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画、童话抑或神话?——宫崎骏与他的动画电影
动画、童话抑或神话?
——宫崎骏与他的动画电影
吉卜力工作室2001年推出的动画长片《千与千寻》一举夺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以及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长篇动画电影奖两个重要奖项,这几乎是一部动画电影在电影奖项方面能够企及的最高高度了。不过对于长期关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的人们来说,早在1984年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动画长篇电影《风之谷》时,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就已经成为获颁了他们心目中的“奥斯卡奖”。而宫崎骏,这位已经六十八岁的漫画创作者及动画片导演,也早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最佳电影导演。
一.宫崎骏与吉卜力工作室
宫崎骏1941年出生于东京的一个飞机制造企业主家庭,他从小喜欢读书,看漫画,并立志要成为一个漫画家,高中3年级的时候,他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位恋爱对象——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当他大学毕业时,他的漫画被认为是在模仿著名的漫画家手冢治虫,他意识到在漫画领域自己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抑制,于是他选择了去东映动画参与动画电影创作,因为动画并不像漫画那样强调原创特色。在东映动画的大部分时间里,宫崎骏担任着原画的工作任务,并参与了《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寻母三千里》、《阿尔卑斯山少女》的等动画片的制作。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宫崎骏和著名的德间书店结缘,在后者的帮助下,1983年,具有鲜明宫崎骏个人特色的动画电影《风之谷》开始企划拍摄了,宫崎骏一人担任监督(即导演)、脚本(即编剧)和分镜表的全部工作。这部电影讲述了想象中的后文明时代中一个人类部族与自然界的奇特生物“王虫”从相互矛盾、杀戮到和平共存的戏剧过程。这部动画长片确立了宫崎骏电影的种种经典元素:具有神奇背景或经历的少女、飞行器、人与自然的关系、魔法、以宫崎骏母亲为原型的严厉又可爱的老婆婆、久石让优美的音乐、日本原始宗教神话观念等等。这一切构成了宫崎骏奇异的动画世界,就像金庸通过小说营造的武侠世界和托尔金通过《指环王》描述出的中土世界一样,动画片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似乎有相像之处,又令人觉得时空错乱,仿佛梦境。一时让人分不清这究竟是一部普通的动画片,还是一部给成年人观看的童话,抑或者这是一部有着神圣情怀的神话。
《风之谷》有着宗教般的结尾,尽管制作者并不满意,但是在放映时却深深的打动了观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影片的成功使得宫崎骏获得了成立自己的工作团队的机会,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了,这个名字来源于二战时期意大利的一款侦察机,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热风”。取这样一个名字应该和宫崎骏来自于一个飞机制造企业主的家庭背景有关,然而这也不仅让我们想起在今后宫崎骏动画片里不断出现的飞行和各式各样的飞行器。
吉卜力工作室一直以宫崎骏为创作主力,二十余年间制作了《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红猪》、《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等等动画长片,可谓部部精品,而且颇具个人特色,如果连在一起进行研究,就可以找寻到宫崎骏对于环保、人生、现代社会等等主题的思想变迁。
在多年中,吉卜力工作室极力推出新人,由高畑勋推出的《萤火虫之墓》、《我的邻居山田君》都曾获得不错的口碑,无奈相比之下票房成绩不尽入人意,而被视作宫崎骏接班人的近藤喜文由于过度劳累去世了。由于后继无人,尽管宫崎骏早在1997年推出《幽灵公主》之后就宣布退隐,之后也不得不再次出山监督了《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以及《悬崖上的金鱼姬》三部动画长片,结果每一部都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深受评论界人士好评。由此看来,之前宫崎骏宣布退隐是为时过早了,他的创作能量依然巨大,足以维持吉卜力工作室继续运转,这位“动画界的黑泽明”也可以继续满足着其影片爱好者对于他的动画世界幻想。
二.宫崎骏动画电影之内容与风格特点
排除了吉卜力工作室其他几位监督的作品后,我们可以把宫崎骏的作品按照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题偏向于个人关怀的童话性质作品,如《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红猪》、《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等等,还有一类是有着神话元素和情结的作品,如《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等,当然这样分类只是为了分析便利,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完全清晰的分野。一般看来,凡是涉及到古日本元素的作品就会偏向较为沉重的神话类,最为明显的就是以日本室町时代为背景的《幽灵公主》。里面对于自然神灵的理解有着极强的日本神话色彩。如果故事背景设定在近现代或者不知名的未来世界,那么这个故事就有着浪漫的童话风格了。从小朋友们极为喜欢的《龙猫》、《魔女宅急便》,到儿童成年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的《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还有充满人生自嘲的《红猪》,每部作品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童话里才有的奇思妙想。
从其作品来看,宫崎骏绝对是一个勤奋而严谨的监督,他对于作品内容的设定和对各种动画形象的运用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和用意。例如他在动画长片中设定出了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在《天空之城》中最为明显,里面有空中海盗的小型飞行器,军队的航母级飞行器,飞行机器人,甚至故事中有座城市都可以因为“飞行石”的原因而在天空长年不休的飞行;《魔女宅急便》中的小魔女的魔法扫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奇特的飞行器;即便在近期的《哈尔的移动城堡》里,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一幕依然是两位主人公在空中漫步的情景。《红猪》中的主人公所处的世界最接近现实世界,他的飞行器也最为朴素,就是我们在20世纪初经常可以见到的螺旋桨式飞机。不过这个自传性质的动画片却揭示了宫崎骏为何如此偏爱飞行的原因——从小生长的家庭即是制造飞行梦想的家庭。
此外,人们会发现宫崎骏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性格鲜明却十分可爱的老婆婆的形象,《天空之城》中的海盗婆婆看似恐怖实则非常喜爱主人公,并很有义气的帮助他们打败坏人。《千与千寻》的汤婆婆爱财如命、对员工非常苛刻但是对胖儿子确实一点办法也没有。《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少女从一开始就被施了魔法变成了一个和长得前面两位婆婆很像的老人家。据说这个连续在宫崎骏动画中出现的婆婆形象是来源于宫崎骏的母亲,可见家庭对于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宫崎骏的影响。
宫崎骏动画长片中更为明显的特征便是主人公往往是年轻的少女。不同于其他的动画创作者,宫崎骏笔下的少女美丽得更为自然,而更为吸引人的是其性格和智慧、并集中了许多人类的美德——如爱好和平、充满爱心、崇尚与自然和平相处等等。《风之谷》的娜乌西卡公主、《魔女宅急便》中的小魔女、《幽灵公主》中的姗姗、《千与千寻》中的千寻等等。像许多西方艺术家一样,宫崎骏把少女当作是智慧的化身,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使大家努力寻求答案的动力源泉。在电影中,少女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而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也往往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形象。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可以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看到更多的典型形象,例如猪、小煤球精灵等等,可见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并有着持续的连贯性的。当你将他的所有作品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的陷入到了这样一个童话和神话结合的异想世界中,然后你再从这样一个异想世界出发去回望宫崎骏的作品,会从中感悟到更深刻的内在力量。
三.动画、童话抑或神话? 对于不了解宫崎骏的人来说,宫崎骏的作品只是制作精良的动画片,娱乐一下大众而已。对于喜爱宫崎骏的人来说,宫崎骏的作品带他们进入了一个个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使他们见到了想见而未见的梦中景象。对于热爱宫崎骏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描述的并不仅仅是童话那么单纯的世界。因为许多作品里面的邪恶超出童话的想象,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软弱和贪婪,是困扰所有人的问题,而里面所追求的美好又不仅仅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那么简单的结局,而是要对人们有所警示,有一定的启发,从而使我们避免那些人性和自然冲突的悲剧发生。
个人认为宫崎骏作品中最为经典《幽灵公主》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飞鸟因为打死了一只入侵村子的被诅咒的野猪神而转而被诅咒,他被巫婆指示要去远方的森林寻找麒麟兽来解除这个诅咒。途中他遇到了三类人,围剿野猪的火枪手、在幻姬领导下砍伐森林用来炼铁的人们、还有一位被人类遗弃后由白狼神抚养长大的幽灵公主——姗姗。前两类人怀着不同的目的要毁灭森林以及并消灭居住在其中的生灵,并要杀死麒兽神。姗姗则是在帮助自己的朋友们抵抗人类的进攻。在一系列的事件后,飞鸟渐渐的对姗姗产生了莫名的感情,他开始帮助姗姗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经过惨烈的争战后,野猪群被消灭,麒麟兽被人类偷袭得手,它的头被射下来并被人类偷走了。愤怒的麒麟兽开始到处吸收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头,飞鸟和姗姗最终在天亮之前找回了麒麟兽的头并还给了他,他的生命平静的消失了,同时也把生机还给了大地。最终姗姗选择回归森林,而飞鸟仍然和人们居住在一起,他们偶尔会相会在山野中。
这部电影里面涉及了许多一时令人无法理解的神话观念,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生命终结的理解。在影片中所有的邪神、愤怒和诅咒都源自于不平安的死去,而假如抛弃了愤怒、怨恨、诅咒,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灵,都可以安静的离开世界,不会对其他生命造成伤害。我想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无法你把这部影片判断为一部简单宣扬“环保主义”的电影。而是有着更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思考的电影。其独特的角度和世界观可以让我们把他归结于“神话”的范畴。
对于宫崎骏这位对工作态度严谨、对艺术要求严格的大师来说,这样的判断才能够和他创作的数年磨一剑精神相配吧。
抑或者,对于喜爱他作品的人们来说,他和他的动画电影,就是一部无以言表的神话。
北大MFA09学生
余哲
学号:
A0943042
第二篇:宫崎骏与他的童话
“有些事不知道怎么跟你说。”是的,看完《天空之城》后不知道说什么了。那一幕幕清晰唯美的画面、一段段婉转妙曼的旋律足够让一个浮躁的人哑口无言。青州司马听完一曲琵琶而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慨,看这部影片时,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喟叹碰撞在我的心里。在影片中帕克和希达不用太多语言就可了解对方的心思。是孩子的世界里词汇太少吗?以至少了海枯石烂的誓言。也许吧,但这不是本质。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童真”。
帕克,因为相信爸爸的话。有一座天空之城漂浮在云端。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谎言,但他一直相信着。至于为什么?谁又在意呢。慕斯卡,跟帕克一样一直执着于寻找天空之城。只不过等待千年的他想得到的不过是拉普达的统治权。同样的目的地,相似的努力。一个孩子,一个大人。帕克只是为了梦想而去拉普达;慕斯卡为了拉普达才有了梦想。
《天空之城》让我最感动的是帕克的勇敢,他让我感受到在太多的时候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男孩子,而是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斗争和憎恶分明的英雄.他用自己本来就不强大的身躯去保护比他更需要保护的希达,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父母双亡),那就哪怕是他用自己最小的力量所诠释出来的却是强大的勇敢.当希达在他的肩膀上哭泣的時候,我才明白宫崎骏在这里所塑造的是一个伟岸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帕克和希达离开了拉普达。因为他们终将长大,从孩童变成大人,也总有一天会把“梦想”和“现实”本末倒置。所以他们的离开维护了天空之城的圣洁,这里只有机器人可以生活,否则拉普达就会变成可怕的武器。我们每个人都将抛弃掉幼时最纯真的梦想,然后义无反顾的走向现实。
《天空之城》的配乐也可以说是宫崎骏电影音乐的巅峰。久石让和宫崎骏似乎也从此成了密不可分的搭档。除了好听我总是很难描述这个音乐给人的感觉。辽远?忧郁?空旷?凄凉?都有点又都不像。结合电影,我才稍稍理解导演和作曲家想要传达的心情。那就是对于飞行的矛盾。飞行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但要是真的飞起来,人又惧怕孤独。是了,这就是拉普达的悲哀,曾经那么期待到达天空,却要承受长久飘浮的疲惫与悲哀,渴望飞行而惧怕漂泊的矛盾。拉普达毁灭了,人类飞行的梦想还在继续。人类社会发展如此迅速,我们几乎没有空闲停下来想想高速发展高度文明的结局是什么。我有时走路都不禁在想,要珍惜脚踏在大地上的真实感,说不定有一天真的要离开地面飘起来也说不定,那时候我会想家的!
众所周知,宫崎骏让世界知道自己的电影是2001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千与千寻》,这部动画是以往宫氏动画中各种元素成熟的组合,也是他老人家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电影。
“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白这样告诉千寻。是的,忘记自己的名字就回不去了。小孩子经常有疯玩的时候,父母生气了会说,玩疯了忘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吧?而大人也经常会有迷失的时候,有时,为了眼前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甚至出卖了自己的底线。想要回到自己的世界做回自己,就必须——记住自己的名 字。对一个人来说有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丢了它就等于丢了自己,失去了一切。它是藏在每个人名字后面的,躲在每个人皮囊下面的,容易让人遗忘的,需要被人唤醒的,灵魂。
影片的人物设计非常好,都是现实生活的原型写照。在这个快节奏的物质社会,金钱和物质欲望腐蚀了人的本性。很多的人,一直都在做违背自然的事情,破坏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已逾加的明显。记得影片中有一个片段,“腐烂神”到“澡堂”洗澡,被“小千”洗干净之后,才知道他是“河神”,而一身的垃圾臭味则是被人类垃圾所污染的。所以,如果深入的看这部电影,就会明白,原来我们就生活在“影片的世界里”。从小千的身上我明白,人一定要做自己,不管到了什么环境里,始终都不能忘记最纯真和最善良的本性;活下去一定要有理由和目标,否则就只是生活的傀儡。就像“无脸男”,在“澡堂”里受到金钱和世俗的诱惑,最终变成了一个怪物,失去了本性,幸好被小千解救恢复本面目。所以,善良和纯真是能改变很多事情的。
这个社会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当有些人做了违背自然规则的事情时,还理所当然的要别人为他买单,今天每个人的行为,或许就能改变明天的历史。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是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影片共有N次寻找。有关于父母原形的寻找,有关于无脸男本性的寻找,有对懵懂爱情的寻找,也有对现实生活之门的寻找。
《千与千寻》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丢失的东西是可以找回的,只要希望还在。简言之,失而复得。影片中最重要的一次寻找是关于名字的寻找,从题目中就可见一斑。
“千寻”是本名,“千”则是汤婆婆邪恶的“解构主义”的“尚存者”。她说,“荻野千寻?四个字太奢侈了。”于是,千寻丢失了她的全名。在这个“缩小的社会”里,丢失了名字就找不回自我,回不到原来的世界。(“小白”想必就是寻不见全名的受害者)这一次寻找就是锻炼人的记忆力。这种对人名的重视和迷信,也深植着东方文化的传统,充满了对文字游戏的热爱。时至今日,睿智的宫崎骏或许还会含着泪想起千寻的“美丽”。我看到,他丢失的东西正生长在他的心里。千寻告诉我,一个人要想长大,得首先学会记住童年。
每个人都有梦想,尽管有些可能会随着成长而渐渐褪色。所有的梦想都会有实现的可能,但是前提是付出。付出了不一定就能得到,不付出也未必就得不到。那为什么还要继续付出呢?……其实我也不清楚,但我想,大约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获得多少,而是经历吧。只有付出过,才会在岁月的长河留下印记,才能为漫长而短暂的一生留些回忆,这是我们离开这世界时最终所仅能拥有的。
第三篇:艺术与美的深刻交融——浅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艺术与美的深刻交融
——浅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文学院
文秘10班
林茜
1021110204 摘要:虽然长久以来,动画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伴随着其低龄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于电影学术视角之外,但是,已经有许多动画电影大师打造的动画电影作品让我们看到,动画不仅是“给小孩看的”,它也是电影的艺术形式。在动漫产业大国日本,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代表的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并激励感悟的动画电影作品以标杆的位置竖起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旗帜。其中,宫崎骏是动画电影制作杰出的大师。
关键词:宫崎骏
动画电影
艺术理念
人文思想
说起动画电影,近年来《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巨大成功掀起了我国动画电影的热潮。同时这也让更多国人产生一种“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认识。其实不然。虽然长久以来,动画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伴随着其低龄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于电影学术视角之外,但是,已经有许多动画电影大师打造的动画电影作品让我们看到,动画不仅是“给小孩看的”,它也是电影的艺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就是代表。
10年前,宫崎骏以其作品动画长片《幽灵公主》打破动画界为儿童观众制作电视动画短片的时代,红遍亚洲电影院线;10年后,《千与千寻》以动画这一类型片形式史无前例地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这足以留给我们许多思考:显然动画片作为电影的特殊类型之一,看似单薄的画面、出自画笔或电脑软件的人物也能超出我们想象地成功承载导演试图传达的思想、成功传递人类特有的感情,动画电影在票房与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并逐渐走出浅薄单纯的刻板印象,在审美与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承认。
从初中开始我变成了“动漫迷”,对日本动画有不少的了解。而让我觉得日本动漫与中国动漫最大不同的便是,他们的动漫面向的年龄层与我们的不同。中国的动漫面向几乎以低龄儿童为主,而日本动漫主要面向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日本动漫产业市场除了数量繁杂众多的印刷出版物,还包括动画电影、动画电视片和动画音像(录像带、DVD)与周边产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内产品内容无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科幻、灵异、侦探、恋爱、格斗、人际关系、伦理批判、个人奋斗等各种题材与内容的动画产品每天在这些公司中生产出来,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颓废、色情、肉体刺激等充满负面内容的动画作品。在这样一个庞大芜杂的环境内,靠观众以自身脆弱的感知与判断在消费中来辨别动画产品的良莠实在过于勉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代表的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并激励感悟的动画电影作品才得以以标杆的位置竖起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旗帜。其中,宫崎骏是闻名世界的杰出动画大师。
宫崎骏(Miyazaki Hayao),知名日本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他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宫崎在打破手冢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宫崎骏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执导的电影获得许多不同的国际奖项。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从主题、画面、音乐、对话、思想、感情各方面都有深刻的表现,耐人寻味,他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电影的艺术魅力。
1、绘画艺术与制作理念
日本动画作品中不乏华丽的作品,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这样的冲击对于宫崎骏动画电影给人的冲击,是极其浅薄的。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总会有舒缓的蓝天,温和的海风,茂密的森林,绿色生生不息的原野。这些场景没有华丽、虚荣,更多的是朴实和景致的情调。还有那些陈旧的站台、老式火车、巴士车、古老的庭院、布满青苔的红色屋檐,光滑的青石路、烟囱、风车、小街、老房子、钟楼、教堂等等,表达了作为平凡的人内心不平凡的爱和包容。
在迪士尼的动画片全面导入电脑制作,3D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宫崎骏工作室依然坚持纯手工的动画制作,在现代化电影工业中依然使用手工作坊式生产。他曾在他撰写的书中说道“的确,这是个动画技术年代了,一切都可以靠科技来轻松完成,可我就是个不喜欢搭顺风船走路的人。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很简单的地方也一定喜欢取巧,画面的明暗,还是由人来控制的好” ①,并且指出“基本的绘画技术是动画制作者永远不能抛弃的”。
宫崎骏还原了动画电影本身,以最原始的“画”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他在动画界独树一帜。从《天空之城》里的树荫,到《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花与草的原野,到《悬崖上的金鱼姬》里变化莫测的海洋,宫崎骏一直以自然地美让我们沉醉。科技升级太快,而人心却没有升级,宫崎骏电影中那些平凡朴素的画面,温暖和谐的色调,美丽纯净的大自然与善良勇敢的人心,能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与温馨。
2、配乐艺术与纯美意境
有人说说电影是声音与影像的集合。动漫电影作为一门影视艺术,离不开声画统一的最高境界,作品中的音乐是构成动漫作品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配乐是他电影的另一大亮点,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更让他的电影给观众从视觉听觉到心灵融为一体的感受。
熟悉宫崎骏的人想必都清楚一个名字——久石让。有人说,宫崎骏让所有的人延续童年的梦想,而久石让令宫崎骏所有的梦想成真。久石让可以说是宫崎骏动画电影御用的配乐大师,与宫崎骏合作过《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等多部作品。乐曲《天空之城》更是成为大家熟知的名曲。
久石让为宫崎骏作品作的音乐有明显的古典气息,大段大段的交响乐与美声,不仅不会使作品沉闷苍老,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到好处的让宫崎骏的作品显得深沉而有内涵。《千与千寻》的主题曲《永远同在》便是很好的代表,优雅的女高音。古典的旋律,让我们沉浸在千寻的奇遇中沉浸在这部电影中,思绪万千。
同时,久石让的配乐没有世俗的气息,音符洁净,组合简洁,空灵的配乐给人一种“净化”的感觉,正是这一点完美的契合了宫崎骏的电影,让观众看到的是不惹世俗的纯净与美好。电影《天空之城》中用八音盒奏出主题曲《天空之城》的旋律,配合震撼人心的画面,给人一种天籁的感觉,远离世俗纷扰的纯净无暇的世界,像年幼的孩子清澈的心灵一般。也正是如此,“宫崎骏让所有的人延续童年的梦想,而久石让令宫崎骏所有的梦想成真”,实在是很恰和的一句话。
3、角色塑造艺术与情感艺术
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中看不到天赋异禀的美国式超级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其中大多是天真而善良的小女孩,如《风之谷》里的娜乌西卡,《天空之城》里的希达,《龙猫》里的小月和小梅,《魔女宅急便》里的小魔女琪琪、《千与千寻》里的千寻等等。这些角色都具有外表柔弱、胆怯但内心坚强、勇敢,夸张与虚幻并存,离奇又可爱至极。
严格来说他们根本不算英雄,他们只是通过战胜生活与心灵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帮助了身边的人也帮助了自己。正是因为如此导演在每部影片中并不仅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将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性格、心理细细铺陈开来,让观众目睹着身边的平凡人与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长的荆棘路中发生变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于社会文化性格对个人英雄的摒弃,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贴近与更多的自我感触。毫无疑问在观感撼动性冲击与心理抚慰式感触间,宫崎骏所选择的是后者。因此,宫崎骏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抚慰是心灵上的,让我们看到最真实又最美的人心与人性。他的电影总会启发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大人在看他的电影时与小孩是不同的感受,会向往那一份纯真的童心与童年,会回望,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而这种失去与得到,该不该,或是值不值?
4、主题艺术与人文思想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不止给人以视觉听觉以及情感上的冲击与体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每一部动画片都有严肃的主题,关注环保、生态、人性等社会问题。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和理想,在每一部动画片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这是他的一贯的作风,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这应该也是他的作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引起共鸣的原因之一。
从早期的作品《天空之城》中便可以发现这种思想。斯威伏特笔下那个laputa是一个有关于高科技的飞岛,是用来讽刺英国社会的无趣,而宫歧俊笔下的laputa却是龙卷风背后人类的心灵家园——树。还有默默守护的机器人。在laputa上,虽然有着极度发达的科技成就,却也就如此心甘情愿的还原着自然地本质,等着那些拼命发展的人们来发现。给我们一个疑问——科技发展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呢?而人类的本质,最终是要回归自然的。
而后的作品《千与千寻》更是他的这种思想很典型的代表,拿其中一个小片段来说。澡堂的客人之一,刚来之时满身污泥和垃圾,全身散发恶臭,澡堂以为他是腐烂神,命令小千和小玲用最脏的澡盆服侍他。然而在小千的辛苦清洗下,众人从他的身体来拉出许多的垃圾。清洗过后,众人这才发现原来他是河神,只是被人类所制造的垃圾所污染,产生垃圾瘤生病,才会发出剧恶臭味,变得恶心肮脏,被认为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宫崎骏对当今环境污染的忧虑。宫崎骏曾表示说,他年轻时参与清理河道的活动,真的有从河床的淤泥中拉出一辆自行车的经历。宫崎骏新的生态观是一种全新的迥异于传统二元论式的生态观,这种新观点所强调的是 “包容和贯通性”②,是一种更和谐的生态观,其发展动向是朝着一个新的包含万物、普遍联系的自然的推进。宫崎骏站在理性角度对人与自然进行了合理思考,表达了对纯粹自然理论的解构。向那些对人类现代化进程持全盘否定态度的人给予了批判,更是对 “毁灭人类,成全自然”想法的幼稚性与非理性的嘲讽。③
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影基本的艺术理念、艺术元素、艺术基本能力仍然是不会改变的,惟一改变的是手段和技术。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其中的一支,用别具一格的手段和技术来表现电影的艺术魅力。作为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的一些独特的、个性的天赋是我们无法模仿的,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人与感情的思考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①:(日)清井泛著《宫崎骏的暗号》,云南美术出版社。
②:阿诺德·柏林特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③:《宫崎骏电影生态观的突破与转变》周蒈著,《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第四篇:浅谈美国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浅谈美国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对于我来说,接触西方动画应该是更早一些的,小时候看的《狮子王》、《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些家喻户晓的动画片,都是出自美国动画迪士尼的作品。而宫崎骏的动画则是在步入中学以后才开始看的,《千与千寻》是我第一部看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作品,也被里面奇妙的想象力,细腻的动画制作风格所吸引。可以说两种动画风格截然不同,但都为世界观众所接受喜爱,具有极高的票房收入及大批忠实粉丝。下面就从这些年看过的动画来浅谈一下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1、就风格上来看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划分为迪士尼手绘经典动画(CLASSICS)、迪士尼真人动画(Live Action with Animation)、迪士尼计算机动画(3D Computer Animation)、迪士尼模型动画(Claymation Animation)、迪士尼电影版卡通(Movietoons
Animation)和迪士尼录像带首映(Video Premiere)等类型。同宫崎骏的动画相比,迪士尼动画跨度很大,有以传统动画的表现形式,有用模型动画来制作,也有以全新三维动画来表现。比如历史第一部全长度由电脑技术制作的 3D 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抛开让人们目瞪口呆的动画效果,整个故事诙谐幽默,温馨而带有对生活的启迪,赢得了每一名观众的心灵和感知,《玩具总动员》也因此成为影史经典。在技术的运用上,迪士尼动画更加趋于成熟,随着3D技术被更加熟练的应用和开发,高科技带领小朋友们走进一个更加神奇的世界。卡通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对于这个童真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留恋。
宫崎骏创作的影片背景的画风始终是清新浪漫的,总有一种能让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感觉。尤其是影片中出现的天空背景,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使人不禁生出一种遐想,似乎想要到那背景中去寻找远离城市污浊空气的清新中,去感受自然之美。大片大片的洁白云朵如棉花糖般,柔软而又充满着幸福和甜蜜的回忆,衬托出片中主人公结局的美好。宫崎骏动画带有浓厚的宫崎骏风格,熟悉宫崎骏动画的观众往往一看到人物造型就能辨认出宫崎骏动画。总是带着一丝丝细腻的情感,将东方人的含蓄融入作品中。你总是不会知道在他的作品中世界万物将以怎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千与千寻》中的无面男,安静的时候总给人一丝孤独的感觉,但在汤池里暴饮暴食后,又呈现出让人难以接受的丑陋和肮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英俊帅气的哈尔在变成大鸟后,满脸的羽毛也会显示出与他性格格格不入的狰狞。但是我们还是更容易被那些美好的画面所吸引,《天空之城》中一望无际的绵延天空,以及《千与千寻》里那深蓝色的海水,浅浅的轨道铺出通往未知地方的通道,列车开过划开的白色痕迹,以及千寻叼着包子凝望远方的镜头,这张图我打印下来贴在墙上,每每看到,都会觉得再纷扰再烦躁的心情,也能随之沉静下来。
2、两者对民族元素的应用
迪士尼似乎更喜欢把外国的民族文化融合进影片中,《狮子王》就以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为场景,非洲土著的音乐造就了影片一种气势恢宏的张力。《阿拉丁》用伊斯兰风情的画面重新演绎了一段《一千零一夜》。童话故事也常常是迪士尼影片的题材,“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格林童话”的《美女与野兽》主
创人员都在童话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将浪漫、音乐、创新和动画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迪士尼动画电影成功的源泉。但是不难看出,虽然迪士尼乐于吸取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是在元素的应用上似乎不像对技术画面那样得心应手。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故事的背景与中国历史偏差颇大。人物性格也与传统的中国人儒家思想有所出入。《花木兰》中,除了对故事叙述与民间流传的版本差别较大外,动画最后花木兰因为感谢皇帝谅解而飞扑上去拥抱皇帝,也是中国人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不能理解的。不知这种对文化理解的偏差,在国外小朋友眼中,是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和兴趣,还是最终导致对华夏文化理解的偏差和误解呢?
宫崎骏动画片中总以环保、人性为主题,融合神秘的东方风情。日本神话中的妖怪,狸猫等生物都成为他影片中的素材。宫崎峻画了很多的怪物,有人造的机器人,也有丛林里的麒麟神兽,还有愤怒时候眼睛会变成红色、密密在大地上前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的巨虫荷母。要列出详细的怪物图谱,颇为艰难,单一部《千与千寻》,就几乎是日本民俗神话大展示:其中出现了萝卜神――在电梯里掩护千寻的白胖子,日本关东、东北、中部民间信奉的农神;鸡仔神――泡在池子里的可爱小鸡,日本传说里被吃掉的鸡仔化成的鸡仔神;春日神――走在千寻前面戴了有翅子官帽的面具神仙,在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对于那些对日本文化颇有兴趣,却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典籍史册上浪费功夫的人来说,宫崎骏的动画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平台。
3、在人物形象的诠释上
迪士尼中人物,总是带着自己浓厚的“个性”,他们在善良中带着奔放、热情,迪士尼动画带有很强的张力,体现着西方人的奔放,崇尚着自由。迪士尼动画中的主角可以是人物、动物甚至是植物,他们大多线条简单,性格鲜明活泼,传达着对世界真善美的认识,虽然性格相对较为简单单纯,但是却传达着积极向上的信息。不难看出,每个迪士尼动画的主人公,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公主还是贫民,小猪还是小花,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会轻易为困难所击败,而是对生活充满着乐观的态度,他们不乏朋友,热爱世界,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对于乐于看动画的小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种正面的传达。如《狮子王》中的狮子辛巴,虽然身负杀父之仇,是翻版的哈姆雷特,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勇敢坚毅,在朋友的帮助下,最终从叔父手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
宫崎骏笔下的人物是全部采用手绘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人物(也包括动物)线条简洁明快,并不复杂,令人看后更觉简约朴实,贴近生活。动画往往以女性为主题进行的,女主人公总是善良、勇敢的女孩,女性总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结果。有人把宫崎峻称为女性主义者,他喜欢把主角画成坚强执著的女孩子,且时常背负沉重的命运。其实不仅是那些少女,连同他的作品里其他的女性形象也都大大有别于传统上人们对于日本女人的认知。《风之谷》里野心勃勃的夏可娜,就与《幽灵公主》里的幻姬有异曲同工之处。她们比男性更现实,更有计谋和决断力,更执拗,甚至更冷血。宫崎峻从来不象迪斯尼动画那样设定永恒的善恶对立,所以面对那些冷血的女人,你不能说她们就是错的,因为她们也在为更好的未来努力,只是她们不似娜乌西卡们充满了悲天悯人之心。宫崎骏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看完之后,并不只是看了个热闹那样简单,而是会引起观众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加之制作人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引导,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对世界和谐这个思想的诠释。
迪尼斯不会枯竭的灵感源泉,实质上是让创新形成一种用知识固化下来的业务模式,别人看来天才造化般的神奇作品,在迪士尼却成为例行性生产作业流程的结果。在迪士尼动画梦工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创意产生,每年都有新的动画大片推出—这些新作品是如此全面地汲取原有作品的优势与为人称道之处,同时融入了创作者多少天才的创作灵感与智慧。迪士尼作品,始终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4、其他方面
迪士尼的动画同宫崎骏动画相比,还有许多微小的差别。迪士尼动画音乐明快,且故事内容多为快乐的化身,是小孩的梦,又是成年人的孩提回忆,内容诙谐幽默,能洗去身上的负担。宫崎骏动画音乐多变 有幽灵公主的伤感,也有天空之城的传神,故事也常存在片与片之间有联系的现象,如侧耳倾听,描绘的内容也各有特色 有的反思战争,有的赞美友谊,也有像百变狸猫这样为动物申诉的题材,且大多都有他制作的缘由。
迪尼斯不会枯竭的灵感源泉,实质上是让创新形成一种用知识固化下来的业务模式,别人看来天才造化般的神奇作品,在迪斯尼却成为例行性生产作业流程的结果。在迪斯尼动画梦工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创意产生,每年都有新的动画大片推出—这些新作品是如此全面地汲取原有作品的优势与为人称道之处,同时融入了创作者多少天才的创作灵感与智慧。迪斯尼作品,始终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宫崎峻常被誉为“动画诗人”,他营造性灵的影像世界,让我们看见被凡俗生活遮蔽的诗意。他的世界里物种纷繁,既有邻家女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远古神兽,还有隐藏在人们身边的奇妙生灵。老席勒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散文化的世界,只有诗人才可以拯救我们深陷物质泥淖的灵魂。宫崎峻自己也说:“我希望能够再次藉着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坠落的灵魂。”于是宫崎峻的电影就好似一条道路,引领我们了无着落的乡愁,返向如今已经陌生的故乡。我们在路上看风景,看那些碧蓝天空下时而安静、时而疯狂的精灵,看宫崎峻创造出的奇妙物种给我们展示大自然的呼吸、欢笑和愤怒,看宇宙中生的不可思议与死的不可思议。
在我看来,迪士尼动画更像做给小孩子的动画,对早期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都有指导意义。而宫崎骏以及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则更偏向于像成年观众用动画的手法来反思这个世界。有一些社会中的现象和现实,在日本动画手法的表现下,或许还不应该过早的让儿童接触。但是相信不管是西方动画还是东方动漫,都是在用梦一样的方式传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相信这也是为何我们从小到大却依然喜爱动画的原因吧。
第五篇: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
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
读书笔记
作为从小伴随动漫成长的80后一员,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可以说是人生经历中一个难以抹灭的存在。而且,作为一个将此兴趣保留至今的“资深爱好者”,动画早已成为生活中十分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因素了。因此,本书自然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本书分析宫崎骏与手塚治虫作品的异同点,以发生在两者之间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佚事为切入点,介绍了大正时代、太平洋战争时期、战后复兴期至今动漫的发展过程,详细梳理了从1917年至2002年日本动画的历史。正如本书副标题所示,本书上来并未直接回溯日本动画的发端,而是从手冢治虫和宫崎骏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动画大师切入,试图阐明纵观日本动画史的“双轴”特色。除了手冢和宫崎,这种双轴模式还体现在低成本电视动画和高质量剧场版动画的并立,团体动画和独立动画的并立,商业动画和试验动画的对立,受众极大化与极小化的并存,以及动画和漫画的并立等等。在本书叙述过程中,作者也一直以这种视角来对日本动画的诞生和发展进行解读。并以之为日本动画今日之力量的一个关键。从一本“动画史”的角度,本书打破了以往仅仅从《铁臂阿童木》这一标志作品的诞生开始叙述的模式,而是将动画诞生的历史上溯到明治时代,并对各个时期动画的特色和表现方式进行了统括,更涉及动画的商业模式和制作理念等问题,使读者能够对日本动画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是其价值所在。
“在所有艺术中,我确信,能够在10秒或20秒的时间里讲述一个人的人生的,只有动画片。”——这句话出自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动画家布鲁诺·伯茨多。显然,动画片在他的眼里是“艺术”。然而,似乎大多数人,仅把动画片当做小儿科的、幼稚的东西。但事实证明这才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本书作者认为动画是跨越国境和年龄的交流工具,而日本动画,对中国80以后出生的人来说,确实非但不只是童年中难以磨灭的回忆,还是如今生活的一部分。本书作者是日本动画电影史、动画电影文献史研究专家。他以严谨的历史学态度和方法,系统整理了自动画片初次被引入日本的大正时期至今的日本动画片历史。在写作形式上,聚焦于日本动画”85年间发生的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并就此展开论述”,但于书后附有日本动画片年表,弥补了论述式写法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年表所展现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其实,阅读本书会有某种“心理障碍”:有必要为动画片做一番历史研究吗?要摆脱这一个“心理障碍”,读者务必要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动画片不过是为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用生动的形象呈现虚拟的敌我冲突,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体形式而已,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就现今动画片的发展水平来看,这种观念不能说是错误,只能说是落伍了。不过这也不能怪我们。在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在90年代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和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作品奖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不曾将“动画片”和大制作的“电影”划上等号。
2003年,手塚治虫的作品《铁臂阿童木》经过重新改编,在日本影院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公映,此前的2001年,宫崎峻导演的《千与千寻》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以及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这两件事情可以说是前后呼应,相互辉映,极具象征性地将两位使日本动画名扬天下的动画巨匠连结在一起。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两位巨匠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和谐。1989年手冢治虫逝世后,不出所料,日本媒体颂扬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惟独宫崎骏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评论说:“对他在动画领域所做的工作,我无法给予评价。‘虫制作所’的作品我不喜欢,不仅不喜欢,而且很不以为然„„关于他的动画片,我认为自己多少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手冢治虫迄今的所言和主张,全部都是错误的。”如此苛刻的批评,一时引发轩然大波。如果将双方的芥蒂视为巨匠间的“瑜亮情结”的话,那么我们就错过了考察日本动画发展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日本动画研究专家津坚信之在《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中将两位巨匠之间的对立与争执看作是推动日本动画发展的一对强有力的对立轴。他考察过日本动画从大正时代起步到现在的发展轨迹后指出,像这两位巨匠这样看似相生相克,实则相辅相成的对立轴的存在,事实上正是带动日本动画片85年来不断获得辉煌的力量。
手塚治虫动画和宫崎骏动画的差异,一言以蔽之,一个重量,一个重质,反映到动画表现上,就是手冢治虫的“虫制作所”追求低预算、节省人力,采用“三格拍摄法”制作动画。相反,东映动画出身的宫崎峻,则注重动画片的运动感和表现力,坚持以高质量的动画片为基本制作方针,反映到拍摄手法上,就是坚持“两格拍摄法”。手塚治虫的贡献还不仅在此,随着动画题材的多元化,他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还有意识地要打破动画片的观众主要为少年儿童的现象,打着“成人动画”的旗号,拍出了被称为“动画剧”的一系列剧场作品《一千零一夜物语》、《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和《悲伤的贝拉多娜》,竭力动员广大的青年观众观看,虽然成绩差强人意,却不断给动画业界的人以启发,终于,到了1970年代后期,《宇宙战舰大和号》和《机动战士高达》横空出世,青年观众井喷式地进入到了动画片的受众群体中,由此彻底地改写了日本动画片的发展历史。正是手冢治虫带动的动画题材多元化以及动画观众成人化带出的动画市场规模的扩大两个趋势,为宫崎骏追求高品质、情节复杂化、电影化的长篇动画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1979年,宫崎骏编剧兼导演(这也成为宫崎骏日后的成名作品的一大特色)的长篇动画《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首先在业界获得肯定,赢得了日本动画片的最高奖,虽然商业上不算成功。他再接再厉于1984年推出《风之谷》,更高的品质、更复杂的情节赢得口碑,商业上大卖,并获得《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的第七位,表明动画片作为“电影”获得了认可,因为此前动画虽然占据了电视屏幕,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这一次,影评人对它的好评成为大幅度提升动画片社会对位的第一要因。1988年,宫崎骏更上层楼,以《龙猫》荣登《电影旬报》十佳电影之首,2001年,更是凭《千与千寻》连夺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作品奖,至此,日本动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动画史也是。越发觉得宫崎骏还真是厉害,一个在传统道路上走的稳,走的正,走的超越传统高度的人比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人更不容易成功。对于手冢的认识也立体起来,不仅仅是高大全„„更重要的是对日本动画的梳理和观点。里边还提到一些日本动画史的书籍资料。回顾这段日本动画片的历史,我们或许才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要理解70年代以来的文化现象,我们就不可能绕过这一部部包括日本动画片在内的,貌似简单的动画片。而当年徜徉于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们,则早已成为我们如今这个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