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时代
中国产经新闻报7月4日报道(本报记者 毛小北)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一上映就占据了院线排片榜。全国主要城市院线半小时一场,无论何时都有看不到尾的人在排队,上映首日就创造了排片率45%的新纪录。首日票房达到7300万,创下国内2D电影首日票房新纪录,而与夺人眼球的数据相对应的却是褒贬不一的口碑。
“作为郭敬明第一次导演的电影,《小时代》从内容创作到拍摄技术水平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叹的地方,票房成绩基本可以说是偶像效应造就的。”北京韩露影视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宣传策划总监秦镭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仔细分析观影人群不难发现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居多,而这些人来看电影的目的并不是说电影内容多么好,拍摄水平多么高,而仅仅是为他们喜欢的明星而来,这就是典型的偶像效应。
单从创作水平与表现手法来讲,《小时代》充满硬伤,感觉它不像一部电影而更像披着电影外皮的奢侈品牌秀、一部加长版的MV。更可怕的是,无论制作公司还是导演显然知道自己电影的受众人群年龄偏低,却并没有考虑浮夸的内容是否会给观众带来不良影响,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搞到一个香奈儿[微博]的包。
“郭导作为一名新锐派导演,创作出来的作品略显随意叫人可以理解。但电影有时候不止是电影本身,更要注重它的社会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在短短几日,仅凭影评人的简短评价就在网络上掀起一场场的骂战,引起众多年轻人的口诛笔伐。这样的轩然大波同时显示了这部电影的受众人群年龄偏低,思想与自控能力尚不完全成熟。
而住在汤臣一品的郭导显然无法了解人间疾苦,更像一个造梦师,通过电影给这些人一个看似美好的梦。可是一旦梦醒,发现现实的自己与梦想有太大差距,一部分自制力差的人可能无法接受。
通过这部电影也发现了我们一些导演的浮躁情绪。最近上映的作品许多人看完均表示雷人度太高,或者根本看不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秦镭表示,导演创作时不应该一味迎合观众口味,而更应该在故事情节设计与拍摄手法上下功夫。不要看别人拍电影赚钱,那么我也拍或者靠雷人来博票房。最后当人们都看腻了,看恶心了,同一题材电影不再赚钱了的时候再去想我们是不是该拍些自己的东西了。
也许我们不应该对《小时代》过多苛责,因为毕竟名字已经说了,是“小”时代。导演第一次拍片,经验比较“小”。受众人群只是青少年,范围比较“小”。讲的故事都是有钱人的生活,人物刻画也比较“小”。既然人们看完电影内容是什么都不能完全记得了,只记得各种奢侈品与帅哥美女,那就这么过去吧。
评论:《小时代》的虚与伪
《小时代》首映,80%女性观众占据影厅,即便有男性,不是陪同便是成双入对。80%这个数值出现在往后的好几轮放映过程中,这说明郭敬明[微博]对商品的定位很准确:少女,或者GAY,少女之心,或者GAY之心。于是他贩卖物质,贩卖一切的样貌与虚幻梦想,我们于此并不想评判这种手段的对错,只是,这种贩卖,实在是有虚伪的嫌疑。
采写_ 本刊记者 刘倩
电影定义
“熬过高考就好了”的臆想世界
郭敬明说“《小时代》建立在对于未来感的一种描绘”,什么样的人的未来是“大学生活”,以及要面对“找工作的毕业季”?对象自然是大学在校生、高中生、初中生,也可以包括已经看得懂电影的小学生。这个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的中学生群体。他们尚未有光明正大的爱情经验、尚未得到可以自由支配的住校生活费、尚未获得在大学校园中穿“成人衣服”的机会,他们缺乏实践,最喜欢幻想。
长大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进了大学校园会有怎样的恋情,毕业了找份什么样的工作,这种幻想对于处在青春期却终日与“背书”、“背公式”为伴的考生们来说,很合理,也真实存在。“熬过高考就好了”这句耳熟的中国式家长教育,也使得描绘多姿态爱情、丰富物质的大学生活成为中学生们的一根“拐杖”,支撑着这个群体对“解放”后好日子的幻想。
《小时代》有一句台词,原封不动来自小说“我们都是这个时代里微小的尘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正中中学生的下怀。《小时代》里的人物关系和浮华生活的展示,无疑引导着生活单一的中学生无比地期待这一刻到来:放肆地去挥霍他们的生命,去敢爱敢恨,去活在这个他们未曾实践出真知的世界上。而事实?郭敬明永远不会去说。
精致的皮囊以及精致的新装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共性。偶像剧的魔力在于塑造一场爱情和物质的盛宴,此剧种最在意的并非剧本的张力,也不是演员的演技表现,而是演员的外表,剧中让你心疼和动情的点也往往不是剧作有多成功,而是,你无比心疼和牵挂你爱的这个帅男或美人。
郭敬明稳稳当当地抓住偶像派吸引力的重点,对于情欲的展现,也仅仅有帅气或美丽的脸庞就够了。“电影《小时代》里情欲我一点都没有放进去,《小时代》多纯啊,里面连接吻都没有”。这,让人想起90年代风靡整个大陆的《流星花园》,对于情欲的小心试探,是精确猎杀纯情少男少女的“调情”方式。没有爱情经验的人对初吻的想象和悸动、存在于臆想中的排山倒海的荷尔蒙,在偶像剧里得以投射和实现,这是偶像剧捕获观众的方式,也是偶像艺人捕获粉丝的法宝。
且不管现实的社会是怎样的状况,在偶像剧里以“精致”为标准的美的呈现,就已经屏蔽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领域,豪宅、豪车、奢侈的包包、华丽的衣服和鞋都是极致的美,《小时代》将这种极致美包装在大银幕上,试图让赏心悦目掩盖肤浅成为一种可能。
自我迷恋的催化剂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未成年人身体发育的成熟程度,很难让人猜到其真实年龄,尤其是女生。在这个时代中,高跟鞋、大胸配低胸的穿着,不再是18岁以上的专利,在男生那里,阳刚也不再是帅气的唯一代名词。女生对于想快点长成熟长“大”的需求,在电影中的人物大换装中得到了对自我身体幻想的满足,至于女生对男性的性幻想,也能在柯震东[微博]的肌肉银幕秀上得到力量。未成年男生观众的需求是什么?郭敬明说“我的小说读者90%以上都是女生”,当然也不排除喜欢男生的男生。
《小时代》的大银幕化,出现在未成年人身体和荷尔蒙都低龄化发育成熟的阶段,让女生们更早实现了儿时偷穿妈妈高跟鞋的情结,男生们得以实现让自己的脸庞和打扮都更秀气化,这剂迷药,是加速这个群体对自我迷恋的催化剂。
现实对照
上海白领看《小时代》
所谓的穿戴攀比其实只是表象
“我也可以写上海大家都很平等,你随便穿什么上班,大家也会视你一视同仁,但这样反倒是给在校的大学生们营造一个虚假的梦。他们会觉得社会真的很公平一点都不残酷,等他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他才会发现好像不是这样子的。”上海职场里对外在穿着的比拼,在郭敬明看来就是充满着物欲。
85后J同学是男生,土生土长上海人,在上海念的名牌大学,家境好,大学毕业北漂一段时间后觉得北京的昂贵房租不值,加之一直不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又到了适婚年龄的他,决定带着女朋友回归上海。家里立刻掏资给他在豪宅地段买了一个带地下室的房子,特意给他留了几十万的还贷,意在让他有责任感。J同学对郭敬明给上海的“太物质”定义是这么看的,“大家会攒一两个月工资去买一个名牌包,但心照不宣地大家也会同时去买几十块的假货衣服,在场面上做得好看是虚荣爱面子的表现,但私下里大家也都在上淘宝网。就像80年代,上海率先发明了假领子,上海人确实是注重门面的,但是也有斤斤计较的一面,比如我,我不接受郭敬明忽略掉这一面的上海价值观”。
中山东一路沿着黄浦江那一畔,是繁华外滩的万国建筑,充满了30年代的殖民地气息,和万国建筑仅仅相隔两条街的地方,就有很多老上海市民化的场景体现,在那里的居民楼,你能看到很多居民把内衣内裤晾在外面,这一派并不光鲜亮丽的市井场景,脱离了虚荣却是真实的上海生活常态的一种。J同学认为把上海光是在场面上做得很好看的特质,放大为上海是物质虚荣支撑的“魔都”的一面,而忽略了市民生活的一面,是有失偏颇的。
在公关公司上班的90后年轻小白领K小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在上海生活,她很符合《小时代》里的职业描述,接触的都是高档货,出入的都是高级酒店和会所。在她眼里的上海“的确是一个太过物质的城市,在这里有时候我会觉得只有生存没有生活,基本上每天的日子就是围绕着上班下班睡和shopping?。白领这样一种工资不高但又外表光鲜的职业?比穿戴倒是也习以为常,就像我每天出门前也要考虑很久今天穿什么。”
K小姐身边的上海朋友家庭条件都还算不错,在她的朋友圈里,能看出上海人是愿意享受的,比起买大房子或者豪华装修,很多人更愿意在穿戴上花钱。“这种海派文化造成上海女人觉得自己比其他城市的女孩子都洋气,我也去过很多城市,真的感觉上海是最洋气的,广州也比不了,广州是潮,北京的话,首都是一个充满文化的城市,所以,上海,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上海的时尚文化,在上海公关圈子里的K小姐更有深刻的体会“我觉得只有自卑到骨子里的人才会用衣服装点自己的行为,郭敬明把这种比拼吃穿归因于城市氛围也有些偏激?,上海人白领所谓的穿戴攀比其实只是表象,更多的是海派文化传承下来的对高品质精致生活的追求,人都是物质的,没有物质哪来精神,物质不是一个贬义词,完全在于个人怎么理解了”。
他们的“小时代”到底是怎样的?
Y的故事——
金钱和门当户对从来不是高富帅的问题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M同学向我们讲述了在她宿舍里发生的故事。她的舍友Y同学有很多限量版的奢侈品包包,c每天她的男朋友都会开着豪车在宿舍楼下等她,不过在和男朋友N交往之前,Y只是一个家境平庸的小镇姑娘,N才是真正的富二代高富帅。Y同学和高富帅男友的相识也并非刻意,男友是在网上打网游认识的网友。《小时代》里顾里和顾源两个富二代的门当户对配对理念,和Y同学的实践经历并不相符,在M的观察中,Y并不会像戏里的顾里那样将物质和精神连接在一起,导致和顾源因为对物质的探讨出现分歧就分手。Y的分手,显得更模式化,对物质也不专注。
F的选择——
选择藏富避免风言风语的白富美
另一位家境殷实的F姑娘,年纪轻轻就有一辆百万级的座驾,N套房产,却非常低调,平常去单位也不敢把车开进单位里,绕道停在离单位有一定距离的停车场中,原因是单位老板的车都没有她的车贵,为了避免风言风语以及造成嫉妒羡慕恨的人际关系,她选择藏富,更别说像《小时代》里的顾里那样,成为所有人认可的女王。她有买奢侈品的习惯,不过常去打折的奥特莱斯,40万买一只表在她看来,“是不理智的投资”。
时尚杂志里的遭遇——
对比拼物质很不理解
在时尚杂志打工的90后男生J同学,同样怀着一颗追求时尚的心在打拼,不过在时尚界并没有发现过像宫成那样的高富帅花样美男主编,更别说出于关怀员工丝毫无企图心地送给助理卡地亚的钻戒。曾服务于时尚杂志女主编的女生90后L同学,则表示对这种“以包看人”、“以鞋看人”的“老女人”比拼物质的生活很不理解,导致她决定换一个回归正常生活的工作。
物质起源
郭敬明为什么要这么拍《小时代》
大都市的得益者
对于上海而言,郭敬明是一个外来客,来上海之前,郭敬明是四川自贡县的一名普通中学生,郭敬明对物质的追求是上海教会他的,写书、出名的状态让他能够换一种方式生活,他接触到了高端的世界,比如接受采访时活动方问他“我们这里有什么什么衣服,你要不要穿?”被人追捧的状态里,郭敬明成为了一颗“星”,他开始接触名牌,开始接触世俗价值观中让人敬仰的高端生活,在这样渐进的生活里,他从一个小镇青年变成了大都市里的畅销书作家,上海让他赚了钱,让他的负担能力变高,他,是上海物质生活下的得益者。同时,他也没有接触老上海市井生活的机会,他对上海的认识和感知,来源于他的得益部分。于是,物质的美好和神奇,在他手里被放大。
物质的爱好者
时不时地,常有论坛在讨论,这些奢侈品的成本造价其实极低。这是普通民众对奢侈品追求的常态,他们可以在二手店里掏八成新的LV和GUCCI,也可以花几千块卖高仿品。
作为奢侈品爱好者,又是另外一个层次了,在包的层面上限量款、最新款是最基本的追求,甚至连一个喝水的杯子,价值好几万也不是不可能。郭敬明如今是作家富豪排行榜冠军的常客,他享受物质生活的能力毋庸置疑,《小时代》电影中的一些包包和服装摆设,都来自郭敬明的私藏。
“我喜欢物质的生活??我要选择一个我爱的,真正带给我成就感的东西”,在郭敬明对成功的定义中,成功和物质联系在了一起,郭敬明的成功,很大程度都是建立在给读者们描绘“物质的崇拜”之中。
未成年的造梦者
纵观郭敬明的小说,其实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小说里大量的心理描写和那种彰显渺小卑微又自尊自重的情绪,很难在银幕中呈现。文字构建出的情结,放在银幕上得有一个同样有情结的载体替代,显然这个载体并不能依赖剧情。
华丽的美在银幕中成为展现的重点,华贵的衣服、名牌包包、各式各样的高跟鞋、时装秀、时尚圈的生活,郭敬明用对这些物质的赤裸展现直接引导了观众对上层社会的幻想,那些在小说里感受到的“微小的自己,要向着光奋斗”的情绪,化身为对追求精致生活的动力。
成功与奢华生活的必然联系,银幕中的小时代没有给出概念,享受,却是所有人最初的美梦,缺乏生活经验也尚未有选择生活能力的未成年人,自然是这个美梦最好的观众。
结后余声
聪明得志,但永远改变不了主流世界
《小时代》在成为电影前,已经成为话题,它帮助郭敬明成为偶像作家、成为富豪作家、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明星作家。郭敬明曾信誓旦旦地对媒体表示“从作家转做导演并不是玩票”,事实证明他的确不是在玩票——这是一件赚钱的差事,不但认真对待,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也一定耗费了心血。只是导演郭敬明跟电影行当里的导演还是有区别的,他把拍电影只是当成赚钱的一个工具,等有一天他发现开飞机能赚钱,他也会戴上飞行帽翱翔天空的。
作为导演,郭敬明至少比孙建君这样的人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甚至不需煽情和刻意深化主题,他只想告诉你一个明明白白的物质世界。
而无论作为读者还是观众,什么人会对这种单纯为物欲而活的故事感兴趣呢?绝对不是真正的富人和穷人,而是在往富人之路狂奔的穷人,所谓前程当然是要靠名牌、车子、豪宅来体现和表达。当然无需担心,这些单纯的物欲追求不会是全体年轻人的心念,郭敬明说的不算,他说谁谁过时了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想要什么,就算《小时代》票房过十亿那天,郭敬明也无法代表所有年轻人说出那些贴满奢侈品标志的产品就是大家想要的。
《小时代》会流行,正如郭敬明那些小说曾打动很多少男少女一样,他现在旗下的杂志、作家也依然市场表现强劲,但这些永远不是主流世界的玩意儿。不是说严肃文学与畅销书之间存在鸿沟,而是这种压根就奔着讨好和轻佻去的作品,无法深入人心——不是抓住了轻浮就都成为了历史洪流的。
不是刻意蔑视郭敬明这种作家,可你让一个语文像化学老师教出来的人去写小说,能指望他怎样呢?可是观众们并不会像我这般吹毛求疵,从现场的欢乐场面来看,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躺在浓郁而轻浮的气氛中看上去很酣畅淋漓。
院线也需要这样的商品,但不会是全部,像某影城排出《小时代》百分之百场次的那种媚相也不会是全貌。为票房和市场打圈圈的导演也永远存在,不用出了一个郭敬明就说人家厚颜无耻拜金无底线,正如畅销书作家总是踩着时代卖点的节奏一样,号称观众就是他爷爷的导演也一定有其价值。
就算电影是更通向大众的艺术和商品,但跟文学相比,形态和历史属性大体上也不会相差太多,以电影《小时代》问世为标志,年轻畅销书作家趟过了娱乐圈的河水,但导演郭敬明不会超过作家郭敬明几步远的,他还是那个聪明得志又一次抓住赚钱机会的商人,且仅此而已。文_朱白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评“小时代” :过度浮夸不接地气
由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编剧、导演的电影《小时代》以上映首日45%的排片占比,以及两天过亿、三天过两亿、六天过三亿的票房速度,位居内地电影的前三位。以“90后”为主体、数量庞大的郭敬明粉丝与众多业内人士,构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从电影本身到引发的热烈争辩,让《小时代》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特殊案例。
在全球电影观众趋向“低龄化”的背景下,青年观众无疑会成为未来中国电影的主力观众。这样的受众势必会影响到电影的创作趋向,他们的观影需求值得关注、引导。我们刊登三篇立场不同的文章,对“大数据”时代的“小时代”现象进行辨析,希望有关电影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回归不断开放包容的中国电影的“大时代”。——编 者
《小时代》的生存之道
刘 阳
2012年底,乐视影业总裁张昭在接受采访时谈起未来几年的打算:“我们现在要做的,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电影。”
那时候我还不能完全了解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交互和分享,还仅仅是一个概念。
201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称,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人,青少年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的用户。与这些现象并行的是,美国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著《大数据时代》一书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大数据”讨论热潮,大数据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和依据。依据《大数据时代》所说的思维逻辑——“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小时代》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它的故事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用户群中,它在上映前就在网络上引发大讨论,而它的目标受众正是这些大讨论、点击率和数据流最主要的制造者——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小时代》获得了最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制作、营销策略,这使它有效地避免了许多电影在面对市场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荒腔走板。或者说,它的生产制作和营销推广流程从一开始就是与绝大多数国产影片的做法倒置的,贯穿其中的理念也是与许多电影相左的,它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部电影在“大数据时代”的生存之道。
当然,就艺术而言,《小时代》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关于它的争论也还在继续。这是电影市场越来越大,分众市场开始出现的好苗头。《小时代》更大的意义,是它对电影市场的开掘和试水,对电影生产推广方式的新的探索。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是什么?它不是仅属于青少年的电影,不是仅依靠网络传播推广的电影,它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对观众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后生产和推广的电影,是以市场为目标进行一切开发行为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妨将它命名为“大数据时代的电影”——以来自观众和市场的数据为依据,它提供了一种尊重观众、尊重市场的操作范式,从而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本质得到切实的彰显。
《小时代》让我们明白,“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尊重观众,才能适者生存。
“炫”,九零后的青春表达 李智勇
赞美郭敬明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但是,我还是要肯定电影《小时代》。
不错。它故事浮夸、造境虚假,感情观肤浅、极端,对青春的认识一点也不深刻,但是,它在记录、书写、表达一种独特的青春形态,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阳光不同,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纠结不同,和王蒙的《青春万岁》、杨沫的《青春之歌》更不同。
姑且称之为“炫青春”。这是人类进入到消费时代,都市青少年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支配能力之后,在消费欲望、个体意识崛起、青春骚动的混合驱使下,展现出的青春形态。何为“炫青春”?电影中借专栏作家的演讲点出来:世界是个浩渺的宇宙,我们是发出微弱的光的小星球。发光者,炫也。把自己的青春展现出来、表演出来、燃烧出来,把自己的个性喊出来!
酷和炫,是这青春形态的一对镜像。炫是特别冲击性的展示,酷是以消解展示的方式、同样冲击性的展示。
用这种眼光看《小时代》,才能读懂:在都市中心纯用玻璃搭建出一座大房子,到处都是名牌走秀,带着墨镜的保镖烘托出又帅又酷的老板„„这些“大叔”们觉得幼稚、浅薄的构造,为何能打动少年的心,让他们热血沸腾。因为电影中,郭敬明给他了解的人群量身打造了他们理解甚至渴望的梦,这个梦,炫极了。这时候,一切浮夸、做作、浅薄似乎变成了可以接受的。这种炫青春有没有问题?有问题。正视物欲,难免陷入拜物教;追求当下燃烧,忽略燃料沉积,其焰必弱„„但是,青春心态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他们对炫青春的拥戴,用浅显的道德说教都无法消弭。我们只有用历史研究者“理解之同情”之法进乎其中,尊重少年的心理,跟着游,才能想办法给我们的炫子弟暗暗递上一些不炫、但关乎深远的养料。但这是下一步的事。第一步,是要挖掘炫的正价值,试着去欣赏“想唱就唱,我最闪亮”哲学。商业包装的伪理想 任姗姗
电影在中国,常会遭遇意义的“超载”。泛政治化、泛艺术化、泛商业化都会给中国电影带来不能承受之轻。正被热议的电影《小时代》,便是一例新的“超载”。
不管票房如何狂飙突进、生意人和粉丝如何欢呼雀跃,单以艺术的标准来评判,《小时代》的硬伤是无法回避的:故事不完整,人物性格标签化,那些被柔光镜过滤后的生活如此地不接地气,更要命的是在物质崇拜下电影肆意地挥洒消费符号。借用张爱玲被引用过度的一句话来形容,整部电影“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简单站队、粗暴讨伐显然偏离了评论的本质,但是理解不等于过分宽容甚至放纵。一哄而上地捧杀或者棒杀,足够酣畅淋漓,然后呢?对于电影、观众乃至包容多元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环境而言,都于事无补。所以,关于上一段的评价,我要重申“艺术”标准。因为,《小时代》所呈现的是一个网络媒介与消费社会共谋之下的文化多面体,它显然不是故事主导的电影,也不是单纯的导演主导或明星主导的电影,艺术不过是很多面中的一面,电影不过是包裹商业野心的一个炫目的外壳。对它来说,消费诉求远远大于文化表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小时代》也非石头缝里蹦出来。尽管这是郭敬明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但当他选择用影像语言重构这一畅销青春文学时,就注定指向今天。就像当年很多文学评论家面对销量过百万册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所评价的:“图书销量并不代表作品质量和文学含量”。放在电影里,这同样是一句真理,“票房当然不代表影片质量和艺术含量”。但很多观众还是买账。因为《小时代》给了他们现实中喜欢或者追求的东西——华服、秀场、跑车、奢侈品以及不被束缚的自由叛逆。因而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为这些消费者量身打造的。至于其他,根本不在讨好之列。因为这些观众大多属于青少年,电影才会引发关于价值观误导的争议。一部电影真能毁掉青年的价值观吗?假如,我们放眼望去,用浏览代替阅读,用拼贴代替叙事,用传播代替创作,用虚浮代替责任,用商业代替文化„„几乎蔓延成这个时代的通病。《小时代》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它放大了吸引眼球的商业元素,而躲避了青年偶像的责任担当。《小时代》当然会成为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但这又何尝不是对电影的另一种背负危险元素的超载?我的担心是,脱去了那件缀满所谓“理想、个性”的华丽外衣,《小时代》的“贴地飞行”能持续多久?随着粉丝们长大成人,“小时代”与粉丝的“喂养”关系还能持续多久?
中国电影产业的井喷,中国电影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带来生产方式、话语表达的转变。《小时代》走在了风口浪尖,它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04日24 版))
第二篇:小时代
《小时代1.0折纸时代》读后感
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的转动过去。秒针,分针,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时代。
而我,而我们,都是其中,最最渺小微茫的一个部分。
——题记 这是林萧说过的一句话。
其实我不懂,不懂这本书,但我还是想说,无论是顾里,南湘,亦或是林萧,唐宛如,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虽然中间有波折,但是她们依旧坚信她们的梦,依旧坚信她们还拥有彼此。
我只是一个中学生,对于这本书来书,我只能说我读的最深的就是友情,其他什么人生哲理,我读不懂,也许就算我说读懂了,我猜也会有人说,一个小屁孩在那里说读懂了人生,然后一笑了之,权当是一个笑话。。
或许我和林萧一样,都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虽然她没有顾里能干,没有南湘漂亮,更没有唐宛如强壮,但是她却依旧活出了自己的光彩,交到了像顾里那样的一帮朋友。在困难中,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随叫随到,不一定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但一定会在你身边陪伴你,陪你重新振作;在你在黑暗中独自哭泣时,会默默拥抱你;在快乐时,除父母外,第一个想分享的人;在你心烦时,了解你心的人。。
朋友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他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有了他,我们可以释放郁闷,把那些不能和父母说的话说出来,朋友真的很好,希望大家都可以珍惜自己身边的人。
第三篇:小时代
站在《时代》的肩上窥探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尘埃的时代里,每天清晨,当我们醒来时,便不得不面临着在这个到处都是尘埃的世界里浑浑噩噩的游走。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停地挪步,但是,我们谁也没有一刻停留,貌似如果停留一秒钟,我们将会在这里找不着北,因此,虽然我们很厌倦这个充满尘埃的社会,但我们又不得不奋力抓住每一次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小时代》一套记录4位花季少女从高中到步入社会不弃不离的友谊的长篇小说,在2008年10月第一部小说《小时代1.0----折纸时代》出版后,便引起青少年的喜爱,特别是在四川,经历了5.12地震和北京奥运这大悲大喜的四川孩子,他们对《小时代1.0----折纸时代》有了特殊的亲睐。一方面,他们是在祭奠逝去的朋友;一方面,他们要去珍惜眼前的友谊。因此,毫无疑问,小四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抚慰了他们的心灵,更增强了他们对友谊的真爱。在《小时代1.0----折纸时代》风靡全国的时候,《小时代1.5----青木时代》《小时代2.0----虚铜时代》《小时代1.0----刺金时代》小时代三部曲至2012逐一出版。
2013年6月26日晚8:00,由小四导演,小四编剧,小四原著的《小时代》在万达影城首映。虽然电影与小说大相径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不到2小时的电影,想要吸引观众挑剔的眼光不得不有所改变。在影评上,很多网友对其炮轰,觉得电影已被改变的面目全非。但我只想说,只要揭示的主旨没有改变,其他的变化算不了什么。
我想也许我们先看了小说,对小说的情节故事有了固定的记忆,因而,在我们看电影时,总想根据自己的记忆找回小说的影子,但事实证明这不可能,除非你是导演。就像之前的《失恋三十三天》,当我们看完电影,再去看原著时,才发现原著并没有电影那么辛辣,那么触人心弦。因此,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对电影和小说的相识度进行评价,它们本身就不属于同一种类。
有人还说《小时代》这部影片颠倒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网友就开始埋怨:从开始到结束,影片中的奢侈品层出不暇,限量adidas开场,chanel,LV,Prada,D&G, Burberry,Versace,Hermes闪现其中,限量nike收场。这样的场景,貌似不应该出现在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然而,请大家仔细想想,这是以东方之珠——上海为背景,在到处都飘着铜臭味空气的地方,这些品牌又算什么,这只是社会使然。就像我生活的海滨城市,许多小学生都身着adidas,nike。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只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前年,过年回外婆家——一座秦岭脚下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最淳朴,最善良的人们,那里的人们把一些品牌赋予了自己的称呼。他们将nike的标志读作(勾),将特步的标志读作(叉)将adidas的标志读作(三角)将kappa的标志读作(背靠背),将chanel的标志读作(x)……偶尔一次去在天汉大道上闲逛,听着两个小朋友说我要穿nike的,因为它是(勾),不穿特步的,因为它是(叉),我只想要(勾),不要(叉)。曾然,在大山里淳朴的人们心中,这些品牌的标志只是单纯的图标,并不是用来展示地位和炫耀财富的躯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乎电影中的奢侈品品牌,如果你真的那么在乎,只能说明你是缺它们,如果你可以将这些奢侈品都收入囊中,你又怎么会对其评价。
《小时代》三部曲从出版开始,我变一个人默默追随,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便是顾里——一个出生富豪却不幸倒闭的富二代女孩。虽然常人都觉得有钱人怎么贪婪,怎么冷漠,怎么无情,怎么霸道……但是,顾里的出现,让人们颠覆了对有钱人的各种丑评。因为这个身材柔弱,霸气十足的女孩凭借自己永不屈服,敢爱敢恨的详情征服了所有人。虽然,有时候她显得很嚣张,很冷艳,很残酷,但是她的内心是火热的,她虽然嫉恶如仇,但却敢作敢当。如此真诚实在的女孩,其实金钱给她赋予了无数丑恶的外衣,她也会用真诚化作最美的霓裳。因而,这次我特别期待郭采洁的表演。116分钟的电影结束后,虽然感觉故事太少,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郭采洁——这个身材娇小,说话有些嗲的女星将顾里的形象诠释的生动逼真,无人能够超越。郭采洁,你做到了百分百的顾里。
对于影片的内容,我有两点要讲。
一、关乎友情。影片中,林萧负责《ME》时尚服装演出,而作为美术生又兼修服装设计的南湘很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可是她不是主修学生,没有资格参赛,这时,她便想找林萧帮忙,然而却又觉得不应该把金钱和友谊扯上关系,这是林萧却说,其实我们早已经把金钱和友谊扯上关系。对于这个情节,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很俗,的确,将友谊和金钱扯上关系确实是一件很俗的事情,很是,大家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真正的好朋友不都是在彼此遇到困难或者绝望时,用金钱慷慨相助。也许有人觉得这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在你遇到困难时安慰你,陪你哭的人,可是你确定你的内心没有祈盼有一个富裕的朋友,在你饥寒交迫时收留你,给你牛奶面包;在你身无分文时接济你,给你金钱香烟;在你面临破产时帮助你,给你重生的欲望……我们几乎看不要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和一个身无分为的流浪汉做朋友!其实吧,不同的人对友谊有不同的理解,只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获得这样的友谊,他们才会有这样想法,如果说:“友谊是纯洁无暇的,不应该和金钱扯上关系!”那么,我只能说,除非金钱在这个社会已经毫无意义了!不过,看来咋们这一代人是没有福气了,等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许还行。
也许有人会说我固执,觉得这只是我的一面之词。但我只想说,在初中之前,我也觉得友谊是最纯洁无暇的。然而,睡着年龄的见长,我已是成人了,作为一步步经历过来的人,我觉得友谊其实是需要金钱来做后盾的,只是我们没必要对其明码标价,但必须有!就像影片中的四个女孩,要不是有顾里作为将强的后盾,在每次他们遇到事情时倾囊相住,我相信他们的友谊终会死掉……
二、对于爱情。虽然自己经历的爱情不多,但我觉得影片中顾里和顾源在宿舍门口谈话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我!影片中,顾源的妈妈对顾里呵斥,你也不看自己几斤几两,就想跟我儿子在一起。顾里坚定地回答:你也不看看你儿子的称够不够称。接着,顾源变过来对顾里说,即使你是一贫如洗,我也会深深地爱你。顾里却说:你多大了,你不是小孩子了。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是用沙做的鞋,没走几步就散了。作为一个拥有40完额度信用卡可以刷的大少爷,你根本不懂没钱时的心情!这句深沉的话,在郭采洁有些嗲的声音中发出来似乎非常有震撼力。对于物质和爱情我不想评价太多,但我想分享一些身边经常面临的分手理由。A对B说,咋们分手吧,我不想欠你太多,我怕我自己以后还不起;C对D说,咋们分手吧,我觉得咋们不合适;E对F说,咋们分手吧,我觉得我配不上你……对于A我想说,你如果怕欠别人太多,那你干嘛一开始就不要欠,现在都欠下了,却害怕自己还不起,你这不是犯贱么,再说了,别人有要你还么。对于C我想说,你干脆直接就说咱俩没有共同的消费观不就更直截了当。对于E我想说,你干嘛这么矫情,直接说你的钱不够我花,这样别人还会对你死缠着么,干嘛要那么自卑呢?哈哈,其实这些分手的借口都与物质有关系,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很圆滑,他们懂得如何说话才能挽救自己伤害他人,而影片中的顾里只知道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不惜损失自己。还是我一句话,既然在这个社会上,钱还起作用,那么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会与钱和物质有关系。只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崇高掩耳盗铃罢了……
其实自己当初迷恋《小时代》的原因就是喜欢看到顾里从一个挥掷千金的傲气小公主华丽蜕变为一个财富卓越的冷艳女王。在这当中,有她默默奋斗的汗水与含辛茹苦的泪水,只是她顺应了这个社会,凭借自己富贵的出生和聪明的头脑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晴空!我想,这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不管你的出身多么富贵,如果没有你自己的奋斗,那么你依然贫贱。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拼搏吧!成功只属于敢于奋斗的人,人定胜天!
以上是我追谁小时代5年时光所懂得的,我用了5小时时间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当然,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望大家指正。
友谊不老,青春不死!
第四篇:小时代
《小时代》读后感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
辰。——————小时代
I will always miss you like a darling.读完三本书,果然我最想说的还是顾里。
她是永远如同最精致的橱柜模特,无时不刻都保持着黑天鹅般高贵冷艳;她随时随地都像是一台保持着极速运转的精密机器,永远都镇定自若口吐莲花;她是身着金光闪闪的坚固铠甲的雅典娜女神,看上去无比高贵却也岌岌可危。她永远都是独当一面横扫千军的女超人,她不需要同情,不需要保护。她就像是一个表面光滑坚硬的贝壳,将粉红色的柔软贝肉藏在深处,她的脆弱,谁也看不见。她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漆黑的巨大阴谋。而她选择用平静的面容,用最尖刻的冷笑,去看着那一切。所有的弱点,所有的柔软,都被她小心翼翼地收进壳里,然后慢悠悠地合上。
其实我错了。从来都冷静镇定的女王顾里,面对眼前末日般的沉重宣告,终于掉下了她滚烫的眼泪,就像是每天反复回放的如阳残血,黄昏薄暮。当她在父亲的墓地一把扯下自己的假发,露出秋季稀薄而疏黄的头发,流着眼泪对林萧说“我没有乱说”的时候,我终于哭了。尽管在读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最后的结局,那时对结局的悲伤,远远比不上我看完这个桥段后的绝望。我美丽的顾里,她把自己的光环一把扯下,露出自己的软弱、丑陋、无奈和绝望,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因为我会忍不住把我可耻的怜悯、同情给她。因为她是女王,她应该永远都那么容光焕发。你疼吗?那种能够撕裂一切的炽热火焰,当它们对着你流露
出狂热而疯狂的笑容时,你鲜红的冰凉嘴角,是不是还能勾起一抹如血的微笑呢? 愿天使的柔软双翼,能够抚平你所有的伤痛。愿天国的圣洁荣光,能够成为你最后的纯白棉袍。
顾里,我爱你。
接着便是唐宛如,她生活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最相似的,跟顾里相比,她生活在地面上,过着基层人民的生活。她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乐观单纯一尘不染,但确实也活得有血有肉同时又让人难以形容直到乖乖闭上嘴巴。我喜欢如如,当所有人都在这个物欲的世界越陷越深时,只有如如,她让我嗅到了一缕学生时代校园阳光的气息。当她打开搬家时剩下的追后一个箱子——“最美好的时光”时,我感觉时间都悄悄停止了,那里面装着她们美丽的回忆,她们的涂鸦、同学录、学生证、教材课本......这些曾经友谊的见证,也只有如如能一件不剩地保留下来了吧。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如如在后来别墅的一次混乱中,被打碎的瓷杯碎片毁了容,他们就那样无意间地,在如如脸上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当时,我是真的愤怒了,他们凭什么,凭什么这样伤害那么温暖,那么美好的如如。
这世界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啊。这种选择以无厘头的姿势生活着的人,尽管轻松愉快,但也许就在哪一天悄悄消失在人们大脑皮层的记忆区里。如果说顾里是那种选择聪明的活着的人,那么唐宛如就是那种没有心机掩耳盗铃的人。
如如确实是一朵奇葩。
然后是南湘,小说里最美丽,最无法捉摸的南湘。她与顾里的人生观恰巧是相悖的,她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纵情的活一次。爱恨都要带血,死活都要壮烈。这便有了席城与她那么多年的感情纠葛,她把少女的无数个第一次都给了他。上帝给了她一副美艳的皮囊,澄澈的迷人眼睛,招魂幡一般的乌黑靓丽的长发。她优雅的举止,她美丽的外表,她平和的性格一度让我认为她是整部小说里最美好纯洁的角色。但她隐藏了太多,似乎她从未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朋友面前。或许是因为家庭的困苦,对母亲的操劳;或许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席城对她的伤害。让她成为了“蛇蝎美人”。看电影版小时代时有这样一幕镜头:南湘穿着一袭华丽高贵的红色小礼服,黑直发烫成了波浪卷,少了从前的青涩,多了几分女人的妩媚。但她打开了手机,桌面上是四个人的合影。她哭了,是的,她靠在墙上,泪水从她完美精致的脸颊淌下。我知道,她爱他们。回来吧,从那个虚假的世界里回来吧!
林萧。小说中的女主角,故事以她的生活经历串联在一起。关于她不知道该怎样用语言去描绘,因为她真的太平凡了。
她跟现实中的普通人都有相似的地方,也确实是广大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她属于普通小康家庭中一员,没有顾里的高贵与华丽,没有唐宛如的天真活泼,没有南湘美艳的皮囊,它拥有寻常女生的经历和悲喜,拥有小女生的多愁善感,是许多女生青春时代的缩影。但这些已经足够了,足够让她散发自己的光芒了。
后记:小时代给我的感触很多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而是唐宛如大喊“冲啊”之后四个女生在车流中脱掉高跟鞋抱着几箱衣服为了南湘狂奔的瞬间。如果有一天你的人生中出现几个
这样的姐妹,也许她们没有顾里的奢侈南湘的美丽林萧的坚强唐宛如的可爱,但你能背得住她们的电话在难受的时候能靠着她们的肩膀哭泣,有能陪哭陪笑陪吵陪闹和随叫随到没有血缘却爱到骨子里的朋友 那么请你一定珍惜,最重要的事是友谊地久天长风风雨雨一起走过的姐妹真的不多这就是林萧 顾里 南湘 唐宛如 顾源 简溪 席城 宫洺 崇光 这就是小时代带给我们这个年龄最美丽的故事!
第五篇:小时代
《小时代》
---成长,青春,疼痛,自虐,殇...原来,青春总是这样---锥心的疼痛却不及后果。
并不只是我,我只是渺小时代中的一个而已。
惆怅的青春,叛逆的岁月。
---题记
翻开最新一期的《人物与时代》,封面的选题时《上海与香港,谁是未来经济的中心》。
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梦想;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个生硬冷漠的都会,留下他们的眼泪。
这是一个浩瀚的巨大时代。
这是一个匕首锋利的冷漠时代。
而我们躺在自己小小的被窝里,我们微茫的几乎什么都不是。---《小时代》
我看的名著并不多,因此,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名著都有他深刻的一面,看似平淡的书写里,却又见仁见智的灵魂。而我敢提笔写关于《小时代》的读后感,因为他并不是一本名著,所以我可以洋洋洒洒、不修篇幅地抒写仅仅我自己关于《小时代》一个世界的认识。
他所描绘的就是一个物质社会。而卧想谈的仅是小四疼痛的文字以及我通过《小时代》而剖析出的一种人生观。
作者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尚国际大都市伤害为背景,讲述了这个偌大城市里四个趴在被窝里渺小的小女生,不同人生观的成长经历。---她们的爱与恨、她们互相的关怀、她们彼此的愤怒、她们锥心的成长、她们疼痛的青春,以及她们叛逆的岁月...然而,不管经历了多少,他们之间始终有一根线在维系着,而那根线,就叫做友谊,叫做爱。
(这正是我苦苦追逐的青春)这个时代的巨轮,毫不留情地在我们身上碾过,在这个浮躁繁华的时代,我们每天或是匆匆碌碌或是静静的停下脚步。然而时代在向我们宣示,倘若你停下了脚步就别再想追上我。于是渺小的我们开始携着自己的小时代死死的追着大时代。
正如《小时代》里,在这个霓虹奢华、繁华璀璨的伤害城里,奢侈品的名字不断出现:LV、Prador、Doir...一切的一切,似乎让人沉醉其中。而他们正是这eddy中耀眼的一群。但其实他们也是最最普通的平凡人,在他们黄金的外衣里,也是一颗经营着爱情、背叛、争分的,早已疲惫的心。小说里互相调侃、嘲讽、打闹的四位女主角,也尽力的保护着她们快乐而又深沉的幸福。以为他们属于这个时代,他们始终逃不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离不了人性的懦弱与无助。所以活在《小时代》里的她们懂得如何取暖。
(这也是我想要的阳光温暖)
城市的黑暗在灯光里延续,最炫亮的地方正是黑暗的中心。霓虹炫亮的周围只是一种寂寞的颓废。这个貌似戏谑的《小时代》充满了冷酷、血腥、陷阱、悲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其实我们早已看透了这个时代,但渺小的我们却始终无法挣脱他黑暗的漩涡。
我并不是四爷迷,只能说是随波逐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身边很多人都喜欢看《小时代》。由于好奇,我想看看四爷爱如何抓住读者的心的。当合上《小时代》的那一瞬间,眼前仿佛依稀能考到那场大火。那么多的朋友,经过种种冰释前嫌的时候,这场火把一切都毁了。我终于发现,大概除了四爷,没有人可以很到这种程度。他让每个人都尽情的去爱、去恨,他让我们每个读者都随着书中的人物而喜怒哀乐。可是,却无一不例外的,结局不是死亡就是离别。(唐宛如对卫海的执着,顾里对顾源的“冷酷”,南湘对席城的念念不忘、对重光的泥足深陷,简溪对林萧的情欲...)他们的爱、恨、感动、伤怀,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现在,以及她们无线遥远的未来。
---那些鲜活的生命,终于被他扼杀。
然而,我却喜欢《小时代》这种虐到灰度的故事情节。也迷恋四爷唯美到、疼痛到心碎的言语。
在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四个主要任务中‘我最喜欢的是被林萧称为“女计算机”的顾里。正如四爷所描述的那样,顾里就像一台“高速度运转着的计算机”,而且是永远不会出现死机状态的那种。她像是:一条时刻“喷射着毒液的白蛇”,但却是对朋友绝对够义气的那种。我喜欢她永远那么帅气自信的站在人生舞台的任何一个角度里,他是耀眼的光芒,在颓败中依然灿烂辉煌。《小时代》让我明白:我们都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票友这宇宙尘埃和星河光芒,我们是比这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时代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样浓稠的黑暗里去,我们仅仅只是这个庞大时代的小小碎片,无论有多么起伏的剧情在我们身上上演,我们彼此拢聚、旋转、切割、重合、相互取暖...然而,不管经历多少,请记得冰冷的大时代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时代—那就是: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弥足珍贵的友情、以及我们疼痛糜烂的爱情。
郭敬明一贯的风格,灿烂到极致,然后落寞到极致。成长史一段锥心的疼痛,不记后果的那段,就叫青春。---《小时代》已经结束......【 现当代文学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