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知识讲座[范文]
心理健康辅导知识讲座
(一)一、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要适应如此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些只有通过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现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全面的整体的生成,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成分,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2、年龄特点的需要。
小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教育都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如: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以及问题行为等,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中能够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将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和行为,并有益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两条主线、一个氛围和两个结合。
●两条主线:
1、个别辅导:分为两种形式:(1)在辅导室中一对一进行辅导;(2)班主任随班个案跟踪辅导。
2、团体辅导:也分为两种:(1)班级团体辅导;(2)小组团体辅导。●一个氛围: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包括:
(1)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老师要和班主任做好沟通。但心理辅导老师要把握好保密的范围、时限,哪些要保密,哪些可以不保密,哪些可以共同保密。)
(2)学科老师参与。(这一点和大家都有关系,我讲得稍微具体一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任课老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智育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心理学理论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心理教育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理教育只用一堂课是达不到目的的,而应该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光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通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学科的质量和效益。每位教师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重课堂心理环境的改善。这种心理环境的改善,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建构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应是一种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
系是不平等的,是“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至“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怎么能健康地发展呢?其次,改善心理环境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多半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占了很大的比重,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工具性极强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兴趣、情感、积极性都不可能得到激发。只有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将这些“告诉式”、“指令性”语言转换为“协商性”、“激励性”语言,将语言交往由“物性”转向“人性”,才能使语言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职员和工作人员参与。(绝对不能和学生吵架)
(4)家长参与。(两头抓好:课堂、家庭。因为家庭是学生问题的根源所在)
●两个结合:
1、德育工作与心育结合。(生活德育主张:学生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学校德育应努力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努力改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于实践;努力改革教育评价,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生活德育认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心理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这就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了起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同时,通过心理辅导为德育扫除心理上的障碍。)
2、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三、优化和营造开展心理辅导的环境和氛围。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环境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因为它可以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心灵感染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
1、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当这样一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育行为时,那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2、以活动促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有着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基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活动的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感悟、体验、认识、践行、收获。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3、进行个别辅导。开放“开心小屋”,进行个别辅导。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我们学校决定设立“开心小屋”的心理活动室和咨询室,努力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
4、开展班级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理辅导活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活动后的反馈,并注意积累个案。
四、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构教师的学生观。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没有商量的余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人有三个层次的需要:(1)低级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2)中级层次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关怀的需要);(3)高级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级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立刻自动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
●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教师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不尊重学生的常见表现——
1、情绪失控
2、恶言相向
3、侮辱人格
4、态度粗鲁
5、小题大作
6、神情冷酷
7、杀一儆百
8、唠唠叨叨
9、咄咄逼人
10、处事专断●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和沟通。教师应该“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青少年的视野看世界,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同理心”。教师的同理心是与学生沟通的基础,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了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但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也不等于同情。比如:一位学生说:“XX同学老喜欢在课堂上向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我以后不跟他玩了。”这位学生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所以才来找老师。这时教师就该先对他表达同理心,老师可以说:你不喜欢他这样对待你,所以不想跟他玩了,是吗?或者问:你不希望他上课这样对待你,所以你
觉得很恼、很烦,是这样吗?在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如: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但教师在表达同理心时要有基本的立场,那就是:(1)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2)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3)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4)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5)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6)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己的盲点。比如:有一学生下课后上来告诉老师:老师,上课时您对XX同学批评错了,他没有说话。这时老师该怎么办呢?在事情没深入调查清楚前,教师就不能妄下断言,但是可以先对他说:谢谢你直率地向老师表达你的看法。或说:谢谢你对班集体上课学习纪律的关心等。●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高度尊重”要以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观点为基础。
“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倾向。“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
1、表达理解
2、平等商讨
3、避免争论
4、禁绝体罚
5、注意倾听
6、给人面子
7、就事论事
8、口有遮拦
9、引导自律
10、提供帮助
3、接纳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而是表示着某种歧视。
截至2000年,在中国现有的3亿学生当中,被全国各类学校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总人口。
对“差生”的歧视大致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是在座位安排上歧视“差生”。二是在课堂提问上歧视“差生”。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四是在班级活动安排上的歧视。
五是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处理上的不平等。
六是分班上的歧视。如:学习障碍本来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差异性的正常表现,但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实环境中,学习障碍往往成了“选拔——淘汰”教育的重要标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的直接承受者是教师。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常态下本来可以保持的教育理智,抑制他们原本潜能无限的教育智慧,并使他们在学习障碍学生面前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而所有这些,又必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言语转化为学习障碍学生的新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倍感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
●所以,“接纳学生的差异”在操作上的含义就是要绝对地尊重后进学生的人格,要倾听后进学生的内心的困惑与苦恼,要给后进学生以更多、更及时的理解、关爱和帮助。
总之一句话,接纳学生差异就是要善待后进学生。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中有一种发展的趋势,如果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及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人的才能将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
●但是,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教师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1、心理分析疗法。
2、行为疗法。
3、来访者中心疗法。
4、交互分析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6、完形疗法。
7、现实疗法。
六、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1、学会倾听。
2、注意距离。
3、注意角度。
4、注意高低。
5、注意语言上的呼应。
6、注意自己和对方的用词和声音。
7、要注意对方的肢体语言。
总之,心理辅导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治,使学生能够提高心理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适
应环境的能力。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既有其内因的决定作用,又有外界的影响作用,因此,进行心理辅导不能只面对学生,应该首先从教师的素质抓起,因为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以精湛的学识和教学艺术启迪学生智慧,而且还要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医师”。我们老师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也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学习积累,以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的一段话: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导师,更是辅导的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灵魂”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灵世界,只有人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与生命同在。
人的“灵魂”既无法设计,也无法塑造;而人的“心理活动”却不仅有可循的规律,而且有无尽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
2009年9月4日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2、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3、自卑:
它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
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4、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
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清海希望小学
2013年5月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小学生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生的心里缺陷主要表现在
青少年多是自尊心较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又在说自己的坏话、或是在指责自己了。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导致神经过敏。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不让做的事一定做,让做、能做的事却不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特别是自己表现好却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胆小、不敢表现自我、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预防措施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休息是消除疲惫的重要措施。睡眠不但可以消除疲劳,恢复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且也是保证
儿童正常发育特别是神经精神发育的必要条件。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8岁儿童每天宜睡11.2小时,9岁儿童每天宜睡11小时,10岁儿童每天宜睡10.5小时,11儿童每天宜睡10.2小时,12岁儿童每天宜睡9.8小时,13儿童每天宜睡9.6小时。
注意营养问题。你们既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又要担负着很重的学习任务,通过增加营养来改善大脑的活动机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证明,蛋类、鱼类、奶类、豆类、瘦肉、小米、玉米、花生、黑芝麻、核桃、金针菜、枣类、杏仁、栗子、松子、葵花子、海藻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健脑益智的优良食品。
呼吸训练减轻脑力疲劳。下面就介绍一种丹田呼吸法。吸气是双手(可握空拳)沿胸部向上,同时用鼻徐徐吸气,充分扩展胸腔。呼气时徐徐将气呼出的同时,力入心窝,双手静静下落至心窝位置,力入于下腹丹田。缓气,每深长呼气后,再转入下一次的呼气,此时应进行三次轻松呼吸,用以放松和调整全身。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要有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诚相待,关心他人这些良好的交往品质也是不可避免的。(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一)》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 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 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2、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3、自卑:
它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4、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 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 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 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 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 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 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 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 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 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 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 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 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 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 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 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 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想道德建设。
“学习障碍”排在首位
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生虽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有30.8%的学生在至少一个分量表上存在问题,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 者适应不良,按问题的集中程度排列依次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和特种障碍。
心理健康 女生好于男生
进一步从不同人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将小学生按男生女生、不同年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班队干部与非班队干部、身体健康与患病、不同成绩水平分类,调查对于每一类人群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详细分析。
【抽样结果】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以下简称为检出率)分别为7.62%和10.27%。
【专家分析】从性格上看,女孩有亲和力,适应社会能力强;男孩问题多一些,现代家庭中很多父亲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父亲榜样力量的缺位让男孩性格容易出现偏差。
【抽样结果】11~13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显著,检出率为18.24%,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得分最高;其次是6~7岁年龄段,检出率为18.03%,在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得分最高;问题最少的是8~10岁年龄段的小学生。
【专家分析】11~13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高峰,这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认识,过渡时期容易不适应;6~7岁的孩子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园偏重玩,而进入小学看重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学习上的不适应。
【抽样结果】养育方式温和、民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检出率低,为9.72%~16.83%。被家庭忽视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专家分析】适当严厉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而过分严厉或过分宽松、溺爱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楼孤独症”逼近孩子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忧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更是像感冒一样普遍,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心理门诊常接诊学生病人
据了解,这两年各大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均接诊了不少学生病人,有的学生出现了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不愿上学,时常恐惧害怕等症状;有的病人意志脆弱,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专家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率还在上升。
让孩子远离“高楼孤独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二)》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 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 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 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 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 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 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 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 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 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 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 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 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为炎乐不可去,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认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 大家都对洛虹满怀信心时,她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她正好重感冒,为了不耽误考试,她仍坚持来校参加了全部考试。由于身体不 好,复习准备不足,加上心情紧张,结果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不仅史以来第一次掉下前十名,而且数学甚至才七十几分,给她以一记学生打击。这次前所示有的失利 使洛虹变得沉默寡言、定神萎靡、情绪低落、食量也大大减少,逐渐怕见老师和同学。后来发展至整天躺在床上,再不愿去上学了。家长开始还没怎么在意,只是一 般地安慰她几句。直到后来见她不愿去上学,他们才着急起来。问孩子究竟怎么了。洛虹说不清楚,只是一味地流眼泪。父母把她带到医院作检查并无身体异常。其 实,她的这种行为表现可以判断是抑郁症了。直接原因是由于是她考试失败后自觉大失面子,精神受到严重挫折而造成的。而促发其发病的根源还在于她人小在赞扬 声中长大,生活一帆风顺,以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太差。造成的。可见,情商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成度对一个人的影响多么重要。
由此可以 联想到马家觉事件。甚至学生的自杀、出走等等事件。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的问题。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环境千万的,有的是教育方法千万 的。有的是社会影响的等等。比如一个小孩长期在棍棒下长大的。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或造就有爆力倾向的性格。其实每一个问题学生,造成这个样子 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实大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智障到底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是极少的。
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学生,普照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自信心的培养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注意力的培养。其实这不属于心理辅导的范围而属于心理训练的范围。希望能有点用。
有个小故事
一块钢板的价值
在经济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那么,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
纽 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的故事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贫民窟,这里的孩子逃学、打架成风,有的还偷窃、吸毒,非常难管,长大了也鲜有能找到体面工作的。而罗尔斯则幸运地遇到了皮尔·保罗――他的小学校长。皮尔·保罗想尽办法劝孩子们回到课堂,劝他们不要打架,劝他们要有理 想,但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想到了给孩子们看手相。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展开他的小手,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 州的州长。”这句话在罗尔斯幼小的心灵里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因为从小到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有一天奶奶说他可以成为一艘五吨重的船的船长。从此 后,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坚信它。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不再产污言秽语,他总是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是按照 一个州长的规范要求自己。五十一岁时,他真的成了州长。
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就看你把它看成什么,马蹄掌还是指针。
还 有一个故事。是我上课时老师给我讲的,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这个教育学家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 神明。学生也以见他一面为荣。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学校很头疼。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
于 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的 料。。。以此他夸讲了许多学生。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块好料。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许多年以后,他又来。校长 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我只是 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
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 孩子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可爱的孩子。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上认可自己。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 的孩子。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如果你总说一个孩子笨、是个淘气的捣乱的不关心集体的。长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也这样了,那就这样吧。而让孩子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我没当过班主任,对于班主任怎样教育学生我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我曾是学生,就说说作为一个学生的感受吧。我记得 我上学时最爱学的是语文课,而且我的作文几乎是满分,常做为泛文在年级中传阅。语文成绩也总是数一数二的。这并不是我一开始就这么好,是因为的语文老师曾 在我写的一篇作文上写过这样一句评语“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议论文,观点独特论据充分语言流畅。其实这几句点评很平常,这不算什么,很多老师都这样点评过 作文。重要的是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他说“泽,溪之水也,如能汇入大海必能乘风破浪到达理想之彼”。这个作文本我一直保留着。这句话让我如沐春风让我觉得自 己是个很有文学潜力的学生所以对语文我一直就自信。我甚至现在都用这句话鼓励我自己。其实在影响学生方面老师的力量是大于家长的。有时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一 生。所以我想说无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给它们贴好标签。每个班都有所谓的差生,这些差生是一开始就那么差吗?是智力不行吗?为什么好 学生会越来越好,差生会越来越差,什么都差。他脸上贴的就是差的标签。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他能不差吗??
对于学困生 的问题本不是我今天想说的主要的问题即然提到了就多说两句,对不对的大家多提意见。我也许太理论话,太理想话了。因为我没真正做过,也许没有说话的权力但 我总认为学困生还有救。造成学困的原因是长期的过程主要应该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行,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肯本不有动机。使成绩慢慢排在班级的后面。然 后学生会瞧不起他,他自己没有在这方面了找不到成就感所以失去兴趣然后越来越差。学习不好,精力用在其它上了,所以纪律也不好。最后导致失去自信。如果能 让他们找到自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好的学习方法。给他们贴好标签我想会有效果的。大家不防回忆回忆咱们学校的好学生和学困生是不是我说的标签效应还有 点道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和学生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马虎,我妈就说我马虎,我是真马虎,我上小学很少得100分。我妈是老师,这 家长是老师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刚下考场就知道自己得多少分。有两次我是刚离开考场到我妈办公室,我妈第一个动作是插门,然后就手起掌落。挨打原因就是因为马 虎。我们总说的是这孩子不是不会就是马虎。这话听起来其实没有太多责备的意味。我们虽然知道马虎不好,但并不认为他有多严重,以为大了就好了。学习这么久 之后我才知道马虎不是小事,它是一种习惯,当一个毛病成为习惯就比较可怕了。什么是马虎?不认真是马虎!为什么不认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呀,不一心一意 呀。马虎即然是习惯那就可以养成不马虎的习惯。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作题或作业后检查的习惯,在学校如此在家也必须如此。自己 先检查然后老师家长再检查有错时不告诉他具体错哪了。划定范围让他自己的再查。另外在学习时不能让孩子有分心的因素。由其在家别把水果呀小食品呀放他旁 边。别开电视,小声说话别有事没事地问一句饿吗?渴吗?难吗?心理学上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要六天。可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除此之外马虎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是不集中的。这表现在上课时有时不注意听讲,常做小动作,老走神。注意力有专门的训练方法如果大有有兴趣我就说说我知道的。
一、听觉集中训练法:
闭上眼睛,用心来听闹钟的滴嗒声,并要求他伴随着这种声音默念“嘀嗒。。嘀嗒。”要求:环境安静,可以是一两个孩子。也可以是全班或小组。每天五次每次两分钟左右,坚持六天。
二、视觉想象训练:
要求环境安静,闭目静坐,先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黑点,再想象由这个点向右无限延长的黑线。每天练习三次。每次五分钟。隔两天后再想象,由黑点起无限旋转的螺旋线形。疗程为7天。然后减少量坚持2周。(巩固)
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找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专心听讲、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时常看得见的地证词如文具合时书桌上,家里的写字台上墙上等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都可以提醒自己别走神。
2、记录法:准备一个小本,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就要在本上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2分钟。这样记录几天后认真看一遍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多无聊,浪费了多少时间。想信用不过多久本上的记录会越来越少的
3、自我奖惩法:就是在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完成什么内容。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专心致志 的。那么就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家务或跑楼梯等。这样 长此以往就会为了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了。
这是几个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如果有兴趣可以试一下,试时别忘了告诉我。我还想检验一下行不行呢。
三、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学会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对价值的察觉: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2.学会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学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 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 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学会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学会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2、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3、自卑:
它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4、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想道德建设。
“学习障碍”排在首位
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生虽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有30.8%的学生在至少一个分量表上存在问题,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者适应不良,按问题的集中程度排列依次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和特种障碍。
心理健康 女生好于男生
进一步从不同人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将小学生按男生女生、不同年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班队干部与非班队干部、身体健康与患病、不同成绩水平分类,调查对于每一类人群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详细分析。
【抽样结果】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心理健康偏离检出率(以下简称为检出率)分别为7.62%和10.27%。
【专家分析】从性格上看,女孩有亲和力,适应社会能力强;男孩问题多一些,现代家庭中很多父亲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父亲榜样力量的缺位让男孩性格容易出现偏差。
【抽样结果】11~13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显著,检出率为18.24%,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得分最高;其次是6~7岁年龄段,检出率为18.03%,在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得分最高;问题最少的是8~10岁年龄段的小学生。
【专家分析】11~13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高峰,这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认识,过渡时期容易不适应;6~7岁的孩子正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园偏重玩,而进入小学看重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学习上的不适应。
【抽样结果】养育方式温和、民主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检出率低,为9.72%~16.83%。被家庭忽视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专家分析】适当严厉的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而过分严厉或过分宽松、溺爱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高楼孤独症”逼近孩子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忧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更是像感冒一样普遍,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心理门诊常接诊学生病人
据了解,这两年各大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均接诊了不少学生病人,有的学生出现了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不愿上学,时常恐惧害怕等症状;有的病人意志脆弱,受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专家称,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率还在上升。
让孩子远离“高楼孤独症”