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单元科学之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单元文化
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1.《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该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2.《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天工开物》一书涉及的农业、工业生产技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近三十种,本课选取的两则,一农一工,颇具有典型意义。虽然篇幅有限,但仍可以一窥其中的科学思想。首先,宋应星置《乃粒》于卷首,开宗明义,表现了他的重农思想,这与那些视务农为可耻的传统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稻》中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种、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另外,这两篇文字,尤其是《治铁》一文,也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而在这三者之中,宋应星一贯认为人的巧智是最重要的,是主宰“法”和“器”的灵魂,在其他篇章中他对此多有论及。而融会所有这些思想的,是作者一以贯之的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
3.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做“技术百科全书”,李约瑟称宋应星是“中国的狄德罗”,这并非溢美之辞。欧洲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和物理学家达兰贝尔(1717—1783)在18世纪中期合作编写的,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晚一百多年。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把工业技术知识列入书中,不同的是,《天工开物》的记述多来自作者自身的社会调查,而非案头资料,因而更真切可感。即以语言而论,《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百科全书”式的。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如果联系到作者尚有很多其他不同风格的著作,如纵横骋辞的政论《野议》,情韵幽深的诗集《思怜诗》等,则他能坚持用纯净得近乎枯燥的实用语体写科技著作,是和他毅然放弃科举转向实学一样令人感动的事。
4.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古代地理学非常发达。《山海经》就以“山”和“海”为纲领,广泛记述了山川泽林、邦国民俗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划分了九州,叙述了主要的山脉河流。嗣后,《汉书·地理志》按照汉代郡县封国疆域政区的建置,对各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作了综合论述,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尔后,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河川为纲,对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等都作了非常丰富的记述。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皆为大型全国性区域志,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的成熟。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孔子周游列国,悟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道理。司马迁、郦道元都游历过很多名山大川,为他们的著作增添了不少真切的内容。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都是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经典原文】 《天工开物》两则
[宋应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2.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二、精读赏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稻》
《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乃粒”一词出自《尚书·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yì)”,意思是百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作者在这里用“乃粒”一词,统指谷物。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汉代的郑玄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豆)、麦、稷(小米)、黍(黄粘米)为五谷。对此,宋应星在本卷的开头作了解释:这是因为古代圣贤都出自不种稻的西北地区,所以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涉及稻。但是,作者为什么又把稻列在“乃粒”之首,放在小麦、大麦、黍、稷、麻、豆前面来论述呢?这是因为在当时全国民用的口粮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豆多已作菜蔬、糕点、油脂之用。
【原文1】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形状,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不同],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译文】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粳稻),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质地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又是一种稻的品性。大凡稻谷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不同。
【解读】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作者在分类说明时,非常注意细致的区分。经过这样的介绍,让读者对稻的种类、形态、功用在总体上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原文2】湿种[浸湿稻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命名]为社种[社日浸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稻秆、麦秸]包[覆盖]浸[浸泡]数日,俟[等待]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积水过多],不可插秧。秧过期老[变老]而长节[拔节],即[即使]栽于亩[田地]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译文】浸湿稻种的日期,最早的在春分以前,称为社日浸种(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大凡播种,先用稻秆、麦秸覆盖浸泡几天,待到稻种发芽,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它的名字叫做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就拔起来分栽。如果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不能插秧。稻秧超过期限变老而拔节,即使栽到田地里,(只能)长几粒稻谷,结出果实而已。大凡一亩秧田育出的秧苗,可供移栽二十五稻亩。
【解读】第二段谈水稻的育种分秧。“湿种”是第一步;“播种”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分栽”。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以及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
【原文3】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就]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就是]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十天]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催苗速长]也。湖滨之田,待夏潦[lǎo,雨水大]已过,六月方[才]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地势高的土地]之上,以待时。
【译文】大凡稻秧分栽后,早熟的七十天就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方言名称很多,不可全部记述),最晚熟的要经历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收获。那冬季播种、仲夏就收获的,就是广东的稻,是此地没有霜雪的缘故。大凡稻田十天缺水,就担心干旱。夏种冬收的稻,必须要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湖边的水田,要等待夏天雨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秧在立夏时播种,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解读】第三段谈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可见,农业是一门最为务实的科学,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原文4】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第二次]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割]初禾[原来的稻子],耕治老稿田[尚留有稻茬的田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和]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因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培育]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滋养,营养]全无,不足尚[崇尚,重视]也。
【译文】南方的平原,稻田大多一年两栽两收。期中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类稻。六月割掉原来的稻子,翻耕留有稻茬的田地,插上再生稻秧。那再生秧在清明时和早稻秧同时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就死,这再生秧经历四、五两个月,任从烈日暴晒也无忧,这是它一个奇特之处。大凡再植稻,遇到秋季多是晴天,那么汲水灌田就与稻谷的生长相始终了。农家人多勤苦,是因为(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啊。大凡这种稻谷十天缺水就死期到了,培育出一种旱稻,是粳稻但不带粘性的,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种,这又是一个奇特之处。有一种香稻,取其香,以供贵人,(但)收获得稻子很少,滋养全无,不值得重视。
【解读】第四段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作者在对比中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优势,还特意介绍了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称为奇迹。最后介绍“香稻”,因其有香气,专供贵人享用,但产量既低,营养又少,故为作者所不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崇尚实用,贬抑奢华的可贵精神。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关于水稻种植,在课文没有节选的内容中,作者还谈到了稻田的土壤改良、田间管理,以及灾害预防、水利灌溉等,涉及到更为具体的操作技术。
《治铁》
《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出他对传统锻造业的重视。这一章其余内容,分述刀、斧、锄、锉、锯、凿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制作,其描述对象,大到船锚,小到衣针,可谓细大不捐,应有尽有。
【原文1】凡治铁成器,取己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把……作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根据]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只]耗去其一也。
【译文】大凡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做的。先用生铁做成铁砧,把它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谚语说,“万器以钳为祖”,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如果是废旧还未锈烂的铁器,叫劳铁,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来的器物,锻造时只损失其十分之一。
【解读】 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熟铁有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相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
【原文2】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占]十七[十分之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木炭](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炽烈]于[比]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种类不同]也。
【译文】大凡炉中炼铁用炭,煤炭占十分之七,木炭占十分之三。大凡山林无煤的地方,锻工先选择坚硬木条,烧成木炭(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它的火焰比煤更炽烈。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与烧饭用的煤炭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解读】 谈炼铁用炭。炼铁所用的炭,以煤炭居多,为十分之七;以木炭较少,为十分之三。因为用煤炭比较方便,只有“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但是木炭比煤炭的火还要炽烈。即使用煤炭,也专有一种“铁炭”,火焰内聚而不“虚腾”,和做饭用的煤炭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原文3】凡铁性逐[遇到]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xiāo,空虚]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接合的媒介]。胶结[只]之后,非[除非]灼红、斧[用斧头]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调和],其质[质地]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淬火]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还]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粉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西方、西洋]有锻成者,中国则惟[只]事[依靠]冶铸也。【译文】大凡铁的性质是遇节就粘合,在接口处涂上黄泥,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泥滓就会飞得一干二净,(只是)取用它的神气作为接合的媒介。(铁器)锤合之后,除非烧红、用斧砍,永远不会断开。大凡熟铁、钢铁已经烧红、锻打,水火作用尚未调合,其质地不坚。乘着它们出炉火时,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软弱的性质还存在。大凡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焊用白铜粉(作焊药),大大型焊接就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经历时间久了,最终会不坚固。因此大炮在西洋有用锤等方法锻做成的,而中国还只依靠冶炼铸造。
【解读】第三段论述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
【相关读物】
《麻叶洞天》教学设计
[徐霞客] 【教学目标】
1.学习《麻叶洞天》,体会《徐霞客游记》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2.认识徐霞客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古代地理学非常发达。《山海经》就以“山”和“海”为纲领,广泛记述了山川泽林、邦国民俗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划分了九州,叙述了主要的山脉河流。嗣后,《汉书·地理志》按照汉代郡县封国疆域政区的建置,对各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作了综合论述,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尔后,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河川为纲,对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等都作了非常丰富的记述。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皆为大型全国性区域志,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的成熟。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孔子周游列国,悟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道理。司马迁、郦道元都游历过很多名山大川,为他们的著作增添了不少真切的内容。
徐霞客,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本文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是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游麻叶洞的实录。麻叶洞在明代湖广省长沙府的茶陵州(今湖南茶陵)西面的麻叶湾,因湖广明代简称楚,这篇游记便归入《楚游日记》中。
二、精读赏析
【原文1】(十七日)去[离开]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支脉],北则枣核西垂[西端,西麓]。大岭东转,束涧[夹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面对着]门一峰,耸石屼突[wù,山顶光秃秃的,突出耸立],为将军岭;涧捣[冲击]其西,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中,而大领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环转的山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沿着]小溪至崖之西胁[西部]乱石间,水穷[尽]于下,窍启[开]于上,即麻叶洞也。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译文】(崇祯十年正月十七日)离开上清洞三里,得到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麓。大岭向东延伸,两面高山夹着涧水流下,(高山)对峙像门一样,而对着门有一座山峰,高耸的大石头突兀出来,是将军岭;涧水从它的西部奔腾而过,而枣核岭的支脉,西端也到这里为尽头了。涧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环转像鸟展开的翅膀,向东俯看涧中,而大岭的支脉,东面到这里也是尽头了。环转的山崖下面,也开了一个缝隙,太浅而不能进入。山崖前面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经过崖前流入大涧中。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乱石间,在下面水流尽了,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是麻叶洞啊。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石缝中折转几个台阶下去。
【解读】这一天(正月十七日)上午,徐霞客在游麻叶洞之前已先游了上清洞,因为该洞大半浸在水中,空间狭窄,举火都很困难,所以他入洞不久就不得不放弃探险。麻叶洞离上清洞三里,因干燥无水,以遂畅游。作者言“得麻叶洞”,着一“得”字,不难看出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语,见于《徐霞客游记》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课文第一段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就像现代卫星定位系统一样,在群山之中,标志出洞之所在。依照作者的叙述,完全可以勾勒出一幅简明的地形图。作者用朴实的文字,不假雕饰,准确地传达出亦真亦奇的山川风貌。其中也不乏生动之笔,如“涧捣其西”,“环如展翅”等,既富动感,又颇形象。
【原文2】初觅炬倩[请]导,亦倶以炬应,而无敢导[做向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妖精鬼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顾仆各持束炬入。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腰别]镰,耕者荷锄,妇之炊者停爨[cuàn,烧火做饭],织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这两句是定语后置],接踵而至,皆莫能从。
【译文】 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提供火炬,而没有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最后用重金找到一个人,将要脱衣服进去,问我(知道我)是个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恐而出来说:“我以为(你是)大法师,所以想跟着(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怎么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庄,把行李存放在他家,与家仆各拿一个火把进洞。当时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几十个人,砍柴的腰别镰刀,耕地的扛着锄头,妇女做饭的停止烧火做饭,织布的扔下织梭,放牧的儿童,背着担着(东西)的路人,接踵而至,都没人敢跟随(我们进洞)。
【解读】 由写景转为叙事,谈到了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找火炬容易,找向导难。究其根本,是因为当地土人认为洞中有神龙,进去会丧命的,除非有能降龙伏妖的道士。当一个已然答应带路的向导确认了作者的身份不是“大法师”而是“读书人”之后,便畏惧不前了。好不容易花重金找到的向导,又临阵脱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迷信思想在当地的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保有万物有灵的“泛灵”痕迹,神秘事物对他们仍具有极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大的威慑力,甚至“重资”都不能打动他们。这样,作者寻求不到当地人的支持,只好和家仆结伴下洞,去会见莫须有的“神龙”或“精怪”。作者是信仰科学的无神论者,根本不相信有什么神怪,所以他能冷眼旁观整个事件,注意到洞口来看热闹的村民有几十个之多了,他们之中,有樵者、耕者、炊者、织者、牧者、行者,这些各色人等都仿佛被什么巨大的魔力吸引过来,放下了他们的本职工作,来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作者的叙述语言舒缓有致,引述语言原汁原味,加之故事有起有伏,及今读之,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样引人入胜。
【原文3】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踏着]级转窦[洞],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抬头],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倶无入处,直[正]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贯通],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一样],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凹陷的石洞],忽又纵裂而起,上穹[高广]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纹理,花纹]顿换,片窍倶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沙石平铺,如涧底洁溜[光滑],第[但,只是]干燥无水,不特[只是]免[避免]揭厉[揭qì,揭厉:涉水过河],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高叠;驾同“架”,层叠],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
【译文】我们两个人就把脚先探进去,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进入洞中,传递着火炬下去,转了很多个弯儿到洞底。洞稍微宽敞了,可以侧身抬头,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那洞东面西面的裂缝,都没有进口,只北面有个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宽也是这样,然而它的下面很干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进去,然后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身体向后翘起(用力),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它那里面的裂缝已高了,东西也贯通了,然而也没有进去的地方。又过了第二关,它的狭窄与低矮和前一关一样,进入的办法也同前。进去之后,(洞壁的)里层也有横向裂缝,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东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纵向裂开,上高下窄,高不见顶。到这里石头幻化出怪形,纹理(也)顿时改变,(仿佛)每一小块儿、每一小孔都具有灵性。那西北的裂谷,渐入渐窄,里面夹着一条石缝,不能容纳火炬。(就)转而去东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个石洞,它的地面平铺着沙石,像涧底一样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没水,不只是避免涉水而过,而且避免了弄脏。裂谷东南的尽头,乱石高累,像楼台一样重叠,从它的缝隙都可以攀登而上。那上面有石孔一线,一直透到洞顶,光线从缝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弯月,可以远望而不可以摘取啊。层叠的头石下面,涧底通向南面,覆盖的石头压得很低,仅仅一尺来高;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涧水流入的地方,只是不知从前为什么涌流,《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现在为什么干涸了,不可思议啊。
【解读】 作者按照行程依次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思。“大仅如斗”的洞口,无疑是增加该洞神秘感的重要原因。待转至洞底,就可以矫首遐观了。虽然洞内仍曲折回环,低矮难行,但却“甚燥而平”。伏地蛇行以通过那些洞内管道,是徐霞客娴熟的钻洞技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了科学探险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可以分享他涉险过关的乐趣。到了洞的内层,真是豁然开朗了。“既入,内层亦横裂”以下,进入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部分。只见裂隙纵横,远近高低,宽窄不一;西南东北,西北东南,走向复杂。更为奇特的是,裂隙中又别有洞天,层现叠出,石形怪异,石理精美,令人称奇。有的夹缝处不能容火炬,有的一线天可以漏星月,真是人间幻境了。作者在陶醉之余,还保持着冷静的科学头脑,注意到“涧底南通”的走向,对涧水昔日“涌流”、今日枯竭表示叹惋。
【原文4】由层石[重重叠叠的石阶]下,北循涧底入,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稍[慢慢]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跨过]峤[qiáo山尖而高]。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东下一级,复值[是]涧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xiàng,同“巷”],阔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大道,大路。háng]。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guǐ架置,置放]出[突出]如榻,楞边匀整。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大小像床一样];中圆透[浑圆通透]盘空[凌空直上],上穹[隆起]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此衖中第一奇也。又直[正]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底由东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时余所赍[[jī,持,拿着]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辩识],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
【译文】从重重叠叠的石阶下来,向北沿着涧底进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两道关相似。慢慢从它西面攀登上一个石窟,向北转再向东,就像度过马鞍形状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两边洞壁上的石头质地色泽,光鲜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挂的石莲,纹理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形状就像要飞舞起来的样子。往东下一个台阶,又是涧底,已转入关隘的里面了。在这里开辟出一个巷道,宽有两丈,高有一丈五,覆盖的石头平整得就像布幔,涧底平坦得就像大路。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头,架置突出像一张床,边棱整齐。它上面则石莲下垂,连接在一起就像帏幔,结合成一个“宝盖”,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一样;中间浑圆通透,凌空直上,上面隆起为顶,它后面的西壁,洁白的圆柱竖立着,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色泽都很晶莹,纹理都像雕刻的,这是巷中第一奇景啊。又向正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向东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从西北攀登。这时我所持的火炬已经烧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没有火炬)辩识不清(路径),就从来时的道路转几个弯儿,穿过那两个关隘,到达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烧完了。穿过洞口出来,仿佛脱胎转世。
【解读】 继续写行程,而比前一段更偏于对洞内景物的描摹。经过了“北循”“西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北转而东”“度鞍历峤”,展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简短的句式,把洞石的光华色泽、形状纹理形象地刻画出来,而且有动有静,动静相间,读之如在目前。溶洞之内,可谓移步换景。再往下走,愈来愈奇,幻出一条石巷,“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更有一石榻,石莲下垂,连成帷幔,结成宝盖,更有如雕似绘的圆柱,晶莹洁白,立于后壁。这是巷中第一奇景,让熟识溶洞的作者也不得不为之赞叹,为之流连。这难道就是土人所说的龙宫或怪府吗?可惜只见卧具,不见主人了。火炬将尽,作者一行二人,不得不原路返回。出洞之外,恍若隔世,大有脱胎换骨再生一世的感觉。
在这两段中,作者虽然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的溶洞美景所震憾,但始终没有放弃他理性的观察。特别是他用准确的数字,不厌其烦地记录了溶洞内部的结构面貌,表现出一个自然探索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责任心,为后人的继续探索奠定了认识基础,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原文5】 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把手放在额头上]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怪物之口],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震住它们],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用什么]致之[表达谢意]!”然其洞但[只是]入处多隘,其中洁净干燥,余所见洞,倶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竟然这样]!
【译文】 在洞外面守候观看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看见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称奇,把我们当成了具有大法术的人,并说:“刚才久等以为(你们)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进不敢进,想离离不开。现在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震住它们,怎么能这样!”我分别答谢他们,说:“我坚守我的信念,我探我的胜境罢了,烦劳各位(在这里)久立,用什么方式才能表达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狭隘,那里面洁净干燥,我所见过的洞,都赶不上(它),不知当地人为什么害怕进洞竟然这样!
【解读】写出洞的所见所感。洞外看热闹的人,又多了几十个,见作者出来,都额手称幸,目之为“大法术人”。这里,作者照录土人的话──他们的担心忧虑,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及信仰神灵毫不动摇的执著,更多地表现了当地民风的朴厚诚实。作者并没有以法师自居,反而诚恳地向围观的人致歉。因为他知道,虽然在他看来他做的是常事,但在土人看来却是非常之举,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不安和精神的困惑。同时,作者也在对土人“何以畏入乃尔”的困惑中结束了对事件的记述。
三、课堂总结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徐霞客到边地的探险活动,也给尚未开化地区与文明社会的交流创造了契机。他以实际行动现身说法,作了一次破除迷信的演示。也许那些土人一时还不能理解他的作为,但终究有一天会理解的。社会进步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总需要有先知先觉者的启迪才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第二篇: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论证。
2.品味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性。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驳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a.细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①克隆②伦理与伦理学③显性④排异⑤优生⑥意识形态⑦同性恋者⑧理化环境⑨辛普森(事件)⑩论说和论证⑾前提,推理。
b.在笔记本上列出文章需要论证的问题,包括正论证和反论证。如“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这个理由是不会不合伦理的。”“提出克隆人会破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个理理由不是根本性的。”
c.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d.找出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语和精要句子。领会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理请文章论证思路。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
检查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
人 发育谱上的(人)心理、社会的人 原则上 实际上 克隆人也是人
手段、工具 目的 伦理 负面作用 正面作用
(二)导入示例
1997年,仅花费了75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神奇的羔羊,这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担心。
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曾参与《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重要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对干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作者简介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CMB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技术网络(WTN,总部在纽约)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ELCI委员会委员(2003),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200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现任亚洲生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基因组研究中心(北方)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
(四)学习文章
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圈下生字生词,并说说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教学参考〗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第一部分:“人”的定义。
第二部分:逐条反驳造成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系统总结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进一步强调克隆人在伦理学上不能做。
3.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因此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必要的。如若要加一个小标题,可以“克隆人也是人”为标题。
4.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a.理解“伦理”的概念。
〖教学参考〗这里的“伦理”,是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人的权利,人的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
b.文章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焦点是技术还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教学参考〗文章的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说的克隆技术,但是焦点并不在技术,而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恰恰是心理、社会学范畴。
c.体会本段的论证推理。
〖教学参考〗本段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从两个方面定义“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反对克隆人的理论前提;接着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是不能复制的,因而,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不能复制的。这样的推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因果逻辑顺理成章。
(五)合作探究——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是什么?
〖教学参考〗(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比如关于克隆人是要孩子的问题,结论是在现实中不可行(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效果),推出这一结论就涉及三个前提:
1.成功率很低;
2.可能会产生许多畸形人,会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3.需要大量经费,这对贫困人口不公正。
其中第2前提还涉及一个大前提,即克隆人是人,这才谈得上伦理方面的伤害问题。当然,许多涉及多个前提的推理比上述例子简单,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小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此小前提文中作了省略),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2.写出预习体会,课堂交流。
3.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交流预习体会。
2.教师解答学生疑惑。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体会第二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1、全班齐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多利”的成功率是1∶434,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
b.克隆人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就不能为了研究的目的而音乐将他们产生出来。克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目的,至于有些人愿意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c.值得克隆的优良国民,与不值得克隆的劣等国民,这样做,那就离纳粹的“优生”不远,或者说那是在完成希特勒未完成的事业。
3.小结:本段论证雄辩有力,富有智慧和趣味。
本段论证极为严密表现在:
正面论述: ①一口气罗列七个反面观点逐条反驳。②细致分析反面观念,加以反驳(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而且进行实证——引用数据)。③反驳的核心是——克隆人也是人。
反面论述:①克隆人一旦被复制出来,就有人权,就不能被当作工具。②用辩证法反驳优生学。
(三)学习第三、四部分
1、讨论:文章第三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做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受到伤害。
b.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c.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2、全班朗读本段(小组读、个人读、齐读)。
3、小结.本部分论证: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在经过了这么丰富的反驳以后,在相当雄辩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出来:
第一,关键的关键,克隆人一旦复制出来,就也是人了,而不是人的科学实验工具和手段。
第二,克隆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怪异、畸形儿,负面后果是严重的。
第三,在犯罪学上,其真假难辨。
第,由此而引起的其它可能性后果难以设想。
(四)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如何?它与《梁》文的奈良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教学参考〗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
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而本节前半部分及本文上一节才是反面例证,并又分两类。第一类,即“有什么理由可在伦理上为克隆人辩护”一节。此节共提出了7种为克隆人辩护的理由,作者一一进行了批驳,证明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而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作者还不满足,还要把各种漏洞都堵住,于是就有了第二类,即“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前半部分。此间作者列举了5条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一一分析了这些理由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是根本性的,都不足以驳倒要克隆人的一方。这些草率的、不成立的、不严密的、无效的理由,相对于严肃、有效的正面例证,这是些特殊的反面例证;这叫堵塞漏洞。把漏洞堵住,这就使全文的推理显得更为全面,更为严密。在上述反面例证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敌手”都驳倒,各种漏洞都堵住之后,文章最后推出的四点正面例证就显得十分雄辩了。
可见本文的推理论证很有特色。它是从反面例证入手,并且以反面例证为主,这就使结论建立在更为全面、严密、彻底的推理上,其严密彻底特别表现在把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即把那些看似站在自己一边、实际漏洞百出反而授人以柄的“理由”统统清理了,这就是“反论证”一节的作用和特色。就这超出“一般情形”因而显示出“彻底性”的表达特色,《梁思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主人公所拥有的“建筑的灵魂”之思想,应县木塔、北京城墙故事虽然动人,但并非超出一般之特殊,而奈良城的故事就很特殊了。这就显示了梁思成不遗余力保护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彻底性。但反论证、奈良故事两节的表达方式是很不相同的。前者是典型的议论,是推理的严密彻底。后者是文学散文笔法,是饱含浓重抒情、议论的叙事,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感人至深地表现了。
2、体味本文科学术语恰当运用的表达特色。
科学术语的恰当运用问题,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文章开头的一大段及其他段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可指导学生体味,注意在相关的写作中以及口头表达中(如第三题涉及的讨论)运用这种表达。
(五)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论证逻辑十分严密的文章。作者的结论不在文章的开头,而是文章的结尾,不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举例子来证明,而是先提出一个克隆人行不行的问题。在经过了丰富的论证、反驳以后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出来。结论在后的议论文结构,表面上看,是个形式问题,但是实质上,是一个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逻辑严密地层层演进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各自选择一段或两段,把课文中所论述论证的内容,讲述给除了同学之外的其他人听(如父母和别的亲人、朋友)。
2、预习《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了解科学知识之外,目的是:
1.认识说明和记叙、议论的不同。
2.认识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举例子和用数字。
3.抽象的数字用来说明事物,也可以表达得趣味盎然。
因此,只要围绕“练习·探究二 ”和“练习·探究一”中的1、2、3进行讨论即可。一般方法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练习·探究二”,做好回答的准备。课堂上检查预习之后,依次以“练习·探究”的3、2、1的顺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作总结。在讨论第1题时,可从古尔德的研究,与他所介绍的关于“超凡脑袋”大小的“战争”有什么联系入手。
二.关于“米老鼠形象”的发展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涉及的道理不太简单,教师应作较多的解说。
三.《我们这双手》是一篇科普作品这一篇文章,它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照“词句品味·积累”,从课文中再举出若干类似的词句加以品味。教师不必作深入分析。
我们这双手
[关键词语] 最完美的工具 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文明的反映 手的重要性在手指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 人类的手独一无二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 表达感情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关键词语] 数字 战争 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 幼态持续 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 幼年的特征 傲慢的成人的样子
2.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
3.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
四.课堂研讨要点: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及如主编导读说的“禁不住有恍然大悟之感”。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确凿无疑、是铁的事实的印象。正如文中指出的,仅仅是图画,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给出了多组铁的数据,连重视事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信服。如给出米老鼠从30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教学参考](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
1.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故事,本身就是绕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2.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参考]: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
《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也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如第四节第1段基本上都是。还有,其他解说段层、述说段层交代已知认识、已知知识、已知判断的开头句也是,如“对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期”,“手相不只是江 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等。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我》文中有不少“解说”,这正是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它使我们对手与健康的关联、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等科学事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3、述说有二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第二节第1段开头数句说明原始人手印的制作过程,第四节第2段中几句说明人类肢体语言的变化情形等都是。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情状(是怎样的情形状态)。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类似的还有第四节中提到的,说话时“比比画画”一句。又如第一节第1段的记叙性述说中出现的“如同鱼的鳍一般”“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及第四节的“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等,已是细节描写甚至带文学抒情的描写句了。本文述说分量不轻,特别是一般说明文中并不大量使用的描写性说明也有好几处,这正是该文的表达特色,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是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两个科学家的论争,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里的叙述不同于前面记叙性述说中的叙述,这里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典型的叙述方式本身;而前面是笼统的概述,本质上仍属于说明手法。这件事开头几段的介绍性说明(事件背景介绍)反而是为这件事的叙述服务的。而总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所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古尔德关于米老鼠研究的论文,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如古尔德为什么对数字乐此不疲,为什么用了图片还要用数字,为什么对卡通下那么大功夫)以及描写性述说(如古对数字乐此不疲,如骆驼的描写)。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1小题第2点说到的,如倒数第2段随文而发的议论。还有一个特别处,如果数字武器这一现象不作为已知的“共识”而当做作者自己研究得出的“独识”,那么此文就是随笔性的议论文,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教学参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慧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慧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指导学生查找、品味
(五).《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不同。科学思维表达力求精确,而文学语言表达允许借助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些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1.然而,在另一篇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题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中,古尔德却又对“粗略的大小和外在的形状”,也就是这方面的数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幼态持续说。
2.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米老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在稳定地增加:眼睛与头的比例从27%增加到42%,头与身长的比例从42.7%增加到48.1%。鼻子到前耳距离占鼻子到后耳距离的比例从71.7%增加到异常大的95.6%。
3.米老鼠在这么多年中正是渐渐地有了“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和科学》 2.《数字之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 趣
【设计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相关理论】
(一)主脑与统帅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像提挈满架葡萄的藤蔓,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主题浅薄的文章,犹如腰圆膀粗、智力低下的愚氓。学习写作若不追求主题的质量,一味讲究形式技巧的奇异和华丽,就偏离了写作的方向。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遂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要反复求索(思路:素材←→主题)
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
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含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含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脑——舍去杂芜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钱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清楚。一篇文章可以写很多内容,只要能围绕着一个“意”来作合理的安排,读来就会感到丰富而明确。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且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是一个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个建筑史家。她诗和散文意趣生动自不必说,甚至连研究古建筑的论文,也充满着“意趣”。她的人生,堪称诗意人生的典范。有人这样描摹她的人生和研究:
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年野外考察,足迹遍及15省200多县2000多古建筑。坐驴车,借宿农舍,睡跳蚤床,一个弱女子攀爬到飞檐上测绘、丈量、记录,脚下只有一个悬空的木梯。她有两个孩子了,回到家浆洗缝补,锅碗柴米,相夫教子,侍奉老人,还担心物价、战乱。一切都是沉重的。
然而,她不淹留其中,百忙中总有一脉灵思在心中荡漾,时时漾出细纹滋润外物。当她双目闪闪发亮的时候,整个人儿都诗化了,是她最动人的时刻,有夺人的魅力,让人辨不清她是在吟诗还是在歌唱在绘画。你听听她在古建筑群里都说了些什么!
„„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霜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角色,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兴衰的感慨。
这段文字摘自林徽因的论文《平郊建筑杂录》,林徽因称之为“建筑意”;文史哲饱涵其中。以此等文字写建筑论文的也只能是林徽因了。
林徽因水汪汪的目光,触处皆诗。
(杨稼生:《一身诗意千寻瀑》,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8日。)
她对“建筑意”的揭示,是如此的文采飞扬、意趣充沛。这自然不止是一种文字技巧,而是作者的内在修养的外显。如此诗意浸染的言语人生,不论平淡或辉煌,长或短,都可圈可点,光彩照人。她学的是建筑,“触目”是再平常、实用不过的“物”,然而,她的人生超然“物”外,当为不折不扣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人的肉身总有消失的时候,灵魂则因诗意而玲珑剔透、生生不灭。林徽因英年早逝,然而,她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永恒的,她的诗心是不死的,她的文章的意趣也是长存的。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实践参考】
(一)关于“描述一件你觉得有趣味的事情”
美学家朱光潜说: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谁没有看见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但是谁——除非是米勒(Milet)(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农民题材,著名的有“拾穗”。——笔者)陶渊明和华兹华斯(Wordsworth)(英国十八~十九世纪诗人,主张回到自然,代表作有《孤独的割麦人》——笔者)——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493页。)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才能就是持久的耐性。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参见莫泊桑:《谈“小说”》,见《外国名作家谈写作》,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曹文轩说:„„我再讲一个观点,耐心,要学会凝视。你的目光既要学会横扫,就是大千世界,我的目光一过,大的感觉都有了。但光有大的感觉不行,你必须还要有细微的感觉。要有细微的感觉就必须凝视,就是盯着一个东西看,把那个东西看穿、看透。„„仔细观察,这非常非常的重要,要有一份耐心,要看到局部,然后用素描的心态——先不要着急,先是素描,然后在素描的基础上再想像,再大胆地去虚构、构思。先从素描做起,先把一个人摔跟头的样子写出来,把他扎在烂水塘里将水溅起来的样子写出来,然后把他爬起来的时候的那个神态写出来,就够了。先从这儿开始,先不要问它有什么意义,一概都不要问,功夫先这样做起,含义自然包含在里面了。这个功夫有了,下面我再来想像,再出精神的。(参见孙绍振、叶卫平总策划:《作文大革命》,福建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5页)
上面都是优秀学者、作家的经验之谈,这告诉我们,要找到新鲜有趣的写作材料,必须排除先入之见,不受所读过的好文章的遮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去发现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这需要耐性,要仔细地琢磨对象,把自己细微的感觉加以放大,通过想象,使之变得更加有意思,再细致地写出来。
这其中想象和构思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将外在之物转化为心灵之物的升华过程。这是写作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一步。有趣的材料,可能写得全无意趣,材料一般,也可能写得很有意趣。关键在于怎么选择、运用、改造、加工材料。
下面这篇学生的作文,讲述了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分别看故事实在是很平常,但是由于作者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两种人生道路编织在一起,有意突出两人的“起点”的不断重合,由于他俩人生观不同、选择的不同,行为和道路的差异,导致人生的“终点”大相径庭。二者相互映衬,因而产生了新鲜的“意趣”。
起 点
张旋珠
起点1:一天,在一家医院,同时诞生了两个宝宝:A和B。A、B同样健康。A的父母笑逐颜开,B的父母也幸福满面。A、B同时站在人生的第一个起点。
起点2:A、B分别在各自父母的疼爱中健康成长起来,进入同一所小学。A勤奋读书,认真做事,脸上永远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小组长、班长、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A的职务节节攀高。B活泼外向,贪玩好乐,虽和同学处得不错,但上课时动作百出,花招独特,作业天天拖欠,老师对他头疼得很,最后连他唯一的头衔:小组长也被老师撤消了,从此更是随心所欲,想玩就玩。
起点3:A以优秀的成绩,学校全力保送进了该地最好的大学,B却由于在高三最后一学期打架斗殴被学校勒令退学。就在他们命运分别驶向不同轨道时,命运之神作了巧妙安排。A的父母在车祸中意外丧生,A失去父母,失去了经济来源,被迫休学。B的父亲因多年为儿子劳苦,辛苦工作,身体虚弱,后来竟在工作意外中去世,B的母亲因打击病倒,后也郁郁而终,B也举目无亲,A、B又同时站在一个起点上。
起点4:A投身工作,成为一餐厅的服务生。他本着勤劳,肯吃苦,待人诚恳的宗旨获得餐厅顾客、其他员工和老板的一致好评。他为餐厅改革了菜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点菜程序变成顾客的一种享受,他为老板提供了员工工资调整方法: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以顾客对服务员的主评价进行奖金补贴,提高了餐厅的服务质量,他的各种创意让餐厅生意蒸蒸日上,他很快被提升为领班经理。B在接连几个工作应征的不了了之的情况下,误打误撞地被招为当地黑道的一分子。他敢做、能做使他在一群小混混中脱颖而出,成为地方领头人物。A、B分别在不同领域中取得同样起点。
起点5:此时,命运之神又开了玩笑。A因被人诬告贪污餐厅营业款进了监狱。B则在一个小混混的告密下在一次斗殴中进了监狱。A沮丧,B愤恨。A、B的人生又交集在同一起点上。
起点6:A、B分别在二年后出狱了。A在狱中知道了诬告他的人竟是餐厅的一位服务生,诬告的原因仅是嫉妒,眼红A的杰出,但A没有去找他报复。A因坐过牢的污点四处找不到工作,他开始自创生路:零售食品。在一点一滴辛勤工作中,他由路边摊贩成了一小店老板,后又经发展、扩大,成为当地最大的零售食品商。而B呢,在出狱后,怒气冲冲地揪出了告密的小混混,对他进行百般污辱,以发泄自己两年来的监狱中的苦闷。最后,小混混被折磨致死,B又一次进了监狱。凭着诚信,A的生意越来越火红。在良心折磨下,当初诬告A的服务生竟跑来向他忏悔,A早已在心中原谅了他。A风光至老。B在监狱中依旧惹事生非,唯我独尊,刑责一再被加重,在监狱中了此一生。
A、B的人生无疑存在多个相同起点又开辟了不同的道路。人生的终点在哪,不取决于起点在哪,而取决于起点所连接的道路,选择人生,不在选择起点,而是开辟起点,开辟道路。
(本文发表于石狮一中文学社《绿浪》第8期)
(二)关于“模拟特定角色讲故事”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学生分别以两种身份讲述同一件事:
心语实录
郑荣飞
一、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他来我这儿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必定是个差生,而且是个极顽劣的差生;因为他那天穿着一条肥硕的牛仔裤和一件松松垮垮的T恤,背着个怪异的彩色背包,染成暗红的头发不驯地散在额间,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
二、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我到他那里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一定是个很严历、很教条的老师,而且是个对付差生极有经验的老师;那天他穿着一套褪了色的西装,夹着一个公文包,似乎多日未洗的大分头上零乱地散着些头皮屑,很庸俗的样子。
三、第二天编座位时,我特地给他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他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座位上,脸上流露出不屑的表情。他似乎不太明白我的用意,只是拿起手中的漫画书,心不在焉地翻来翻去,不过我也不在意,因为我相信凭我的经验,肯定能让他改邪归正。
四、第二天编座位时,他特地给我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我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位子上,我知道他想管住我,但这种方法也太小儿科了,早在我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已经用过这一招了,优等生不照样被我吵跑了?我觉得很不耐烦,只好拿起带来的漫画书漫不经心地翻来翻去,究竟想看什么,我也不知道。
五、早上经过学校宣传栏,竟发现我班的文明评分被扣了5分,下面赫然写着他打伤了一名同学。我当时真是气极了,想到这么长时间来对他的各种教育竟没有一点成效,便恼怒地冲进教室,将正在听耳机的他抓到办公室,对他一阵痛骂,还给了他两耳光。他没有躲闪,只是用一种仇恨的目光看着我,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最终只好拿出我的“绝招”——请家长。他没有害怕,只是在走出办公室门口的一刹那。冷冷地丢了一句话,说他父母已经离婚了。我开始有些怜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了,我想我应该换一种教育方法了。
六、昨天在食堂门口,隔壁班的一个家伙踩了我的鞋子,我便给了那个家伙点颜色看——揍了他一顿,结果当场被校领导逮住,并说要扣我班的文明评比分。哼!我才不怕呢!中午,我正悠闲地听着歌,只见他气冲冲地如同野牛般冲进来,将我抓到办公室,对我一阵痛骂,还给了我两巴掌。我没躲,只是怒目而视,并暗暗咒他。他似乎也有些无可奈何,就让我叫家长来。这有些触动了我,我的父母早在七年前就离异了。当我走到门口时,我告诉他这个事实——我是没有家长的人。后来,他好像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了。
七、中午放学时,我叫住了他,并让他来我的宿舍。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其实,他没有必要紧张,我只是觉得父母离异的孩子可怜,想给他一些慰藉。因为我前两天翻了花名册,知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想给他过一个生日罢了。当他看到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时,他愣住了。
八、中午放学时,他叫住了我,并让我到他的宿舍里。我努力回想这几天我有没有做过错事,但空荡荡的脑子里却没有任何应答。当他打开门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我猛地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七年没有过生日了!我的眼前顿时蒙上了一层水雾,我想我不能再这样顽劣下去了。
(《读写天地》(中学生),2004年第5期)
这是一篇构思很奇特、很有趣的文章。作为一个学生,分别从学生与老师的角度来写“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事情,这需要设身处地、“以己度人”的揣摩与想象。一件事由两种眼光看,两个人的心理、语言、行为由错位到统一,这种对同一时空的交叉叙事,使描述对象变得立体、有张力,由差异性构成了某种“意趣”。文章对他人——“我”和“老师”的心理的刻画是比较准确的,遗憾的是,表现手法比较单调,主要是叙述,缺乏细节的描写
第三篇:四下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教材: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的:
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时间安排: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材料的巧妙组合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她孕育了亿万个生灵,并且无私的奉献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地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来了解我们这位母亲。(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我们的家园地球吧!就让我们乘坐中国人自己研究的宇宙飞船,去太空旅行吧。(播放课件)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发射了。请同学们睁开眼,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地球美吗?看到这个美丽的星球,你用一句话来谈谈感受?(生说)
2.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看看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4.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生说)
(板书: 可爱
容易破碎)
三、整体分析,点拨升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分析理解。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评价。
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自己听。(教师范读)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母亲地球吧!(学生齐读)
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最大的慷慨。
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
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理解了课文相信大家会读的更好。(学生读课文)
4.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
5.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1)地球的渺小。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2)资源有限。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3)谁来说说可再生资源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4)完成填空:
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下埋藏的(),如果人们没有节制的开采,最多开采二三百年就没有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大气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如果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就会造成一系列()。
大家通过练习,了解到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练习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写作的方法:我们想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
6.我们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她却依然在遭受着破坏。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资料。请你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讲解我们的地球遭受了怎样的灾难?(生说)
7.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想看看人类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吗?(课件展示:)
被染成红色的小河;黑色的水上漂着人们丢弃的垃圾;满是泥沙的浑浊的河流;被砍光树干后留下的树桩,人们正在整理砍伐下来的木材;被无情猎杀的藏羚羊;黑烟侵蚀着蔚蓝的天空,空气令人窒息;人们日夜不停的滥挖矿山……;
同学们,看着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我仿佛看到地球在哭泣,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8.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那是因为——
(课件展示:)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学生齐读。)有什么不对吗?学生找出问题,少了“至少”二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学生对比着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9.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生说)
四、全文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作业设计
倾听家园的呼唤语文实践活动,展示介绍空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可以是资料图片,也可以是文字介绍。
大瀑布的葬礼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消失的原因,受到环保教育。
4、学习作者是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教学难点: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葬礼”,指导书写。齐读
2、你们参加过葬礼吗?心情如何?怎样读这个词。
3、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一个特殊的葬礼。
二、学习课文。
(一)请大家快速、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为一条瀑布举行这样的葬礼?瀑布原来是怎样的?
(二)学习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段落。
1、边读边画出最能表达大瀑布气势雄伟的词句或你喜欢的词句,并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大屏幕出示)
2、指导朗读。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指导读词: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生读,再读。
3、百闻不如一见啊,一起去看看这条大瀑布,播放视频。
4、从大家的表情中,我知道到大家都被这条美丽雄伟壮观的大瀑布所吸引了。那就请大家通过朗读来抒发大家的情怀,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
5、这样雄伟壮观的瀑布,一直是巴西和巴拉圭人民的骄傲。大屏幕出示段落,(指导朗读陶醉不已,流连忘返等词。)
(三)学习大瀑布奄奄一息的段落。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样一条咆哮而下的瀑布,一泻千里的瀑布,游客陶醉不已,流连忘返的瀑布,却逐渐枯竭,逐渐消失,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呢?(大屏幕出示段落)
2、指导朗读。老师引读,学生跟着轻声读。
3、如何理解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该怎么读这几个词语。
(四)学习造成大瀑布逐渐枯竭的原因。
1、在惋惜,在叹惜,在伤心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瀑布变成这样的?(出示段落)指导找出大瀑布消失的三个原因。
(五)、学习总统发出呼吁的段落。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三、拓展学习。
1、假如你就是伊泰普水电站的站长,是设计者,是周围的工人,是曾经森林的乱砍滥伐者,参加了这样一个葬礼,你的心底涌起了哪些震憾,拿出你们的笔,把你们内心深处的话写下来。(边写边放一段轻音乐)
2、边巡视,指定几位同学,待会上去将内容读一读。
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懂了,正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才导致了大瀑布悲剧的诞生,参加了这次葬礼,更激起了我们(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
四、总结
大瀑布的葬礼结束了,我们的课堂也将结束,便是大瀑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让我们一起用一首《告别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小诗共勉。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消失的原因,受到环保教育。
4、学习作者是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教学难点: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葬礼”,指导书写。齐读
2、你们参加过葬礼吗?心情如何?怎样读这个词。
3、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一个特殊的葬礼。
二、学习课文。
(一)请大家快速、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为一条瀑布举行这样的葬礼?瀑布原来是怎样的?
(二)学习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段落。
1、边读边画出最能表达大瀑布气势雄伟的词句或你喜欢的词句,并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大屏幕出示)
2、指导朗读。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指导读词: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生读,再读。
3、百闻不如一见啊,一起去看看这条大瀑布,播放视频。
4、从大家的表情中,我知道到大家都被这条美丽雄伟壮观的大瀑布所吸引了。那就请大家通过朗读来抒发大家的情怀,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
5、这样雄伟壮观的瀑布,一直是巴西和巴拉圭人民的骄傲。大屏幕出示段落,(指导朗读陶醉不已,流连忘返等词。)
(三)学习大瀑布奄奄一息的段落。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样一条咆哮而下的瀑布,一泻千里的瀑布,游客陶醉不已,流连忘返的瀑布,却逐渐枯竭,逐渐消失,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呢?(大屏幕出示段落)
2、指导朗读。老师引读,学生跟着轻声读。
3、如何理解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该怎么读这几个词语。
(四)学习造成大瀑布逐渐枯竭的原因。
1、在惋惜,在叹惜,在伤心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瀑布变成这样的?(出示段落)指导找出大瀑布消失的三个原因。
(五)、学习总统发出呼吁的段落。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三、拓展学习。
1、假如你就是伊泰普水电站的站长,是设计者,是周围的工人,是曾经森林的乱砍滥伐者,参加了这样一个葬礼,你的心底涌起了哪些震憾,拿出你们的笔,把你们内心深处的话写下来。(边写边放一段轻音乐)
2、边巡视,指定几位同学,待会上去将内容读一读。
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懂了,正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才导致了大瀑布悲剧的诞生,参加了这次葬礼,更激起了我们(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
四、总结
大瀑布的葬礼结束了,我们的课堂也将结束,便是大瀑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让我们一起用一首《告别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小诗共勉。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口语交际的基础,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听别人的发言,只是有的学生表达时,条理有点儿杂乱及重复啰嗦现象,有待提高。教学重难点:
1、感受人类的生存与环境密不可分,知道珍惜资源。
2、通过口语交际,提高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班班通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以及节约资源的好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回顾,明确主题
1、教师:在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听到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警告,聆听了鹿和狼的故事,欣赏了印第安人神圣的土地,领悟了“青山不老”的真谛。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留给大家最深的思考是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老师引言: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认识到的,这组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人类才会拥有美好的家园。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关于我们身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一些资料,这节课,我们围绕“珍惜资源”这一主题来交流交流我们的看法,说说我们的点子,共同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尽一份力吧!
(板书:珍惜资源)
齐读课题
二、明确要求
1、打开书155页,大家读一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班班通课件出示口语交际要求),边读边找,我们可以谈什么?怎么谈?
2、交流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三、分组交流
1、讨论“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按要求准备。结合本组教材或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2)组内交流,学生评价。
(3)推荐出组内一名学生准备全班汇报。
2、讨论“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每组推荐一名同学,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准备向全班汇报。
四、全班交流
1、为什么要珍惜资源?(1)由推荐的学生向全班汇报。(2)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3)评议,谈听后感受。
(4)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全球生态环境和我国生态环境的几组数字。
2、怎样珍惜资源?
(1)由各组推荐的同学向全班汇报。
(2)将学生搜集的“环保建议金点子”进行梳理。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的时候,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④节约每一滴水。⑤节约用电。⑥不使用塑料袋,抵制白色污染。⑦将垃圾分类回收。
五、课外延伸
留意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六、课堂小结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获益不浅。总结一下吧!
七、板书设计:
“珍惜资源”口语交际
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习作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写作的要求,学写环保建议书。
2、通过写作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能力,强化环保意识的教育。重点难点:
1、建议书的格式和写法的要求。
2、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身边环境状况或搜集相关的图书、图片及网络资料。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清楚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写法上的要求。
2、指导学生确定写作的内容并完成些写前的构思。学习目标
1、掌握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的写法的要求。
2、确定好要写的内容,完成写作之前的构思,和同学进行写法的交流。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课前老师布臵作业要求大家做环境状况调查并进行了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搜集。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搜集,相信大家对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一定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跟老师和同学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时教师重点启发学生谈以下几点: 汇报要点
1、我们身边存在有哪些环保问题?
2、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对这些环境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想法或好的建议?
二、板题示标
通过几位同学的汇报,可以看出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其实无论哪方面的环境问题,最终都是由人一手造成的。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就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好起来。今天,我们就结合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了解,写一篇建议书,呼吁我们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打造我们美好的家园做出一份贡献,好吗?
(板书课题:写环保建议书)
下面我们先来一起明确一下本节课教学的目标任务:
三、自学指导
建议书在格式和内容的写法上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大家提出的学习指导和建议,认真读书和看老师给你们提供的范文,通过自学清楚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写法上的要求。
自学指导
认真读课本155页“习作”部分,划出重点的句子,然后看老师提供的范文。思考,和同桌讨论,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写建议书,对内容的写法有什么要求?
2、写建议书在格式上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3、建议书跟书信、演讲稿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自学时间5分钟,5分钟后老师提问检查学习的效果。
四、看书自学
学生看书、看范文,与同桌讨论,解决自学指导提出的三个问题。教师巡回了解学清,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后教。
五、自学检查
下面咱们来检查大家自学的效果,比比看,谁的学习效果最好!
自学检测
一、填一填:
1、写建议书,一般先写清楚,再说明,最后提出。
2、写建议书有一定的格式:根据建议书的内容先写,再写,然后写,最后写上 和。
二、说一说:
建议书与书信、演讲稿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辨一辨:
指出下面的建议书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的建议。
关于禁止课间打开教室前面玻璃窗的建议书
张校长:
最近我们学校有些班级在课间也把教师前面的玻璃窗打开,有几位同学的头都碰流血了。我命令你把这件事好好管一管。
2014年9月20日
学生 王小林
(教师在检查中针对问题,实施后教,确保学生掌握写法要求)
六、完成构思、既然大家都清楚建议书基本的写法要求了,下面我们就来开始对自己要写的建议书的构思。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3分钟后老师要请同学站起来跟大家说一说你对自己建议书内容的构思。
(学生思考,构思自己的建议书。)
七、汇报评价
构思好的同学,请站起来跟大家说说你的建议书准备些哪些内容。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人家的发言,听完后要能够给人家做做评价,提提建议。
学生先自主发言,老师指名学生评价。
然后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作文的构思,让其他学生指出有缺点,提出建议。
(此环节甚为重要,是教师了解学生思路,面向学生给以写法指导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路和写法上相互启发的过程。)
八、小组交流
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没法让所有的同学都面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对作文的构思,下面咱们在小组内进行说话交流好不好?
请每个同学把自己写作的设想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请大家帮你找找问题,提提建议,以便我们在写作时能把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好。
九、起草作文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构思和同学们的建议,按照写建议书的要求开始起草自己的作文。咱们比一比,看谁的作文完成得最快,内容写得最好,而且字写得最漂亮。作文完成时间30分钟,30分钟后咱们请一些同学向大家宣读自己的作文。到时候咱们评一评:看谁的建议书最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第二课时 写作练改
教学目标:
1、完成的写作,在班级和小组交流,培养主动和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2、指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进行修改,学会借鉴、反思和评价。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按照构思完成并修改自己的作文,在班级或小组宣读自己的作文。
2、和同学进行互改和互评,对别人的作文给以评价和建议。
二、学生习作
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对学生的坐姿、书写、习作态度、课堂纪律给以关注,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差生用眼神或悄悄话给以鼓励。
三、习作自改
学生按照平时老师教给的方法对自己写好的初稿进行修改,通过出声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错别字、多字、漏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在同桌或邻近的同学写完后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
四、同桌互改
同桌之间相互指出作文中用字、用词和语句方面的错误建议对方修改,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对同桌作文格式、内容和写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对方指出,提出修改的建议。
五、小组交流
小组的同学逐个宣读自己的作文,每个同学都要对别人的习作给以评价。指出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朗读结束后小组开展作业展评,重点评价作文的书写是否工整认真,书面是否干净整洁。在展评中也要注意对别人作文中字、词、句、格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以指出,相互交流修改意见。
六、班内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写作和交流时巡视了解到的情况,提名3~5位学生分别作为不同层次的代表宣读自己的作文,读完后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教师给以肯定或提出修改建议,借此对学生进一步作写法和评价标准的指导。
七、完善习作
学生根据自查发现的问题以及同桌、小组或班内其他同学、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习作作进一步的完善修改,必要时可以将修改后的作文重新誊写或对作文重写,以培养学生作事一丝不苟、对自己要求严格、凡事力求完美的的良好品格。
八、上交作品
学生作文改过后限时上交,一方面防止学生课外抄袭,一方面避免学生养成交作业拖沓的不良习惯。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1、展评作文,落实对学生进行习作态度和习惯的教育。
2、佳作欣赏,在对优秀习作的评价中强化写法的指导。
3、问题诊断,在诊断问题和提出建议提高写作的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同学们,大家写的作文老师已全部看过了,总体上来看绝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写得很认真,写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些同学的作文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大家的作文好不好?
板书课题:习作展评
二、呈现目标
这节课我们将要完成三个目标任务,它们分别是:
学习目标
1、作品展评: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好,谁的字写得较差。
2、欣赏佳作:较好的作文,指出优点,找出问题,提出建议。
3、问题诊断:对问题较大的作文,一起想办法修改。
三、作品展评
现在咱们来进行第一项活动——作品展评。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看×××、×××、×××等几位同学的作文,看过之后我想你一定会有些想法。
(老师让点到名字的同学拿着自己的作文巡回让同学们看)
同学们,对这几位同学的作文,你有什么看法?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几篇作文,请刚才几位同学帮帮忙,你们每人拿一本,到下面转一转,让同学们看一看。请同学们只管看,不要去问是谁写的,好吗?跟刚才几位同学的作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看法?
(通过作品的展览,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
四、佳作赏析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请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宣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哟!待会儿老师要请同学站起来评一评这些作文,要让你说一说这些同学的作文的优点在哪里,还可以做哪些修改。
下面有请×××同学先来给大家读一读你的作文。
×××,你来评价一下他的作文好吗?
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请站起来说一说。
以上几位同学确实写得不错,很值得大家学习。当然你们的作文也的确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刚才同学和老师都已经给你们提出建议了,希望你们下去之后把自己的作文再好好的改一改,争取写得更加完美。
还有一些同学的作文写得也不错,比如×××、×××、×××、×××等几位同学的,因时间关系,在这里咱们就不再一一欣赏了,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借阅欣赏一下他们几位的习作。
五、问题诊断
下面我们开始第三项任务——作文问题诊断。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的作文,写法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请同学们帮忙出出主意,看看该怎样修改,好吗?
借助实物展台或将学生的作文复印成若干份,每小组至少保证以分,供大家查找问题,做修改文章的练习,借此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习作的指导。
集体讨论修改或先小组讨论评价然后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作文本已经发给大家了,请同学们在下面看一看老师给你提出了修改建议,对自己的作文再认真做一下修改,好吗?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作品展览、佳作欣赏和作文问题诊断,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你能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收获吗?
七、作业练习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清楚了我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写好建议书有了充足的信心。下面老师布臵两项作业,希望你们能够认真完成。今天,老师留给大家的作业是: 课堂作业
1、找一找自己作文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准备如何改正,可以参考下面的格式来写,直接写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我的作文问题和改正计划
存在的问题:
改正的计划:
2、写建议书(任选一题)
(1)给老师或校长写一份建议书,就学校的管理、教学和活动开张等某一方面提出你的想法和建议。
(2)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向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写一份建议书。
第四篇:第八单元教案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背诵全诗 理解全诗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九、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 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 五岭、乌蒙、金沙河、大渡河、岷山(分述)三军过后 → 尽开颜(总结)
反思: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板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开国大典》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㈠、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
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大意。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当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情况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头 接着
群众游行 红流 光明
七、课后反思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2、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⑶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八、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无比悲痛
作出决定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六、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课时安排
3课时。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真切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5、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影视作品:
⑴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⑵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⑶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⑴ 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⑵ 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
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⑴ 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⑵ 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评改赏析
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回顾 拓展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二、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第五篇:第八单元作文
假如我是一滴水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先去大海,我要让所有的水我和一起去保护大自然。
我们来到森林里,我们给大树水喝,大树咕咚咕咚的喝着水,我们看着它们喝的那么快活我们欣慰地笑了。我们让它们,喝了很长的时间,它们喝的饱饱的。枯萎的叶子变成了绿绿的,树干壮壮的,肥胖配胖。一时比一时高。这个样的话小鸟就有了家。小鸟有了家,它们就会常快乐的歌,我们就可以听小鸟唱的歌。
我们来到花园里。我们给小花浇水,为它们洗洗身子,让它们更加鲜艳和美丽。让人们更喜欢小花,这样的话小花。受到别人的喜欢,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氧气。人们就可以活的更长。我们的个子就更高了。和家人就能多在一起几年。
我们来到草原上。在草上走着,有的到草上玩耍,有的给小草洗洗身子,洗的给小草水喝。我们将大地湿润了。没课小草都活的了水源。它们这是第一次喝的这么饱。它们渐渐地长大。一时比一时长。一时比一时绿。蓝天也被大地的绿染绿了。我们在这个大地上,我们也被染成绿色的了。
假如我是老师
唉!世界上的老师要么严历,要么不负责任,怎么没有一个完美的老师呢?
假如我是老师,我要汲取于老师的才能,李老师的幽默,姜老师的细心,形成一个“无敌完美老师”。我要带领我的学生奔入清华北大。
假如我是老师,我一定不会对学生凶,如果他们犯了错误,我会好好指导,不打不骂,如果他们改正了我还会给予一些鼓励,要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这样的学生有什么话才可以放心给你说。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打造一个美丽良好的学习环境,会在墙上贴上积分表与优秀作文,积分到一定程度时还有奖品,这样他们就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成绩是次要的。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让学生开放式学习,即使不认真,也不会训他们,因为训也训不回来。让他们明白“只有努力方可成功”的道理。
假如我是老师„„
假如我是个魔法师
假如我是个魔法师,我会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恢复健康,让那些双目失明的人们重见天日,让他们可以看见这美丽的世界;让那些手脚不方便的人们恢复腿脚的健康,让他们也能在阳光下奔跑,一起写字,一起踢足球。
假如我是个魔法师,我会再复制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地球的资源已经不多了。再复制一个地球,可以拿来当作备用。所以我们更应该要节约地球的资源,保护我们的地球。
假如我是个魔法师,我会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把毒从这个世界里面变没,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假如我是个魔法师我会让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都变成美好的。让全世界的人们全都没有烦恼,只有快乐。
假如我会变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变成神笔马良。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力量去帮助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假如我是马良,要为流浪的三毛画许多好吃的,让他不再感到饥饿。我要为灾区的人们画一幢又高又牢固的房子,让他们住得舒适,住得安全。
我的爷爷奶奶在农村种田,每年夏天,它们还在炎热的太阳下耕田、施肥,他们是多么辛苦 啊!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一定为他们画一个自动耕田、施肥、收割机,让他们夏天不用在炎热的阳光下干活也能获得丰收。
假如我是马良,我要为小朋友们画一种什么字迹都能擦掉的“万能橡皮”,让他们的作业本干净漂亮。我要为那些腿脚不便的爷爷奶奶画一台微型电脑,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哦,对了,我还要为自己画许多许多课外书,这样,我懂的知识就更加丰富啦。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很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还会为那些有困难的人做更多的事,让人们感觉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作文500字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将为全世界每一个需要我的生命给予帮助、快乐、生命„„让它们快乐!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鸟,在蓝天中与小鸟嬉戏,帮助它们捕食。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匹奔腾的骏马,与马儿们在平原里奔跑、玩耍,与它们一起度过“戎马一生”。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每天吃着新鲜的竹子,在动物园里快乐地生活。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头老虎,为保护老虎家族出一份应有的力量。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条美丽的小金鱼,在鱼池里、小溪里、海洋里翩翩起舞,为别的金鱼创造一片快乐的天堂„„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台电视,为劳动人民添增一片乐趣。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台电话机,让每个村庄感受到心与心的温暖。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台电脑,为想了解世界的人们更加方便。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先进的仪器,为科学家发明创造做出贡献。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会变成一辆崭新的汽车,为旅游的人们提供便利和快乐。假如我会七十二变„„
假如我会变,我要让每个生命都能够得到世界给它们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就能做我想做的事情.这天,我在天空中飞翔着,看见一只虫子在老树上吃叶子,我飞快地冲过去啄起虫子,停在树上,慢慢地享用着我的美餐.有一次,我看见我的好朋友被一个猎人瞄准着,我毫不犹豫地飞过去,啄他的头,他的手.我看见他丢下了猎枪逃跑了,就把布谷鸟带回了它的家里.它一个劲的谢谢我,还要我在它的家里吃饭,我有点不好意思,趁着它背对着我的时候,我就一拍翅膀,飞走了.还有一次,我在森林里参加飞行大赛,一路上,我遥遥领先.突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救命,我一看,原来是孔雀老师被猎人给射伤了.我只好放弃冠军的荣誉,飞向老师面前,把它背回了家,为它包扎伤口,喂它吃药.看着它的伤口慢慢地好了起来,我的心里有点高兴,有点可惜.自从这件过后,我就被评为“助人为乐小工民“的称号,记者们问我:“为什么要放弃荣誉来帮助自己的老师?“我回答:“因为它是我最重要的人.“之后我就天天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欣欣,起床了.“原来是梦啊,要是我真的......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走到窗前等着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我总会想:如果我是一只小鸟,那该多好呀!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就可以展翅飞翔了,飞到爸爸妈妈身边,接他们下班,一家人就能够早点围坐在餐桌旁用餐,享受一家人的温馨。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飞到热闹的人群里,向大家展示我甜美的歌喉,动情地为人们献上一首首自创的歌曲,只要他们不要再捕捉、伤害我和我的同胞。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就当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离开爸爸妈妈的呵护,勇敢地在天空中翱翔,飞向西藏布达拉宫,飞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周游世界各国,领略名胜古迹,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风景。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会与同伴相约,在市民广场追逐,嬉戏,享受本应该属于我们的欢乐。假如我是一只小鸟,那该有多好!不过,只有从小努力学习,明天才能扇动坚强的翅膀展翅飞翔。
假如我是一滴水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先去大海,我要让所有的水我和一起去保护大自然。
我们来到森林里,我们给大树水喝,大树咕咚咕咚的喝着水,我们看着它们喝的那么快活我们欣慰地笑了。我们让它们,喝了很长的时间,它们喝的饱饱的。枯萎的叶子变成了绿绿的,树干壮壮的,肥胖配胖。一时比一时高。这个样的话小鸟就有了家。小鸟有了家,它们就会常快乐的歌,我们就可以听小鸟唱的歌。
我们来到花园里。我们给小花浇水,为它们洗洗身子,让它们更加鲜艳和美丽。让人们更喜欢小花,这样的话小花。受到别人的喜欢,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氧气。人们就可以活的更长。我们的个子就更高了。和家人就能多在一起几年。
我们来到草原上。在草上走着,有的到草上玩耍,有的给小草洗洗身子,洗的给小草水喝。我们将大地湿润了。没课小草都活的了水源。它们这是第一次喝的这么饱。它们渐渐地长大。一时比一时长。一时比一时绿。蓝天也被大地的绿染绿了。我们在这个大地上,我们也被染成绿色的了。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
我是一棵小草,一颗不起眼的小草,我生长在大自然中。我把头伸出草地,怀着好奇的心情去看外面的一切。我看到了茂密的森林,瞧,那些高大的树,粗壮的树干,细密的枝条上挂满了绿色的小精灵,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金色的,高大的树木,多么像一个个森林的守卫者啊!有许多的动物各自在森林里安了家,可爱美丽的鸟儿在树上建了巢,细长的蛇在地上挖了洞,漂亮的松鼠住在松树洞里,勤劳的蜜蜂一大早就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蚂蚁正在把食物运回家,老虎正在捕食。
我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湖,湖面上开着一朵朵婷婷玉立的荷花好似窈窕淑女,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嬉戏,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原来是青蛙一下跳到荷叶上,一下又跳回了水里,真像是一个孩子啊!
我看到天空是碧蓝的,正慢慢地变黑,鸟儿跃过天空回到了家,我每天都能看到美丽的日出和日落,仿佛感受到了田园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我看到了一幅由大自然组成的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我虽然是一颗小草,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但是我能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风景。
假如我是一名发明家400字
假如我是发明家,我会发明许许多多的东西,我会发明,能治病的香烟;能治病的药材之花;能跑得极快的跑鞋;和画出美丽图片的画笔„„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吧。
能治病的香烟,是针对爱吸烟的人,香烟在他们嘴里面含着,虽然有烟味,但是那些烟味对身体有益。因为在他们吸烟的时候会放射出一些治病的因素,有病的人可以治病,无病的人可以提高免疫力。
能治病的药材之花,是专门给生病的人和思想上有病的人发明的,药材之花的味道是菊花的香味,闻上一闻让人神清气爽,有病的人闻上一闻病立刻就好,思想上有病的人,吃上一朵花不好的习惯和思想上的不健康的想法立刻消失,跑得极快的跑鞋,比世界上跑得极快得动物都跑的快,有了这个跑鞋可以让即将上学迟到的学生立刻到校,运动员有了它可以为祖国争光。
画出美丽图画的画笔,画家有了它可以让自己的画更加美丽。热爱画画的小朋友有了它,可以让自己的画画得漂亮。
这就是我的发明,我真想快点长大,做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假如我是班长
假如我是班长,我要起早贪黑来到学校,早上细心的抹瓷砖和黑板并检查卫生。然后管理早读,如果有同学在开小差,我会提醒一下,如果死性不改,就会把学号写在黑板上,让老师处罚,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开小差。
假如我是班长,我会在下课的时候,帮老师拿教材和工具。再在教室东走走,西看看寻找垃圾,并且要求同学们都不要乱扔垃圾,要把垃圾放在垃圾桶里。让大家在一个干净的教室里相互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也让各科老师都很愉悦的到我们班上上课,带领我们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假如我是班长,在上课的时候要做到带头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上课的时候认真的听讲,不开小差,做到专心听讲,不开小差,八个字。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同时也监督其他同学做好作业。
假如我是班长,我会在放学后组织同学们分组打扫卫生,摆放整齐课桌椅子为明天的学习环境做好准备。假如我是班长,我要带领同学们向好的一面发展,严格遵守班规,积极参加活动,并取得好成绩。让我们努力学习,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当四好少年。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
今年三月我参加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那是爸爸单位组织的一次上山种树活动。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种树区,我们先是挖了坑,然后我亲手把小树苗放在了坑里、埋上了土。下山时,我内心激动无比,频频回头望向小树苗。我非常留恋它,因为我觉得自己也像棵小树苗一样。
小树苗看上去很弱小,听爸爸讲,并不是种下去的每棵小树苗都能成活下来。有的小树苗抵抗不了寒冷的天气;有的小树苗会被大风给刮折;还有的小树苗会被害虫侵蚀渐渐枯死„„只有那些有抗击住风雨严寒的小树苗们才能慢慢地长大。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要做一棵坚强有韧性的小树苗,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挺住胸膛,以顽强的意志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洗礼。想想自己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我要做一棵勇敢的小树苗迎难而上,茁壮成长。
爸爸说小树苗也并不一定长大就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在它小时会有育林人帮它修枝、剪叉,对于长的方向偏斜的小树还得及时扶正、加固。真是伟大的育林人啊!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抚育出了棵棵的参天大树。那么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老师、父母、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就是我的育林人,他们及时帮助我改正各种错误,纠正我学习生活中的缺点,使我渐渐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慢慢成长为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一定要努力地成为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