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平凹小说及《废都》讲义
贾平凹小说及《废都》讲义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几经沉浮后,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在社会的急速转型中,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在经济的巨大压力下逐渐失去他们本应重新获得的社会中心地位,被新的商品社会边缘化了。
贾平凹作为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的作家,敏锐而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人格危机和价值失落,于是他毅然放弃驾轻就熟的“商州世界”,开始城市题材作品的创作,将创作视角对准现代都市中在商品经济大潮里挣扎和沉沦的那部分知识分子。从《废都》到《白夜》再到《土门》,贾平凹以现实得近乎残酷的笔触再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现实处境,表现了90年代知识分子阶层面临的精神困扰和人格危机,揭示了当前社会变动中这部分人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
《废都》是贾平凹使用了红楼梦、金瓶梅等明清艳情小说语体,叙述发生在古城西安(一个农业时代的市井标本)的香艳寓言(该书有30余种盗版。正式印刷48万册,如加上各种盗版发行量应在百万册以上)。
《废都》中的庄之蝶已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他似乎一直生活在理想的光环笼罩下,成为社会注目的中心。但实际上他却生活在一个极受压抑的环境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既走不通仕途,也无法在仕途以外对社会发挥真正有力的影响;而对女人,尤其是面对妻子,他又无法做一个真正的丈夫;作为一个作家,他更无力于文学的创造。因此,背负着虚幻的社会地位和丧失创造力的精神压力,无论在权力场还是文学界,他都处于一种“被抛”状态,处于火热的生活的边缘。
面对被社会边缘化的事实,庄之蝶极力想逃避,于是他到女人中想用性来寻求解脱。结果相反,他非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反倒陷入了更深更复杂的矛盾之中,由西京城的名人和被崇拜者变成了一个弃儿,使他对自身的存在意义感到迷惘。
一、“废都”失落与庄之蝶
《废都》的书名都有着明显的寓意。废都西京是荒败了的皇城,是已经被取代了的权力中心。在这种城市里,失去了令人神往的威严与秩序,只有盲目混乱、空虚荒芜的欲望。“废都”象征了秩序,权力和文化的颓败,这种颓败和退化使庄之蝶内心积聚了巨大的紧张、压力、焦虑、失败和悲哀。
在《废都》的结尾,这种悲哀在一个象征中完成了最凝炼的表述。“废都”将要举办一个文化节,选择了大熊猫作为节徽,作家庄之蝶受命组织宣传材料。
“庄之蝶最反感的就是大熊猫,它虽然在世上稀有,但那蠢笨、懒惰,幼稚,尤其那甜腻腻可笑的模样,怎么能象征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文化呢?庄之蝶掷笔不改了。不改了,却又想,或许大熊猫作节徽是合适的吧,这个废都是活该这个大熊猫来象征了!”大熊猫不仅象征着在历史中被遗弃的文化古都,而且象征着在历史中被遗弃的文化英雄。
被被遗弃的文化英雄象大熊猫一样稀少珍贵,也象大熊猫一样脆弱可悲。他们失去了现代社会中生存竞争的能力,甚至他们的生殖能力也可悲地退化了。在西京城里被当作名人供奉起来的自恋自怜的庄之蝶不正象大熊猫一样无奈地面对自然淘汰的命运吗?他们无法适应生存,只能悲怆地等待历史的毁灭。《废都》以庄之蝶的生命溃败和毁灭而结束。
小说最后写道:候车室门外,拉着铁轱辘架子车的老头正站在那以千百盆花草组装的一个大熊猫下,在喊:破烂喽——!破烂喽——!承包破烂喽——!老头的声音在书中不断地重复,就象一个主题在反复演奏。因此,《废都》完成了对庄之蝶及其文化英雄们无名的悲哀的历史表述,也是贾平凹献给他们以及自身的一曲悲怆的葬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庄之蝶这个名字,庄之蝶,我们可以联想到《庄子·齐物论》中的典 1 故,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庄之蝶这个名字在这里更主要地是暗示了作品深处的幻灭之感,《废都》是城市生活题材的小说,然而贾平凹对于城市以及现代文明有着明显的反感。由魔方、面具、霓红灯和化妆术组构而成的城市、人鬼不分,真假难辨,失去了历史,也没有了真实。
比如牛月清在知道了庄子蝶对他的背弃之后感觉到了“真实”的崩溃。“庄子蝶与唐宛儿的事发生后,她感到痛苦的是自己最爱的丈夫竟会这样;而现在,出了家的慧明也打胎,这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还有什么让人可相信、可崇拜、可信仰呢?”
于是,牛月清也终于认同了现代都市的生活,化妆美容,使她自己的母亲也认不出她来了。老太太惊道:“这不整个儿不是我女儿了?从此就整日唠唠叨叨,说女儿不是她的女儿了,是假的。夜里睡下了,还要用手来摸摸牛月清的眉毛,鼻子和下巴,于是就怀疑了一切,今日说家里的电视不是原来的电视,是被人换了假的,明日又说锅不是从前的锅,谁也换了假的;凡是来家的亲戚邻居又总不相信是真正的亲戚邻居。后来就说她是不是她,逼着问牛月清。”
化妆术是城市文明的代表。在《废都》里,柳月通过化妆术来涂改自己的农村身份。城市化妆术改变了人们的物质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感觉,摧毁了白天和黑夜的真实感觉,打乱了白天和黑夜的固定秩序。
而构成贾平凹的生活世界和历史想象的是另一套符码:古镜古竽、禅佛卦卜、才子佳人,琴棋书画剑。正如孟云房评论庄之蝶的:“别看庄之蝶在这个城市里几十年了,但他并没有城市现代思维,还整个价的乡下人意识。”贾平凹生活在他所选择的文化中,他生活在“废都”深处,他反感现代性的城市,它的丑恶与混乱,变幻与虚伪。尽管他感觉到了城市气息的腐蚀,但是他抵抗城市——在他的小说中回避对于城市的体验。
贾平凹也以他自己的文化想象方式来抵抗现代文明,并以此来化解他所承受的现代的丑陋、混乱、紧张与焦虑,将它们化作挽歌悠唱。
尤其是小说结尾“车站”的意象——人生流浪的终点或起点。
《废都》的最后,无家可归的庄之蝶来到了车站。作品结尾处庄之蝶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时,遽然倒在一个莫名的火车站上。这个安排的确意味深长,因为火车站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游移不定、去向不明的所在。这真是一个富于象征意味的地点,它十分鲜明地指示出了现代旅途人生的一种特点。庄之蝶是准备离家出走的,但他能到哪里去?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地点,即便有,怎么保证它不是又一处“废都”?这些问题都不好回答。
在更深的意识中,庄之蝶是不想走的,他似乎时刻在期待着一种救赎。在作品的最后几行,作者让他隔着玻璃看到他暗恋多时的汪希眠老婆的目光。虽然这个女性形象在读者看来并没有多少美好,但她却是庄之蝶唯一真正“钟情”却没有与之陷入“欲”的漩流不能自拔的人。她的出现似乎发出了一个信号,它表明《废都》的作者最终还是寄望于“情”,寄望于一个女性的引领救援之手。
虽然这不是中国传统信仰中的观音,也不是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圣母,但她们却表达了同样的潜意识欲望。与其说这是对于情人的渴望,不如说是对于母爱的渴望。是一个惶然无助的孩子对于来自母亲的抚慰的渴望。至此,贾平凹就写尽了社会转型中文人无家可归的情状,并且将一个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文人何所归依的问题,以一种异常触目的方式悬置在了整个社会的面前。
二、庄之蝶与几个女人
对城市、对文明、对人事,庄之蝶既无力应付又深深地厌倦,于是在一个个崇拜他又理 2 解他的女人身上,和包括妻子在内的诸多女人(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汪希岷老婆和景雪荫)周旋,他发泄着,逃避着。小说写了一个当地名作家庄之蝶,文明的城市生活使他丧失了生命的冲动(写作),而他又在这些被文明和社会损害的女人身上,发现了一种让他醉心、沉迷、忘却一切烦忧的东西。他的热情和欲望重新萌动、勃发,在醉生梦死的情欲场中翻滚,然而,这些“纯情”的女人其实并不真的就那么纯洁,她们或是为生存,或是为人伦,或是被胁迫,一个个都弃他而去。最终成了一个情欲和道德的双重失败者,而他则被迫在满城风雨的绯闻流言中星夜逃亡。
她们在他身上引发起的激情和冲动并未使他赢得胜利,反而使他沦于更深的痛苦和堕落。柳月说:“是你把我、把唐宛儿都创造成了一个新人,使我们产生了新生活的勇气和自信,但你最后却又把我们毁灭了!而你在毁灭我们的过程中,你也毁灭你,毁灭了你的形象和声誉,毁灭了大姐和这个家!”实际上,真正毁灭了他们的是他们心目中对现代生活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现代化带给人的是现代性意识,而现代意识的产生直接地源自对孤独的体验,孤独是个体在现代的生存状态,是对丧失了的自我意识的反思和痛苦体验,是对冷漠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拒绝。
(一)牛月清,是庄之蝶之妻,是一位恪守传统道德的东方淑女,新社会的思想教育和妇女开放的文化几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她的丈夫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生活中的太阳。为了照顾他“事业要个名望”,两次放弃了生孩子的机会。牛月清的确是有传统妇女的优点。她朴实而又善良:‚我就见不得人可怜,谁家死了人,孝子一放哭声,我眼泪就出来了。门前有了讨饭的,家里没有现成的,也要去饭馆买了蒸馍给他。‛
但她很少注意为自己打扮。当柳月劝她用心打扮自己时,她说:‚我不喜欢今天把头发梳成这样,明日把头发梳成那样,脸上抹得像戏台上的演员。你庄老师说我是一成不变,我对他说了,我变什么?我早牺牲了我的事业,一心当个好家属罢了。如果我打扮得像个妖精一样,我也像街上的那些时兴的女人,整日去逛商场,浪公园,上宾馆,喝咖啡,进舞场跳迪斯科,你也不能一天在家安心写作。‛牛月清的理由当然令我们有些肃然起敬,但是她的丈夫却不这么看。
牛月清的性格是传统思想的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反映和表现,她觉得自己应该一心一意地侍候自己丈夫,忍受丈夫的种种不良习性。她认为婚姻是“女人嫁得男子汉,吃人家饭,跟人家转”,她也公开承认她对庄之蝶的小说既“入不到里边去”,更不懂他作品中的什么女权不女权主义。
以传统的目光来看自己丈夫的牛月清认为,只要自己丈夫不吸毒,不玩女人,就是一个好丈夫,应该关心他,但是她的关心更近于母亲疼爱调皮发脾气的孩子,实际上她也这么看自己的丈夫:‚他是作家,感情儿起伏大,太敏感,四十来岁的人脾气象娃一样的,十多年的夫妻我也惯了,亏他一不抽大烟,二不在外搞女人,咱在家就得容了男人家的一些毛病。……给他这样的人当妻,就要既是他的妻,也是他的母。”牛月清的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观无法容纳现代的爱情观,她不仅不打扮,不会耍风情,连三围都不懂,所以他们的爱情生活也显得索然寡味。
所以当柳月说,作为庄之蝶的老婆,不仅要是他的妻,也是他的母,更要既是他的女,也是他的妓时,牛月清反对,她认为,情人是可怕而可耻的字眼,她的爱情观就是:“两人过了一辈子,„„怎么能说没爱情?”她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式的婚姻观,使她的责任似乎是要丈夫改邪归正,保全自己的功名声誉。
总的来说,牛月清是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民间女性,她代表着所有的传统美德,是被时代抛弃了的那一类人,牛月清的“民间”是稳固的,然而同时也是落后的,已不能见容于时代。这种“民间”死守着传统的教条,无力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属于“已死”的传统。可以说,牛月清的形象是贾平凹对民间唱的一曲无可奈何的挽歌。
(二)唐宛儿是《废都》小说中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女性。我们从她的身世中,可以说,她的存在似乎就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她的第一个男人是个工人,因为那个人占有了她,她也就只好草草地与他结了婚。她给他生孩子、洗衣服、做饭,‚婚后的日子,她是他的地,他是她的犁,他愿意什么时候来耕地她就得让他耕,黑灯瞎火地爬上来,她是连感觉都没来得及感觉,他却事情毕了‛。她认为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就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起了挑战。
从唐宛儿对传统的家庭生活的挑战中,可以看到唐宛儿现代文化与传统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她与丈夫的感情几乎破裂时,她对传统的家庭生活的挑战开始了。
她遇上了周敏,认识之后一拍即合,回家试图离婚而又不成后,她就随着周敏奔到西京。当唐宛儿与周敏的激情消失了以后,她所追求的情感生活需要重新充电,还要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她就对追求的情感生活有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庄之蝶进入她的生活视野中以后。
与周敏相比,庄之蝶更适合唐宛儿。在唐宛儿所追求的感情生活中,庄之蝶不仅能欣赏她的美,也消受得起她的热情和梦想。正如她所感受到的:‚以前在潼关城,只知道周敏聪明能干,会写文章,原来西京毕竟是西京,周敏在他面前只显得是个小小的聪明罢了!‛庄之蝶的出现,不能不说是给唐宛儿的情感生活带来了一线光明,唐宛儿与庄之蝶的关系是一次更大的冒险。
处于现代与传统矛盾之中的唐宛儿,由于传统的社会思想和意识的影响对她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她考虑的是结婚,追求的是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最终明白, 庄之蝶与她结婚的事儿是办不到的,她于是就把庄之蝶作为她梦寐以求理想的情人。
爱情是唐宛儿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爱情给了她“新生活的勇气和自信”。而她也真的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爱情的崇高献身者:‚我敢说我会让你活得快乐,永远让你快乐!人都有追求美好的天性,作为一个搞创作的人,喜新厌旧是一种创造欲的表现!可这些,自然难被一般女人所理解,因此牛月清也说她下辈子再不给作家当老婆。在这一点,我自信我比她们强,我知道,我也会来调整了我来适应你,使你常看常新,适应了你也并不是没有了我,却反倒使我也活得有滋有味。反过来说,就是我为我活得有滋有味了。你也就常看常新不会厌烦。‛ 的确,从唐宛儿的爱情戏中,可以看到她处于自我牺牲与自私自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当她明白庄之蝶没有勇气真正娶她时,她表示她并不恨他,“我一辈子终是被你爱过的,爱人和被人爱就是幸福吧”,当她发现了怀孕的事以后,她考虑的是庄之蝶的名声,并自行堕胎了。
总的来说,唐宛儿处于现代与传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使她失去了平衡,因而只有堕落。
(三)柳月,她是中国90年代民间女性物质化的化身。我们从她身上可以看到9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新一代的新人生观,从她的生活经历中,也可以说她的生活哲学中,看出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机会,失败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承当它,和为之付出代价。
作品中的柳月是一个在都市生活里到处都可以碰到的农村来的保姆。她是一个漂亮而聪明的小女子。她不只想在西京城里混口饭吃,摆脱苦日子。她的梦要远比这些精彩而又大胆。所以她一来西京城就意识到自己生活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柳月属于那种非常清醒而又务实的人,所以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当柳月招呼不打一声就扔下原先的雇主来到庄之蝶家做保姆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乡下女孩子的精明,她在为自己的生活的转折寻找一种契机。
她的确是那种能够抓住一闪而逝的机会的人。从柳月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爱情、婚姻和生活中的有利可图的人生信条。当她与庄之蝶打情骂俏几次后也渐渐钱多起来,又看出庄之蝶的性压抑,就不忘对他施加压力:“你要来就来了。”
当她了解庄之蝶对她仅仅是一种喜爱,一种近水楼台的狎戏时,她说:‚庄之蝶是名人,经见的事多人多,若是真心在我身上,凭我这个年龄,保不准将来也要做了这里的主妇,即使 4 不成他也不会亏待了我,日后在西京城里或许介绍去寻份工作,或是介绍嫁到哪家。‛所以,当庄之蝶要把她介绍给赵京五时,她:‚苦了自己太可怜,太命苦,太自不量力,太幼稚‛——因为她已经明白自己无望做庄家的主妇——但是她很快就反应过来,嫁给赵京五也是她的机会。
但是,市长残疾的儿子的出现很快使她的眼睛亮了。因为市长儿子大正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绝对是“十个赵京五也比不得的”。所以柳月从保姆爬到了市长儿媳妇的位置。
柳月是对自己生活非常清醒的人,她这样做就可以过上“让人不要看我是乡下来的保姆的生活”。当上层社会把柳月当作玩物时,柳月也利用她所能利用的东西——身体——换取她自己的需要。她根本无视道德律令,这是因为她对上层社会的这一套看得太透。她从来没有过什么幻想,这是因为她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永远不能堂堂正正地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分子。然而,当她终于嫁给市长的残废儿子时,她胜利了,她在形式上摆脱了“民间”。
可是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悲哀吗?
(四)阿灿是《废都》中的另外一个女性人物形象。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说她是作家理想中民间神话女性,她基本上生活在一种自己勾画的“理想王国”里。
天生丽质、好人材、好气质的阿灿,年轻时心比天高,成人后却命比纸薄,是个小人物,其丈夫也只能让美人存于陋巷之中。他们已夫妻多年,还有一个引以自豪的儿子。阿灿认为自己在世上没有任何的价值,她认为把金子埋在土里虽然也是金子,但是没有什么用的金子,铁不值钱,铁却做了锅能做饭,铁真的倒比金子有了价值。
生活于理想王国里的阿灿往往有自我牺牲精神,她在那里为了别人幸福快乐,她可以受尽折磨和痛苦。所以她对生活没有什么希望,她一见庄之蝶就决定离开现实生活,跟着庄之蝶去理想王国生活下去。她不敢相信庄之蝶真的爱她,阿灿认为她和庄之蝶干了那种事是美丽的,她要再美丽一次。让庄之蝶看她,欣赏她,就‚把衫子脱去,把睡衣脱去,把乳罩、裤头脱去,连脚上的拖鞋也踢掉了,赤条条地站在庄之蝶的面前‛。庄之蝶抱住了她,眼里流出了泪来,他没有说话,待阿灿在床上直直地睡下了,他也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了阿灿。
阿灿在“梦想实现的世界”里,她追求的是身体满足和心灵满足。悲观的、灰心的阿灿获得欲望的满足以后,她不仅没有后悔,而且她的自信心重新复活了。她这样对庄之蝶说:“我不后悔„„。”她就是这么想,她叫庄之蝶放心,她不会给他添任何麻烦和负担。
阿灿这一形象可以说是贾平凹想象中的民间神话女性,在传统的中国民间传统中像田螺姑娘、七仙女这样的人物代表着一种神话的谱系,当人们在城市的世俗生活中感受到现实的恶浊时,往往会转向他们所不了解的下层民间社会去寻找一种理想的人性。
从小说中的4个女人对庄之蝶的爱情观念和崇拜来看,可以说牛月清以传统眼光来看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代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民间女性。唐宛儿崇拜庄之蝶的性格和名声,从而二人的关系于欲之上亦有情,她代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状的女性。柳月崇拜他的地位和名声,从而二人关系仅限于欲望,可以说她是代表90年代民间女性物质化的化身。阿灿代表“作家”理想中的民间神话女性,我认为读者从这4个女性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中的各种女性,这使作品充满着民间性的特色。
三、对多妻制的无限缅怀和遐想
庄之蝶与几个女人关系,也几乎惊人地重复了古典小说中妻、妾、丫环的结构模式。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文化方面的禁欲主义受到很大冲击。然而,随着种种禁欲主义的“解冻”,许多传统的男权中心视角和观念得以蔓延泛滥,尤其是女性形象商业化——女性作为男权中心社会中的欲望对象,被不断地强化着。
女性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是一种地老天荒的历史——当男权中心秩序被确立以后,女性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男人追逐富贵和享乐的一部分。正如美国的一些女性所言:
历史上每个社会都有关于“美”的标准,但从没像现在这样,各种传媒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告诫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杂志封面、电影、电视、广告,无不充斥美女形象,根本反映不出女性存在的多样性。从来没有如此之多的行业,通过让我们相信自己长得不够标致而盈利。整个工业都利用描绘“美丽”妇女的狡猾广告,利用我们对自己不够尽善尽美所怀有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向我们兜售产品,从而得以维持。
男权制度注定了男权文化的视角——以男性的角度或目光来打量世界和女性。
形成于80年代后期、大红大紫于90年代的被冠之以“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们——包括“先锋派”试验小说家和新写实主义小说家,都开始以女人或情爱故事在文坛上暴得大名,从莫言到苏童、刘恒等等,这些直接为张艺谋“走向世界”提供电影文本的文学“源头”,他们似乎一下子都成长为专写情爱和女人的行家里手。
莫言从“《红高粱》系列”到《丰乳肥臀》的“文学历程”,充分表现了一个男性作家从“压抑”到彻底“释放”的过程。如果说,《红高粱》中的“奶奶”在迎亲路上与人“野合”,还是一种男性视角的稍有“收敛”和“压抑”的窥探和宣泄,而《丰乳肥臀》则直接将女人对男人而言最为“关键”的性特征推到读者面前,除了赤裸裸的性挑逗和商业考虑之外,别无它意。
90年代初,苏童以他的《妻妾成群》赢得了盛誉,也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90年代的文学品格。苏童的《妻妾成群》它开启了90年代对多妻制的“缅怀”之风。
众所周知,多妻制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特色,直到20世纪上半叶它依然横行于中国大陆。1949年以后它作为一种制度彻底地在中国大陆被消灭了,然而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却并未遭到全民的唾弃——多妻制的被废弃使某些社会阶层觉得“压抑”,而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则使这部分人认为他们得到了释放“压抑”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捷足先登地娶起“二奶”来,与金钱一样,在任何时代和地区,拥有多少或怎样的女人也象征和衡量着男人的财富和地位。与其直接消费遥相呼应的是,文学写作则采取了一种羞涩的怀旧形式——苏童就是从此处开始着笔的。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大红大紫,文学写作依旧觉得不够过瘾,因此,在1993年,贾平凹写出了《废都》。
《废都》不再以怀旧的形式羞羞答答,也不再以先富者作“垫背”,而是直接以一个“无权无势”的文人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各式女人的艳遇及交欢。
作者以及当时的“炒作者”纷纷号称这是一部当代的《金瓶梅》,他们尚未出口的则是“庄之蝶就是当代的西门庆”——《废都》对那已经逝去的多妻制的向往和缅怀,早已充溢于庄之蝶与他的妻子和情妇的故事之中。庄之蝶这个颓废而又有些落魄的文人,在情爱游戏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振奋,他整天穿梭于几个女人之间,上演着时而缠绵哀婉、时而又庄严悲壮,时而遮遮掩掩、时而又赤身裸体的情爱悲喜剧。
贾平凹在庄之蝶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一个男性英雄的所有“长项”:无权无势也无财,但却拥有取之不尽的文学才华和功名;虽颓废落魄,但在异性交往上颇为活跃,因此爱慕和追随的女性众多,且个个对他痴情专一;庄之蝶虽不能像西门庆那样将她们都名正言顺地娶进门来,却能见一个爱一个,而且长久地与她们每个人保持着形式不一的情爱关系。
但是贾平凹却无法建立起《金瓶梅》那样名副其实的多妻制历史氛围,他难以完全拼凑起那昔日的完整“辉煌”,然而只要是读过《金瓶梅》的读者,都会觉得它与西门庆和潘金莲、李平儿及春梅的故事大相像了,虽然,《废都》不是对《金瓶梅》一字一句的抄袭,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借“尸”还魂。
在庄之蝶(也是贾平凹)的眼中,女性不仅仅是自己泄欲的对象,同时又是自己拥有的一份财产——她必须在灵魂和肉体上无条件地归属和忠实于自己。因此,不论是唐宛儿、阿灿,还是柳月等等庄之蝶所“艳遇”的女人,都死心塌地地忠贞于他,为他忍辱负重、守身 6 如玉,除非经过他的允许“转手”给他人,比如柳月最后嫁人;而绝大多数的女人不是他的终身伴侣,就是他的陪葬品。像阿灿那样与庄之蝶仅有过一二次短暂的“欢愉”,便发誓要毁容——为庄之蝶守身一辈子;带着尚未出生的孩子“悄然隐去”——为庄之蝶得到更多的寻欢作乐的机会而“让道”。这些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人物故事如此集中,又如此“逼真”地出现在《废都》中,确实令人诧异。
在文学作品中,许多女性形象成为作家(或是男权秩序)呼来唤去、变幻莫测的“工具”,与以往时代的大多数文学写作一样,在90年代文学中的妇女形象,时而是荡妇,时而又是贤妻良母,时而是贞洁的处女,时而又是万人践踏的娼妓„„这都是以男主人公或作者的意志为转移,以他们的欲望和需要作为衡量和取舍的准则的。与其说这些女性感受是发自女性形象的内心,还不如更准确地说,这是男性写作对女性的新的“殖民”化,“女性作为文化符号,只是由男性命名创造,按男性经验去规范,且既能满足男性欲望,又有消其恐惧的‘空洞能指’”
90年代,有一句广告词曾“风靡”中国大陆:“做女人真好”。这样的“感叹”如果不是刻意迎合男权中心文化,至少也是对现存的社会文化秩序献媚,但凡能稍稍正视一下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等严重危害妇女基本权利的现象,正视一下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女性被欲望对象化的现实,就不会发出如此轻浮和做作的以女性自居的声音。只有在彻底清除了这些历史所遗留的文化垃圾和污垢之后,女人才能心情舒畅、扬眉吐气,否则,谈何“真好”?!
四、民谣的文化指向 贾平凹在《废都》中,通过那位拉架子车收破烂老汉的民谣,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社会生活的情绪和态度,也表现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想和希望。《废都》通过民谣把政治隐蔽在厚厚的文化帷幕之后。
在这方面,作者借用那个卖破烂的老头编唱的歌谣来表现这个特点。在每首歌谣当中,我们可以读出老百姓的一种情绪和对社会弊端的揭露。请听:‚一类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红包。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个馋。九类人为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十类人是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从这民谣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层次的人,他们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歌谣中,当高官的,他应该是老百姓的勤务员,应该考虑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关心的是人民的生活,但是,他却只关心自己生活的安乐美好;搞承包的人,他吃的、喝的、嫖妓的、赌博的钱,竟然由工作单位报销;大盖帽的警察和法官等,经常吃原告和被告的钱;有的大夫,吃的是病人给他送的钱;有的演员,不用费力苦心,只要扭一扭屁股就赚钱。还有搞宣传的人,经常被人家请吃饭;有的是老师,虽为读书人,但对山珍海味都认不清。而老百姓呢?只有他们发扬雷锋的精神。
作者这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上层和下层的人们生活的面貌、条件、方式,同时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对社会的情绪。
收破烂的老头子,十多年前任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时受到上司陷害未能转成,就上访省府,仍未能成功,于是长住西京,隔三岔五去省府门口提意见,递状书,静坐耍赖,慢慢地,欲进没门路,欲退又无台阶,精神变态,后来也索性不再上访,亦不返乡,就在街头流浪起来。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们从这两句民谣中,可以看出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不良思想作风,使人民的利益遭到损害,作者通过这两句民谣,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的不满情绪,也讽刺了上司和有权力者的不良作风。
作者在作品中,以幽默性的、讽刺性的笔调来揭露、鞭挞一些作风不正的党员。中国人 7 民对这些党员的行为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作者借用老头子的歌谣以沉痛而愤懑的心情抨击了这些官员的作风。请看看另一段歌谣:‚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得老婆背靠背,老婆告到纪检委员会,书记说:该喝的不喝也不对。‛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腐败党风的讽刺依然是辛辣的。作品中,作者也借用了老头子的民谣来讽刺和批评社会生活上影响恶劣的几种社会风气。社会生活中的文人,搞的是文学和文化事业,理应是代表知识分子的身份。他们的心理、情感、行为、气质应是高尚的。但这种人在生活中却是‚喝上了酒一瓶两瓶不醉,打着麻将三天四天不困,跳起舞来五步六步都会,搞起女人来七个八个敢睡‛。
另外请看:‚中央首长空中行,省市领导两头停。县上的,帆布篷。乡镇的,‘壹三零’。农民坐的是‘东方红’,市民骑的是自摇铃。‛从这歌谣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人,不同层次的生活。
总的来说,我们从《废都》中的民谣,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可以看到中国老百姓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和意见,可以看到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同时,从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下层民众虽然不能进入上层权力空间,却并不等于被剥夺了发言的机会。一旦有机会,他们就要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以辛辣的口吻嘲讽那些高高在上掌握着权力机器和中心话语的官员和知识分子。
当然,《废都》在书写精神之“废”的同时,也就包含了知识分子社会批判、自我批判和文化批判的严肃内容,并给出某种精神性的价值允诺。如穿插引进大量的政治民谣、顺口溜和社会性传闻,对当下干部队伍的腐败、社会风气的不正进行批判。
如描写一个收破烂的疯老头所唱的一段谣儿:‚一等作家政界靠,跟上官员做幕僚。二等作家跳了槽,帮着企业编广告。三等作家入黑道,翻印淫书换钞票。四等作家写文稿,饿着肚子耍清高。五等作家你潦倒了,X擦沟子自己去把自己操。”这些民谣格外清晰地表现了作者对物欲横流的现代城市生活的抵牾心理,具有文化批判的意味。
在那些妙趣横生的民谣中,道貌岸然的上层游戏规则在民间发出的笑浪声里遭到消解,幽默、反讽、夸张等笑谑手段构成了无法被规则化的坚硬存在,如同一柄刺向中心话语的长剑,它们没有确定的“意义”,但这正是它们存在的理由,这是一种自由的、狂欢的民间生存。同时,可以说小说中的民谣是中国老百姓的心声,它表现了老百姓在社会生活中,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美什么。
不懂得这一点,就无由弄懂贾平凹为什么敌视西京,将它命名为“废都”。不懂得这一点,也无由弄懂贾平凹意欲逃离眼前丑恶生活,获取新生的意向。
第二篇:贾平凹《废都》简评
读贾平凹《废都》有感
在品读《废都》之前,在心目中新时期小说就是中国小说史上含有的奇葩,读完贾平凹先生的《废都》之后,让我更加充分感受到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深深为其折服。
《废都》是作者贾平凹写出的一部反映8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俗史。小说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小说核心人物庄之蝶,在他身上可能影印了作者的痕迹。他集合了现代都市生活赋予一个名人复杂多面的特征:不喜拘束、洒脱行意、豪饮畅谈、学识渊博,颇具“魏晋风度”。然而,透过这些表象,古城墙夜里的埙声,实则契合了他内心深处最孤独的痛苦。作者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笔墨浓淡相宜,时有“笑口常开”一类时政幽默小景展现,活跃了气氛,激活了读者思路,令人叫绝。在本书中贾平凹所描写的诸多女性中,唐宛儿、柳月、牛月清为他塑造最为成功也最倾心的鲜明人物。在这些充满灵性、情感聪慧而富有古典悲剧色彩的人物身上,体现出作者至高的美学理想。这种美学观念植根于西京城现实生活的土壤上,却又被浸染了理想的光辉,因这理想的璀灿,造就了不同凡俗的品味,为作品埋下不可挽落的悲哀。这是自然美落入现代城市的悲哀,体现了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自身的某种必然。唐宛儿被押潼关受辱,柳月嫁残疾的市长儿子,牛月清离婚、钟主编患癌辞世、阿灿避而不现、慧明堕胎与景雪荫官司败北,最后庄之蝶只有灰溜溜踏上南行列车,小说的结局弥漫了找不到出路的痛苦与孤独。
小说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它将自然美有血有肉丰满地呈现给读者,然后再一件件将其撕毁。牛与破烂老者是小说中两个重要角色。以牛的独特视角这一荒涎手法的引用,寄托了作者强烈的回归自然意识,破烂老者不经意的民谣,传递出对现代生活的负面反讽。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露骨性行为的描写,令人惊悚。这些最原始的描写,展现了人于无奈之下隐藏的自然冲动。在这里,性的结合只能是苟且的获得一丝动物性的安慰。也正是这性的展现,反映了庄之蝶内心深处纠缠着灵与肉的冲撞与追求,它酣畅淋漓地披露了性爱本质,高扬灵与肉的统一。
作品紧紧围绕两条线索:第一,庄之蝶的事业及情感线;第二,城市发展变化。在我看来庄之蝶既是文坛的牺牲品,同时他的悲剧也暴露了人性中的种种弊端。他曾风靡一时,但最终荣誉、名声如过眼云烟被坠毁于“废都”中,成为收购“破烂”的同类物。庄之蝶为追求个人生理欲望而无视婚姻制度,敢于超越婚姻的枷锁,如与唐婉儿由眉目传情而发展到“求缺屋”里幽会,与此同时还同家中保姆柳月、设计师阿兰、阿灿等人都有肉体的关系,但他却始终未能走出婚姻的束缚,最终事业家庭都走进了毁灭的深渊。本属自由撰稿名声显赫的文人,而后转为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字操行者”,成为“身不由己,话不出己”的可悲之人。庄之蝶的“责任心”与“爱心”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那群新生的女性解救出来,但最终也是他将她们推向了死胡同。唐婉儿因他的才气和名声而大胆与他相会,柳月因为他的博爱在他最终名声与家庭全毁时还悉心照料,阿灿为他而选择躲避不再与他相见,看这种种觉得他似乎是个宠儿。但他最终还是成了家庭的羁绊者,事业的牺牲品。之所以这样说是从他的结局来看的,最终他与牛月清分居两地,家庭也名存实亡;事业上因官司失败而成了人们眼中的“瘟神”。庄之蝶从唐婉儿身上赢回了男人的尊严,肉体的满足促使他事业上也蒸蒸日上,但也是他的一时忘情将自己打破了理想的构建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的压力破使他放弃了唐婉儿,同时也放弃了家庭。此时的失败让他在灵与肉的冲突中选择了放弃自己,因为他无力挽回自己的烂摊子,他自己都不能明白无辜含冤受屈。连他自己自由写作的权利都被无情地剥夺了,唯一的表达自己灵魂的工具都没有了,所以这也是这类人的最大的悲剧。
作品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人物就是唐婉儿了,她也是一在灵与肉的搏击中前进的角色。庄之蝶的才情吸引着唐婉儿,使她一步步迈出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周敏由最初的愧疚变得冷漠甚至肆无忌惮。唐婉儿虽有唐贵妃、董婉儿的美貌,但最终也重蹈了两位佳丽的覆辙。她的悲剧是必然的,这与其自身及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唐婉儿在文中是个复杂的人物,在男人眼中唐婉儿是个娇媚多情、大胆开放的现代女性,在女人眼中唐婉儿成为“狐媚”的“害人精”。唐婉儿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而抛夫弃子,毅然选择了与周敏私奔。此时的她是被逼而走上这一步的,丈夫的毒打及周敏的一时冲动猝然改变了她的命运。但她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反而陷入了一个更深的泥淖。周敏的社交生活开阔了唐婉儿的眼界,也渐渐改变了她的生活观念。苦闷已久的庄之蝶从唐婉儿那得到了心理的慰藉,更让他树立了男儿的自信。此时的唐婉儿既仰慕庄之蝶的才气和名声,同时也是对自身生理压抑的一次解放,她希望自己的生活获得新生,所以她大胆张狂与庄之蝶幽会,飞鸽传书等。唐婉儿走入了她人生的第二部曲,是她为追求“灵”与“肉”的升华。她从庄之蝶身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她肆无忌惮,但她内心深处仍未摆脱“内疚与自责”的心理,她不敢正视牛月清的热情款待来吃鸽子,不敢提出与周敏分手。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她最终被挤得卧病不起。正是唐婉儿的大胆与肆无忌惮把她送上了她人生的“尾声”,作者以唐婉儿被前夫绑走,回归到丈夫的毒打强暴中为结局。唐婉儿的人生犹如一个圆,从开始弃夫到最终被迫归夫,虽短短几个月,但把唐婉儿这类女性的悲剧命运颇具深蕴地揭示出来。
人作为灵与肉的统一体,在面对“灵”与“肉”的冲突时往往陷入苦闷与挣扎的泥淖当中,但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两者的度,不能取舍其一。
《废都》是新时期不可多得的小说,充分披露了现实的残酷,如引用了大量的民谣民谚,反映普通百姓对现实中黑暗面的不满和牢骚并对人性中“恶”进行了揭露。正如贾氏所说,“《废都》是我的一系列小说中的一部,他描写的是本世纪之末中国的现实生活。我要写的是为旧的秩序唱的一首挽歌;同时更是为新的秩序的产生和建立唱的一首赞曲。”
第三篇:贾平凹的《废都》读后感
贾平凹的《废都》读后感
于2014年3月16 日20:56看完了贾平凹的《废都》,身心疲惫,我原本不该认为小说到此结束,可作者却在此处戛然而止,深深叹息,不知道自己是在意犹未尽,还是自己的造诣太低,不足以理解作者的想法。
此书于1993年发表,一经发表,文坛轰动,街巷疯传,据说当时10个人就有8个人手捧此书,不知是否是一种夸张还是怎样,可见这部书在当时所受的欢迎程度,但这确实是中国文坛的罕见的现象!但却因书中大胆逼真的色情描写而在同年的下半年被禁。
17年后《废都》被解禁,我当时就听说了这一消息,甚是欣喜,想着等将来上了大学,有了时间,我一定要把我想读的书读一遍才行。三天前终于捧得此书,心情十分激动。
刚刚说到书中因有大量的性爱描写,我很想真实的看看这,这算是俗人的猎奇心理吗?虽然我买的《废都》是2009年7月第一版次的,每遇其中的描写,还是会有无数的省略号代替,但我还是很敬佩贾平凹的,在他的笔下所有的女人都是活色生香,美得让人流口水。让我看起来都不觉心里一震。任何一个“训练有素”的读者都会知道,这些作者原本的省略是当代出版对于明清艳情小说的通行处理原则,我想贾平凹并没有意识到要对这种原则的可以模仿,而是通过对这种原则的可以模仿能够够达到他的特定意图。
我对这位作者确实满满的可怜与心疼。他是一位作家,但在文中我们能看到他写一些应酬文字,却不曾见过他写什么,也不知道他过去写了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声誉,只知道他一直力图写一部作品。他是一名作家,可他整天却不知忙些什么,似乎有应付不过来的应酬,他如同所有的名人一样,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食客”——你细细将它分析便觉得这就像生物圈中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相互依存,主人公成为其中的中心。他是累的,借用李敬泽先生的话“他被需要也被狭裹,他在生活的重要性必然与他的自怜同步。”其他人会为他提供食物,当然他也要向老大哥一样“罩”着这帮小弟。这俨然就是一张社会关系网,这张巨大的网将他死死困住,甚至他想一个人静静的写文章都不能,而文中的主人公似乎没有意识到。他只觉得累,郁闷,寂寞,空虚。是想想一个人的价值就这样被默默的抛入洪荒,再想找也找不到,他唯有苟延残喘的挣扎或放弃。
至此我就不得不说说主人公身边的那帮女人了,唐小宛绝不会像当下的小三会上位成功,因为主人公特定的身份造就了他一定的心理,以及她与牛月清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注定唐小宛与作者的关系是没有下文的。主人公若对得起唐小宛就对不起所有人,甚至对不起他,对不起他所在这张关系网。反过来,他若对不起唐小宛,也同样对不起自己。小说中作者一次次的描写主人公与唐小宛的性爱情节,我想我此时是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反反复复的描写,我也不大清楚唐小宛对主人公的吸引是来源于外貌身材还是心灵与肉体能融合统一。在我认为小说中除了主人公的命运凄惨之外,下来就当属唐小宛的命运,当然也是最令我意外的。
牛月清作为与主人公有关系的女人中最不得待见的女人,却也是主人公明媒正娶的合法妻子,她深爱着主人公,并为这个家庭兢兢业业,付出了几乎一切。可令我惊奇的是当她知道她的丈夫与唐小婉乱搞的时候,反应竟然会如此那么平静。她并不知道他的丈夫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大多数男人就是这样,合他口味就合他口味,喜欢就是喜欢,并不会因为你所付出的什么就心软。我不知道最后为什么主人公没有见唐小宛,是真的厌烦了,还是良心上对牛月清有着丝丝歉意。对于柳月,汪希眠的老婆对主人公的爱却让我深受折磨。但唯一庆幸的是她们却在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在柳月出嫁之前,柳月对主人公说出的那段话“是你把我,把唐小宛都创造成了一个新人,使我们产生了新生活的勇气和自信,但你最后却又把我们毁灭了!而你在毁灭我们的过程中,你也毁灭了你,毁灭了你的形象和声誉,毁灭了大姐和这个家。”简而言之,这一部书就是将这种毁灭的过程意义向我们娓娓道来!主人公却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伪的不能再伪,丑的不能再丑的小人。”他体悟到了吗?我想他是体悟到了,要不然就不会说出上述那句话了。他是一个自知在他的世界里有着深渊的人,他似乎在寻找那深渊,满怀恐惧,满怀不安,他深知自己有罪,可他却不知道这罪该有谁来判,判定的结果是什么!写到此处不觉想起文概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孰不知,是谁主宰着一切,是谁来判定这一切。”这个命题我想我是没办法解答,但我确实真真是无奈!
这本书就这样看完了,我想我是看懂了作者大部分的“表层意思”。可能无数年之后我看到这篇文章会笑自己的见解有点肤浅吧!但我还是“勇敢”的写下这篇文章!以便之后自己时不时地拉出来看一看!
第四篇:贾平凹废都读后感
贾平凹废都读后感
(一)小说的题目是废都,重在废,挖掘主题还得从“废”上下手。文字之上溢满着迷信之气,算是文化之废,但废的关键内涵还在于社会之“废”,整个作品都是为了揭示废都这个社会圈的丑陋与黑暗!
庄之蝶名声虽大,但被周敏、洪江、药厂厂长等追名逐利之徒利用,终使他陷入一场与初恋情人的官司之中痛苦挣扎。从另一方面讲,他也是为着名声默认周敏的写作,算是自酿苦果,也是逐名之心惹的祸,怨不得别人。而且他还为了名利,不敢与牛月清离婚,只想玩弄唐宛儿、柳月和阿灿,全然一副不负责任的名人嘴脸,终害得三个女性纷纷以悲剧结场。他还购买龚靖元的书画害死朋友、为赢官司出卖柳月、违背作家良心写虚假广告,无不显示他追名逐利的肮脏一面。简直就一整个充满铜臭的名利场。
这鲜明地反映了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观念对西京的精神腐蚀之深,这是一“废”。龚靖元书法了得,但成名富裕后将金钱挥霍于赌场,终因赌博而命丧黄泉。其子龚乙沉迷于吸毒,崇尚虚无飘渺的幻想,人生观极度消极。阮知非渔食男女之色,纵情于花天酒地之中,终以狗眼视人。汪希眠倒卖假画,被公安局逮捕,更是典型的违法分子。这一系列吃喝嫖赌、吸毒倒卖的不良社会风气搅得西京乌烟瘴气,是为二“废”。围绕着一场官司所展现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是一场行贿受贿的权钱交易,贪污贿赂之风疯狂扫荡着西京的政治场,是为三“废”。
收破烂的口中唱出的民谣更是对废都之“废”的尖锐抨击,更直接也更酣畅!作品结尾处那“呜呜”的鼓声,是老牛对这座城市绝望的叹息,对废都悲剧的挽歌。这“呜呜”的凄调伴着醒目的“热烈祝贺古都文化节的到来”的横幅,更是从侧面衬托出废都之“废”。但是这本书遭到了毁誉两极的争议,誉之者称为奇书,毁之者视为坏书。
贾平凹废都读后感
(二)今日看完了《废都》。《废都》是贾平凹于1993年写成的。那时群众在去原始积累,群众之中的关联仿佛密切起来,就象森林里的植物互相蛮缠,为的也是头顶上的一片天。于是《废都》上演了一部人与人之中的荒诞剧。在剧里女性不再三从四德,不再珍视贞操,不再认命。男人也运用的往上爬,爬在名利这座大山里。名、利、女性造就了那个社会的悲欢离合。这也是《废都》。
唐宛儿,有夫之妇,1个自命清高的女子,贪慕虚荣的勾搭上了有妇之夫、名人庄之蝶。在她眼里那不叫勾搭,叫感情吧。但我看到的明明是,妇人也是那藤蔓,依附的男人越高尚,女性的地位就越高。现时的社会,女子没有了贞操观,于是呈现了一幕幕多角的感情。本来东方有贞操观,西方有宗教信仰的约束,这是人类祖先留下来的训诫。仅有有了约束,人类的伦理关联才纯净简便。或许那样才不会产生感情杯具。但废都道德沦丧了。庄之蝶被道德沦陷了。
还有龚靖元的死,柳月感情的幻灭,表面上是庄之蝶置成的,但实际是道德沦丧的产物。庄之蝶趁火打劫掏空龚靖元的毕生积蓄,叫龚癫狂而丧。为了打赢官司,他不惜把柳月嫁给市长的残疾儿子。()是的,社会上有太多诱惑,名与利,还有女性。但社会变了,难道道德就得跟着变吗?没有了道德,人与人之中就会互相伤害,产生许多矛盾,许多杯具。
社会富裕了,什么都以利字当头。间接让庄之蝶害死了老好友,也使柳月流失了幸福。道德的沦丧是庄失败的原因啊。有道德不务必站的稳,没有道德最后就注定扑倒在大街上。道德就象天上的太阳,社会也是个森林,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植物就只能奄奄一息。于是庄之蝶最后仅有奄奄一息。
庄之蝶和景雪荫的官司里布满了各人的明争暗斗,互相算计。斗争造就了社会的“繁华”,和生意的红红火火。也正因有了争斗致使了许多成功与失败。在《废都》的最后,西京里的四大名人死的死,伤的伤,没有1个有好下场。于是我开始思考,总结心得和教训。于是熟悉到道德的紧要,正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是啊,假如没有成功与失败,这个社会就不能繁华,就象没有了阳光的森林,一潭死水。假如没有成功与失败,群众就不懂得思考,社会也难以进步。但是成功和失败总叫人迷失了自我,难道人也是需要迷路吗?对啊假如不迷路,就难以开辟新路。好吧,一切顺其自然吧,答应道德的缺失。但是我们仍然要警惕草丛里的蛇。
森林里需要阳光,也需要风雨雪。让那些好的和不好的擦亮我们的眼部。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收成,我们的方向也务必是每一个人均可令享受暖和的阳光。我们要接近无暇。
庄之蝶为了赢得那场官司的顺利,到处运用他名人的身份。废也是腐败的。群众为了利益互相拉帮结派,私相授受。就象现时的社会,但是正是正因社会富有了才呈现有腐败。一穷二白的社会没有腐败,但我们不愿意穷。即使富裕这不是腐败的缘故,但是我们宁愿日常在腐败的繁华社会里,也不愿意日常在清明的穷社会。
即使林子大了才呈现有鸟,但是有阳光,林子才呈现大。无暇的道德观,仍然是人类的追求。
《废都》告诉我们1个布满人性的故事,也是一面“风月宝镜”。它告诉我要稳守道德的防线。我们还需要更多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思考,解剖自我,熟悉自我,然后让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更接近无暇。文学的好处就在于此。它能让人类走向光明。
——这是我眼里的《废都》。
贾平凹废都读后感
(三)作者以庄之蝶和几个女人之间的性爱生活展开的。主人公庄之蝶西京城里的一个大作家,在西京这个大城市中名声如雷灌耳,可谓要钱有钱,要名誉有名誉,要地位有地位,城中的大小官员以及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不认识他,就连市长也会敬重他三分。这样的一个文化届大人物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比优越,他理应活得自在,活得如鱼得水一样才是,但他最后却落得声名狼藉,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城市,到别处谋生了。
我认为这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的原意应该是要批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政府部门上上下下找关系、送礼物的不良风气泛滥猖獗。俗语说“有钱使得鬼推磨”。这句话很好地在这本小说中体现出来!哪怕你犯下田大错事,铸成诺大的错误,但只要认识了一些有头有面的人(名人、政府官员等等),通过私下的关系,送个红包,送些礼物等等,很多时候都可以把这些烦恼的问题一一解决掉。小说以打官司为主线来贯穿全文,其中穿插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找关系现象,描写出社会上不同阶层人物的丑恶嘴脸,这应该才是作者的本意吧。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费了好大的劲,把“腐败”两个字巧妙的用一个“废”字代替了,这鲜明地反映了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观念对西京的精神腐蚀之深,这是一“废”。龚靖元书法了得,但成名富裕后将金钱挥霍于赌场,终因赌博而命丧黄泉。其子龚乙沉迷于吸毒,崇尚虚无飘渺的幻想,人生观极度消极。阮知非渔食男女之色,纵情于花天酒地之中,终以狗眼视人。汪希眠倒卖假画,被公安局逮捕,更是典型的违法分子。这一系列吃喝嫖赌、吸毒倒卖的不良社会风气搅得西京乌烟瘴气,是为二“废”。围绕着一场官司所展现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是一场行贿受贿的权钱交易,贪污贿赂之风疯狂扫荡着西京的政治场,是为三“废”。
通过三废的社会现象,想提醒国家各行政部门是不是应该自上而下地进行反省、批评、自我批评、检讨等等,让一切都从正而办,做人民的好公仆。假若一直助长这样不良的社会风气,则平民百姓还有立足之地马?世上还存在真理吗?这些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不得不令人担忧,可怜作者之用心啊!
第五篇: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写作特征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
贾平凹的名人心态对他创作的正面效应持久而宽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名前的争强好胜,或者说为了出名而焕发的巨大的创作动力;二是成名后的永不满足,亦即为了固名而导致的在创作领域的大胆试验和开拓。
获奖情况
《满月儿》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1984年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浮躁》1987年获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爱的踪迹》1989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 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005年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OO五杰出作家;
《秦腔》2006年获“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杰出作家; 《古炉》2011年获施耐庵文学奖[2] 散文《月迹》获得了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当今书坛之怪现状
作家学者中不乏书法高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家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在书法上名利心很淡。贾平凹与这些前辈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名利心过重。有了文学上的名声,还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主要是利益驱动。贾平凹曾得意地对走走说:“其实我写字画画挣的钱比稿费多。”现今贾平凹的字已是一幅四尺整张2万元了。
评价
比如陈传席,贾平凹在2003年给陈传席的一本薄书(不到300个页码)《悔晚斋臆语》写了一篇评论,倍加赞扬:“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才子的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不禁感慨: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鲸鱼在海中游着,我们仅看到的是鲸鱼的背鳍,而正因为海洋中有着鲸身,这背鳍才为此而与众不同。”后来在中华书局出《悔晚斋臆语》增补修订版时,陈传席将贾平凹这篇吹喇叭的文章作为《后记》。2004年,贾平凹给陈传席寄画约稿,陈传席就写了一篇《一超直入如来境》,刊登在《中国艺术报·画苑·中国书画家》专刊上。文中说:“贾平凹的书法浑厚逋峭,一派西北气象,比当代很多著名书法家好得多。”“贾平凹的画生拙、古淡、高逸,而且浑厚、朴实、大气,金冬心之后,画界无此格也。今之画人,无此天才也。” 读者:贾平凹的书 喜欢没道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写的不错,值得一看 老贾的书一定是要看的。
作品摘要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说得婉转的是:唱的有劲;说的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别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为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部开窝:可能孩子啊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摘自《秦腔》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摘自《品茶》
作品<高兴>赏析
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揭示底层人真实生活的作品贾平凹以自己中学同学为原型其主角刘高兴真有其人。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作者坦言他写《高兴》的想法比《秦腔》还早只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为写这部小说我多次到西安郊区的‘拾荒村’探访和那些‘破烂王’们拉家常、同吃同喝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创作期间五易其稿是创作以来修改次数最多、最费劲的一部长篇。” 坦率地讲贾平凹的《高兴》要比《秦腔》好读多了。首先于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上《高兴》要比《秦腔》简洁明了得多。但是如果读进去却发现《高兴》所引发或者蕴含的问题依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沉重。比如说乡土叙事城市叙事尤其是介于城乡之间的叙事等等问题。《高兴》所叙写的用现在一种说法就是“乡下人进城”的生活。① “乡下人进城”叙事自然不能再继续称之为乡村或者乡土叙事但是它是城市叙事吗如果是又何必将其如此麻烦地加以限定或者区别呢显然《高兴》与其它叙写“乡下人进城”作品一样其笔下的人与事既是城市中的又是游离于城市之外的既是乡下人的又是离开土地的。这是一种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叙事但又非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叙事它看似城市叙事其实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城市叙事。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叙事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一种经典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叙事形态建构那么《高兴》则是于生活上承续《秦腔》而在叙事上却是对于乡土文学叙事进行着某种解构。贾平凹在他的《秦腔•后记》中宣称“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强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风街的故事为碑了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②其间就意味着他下一部作品将转向城市或者说他将创作的视野转向离开土地之后的生活——城市生活。但是城市对于他来说依然是个陌生的生命情感地带。
作品<废都><浮躁>赏析
贾平凹写了很多小说出名的也很多我认为其中有两部足以称为经典。一部当然就是《废都》了。这部书以大胆的性描写而引起轰动甚至成为禁书至今余响未绝。相信很多人知道贾平凹都是从这部书开始的。另外一部就是《浮躁》。我之所以推崇这部书因为它实在称得上是同一个题材中的佳作比之《平凡的世界》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我现在想写的不是它的优点我是特意来寻它的缺点的。表面上看这部书的调子和沈从文的《边城》很相似不过细看又不像。因为书里写了太多的权力角逐金钱斗争《边城》里虽然也写到地位、贫富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东西所以多了一种自然淳朴的气息。相比之下《浮躁》就显得现实了许多或者说是俗了许多。这也是作家的内心使然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这句话大概没有说错。可以看得出来贾平凹作了很大的努力使自己显得不俗。所以《浮躁》里面写了一个和尚一个阴阳师。感觉和尚虽然有点罗嗦或者说是故弄玄虚但总体上还可以接受。阴阳师就显得有些突兀了仿佛是作者为了讲述那一方水土特有的民俗而故意加进去的一个人物。最喜欢开头那一段文字。“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镇街在河的北岸长虫的尻子没深没浅的长且七折八折全乱了规矩。屋舍皆高瘦,却讲究黑漆门面吊两柄铁打的门环二道接檐滚槽瓦当脊顶耸起白灰勾勒而两角斜斜飞翘俨然是翼于水上的形势。”这样抄下去就有很长的一段了大家最好还是自己找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