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最先接触到您,是因为一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时我在上小学,并不是狠了解它的含义,只是因为很多人说它好,而且,当时我对您也没有什么认识,只知道有一个弃医从文的文学战士,好像叫做鲁迅。但是,很快,我就学习了您的文章《少年闰土》。在学习的同时,我在想:闰土紫色的圆脸,项上的银圈,多么的活泼,在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闰土悄悄的接近了企图偷瓜的猹,手持铁叉用力一刺,却又被狡猾的猹给逃走了,又显得多么可爱!然而,多年之后的闰土,却变得了一个十分木讷的农民,与童年时的活泼可爱判若两人。
步入初中以来,我便了解了您,学了许多关于您的文章与生平。就目前学过的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满杂草的后院在您的眼里,是童年的乐园,但是,现在我们会觉得那百草园是荒凉无味的吧。但是,他记录了您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您对童年生活的向往,还是您在三味书屋的学习之余仅有的欢乐。
我敬仰您,在二十世纪勇敢地同日本抗争,用笔写出了令人振奋的文章,不会因为社会的压迫而放弃斗争。您不像战士那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您却以笔杆为武器,鼓励大家不要胆怯,不要退缩。
鲁迅先生,我以前看过您的一封信,是你写给一个大学生的回信,那种语气是多么温和,多么朴实和平易啊!跟读您的文章不同,许多人都说,与您交谈,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因为您和蔼可亲,并且很幽默,在笑声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此致
敬礼!
您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忠实读者
2016年3月29日
第二篇: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在这段时间对您学习了解之后,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
我们最早从乐趣满满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接触您,在《社戏》里面,我们看到您 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您把对“三一八”惨案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之情在《纪念刘和珍君》慷慨抒怀,《药》又表达了您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批判......现今我们又重点学习了您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感触颇多。
特殊的年代铸造了特殊的您,您虽然没有手拿刀枪在前沿阵地上冲锋,但是敌人却因您一篇篇犀利文章而闻风丧胆,因此,您手中的笔,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刃。所以您是文学家,您更是革命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精神的高扬旗帜。
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深切追忆您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弃医从文,却要写些剔骨的词,让当局政府追究你,像林语堂一样多好,一部《京华烟云》拍成了44集的电视剧,火的不得了;像琼瑶一样多好,一部《情深深雨蒙蒙》让半个中国的少男少女们哭红了眼睛。那么多优秀的传世作品,那么多经典个性的人物,却鲜少在荧屏出现。我想着是您才华太高,无人敢动。用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可是先生呀,您甘愿去做孺子牛去哺乳的国民,恐怕会让您深深失望了呦。他们的愚昧依旧,现如今,他们的愚昧未改,却多了分刻薄、多了分恶毒。如果您早就知道了一切,先生,您还会不会选择弃医从文?选择这条让您寂寞而痛苦的道路?
此致
一个崇拜您的读者
2012年12月20日
第三篇:给鲁迅的一封信
给鲁迅的一封信
鲁迅先生: 您知道吗?春风吹走了冬天,吹绿了树叶,吹化了冰河,顺便把我们快乐的童年也吹灭了。
您的文章一直伴随着我来到初中,从《少年闰土》到《社戏》无时无刻都讲述着您童年之时的乐趣。而现在我们的乐趣几乎为“0”。闰土给您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而我们现在连家门都出不去,更别说这些了。十几个人月夜行船去看戏?月下归航偷豆吃?不可能,船在港口,而且月夜之下,社会乱,家长不放心。社会就是下棋者,而我们是那个棋子,任社会摆布。
春天去踏青?妄想,安全谁来负责,再说了,中国现在的“杀手”——考试。力大无穷,每时每刻都需要它来当裁判,又有谁来抵御它呢!
真的,现在,科技发达了,连衣服都从网上买。游戏变少了,虚拟的东西倒是不少。新社会代替了旧社会,我们已经想象不到您的那时快乐了,也许那些只是一堆残想,摇曳在远方,不再回来。
如果,现在那些游戏还存在,恐怕我们也就没那么压迫性了。憧憬,向往,您的文章中字里行间都让我们羡慕不已,但不知道那些对于您是不是美好的,反正,现在只能跟着社会走了。唯有社会,才能使人成功;唯有成功,才能像您那样富足起来;唯有富足,才能享受。社会就是这样,虽然和平,但都在暗中作对。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请社会不要扼杀我们的童年。但是,如果社会不听你的,恐怕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其实花的幽寂,就是缺少快乐的雨露。而那快乐的雨露只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站在社会的头上,这样才可以找回我梦幻的童年,冰封的记忆,残留着邂逅的回忆,只能用这温暖的钥匙打开。
第四篇: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作家,初中语文课本上收录了他的多篇作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风筝》、《藤野先生》、《孔乙己》、《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他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议论文,因为时空跨度较大,初中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学生往往不爱学鲁迅的作品,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读鲁迅作品时是这样做的:
1、了解鲁迅生平。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鲁迅的生平资料,从出生的家庭环境到他的老师,他的求学经历,思想变化的等,力求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2、了解那段历史。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力求把鲁迅放在时代大环境中来认识。
3、要求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及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忆鲁迅》……
4、并把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定为“鲁迅专题”,坚持每天让一名同学演讲有关鲁迅的事迹,时间大约为半个多学期。
5、利用双休日上网查询资料,并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份“让我们走近鲁迅”的语文板报。
6、举行有关鲁迅思想的辩论会。例如鲁迅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7、动笔写作。让学生写一篇《我读鲁迅》的读后感。
第五篇: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
一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阅览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新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
2、齐声朗读全文的中心句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1、给课文每一部分加小标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沉痛悼念、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2、研读第一段。(出示课件)
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汇集到上海来。……(选自《悼念鲁迅》 巴金)
①师: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我”而去了,小小年纪的“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有点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2:“我”感万分的悲痛:“……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师:鲁迅先生的逝世震惊了全中国,从“数不清的挽联”花圈,“来来往往吊唁的人”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3、品赏交流“趣谈水浒”
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鲁迅把对孩于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念和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相结合的思想。
我们就从趣谈水浒这件事,深刻领会鲁迅先生对孩子的关爱情吧!①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趣谈水浒(出示课件)
②师:“我”是怎样读《水浒》,又是怎样交流《水浒》的?
生:读《水浒传》,囫囵吞枣;谈《水浒传》,张冠李戴。重点理解: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③师:“我”读《水浒》囫囵吞枣,谈《水浒》张冠李戴。伯父是怎样批评“我”的呢? 生:伯父并没有直接的“训斥”我,而用幽默的语言、婉转的语气批评“我”读书马虎
④重点理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4、品读“笑谈碰壁”
⑴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伯父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有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鲁迅《碰壁之后》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交流中只要能说出大致意思就应给予肯定。)
⑵师:谈“碰壁”与表现伯父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有什么联系? 重点指导: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斗争,赢得劳苦大众的尊敬和爱戴。齐读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品味“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
再次朗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师:如果说“趣谈水浒”表现的是伯父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的话,那么,课文还写了鲁迅先生对哪些人关爱?
生:课文的第四部分写的是对普通车夫的真切关爱。
生:课文的第五部分通过女佣的回忆,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的女佣人的爱。⑴课件出示第18自然段。指名朗读第18节。
找出第18节中的动词,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鲁迅先生对车夫的关心。(扶、半跪、拿、洗、敷、扎)
⑵感悟第22节鲁迅严肃的表情。——“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师:同学们,在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下,内心会想到些什么呢?是什么让先生半天没有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伯父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满怀一颗同情心,她“清清楚楚”看到的是伯父的那颗慈爱心和现实社会的痛心。现在,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前来吊唁的人群中,也许就有那位车夫或更多的车夫。
⑶齐读第23自然段。合作学习、交流: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一是鲁迅病得非常厉害还半夜三更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为自己想得少);二是常劝女佣阿三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为别人想得多)
⑷师:女佣阿三是一个失业工人的妻子。你能想象一下,作为穷苦人民代表之一的阿三,面对鲁迅的遗容时会说些什么?此时,阿三回忆鲁迅生前的事情时心情、表情是怎样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请大家说一说,第一段与后面四段音间的关系。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2、师: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的?
点拨:选取具体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矗立于我们的心中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1、深入阅读“阅读链接”(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附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
深切怀念——深受爱戴
趣谈水浒——关心孩子 为自己想得少 崇敬
笑谈碰壁——憎恨敌人 为别人想得多 怀念
救助车夫 同情人民
关心女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