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世才华横溢人格魅力无穷———论屈原之奇

时间:2019-05-15 09:2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卓世才华横溢人格魅力无穷———论屈原之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卓世才华横溢人格魅力无穷———论屈原之奇》。

第一篇:卓世才华横溢人格魅力无穷———论屈原之奇

卓世才华横溢人格魅力无穷———论屈原之奇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8 9:59:34 点击:10 各诸侯国纷争、战乱不止的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屈原。屈原是一个奇人,拥有着神奇的出生年月和极端的死亡方式,他好奇服,秉奇性,有奇情,拥奇思;屈原更是一个奇才,其诗文犹如一朵朵美丽芬芳的奇葩。他作奇诗《离骚》,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著奇文,写出了“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天问》和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橘颂》。

一、奇人屈原———犹如一棵参天奇树 1. 神奇的出生

屈原出生于大约公元前340 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在古人来看是很吉祥的日子,出生在这天的男子是可以做巫师的,出生之时,彩虹贯顶。按古代历法,屈原恰好“得阴阳之正中”,几乎可以说屈原中正的品行是上天赐予的。高贵的出身,吉祥的生辰,使屈原也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他在《离骚》中说: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父亲给他取名为“正则”、“灵均”,是希望他上能正直法君,下能均调养民,成王佐之才,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

屈原不仅是一块天生的美玉,而且在后天又特别注重自身的修炼,他积极培养自己美好的品性,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2. 好奇服

屈原对美有着独特的爱好和追求,为了突出自己的外美和内才,他坚持不懈地穿奇异美丽飘逸的服饰。《离骚》中: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诗句塑造了一个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屈原用荷叶制成美衣,以莲花配成秀丽装饰。众小人不知其美行美德,总嘲笑他不合市俗规矩。屈原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明确表达了自己无怨无悔的品行。屈原借自己对“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种“奇服”的描写,间接表明了自己决不放弃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洁身自好的操守、特立不群的个性。《涉江》中,屈原开篇就用比喻、象征和衬托手法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这些“奇服”、“长铗”、“切云”之“冠”、“明月”、“宝璐”等,既是与众不同的服饰装扮,更是自己高尚的品德与才能的象征。蒋骥说: “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因为个人的挫折,也不因为年龄的衰落,或者因为自己的标新立异而成为众矢之的,从而改变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自己的高行洁志不仅不为世人所理解,甚至遭受打击、遇到流放,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独和伤感,但他决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希望楚国强盛的想法始终没有减弱,为楚国进步的努力从没有放弃过。

3. 秉奇性

屈原秉持耿介刚正、光明磊落、独立不迁的性格。他独立耿介,决不随俗逐流,即使“时俗”、“工巧”、“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而“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愿“溘死以流亡”,“不忍为此态”。

他想到“鸷鸟不群”、“伍子逢殃”、“比干菹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自前世而皆然,自己要坚持高洁的品性,自然会受到小人的嫉妒、排挤、中伤。在《橘颂》中,屈原以橘自喻,表明自己“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深固难徙”的本性。《渔父》中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即使遭诽谤、被疏远、遇放逐,也决不能使屈原稍稍改变心性,折节屈从。要在楚国那样污浊的环境中,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高洁刚正的情操,只有屈原这样秉持着奇特性情的人才能做到。为此,司马迁高度赞扬屈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 有奇情

屈原的情感执着、专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无可比拟、令人惊奇的爱国爱民之情。他“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使他宁死也不忍去国离乡。屈原所在的战国后期,能人志士为求立身扬名、富贵显达,往往不问国家不管立场,易国易君而事的人比比皆是,纵横家苏秦、张仪等就是典型的例子。面对自己遭谗被疏遇逐的命运,面对楚国昏君奸臣当道的黑暗现实,屈原慨叹“美人迟暮”,忧愁“怀才不遇”,惶恐“修名不立”。他曾经想过离开楚国,去愿意接纳自己的其他国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施展自己的才华本领,以他的内美外才,不愁没有用武之地。《离骚》中,极度苦闷彷徨的屈原向古代神巫请教出路,神巫指点他: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劝他远走他乡。他决定离国出走,另寻明君。可是当他驾飞龙,乘瑶车,翱翔于天际,准备去国远走他乡之时,“忽临睨夫旧乡”,故国之恋,故乡之思,故民之爱,那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瞬间击败了他所有其他愿望,无论如何,再也不想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对人生道路的痛苦思索和艰难抉择,突出了他对楚国执着、专

一、出奇的挚爱之情。

屈原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情苦难中的人民,个人的荣辱得失、名利富贵,四极之大、八荒之美,与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相比,都不值一提。即使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即使才华湮没岁月老去,他也惟愿身死楚国。这种强烈而奇特的情感,在当时不为人理解,却被后人一次次颂扬。

5. 拥奇思

(1)政治理想: “美政”

在政治思想上,屈原拥护改革,反对倒退。他向往天下统一,关心民生疾苦,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讲“规矩”,循“绳墨”,精心为楚怀王草拟《宪令》;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反对旧贵族把持朝政;主张“修明法度”,加强法制,“循绳墨而不颇”,坚持“德治、法治”并行。在《离骚》、《九章》、《惜诵》等诗歌作品中抨击腐朽没落的楚国贵族集团不遵守法度的行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九章·惜往日》)“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怀沙》)“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惜诵》)在大变革的战国时代,屈原是站在时代潮流前头“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家。

(2)文学作品中的奇思妙想

屈原以深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把黑暗现实重压下的种种思想感情,在“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通过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新奇而贴切的比兴、出奇而大胆的夸张、神奇而玄妙的神话,在作品中营造了一个个激荡人心的奇异浪漫的世界。这个世界中,诗人卓然不群,乘宝车、驾飞龙,上天入地;人神相恋或失恋;美人香草、芬芳动人;风云雷电、鸾鸟凤凰、俱可驾驭;仙灵降临、神巫占卜;情景奇异,境界迷离,场面雄壮,超越时空,充满了神秘的象征,深沉的寓意,色彩艳丽浓烈,形象奇特瑰丽,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对于旧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

思想对于人们所尊奉的“天命”,屈原却在《天问》中大胆提出了诘问和质疑: “授殷天下,其德何施? 及成乃亡,其罪伊何?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雷开何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对于人们向往的天国、神境,屈原却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在《离骚》中,屈原明确否定了“天国”的光明、“上帝”的贤圣: 天国“时暧暧其将罢兮”,并非是“光明”的所在;上帝也一样任用小人,“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冰清玉洁的宓妃,也在“日康娱以淫游”? 现实的世界还未出现理想乐土,“天国”也充满了嫉妒、倾轧,如雄鸡的“佻巧”、鸩鸟的谗言。屈原不肯“为尊者讳”,谴责夏启荒淫无道,指责周昭、穆王贪婪无度,不顾国事,斥责楚怀王昏聩不明,贤愚不分。

6. 极端的死亡方式

公元前278 年,楚国的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遭殃,被迫流亡,屈原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决心一死以唤醒君王的最后觉悟,于是抱石自沉汨罗江,选择了一种悲壮的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为了防止屈原的遗体被鱼吃,当地百姓向江中投下粽子喂鱼,后来,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吃煮蛋、划龙舟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端午节的来源。屈原死了,但屈原的精神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二、奇才屈原———其诗文犹如一朵朵美丽芬芳的奇葩 1. 开浪漫主义诗歌先河

屈原的骚体诗代表作《离骚》,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屈原在《离骚》等诗歌中运用多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如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玄妙的神话等,使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营造了奇伟瑰丽的意境,塑造了非凡奇特的形象,充满了激荡人心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热烈的感情,不懈的斗志,纯洁、高大、完美的抒情主人公。《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神游时,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月神望舒、风神飞廉、雷神丰隆、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帝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诸神的殷勤神态,跃然纸上。《九歌》十一篇,通过丰富优美的想象,塑造了一批美丽动人的鬼神艺术形象,其中东皇太一(天帝)、云中君(云神)、东君(太阳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是天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是自然神。这些神多是极美的形象,他们崇高伟大,是超人间的神,但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又可相爱相恋,神具有人的体态、性格、感情。屈原把他炽烈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他奇丽的想象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个浪漫奇异的文学世界,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2. 作奇诗———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

深刻的社会矛盾,悲惨的个人遭遇,激荡起屈原内心的巨大忧愤,产生出藉诗歌一吐而后快的强烈冲动。他借助诗歌这种形式写下了许多诗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报国无门的心灵悲痛。其代表作《离骚》堪称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奇诗,无论是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特点,都精深独到,无以伦比。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 “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骚体诗(楚辞)的出现

屈原的《离骚》代表着一种崭新的诗歌体裁的出现,其后的《九歌》、《九章》、《天问》更充实和完善了这一体裁,后人称为“骚体诗”,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屈原、宋玉等所作骚体诗,命名为《楚辞》。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即楚辞,具有浓郁的楚地特色。屈原充分借鉴并改造楚地地方文化如巫歌巫舞的语言和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章法灵活多变、音节抑扬顿挫的“骚体诗”。宋代黄伯思在其《校定楚辞序》中说: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离骚》之后,以《诗经》为代表的“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骚”并称为“风骚”,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2)《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从诗人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贪婪成性、结党营私、争权夺势,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美政”理想而与一切丑恶事物顽强斗争的精神;倾吐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与人民同疾苦、共患难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了他热爱光明、憎恶黑暗的高尚峻洁的人格。《离骚》是一首有着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的抒情诗,是一首具有深刻的现实性的浪漫主义作品。

(3)篇章结构和语言形式

从结构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屈原的作品一改《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将诗歌扩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 多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屈原其他的诗歌《九歌》、《九章》、《天问》等也都是散文诗式的长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以《离骚》为代表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长短错落相间的句式;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大量使用感叹词和双声、叠韵,一唱三叹。

(4)艺术表现手法之奇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手法,使用飞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玄妙的神话来驰骋自己的理想。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离骚》之奇首先表现在运用了大量的大胆的丰富的超现实想象。《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为寻求真理,在人间无路,就上天求索。他驾着玉虬,乘着鸾凤,凌风而上。让太阳按节缓行,令虬马咸池饮水,月神开路,风神紧随,雷神禀告情况,云霓聚集周围。漫游中,逢女媭,访灵氛,问巫咸,看简狄,访二姚,求佚女,会见了许多天神地袛。诗人的想象空间广阔,想象新奇壮丽,在曲折离奇、五彩缤纷、奇幻绚丽的神话境界中融入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极度的苦闷和不懈的追求。

《离骚》之奇还表现在它创造性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意象。屈原受楚地民间文化的启示,将这两种意象用于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美人意象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诗人自喻,用美人象征个人的高洁,二是以美人比喻君王。其中最集中的表现是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男女婚约的变化比喻君臣关系的改变,既形象生动,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香草意象也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二是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如“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离骚》把《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发展成为具有完整形象与喻意相对稳定的比兴象征艺术,使其诗歌呈现出雄奇瑰丽、异采多姿的面貌。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说: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比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配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3. 著奇文———《天问》、《橘颂》(1)“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天问》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全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圣贤吉凶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天问》之奇,首先指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天问》全部由问句构成,屈原在其中提出了173 个问题,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发出了各种奇思妙想的疑问。其次指作品的构思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了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常的想象力。

他对天命表示怀疑;他对天国提出质疑;他对天帝发出疑问;他对人君表示责问;他对那个时代尚未解决的问题表示他的怀疑并发问;对一些问题,他明知故问;他对许多历史问题提问;他对自然提问;他怀疑传说;他质疑传统;„„《天问》以其新奇的艺术手法、精深的内容,从而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至奇之作。

在语言方面,《天问》与屈原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它不用“兮”字,也没用“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间以三、五、六、七言,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在修辞手法上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却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橘颂》

《九章·橘颂》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全诗可分两部分,前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后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诗人采用四言形式,全篇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不同方面刻画和赞扬橘树,塑造了橘树美好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但橘树有着奇特的习性: 橘树生长于南方,结出的果实甘美可口,若将它迁徙种植在北地,结出的果实就又苦又涩。这也就是《晏子春秋》所记载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屈原有感于橘树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联想到自己眷恋故土、热爱故乡、坚贞不渝的爱国品质,在他遭谗遇疏被逐时,看着楚地郁郁葱葱的橘树,感受着橘树的品性,思考着自己的遭遇和气节,便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橘颂》这首咏物名作。屈原运用类比联想,将橘树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热烈赞美了橘树“苏世独立,横而不迁”的节操,借物咏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南国的橘树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留恋故土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橘颂》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而屈原便因此成为千古“咏物之祖”。

三、结语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曾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1953 年,文化巨匠屈原、但丁、莎士比亚、哥白尼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2000 多年之后,屈原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也向全世界人民播撒着爱国爱民、独立自强的精神种子。参考文献: [1]高华平. 屈原“美政”思想与楚国的诸子学[J]. 文学,2010(2).

[2]赵逵夫. 屈原的名、字与《渔父》《卜居》的作者、作时、作地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2009(1).

[3]姚小鸥. 离别之痛: 《离骚》的意旨与篇题[J]. 文史哲,2007(4).

[4]蔡伟. 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5]潘伟利,孙雅琦. 屈原不离楚原因新考[J]. 怀化学院学报,2015(6).

[6]方崇婧,徐柏青.《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及其与楚文化的关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4(2).

第二篇:欧洲之旅——奥地利之施华洛世奇水晶作文100字

欧洲之旅——奥地利之施华洛世奇水晶作文100字

那天,我们在德国滴滴斯湖旁边随意逛商店,发现了很漂亮的水晶装饰品,那正是施华洛世奇的。导游说,我们可以到奥地利施华洛世奇的总店去购买,那里也许会有更多的款式。黄金小屋顶正对着那一条街就是施华洛世奇在茵斯布鲁克的总店,我们进去参观选购。里面种种人工打造的精致饰品让我赞叹不已,特别是项链,音符状的、心形的、天鹅形的、高音谱号形的,令人目不暇接。还有挂着的耳环,有垂吊的、有耳钉,还有圆圈似的耳环,长的有15厘米,摸起来也很舒服。

第三篇:论李贺诗歌艺术的奇瑰之美 - 盐城市教育学会首页

论李贺诗歌艺术的奇瑰之美

阜宁第一高级中学赵金平

[摘要] 中唐诗人李贺的诗歌是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从艺术特色角度研究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成果较多。本文主要从“奇瑰之美”的角度揭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因而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李贺诗歌的“奇美”特征作较为全面的探索,包括构思想象奇巧奇特、审美意象奇瑰奇异、诗歌意境奇幻奇崛、语言艺术奇丽奇艳四个方面。文章中,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广泛举例,论证观点。

[关键词] 李贺奇瑰之美构思想象审美意象诗歌意境语言艺术

一般说来,一个有生命力、有独创精神的诗人,正如出色的歌唱家一样,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特歌喉,不管唱出来的声音是嘹亮或低沉,到底是自己的音调,是别人的喉咙唱不出来的。李贺正是这样具有自己独特声音的人。对李贺的诗歌,杜牧曾指出:“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侈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秋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这段评语,虽有形容,却也道着;虽有夸张,却也不谀。李贺的诗歌异军突起,别开生面。他自己走着自己的路,自己唱着自己的调子,在诗歌艺术上追求奇瑰之美:奇思异想,奇形异态,变幻多姿,佳局琳琅,妙语惊人。

翻开李贺的诗集,他那种奇美的艺术特征扑面而来:构思想象,奇巧奇特;审美意象,奇瑰奇异;诗歌意境,奇幻奇崛;语言艺术,奇丽奇艳。

一、构思想象,奇巧奇特

艺术创造离不开想象,浪漫主义诗歌创造更是视想象为基本要素。李贺的诗歌较难读懂,读懂后又深感意味无穷的一个关键处便是构思想象,奇巧奇特。

一方面,表现在奇思异想方面。可以说,李贺诗歌以其奇特丰富的想象,把人们带如幽奇神秘、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在他的诗歌中,天上地下、仙境人间、日月星辰、山川景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无不受他 1

派遣驱使。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1)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的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2)李贺创作诗歌,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总是画面气象万千、新意迭出。

如《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叫素女怨,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露泣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短短的十四句诗中,李贺驰骋想象,飞动神思,淋漓尽致地赞美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卓越艺术才能和惊人艺术效果:它声如鸾凤,响遏行云,勾引起素女愁思绵绵,触动得湘娥凄然泪下;它,清脆如昆山玉碎那样悦耳,柔和如凤凰歌唱那样动听,低回似芙蓉哭泣,欢快似香兰含笑;它,使京城寒冷气候骤然变得暖和起来,使水里的鱼蛟也为之手舞足蹈;它,使女娲补在天上的炼石也被惊破,出现漏洞,引来了一场秋雨,十月宫吴刚倚着桂树听得入神,忘了睡觉。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神奇谲怪,意味无穷,表现了李贺千汇万状、丰富多彩的想象力。

几局诗中,想象最为出色的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的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掌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场秋雨,这样的想象就新奇了。还有“教神妪”,若按照一般思维模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一般了。再如用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哭。”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想象真是十分奇特了。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李贺独特惊人的想象力以及它带给读者的神妙感受,当然,李贺诗歌构思想象的奇巧奇特,除了体现在奇思妙想上之外,还体现在诗境的跳跃度方面。

如《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是一首游仙诗。诗人通过梦游月宫以及从天上俯视人间的情景,抒发了人

世沧桑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在现实社会里寻觅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

诗歌前四句写天上——梦游月宫。

一、二句由月光移动联想“云楼半开”,又由月光斜射联想到“壁斜白”,细致得体。

三、四句写明月如轮,轮能转动,因此联想到“玉轮轧露”,把云团都弄湿可。诗人在桂花飘香的小路上,遇到了身佩鸾佩的仙女,浪漫色彩极浓。

后四句写地下,转换角度。

五、六句写沧桑之感,世间千变万化就像骏马迅速飞奔一样,寄予了诗人对世事变幻不定的感慨,七、八句更作进一步联想:从天上看整个中国不过像九点烟尘,而大海也不过像倾倒在杯中的一杯水罢了,想象极为奇特。

全诗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忽而仰望,忽而俯视,角度变换,时空跳跃,既符合梦的特征,又展示了李贺不羁的才气。

李贺诗歌的跨越度不仅体现在整首诗中,就是在一句诗歌当中,他也能造成节奏与语意上的陡转。如《恼公》中的饿诗句:“歌声春草露。”乍一看去,歌声和春草露两个似乎不相干的东西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确实令人费解。但我们可以细细顺着诗人联想的线索来推寻:把歌声比作珠子声,是第一层(白居易《琵琶行》即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然后又由珠子联想到露珠,是第二层;最后,才将光洁晶莹、圆润自如的事物特性和歌声联系起来。这样几经曲折,巧运心机,借助想象,不但沟通了不同形象之间的联系,突出了最能代表描写对象本质的特性,而且不落俗套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功力。

二、审美意象,奇瑰奇异

诗歌创作是一种艰苦而兴奋的精神活动过程,所谓“夫神思方运,万途京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文心·神思》)。”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是千意万象随着灵感的出发而奔腾舒卷于胸臆之间;而蕴含丰富的意象,则是诗人真实的感觉及情绪的流露。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正是大胆地把自身独特感受的形象直接表现在诗中,使意象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诗歌意象奇瑰奇异。《新唐书》中如此描述李贺:“每旦日出,骑若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过亦不甚省。”这段话恰可说明诗人是要使自己沉入创作的激情和冲动里,从意象中寻求真切而独特的主观感受并加以表现,从而赋予意象奇瑰奇异之美。

如《残丝曲》: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绿鬓少年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这首诗歌描写青年男女在暮春中宴游,诗歌仅八句,就接连用了黄莺、黄蜂、浓绿的杨柳、青色的榆钱、粉红的落花、绿鬓的少年、金钗女子,还有青白色的虎、琥珀色的酒,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意象奇瑰的行乐图。

还有一些诗歌,李贺在开篇就展现奇瑰的意象,“先色夺人”。如《还自会稽歌》开篇:“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殿梁。”《竹》开篇:“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开篇:“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送沈亚之歌》开篇:“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咏怀二首》(其一)开篇:“长卿怀茂陵,绿草垂金井。”《大堤曲》开篇:“妾家住横塘,绿纱满桂香。”《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开篇:“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屏风曲》开篇:“蝴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鸭绿琉璃钱。”《三月过行宕》开篇:“渠水红蘩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贵主征行乐》开篇:“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秦宫诗》开篇:“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龙夜吟》开篇:“鬈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昆仑使者》开篇:“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这些诗句令人一展卷顿时视境豁亮,眼境清明,诗歌意象之奇瑰之美,使人宛如置身于珠宫贝阙之中,七宝楼台之内,让人目眩神摇,应接不暇。

当然,除了奇瑰意象之外,李贺诗中奇异意象也是俯拾皆是。在李贺传世的而百四十多首诗歌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诡谲和罕见的事物为意象的,如“瓦棺篆鼎,荒国侈殿”,如“牛鬼蛇神”、“衰火坟茔”。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黑、紫、绿”等表现浓烈色彩的形容词,见到如“玻璃、铜骨”等冷硬的名词,见到如“死、血、泣、哭、愁”等字眼,以及具有刚决、狞恶等性质的词语。由此构成的李贺诗歌的意象便可见一斑了。如《长平箭头歌》写一久埋于地下沾有人血的古铜箭头是“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箭头黑处如“漆灰”,白处如“骨末”,红处如“丹砂”,而“凄凄骨血”,经蚀竟然生出班驳的“铜花”,这些恐怖奇异意象的组合,使人不寒而栗。

此外,李贺的诗歌在表达常见主题时擅长用独特离奇的意象。例如写酷暑,李贺不提毒热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人群,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这两个意象:“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罗浮山人与葛篇》)蛇铜因为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越来越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黏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那么,洞里的蛇是怎样的窒息难受,就可想而知了。江里的鱼热得无可奈何,直立起来,仿佛想逃离那滚热的江水似的。它不吃东西,嘴里最衔着沙粒,那显然是它烦躁不安乱窜乱咬的结果。洞堂和江水本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炙热如此,其他地方就不言而喻了。毒雾浓凝的蛇洞和衔沙而立的江鱼,恐怕谁都没有见过。但诗人刻画的饿特殊意象,却能清晰得显现在读者眼前,并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染力——使人感到窒闷,如同自己在忍受着暑热的煎熬。如此不寻常的意象,恐怕也只有李贺这样的“怪才”才想的到吧。

三、诗歌意境,奇幻奇崛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李贺的诗歌以奇幻奇崛的意境取胜,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惚,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李贺虚荒诞幻的诗歌境界,尤其让人望之“灵魂出窍,物我皆忘,一直奔向茫茫无限。”

例如诗人那首著名的《苏小小墓》,这是一组用外表上不相连属的意象组成的诗篇:幽兰、露珠、烟花、芳草、青松、春风、流水、彩车、翠竹、西陵、风雨。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一中奇幻的境界。又如《感讽》中的“月午树立影,一山惟白晓,漆炬迎新人,幽旷萤火扰扰。”则塑造了一个更为阴冷奇崛的幽灵世界。再看他的《北风寒》:“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蒙天,争营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著名古诗词学者周啸天先生对之发出这样的惊叹:他把读者带进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那里天上墨的,地是亮的,宛如一座神秘的水晶王宫„„。这种诗歌意境,真是奇幻又奇崛。

四、语言艺术,奇丽奇艳

李贺的诗歌在语言上可以追求,不断锤炼,铸造出了独特的诗歌语言。他的语言艺术不同于白居易的通俗,也不似李白的清新飘逸;不同于王维、孟浩然的淡雅清秀,也不似韩愈、孟郊的硬瘦。(3)前人说李贺的诗歌,“从来琢句之妙,无有过于长吉者。”(黎简语,见叶葱奇《李贺诗集》)“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琢,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出也。”(叶衍兰语,见叶葱奇《李贺诗集》)这些评价

不免有夸张、溢美之处,但却也道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那就是李贺的诗歌不拾人牙慧,不蹈常袭故。概括地说,他的诗歌语言具有奇丽奇艳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李贺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中看到语言艺术的特点。如“桃花乱落如红雨”、“飞香走红满天春”、“踏天磨刀割紫云”、“甲光向日金鳞开”等等,语言色香特异,新奇浓艳。李贺的艺术语言不是一般地注重语言的色彩性,而且着意去把色彩抹得浓浓的。他的诗歌语言中的色彩不是水气氤氲的水彩画色彩,也不是浓厚的油画色彩,更不是淋漓落墨的国画色彩,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他的诗歌语言色彩就像我国鎏金绘彩的磨漆画的色彩,看上去色彩缤纷、艳丽夺目。如《雁门太守行》诗中,黑、金、燕脂、紫、红、白、黄等色彩跳入了人们的眼帘,这些色彩是那么厚重、丰富,可见李贺的语言着色浓艳华丽。

李贺在诗歌语言上,不仅着意涂抹浓艳的色彩,而且还努力追求新鲜奇特的用语,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如“天河”,一般人称为“银河”、“银汉”,他却创造出“银浦”、“云渚”、“天江”、“别浦”等代词;花,一般以“红”代之,他创造出“冷红”、“愁红”、“堕红”、“老红”;草,一般以“绿”代之,他创造出“寒绿”、“颓绿”、“细绿”、“浓绿”、“静绿”。从声、色、情、态方面,给人以实感。

“有情芍药含春泪”是宋代诗人秦观《春日》中的名句,我们可以拿它和李贺《南山田中行》中的“冷红泣露娇啼色”加以比较,更可以看出李贺诗歌语言的精彩。秦观写的是经雨芍药,李贺写的是带露的秋花,描写的对象相似,都是以人拟花,用的手法相同。《春日》一诗,绮丽清新,自具特色,不失为一篇佳作。不过从语言的表达来看,李贺的诗句更为精彩。“冷红泣露娇啼色”,说“娇啼”则“有情”自现;“泣露”是写花朵上晶莹的露珠,像啼眼里闪动着的泪水,“含泪”就不用明说了。花是红的,妇女面颊涂有脂粉,也是红的饿,因而古人诗歌中往往把泪水说成“红泪”。“娇啼色”的“色”是从上面的“红”字生发出来的。“冷红”的“冷”字,对花来说,是秋天气氛的渲染,对人来说,是悲凉心情的写照。在这七字一句的诗中,可以说字字都经过了斟酌推敲,每个字都发挥了自己的最大作用,体现了李贺诗歌语言新奇浓丽的特色。

而通感手法的运用,更使李贺诗歌的语言达到相当的高度,也在更深层次上凸现了语言之奇的特色。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冷红”,以触觉写视觉,“娇啼色”,以听觉写视觉。短短一句七言诗,通感手法连用两次。再如“东关酸风射眸子”(《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人将日常生活中只有味觉才能品

尝得出的“酸”味,用来形容铜人离开汉宫时,迎面吹来的使人眼睛发酸落泪的凄凉之风,更加烘托出金铜仙人被搬迁时对故居的留恋和对武帝的眷恋之情。

当然,通感手法的运用在我过古代诗歌中并非李贺所独有。杜甫、王维等都有佳句。但与李贺相比,都极其有限。我们拿李贺的《听颖师弹琴歌》和韩愈的《听颖师》来做个比较。韩愈虽然运用了“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琴声的高扬远逸,但只是夹在直接描摹乐声的句子中偶一为之,且所用形象也是人们所习惯的,比喻意味较强。而李贺则并不直接摹写乐声,只是突出强调听乐时和听乐后不时激起的幽忽激楚、飘渺清肃的主观感受。全诗十六句,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状其幽忽之乐感;“蜀国弦中双凤语”,状其和缓之乐感;“芙蓉叶落秋鸾离”,状其凌切之乐感;“越王夜起游天姥”,状其高卓之乐感;“暗佩清臣敲水玉”,状其清肃之乐感;“渡海娥眉骑白鹿”,状其飘渺之乐感;“谁看挟剑赴长桥”,状其激烈之乐感;“水看浸发题春竹”,状其纵横之乐感。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和想象余地,使读者得以调动视觉器官,通过各种奇瑰的意象和诗人一起欣赏音乐,体会和建立诗人听乐时的那种独特感受。

李贺这种“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妙法,更加突出了他深厚独到的艺术功力。

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只活了二十七岁的李贺在唐代诗国的星空上一闪而过,时间虽然短暂,然而他却在诗国繁星闪耀的苍穹上,划下了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强烈光弧。“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以其不同凡响的歌唱,在唐代中期的诗坛上占有他独特的、不可动摇的艺术地位。他的诗歌主要不是在内容的深厚上获得人们的称许,而是在艺术上以其特异的光泽使人们赞誉不已。本文所详述的李贺诗歌的奇瑰之美,正是他对文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正如宋代大诗论家严羽所说:“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谲,天地间自久此体不得。”

总之,李贺的诗歌艺术,在构思想象、审美意象、诗歌意境、语言艺术方面都有不凡的饿建树,实为一代之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语见张福庆著《唐诗美学探索》华文出版社第298页

(2)马克思语见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3)《李贺诗歌赏析》梁超然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8页

下载卓世才华横溢人格魅力无穷———论屈原之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卓世才华横溢人格魅力无穷———论屈原之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