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人生哲学论文——肖申克的救赎[★]

时间:2019-05-15 09:3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中的人生哲学论文——肖申克的救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中的人生哲学论文——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篇:电影中的人生哲学论文——肖申克的救赎

体制与自由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体制是自由的敌人。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说:“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犯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肖申克监狱的高墙之内,按时作息,按时吃饭,按命令排泄,按安排干活,逐渐麻木,逐渐得到“教化”,或者说逐渐沦为高墙(体制)的奴隶。

所以,当年迈的布鲁斯获得假释,得以呼吸着高墙外自由的空气时,这空气也造成了他的窒息、他的噩梦,最后因为这“可怕”的自由而自杀;瑞德获得假释之后,不经过雇主的批准,就无法小便,因为四十年来在监狱中他每次小便都需要请示狱警,这已经成了他根深蒂固的习惯,他总是想着违反假释条例,以回到“能适合我的地方”,不用在外面“担惊受怕”。这就是体制化的结果,自由成了他们避之不及的东西,而高墙内成了他们的乐园。

安迪是这体制内唯一的例外。

年轻有为的安迪是一家银行的副总裁,妻子有了外遇,他悲伤之下喝得大醉,却在巧合之下成了谋杀他妻子与她的情人的凶手的替罪羊,被判处终身监禁。我相信这不管对于任何普通人来说,这都是天崩地裂式的打击。但安迪不是一般的人,他在监狱内“漫步着,就像在公园里散步,像穿了件隐形的外套”;他在狱中重拾起自己的小嗜好,打磨石头,刻各种有趣的小玩意;他面对“姐妹花”的殴打性侵威胁毫不妥协;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看守长处理继承的遗产,并借此为在室外工作的“同事们”赢得了三瓶啤酒;他把肖申克监狱充满松脂味的储藏间变成了新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与此同时,他也为典狱长偷税、洗黑钱,这不是可以用道德标准来评价的,因为,正是为典狱长“服务”,他才能为犯人们服务,为他们建立图书馆,帮助他们取得高中文凭。

影片中最使我感动的场景是,安迪打开以前只拉响过警报的扬声器,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肖申克的犯人们停下手中的活,驻足聆听,安迪躺在摇椅上,脸上浮现出无比享受的表情,那一瞬间我的眼泪险些流出来。瑞德说:“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的梦还要高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安迪的梦就像这歌声一样,高远辽阔,他渴望如同歌声一样自由地飞翔在空中,或者说,他渴望如一个自由人一样,安静地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在歌声里翱翔。但是,他的自由,和这歌声一样,被典狱长扼杀在这高墙之内。

但最终的胜利者是安迪。

安迪爬过他花了十九年一点一点挖出的隧道,爬过五百码难以想象的臭水沟,干干净净地到了另一个新世界,投到没有记忆但温暖的太平洋的怀抱中。当典狱长诺顿饮弹自杀的时候,他也许还不知道他是如何被安迪打败的。

这是因为安迪有一个自由而充满希望的灵魂。

安迪的身体被囚禁在高墙之内,他的肉体受到体制的洗礼,但他的内心、他的精神、他的灵魂永远是自由的。他自己的内心永远是属于自己的,是典狱长之流碰不到、夺不走的。与他形成对比的,是布鲁斯的精神也被“体制化”,是瑞德在脱离高墙后的惴惴不安。幸好,瑞德最后摆脱了在他身上无形的高墙,奔向了自由。

所以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是一个自由战胜体制的故事,是对被囚禁的灵魂的救赎。

第二篇:肖申克的救赎论文

自由、希望、救赎————《肖申克的救赎》

指导老师:刘清银

作者姓名:李若诗、吕鹏、龚玥、周昱雯、孙正、黄雷傑、李嘉伟、伍韵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s Redemption)是世界电影史上令人震撼的电影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经历。但真正展现给观众的是安迪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欢迎,是因为它表现了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和人生哲理,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映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丧失与灵魂救赎的深刻主题。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用枪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能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就赌谁会在第一个夜晚哭泣。瑞德认为弱不禁风、书生气十足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但也使瑞德对他另眼相看。

好长时间以来,安迪几乎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相互报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象在公园里一样。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石锤,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税上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做为交换,他为共同工作的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3瓶啤酒。喝着啤酒,瑞德猜测说安迪只是借用这个偷闲享受自己以前自由的感觉。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监狱生活非常平淡,总要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安迪的重要事情就是重修图书馆。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议会,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用来纪念老布。瑞德的假释提案再次失败,安迪送给瑞德一个口琴。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

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上报

这一情况以争取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一个月的严重惩罚。安迪的申诉行为使监狱长发怒,并且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长不

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有一天,他对瑞德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巴克斯顿的大干田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向我妻

子求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那里有我给你的东西。”

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

瑞德获得了假释,他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和安迪留给他的一封信后,决

定违反假释规定,寻找自由。便动身去芝话塔内呕。安迪和瑞德两个老朋友终于

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滩重逢。

原来,安迪帮监狱长洗钱的时候使用了捏造的一个人的一切证件,而且20

年中他用石锤一直在凿洞,瑞德曾经开玩笑说600年才能凿穿,安迪只用了19

(1947年到1966年)年。期间他一直在换的海报其实是为了遮盖那个洞,安迪

在那天晚上把监狱长洗钱的罪证用假的换了出来,逃狱后换上从监狱长那偷来的新衣服用那些证件领出了监狱长多年来贪污的钱并把罪证寄到报社揭发了监狱

长的罪行。

关键词:体制、自由、希望、救赎。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

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

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

性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

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

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着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

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那么,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体制、希望、救赎————《肖申克的救赎》

体制

肖申克监狱是一个等级集权社会,暴力统治,所有底层人都处于被体制化的过程中,然

后绝大多数人都被体制化,成为这个体制中必不可少也依赖它的零件,而少数人,比如安迪

则成为体制反叛者,最终实现了自由的理想。

体制化其实普遍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处于社会之中就必然被体制化。关键

要看这是一种怎样的体制。一个以集权为核心的体制背离人性原则,将人改造成驯服者;而

自由平等指导下的体制则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实现人和体制价值的统一。

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像极了现实。每个人都有自由自主的权利,但社会先以高度统一的教育控制人的思想和发展可能性,这时青少年则会经历叛逆期,像电影中所说“先你讨

厌它”;然后社会分层,被体制化的大多数人就这样进入社会,从社会底层开始奋斗,“后来

你开始习惯它”,胜利者晋升,失败者留级或者直接掉下去,人的诸多可能性和创造性消亡,顺从,然后“到最后你离不开它”。当你到达一定年龄,房贷压着你,婚姻的围城困着你,生存压力与工作压力,社会保障等诸多体制化内容都让你已经离不开它了。

就像钟惦棐的《借贷生命》一文中写道:

我没有悲哀,只有茫然。当旺盛的生命属于我的时候,我对青春和生命的被作践毫不足

惜,以为一个人只要存在,就还会把它找回来的。如今感到需要借贷生命了,事情是如此的不易!这不易也不是由于什么人的吝啬,而是每个人都只能按照命运为他们所安排了的生存

轨迹滚过去。尽管“铁饭碗”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很可怀疑的,但它目前还是生存法则中的常规。谁在是违反它,后果也是严重的。何况她今年才十九岁,一旦脱轨,便将有一系列

问题无法解决。

虽然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体制,其实体制变来变去并没有改变“体制化”。就算是西方社

会只是文明演化的程度教高一点,人在体制中存在的更舒服一点(有时还不一定),人类的体制化生存困境没有改变。

《瓦尔登湖》的作者倒是体验了一次超体制生存,但是他还是时时刻刻在与这个社会发

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毕竟是电影,安迪就算逃到了那个岛上,我想如果没有他最后带走的那些钱,他依旧会陷入生存焦虑,更谈不上自由了。

只是,身在体制中,还是要有一颗超越体制的心。人的心里如果都没有了费加罗婚礼的歌声,那就成了又一个“别林科夫”了。

希望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

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

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

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

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

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

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

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

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

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

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

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

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

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

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

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

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

“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

德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

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救赎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

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

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

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

么区别了。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

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

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

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

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

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

望,就始终存在。

注释:《瓦尔登湖》作 者:亨利·大卫·梭罗著 王金玲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以赛亚书》作 者:以赛亚先知

《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达拉邦特、斯蒂芬·金

类型:剧情 纪录片

第三篇:肖申克的救赎论文

肖申克的救赎

自由、希望、救赎————《肖申克的救赎》

摘要: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恩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阿瑞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现在已经成为肖恩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每当有新囚犯来的时候,大家就赌谁会在第一个夜晚哭泣。阿瑞认为弱不禁风、书生气十足的安迪一定会哭,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四包烟。但同时也使阿瑞对他另眼相看。

好长时间以来,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报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就象在公园里一样。一个月后,安迪请阿瑞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的鹤嘴锄,他的解释是他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他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阿瑞就玩上了安迪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上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做为交换,他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两瓶Tiger啤酒。喝着啤酒,阿瑞说多年来,他又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的知识,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甚至孩子的升学问题也来向他请教。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恩克监狱长沃登洗黑钱的重要工具。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长,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监狱生活非常平淡,总要自己找一些事情来做。安迪听说阿瑞原来很喜欢吹口琴,就买了一把送给他。夜深人静之后,可以听到悠扬而轻微的口琴声回荡在监狱里。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两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有一天,他对阿瑞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约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到时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

原来二十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鹤嘴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出狱后,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监狱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里边挖空的部分放这一把几乎磨成圆头的鹤嘴锄。

阿瑞获释了,他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关键词:体制、自由、希望、救赎。引言:《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那么,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第1页

肖申克的救赎

体制、希望、救赎————《肖申克的救赎》

体制

肖申克监狱是一个等级集权社会,暴力统治,所有底层人都处于被体制化的过程中,然后绝大多数人都被体制化,成为这个体制中必不可少也依赖它的零件,而少数人,比如安迪则成为体制反叛者,最终实现了自由的理想。

体制化其实普遍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处于社会之中就必然被体制化。关键要看这是一种怎样的体制。一个以集权为核心的体制背离人性原则,将人改造成驯服者;而自由平等指导下的体制则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实现人和体制价值的统一。

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像极了现实。每个人都有自由自主的权利,但社会先以高度统一的教育控制人的思想和发展可能性,这时青少年则会经历叛逆期,像电影中所说“先你讨厌它”;然后社会分层,被体制化的大多数人就这样进入社会,从社会底层开始奋斗,“后来你开始习惯它”,胜利者晋升,失败者留级或者直接掉下去,人的诸多可能性和创造性消亡,顺从,然后“到最后你离不开它”。当你到达一定年龄,房贷压着你,婚姻的围城困着你,生存压力与工作压力,社会保障等诸多体制化内容都让你已经离不开它了。

就像钟惦棐的《借贷生命》一文中写道:

我没有悲哀,只有茫然。当旺盛的生命属于我的时候,我对青春和生命的被作践毫不足惜,以为一个人只要存在,就还会把它找回来的。如今感到需要借贷生命了,事情是如此的不易!这不易也不是由于什么人的吝啬,而是每个人都只能按照命运为他们所安排了的生存轨迹滚过去。尽管“铁饭碗”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很可怀疑的,但它目前还是生存法则中的常规。谁在是违反它,后果也是严重的。何况她今年才十九岁,一旦脱轨,便将有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

虽然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体制,其实体制变来变去并没有改变“体制化”。就算是西方社会只是文明演化的程度教高一点,人在体制中存在的更舒服一点(有时还不一定),人类的体制化生存困境没有改变。

《瓦尔登湖》的作者倒是体验了一次超体制生存,但是他还是时时刻刻在与这个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毕竟是电影,安迪就算逃到了那个岛上,我想如果没有他最后带走的那些钱,他依旧会陷入生存焦虑,更谈不上自由了。

只是,身在体制中,还是要有一颗超越体制的心。人的心里如果都没有了费加罗婚礼的歌声,那就成了又一个“别林科夫”了。

希望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

第2页

肖申克的救赎

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很显然,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救赎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安迪,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那就还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是的,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

参考文献:

[1]《瓦尔登湖》作 者:亨利·大卫·梭罗著 王金玲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2]《以赛亚书》作 者:以赛亚先知

[3]《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达拉邦特、斯蒂芬·金

第3页

马克思

第四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冤枉的的囚犯靠着一把石锤挖了二十年的隧道,最终收获自由的故事。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银行家,名叫安迪,他发现自己的妻子有婚外情,本想用枪杀死两人但是最终没有下手,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有另外一个罪犯杀了这两个人,于是安迪被指控为谋杀,被判无期徒刑,送入肖申克监狱度过余生。在肖申克,他遇到了另外一位主人公——瑞德,他能帮每一位狱友弄来他们想要的东西。安迪前前后后向他索要了许多东西,但是一开始的目的只不过是打发时间。偶尔一次机会,在他在墙上刻字的时候,一大块石块掉了下来,这使他萌生了越狱的念头,于是安迪就这样日积月累地在一张海报后面挖着自己的通向自由的道路;而有一天,他从另一位狱友得知自己的的确确是清白的,他去告诉典狱长,然而一直让他帮他洗黑钱的典狱长却把那位证人秘密的枪杀了,好让安迪一直帮他洗黑钱。于是,安迪忍无可忍了,他带着二十年来他一直积累着的证据,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从他的洞中——穿过500码地,通向了自由。

这部电影每个段落和每个段落之间都有叙述的顺序,并且大量的运用了插叙,使观赏者产生极大的兴趣,以及为片尾的真相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包括每个人的每一句台词,都对结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从死板的教科书式的方式来评价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给我影响最深的环节,便是安迪临近结尾时挖了二十年之久的通道亮相的时候,给人震撼,安迪从影片一开始就坚定的眼神,艰难地爬出自己的每一步,他甚至爬了连旁人接近都不想接近的下水管道,一直爬,一直爬,知道爬出管道,迎接暴风雨和闪电给他的洗礼……这是多么难得可贵的品质啊:一个人为了自由,可以忍辱负重20年之久,经历挫折无数,并且从来都不曾想过要放弃,正如安迪自己所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对,支持他的就是希望,他那持之以恒的希望,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想摆脱邪恶的这种品质,深深地触动到了我的内心。

有一段我没看懂,就是瑞德在监狱中呆了40年的第三次假释机会,假释官问他,他在这些年中是否改过自新;前两次他的回答都是自己已经如何如何改过自新了,不会再危害社会,都是些阿谀奉承的话,而最后一次,他说:“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监狱,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说实话,我不在乎。”这段话,我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认真品读了这段话的含义,但还是无法理解。相信结局大家也猜到了,他的假释被批准了,这使我有些疑惑。

对于那个典狱长,他可谓是最反派的角色了,他极其贪婪,不断地、无休止境地让安迪帮他洗黑钱,当他得知安迪是被冤枉而有可能离开肖申克时,他又残忍地杀害了那个狱友;而到了最后,安迪把证据寄到了报社,无数警车和记者蜂拥而至,他的选择是——吞枪自尽,这也许是最好的一个结局。

安迪不仅仅自己拥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他还试图让每一位狱友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他坚持每周一信,后来发展到每周两信,给州议会写信,建议扩建监狱的图书馆,一开始还不怎么理睬他,到后来他们觉得不对头了,怎么这个小子越写越来劲了?烦都要烦死了,“只能”划拨资金扩建图书馆。狱友们有书读,有音乐听,是何等的享受!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长时间的画面展现,就是安迪冒着风险在广播室放音乐给在操场上的所有狱友听,那个场面是非常震撼的,所有的囚犯,不管是屋里的屋外的,甚至上厕所的都闻声侧耳仔仔细细的聆听,更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一部分保安都呆呆地凝望着喇叭,仿佛这辈子从来都没听过一样,霎时间,没有人发出一丝声音,就只有歌声余音绕梁。这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蛰伏,怎样的失去生活,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只有充满希望,人生从而变得有意义,从而丰富多彩。

总结了这些,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对未来抱怨的呢?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吗?只要希望在我们心中,就没有什么不能征服的!

第五篇:《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感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感悟

学院:数理 班级:11调查 姓名:张永安 学号:20110401117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对我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于此。

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鲨堡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

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鲨堡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鲨堡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鲨堡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鲨堡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鲨堡,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鲨堡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鲨堡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鲨堡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鲨堡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鸡奸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鲨堡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当然还有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鲨堡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

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鲨堡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为什么要安排老布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觉得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安迪出现,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绝大多数囚犯们的未来。他是不是也象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未来呢?

而安迪,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鲨堡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鲨堡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鲨堡众囚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特别是,当诺顿和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我有这种感觉,安迪来到鲨堡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写到这,可以回答以下问题了:《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是什么如此打动我?又为什么如此打动我?

首先,是体制化对人性的摧残。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再有象其他犯人,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海利甘心请犯人喝啤酒,放歌剧给犯人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像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对体制化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而作者把所有我认为正确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点:

首先,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说:“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还有一个情节我也觉得说明了这一点,再进鲨堡的前几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和轮奸,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连理想和希望都没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尸走肉,不管他富可敌国还是贫无立锥。)

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安迪首次面对海利时;面对莫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犯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死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怎能做到!(有理想而无勇气,那这理想几乎等同于无。)

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拔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梦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你会在心里赞一声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

相信,《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是对灵魂的洗礼。

下载电影中的人生哲学论文——肖申克的救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中的人生哲学论文——肖申克的救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的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的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的观后感1 摘要:影片中,牢狱生活到点起床集合,到点熄灯睡觉,还有图书管理员分发书来看,突然闪现的念头是这样有规律的生活其......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 《肖申克的救赎》值得看两遍,甚至更多遍。大部分电影如同时装,赶一个时髦,过上一把瘾,就永远过去了。可是确实有些电影是能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9篇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1 何谓成长?有人说“成长需要坚持,成长需要友谊,成长需要关怀”。或许,成长需要一个目标,达到目标远远不够,有的人一帆风顺到达......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 鉴赏

    《肖申克的救赎》: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 《肖申克的救赎》:对人性的深层思考胡卫东 【摘要】:1994年发行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一个蒙冤入狱的银行家......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是美国一家监狱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很早就想推荐给学生看,一直舍不得那一两节课,但总觉得有些牺牲是值得的,尤其是看到日复一日,不知为何的......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1 人来到世界的目的是什么?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人来世上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周围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有所改变。主人公......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幽静灰暗的树林,伴随着典型的上世纪中叶的美国乡村音乐,镜头把我带到了一辆车中。一瓶威士忌,一把左轮手枪,一位颓废的男人,这些片段便组成了这部影片的......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2010级电气一班 姓名:董克东 学号:201004170104很久都没有认认真真的看过一部电影了!这次的马克思概论课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它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