经过工业革命,迈入工业文明时,中国仍然处于农耕文明时期。所以古老的中国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六人,分别找出古老的中国遭受了哪些屈辱? 学生答: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教师补充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展示相关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师:说说看鸦片的输入对中国会造成什么危害?(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还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一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二是造成大量白银外流,三是严重损害了无数吸食者的健康,四是腐败行为有了滋生的温床。
出示图片:《虎门销烟》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幅图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图中的主要领导人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
时间:1839年,地点:广州虎门,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2)该事件大大提高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但请想想看,它最可能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学生:英国人不甘心失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总结:这次战争实际上是英国人为了抢夺中国的市场和原料而发动一场侵略战争而不是他们通常所说的“通商战争”。(小组合作
验证历史)
1、请1组同学们介绍这场战争的概况。(时间、国家、经过、结果、影响等)(1840年, 英国, 经过书P65,导引P31,战败,开始沦为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及《南京条约》内容。
请学生分析每一条款所产生的影响。再请学生分析《南京条约》所产生的影响。总结: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请2组同学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概况。(时间、国家、结果、影响等)(1856年10月-1860年.英法联军,战败,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及《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让同学们了解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3、请3组同学介绍甲午战争的概况。(时间、国家、结果、影响等)(1894—1895,日本, 战败,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让同学们了解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4、请同学介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及他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生:见导引P30--31
4、请4组同学介绍八国联国侵华战争的概况。(时间、国家、结果、影响等)(1900—1901,”英美法俄德日意奥联军.战败,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漫画。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读条约内容,比较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阅读卡介绍了《辛丑条约》的内容,它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都是近代中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但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有很大的不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条约的影响。这样,对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让学生进行历史反思:为什么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来自西方如此的屈辱?我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从中西双方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17—18世纪,西方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步入了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轨道,他们政治文明,科技发达,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古老的中国仍然在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又盲目自大。)学习本课内容后你有什么启示?
5、专题:日本地震 我们共同面对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有关时政热点--日本地震 我们共同面对(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9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强烈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日本警察厅说,截至20日18时,大地震及海啸已确认造成8277人死亡,12722人失踪。)下面我用问答题的条目来解决每一个题:
1.日本属于哪一大洲,濒哪一大洋?国土特点是什么?(亚洲;太平洋;岛国.)2.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9级强烈地震。按经线划分,日本位于哪一半球?按纬线划分,日本位于哪一半球?(东半球;北半球)
3.假如位于浙江温州的一支国际救援队乘坐飞机抵达日本机场。这架飞机跨越了我国的什么海?同时国际社会纷纷支援日本抗震救灾体现了当今世界什么主题?(东海;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4。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3月1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讲话。说明了联合国在 处理国际事务中哪方面的作用?体现了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什么宗旨?(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日本工厂一些零部件生产因地震灾害被迫停产,也有可能影响中国企业产业链的正常运行。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经济全球化)
6。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及时救援日本彰显怎样的国际精神和大国形象?(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负责任大国形象。)
7.如果你想了解当地灾情,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具体可以怎么做?(查阅资料法;
具体做法:到网络搜寻相关信息;到报纸上查找相关信息;收看电视新闻等)8.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的半球位置,该选择哪种比例尺的地区?如果中国国际救援队展开搜救该选择哪种比例尺的地图?为什么?
(小比例尺地图;大比例尺地图;原因:图幅相同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 域范围小,内容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较粗略。)9.作为远离地震灾区的中学生,你认为可以为打赢这场“特殊的战争”做些什么?
(节约用钱,为灾区人民捐款;积极开展抗灾宣传,写倡议书呼吁国际社会各界援助灾区;给灾区同龄人写慰问信鼓励他们战胜灾害。)
10.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公产生什么问题?为此在发展经济时,必须注意什么?(环境问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摘要】:美国自从独立以来,发动了不少内外战争,而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战前、战争过程中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有大众传媒的参与,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也在影响着战争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大众传媒
美国战争
作用
【作者简介】:唐辉,中国传媒大学
政治与法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序言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是指以印刷媒体、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业务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相继经历了印刷媒体时代、视听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时代。当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只是后者与前者相比在当时更先进。
了解美国,就必须从了解美国战争开始。美国从诞生以来一直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有人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铁砧敲打出来的。”而美国呢,则不断用战争来壮大自己,锻炼自己。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再到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可以二战为界,之前的战争,美国是不断的壮大发展;之后的战争则是壮大和削弱参半。而在历次战争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与大众传媒的纠葛之中。或利用借助或被动卷入,从而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美国的战争,也影响着改变着美国甚至世界的面貌。下面按历史顺序来看一下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独立战争中印刷媒体的作用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斗争从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在1776-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报刊在战争的酝酿、准备和进程中发挥了巨大 1 的作用。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随着战场上的胜利,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期间由托玛斯·潘恩(1737—1809年)所写的小册子《常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776年1月,他发表了一本五十页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在一个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里,可能总共售出了五十万册。在这本小册子中,潘恩强烈抨击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批判了那种依赖英国的殖民地思想,陈述了英国统治对殖民地人民所带来的种种害处。他指出,现在已经不是辩论的时期了,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最后的争端。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呼吁,“站起来吧,接受自由!你们这些热爱人类的人!你们这些不但敢反对暴政而且敢反对暴君的人,请站到前面来!”。人们都被潘恩的思想和热情所感动,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居民都读过这本书。《常识》在唤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促使殖民地人民将独立作为自己战斗的唯一目标的宣传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另外,塞谬尔·亚当斯等几位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充分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和鼓动,鼓舞了战争中民众的精神力量,对革命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北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
这里只介绍一部文学印刷品对美国内战的影响。1851年,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一部反奴隶制小说。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不失为引发、2 推动废奴运动的惊世之作。当然我们不能说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引起了南北战争,而是这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使得奴隶制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也让赞成和反对这一制度的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局,进而导致南北战争爆发。甚至对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美西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
在美西战争中大众传媒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但是正当美国准备向海外扩张时,整个世界已为老牌殖民大国瓜分完毕。美国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国西班牙是个好目标。美国决定首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个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并取得向远东和亚洲扩张的基地。这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菲律宾起义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围了马尼拉。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20万大军。在美西战争爆发过程中,美国报纸竭尽煽风点火之能事,无所不用其极。
1898年2月份,发生了两件诱发战争的事件。第1件,是西驻美公使攻击麦金莱的信件被公开。第2件,美国l艘军舰在哈瓦那爆炸。《纽约日报》2月9日刊登了一份西驻美公使德洛梅去年12月写给马德里《先驱报》一位编辑的私人信件。信中谈及麦金莱的国情咨文时,说麦金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一个自命不凡的政客。这封信评论美国总统麦金莱是“一个政治骗子,既要把自己的后门打开,又要和党中好战分子保持良好关系”等等。这些观点纯属公使的个人感受,不料,这封信被《纽约日报》公之于众后,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谴责这是西班牙官员对美国国家元首的侮辱。在压力下,西班牙政府担心事态闹大,西政府一面正式向美赔礼道歉,一面让德莫洛引咎辞职。但美国人不依不饶,抓住此事大造舆论。
在古巴起义军日益壮大的形势下,1897年底,美国驻哈瓦那总领事菲茨休·李要求 3 政府派军舰到古巴“保护”美国侨民。1898年2月15日,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面的美国军舰“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舰上的354名官兵中有266人丧生。爆炸事件发生后,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一口咬定这是西班牙人的阴谋。一时间,“记住‘缅因’号事件”和“西班牙人见鬼去吧”成为美国人口中最流行的话语。加上《纽约世界报》等报的记者在报道古巴局势时对西班牙的邪恶和残暴加以渲染,很多不明真相的美国人产生了“正义干涉”的冲动情绪。《纽约太阳报》在第2天发表的报导,更是让美国人冲动。美国笼罩在一片痛苦与惊恐之中,华盛顿停止了公务,全国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哀悼活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爆炸原因。尽管报纸提到,许多士兵是被西班牙军舰派出的小艇救起来的。人们还是怀疑此事为西班牙蓄谋制造。调查结果对于已经群情激愤的国内气氛犹如火上浇油。“让西班牙见鬼去吧”、“记住缅因号”、“讨还血债”的复仇怒吼在美国各地此起彼伏。还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已有人开始煽风点火。佛蒙特州参议员普洛克特在参议院发表演说,以不久前访问古巴的所见所闻,揭露西班牙在岛上实行集中营的罪行。据当时的《华尔街日报》说,这次演说使“华尔街许多人转变了思想”,倒向主战派。《纽约日报》的老板郝斯特在此期间曾电告驻古巴记者:“你供给速写图画,我将供给战争。”此后不久,美西战争爆发。
二战中的美国媒体的作用
广播是继报纸之后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与报纸相比,它具有时效性强、收听方便、万水千山瞬间即至、能够克服语言障碍跨越国界传播、感染力强、没有文字障碍受众面广、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传播优势,正是这一传播优势使广播成为战争时期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进行心理战的主要武器。大众传媒无疑是战时舆论战的先锋。如果说网络和电视改变了现代战争,报纸推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广播则决定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方。
二战中,美国的广播主要起这几个方面作用:
1、传递信息,改变本国受众思想。广播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消息来源。许多重大事件,人们都是最先从广播中得到的。1941 4 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的相互广播公司最先报道这一新闻,许多美国人是从相互广播公司的广播中得到这一消息的。美国国内的中立主义思想很快烟消云散了,全国都在积极备战。
2、鼓舞己方士气,对外广播获得国际社会和盟友的支持。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前动员莫过于罗斯福通过广播所进行的四次被称为“炉边谈话”的演讲。被罗斯福当作政治武器的“炉边谈话”,因为定位准确,采用适合于说与听双方身份的广播语言方式而独具魅力。它对美国走进二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混淆敌方视听,离间敌人的关系,瓦解敌军斗志。美国的一个“诺顿海军中校”电台节目向德国海军进行了309次广播,成为“美国在整个大西洋战争期间,在进行具有战略水平的战时宣传上卓有成效的一员。„„被缴获的德国海军文件承认:‘诺顿广播对于德国海军人员的士气具有摧毁性的影响。’”还充分利用广播对敌军进行怀柔软化,使他们军心大乱,无心恋战。二战期间,盟军充分利用广播,在战场广泛播放一首德国歌曲《莉莉·玛莲》,歌曲广为流传。歌曲中流动的旋律所讲述的缠绵故事,使德军产生了思乡情绪,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对战争产生了厌恶。
美国的参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媒体英雄,那就是美国之音(VOA)。美国之音在二战中,不断地给敌方制造混乱,瓦解对方的士气和斗志,离间敌人和其盟友的关系,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一语道破了舆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越战中美国媒体的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1961--1974),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被美国人称为“越战泥潭”而留在记忆中的。而此时大众媒体发展到视听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主流快捷的传播形式。视听媒体对越战的介入极大的改变着越战的进程和结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美国的新闻媒体使美国得以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所以,有人也称这次战争为“第一次电视战争”。
二战后,根据《日内瓦协议》,法国从越南撤军。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 5 出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直接加强对越南的干涉,并不断升级。由“特种战争”演变为“局部战争”的全面参战。从1961年到1968年间,包括电视在内的美国媒体大多都热情地站在美国政府一边,行驶着自己“爱国主义”神圣职责。
而1968年对于驻越美军来说是一个分水岭。除了具有转折意义的“春节攻势”之外,还有转变美国国内对越战态度风向的媒体对“美莱村事件”的集中报道。新闻媒体对美军屠杀越南平民的“美莱村事件”的报道,彻底打碎了美国民众支持越南战争的道义理由,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从越南撤军。这两件事都极大的改变着美国的内外政策。“春节攻势”让美国民众深切地感受到赢得越战希望的渺茫,而“美莱村事件”则从内心上刺激了民众的反战决心。美莱村事件发生在1968年3月16日,美军的一个连队在威廉·卡利中尉的率领下,进入越南广义省的美莱村,开始几个小时的大屠杀。全村109名村民无一幸免。战地记者西摩·赫什率先捕捉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惨绝人寰”的消息。很快,一份小报《圣路易斯报》以巨大的标题“在美莱村:我们发疯了”刊登了他的文章。第二天,《华盛顿邮报》、《旧金山时报》等36家美国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
由于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被战地记者的电视摄像机把捕捉到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直接传播给美国民众,电视带进千家万户的血腥屠杀、悲痛的哀嚎、惊愕的表情都真实地展现在荧幕上,美国的大众舆论出现了裂痕,国内开始掀起反战浪潮。CBS和NBC都进行了电视特别报道,新闻杂志《时代》和《新闻周刊》也进行报道,并配以血腥的图片。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BS播报的克朗凯特关于越南的特别报道。作为CBS的节目主持人,成为当时美国最获民众信赖的“新闻先生”。以至于总统约翰逊说,克朗·凯特的报道可能会改变那些“一直以来支持战争的公众”的立场。还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假如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美国大众。”随后,约翰逊总统在电视上宣布退出总统连任竞选,大大限制对越南北方的轰炸,缩减向越南增派援兵的规模。后来,他写道,这样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公众意志一直在遭受着来自越南战场的军事失败的打击,而同时,报纸和电视采取何种方式来把越南发生的一切报道给美国人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人在评论克朗凯特的作用时指出:“克朗凯特的报道确实改变了原来的平衡。在美国历史上,由一个新闻主持人宣布一场战争应该结束,这还是第 6 一次。”
1973年,美国经过长期谈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宣告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的失败。可以这样说,对于美国政府和军方而言,这几乎是一场被美国媒体定义为失败的战争。美国民众通过电视新闻,在起居室里近距离地接触越南战争现场的画面,使之产生了厌战情绪,掀起了反战高潮,最终促使美国撤出越战泥潭。越南战争结束后,有观察家声称这是一场发生在起居室的战争,是一场电视化了的战争。也使美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扭转了自己在国际角力场上的颓势。
冷战后美国媒体对战争的影响
索马里战争中的媒体作用
1991年巴里政权垮台后,索马里的形势日趋混乱。电视画面上那些可怕的关于索马里的镜头让人明白,索马里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外界干预了。在干预的这段时间里,艾迪德是索马里被全力追捕的人物:当美国部队在摩加迪沙真正开始追捕他的时候,联合国也公开要求逮捕他。1993年10月3日,形势紧张起来。三角洲部队没有通知联合国便袭击了位于摩加迪沙南部奥林匹克饭店附近的一座建筑,因为猜测艾迪德的重要军官在那里聚会。行动成功抓捕了所有参会人员,但对美国来说是个悲剧性的结局。在这天夜里,有18名美国士兵阵亡,索马里人死亡达1000人之多。10月4日下午,美国士兵的尸体被索马里人拖着游街示众的电视画面毫不留情地传送到美国家庭的电视机上,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这件事导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没有与其他国家和组织进行协调的情况下匆忙下令撤军,以应付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美国政府还与艾迪德方面进行了秘密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妥协:艾迪德交出飞行员杜兰特和那具美军士兵的尸体;美军则释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虏,不再把艾迪德派作为打击目标。1994年3月,美军全部撤离索马里。电视新闻再次提前结束了美国的索马里之战。
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作用
2003年3月20日,英美联军突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拉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高科技战争,而且引发了一场媒体大战。伊拉克战争也被称为是第一场电视直播的战争。从美英联军开始对巴格达打响战争的那一刻起,CNN、FOX、BBC、半岛电视台等媒体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电视直播。也是一场被各种媒体全方位报道的战争。除了电视,还有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都参加进来了。如果说越战中美国政府和军方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话,那么伊拉克战争则完全改变了这种状态。美国政府不断试图利用和控制媒体,想法设法让媒体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无论是战前的舆论造势,还是战时控制新闻舆论,美国政府都做了精心安排,甚至在战争中多次摧毁伊拉克的广播电视设施,以图控制对方的声音。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两年以前,美国政府就开始进行舆论造势了。很快伊拉克被定义为“邪恶轴心”,萨达姆是屠杀人民的“暴君”,伊拉克“拥有或正在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于是美国必须“先发制人”。战争爆发后,为了控制舆论,对外保持口径一致,由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国务院及国防部发言人共同拟定了一套完整的计划来进行新闻发布。
对于记者报道,美国军方在伊拉克时期实施了所谓的“嵌入式”报道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记者的言论,进而控制媒体。美军严格地执行了详尽苛刻的采访规则。
相对越战中的媒体而言,伊拉克战争中媒体的作用不是很明显,这与美军的严格控制有直接关系。也说明了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也得服务于政治。
结论
西方媒体历来标榜“客观、公正”等理念。而美国,新闻媒体被当做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在反映民意、监督政府行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美国媒体在历次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媒体在战争中既起了极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传媒与战争正方向方面
1.大众传媒宣传是美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大众传媒的宣传对美国发动战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美西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前,为了激发本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仇敌情绪,大众传媒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
2.在战争过程中,大众传媒是宣传战的主打工具。从对己方,对敌方两个方面对起巨大作用。对敌方的欺骗、隐瞒、恐吓、瓦解斗志等等;对己方的鼓舞、激励、促进团结等等。当然也包括对中立国的宣传,争取国际道义舆论的支持。
二、大众传媒与战争反方向方面 1.大众传媒可以阻止或延缓战争的爆发。
2.大众传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战争的升级、激化。
3.大众传媒可以加速战争的结束。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是美国的越南战争的结束。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美西战争,再到二战、越南战争、索马里战争,都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对战争的独特巨大影响。而从伊拉克战争中有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政府对媒体的强大控制力,也不言而喻地表达了一个信息:美国的大众媒体是美国政府的大众媒体。
参考书目:
1、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赵雪波主编:《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桂珍主编:《国际关系中的传媒透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5、蔡国芬:主编 《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6、赵雪波:等编著 《看得见的手----国际事件中的传媒》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2期。
8、阎学通、孙学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蔡国芬主编:《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